科学

有剽窃、侵夺他人研究成果等学术不端行为者,5年内不得申请或参与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月27日,北京市法制办就《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办法(草案)》公开征求意见。
办法规定,项目申请人、参与者伪造或者编造材料的,取消申报资格;申请项目已决定资助的,撤销原资助决定,追回已拨付的基金资助经费;情节严重的,给予警告,且5年内不得申请或者参与申请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发表在栏目: 科学

 
2009年盘锦斑海豹保护协会解救的斑海豹幼崽,放归大海。
斑海豹是唯一在我国繁殖的鳍脚类动物。它们害羞、喜静,对声音非常敏感。现在,滨海公路工程的推土车停在了离它们仅数百米的地方。
核心栖息地面临切割威胁
滨海公路开修在即的消息,是辽宁盘锦斑海豹保护协会会长田继光3月18日在盘锦市政府网页上看到的。
这条公路全长1400余公里,是辽宁沿海经济带的重点建设项目。按照辽宁省滨海公路盘锦市唐海线至三道沟道路工程规划,公路将横跨辽宁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而这里,是辽东湾斑海豹的核心栖息地。
凭着专业敏感,田继光立刻行动起来,向各有关单位发传真、打电话,告知斑海豹栖息地情况。“设计单位、环评单位、建设单位都联系了,但基本没什么有效回应。”田继光说。
无奈之下,田继光发表了一篇题为《辽宁滨海公路将穿越斑海豹的栖息地》的博客,旋即被某门户网站推至首页。
依借网络力量,田继光的呼声终于得到回应。“听说文章是一个滨海钓鱼网站转载后,被盘锦市政府发现的。”
据田继光介绍,了解到滨海公路建设可能会影响斑海豹生存环境后,盘锦市委书记和市长马上作出批示,要求认真对待。
3月30日,由盘锦市交通局主持,盘锦斑海豹保护协会、盘锦市公路管理处、盘锦市环保局、盘锦市海洋与渔业局、工程环评部门共同召开会议,试图找出解决办法。
此时,滨海公路的先期准备工程已经起动,两辆挖土机在斑海豹栖息地数百米外停了下来。
“目前工程暂停了,但两全其美的解决办法还在研究。”田继光说。
 
被嘈杂围困的“家”
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韩家波多年从事斑海豹研究,据他介绍,斑海豹属我国二级保护动物。辽东湾斑海豹是一个独立种群,从遗传学和生物多样性的角度来说,保护这一种群具有重要意义。
韩家波介绍,斑海豹出现频率最多、经常休息的地点,在距双台子河入海口10公里处的一段河岸以及河中的一个淤泥滩。该河岸长2公里左右,河岸的横截面成台阶型。“雌斑海豹分娩时需要爬到岸边或海冰上,如果没有岸冰,种群繁衍都会受到影响。”
然而,辽宁双台河口自然保护区发现了石油,辽东湾内港口的开发致使河口附近人员、车辆和船只快速增加,斑海豹栖息地逐渐缩小。最近的钻井平台距斑海豹栖息的河岸不足1公里。对双台子河支流的拦截使得一些河道淤积,也影响了斑海豹的沿河上溯。
调查数据表明,20世纪三四十年代,辽东湾有斑海豹8000只左右;七八十年代,降到2000只;1983年之后只有1000只左右。
声音干扰对斑海豹的影响也无处不在。人类活动导致的海洋噪音,包括商业航线、声纳、地震探测、水产养殖等声响,除了会导致海豹捕食和交流不畅外,还可能让它们无法逃离天敌的伤害。
目前有关公路、桥梁等工程建设在施工期及运营期间产生的噪音对海洋哺乳动物生理生态影响的研究较少,而公路的建设施工期很长,爆破、削割等都会产生极大噪音;公路建成后,大量汽车运行导致的共振,对海豹来说更加难忍,这些声音如果正好与斑海豹的听力域对应,那么,“将对它们产生致命影响”。
韩家波说,韩国很重视斑海豹保护,2014年仁川亚运会的吉祥物被称为“斑海豹三兄妹”,“其实,那就是辽东湾斑海豹”。根据辽宁海洋水产研究院等单位2010年的卫星定位追踪研究,韩国白翎岛海域实为辽东湾斑海豹的度夏地之一。
如果双台口海岸不能再成为斑海豹的栖息地,它们是否会彻底“搬家”到别处,甚至种群生存是否会受到影响,目前还没有更多的研究给出结论,韩家波表示。
 
