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马尔沙袋鼠
科学网(kexue.com)讯 世界上最独特的动物之一,以及作为澳大利亚的标志性符号,袋鼠因它的移动方式而备受关注,它是如何跳动的这一谜底终于有了定论。
最近由澳大利亚、美国、日本、英国和德国的科学家联合组成的研究团队终于找出了袋鼠跳的秘诀。科学家们通过测定袋鼠的基因序列,发现了一组名为HOX的基因,正是这一组基因使袋鼠拥有异常强壮的后肢,从而演化出极具特色的移动方式。最新研究成果报告刊载于《基因生物学》杂志。
科学家们测定的是一种名叫塔马尔沙的袋鼠,这是一种非常小的袋鼠,一般生活在澳大利亚的南部和西部海岸的小岛屿上。
在这次研究过程中,除了发现HOX基因外,还有一些意外的收获,塔马尔沙袋鼠有着优秀的嗅觉系统,因为在它的体内发现了能够识别1500种气味的基因,不仅如此,还有一些基因能够使母亲的乳汁中产生抗生素以保护新生袋鼠免遭大肠杆菌和其他有害细菌的侵扰。
塔马尔沙袋鼠基因序列测定是科学史上一个里程碑的时刻,有袋动物和包括人类在内的有胎盘动物大约在1.8亿年前是一家,由同一个哺乳动物祖先分化进化而来。来自墨尔本大学的Marilyn Renfree教授说,这个项目为我们以后研究有袋动物具有非常大的意义。(科学网kexue.com 重林)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计算机生成的粒子对撞图像
据国外媒体报道,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科学家们在法国和瑞士的边境山区深处修建了巨大的圆形加速器,其被称为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建造这样的超级粒子对撞机器就是为了更好地寻找难以捉摸的希格斯玻色子。然而,在最近一个与印度孟买召开的会议上,粒子物理学家宣布对该粒子的存在性表示了怀疑,也就是说,万物质量之源的希格斯玻色子可能并不存在。
一个粒子物理学家认为,被称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可能并不存在。上个月,欧洲粒子物理学家正在一步步地接近难以捉摸的希格斯玻色子,而这种粒子被认为是宇宙万物的基本要素,不论是地球中上的各种物质,还是人类这样的生物,希格斯玻色子的作用是用来解释这些质量的存在。但是,现在欧洲粒子物理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希望在低质量区信号消失后找到他们。
但是,粒子物理学家强调,虽然希格斯玻色子可能并不存在,但是对撞机的结果表明我们在粒子物理上的还有着某种欠缺,在这之后的粒子物理领域,被科学家称为“新物理学”的时代,科学家将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宇宙中的奥秘。对于目前的结果,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的科学家圭多托内利(Guido Tonelli)博士认为:无论目前粒子物理界对希格斯玻色子的最终试验结果以及裁决如何,我们现在都应该是非常兴奋的。这就是说,如果发现了希格斯玻色子,那我们会为发现万物的质量来源而欢呼,而倘若希格斯玻色子根本就不存在,我们也应该为“新物理”时代的到来而感到激动。
而在上个月,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在法国东南部城市格勒诺布尔举行的会议上,更新了一个最新的研究成果,当时科学家认为难以捉摸的希格斯玻色子如果是存在的,那它一定是隐藏在什么地方。粒子物理学家在上个月还是表现出对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充满了信心。该中心的研究主任塞尔吉奥贝托鲁奇(Sergio Bertolucci)认为:在印度城市孟买的塔塔基础研究所举行的会议中讨论的结果还是具有建设性的意义,如果希格斯玻色子根本就不存在,那么粒子物理学将会指向一个新的方向。而孟买塔塔基础研究所汇集了印度各领域顶尖的科学家。
