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1.海滩上空紫光闪现

q
海滩上空紫光闪现

  随着手指状闪电在云间扩散开来,美国佐治亚州坎伯兰国家海滩上空紫光闪现。

  2.枝状闪电的壮观场面

q
枝状闪电的壮观场面

  阿根廷巴塔哥尼亚阴云密布的天空出现枝状闪电的壮观场面。大多数闪电发生在类似这样的积雨云中,但是它也可能发生在层状云中。

  3.粗闪电装饰了铁蓝色的天空

q
粗闪电装饰了铁蓝色的天空

  大自然用一道粗闪电装饰了铁蓝色的天空。闪电和雷声同时发生,但是因为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的传播速度快,我们先看到闪电。计算闪电和雷声间相差的秒数,除以5算出的是雷暴“行驶”的英里数。除以3是公里数。

  4.空闪电撕开云层

1
空闪电撕开云层

  坦桑尼亚坦噶尼喀湖上空闪电撕开云层。坦桑尼亚的邻国----民主刚果共和国是世界上闪电发生最频繁的地方。据美国宇航局的资料显示,刚果每平方公里土地每年平均吸纳158次雷电。

  5.闪电花纹

q
闪电花纹

  古巴维纳勒斯谷上空出现的闪电花纹。闪电的速度每秒达15万公里,温度可达到3万摄氏度,比太阳表面的温度高4倍。

  6.枝状闪电

q
枝状闪电

  美国怀俄明州红色沙漠上空云层内出现枝状闪电。云层内闪电是最常见的闪电,发生在积雨云中。

  7.卷须状闪电

q
卷须状闪电

  美国佛罗里达马德拉海滩上空蜿蜒出现的卷须状闪电。在奥多兰和圣彼得堡之间的4号州际公路被叫做“闪电巷”,因为据报道,该地区比美国任何其他地区可看到更多的闪电。

发表在栏目: 自然

  96068热线电话说,从6月5日起,小区自来水里就有一股类似樟脑丸的气味,而且味道越来越浓。“我向余杭水务公司反映过,对方说,正在检测。是不是自来水出了什么问题?我们都不敢喝了。”

  与此同时,良渚文化村的万科住户昨晚接到紧急通告:因水质污染,提醒您3天内不要饮用自来水。在此期间,食街、公望会良渚会所暂停营业(6月7日至9日)。

  昨晚,记者联系了余杭水务公司董事长李冰石。他表示,近日,他们陆续接到不少市民的投诉,反映自来水有异味。后经证实,除余杭镇外,瓶窑也发现自来水有异味。

  余杭水务公司初步查明,有机污染物来自南苕溪上游的临安青山湖工业园区。经过杭州市专业检测部门的监测,苕溪原水中出现了约10种苯烯类有机物质。这类物质具有挥发性,但因为此前从未检测到这种物质,危害性尚不明确,而且这类物质不在卫生部门检测的国家饮用水规定的指标范围之内。

  考虑到市民用水安全,余杭水务公司立即向余杭区政府汇报了情况,余杭区领导指示马上启动突发性饮用水源污染事故应急预案。

  ”我们在第一时间停止余杭水厂供水,余杭组团一带的供水全部由杭州水业集团承担,并在6月5日当晚,启用三白潭备用水源,确保临平副城、塘栖、崇贤、仁和、乔司、运河镇等地的安全供水。”李冰石表示,目前已经切断污染源,同时青山湖的泄水量加大一倍,以冲洗苕溪水源,预计消除污染需3天时间(至6月9日16:00)。

  余杭环保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已对南苕溪和东苕溪8个点进行了水质采样,并将水样送往了省市环保监测站进行监测。

  昨天下午,余杭区政府发布了相关应对措施:

  1、 余杭水厂停止制水,改用杭州水业集团供水。请广大用水户尽量做好生活用水储备。

  2、 瓶窑水厂出厂水经市、区两级卫生部门分析,除“嗅和味”外,其余指标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但为了安全起见,希望良渚镇、瓶窑镇广大自来水用户不要饮用自来水;区域内饮食、食品行业的企业、商户近日不得使用自来水进行生产活动,其他非饮食、食品行业用户生产、洗涤等可使用。