两全其美不容易
在既有规划的基础上,针对斑海豹保护的调整方案有两个,但各有利弊:相关路段的滨海公路如果往海水方向移动,将巨幅增加成本,跨海大桥的造价是滨海公路的近百倍;如果往海水反方向移动,又将进入另一个湿地自然保护区核心区。
日前,《科学时报》记者与田继光再度取得联系,他表示,环评单位中国市政工程东北设计研究院迄今还没有滨海公路和跨海大桥的确切经纬度。环评单位是否将咨询斑海豹研究专家,目前也没有明确的答复。
事实上,盘锦有着辉煌的野生动物保护成绩。在2007年滨海公路盘锦段公示的时候,由于盘锦黑嘴鸥保护协会的努力,成功使滨海公路绕开了黑嘴鸥栖息地。田继光也因此保持着乐观,他想,斑海豹会有一片栖身之所的。
田继光还在等待盘锦市政府下一步的联系与计划。
《科学时报》 (2011-04-28 A1 要闻)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王元丰
随着2009年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仅形成一纸不具法律效应的协议,令人失望地结束;随着2010年墨西哥坎昆大会仅取得小幅进展,对于未来世界各国的减排目标、减排资金和技术的落实,世界主要国家仍然没有达成共识,人们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越来越多地无法满怀信心。
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多国家工作重心放在振兴经济、增加就业上,气候变化已经远不像2009年以前两年那样是世界舆论的关注点和国际外交的热点,人们的重视程度逐渐淡化。
看看美国和中国这两个世界最大经济体,也是世界最大能源消费国和温室气体排放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占世界总排放量四成以上国家的情况。
尽管奥巴马政府在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前提出的美国温室气体减排方案并没有得到国际社会的肯定,认为减排力度和承担的责任远远不够;尽管2009年6月美国众议院通过了以控制排放总量和交易为核心的《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亦称气候法案),但是,至今一年半的时间已过去,经多次波折参议院也没有通过这一法案,而且随着中期选举后的新国会的产生,按美国媒体的预测这一法案可能几年内都无法通过。
与此同时,美国社会对于气候变化问题重要性的认可度正在降低:根据盖洛普公司调查,2010年48%的中间立场的美国人认为气候变化的严重性被夸大了,而在两年前的2008年这个数据是35%。在2011年初,拉斯姆森能源升级机构的调查显示:尽管58%的美国人认为气候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是重要问题,但只有33%的美国人认为是严重的问题,38%的美国人并不关心气候变化问题,其中包括17%的人认为这根本不是什么严重问题。此外,44%的美国人认为气候变化是行星长期运行趋势导致,只有44%的人认为气候变化是人类行为造成的。
中国的情况也不能让人乐观。社会上,对于发展“低碳经济”,则像“知识经济”、“信息高速公路”等词汇一样,时髦过后,热情大减。美国皮尤(Pew)调查机构调查显示,中国比美国更不关心全球变暖问题,只有24%的中国人认为全球变暖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然而,气候变化却不随着人们对其淡化和漠视而有所减缓,其所导致的灾害日益增多。20世纪80年代以来,自然灾害的频率增加了42%,与气候变化有关的灾害占自然灾害的比重已经从50%上升到82%。
美国媒体盘点2010年全球发生的自然灾害时指出,2010年是名副其实的“灾难之年”,共有26万人在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中丧生,全球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220亿美元,创下近40年来的最惨烈纪录。其中气候灾害就导致近17000人丧生,比全世界过去15年来死于坠机事故的人数总和还要高。
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宋连春在全国气象局长会议上指出:2010年是本世纪以来中国气候最为异常的一年,我国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为本世纪以来之最。2010年中国气候极为异常,极端高温和强降水等事件发生之频繁、强度之强、范围之广历史罕见。气象及其次生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5000亿元,因灾死亡4800多人。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地区也异于常。
刚刚进入2011年,就不断遭遇气候灾害。美国大部分地区受到近百年来最严重的大风雪吹袭,积雪厚达76厘米,陆空交通陷于瘫痪。在我国,南方大范围刚刚经历让多个省份的人民饱受影响的冻雨,而北方则在经历大范围的干旱。
应对气候变化不仅是实现2020年我们的节能减排的承诺,我们要真正切实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而且,要从更高的高度和更广的范围,推动人的行为和生活方式转变,使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在国际上,南非德班联合国气候变化将在今年年底召开。然而,如果世界各国之间不减少猜忌和不信任,各国不是将经济增长置于可持续发展之上,如果发达国家不能够切实承担自身的历史责任,在减排目标和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上采取令发展中国家信服的行动,德班会议大概将同样难以取得重大进展。
难道已经频发的气候灾难还不足以提出警示,必须要经历更加重大、损失更加惨痛的气候灾难,世界各国才能真正行动起来应对气候变化?
(作者为北京交通大学教授)
《科学时报》 (2011-04-28 A2 观察 评论)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美国国际数据集团(IDG)日前与清华大学签署清华大学—IDG麦戈文人脑研究院捐建协议。美国国际数据集团(IDG)将捐赠1000万美元与清华大学共同建设清华大学—IDG/麦戈文人脑研究院。此外,IDG及IDG资本管理团队还将分别设立“IDG中国基金会”与“和谐基金会”,为该研究院提供长期的支持与资助。
美国国际数据集团(IDG)创始人及兼董事长、麻省理工学院(MIT)麦戈文人脑研究院创始人麦戈文(Patrick McGovern)表示,人脑研究院设立后,全面认知人脑将不只是梦想。他相信今后10年内,研究院将会产生一系列治疗脑疾病的科研成果。
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希望在未来的多年内,清华大学与麦戈文夫妇、IDG以及MIT麦戈文人脑研究院的合作能取得丰硕的成果。
IDG是世界最大的信息技术出版、研究、会展与风险投资公司。麦戈文夫妇一直致力于对教育与科研事业的支持,特别是在脑科学研究领域。2000年成立的麦戈文人脑研究院致力于提高人类交流水平,专门研究人脑的工作机理及相关疾病,包括孤独症、帕金森氏症、精神分裂症、语言障碍等。
清华大学发挥综合性的学科优势,在脑科学研究领域包括神经生物学、神经工程、人工智能、认知科学及脑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医学研究等方面已形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研究群体。这次与IDG的正式合作,标志着清华大学在脑科学研究领域与世界知名企业及一流科研机构的合作又迈出了新的一步。(赵路)
《科学时报》 (2011-04-28 A4 国际)
发表在栏目: 科学
 
