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右一为王仪康,中间是金属所老所长李薰,左一为郭可信院士
 
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
我和王仪康老师初次见面是在1982年9月的一天,那时我刚被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录取为硕士研究生,他到研究生宿舍来看我。
当时他是所里的副研究员和第四研究室副主任,令我惊讶的是他穿着十分俭朴随便,看上去就像从农村来的生产队长。后来时间久了,才慢慢体会到:在金属所大院里,富有个性且穿着随便的常常是大有学问的人。
读研究生期间,王老师经常在外出差,偶尔到实验室来,常给我们讲他去生产第一线的所见所闻,这是他的一大爱好,描述得生动活泼,让人听起来津津有味。其中许多是与工厂一线工程技术人员交流中获得的第一手知识。
久而久之,我们深感当时的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弥漫着一种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的优良所风。
1984年,我在做硕士研究生论文,一个星期天到王老师家串门,那时他正在转向石油用钢及矿山机械用控轧微合金钢的研究,他兴致很高地描绘了今后的远景规划。他说,中国即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根据他对日本在相应发展时期对国土建设需求和经验的研究,他预见到中国很快就需要5亿吨钢的年产量才能满足经济建设的要求,而当时我国的钢产量刚刚在4000万吨左右,还不到将来需求量的十分之一,所以钢铁研究的发展空间巨大,远非什么“夕阳工业”。
他最后说,我今年54岁了,还可大干一番。大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劲头。20多年后的今天,我国钢铁生产能力已超过了7亿吨,是世界上最大的钢铁生产和消费国。回想起来,当年王老师的预言是多么富有战略远见。
1985年刚毕业的我和他到攀枝花钢铁公司出差。当时,攀钢生产的重轨钢一般不出现白点缺陷。可攀钢的技术人员许多来自我国武钢、鞍钢等,在这些钢厂生产钢轨时白点是一种常见缺陷。攀钢重轨无白点的新现象反映到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方毅那里。
中科院副院长、金属所老所长李薰得知这一情况后十分感兴趣,立即带领王仪康等去攀钢考察,但不幸在昆明病逝。后来金属所就由王仪康负责与攀钢合作研究,查明攀钢重轨钢无白点的原因。王老师和攀钢的总工程师、相关技术人员等非常熟悉,始终保持密切的联系。
经过近10年的工作,做了大量试验,最后的结论是:攀钢重轨钢冶炼钢水中氢含量很低,当钢水中氢低于临界氢含量时,钢轨中就不产生白点。造成钢水中低氢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攀枝花地区气候干燥,炼钢原料中含水较少;同时攀钢在国内首次采用氧气顶吹转炉冶炼重轨钢,因此钢水沸腾好,易于脱氢。由于攀枝花地区海拔较高,气候干燥是低氢冶炼的主要原因之一。
王老师又将这一问题扩展,调研了我国其他一些海拔较高气候干燥的钢厂,如包头钢铁公司、酒泉钢铁公司等,发现这些高原钢厂都有低氢冶炼现象。对这一发现,他十分高兴,将结果总结成“中国高原钢厂的低氢冶炼现象”,在国际会议上报告后,引起了有关学者的关注。由于超高强度合金钢对氢脆十分敏感,这一发现对我国超高强度合金钢工厂的合理选址和布局有重要意义。
在攀钢现场工作久了,我才知道王老师早已是攀钢的常客。1975年,他就来攀枝花兰尖铁矿,负责试验潜孔钻具。攀枝花位于四川与云南的交界,属于热带气候,那里常常是烈日当空,万里无云。他们白天要顶着40摄氏度的高温,满身大汗,扛着很重的钎具上矿山;试验中一手用毛巾擦汗,一手用笔记录每天的钻头掘进的米数、钻头寿命等基本数据;晚上还要在简陋的宿舍里学习英语,生活艰苦而单调。经过全国许多单位多年的通力合作,国产潜孔钻具的质量一步一步获得改进与提高。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攀技花坚硬矿岩上钻进的潜孔钻头寿命比原来提高了30~50倍,冲击器寿命比原来提高了5~10倍。潜孔钻具寿命和效率等性能指标全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新型钻具的使用,使潜孔钻机的效率提高了8倍,从根本上扭转了中国金属矿山穿凿工具落后的局面,为中国铁矿砂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持续大幅度增产作出了直接贡献。
正是这种基础性的研究工作,大幅度提高了中国铁矿的采掘效率,支撑了今天中国钢铁工业雄踞世界第一的地位。1985年这项工作由王老师领衔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09年中国科学院建院60周年时,评估建院以来为国家做出的100项重大成果中,冶金矿山潜孔钻具便是其中之一。当时在冶金工业部矿山处负责此项工作的王梦珍对王老师给予高度评价,说:“他是地地道道的在第一线亲自做科学研究的科学家,他是我敬重的不是科学院院士的院士,不是工程院院士的院士。”
 