  3、临平、塘栖地区的饮用水现已采用三白潭备用水源,水质安全可靠,可放心使用。为确保居民生活用水,临平、塘栖地区内企业生产用水将采取限制措施。

  4、 目前,余杭区卫生、环保、水务等部门已实施24小时现场监测,待水质恢复正常时,区政府将及时发布通告。

  市民若有疑问,可电话咨询:96390(区水务公司)、96301(区卫生局)、86245678(区环保局)。

  由于建德发生苯酚泄漏污染新安江事故,余杭不少市民担心,余杭组团一带的供水全部由杭州水业集团承担,杭州的水源水质是否能得到保证。

  李冰石说:“目前,我们要求余杭市民也提前做好储水工作。”

  他说:“瓶窑、良渚一带的供水没有备用水源,瓶窑水厂的取水口遭受污染后,用户这两天不要饮用自来水,以确保安全;食品生产、饮食服务行业的商家也不要使用自来水。临平副城、塘栖、崇贤、仁和、乔司、运河因为已经启动三白潭备用水源,所以饮水是安全的。”

  截至昨晚发稿时止,余杭被污染水源的自来水异味有所减缓,根据最新检测,原水中已没有挥发性物质,但检测到一种半挥发性物质“四甲基联苯烯基”,具体情况还有待于最后的检测结果。

  记者昨晚从余杭区教育局证实,从今天开始,余杭区瓶窑镇、良渚镇2个镇的所有幼儿园、小学和初一初二年级的学生都将停课3天。高三和初三的学生正常考试和学习,所有饮用水和生活用水由当地消防部门提供。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26)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新华网洛杉矶6月4日电(记者高原)美国南加州大学日前发表公报称,该大学研究人员和中国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同行合作,发现一种染色体异常能导致全身毛发过度生长,即俗称的“毛人”。

  “毛人”是一种罕见的遗传疾病,学名为先天性多毛症。男性患者整个脸部、包括眼睑以及上半身长满毛发,而女性全身都长满毛发。研究人员称,他们的发现将有助于开发抑制毛发过度生长的新疗法,也可能帮助找到秃顶的新疗法。

  以协和医学院张学教授为首的这个研究小组在新一期《美国人类遗传学杂志》发表论文说,张学等中方研究人员在为中国一个家庭进行检查时,首先发现了这种导致毛发过度生长的遗传现象。美方研究人员也在一个墨西哥家庭中发现了类似的遗传现象。

  在中方的研究中,张学等人首先发现患者的5号染色体有一段插入了X染色体。在这一成果的启示下,美方研究人员发现,墨西哥患者X染色体的相同部位被4号染色体的一段插入。

  研究人员解释说,当X染色体被其他染色体的“外来”DNA序列插入时,位于X染色体上的某个基因可能被“激活”,从而刺激毛发生长,导致先天性多毛症。他们认为,与毛发生长有关的SOX3基因可能起到了关键作用。

  早些时候,科学家发现先天性多毛症属家族隔代遗传,其症状可能多代以后才重复出现。美方研究人员帕特尔说,刺激毛发生长的遗传信息很可能一直存在于基因组中,不过没有表达。如果进一步的研究能证实插入某段序列可以激活基因、刺激毛发生长,未来人们可望据此寻找治疗秃顶和遏制毛发过度生长的新方法。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肆虐欧洲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疫情持续蔓延,更有向全球扩散迹象。世界卫生组织(WHO)表示,美国与捷克也相继传出确诊病例,现时疫情已蔓延至13个国家。中国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和德国一家大学昨日宣布,中德科学家联合对本次流行的病菌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结果显示,该病菌与艾滋病患者腹泻标本中的大肠杆菌同源性超过93%,兼具侵袭、产毒、抗药等多种“凶性”,难以治疗,死亡率偏高。

  深圳华大的初步分析结果显示,这次肆虐欧洲的血清型0104大肠杆菌,该病菌带有新型特异基因,与2002年从中非共和国艾滋病患者腹泻标本中分离的肠聚集性大肠杆菌55989菌株,同源性超过93%,同时它还通过基因水平转移,获得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的毒力基因和毒力相关质粒,这可能与该菌株强毒性和重症感染有关。

  变种新基因夺18人命

  同日德国明斯特大学医学院卫生研究所表示,造成本次疫情的菌株是0104:H4大肠杆菌的一个变种。然而世卫发言人表示,是次导致多人死亡的大肠杆菌,过往曾在人类身上出现。

  EHEC疫情蔓延,德国在本月头2日新增接近200宗感染个案,全国个案增至1,733宗。疫情总死亡人数增至18人,除一人之外全部都死于德国。据世卫最新发布的疫情通报,捷克以至美国也相继传出确诊病例,其中美国有2宗溶血性尿毒症(HUS)个案。其它“中招”国家包括德国、丹麦、英国、荷兰、挪威、西班牙、瑞典、瑞士、奥地利、法国、芬兰,已有13国遭疫情波及。