3月末,英国牛津大学化学系教授Dermot O’Hare来北京作了一场学术报告。尽管早已习惯了满世界飞的生活,但这次中国之行,还是让O’Hare感到很新奇。
原来,这次研讨会并不是一次普通的学术交流活动。O’Hare刚刚获得由英国皇家化学会(RSC)颁发的2010年Ludwig Mond奖,以表彰他利用合成和物理的方法研究固相和分子无机化学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在研究水热反应动力学过程中所做出的开创性工作。
除了对个人科研成就的认可和奖励外,Ludwig Mond奖同RSC其他众多奖项一样,还会资助获奖人到各地演讲,宣传自己的科研成果。
只不过这次是RSC第一次资助获奖人到英国本土之外的地方演讲。第一站,他们就选择了中国。
 
一位驻华代表的“私心”
把O’Hare拉来中国作报告,RSC驻中国首席代表郑春晓其实有一点“私心”。除了介绍O’Hare的学术成果外,她还想向中国化学界推介RSC的各种奖励和基金。
RSC设有大大小小的奖励60余种,涵盖了包括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学工业及化学企业在内几乎所有与化学相关的领域。而几乎全部的奖项都面向全球,对申请者没有国籍限制,甚至有些还特别规定英国公民不允许申请。
除了奖励,RSC还有各种形式的基金。“RSC的基金主要用于支持会员专业技能的发展。”郑春晓说。
例如,RSC有专门支持会员创新的基金,数额高达1000万元人民币,有支持学生会员参加国际交流会议的,甚至还有专门用于帮助会员渡过生活难关的慈善基金。
有些基金申请的成功率相当高。比如有一项旅行基金,只要过去5年中在RSC出版的期刊上发表3篇或以上的论文,就有资格申请。“这项基金的数额最高可达2.5万元人民币,而且成功率在90%以上。”郑春晓希望这样的“内部消息”能为更多的人所知道。
郑春晓的这番“别有用心”,是因为中国化学家的“不明真相”。2008年,郑春晓去RSC英国总部培训的时候,碰到了基金和奖励部的同事。郑春晓问他有没有来自中国大陆的获奖者,那名同事很快地回答:No。
“我当时特别失落,也感到很不好意思。”郑春晓对《科学时报》记者说,“那个同事看我这个样子,就笑着告诉我,中国大陆没有人获奖,不代表没有人有资格获奖,而是因为根本没有来自中国大陆的申请人。”
这样的现状,让RSC北京分会主席David Evans也感到分外遗憾:“我盼望今后会有来自中国的化学工作者申请这些奖项,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中国获奖人站上领奖台。”
 