要到第一线调查研究
王老师是中国为数不多的既具有战略远见,又能深入基层解决问题的钢铁专家之一。他带我们去工厂时,总是特别强调要到第一线调查研究,才能正确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
一次某油田有五口油井先后发生了隔热管断裂,损失十分严重。当时王老师是石油部的材料顾问,隔热管生产工厂技术人员到金属所找到王老师后,要求进行失效分析,他们怀疑可能是隔热管预应力焊接工艺出了问题。王老师没有在办公室论道,而是带我们立即赶赴制造厂,现场调查了他们预应力焊接操作,后来又到使用隔热管的油田现场调查,并在现场取回了一些油井注水,回所化验。分析结果发现,不但隔热管制造过程中有材料与工艺问题,隔热管的使用也存在问题。特别是油井注水的碱性偏高,在材料有缺陷的条件下可引起隔热管的碱性应力腐蚀断裂。因此,应分别从隔热管材料,预应力焊接和油井注水的pH控制多方面来采取技术措施,防止事故发生。
1998年,我从国外回来后,王老师对我说,由于后来油田改进了注水的碱性,使pH降低,原来碱性注水对地下油砂的腐蚀减小了,油田的油井出油率意外获得提升,事故倒引发了转机,对此意外发现他显得颇为得意。
上世纪80年代,中国石油工业大量进口日本石油钢管,王老师对此忧心忡忡,他在多种场合建议,力主中国尽快实现石油钢管的国产化。
1985年,天津大无缝钢管开始立项建设,最早曾规划在国际市场上大量购进旧船,拆卸后用废钢做原料冶炼制造石油用无缝钢管。作为一位有经验的钢铁专家,他得知这一消息后,十分担忧。
他多次奔走于天津大无缝和石油部,向有关人员阐述石油钢管并非是一种普通钢管,对钢材力学性能有严格的要求;如果钢中一些有害杂质(特别是五害元素Sn、As等)不能控制,它们将通过一定的途径最后偏析于钢的晶界上,可对钢材质量造成严重的危害,因此石油钢管作为一种高压容器,必须使用优质原料。
这些努力和建议,对后来天津大无缝的建设和成功运行产生了重要影响。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在提高石油钢管的冶金质量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目前我国石油钢管的质量已经接近国际先进钢厂的水平,而石油钢管产量则稳居世界第一,王老师作为当年力主实现石油钢管国产化专家功不可没。
“党和国家的需要就是命令”
王老师作为中国科学院的资深科学家长期工作在科研和生产第一线,对自己的祖国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即使退休后,仍然在关心与思考一些大的行业问题,并为之奔走呼号。
2000年,中国计划建造“西气东输”工程,将120亿~140亿方/年的天然气,从西北边疆输送到东部沿海地区。这是中国第一条大管径(1016mm),高压(10MPa)和长距离(4000公里)输气管线。
在工程论证会上,王老师和石油管道局总工程师潘家华力主采用在国际管线钢界的最新成果——X70针状铁素体管线钢,取代当时国内油气管线主要使用的强度较低的X60-65级管线钢。由于这条高压输气管线不但要“过黄河,穿长江”,还要经过中国经济和人口最密集的沪宁线,它关系中国的经济命脉和战略安全。
使用高强度管线钢建造输气管线,是否会发生延性断裂,这是一个必须考虑的重大问题,中国当时没有经验可循。王老师建议引进国外专家对此进行学术讨论。他积极协助石油天然气管道局于2000年10月召开了一次“延性断裂及止裂”国际研讨会,邀请了美国AMOCO石油公司首席研究员Dr. W. Wark,美国BATTELLE 研究所的Dr .Brian Leis等当代国际上的一流专家来华讲学,共同研讨。最后,中外专家一致认为,按第一次西气东输管线的工程设计,采用X70级针状铁素管线钢管建造的管线,具备足够的对延性断裂的止裂韧性,会议结论支持了“西气东输”工程的及时启动。
鉴于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解决“西气东输”工程关键问题上的贡献,2000年,王老师被聘为“西气东输”重点工程高级技术顾问。2002年、2010年,王仪康被聘为石油天然气管道建设与技术论坛组委会特邀专家。此后,他先后协助或主持石油管道局系统召开了10次涉及石油、天然气输送管线钢的国际会议,获得了大量管线钢方面的前沿信息,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石油管线工程技术水平的提升。
王仪康老师早年毕业于北洋大学冶金系,当时中国读冶金的学生很少;作为第一批分配到中国科学院的大学生,他又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第一代钢铁冶炼专家,对钢铁行业十分有感情。在他病重期间,我们去医院探望他,只要他身体略有好转,他都必谈钢铁。
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还谈起了当年的炮钢研制工作。那是在1965年,他们奋战了三个多月,从合金钢种设计入手,采用当时先进的真空熔炼+电渣自耗双联法炼钢,研制成功了高性能炮钢毛胚,屈服强度达到σs≥1400Mpa,穿成无缝钢管后,他又同工厂技术人员一道研究火炮的设计、机加和热处理要点。经一个多月的苦干,完成了两门“一个人可以扛着走的轻型无后坐力炮”,这一成果,成了当时军工系统轰动一时的新闻。这种超高强度炮钢,被命名为“5021钢”,可以降低火炮重量40%,实现了单兵扛炮的目标,有效提高了我军步兵的战斗力。后来他搞的矿山钎具用钢,包括系列的钎头体钢和钎杆中空钢等均发源于这些炮钢的研究工作。说到这里王老师面露微笑,沉凝于当年的青春年华与峥嵘岁月,完全忘却了自己疾病的疼痛。
王老师是1950年入党的老党员,当年他曾说过:“党和国家的需要就是命令。”他一生兑现了这一诺言。2011年3月12日王老师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他痴迷于理想,为中国的强盛,为他所热爱的钢铁事业不畏艰难,不知疲倦地奋斗的精神,强烈地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我们要努力工作,完成他未酬之事业。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科学时报》 (2011-06-13 A2 综合)
发表在栏目: 科学
 
他是三十而立却满载荣誉的“80后”。他皮肤偏黑,一张娃娃脸上架着一副大大的椭圆形细框眼镜,显得成熟稳重。他说话干练、字句朴实无华却又体现出严谨的科研精神,他学历丰富,先后在南昌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学位,在上海交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在浙江大学、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从事博士后研究。
他,就是现任南昌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青年教师——刘勇。
 