  美国卫生部门官员表示,3名曾到过德国的美国人感染肠出血性大肠杆菌。虽然当局估计3人没生命危险,但警告恶菌快将入侵美国,在人群中广泛传播。

  世卫表示,一旦感染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患者会出现腹部绞痛与腹泻、呕吐、发烧症状,部分患者甚至会有出血性腹泻,但绝大多数病患10天之内即可康复。

  未确认病源全球恐慌

  世卫表示,少数患者(尤其是幼儿与老年人)容易诱发溶血性尿毒症(HUS),造成急性肾衰竭,估计10%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病者会并发HUS,死亡率为3%至5%。25%的HUS患者会并发癫痫、昏迷等神经并发症,而幸存的HUS病人中,有半数罹患慢性肾病。

  德国有近500宗溶血尿毒综合症个案,严重病患者需要输血。德国卫生当局目前还未确认大肠杆菌源头。

发表在栏目: 科学


世界第一个被治愈的艾滋病患者———蒂莫西·雷·布朗 资料图片

  对于医生胡特而言,病人蒂莫西·雷·布朗就像漆黑抗艾研究道路上的一道亮光。这名被冠以“柏林病人”的特殊病患同时兼有白血病和艾滋病。在医学界看来,布朗已经是即将踏入坟墓的人,然而在接受骨髓移植后,布朗竟然奇迹般得以重生。这一事件震惊了整个医学界,医生们从他的身上看到了医学界的奇迹:终结艾滋。

  从1981年6月5日人类发现HIV病毒到现在,已经过去了整整30年。就在HIV30岁之际,世界医疗科技领域已吹响消灭号角,将全力把这种可怕的病毒从世界上消除。这种动力的来源,一是科学的进步;二是金钱压力的迫使。据悉,仅在全球发展中国家,每年用于艾滋病治疗的费用就已高达13亿美元。如果继续下去,到2031年这一数字将会变为现在的三倍。诺贝尔奖得主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表示:“艾滋病患者长期用药会带来大量的花费,我们必须要找到治愈他们的方法,我们会不断地努力,直至找到。”

  无心插柳

  ———发现骨髓移植法是巧合

  蒂莫西·雷·布朗是一名美国白血病患者,并同时患有艾滋病。2007年他来到柏林找到了胡特医生。胡特医生是一名肿瘤病和血液病专家,现工作于德国西南部的海德堡大学。胡特说:“当时布朗的状态非常不好,病情正在恶化,几乎已经到了死亡的边缘。”随即,胡特做出一个决定:进行骨髓移植,先治白血病。结果却出人意料,经过3年来的临床观察,这次移植同时治愈了布朗的艾滋病。原来,骨髓捐献者的配型不仅非常吻合,而且骨髓中还有一种能天然抵御艾滋病病毒的变异基因。据以往研究发现,这种变异基因只在少数北欧人体内存在。

  “真的不敢相信,我们治愈艾滋病的新方法竟然是这样开始的。”6月2日胡特对路透社记者说,“因为布朗患有艾滋病,本以为做完骨髓移植手术他依然会离开这个世界。真的没有想到,他竟然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还成为世界第一个被治愈的艾滋病病人。现在,他体内已经没有艾滋病病毒了,已经不再吃药。”

  对于这种骨髓移植方法,大多数科学家则表示,不可能用于其他艾滋病患者。骨髓移植方法费用高昂、复杂、充满风险,而且在这个方法中,需要找到特殊的捐献者———体内具有抵御艾滋病病毒基因的人。据目前研究所知,北欧人的后裔具有这一特征。因此,要找到准确的骨髓捐献者很难,这一部分捐献者只占所有捐献者的一小部分。

  去年,马里兰大学的博士罗伯特·加洛直率地表达了他的反对意见:“这个方法不具有实践性,会害死很多人。”

  面对这项新成果,诺贝尔奖得主西诺西则表示:“虽然这种方法花费巨大、风险也很大,但是从科研人员的角度来看,我不得不说这是一项进步,起码它告诉我们艾滋病是可以治愈的。”