那什么是希格斯玻色子呢?其为何又被称为“上帝粒子”呢?在粒子物理学中根据,标准模型的预言,存在着自旋为零的粒子,即玻色子,而英国物理学家彼得希格斯认为在希格斯场的作用下,玻色子会使得费米子等粒子获得质量,进而使得电子等形成质量,这样我们的宇宙中万物也就有了“质量的来源”,假定了宇宙大爆炸诞生以来,137亿年的质量和能量的问题,最后这些物质、碎片聚集在一起,形成恒星、行星以及星系,所以该粒子不仅是标准模型的最后一块拼图,也是质量之源,因而被称为“上帝粒子”,该粒子也以英国物理学家彼得希格斯的名字命名。
位于地下的大型强子对撞机,从2010年的3月底开始运作,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工程师和物理学家们在这里模拟宇宙大爆炸的粒子对撞,从微型大爆炸版本中寻找希格斯玻色子的踪迹。而这些以光速对撞的粒子研究数据结果,并不是只有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物理学家们参与,其监测过程也由世界各地的粒子物理实验室参与,世界各粒子物理研究所通过信息网联系起来,共同研究大型强子对撞机产生的数据。
位于美国芝加哥附近的费米国家实验室在最近的30年内,也不断地通过万亿伏特的加速器对撞机进行搜索希格斯玻色子的下落。而同样在上个月时,费米实验室的科学家表示,如果希格斯玻色子存在的话,那应该会在今年的9月底被发现。如果希格斯玻色子根本就不存在的话,粒子物理学必须寻找一个新的方向,目前还不清楚用什么理论来取代这个位置。
据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博客更新内容显示:粒子物理学家们知道其中缺少了某样东西,但是根本不太清楚这个新的东西可能是什么,还有许多模型我们并不所知,我们仅仅是在被认为是正确的方向上前进。而此时,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工程师和物理学家们还是在模拟大爆炸的微型版本,试图找到希格斯玻色子,即使它可能根本就不存在。(Everett/编译)
相关阅读
小贝惊现鬼剃头
未来的小贝?
科学网(kexue.com)讯 脱发是很多男性的困扰,特别是那些帅气的男士,年过30脱发也成了自然的事情。但要是万人迷贝克汉姆也开始脱发,不知道女球迷们还能不能接受。英国媒体日前披露了小贝的一组照片,显示出昔日的万人迷头顶的头发正在渐渐稀少。
《太阳报》抓拍到了贝克汉姆的背影,镜头中,小贝的头顶秃了一块,看来贝克汉姆也遭遇了传说中的鬼剃头,万人迷头发一夜之间出现问题,以后“地中海”发型的小贝不知道还能否被称为万人迷。不过英国报纸也尽快辟谣,说也有可能是小贝出门匆忙,忘记打理了,如果仔细梳理一番,大概依旧会光鲜亮丽。小贝的头发问题,确实成为了英国媒体议论的话题,《镜报》也预测,小贝谢顶是早晚的事情。该报甚至拿贝克汉姆和曼联著名的“地中海”球星博比-查尔顿比较,称没准用不了几年,小贝就得像查尔顿那样“地方支援中央”。相信无数女球迷会因此感到疯狂,谁不不敢想象未来万人迷的形象。不光小贝,脱发是所有男性的困扰,几乎在所有男性中发生。
其实"鬼剃头" 是我们民间的俗称,医学上的名称是斑秃,若所有头发脱落,称为全秃,全身毛发尽落则称普秃。全秃和普秃并不常见,但和斑秃一样成因至今仍不能确定。西方医学所提供的解释包括神经性过敏、细菌性感染、内分泌失调、免疫系统失调等。至於治疗方法,部分西医会替病人在脱发的地方注射类固醇,以刺激毛发生长。
斑秃是以头皮突然出现圆形、椭圆形脱发为特征。第一个脱发区可以发生在人体的任何部位,但常见于头部。即斑秃一般多发生于头皮,但也可发生在其他部位,如眉毛、胡须等处。其实开始脱发的男性也不必太过恐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就可以尽量的避免脱发的产生。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引起斑秃的精神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因素:如家庭经济困难、生活纠纷、亲人病重或伤亡、子女教育等。