漫漫求学路 浓浓科研情
 
2011年2月25日,南昌天气回潮,狭长幽暗的走廊里一片湿漉漉。在南昌大学机电楼四楼的一间普通的办公室里,刘勇正在研究自己的项目。
“材料是所有工业的基础,只有材料性能提高,才可能为工业方方面面技术的提高提供支撑。而且当我们做出一种新材料时,会有一种很大的成就感。”
“我经常在想,我们总是在寻求改进非晶材料组织结构和物理性能的方法,那么,我们是否可以用这种非晶材料本身作为增强物质呢?”2010年9月,刘勇申报的“非晶增强铜基复合材料的设计、制备及成形机制”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提供的21万元的资助。
据了解,这个立项选题新颖,全世界只有3个研究团队在做类似的方向,分别在法国、韩国和中国。它属于非晶材料的应用范畴,主要利用非晶的超塑性变形与传统铜合金结合,并进一步增强传统铜合金。其实,这项课题是刘勇在法国从事博士后研究时产生的想法。
硕士期间,勤奋好学、颇具科研潜力的刘勇受到导师杨湘杰的重视。惜才的导师劝导他要坚持考博士。带着导师的殷殷期盼,2004年,刘勇不负众望,获得上海交通大学公费读博的资格。
在博士期间,刘勇采用了一种新的成分设计和合金强化的思路:原位自生准晶增强镁合金,研究了合金成分对准晶相形成的影响规律,确定了准晶相(I-phase)形成的合金成分范围,研究了不同准晶含量对Mg-Zn-Gd系合金铸态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最终获得了挤压和热处理工艺优化参数,阐明了准晶增强镁合金的强化机制和变形机制。刘勇因此在2007年获得亚洲镁合金论坛Best Poster Award、Du-Bang Scholarship、全国博士生论坛优秀论文二等奖。
源于对科研的热忱,2008年5月,刘勇来到浙江大学继续从事博士后研究。
“当时想换一个领域拓展自己的事业,进行全新的思考。当时用非晶增强镁合金,跟现在用非晶增强铜合金是相关的。”刘勇对新型镁基大块非晶复合材料展开潜心研究,设法引入第二相粒子增韧镁基大块非晶。最终,这项研究,申请到1项国家发明专利——“非晶颗粒增强镁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工艺”。
正是由于非晶增强镁合金这一课题,法国最高科研机构、全球三大科研机构之一的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于2008年在全球招聘一位博士后(postdoc fellow)时,选择了当时年仅27岁的刘勇。
2008年11月至2009年10月,刘勇主要从事新型大块非晶复合材料设计及制备。工作期间的研究成果受到合作导师的高度评价,并已在第16届亚稳、非晶、纳米结构材料国际论坛(ISMANAM 2009)进行报道。
这些杰出的工作成果,使他至今与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的相关学者保持着良好的关系,签订了国际合作协议,还获得江西省国际合作项目的资助。
 
真真向上心 事事主动为
刘勇在法国从事了一年的博士后研究。他体会最深的是,凡事要主动交流。刚去法国,刘勇由于语言不通闹出了很多笑话。去法国的第一天,在房东家里要上厕所,灯没开。刘勇只能指指客厅的灯,再指指卫生间的灯,打手语解决问题。
“跟别人聊天的时候,我都要先上网查好要说什么,写单词递给他。他回答我,我听不懂,就让别人也写出来。然后再上网翻译成英文或者中文。”刘勇忍俊不禁地说起当时的窘迫。
后来他开始利用业余时间看书,跟同事主动交流。为了学语言,他还利用周末在一些老年俱乐部做义工,“他们会定期举行一些party,我想让他们教我说话。看到不会说的东西,就问怎么说”。
“在最后一次作课题报告时,我用法语做开场白,他们眼睛睁得大大的,我觉得那个时候他们开始对我刮目相看。”刘勇绘声绘色地说起当时的情景。
法国人认真、严谨的态度让刘勇感触良多。“在法国我收获最大的是:什么都要靠自己,要不断地学习。任何一个课题,方向迟早都会过时,只有把握国际前沿动态,跟别人合作沟通,才能不落后。”
从法国学习结束后,刘勇又回到了南昌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工作。
刘勇目前在南昌大学协助指导硕士生3名和博士生1名。他说:“我对自己什么要求,对学生也是什么要求。我们几乎每天见面,他们随时可以和我讨论,汇报课题进展。”对于学生来说,刘勇亦师亦友。机电工程学院2009级研究生张丽说,刘老师经常加班到晚上十点多,对我们的要求也很严格。
谈到自己的理想时,刘勇笑着说:“我很满意现在的生活。初中理想是出国留学,现在的理想是希望把这个材料做得更好。”
南昌的春天已经悄然离去,倾心于科研的刘勇,却刚走进了自己的春天里,那是充满希望与阳光的春天……
刘勇, 1980年2月出生,讲师,上海交通大学博士,法国CNRS博士后。主要从事先进镁合金设计及成型、非晶复合材料的设计及制备研究。主持和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教育厅科学基金、江西省国际合作项目等10余项。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32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3篇,EI收录4篇,已被SCI收录论文引用48次。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研究成果获得2007年亚洲镁合金论坛Best Poster Award、2010年中国材料研讨会青年优秀论文奖等奖励。现担任国际知名期刊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A、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审稿人,在国内镁合金、准晶和非晶复合材料等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
《科学时报》 (2011-06-13 A2 综合)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办公室里摆放一些盆栽植物确实会有益于健康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6月13日消息,很多人都喜欢在自己的办公室内摆放一些植物,而这些植物的作用不仅仅是能够赏心悦目,根据一项新的研究发现,在办公室里摆放一些盆栽植物确实会有益于健康,甚至还能提高工作效率。