  美国国家卫生局日前提出一项资助艾滋病治愈方法研究计划,这项计划共分为四个阶段,在第一阶段将投入8.5亿美元。

  研究动力

  ———迫于全球抗艾资金压力

  1981年6月5日,美国亚特兰大疾病控制中心在《发病率与死亡率周刊》上介绍了5例艾滋病病人的病史,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有关艾滋病的正式记载。“5个年轻的艾滋病病人,全部都是同性恋者。”在资料中这样记载着。据联合国所提供的数据显示,全球每天仍有7100多人感染艾滋病。

  在不发达国家,一个艾滋病患者每年花费在医药费上的开销大约为150美元;在发达国家,例如美国,一个患者大约则要花费20000美元。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不发达国家,当这些开销加在一起,这个数字无疑是巨大的。

  据一项由非政府组织发起的名为AIDS2031的活动显示,到2031年不发达国家每年需要花费35亿美元在防艾和抗艾行动上,而这一数字目前为每年13亿美元。对于发达国家而言,20年后,每年将要花费50亿到60亿美元。

  “很清楚,我们现在需要找到一个可行性的方法去治愈艾滋病,而不是仅仅应对艾滋病患者的发热症状。”澳大利亚墨尔本的莫纳什大学艾滋病问题专家莎伦·卢恩说。

  取得成就

  ———基因疗法和抗艾新药等

  治疗艾滋病的终极目标是让病人停止用药,这将减少每年大约12亿美元的抗艾药物需求。这一消息或许对于制药商例如辉瑞、葛兰素史克、默克等公司不是一个好消息。虽然要得到能够普遍推广的治疗艾滋病方法还需要很长时间,但是布朗的新发现,为艾滋病科研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布朗的发现告诉我们,我们可以让一个人的细胞变得能够抵御HIV病毒,然后再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最终攻克病魔。”卢因说。

  目前一些科学家正在模拟“柏林病人”案例的做法,并且已经取得初步的进展。关于研究原理,简单地说主要是采用基因治疗法从病人体内取出一些细胞,然后在实验室中将其培养成具有抗HIV病毒的细胞,最后再放回病人体内,并期望这些具有抗病毒能力的细胞能够在病人体内成活进而不断繁殖。

  今年早些时候在柏林举行的HIV研讨会上,美国科学家提供了一系列的研究资料:从6个艾滋病病人的体内取出血细胞,然后去除其中的CCR5基因,再放回病人体内。这个工作就像是用剪刀剪掉细胞DNA中有问题的部分,然后再将它缝合,放回病人体内。这个母细胞就可以通过在人体内不断地繁殖产生新的健康细胞,从而抵御艾滋。

  在研讨会上,科学家们还提出了唤醒体内HIV细胞并杀死的方法。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期,人们发现HIV病毒可以把自己隐藏在免疫系统内的T细胞中,然后“沉睡”下去。如果HIV病毒躲避起来的话,就会使药物无法消灭它们。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的抗艾药物无法治愈艾滋病的一个原因。

  “如果当它在一个细胞中‘睡去’,它将会永远地待在那里,那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的药物无法把它们彻底消灭的原因。”卢恩说。卢恩和她的科研团队已经研制出一种新的药物名为SAHA,据信这种药可唤醒那些沉睡的HIV细胞。接下来卢恩和她的团队将对SAHA做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吴珊)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新华网布宜诺斯艾利斯6月1日电(记者冯俊扬 宋洁云)阿根廷西部圣胡安省一座太阳能电站日前启用,这是南美地区第一座投入正式运营的太阳能电站。

  这座太阳能电站是阿根廷政府实施清洁能源发展计划的重要项目。电站总投资额为1000万美元(约合6500万元人民币),由西班牙科姆萨埃姆特公司负责设计建造。电站太阳能电池板同时采用了单晶硅、多晶硅和非晶硅3种不同的材料。