(2)个人因素:如升学考试、恋爱婚姻挫折、同事矛盾、受刑事处分、思念亲友等。
(3)疾病因素:如身患恶疾绝症、瘫痪、肢残、失明等。
(4)工作因素:如公务繁忙、旅差奔波、工作紧张等。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据英国《每日邮报》近日报道,美国科学家通过修改鸡的基因,制造出类似于鳄鱼嘴而不是鸡(喙)的胚胎,从而逆转了进化过程,此举有助于科学家们发现儿童的先天缺陷。
哈佛大学的进化生物学专家阿尔哈特-阿布扎诺夫研制出了这种具有鳄鱼嘴的鸡。他在家鸡胚胎发育初期,在鸡蛋壳上开了一个小洞,随后将微小的胶质蛋白珠滴入其中,添加蛋白质珠会抑制某些分子的发育,也会阻止鸡长出某些特征。此举让家鸡控制外貌形态的“生物信号分子”的进化过程发生了逆转,使鸡胚胎在14天内,长出了鳄鱼嘴。科学家们认为,在进化过程中,鳄鱼嘴已在数百万年前的白垩纪失去。
阿布扎诺夫表示,这种“逆向”进化过程有望为科学家们修改其他DNA(脱氧核糖核酸),并使用同样方法制造出更能适应地球气候变化的物种铺平了道路。最新突破最终也有助于消除儿童的先天缺陷。
尽管由于伦理原因,科学家们没有将这种小鸡孵化出来,但阿布扎诺夫希望最终能完成这项工作,将鸡变成手盗龙(Maniraptora)。手盗龙是小型恐龙,现存于世的鸟类中,可能有数千种鸟都是它的后代。此前科学家们就认为,鸡和其它鸟类是恐龙通过一系列遗传变化进化而来。
美国蒙大拿大学的古生物学者杰克-亨尼尔正在进行同样的工作,他试图培育出一种“鸡恐龙”,这种动物具有和恐龙一样的尾巴和手。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的发育生物学家克雷格-艾伯森表示:“最新研究告诉我们,诱导某个进化过程发生逆转是一件如此简单的事情。”
避暑成人们最大难题
科学网(kexue.com)讯 去年世界气象组织气候研究中心主管贾萨姆·阿斯拉尔说,20年前有关地球温度持续升高、风暴愈发猛烈的科学预测在过去10年内得到证实,这种趋势今后可能持续。这样的说法显然得到了证实。目前全球多国遭受到了高温侵袭。
中国持续酷热 高温预警升
近日,中国南方部分地区持续高温少雨,局部地区最高气温直逼40摄氏度。随着南方高温范围逐渐扩大,强度日益加强,中央气象台甚至将持续多日的高温蓝色预警升级为高温黄色预警。
日本连续高温 已有35人死亡
日本气象厅最近多次发出高温警报,日本大部分地区最高气温都超过摄氏35度,其中埼玉县达37度,京都36度,东京35度。NHK电视台独立调查称,在过去一周,全国12个都道府县已经有35人热死,7,000多人因中暑被送院救治。
目前日本高温天气已持续近10天,东京地面温度最高突破50度。由于全国缺电,部分市民关闭空调,导致中暑者增加。气象厅说,高温天气还将持续数日。
全美酷暑侵袭 长者引发疾病
据美国有线新闻网络报道,美国中部和南部地区连续一星期遭热浪侵袭,造成至少22人死亡,30多个州份发出高温警报,全美近半数人口、约1.41亿人受影响。
现在美国也是持续酷热中。纽约市日前最高温度料达摄氏38度,政府严阵以待,包括开放避暑中心,建议市民尽量留在有冷气地方,大量补充水分,减少饮用酒精性、咖啡因或高糖分饮料。首都华盛顿同样非常酷热,昨日最高温度估计超过37度。当局警告,由于湿度相当高,纽约和华盛顿居民实际感受温度可能超过43度。
气象专家估计,今年酷暑天气造成的断电、公路桥梁损毁及导致死亡等严重事故,可能超过1995年的热浪。当年热浪仅在芝加哥地区就造成约700人死亡,数千人住院。中北部部分地区去年夏天最高温度一般不足30度,而今年持续录得37度以上,可能引发老年人心脏病等疾病发作。
澳洲严重干旱 受山火威胁
酷热不仅仅是北半球的事情,今年1月份正值澳大利亚的夏季,在澳大利亚南部的维多利亚州等地却因为持续的高温和气候异常干燥,引发了数起山火。当时当地气温已经高达40摄氏度,气象学家预计2011年澳大利亚南部许多地方还将接受高温酷暑的考验。