奖励遇冷为哪般?
国家统计局3月11日发布的报告显示,我国在“十一五”期间产出的专利和论文数量均居世界前列,俨然已跻身世界科技大国的行列。
在众多学科门类里,化学的表现十分抢眼。美国信息科学研究所(ISI)的一项统计数字显示,2000年1月~2010年6月,中国化学家发表的SCI论文总数居世界第2位。
拥有30多种享誉全球的化学类期刊,RSC满以为自己在中国的工作会很顺利。可眼看3年过去了,中国化学家RSC奖励基金“零申请”的怪现象,让这个“洋”NGO困惑不已。
郑春晓坦承,这件事情和RSC的宣传渠道有关。RSC实行会员制,因此对于这些奖金的宣传也主要是在全球46000余名会员内部口口相传。
RSC的会员认证制度分为三个等级,分别是初级会员、普通会员和会士。在欧洲和美国,化学家对RSC会员的称号十分重视。许多大学的化学系都会拿自己拥有多少RSC会士说事儿;而对那些化学系教授来说,除了荣誉以外,成为会员的实惠还会反映在他们的工资条上。
中国香港也不例外。由于历史的潜移默化,香港化学家也以加入RSC为荣。这块弹丸之地上共有300多名RSC会员,也有一些人获得过RSC的奖励和基金,许多人更是乐于将这份荣耀写进自己的简历中。
可在国际上受人追捧的RSC会员称号,到了中国大陆却没什么人“买账”。在另一套评价体制的影响下,整个中国大陆只有寥寥100多名RSC会员。
这样悬殊的比例不免有些令人尴尬,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信息传播渠道的缺失。郑春晓说,中国大陆的RSC会员大多是两院院士,他们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申请很熟悉,但对RSC的基金,却“因为没有先例,不清楚要什么水平才有资格申请,担心白费力气”。
然而,传播空间的有限恐怕还不是最主要原因。这60多种奖项和基金明明白白地挂在RSC的官网上,英国人看得到,美国人看得到,怎么会偏偏没有被中国人注意到呢?
“中国化学家太注重发表文章了,注意力都在发论文上。”郑春晓说,“一想到RSC,就会想到它的出版社;一登陆RSC网站,就会轻车熟路地去点击‘publish’,其他内容都不看,对RSC的公益事业也不关心。”
长期以来,“论文本位”的思想培养出了这种类似条件反射的行为,而国人的习惯思维也让这个英国老牌非营利机构有些水土不服。“我们在国内不太愿意大力宣传,因为怕人说我们作广告、拉收入。”郑春晓坦言。显然,RSC每年100英镑的会费对中国化学家来说,还有些不适应。
“我们没有年底分红”
RSC成立于1841年,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欧洲最大的化学学会,拥有国际化的出版社、30多种比较有影响力的期刊和严格的会员认证制度。作为专业的学术组织,RSC的工作还涉及到支持、参与政府制定与化学相关的政策,支持教育,组织学术交流等活动。
不过最让郑春晓感到骄傲的,还并不是这些傲人的成绩,而是160年来RSC倾其所有推动化学事业发展所作出的努力。
这也就是为什么郑春晓逢人就说:“我们是个非营利的慈善团体,我们的员工年底没有分红,所有的收入都要通过基金、奖励等公益形式回馈给社会,以促进化学事业的发展。”
别说分红,Evans连工资都没有。这个大个子英国人的全职工作是北京化工大学教授。对一个老外来说,在中国生活并不容易。不过2008年RSC进驻中国后,他还是心甘情愿地将大把精力花在了RSC的工作上。
RSC在中国开展的工作也围绕着“公益”这一主题展开。比如,RSC会组织英国化学家到中国比较偏远的高校进行中短期访问,为这些高校的科研工作提供一些合理化建议,并探讨中英之间未来可能的合作。
另外,由于中国是出产化学论文的大国,郑春晓等人还要为RSC的期刊做部分调研工作,并为英国总部推荐来自中国的作者、审稿人以及期刊编委等。
不过,这些工作还不能让郑春晓满意,她一直思考着,能不能为国人再做点什么。