  据国外媒体报道,研究发现办公室中摆放一些植物能够帮助办公人员降低办公室疲劳及压力,预防缓解诸如干燥、头痛,咳嗽和皮肤干燥等不适症状。领导此项研究的是缇娜博士(Tina Bringslimark)与来自挪威生命科学大学(Norwegian University of Life Sciences)和瑞典乌普萨拉大学(Uppsala University,Sweden)的研究小组共同完成。


盆栽植物对那些没有窗子的办公室环境特别有益

  在另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对385名办公室员工的健康情况和其工作环境中植物数量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办公环境周围植物越多的员工健康水平更好。有一种解释是植物挥发的有机化合物会影响健康,此外缇娜博士称:“这种情况也有可能有一个心理解释,人们认为植物是健康的,所以很有可能更加乐观的评价自己的健康。”

  华盛顿州立大学(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的一份报告显示,盆栽植物对那些没有窗子的办公室环境特别有益,有研究发现办公室中摆放适当数量的植物能使得员工的效率提高,并且反应力也能够提高。缇娜博士表示,大叶植物或许比开花植物更适合在办公室摆放,因为叶子的表面能够制造更多的氧气和帮助分解空气中的有毒物质。

  (科学网-kexue.com 大平)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在2011年“世界科学节”上,好莱坞明星大卫·摩斯、麦吉·吉伦哈和列维·施瑞博一起朗读科学著作。


“酷工作”单元,发明家展示“蜘蛛人装备”。


帕特·麦瑟尼在讨论即兴演奏。

  想知道“即兴表演”时,大脑里发生了什么?世界上杀死无数人的剧毒青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D大调会让人感到悲伤……在6月初纽约举行的“世界科学节”上,这些问题的讨论让观众大饱耳福,在这场包括霍金在内的全球最顶级科学家和好莱坞演员捧场的大会上,从青少年到成人,都享受了一场“科学盛宴”,了解到,原来科学是可以很酷,很感性的。

  科学工作可以酷

  “我就像阿姆和大卫·爱登堡一起做的自然秀/我的工作是让书呆子们酷起来”……

  这不是诗歌,不是朗读,而是科学传播工作者巴巴·布瑞克曼用“科学饶舌”来给“酷工作”节目做的开场白。在他的说唱中唱到,“科学饶舌”也是此前没有的职业,现在却奇酷无比,可以见到世界各地各种酷酷的科学家。

  巴巴一边“饶舌”,一旁还有一名帅帅的年轻人做着口技节奏伴奏,原来他是一名救援设备工程师,曾经做客过电视节目《流言终结者》。受漫画的启发,他发明了一种可以让人像蜘蛛侠一样以高速垂直攀爬的技术。

  紧接着,上台了一位美女,她竟然是来自卡内基梅隆机器人学院的博士,通过传感技术,她做出了电影《阿凡达》里面那样的发光电子植物,人走过去的时候,“植物”会随着人的移动而摇摆、晃动、伸缩。

  “酷工作”是“世界科学节”中抢眼的一档专题活动,邀请了各类有着不同寻常科研工作的年轻人。比如,年轻的神经科学家安德鲁·菲顿最喜欢做的事情是,给实验对象的脑袋上带上各类探测器,然后观察人类在进行各种大脑活动时脑电波的变化。白胡子的狄更斯·代斯庞米亚是一名医学生物学家,这个工作没几个人听说过,而他研究的则是叫做“垂直农场”的项目,把多年来对一种蠕虫的研究运用到城市建筑中,让人类学习生物的功能,可以在城市建筑中搭建自给自足的农田。

  “寻找地外生物”项目的天文学家吉尔·塔特则在演讲中告诉人们,虽然已经进行了50年,但寻找外星人还是有希望的,“我们把一滴水倒在盆里,以为可以在这滴水中找到鱼,”她说,“但事实是,一滴水并不能代表海洋。”工作是海量的,接下来,科学家们还会建更多的无线望远镜,探测更广大的宇宙,以期找到人类的同伴。

  电影演员来捧场

  “世界科学节”是探索科学的节日,但也得到了不少文艺人士的捧场。第一天的开幕式上,好莱坞明星、奥斯卡获奖演员艾伦·艾尔达,《风流老板佻秘书》主演麦吉·吉伦哈,好莱坞老戏骨苏珊·萨兰登等人走上了科学的红地毯。麦吉朗读了艾尔达创作的戏剧《辐射:居里夫人的激情》。这出戏从居里夫人与物理学家保罗·郎格文的爱情开始,描写了她作为一名情感丰富的女性科学家,在一个没有女人从事科学的时代中取得成就的矛盾心历。

  “科学节”第四天,来了一名著名的吉他手帕特·麦瑟尼,在表演了一段即兴演出之后,他与一些神经科学家坐在了一起,讨论“即兴演出”的概念。原来,“即兴演出”也是有着科学依据的。大脑对于喜欢的事物,有两种表达方式,一方面,人们总是会回应一些熟悉的现象,来进行预测,做出决定,另一方面,太多的熟悉感又会让人感到厌倦,大脑同样很喜欢新鲜的事务,喜欢惊喜和不同寻常,而人在倾听音乐的时候,也总是一方面希望听到熟悉的旋律,一方面又渴望着不同。

  “你演出的时候,脑子里在想什么?”主持人问帕特。“和弦,旋律的基本结构,怎么从这个音调调到另一个音调,”帕特回答道,过了一会,他又说,“不过事实是,我没怎么想这些东西。”

  脑神经科学家很快接了茬,把帕特的话作为实验对象分析:“这是我们大脑运作的另一个双重性,即意识和潜意识同时在工作。”一位神经科学家兼小提琴手说,我们大脑中大部分的运作都不是意识,而是自动地在进行。不过,即使是即兴演出,也不代表随意胡拉,只有在多年训练,熟练掌握了各种音乐结构和规律之后才能让潜意识自由发挥。“如果你想从悬崖上飞下去,你得知道悬崖在哪儿才行。”