当局已经发出警告,称这种炎热的气候天气若持续更长时间,火势存在恶化的危险,甚至不排除发生大规模山火的可能。当地政府已经要求旅游景点等做好必要时疏散游客的预案。
导致天气酷热的原因,科学家认为,工业排放的大量温室气体进入地球大气层,吸收日照热量,起到保温作用,导致地球温度越来越高,所以极端天气愈发频繁。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相关阅读处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牛的每一次进食都是制造甲烷的过程
科学网(kexue.com)讯 美国食品和农业组织表示,世界上大约14%的温室气体是由于农业所致。农业排放物中的很大一部分来自于甲烷,从造成全球变暖的程度来说,甲烷要比二氧化碳的危害大23倍。然而到2030年,农业甲烷的排放量会增加60%。全世界有150亿头牛和数以亿记的放牧牲畜排放出包括甲烷在内的大量的污染气体,其中有三分之二的氨气来自于牛。
据科学网(kexue.com)了解,牛通过打嗝排放出大量的甲烷,还有一少部分通过肠胃胀气排放。关于奶牛的平均甲烷排放量的数据统计各不相同,有些专家说是每天100-200公升,而有些专家说是每天500公升(大概132加仑),但不管怎么样,这个数据是庞大的,数量相当于一辆汽车一天所产生的。
要了解为什么牛会制造出甲烷,更重要的是要了解一些它们的消化系统。牛、山羊、绵羊等一些动物都属于同一个种类,称为反刍动物。反刍动物有四个胃,它们在胃里消化食物,而不是像人一样在肠子里消化。反刍动物吃下食物,然后会使食物回流到嘴里作为反刍再吃一次。它们的胃里充满了帮助消化的细菌,但是同时也会制造出甲烷。
在阿伯里斯特威斯城的威尔士大学有一个研究,追踪羊制造出的大量甲烷和氮气。这一研究为牛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对比模式,因为牛和羊有着相似的消化系统,但是羊没有那么难以控制。研究范围内的羊生活在塑料的隧道洞中,它们通过各种食物制造出的甲烷都被监控。
还有许多其他的努力致力于减少反刍甲烷的产生,比如尝试繁殖寿命更长的、有更好的消化系统的牛。在德国的霍恩海姆大学,科学家们制造出一种药片可以制止牛的瘤胃(牛的第一个胃)中产生气体,并且把甲烷转化成葡萄糖。但是这种药物需要严格的饮食和有组织的喂养时间,但这似乎可行性不大。
如何减少动物甲烷的排放俨然已成了一个世界课题。(科学网kexue.com 重林)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从遥远的南美来到欧洲
当今鲜美的啤酒
科学网(kexue.com)讯 科学家们相信啤酒起源于南美洲野外的说法是一个谎言,日前他们发现了一种神秘的冰镇酿啤酒的工艺,是一种罕见的酵母,起源于500年前的欧洲。这用特殊的酵母可以在寒冷的气温下持续更长的时间来发小啤酒。
科学家早就分析出酿造啤酒的酵母生长在自然界,这是一种新类型在欧洲各地都可以找到,自古这些酵母就被用于酿啤酒工艺上,通常欧洲人在地下室进行酿造。
不过科学家们还说,这些啤酒缺少了一些材料,就是来自阿根廷巴塔哥尼亚地区的山毛榉树,它们含有一种特殊的糖类,研究人员发现,这种木材大多是船只运入欧洲而来,有的甚至是被一些吃了这些木材的苍蝇传来的,它们来到这里需要经过7000英里的旅行。
早些时候在巴伐利亚州的人酿造啤酒,可能是用了这种木材的木桶,之后被发现。葡萄牙的研究人员说,他们当时可能发现用这样木桶酿造的啤酒更加清澈,口感不错,更有发展的潜力。科学家们最近一直在寻找古代酝酿啤酒的特殊酵母,现在终于发现了这种少见的材质,它们在木料上存在,或者被苍蝇吃到肚子里。加入这样的东西会令啤酒更加美味。
古代酿酒的本领是在令人折服,啤酒甚至被评选为古代人重要发明之一。一些人也许认为,啤酒的发明对于人类文明的兴起与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农业社会大约出现于1.15万年,当时新石器时代的人们开始种植野生的谷类,如大麦和稻谷等。海登等考古学家认为,当时的人们种植这些谷类的动机就是生产祭祀用的酒精饮料。海登指出,“并不是说饮酒和酿造本身开启了人类文明,而是这种行为与啤酒以及复杂的社会形态有着紧密的前后联系。”