“中国科学家都知道诺贝尔奖,其实世界上还有很多别的东西。”郑春晓最后说。看来,RSC和中国还需要磨合一段时间,摸透彼此的脾气。而摆在中国化学家面前的机会,或许能带来一场耐人寻味的变革。
《科学时报》 (2011-04-28 A1 要闻)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据科技部网站消息,“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科技重大专项2012年度课题现已开始申报,申报材料报送时间为2011年5月23日-24日,24日17:00时截止,过时不予受理。
发表在栏目: 科学
2011年4月26日上午,中国大坝协会在京举办了“汪闻韶院士优秀论文奖”设立仪式。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水利部原部长、中国大坝协会理事长汪恕诚出席了设奖仪式并为汪闻韶院士遗孀严素秋女士颁发了捐赠证书。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汪闻韶院士是我国著名的水利工程和岩土工程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是我国土动力学研究的奠基人和创建者之一。他终生恪守“踏踏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的人生准则,为中国水利事业的崛起和发展奋斗了一生,在土的地震液化,土石坝及地基的抗震研究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汪闻韶院士一生生活俭朴、淡泊名利,除读书做学问之外,从不贪图其他的生活享受。他一生辛苦节省下来的工资和稿费,没有留给子女,生前即表示要悉数捐出,用于支持我国水利水电事业发展。汪闻韶院士去世后,遗孀严素秋女士实现了他生前的愿望,将平生积蓄50万元全部捐献出来。
为宣传汪闻韶院士献身水利水电事业的崇高精神,鼓励青年科技工作者的科研创新,根据中国大坝协会2011年工作会议精神,中国大坝协会接受汪闻韶院士家属的捐款,并设立“汪闻韶院士优秀论文奖”。根据“汪闻韶院士优秀论文奖”奖励办法,“汪闻韶院士优秀论文奖”的推荐、评审和授奖实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优秀论文评选由中国大坝协会负责,原则上每年评选一次。评选条件为:
一是国内外期刊正式发表的水利水电科技论文;
二是论文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观点明确,创新性强;
三是论文内容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四是论文在评审年12月31日前三年内正式发表;
五是论文发表时第一作者未满45周岁。
优秀论文每次评选出3篇,每篇奖励1万元。奖金分配由论文作者协商自行确定,论文前三名作者可获奖励证书。
第一届“汪闻韶院士优秀论文奖”的评选工作已经开始,评选结果将于2011年6月16日-17日中国大坝协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第一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期间发布及授奖。
 
更多阅读
 
发表在栏目: 科学
2011年4月16日开始,飓风袭击北卡罗来纳州,造成至少20人死亡。 2011年4月16日开始,飓风袭击北卡罗来纳州,造成至少20人死亡。

  中新网5月1日电 据路透社报道,美国南部地区7个州4月27日遭到龙卷风与强风暴袭击,迄今已造成至少350人死亡,数千人受伤。这是美国历史上死亡人数居第二位的严重龙卷风灾害。美国政府4月30日加强采取措施,为数千名无家可归的灾民提供紧急援助。