  该电站最大输出功率为1.2兆瓦。电站接入阿根廷圣胡安省的电网,能够满足1500个家庭的日常用电。

  阿根廷是南美地区开发清洁能源力度最大的国家之一。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6月1日报道,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日前称,他们开发出了一种新的图像分割算法,可将传统分割算法的效率提高上万倍。该研究将有助于改善医疗成像系统的识别精度并实现对特定3D物体的连续跟踪识别。
当我们推开窗户向外张望时,马上就能看到汽车、人行道、行人或者远处高大的建筑。这在计算机领域中被称为视觉识别,对人类来说毫无难度,但对计算机视觉识别技术来说却是个难以解决的核心问题。因为计算机并不明白两个不同物体有什么不同,所以就必须将图像分割开来,告诉计算机每个物体的边界在哪里,用来解决这个问题的算法就被称为图像分割算法。
在图像分割算法上,最原始也最传统的算法是使用大量的猜测并通过计算进行匹配和排除。这种算法虽然也能达到目的,但效率低而且占用资源巨大。由麻省理工学院电子工程及计算机科学学院的詹森·张和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实验室(CSAIL)的约翰·费舍尔开发的这套算法就能解决这一问题,他们宣称新算法可将传统算法的效率提高上万倍。
张说,图像分割之所以成为一个难题是因为它并没有一个唯一的正确答案。向10个人进行询问有可能会得到10种不同的回答。因此,他们希望能开发出一种与人类理解方式类似的图像分割算法。
为达到这一目的,詹森·张和费舍尔的算法从两个方面进行分割以实现平衡。首先以颜色为标准进行分割,按照颜色的不同来确定物体的边界;另外,以模糊算法通过简单化的原则对物体形状进行区分。
实验结果显示,虽然其他研究人员也都采取了与此大致相同的办法,但由于他们的初衷只为找到最适合的唯一的图像分割结果,所以运算强度大,效率自然较低;而新算法因考虑到了多种不同分割的可能,可以用较小的精度进行高效率的运算。虽然存在不少匹配精度较低的分割,但新算法最终仍能快速找到最优匹配结果。
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计算机工程学教授安东尼·伊泽尔说:“在图像分割领域有很多种新的方法,所以也不好说这种分割法会让整个领域发生变革。但应该肯定的是新算法非常有趣,我认为可以将其算作是一个里程碑。该技术可以用于物体的跟踪,甚至它还能用来识别随着时间的流逝外形发生变化的肿瘤。通过模式匹配,该技术还能够实现对不同角度不同光线下物体的精确识别。”
更多阅读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新华网沈阳6月1日专电(记者李克瑶)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刚刚完成的旧石器考古调查中发现旧石器时代手斧,这是在庙后山遗址中第一次发现该器型,也是目前为止在辽宁地区发现的最精美的一件手斧。

  该手斧长14.2厘米,宽9.5厘米,厚4.0厘米,此手斧为角岩质地,呈灰色,表面布满钙质结核。

  发现此器型的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队员李霞说:“庙后山遗址发现的这件手斧无论从原料还是器型都要比小孤山的精美、规整,这说明庙后山遗址的手斧加工技术目前在东北地区是最先进的。”

  庙后山古人类遗址位于本溪县小市镇山城子村庙后山南坡天然洞穴,是我国至今发现的版图中最北部的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享有“东北第一人”的美誉。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此次旧石器考古调查在庙后山周围的河流三级阶地上发现了4处旧石器地点,从采集的遗物来看,与庙后山遗址的遗物属同一文化系统,调查组推断,应该是庙后山人在洞外活动的产物。

  李霞说,从遗物可以推断,庙后山人不仅仅依靠山洞而活,在气候相当温暖之时,他们已经走出了山洞,在周围较高的河岸边搭建简易的窝棚遮风挡雨、打制石器从事狩猎采集活动,与自然与猛兽斗争,生存能力大大提高。

  参与此次调查的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陈全家教授认为,在庙后山遗址发现的遗物都是当时人们生活行为的一部分,从当时庙后山人的生活产物来推测他们的活动范围、生存能力、加工工具技术等,对研究庙后山人的生活行为有重要作用。

发表在栏目: 科学


魔方(科学网-kexue.com配图)

  匈牙利人发明的“魔方”,与中国人发明的“华容道”、法国人发明的“独立钻石”,被称为智力游戏的三大不可思议。近年来,魔方作为经典玩具,再度热门起来,并成为一种休闲放松的方式和体育竞技形式——

  今年3月,英国剑桥大学教授约翰-康威被评为世界史上十大天才数学家之一。

  这位全球顶尖群论专家、组合博弈论的开创者之一,也是最先闯入魔方领域者之一,并支持将魔方上升为一门科学。

  在约翰·康威看来,魔方是最有教育意义的玩具,因为正是这些小方块将数学之美带给了全人类。

  上市仅仅31年的魔方,已成为史上最具吸引力的玩具,至少有3.5亿个正版魔方被售出,叠在一起可以从南极排到北极。

  教具成了玩具——

  15年破译“上帝之数”

  1974年,匈牙利布达佩斯应用工艺美术学院。为了帮助学生们认识空间立方体的组成和结构,年轻的讲师厄尔诺·鲁比克用了6周时间,设计出了一个教学用具:由26个小立方体构成一个大立方体,所有的小立方体用弹簧和螺丝连接,同时可以保证每个立方体都可以以某种方式转动。

  鲁比克成功地研制出第一个魔方。兴奋之余,随意地旋转了几下,却发现被扭乱了的魔方无法还原。为此,他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去研究各小方块的位置关系,最后才使魔方恢复原状。

  1977年,第一批魔方在布达佩斯的玩具店贩售,但并不被看好。在玩具商眼中,这个教具实在太难了,谁愿意买一个挑战自己的挫折感的玩具呢?