  电脑、蚂蚁都添彩

  在2011年“世界科学节”上,诞生了很多值得回忆的时刻,2011年的“电脑当服务员”和“蚂蚁能说些什么”就是最好的例子。

  在科学节的展示中,一台微软的计算机变身为一家公司的前台招待小姐。“您好,请问您到哪个房间?”电脑问。“我也不清楚,我们去哪个房间?”“我想是9号楼吧!”两名访客在屏幕前讨论着,与此同时,电脑前台迅速对两人的谈话,面部表情进行数据分析。“那你们是去9号楼了,请稍等。”她迅速做出了答复。

  在另一场对话中,世界上最权威的蚂蚁研究专家威尔逊将蚂蚁世界的故事讲给人们听:“成千上万的蚂蚁王国是神奇的生物王国,看起来它们像在一篇混乱之海中,但他们总能一同工作,创造有秩序的家族。”“我们人类能看,能用手干事,蚂蚁不是这样,他们用味觉、触觉来进行沟通,他们会说,‘小心,危险!’‘来这儿,干活!’”那么,蚂蚁能说多少个单词呢?威尔逊说:“蚂蚁的单词大约有10-20个,主要是‘小心’、‘来这儿’、‘我是一名士兵’‘我是生育王国的成员,你是吗?’”

  (金煜)

  ■ 活动名片

  “世界科学节”的来龙去脉

  自2008年开始,《世界科学节》每年夏天在纽约城举行,主要活动包括专家讨论、现场科学实验、科学辩论、多媒体演讲、户外科学展示、科学展览等。该活动由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学教授布莱尔·格林和其妻,曾获艾美奖的电视记者特蕾西·黛创立。

  今年的“世界科学节”于6月1日至5日举行,有包括物理学家霍金、生态学家威尔森、“DNA之父”詹姆斯·沃森、英国科学打假斗士西蒙·辛格等多位著名科学家出席,以及来自生物学、生命科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各领域的年轻科学家带来的各类前沿科学研究,同时,也有来自电影界、戏剧界、音乐界和艺术界的各类艺术家带来现场表演。

  如同“TED演讲大会”一样,“世界科学节”的大部分视频都免费在网络上公开。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科学网(kexue.com)讯 从传统意义上讲,母亲总是决定了给孩子们吃什么,而父亲只会在桌下跷起二郎腿。

  据国外媒体报道,一项新的研究报告显示,作为父亲,男性的影响力比人们想象的要更大更持久。所以,父亲们要利用这种影响力来帮助孩子们做出正确的选择。

  德州农业和生命科学的研究机构(Texas AgriLife Research)的一项调查显示,当父亲们带孩子们去快餐店去吃饭时,孩子们就会认为快餐也是一种健康的食物。因此这类孩子肥胖的几率更高。相比之下,那些自己动手给孩子们做饭的父亲的孩子总是吃得比较健康。

  来自研究所的亚历克斯·麦金托什(Alex McIntosh)教授认为,那些把吃饭时间当做家庭交流的好时机的父亲们当然不会选择快餐店作为交流的地方,这就意味着他们的孩子去快餐店的机会更少了。毫无疑问那些喜欢在快餐店用餐的父亲们的孩子同样也很喜欢去快餐店。

  发表在营养生活和行为(Nutritional Life and Behaviour)杂志上的报告说,母亲总是用不同的理由来阻止孩子们吃那些他们想吃却不健康的食物,这反倒刺激了孩子们的逆反心理,母亲的劝说反倒起不到作用了。

  传统学者在孩子们遇到问题,尤其是饮食方面的时候总是在责怪他们的母亲。但从统计结果来看,还是父亲们在饮食方面对孩子们有着更大的影响。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父亲们明显也是需要被责备的那一方。


 

  这项研究花了15个月的时间来研究父母对膳食的选择以及这些选择对孩子们产生的影响。因为很多过去的研究显示消费快餐跟体重的增长密不可分,所以这次的研究就着重放在比较在选择快餐还是高档餐厅的后孩子的体重的变化情况。

  麦金托什教授说,“让我们吃惊的是,孩子们的父亲更爱跟孩子们在快餐店交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父亲们总是被要求去花更多的时间跟孩子们进行交流。但往往最后会演变成‘你要多跟孩子去玩’。”当跟孩子们在一起时父亲应该像母亲那样把孩子的饮食健康牢记在心里。

  因此,父亲们要多了解更多不同食物的营养成分,这样才能让孩子们的菜单有更多的选择范围。

  麦金托什同时也是德克萨斯A&M大学(Texas A&M University)的教授,当他在课堂上提到这一发现的时候,学生们完全理解这项研究。因为同样的,他们在跟父亲一起用餐时完全可以选择自己想吃的东西。“学生们说跟父亲在一起时他们可以自己选择吃的东西,即使是在商店里面,也可以吃零食。其实孩子们需要的父亲应该是这样的,在孩子们想吃快餐的时候会说‘不,我们不要吃快餐,吃点有营养的东西吧’。”