  星期五(4月29日)视察了重灾区亚拉巴马州的美国总统奥巴马,本周末又派遣了多名高官赶赴灾区,加强联邦政府对灾区的援助。

  数千名风灾幸存者被迫在已毁住家的框架内露宿,搬进帐篷或在朋友家栖身。

  巨灾风险评估公司(EQECAT)预测称,这次风灾造成的保险财产损失估计将在20亿到50亿美元之间。

  受灾最重的亚拉巴马州4月30日将该州死亡人数下修为249人,最初的报告称255人死亡。其他6个州——密西西比州、田纳西州、阿肯色州、乔治亚州、弗吉尼亚州与路易斯安那州——至少101人丧生。

  数千人在这次严重龙卷风灾害中受伤。

  这次风灾成为美国历史上死亡人数居第二多的龙卷风灾害,预计死亡人数将继续上升。1925年,美国中西部的密苏里州、伊利诺斯州与印第安那州发生的龙卷风灾害造成747人遇难。

  当地时间4月29日晚间,奥巴马签署命令,宣布密西西比州与乔治亚州为重灾区,此前他只为亚拉巴马州签署了重灾区令。此项决定宣布后,美国联邦政府将加大对这两州的援助。

(编辑:SN039)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赵廷隐墓全景
赵廷隐墓全景

  赵廷隐墓内部结构示意图 制图杨仕成 姜宣凭
赵廷隐墓内部结构示意图 制图杨仕成 姜宣凭

  武士俑头像
武士俑头像

  墓志铭
墓志铭

  王建墓和赵廷隐墓位置示意图
王建墓和赵廷隐墓位置示意图

  出土的伎乐俑
出土的伎乐俑

  赵廷隐家庭成员示意图
赵廷隐家庭成员示意图

  仆人服侍主人微缩版陶俑
仆人服侍主人微缩版陶俑

  墓主赵廷隐官至太尉,位列“三公”;该墓系至今出土的五代时期第三大古墓

  ●墓室有270平方米,历千年,内壁仍见凤鸟、卷云等彩绘壁画

  ●10多件色彩鲜艳的伎乐俑组合,组成了一支完整的乐队

  ●近3000字的墓志铭,记载了赵廷隐的出生地、经历及生卒年份及家眷情况

  ●棺台摆放为南北朝向,可能是为了与3位夫人同葬,方便摆放

  昨日,历经5个多月的考古发掘,一座坐落于成都龙泉驿区十陵镇青龙村一组大型竖穴砖室墓,在沉睡千年后,重见天日。

  该墓葬主体部分为一个长15米、宽18米的大型墓室,内壁全彩绘,至今仍可见凤鸟、卷云图案。出土文物中,除不少陶俑鎏金外,有10多件全彩绘的伎乐俑组合,组成了一支完整的宫廷乐队,展现了达官贵人歌舞升平之乐。

  考古人员说,这是迄今为止西南地区发现的最为精美的陶质伎乐俑组合,堪称五代时期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之一。

  一份全新出土的近3000字的墓志铭,确定了墓主人的显赫身份:五代后蜀宋王赵廷隐。

  该古墓的出土,成为继前蜀王建墓、后蜀孟知祥墓后,五代墓葬考古的第三大发现。

  大将墓出土

  墓室内壁全是彩绘壁画

  2010年11月底,在成都市龙泉驿区十陵镇青龙村一组,修路前的文物勘探工作正在进行。一座沉睡了千年的后蜀国(934-965年)古墓浮出水面。

  5个月后,墓葬现场的考古挖掘进入尾声。一座坐西向东、占地面积近500平方米的大型地下古墓完整的展现在世人眼前。

  “三室一厅”270平方米

  昨日,华西都市报记者随成都文物考古工作队工作人员谢涛探墓。

  一路下台阶,经过一条长20米的墓道后,一座高大的砖砌拱形墓门呈现在眼前。墓门上,依稀可见精美的卷云、草叶状彩绘纹饰。

  穿过墓门,是长15米、宽18米(270平方米)的墓室,内壁全部着彩绘

  壁画,虽历经千年,仍可辨凤鸟、鸳鸯、人物和卷云等装饰彩绘图。

  该墓室为“三室一厅”格局,一主室陈列主人棺木;两耳室加一后室,陈列着大量神态各异的随葬品。主室中央,是一座长约7米、宽约3米的棺台。

  50多件彩绘陶俑部分描金

  右耳室门口,两侧各一个1.4米高的陶制武士俑。门右侧的武士,帽子褶皱处依稀有鎏金痕迹。与右耳室不同,左耳室的“把门”俑为一鸡一狗。

  “100多件随葬品,大多在耳室和后室出土。”谢涛说,经过考古发掘,墓室出土了提梁壶等陶瓷器40多件。

  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50多件彩绘陶俑,各种文官俑、武士俑、伎乐俑,神怪俑大小不一,身高从0.5-1.4米不等,多数为彩绘品,部分还做了描金处理。