  数学家们却对魔方情有独钟。实际上,魔方的“魔”力在于它只有26个小方块,总的变化数却可以达到4.3×10的19次方。如果你一秒可以转3下魔方,你需要4542亿年转出魔方所有的变化,这个数字是宇宙年龄的大约30倍。

  数学家们挑战的是,任意组合的魔方的最小还原步数究竟是多少?这个最小还原步数也被称为“上帝之数”。

  剑桥大学曾运用群论的思想来指导计算机搜寻魔方特殊种类的变换方法。约翰·康威教授是世界顶尖群论专家,而群论是研究对称性的科学,特别是转动群理论和魔方更是有着近乎又近的关系。我们知道,玩魔方必然要转动,群论可以告诉操作者魔方转到什么状态了,从而可以帮助操作者找到原始态。

  1978年,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召开的一次国际数学家代表会议上。匈牙利的数学家们把魔方介绍给与会的专家、学者,在大会上,约翰·康威还向数学家们表演了4分钟内还原魔块。这引起了数学家们极大的重视。

  30多年来,魔方一直是数学家的玩具。去年7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科学家通过每秒运行10亿次的大型计算机,证明任意组合的魔方均可以在20步之内还原,将“上帝之数”正式定为20。他们在群论数学理论指导下,为此足足花了15年时间。

  从流行玩具到遭遇抵制——

  魔方成社会危险品?

  上世纪80年代初,魔方开始进入公众视野。当时,玩魔方被认为是测验智力、锻炼思维能力的体育活动。

  英国的大学里出现了第一批魔方理论研究小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成立了魔方爱好者协会。1981年3月,《科学美国人》发表了第一篇关于魔方的论文,1981年5月,美国的《读者文摘》出版了关于魔方的故事。

  破解魔方的书籍开始出现。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数学博士戴维德·辛格马斯特,出版了《“魔法方块”手册》,书中包括与魔方有关的整套符号,并提供解开魔方的方法。此后,他还建立了一个世界魔方交流中心,并出版《环球魔方》杂志。仅1980年和1981年两年,就有200多本面世。

  13岁的英国男孩帕特里克·博塞特根据自己玩魔方的经验,写出了畅销书《你也能复原魔方》。该书被称为史上卖的最快的书,至少卖出了150万本,在当年占据了多个地区畅销书排行榜的榜首。在这类书籍的影响和鼓励下,人们有了复原魔方的信心。

  1980年5月,魔方全球上市短短几周内,就风靡了世界,到当年秋天,就售出了超过2000万个。到1981年底,共有1亿个正版魔方被售出。在中国,魔方同样是80年代最抢手的玩具,如同今天孩子们玩“植物大战僵尸”和“疯狂的小鸟”一样。

  从1980年到1982年底,“魔方瘟疫”统治世界。据说,当时全世界有五分之一的人在玩魔方,而鲁比克的魔方与圆珠笔、安全火柴一起,成为匈牙利的伟大发明。魔方也和中国的“华容道”、法国的“独立钻石”,被称为智力游戏的三大不可思议。

  然而,一股“抵制魔方”的情绪也开始滋生并蔓延,这缘于失败者们的绝望和愤怒。其速度,绝不亚于魔方的流行。市场上开始出售不同颜色的贴纸,不会复原魔方的人们在魔方上贴上统一颜色的贴纸,假装魔方被复原了;还出现了六个面都是同种颜色的魔方;更有甚者,有人发明了一种叫魔方击破器的木槌,用它可以把魔方敲碎。嘲弄魔方的书籍开始取代歌颂魔方的刊物迅速占领市场,魔方俱乐部也纷纷关闭。

  甚至有医学专家声称,长时间转动魔方,会使拇指肌腱和手腕产生损伤,导致“魔方指”和“鲁比克腕”的病症,严重者甚至需要进行手术。为此,有的学校规定禁止学生玩魔方。

  到1983年底,整个世界对魔方的癫狂状态基本结束。

  再度流行开来——

  怀旧催生魔方热?