  当父亲同时扮演了母亲的角色时,帮孩子们选择营养的膳食应当也是他们应当负起的责任。

  (科学网-kexue.com 姗姗)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科学
2011年度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大项目申报工作现已结束,今年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共受理项目65项。为确保项目申报工作的公正,避免不实申报及与国家各类项目计划已资助项目重复等情况,现将项目申报基本信息予以公示,公示期7天。如有异议,请于2011年6月15日17:00前,将异议材料书面报送至以下地址:
邮寄地址:北京市西单大木仓胡同35号 教育部科学技术司计划处
邮政编码:100816
电子邮件: 该E-mail地址已受到防止垃圾邮件机器人的保护,您必须启用浏览器的Java Script才能看到。
异议材料需署真实姓名并提供详细联系方式,对未署名或署名不真实的异议材料将视为异议无效。有效异议涉及的项目,经教育部科学技术司核实确认后,将取消申报资格并予以通报。
发表在栏目: 科学
201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与荷兰科学研究组织(NWO)在植物发育学领域共同资助合作研究项目。经公开征集,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有关规定并与荷方核对申请项目清单,共有如下12项申请通过初审:
序号
申请项目名称
申请人/依托单位
荷方合作者/依托单位
1
小分子RNA与转录因子互作在植物发育中的作用研究
毛龙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Tom Gerats
Institute for Wetland and Water Research (IWWR) –Section Plant Genetics
2
芸薹属蔬菜根膨大和侧芽分枝器官形成的分子机理
侯喜林
南京农业大学
Guusje Bonnema
Laboratory of Plant Breeding, Wageningen University and Research Center, The Netherlands
3
植物胚胎发生的机理解剖
刘春明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Dolf Weijers
Wageningen University
4
质膜结合蛋白的动态调控及其介导的油菜素甾醇与生长素信号的相互作用
林娟
复旦大学
Remko Offringa
Leiden University
5
环境信号调控植物根系发育的机理研究
薛红卫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Christa Testerink
University of Amsterdam
6
真双子叶植物花发育调控基因顺式作用元件的进化分析
刘国锋
华中农业大学
Erik Souer
Vrije Universiteit, Amsterdam, The Netherlands
7
拟南芥与水稻生殖器官形成的调控网络及比较研究
白书农
北京大学
Gerco Angenent
Wageningen University
8
独角金内酯在水稻适应磷缺乏过程中的作用
王永红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Harro Bouwmeester
Wageningen University
9
种间互作作物根系结构与功能对地下部资源高效利用的机理研究
张福锁
中国农业大学
Jan Vos
Wageningen University
10
糖信号参与调控种子休眠的探索
滕胜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Leónie Bentsink
Utrecht University
11
植物雄性育性高温耐受的分子机理
杨仲南
上海师范大学
Ivo Rieu
Radboud University
12
非豆科植物Parasponia固氮根瘤发生机理研究
杨维才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Ton Bisseling
Wageningen University
国际合作局西欧处 李文聪 范英杰
电 话:010 6232 7014
010 6232 5309
传 真:010 6232 7004
Email: 该E-mail地址已受到防止垃圾邮件机器人的保护,您必须启用浏览器的Java Script才能看到。   该E-mail地址已受到防止垃圾邮件机器人的保护,您必须启用浏览器的Java Script才能看到。
发表在栏目: 科学
201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与法国国家科研署(ANR)在材料与工程和信息与通信领域(含纳米科技)共同资助合作研究项目。经公开征集,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有关规定并与法方核对申请项目清单,共有如下58项申请通过初审:
编号
申请项目名称
申请人/依托单位
法方合作者/依托单位
1
热成形超高强度钢板强韧化与成形工艺优化
胡平
大连理工大学
Yingqiao Guo
University of Reims Champagne-Ardenne
2
金纳米颗粒的反应力场研究
颜晓红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Wei Dong
Laboratoire de Chimie, Ecole Normale Superieure de Lyon
3
电化学原子层沉积Mg2Si膜:相形成过程及热电特性的原位研究
王立世
湖北工业大学
Marie-Christine Record
Institute of Materials, Microelectronic and Nanosciences of Provence
4
中高频弹性波健康监测技术在输电线结构中的应用
夏品奇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Mohamed ICHCHOU
Ecole Centrale de Lyon,France
5
电激励纳米光源研究
董振超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Gerald Dujardin
Institut des Sciences Moléculaires d’Orsay (ISMO), Université Paris-Sud
6
多尺度智能材料电-磁-力耦合计算模拟及系统设计研究
杨斌堂
上海交通大学
Zhiqiang FENG
Lab. de Mécanique et d'Energétique,EA 3332,Univ.d'Evry Vald'Essonne,
7
超导电路中的量子实验
郑东宁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Olivier Buisson
Institut Néel-Grenoble CNRS
8
用于研究分子和纳米体系的时间相关的动力学
张丰收
北京师范大学
Florent CALVAYRAC
LPEC Universit du Maine
9
微纳颗粒组装体的自组装
江龙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R. Henry Claude
Interdisciplinary Nanoscience Centre of Marseille
10
钙钛矿复合氧化物晶粒尺度的合成控制及其典型环境催化反应性能的研究
张润铎
北京化工大学
Sébastien ROYER
Laboratory of Catalysis in Organic Chemistry, University of Poitiers
11
基于同步辐射X射线吸收与衍射的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研究
王兆翔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Qingyu Kong
Société civile Synchrotron SOLEIL
12
生物质或煤基合成气转化制烯烃新催化材料和强化过程
王野
厦门大学
Andrei Khodakov
Unité de catalyse et de chimie du solide, University of Lille 1(Université des Sciences et Technologies de Lille), France
13
规模化聚合物反应挤出过程中界面反应与微相形态的演变与调控
冯连芳
浙江大学
Guo-Hua HU