关于啤酒的最早化学证据来自伊朗出土的一个罐子中的残渣,这种残渣可追溯到公元前3400年到3100年。其他一些证据表明,啤酒相当于古代非洲人服用的一种健康抗生素。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相关阅读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气球飞行器模拟图
气球航天器模拟图
科学网(kexue.com)讯 向往飞屋环游记那样的气球之旅?这就是你的机会:一家巴塞罗那的公司zero2infinity提出一种新的环保旅游方案——用巨大的氦气球载人到达36公里的高空,然后释放载人舱。之后,座舱会释放滑翔伞,然后沿着预定的着陆航线滑行。目前,他们计划2013年用气球来实现太空之旅。
设计师尤迪亚勒斯说,乘坐气球进入地球同温层是比搭乘火箭要便宜许多,而且乘客有更多的时间在不同角度欣赏不同地球,更重要的是这可没有噪音,而且环保符合绿色出行的理念。
这艘气球航天器的直径大概是130米,可以搭成六人其中包括两名飞行员。在太空气球中乘客会感到舒适,不会感受到高空中的压力。飞行高度是普通飞机的3倍。气球航天器可在太空轨道上漂浮3个小时,每次往返太空旅程持续1个小时。
其实太空气球之旅的费用并不高,每人仅9万英镑,比起动辄几百万的太空飞船之旅来说,已经很廉价了。尤迪亚勒斯还表示到,人们会幸福的享受这次太空旅行,从太空中观看地球将是别有滋味,而且人们还能在白天看到平时看不到的星星,太阳的形态也将完全不同与地球中所看到的,这会令所有人流连忘返。
首次太空飞行的详细情况仍需进一步的研究,目前首次的发射地还没有确定,不过西班牙自己研制的设备,外加西班牙稳定的气候,作为首选发射地点问题应该不大。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相关阅读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电影后天或称为现实
融冰会怪变海流
科学网(kexue.com)讯 目前地球温室效应影响严重,全球气候受到严重威胁,现在冰岛附近的冰川已开始大量融化,科学家通过研究冰川融化现在有了惊人的发现。随着冰川的不断融化,地球的引力正在悄然见发生变化,更可怕的是如果寒冷的冰川不停的融化,加速流入海洋,会导致洋流的改变,使地球温度发生颠覆性的改变。
研究人员测算的结果显示,2004年至2006年,北极群岛由于冰川和冰帽融化导致平均每年有29立方千米的水量流入海中;2007年至2009年,这一数字剧增至92立方千米;6年间这一区域融冰的总入海量已相当于美加边境地区伊利湖四分之三的贮水量。
在20年前,科学家们变开始注意到一些问题,格陵兰岛和南极洲的冰川融水明显改变了地球的重力场,曾以冰川形式聚集在地球两极的质量,正迅速流入海洋中,散布到世界各地。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卫星测地学研究者史蒂芬表示:“虽然目前对地球的改变很小,但通过卫星还是可以检测出来的。”
由于地球的自转,冰川融水由两极向赤道转移。通过对地球反弹抵消量的计算,科学家或能确定抵消效果何时开始产生,进而确定开始融化的时间。了解融化产生变化的时间对预测未来的影响至关重要。内勒姆表示:“冰川学家知道格陵兰岛和南极洲正在融化,但由于缺乏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的数据,他们很难确定这种融化从什么时候开始改变。我们的研究使时间的不确定性有所减小。研究表明20世纪90年代中期大约就是冰川融化开始改变的时间。”
密歇根大学研究人员亚历克斯·加德纳说:“我们此前认为这一地区并不会助推全球海平面上升,但现在我们意识到,在2007年至2009年间,除南极洲和格陵兰岛外,这一地区对全球海平面上升的助推作用最大。”