  2000年后,魔方又开始在一些欧美国家悄然兴起,随后2003年世界魔方协会成立,世界范围再度掀起魔方热。这一次,魔方被定位于一个永不过时的经典玩具。

  这还受益于怀念上世纪80年代,魔方是当时许多孩子的第一个玩具。“成年人正在寻找这些东西,提醒他们试图复原当年的快乐时光”,魔方的发明者如是说。

  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与魔方相关的数以百万计的网页和视频。有了视频教程和还原公式,将魔方六面还原也就不再是一件难事了。很多玩家在网上寻找到很多魔方教程,用心练习几个小时就能学会。网上的魔方论坛和交友群,将魔方变成了一种社交方式。北京魔方交友群就是一个魔友交流的网上基地,这里的成员平均年龄在25岁左右,从中学生、大学生到公司员工都有,他们除了每天在网上交流,平均半个月还聚会一次。

  随着魔方种类的不断增多,竞技形式的逐步规范,魔方成了新型的竞技项目。1982年5月,在布达佩斯举行了第一届世界魔方锦标赛。直到20年后的2003年,世界锦标赛重新开赛。中国最早的、经官方认证的国内公开赛是2007年才有的,随后魔方公开赛开始在国内各地展开,渐渐形成了规模,目前仅北京每年就会举办三四次魔方公开赛。

  作为竞技的终极形式,世界魔方协会确立的官方比赛共有19个项目、33项世界纪录。许多单项更加刺激,如盲拧,指的是不用眼睛观看而将魔方复原,计时是从第一眼看到魔方开始,也就是说记忆魔方的时间也算在总时间内。这种玩法对一个人的记忆力和空间想像力有极大的考验。目前盲拧世界纪录由中国选手保持。单手转动魔方进行复原,对手指的灵活程度要求很高,目前世界纪录为11.19秒。

  目前,在19个项目的比赛中,中国选手已经获得了3个世界第一。

  链接

  “独立钻石”——

  也叫单身贵族、中国称为孔明棋。源于18世纪法国的宫廷贵族,是一种自我挑战的游戏,可以锻炼逻辑思维能力。游戏玩法似中国跳棋,但不能走步,只能跳。棋子只能跳过相邻的格子到空位上,并且把被跳过的格子吃掉。棋子可以沿格线横、纵方向跳,但是不能斜跳,剩下越少棋子越好。

  “华容道”——

  是古老的中国游戏。游戏取自著名的三国故事,有一个带二十个小方格的棋盘,棋盘上仅有两个小方格空着,玩法就是通过这两个空格移动棋子,用最少的步数把曹操移出华容道。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腾讯科技讯(叶孤城/编译) 据美国大众机械网站报道,海狸并非是唯一懂得“建筑学”的动物!在自然界不乏擅长建筑的聪明动物,例如:蜘蛛卷曲树叶形成避难所、白蚁建造巨大的筑堤、鸟类建筑的鸟巢足以容纳400多只鸟等。

以下是盘点自然界具有“建筑师”之称的8种奇特物种:

  1、蚁群

  蚂蚁与海狸并列成为动物世界中最佳建筑师,蚂蚁通过自己的下颚将一颗颗沙土挖出搬运,最终形成庞大的地下洞穴结构。除非土壤非常干燥,地下洞穴则无法保持形状。美国佛罗里达州大学专家沃尔特-奇尔盖尔(Walter Tschinkel)称,但是蚂蚁如何建造如何庞大、精密的地下洞穴结构仍是一个难解谜团。

  奇尔盖尔说:“蚂蚁在挖掘洞穴时并不需要设计草图,也不需要领导者,但它们在漆黑的地下环境中却构造出一个宏伟的地下宫殿!”