Laboratoire Réactions et Génie des Procédés(LRGP), CNRS-Nancy Université–INPL–ENSIC
14
用能与用水同时优化的工业水网络系统集成
阳永荣
浙江大学
Ludovic Montastruc
Department of Process Systems Engineering, Chemical Engineering Lab., UMR CNRS
15
新型生物医用环糊精纳米载体的研究
蔡文生
南开大学
Christophe Chipot
Nancy university of France
16
靶向传递抗癌药物的两亲星形聚酯-磷脂胆碱纳米粒子研究
罗祥林
四川大学
Suming Li
National Center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of France(Max Mousseron Institute on Biomolecules )
17
永磁无刷风力发电系统鲁棒控制与能量管理策略研究
刘卫国
西北工业大学
Abdellatif Miraou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of Belfort-Monbeliard
18
水产循环养殖系统生物净化:微生物种群与处理效能
刘鹰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Blancheton Jean-Paul
Institut français de Recherche pour l'Exploitation de la Mer (IFREMER)
19
应用于提高硅太阳电池效率的激活离子掺杂薄膜
樊先平
浙江大学
Jean-Luc Adam
University of Rennes 1
20
在金属纳米构型上沉积碳基薄膜实现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LSPR)短/长程传感技术
李木森
山东大学
Rabah Boukherroub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Institute (IRI),France
21
反复挤锻和异步轧制大塑性变形制备超细晶高性能镁合金
王渠东
上海交通大学
Jean-Jacques BLANDIN
Grenobl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2
基于风险分析的土体本构模型选择
黄宏伟
同济大学
Pierre-Yves Hicher
ECOLE Centrale de NANTES
23
一种能源自主型高级氧化技术的设计和开发:微生物燃料电池驱动的生物电芬顿工艺处理医院废水研究
周明华
南开大学
Mehmet A. Oturan
Laboratory of Geomaterials and Environment,Université Paris-Est Marne la Vallée
24
一维超结构磁性纳米材料设计及生物传感特性研究
李丽东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Eliane SOUTEYRAND
Institute of Nanotechnology at Lyon
25
新型玻璃的结构分析和力学行为
顾辉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Tanguy Rouxel
Laboratory of Applied Mechanics, University of Rennes 1
26
有害重金属在燃烧过程中的迁移转化与控制机理
刘晶
华中科技大学
Daniel GAUTHIER
National Center for Scientific Research(CNRS)
27
等离子喷涂物理复相沉积YSZ陶瓷涂层结构调控的研究
李长久
西安交通大学
Hanlin Liao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of Belfort-Montbeliard
28
体力作业的动态仿真评价
张伟
清华大学
Damien Chablat
(France) The Institut de Recherche en Communications et Cybernétique de Nantes (IRCCyN)
29
界面处理抑制高压直流绝缘中空间电荷注入的研究
李盛涛
西安交通大学
Gilbert Teyssèdre
The French National Center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CNRS),LAPLACE
30
叶轮机械内复杂流动的先进实验与数值模拟研究
马宏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Xavier Ottavy
Fluid Mechanics and Acoustics Laboratory (LMFA)
31
新型生物医用非晶合金植入材料的应用基础研究
张涛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Alain R. YAVARI
Institut National Polytechnique de Grenoble (INPG)
32
在超快强激光中原子电离二次碰撞的非线性动力学
兰岳恒
清华大学
Cristel Chandre
National Center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CNRS)
33
一种多技术融合的大型炼油过程短期生产计划优化新方法
伍乃骐
广东工业大学
Feng Chu
University of Evry-VAL d’Essonne
34
铒掺杂聚合物-SOI慢光光放大器研究
张大明
吉林大学
Eric Cassan
Université de Paris-sud 11
35
下一代测序技术的可扩展并行算法研究
江先阳
武汉大学
Dominique Lavenier
Institut national de recherche en informatique et en automatique
36
用于强化学习的自适应约束求解研究
刘全
苏州大学
Christian Bessiere
LIRMM, Second University of  Montpellier, France
37
通讯网络中的若干图论问题
王维凡
浙江师范大学
Hao Li
CNRS-Université de Paris-sud 11
38
面向物联网技术的互操作性测试新方法研究
黄小红
北京邮电大学
Cesar Viho
University of Rennes 1
39
友好环境下的协作网络关键技术研究
郑侃
北京邮电大学
Laura Cottatellucci
Eurecom
40
基于认知无线电的绿色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张宏纲
浙江大学
Jacques Palicot
Supelec (École Supérieure d'Électricité)
41
基于数据融合的肺癌放疗监控系统的研究
王洪玉
大连理工大学
Su Ruan
University of Rouen
42
通过自旋转移力矩效应实现无磁场全电控自旋注入半导体发光二极管
王占国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Yuan LU
Institute of Jean Lamour, group of nanomagnetisme and spin electronics
43
基于制造网格面向可持续发展的产品RoHS符合性优化设计与仿真研究
周传宏 
上海大学
Benoît EYNARD
Université de Technologie de Compiègne
44
经济云桌面网格缓存技术与方法研究
石宣化
华中科技大学
Gilles Fedak
Institut National De Recherche En Informatique Et En Automatique (INRIA Sophia Antipolis, France)
45
多用户社会化业务的协同生成研究
田辉
北京邮电大学
Noel Crespi
Institut TELECOM, TELECOM SudParis
46
在动态交互环境中的体域网研究
伍民友
上海交通大学
Stephane Frenot
INSA Lyon
47
嵌入式系统建模与可认证仿真基础理论研究
谷德权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Vania Joloboff
France 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on Information and Control (INRIA)
48
基于多模态信息融合的智能车感知技术的跨国界研究
赵卉菁
北京大学