  3000字墓志铭写出墓主身份

  在主室与甬道台阶处,考古人员发现了1米长、宽的墓志。这一发现,让墓主人的神秘身份揭晓:后蜀宋王赵廷隐。

  赵廷隐是后蜀国举足轻重的历史人物。作为孟知祥的一员猛将,他随孟知祥南下成都打天下。孟知祥建后蜀国后,赵廷隐官至太尉,位列三公,地位极高。

  这份近3000字的墓志铭,详细记载了赵廷隐的出生地、经历及生卒年份,以及其家眷情况。

  从墓志铭上得知,他有3位夫人、3个儿子和7个女儿。其中,长子赵崇祚系将《花间集》集结成册的编著者。

  “墓志铭的出土,为研究这位五代重要人物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填补了史载的某些空白。”谢涛说,墓志所记内容,多数内容与史籍吻合。

  关于赵廷隐出生于甘肃天水的记载,修正了史书上“河南开封人”一说,可补史载不足。

  B两大考古发现

  西南最精美陶质伎乐俑

  “虽盗墓者多有光顾,但幸运的是,自北宋时第一次被盗后,墓室的十字穹顶便整体垮塌,大量随葬品得以留存。”谢涛说。

  彩绘伎乐俑组成完整乐队在上百件随葬品中,10多个彩绘陶质伎乐俑手执各种乐器,在后室一字排开。

  这是迄今为止西南地区发现的最为精美的陶质伎乐俑组合。“比起前蜀国王建墓出土的伎乐俑,的确要精美得多。”谢涛说。

  身高约0.5米的一组陶俑各自独立。右起第二个,陶俑手中仍有完整乐器,呈吹叶形。

  “每个陶俑均为彩绘,是价格不菲的订制品。个体独立的同时,组建成一个完整的乐队,展示了当时歌舞升平的达官贵人生活。”他指出,王建墓的乐伎均为棺床上的浮雕,与彩陶相比,无论是色彩还是工艺,都不可同日而语。

  “堪称五代时期至今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之一。”谢涛说,部分陶俑穿着外域风格的服饰,为当时的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佐证。

  微缩版庭院“主人”坐其中

  在主室与后室间,有一个长1.2米、宽1米、高0.3米的微缩版陶质庭院。卧室、厢房等一应俱全,错落有致。

  在庭院中,考古人员发现了墓主人的坐像。墓主人身着红色官服,神态自若,笑容可掬。在他周围,是5个站立的服侍俑。“这种格局,极有可能模仿墓主生前的居所制成。”

  棺台摆放南北朝向有待破解

  从事考古工作多年的谢涛指出,该墓葬有一处奇特之处,至今仍未被考古人员破解。

  “五代时的墓葬,包括王建墓在内,棺台摆放方向都与墓葬保持一致,但这一处却有所不同。”该墓葬为东西朝向,按墓葬习俗,棺台理应按东西方向摆放。然而,这个棺台却偏偏调转90度,为南北朝向。

  据初步推测,这样的摆放朝向或许与其3位夫人有关。

  “这是一个合葬墓,墓主最初的墓地并不在这里,后来该墓建好,他才迁墓至此。这样摆,有可能是为与3位夫人同葬,方便摆放。”谢涛说,此猜测还需专家进一步论证。

  在四川地区,截至目前发现的有明确纪年的五代墓不足10座。此次发掘的赵廷隐墓,是继前蜀王建墓、后蜀孟知祥墓后,保存最完整、最精美的古墓,是四川五代墓葬考古的第三大发现。