  他将融化的金属液或者石蜡、热石膏液倒入中空的蚂蚁洞穴,然后等待冷却之后再将蚁巢模型挖掘出来。奇尔盖尔说:“你将看到具有一定深度的地下洞穴,虽然距离地面的蚁巢通道非常纤细,但越往地下,洞穴的空间越大。”

  蚂蚁如何做到这一点仍是未解之谜,但是奇尔盖尔猜测蚂蚁通过测量土壤中二氧化碳含量来测量洞穴深度。他发现蚂蚁洞穴越往深处,其二氧化碳含量越高。

  2、群居织布鸟巢

  群居织布鸟建造的巨型鸟巢从远处看就像一个巨大的干草堆落在树枝上,但这些非洲鸟类是建筑专家,它们使用不同类型的材料来构造这个“空中公寓大楼”。织布鸟使用较大的树枝来搭建鸟巢底部,它们将鸟巢建造在电线杆或者树枝分叉上。作为“建筑师”,它们不会使用干板墙,而是使用干草搭建成单独房屋边界,用柔软的草和树枝建筑鸟巢中每个巢室。

  在这个较大的鸟巢中可栖息数百只织布鸟,足以安排整个鸟群居住。据分析最大的鸟巢可容纳近400只鸟。同时,织布鸟在鸟巢中还安装了安全防范系统,在每个入口处都有锋利的树枝抵御掠食者的入侵。

  3、蒙特祖马拟椋鸟巢

  蒙特祖马拟椋鸟是一种奇特的鸟类,它们生活在北美洲,将鸟巢悬挂在树枝上。它们利用葡萄藤编织悬垂的篮子状鸟巢,多个这样的鸟巢形成一个鸟群整体。它们使用最结实的葡萄藤作为鸟巢的依附体,然后逐渐地增加树枝进一步完善鸟巢结构。

  通常情况下,蒙特祖马拟椋鸟经常将鸟巢放置在较大、孤立的一颗大树上,鸟巢悬挂在树枝的末端,这样可以避免猴子偷取它们的鸟蛋。同时,还有另外一种独特的防御掠食策略——将鸟巢搭建在有蜂窝的树上。

  4、巨大的白蚁筑堤巢穴

  白蚁是动物界的建筑大师!它们建造的标志性筑堤可达到3.3米,实际上最高的白蚁巢穴可达到5米。这种巢穴是由蚂蚁咀嚼后的树枝残骸、泥土和粪便构成。

  这种巢穴具有较好的空气流通性,使筑堤更像一个空调,同时可收集冷凝的水滴,一些蚁巢中含有园艺菌类。

  5、土质棕灶鸟巢

  多数鸟类的巢窝都是由小树枝搭建而成,但生活在南美洲的棕灶鸟却在树上建造土制鸟巢。它们收集泥土和粪便,在树枝高处形成一个碗状鸟巢。太阳烘焙这些鸟巢形成一个较硬的避难所,使鸟类能够在此产卵。这种土质鸟巢可使鸟儿在大风环境下寻求一个安全的避难之地,并能适应各种恶劣天气。

  6、土拨鼠“地下之城”

  北美洲土拨鼠擅长在地下挖掘洞穴,这样的洞穴可适应不同季节的变迁,还可抵御不同温度变化,食物变化以及避免火灾。

  土拨鼠将洞穴建造在地下不同深度具有多种功能,首先,在土壤深处挖掘洞穴,这里的温度较稳定,年轻的土拨鼠更得到更好的保护,从而避免掠食者的攻击。此外,距离地面较深的洞穴适宜存储食物。据称,土拨鼠部落在地下建造的“地下城镇”可覆盖数英亩,平均每英亩区域就存在5-35只土拨鼠。在人类出现在土拨鼠领地之前,它们的数量是非常庞大的,1900年,人们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发现覆盖25000平方英里的范围内,竟栖息着大约4亿只土拨鼠。

  7、蜘蛛搭建“卷曲树叶公寓”

  多数的蜘蛛都擅长编织蜘蛛网,但是澳大利亚卷叶蜘蛛(学名为“Phonognatha graeffei”),使用可回收材料建造它们奇特的家园。它们选择较好的枯叶和树叶纹路编织蜘蛛丝,将树叶卷曲起来形成一个舒适温馨的“栖息公寓”,使卷曲的树叶顶部闭合,底部开口。

  蜘蛛将这个卷曲树叶悬挂在蜘蛛网中心,并等待着途经的猎物。当雌蜘蛛进行繁殖时,它将建造另一个卷曲树叶栖息地点,为幼小蜘蛛提供居住。据称,人类此前曾发现蜘蛛使用废报纸和轻重量物质来构建这种栖息公寓。

  8、海狸水坝

  客观地讲,海狸或许是最著名的动物界建筑师。它们会收集较大的树枝在水面上建造水坝,这仅是表面现象,海狸还是木工专家,擅长建造防风雨的树枝水坝。

  每年冬季它们会在构建大坝的树枝上覆盖一层泥,从而使大坝更加结实,可抵御寒冷和入侵的掠食者。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第 65 页,共 12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