Franck Davoine
Laboratory HEUDIASYC, CNRS / UTC, France
49
基于大规模视频处理的城市交通网络分析与研究
陈峰
清华大学
Marius PREDA
TELECOM SUDPARIS, ARTEMIS
50
一种鲁棒的非打扰式身份识别方法——基于视频的全景人脸人耳多模态生物特征识别及其高速电子实现
穆志纯
北京科技大学
Fan Yang
LE2I Laboratory (UMR CNRS 5158), University of Burgundy
51
基于云计算平台的进化计算在无线传感器网络覆盖和传输问题上应用的研究
张军
中山大学
Jin-kao Hao
University of Angers
52
神经胶质瘤新生微血管的元素分布及结构形态的多模态纳米成像研究
肖体乔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Cyril Petibois
Université Victor Segalen Bordeaux 2
53
基于社交网络的分布式计算和存储关键技术研究
杜旭
华中科技大学
Patrick Bollet
TELECOM ParisTech
54
体域网的绿色协作通信
陈文
上海交通大学
Benoit Geller
ParisTech
55
外场诱导下光器件用硅基玻璃中纳米粒子变化的原初动力研究及有效调控非线性光学性能
刘启明
武汉理工大学
Matthieu Lancry
Université de Paris-Sud,Laboratoire de Physico-Chimie de l'Etat Solide
56
基于逻辑的新型计算模型
蒋颖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Gilles Dowek
Institut National de Recheche en Informatique et en Automatique
57
SynConcert:并发系统的形式化可证明同步模型研究
胡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Jean-Pierre Talpin
Institut National De Recherche En Informatique Et En Automatique (INRIA Sophia Antipolis, France)
58
基于SOA的电子健康系统的数据质量管理研究
辛春林
北京化工大学
Omar Boucelma
Aix-Marseille University
联系人:国际合作局西欧处 李文聪 范英杰
电 话:010 6232 7014
010 6232 5309
传 真:010 6232 7004
Email: 该E-mail地址已受到防止垃圾邮件机器人的保护,您必须启用浏览器的Java Script才能看到。   该E-mail地址已受到防止垃圾邮件机器人的保护,您必须启用浏览器的Java Script才能看到。
发表在栏目: 科学
201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与奥地利科学基金会(FWF)在医学领域共同资助合作研究项目。经公开征集,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有关规定并与奥方核对申请项目清单,共有如下6项申请通过初审:
序号
申请项目名称
申请人/依托单位
奥方合作者/依托单位
1
123I标记VEGF成像技术检测恶性肿瘤病人体内的血管生成
戴勇
暨南大学
Shuren Li  
Department of  Nuclear Medicine,Medical University of Vienna
2
SL提取物和剪应力对动脉硬化斑块形成过程及稳定性影响的机制研究
朱晓新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Rosa Lemmens Gruber
Department of Pharmacology and Toxicology, Faculty of Life Sciences, University of Vienna
3
儿童脉络膜变化特征及光学离焦下脉络膜短期反应研究
刘泉
中山大学
Povazay Boris
Center for Med. Phys. and Biomed. Eng., Med. Univ. Vienna
4
将大疱型表皮松解症患者尿细胞重编成为iPS细胞:疾病模型建立及定位于临床应用的人工皮肤制备
Miguel steban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Johannes Grillari 
University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Applied Life Sciences
5
武汉-维也纳心理治疗的跨文化比较研究
陈红辉
华中科技大学
Johannes Reichmayr
The Clinic of the Sigmund Freud Private University
6
西洋参总皂苷对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作用机理研究
史大卓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Yan Ma
Medical University Vienna
联系人:
国际合作局西欧处 李文聪 范英杰
电 话:010 6232 7014
010 6232 5309
传 真:010 6232 7004
Email: 该E-mail地址已受到防止垃圾邮件机器人的保护,您必须启用浏览器的Java Script才能看到。   该E-mail地址已受到防止垃圾邮件机器人的保护,您必须启用浏览器的Java Script才能看到。
发表在栏目: 科学
为延揽外国优秀青年学者到中国内地开展基础研究工作,促进中外学者之间的研究合作和学术交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自2009年起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外国青年学者研究基金》(试行)。2011年度该项目的第二次推荐工作已经开始,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条件
1.申请人应为当年在35周岁以下、具有博士学位的外国优秀青年学者,曾在知名大学、研究机构从事过3年以上基础研究工作或具有博士后研究的经历。
2.学校推荐人选要紧密结合重点学科、重点科研基地、重大科技计划项目,“985”高校的推荐人选要紧密结合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和“985”工程创新平台。重点推荐美欧日俄等著名大学、研究机构的现职青年学者。
二、支撑条件
1.申报高校应为申请人指定联络人,负责向外国青年学者提供政策咨询,科研合作,并协助进行基金项目经费使用等方面的管理工作。
2.依托单位应当与申请人签订协议书,协议书应当包括以下内容:研究的课题名称以及研究方向、预期目标;依托单位为申请人提供的在研究项目实施期间的生活待遇以及所必需的工作条件;申请人承诺保证资助期内在依托单位的工作时间;知识产权归属的约定等。其中,协议中的来华期限必须涵盖本基金申请项目的执行期限。
三、名额和材料
1.各校申报数量不超过5项;
2.提交教育部科学技术司的材料应包括:申请人与依托单位签订的协议1份;申请人博士学位证书1份(该证书不得以其它材料或证明代替);两封推荐信(至少一封来自中国内地以外的学者);不超过五篇代表性论文的首页;申请人认为有必要附上的其它材料(可无);推荐申请书1份;推荐意见表2份。
四、截止日期
以上材料请于2011年6月24日前报送教育部科学技术司综合处。
五、后续工作
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将组织专家遴选并限额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推荐。推荐工作完成后,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将科学基金项目受理系统的用户名和密码通知有关高校,由高校通知申请人于2011年7月1日-8月15日期间通过该系统在线填写申请书。该基金实施方案、申请通告均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网站国际合作专栏(http://www.nsfc.gov.cn/Portal0/InfoModule_396/30990.htm)浏览或下载。
联系人:铁晓锐 李楠
电 话:010-66096685 66096358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43 页,共 9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