如果北半球冰川融化过快,冰川融化的海水打乱了大西洋环流的走向或温度,北半球的温度变会发生颠覆性的改变,它最终可能会导致北半球极度寒冷。就像电影后天那样,到处是冰天雪地。海洋学研究所研究者罗伯特说:“现在科学家还因为会不会改变温度而争辩,不过由于冰层融化,使水传递到北大西洋,目前北半球降水增加可是事实。这一切还全是猜测,可能是人类对温度变化过于敏感所致。”
(科学网kexue.com 瑞恩)
相关阅读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十五的月亮十六圆
科学网(kexue.com)讯 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又要来了,中秋节是我国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农历八月十五,恰处一年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深夜,月亮圆而亮。但恐怕许多人都不知道为什么每年中秋的时候月亮会很圆。我们可以用天文学做出解释,其实简单的说就是在我们每月农历十五,十六的时候,月亮正好处于太阳与地球的中央,所以我们看到的月亮就很圆。
为什么十五月亮圆?
农历的每月初一,当月亮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之间的时候,月亮以它黑暗的一面对着地球,并且与太阳同升同没,人们无法看到它。这时的月相叫“新月”或“朔”。
新月过后,月亮渐渐移出地球与太阳之间的区域,这时我们开始看到月亮被阳光照亮的一小部分,形如弯弯的娥眉,所以这时的月相叫“娥眉月”。这种“娥眉月”只能在傍晚的西方天空中看到。
到了农历初八左右,从地球上看,月亮已移到太阳以东90°角。这时我们可以看到月亮西边明亮的半面,这时的月相叫“上弦”。上弦月只能在前半夜看到,半夜时分便没入西方。
上弦过后,月亮一天天变得丰满起来,我们可以看见月亮明亮半球的大部分,这时的月相叫“凸月”。
到了农历十五、十六时,月亮在天球上运行到太阳的正对面,日、月相距180°,即地球位于太阳和月亮之间 ,从地球上看去,月亮的整个光亮面对着地球,这时的月相叫“望月”或“满月”。黄昏时满月由东边升起,黎明时向西边沉落。
满月过后,随着日、月位置逐渐靠近,月亮日渐“消瘦”起来。它依次经历凸月、下弦月和娥眉月几个阶段,最后,又重新回到新月的位置。我国习惯上把下半月的“娥眉月”称为“残月”。
上弦月和下弦月,娥眉月和残月的相貌差不多,但它们出现的时间、位置及亮面的朝向是不同的。娥眉月和上弦月分别出现在傍晚和前半夜的西边天空,它们的“脸”是朝西的,即西半边亮;残月和下弦月分别出现
在黎明和后半夜的东边天空,它们的“脸”是朝东的,即东半边亮。由于我国农历日期是根据月相排定的,所以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有时靠它来判断农历日期及夜间的大致时间。
月亮从新月位置到再次回到新月位置所需时间平均为29.53天,也就是说,月相的更替变化周期平均为29.53天,称为一个“朔望月”。
为什么“十五的月亮十六圆”?
天文学家说,这是因为只有当月亮与太阳的经度相差180度时,从地球上看,月亮与太阳处在正好相对位置的时刻,(如同两个人正好脸对脸)才能看到圆月。但是,月亮围绕地球运行的轨道是一个椭圆,时近时远;最近时有36万千米,最远时有40万千米,由于“万有引力”的关系,近时走得快一些,远时走得慢一些。
如果在上半个月快了,就会准时到达圆月的位置,在十五圆;如果慢了,就会“晚点”,赶在十六或十七到达圆月的位置。这种“十五不到位”的情况并没有什么奇怪的。今年农历八月的月亮走得有些慢,因此要到农历十六(明天)上午11时13分才是最圆的时候。
中秋节起源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相关阅读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