  较为完整、精美无比的重大发现,会不会在日后开放,让市民一览千年前达官贵人的大型墓葬?谢涛说,短时间内难以定论。

  目前,考古发掘已步入尾声。下一步,文物专家将全力进行彩绘陶俑的修复工作。此后,将请专家多方会诊,就是否满足对外开放的条件进行科学论证。

  华西都市报 见习记者 卢佳丽 摄影 杨涛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王元丰
随着2009年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仅形成一纸不具法律效应的协议,令人失望地结束;随着2010年墨西哥坎昆大会仅取得小幅进展,对于未来世界各国的减排目标、减排资金和技术的落实,世界主要国家仍然没有达成共识,人们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越来越多地无法满怀信心。
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多国家工作重心放在振兴经济、增加就业上,气候变化已经远不像2009年以前两年那样是世界舆论的关注点和国际外交的热点,人们的重视程度逐渐淡化。
看看美国和中国这两个世界最大经济体,也是世界最大能源消费国和温室气体排放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占世界总排放量四成以上国家的情况。
尽管奥巴马政府在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前提出的美国温室气体减排方案并没有得到国际社会的肯定,认为减排力度和承担的责任远远不够;尽管2009年6月美国众议院通过了以控制排放总量和交易为核心的《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亦称气候法案),但是,至今一年半的时间已过去,经多次波折参议院也没有通过这一法案,而且随着中期选举后的新国会的产生,按美国媒体的预测这一法案可能几年内都无法通过。
与此同时,美国社会对于气候变化问题重要性的认可度正在降低:根据盖洛普公司调查,2010年48%的中间立场的美国人认为气候变化的严重性被夸大了,而在两年前的2008年这个数据是35%。在2011年初,拉斯姆森能源升级机构的调查显示:尽管58%的美国人认为气候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是重要问题,但只有33%的美国人认为是严重的问题,38%的美国人并不关心气候变化问题,其中包括17%的人认为这根本不是什么严重问题。此外,44%的美国人认为气候变化是行星长期运行趋势导致,只有44%的人认为气候变化是人类行为造成的。
中国的情况也不能让人乐观。社会上,对于发展“低碳经济”,则像“知识经济”、“信息高速公路”等词汇一样,时髦过后,热情大减。美国皮尤(Pew)调查机构调查显示,中国比美国更不关心全球变暖问题,只有24%的中国人认为全球变暖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然而,气候变化却不随着人们对其淡化和漠视而有所减缓,其所导致的灾害日益增多。20世纪80年代以来,自然灾害的频率增加了42%,与气候变化有关的灾害占自然灾害的比重已经从50%上升到82%。
美国媒体盘点2010年全球发生的自然灾害时指出,2010年是名副其实的“灾难之年”,共有26万人在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中丧生,全球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220亿美元,创下近40年来的最惨烈纪录。其中气候灾害就导致近17000人丧生,比全世界过去15年来死于坠机事故的人数总和还要高。
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宋连春在全国气象局长会议上指出:2010年是本世纪以来中国气候最为异常的一年,我国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为本世纪以来之最。2010年中国气候极为异常,极端高温和强降水等事件发生之频繁、强度之强、范围之广历史罕见。气象及其次生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5000亿元,因灾死亡4800多人。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地区也异于常。
刚刚进入2011年,就不断遭遇气候灾害。美国大部分地区受到近百年来最严重的大风雪吹袭,积雪厚达76厘米,陆空交通陷于瘫痪。在我国,南方大范围刚刚经历让多个省份的人民饱受影响的冻雨,而北方则在经历大范围的干旱。
应对气候变化不仅是实现2020年我们的节能减排的承诺,我们要真正切实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而且,要从更高的高度和更广的范围,推动人的行为和生活方式转变,使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在国际上,南非德班联合国气候变化将在今年年底召开。然而,如果世界各国之间不减少猜忌和不信任,各国不是将经济增长置于可持续发展之上,如果发达国家不能够切实承担自身的历史责任,在减排目标和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上采取令发展中国家信服的行动,德班会议大概将同样难以取得重大进展。
难道已经频发的气候灾难还不足以提出警示,必须要经历更加重大、损失更加惨痛的气候灾难,世界各国才能真正行动起来应对气候变化?
(作者为北京交通大学教授)
《科学时报》 (2011-04-28 A2 观察 评论)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73 页,共 12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