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人物介绍:
闵恩泽,1924年2月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中国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是我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的奠基人,石油化工技术自主创新的先行者,绿色化学的开拓者。
1946年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化学工程系。1951年获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化学工程系博士学位。1955年回国后,先后任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题目组长、研究室主任、主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副院长、首席总工程师、学术委员会主任。现任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高级顾问。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
 
■本报记者 易蓉蓉 ■谢文华
半个世纪前,石油工业部北京石油炼制研究所(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前身,以下简称石科院)办公室只有几间小平房,实验设备只有从大连石油研究所搬来的几件旧设备,试验装置要靠自己制备,没有现成可循的技术资料,放眼周围是一片麦田。
如今这里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楼林立,1000多名科研人员,多项石油炼制技术国际领先,被称为“中国石化的重点科技支撑机构”。
这里,就是闵恩泽半个多世纪科学人生的主战场。
 
结缘石油化工
闵恩泽生于四川成都,自幼受“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的家风熏陶,喜爱读书。1942年抗战时期,因高中会考成绩优异,闵恩泽被保送到重庆国立中央大学学习土木建筑;后来又在大二转到化工化学工程系。
1946年,闵恩泽大学毕业后,在上海第一印染厂学习、工作两年。1948年3月,到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攻读学位。
1948年暑假,闵恩泽刚去美国没多久,学校组织学生暑假去参观工厂,其中就有肯塔基州阿希兰德炼油厂。当看到用流态化原理建设起来的催化裂化装置,见到那黑褐色的原油馏分在这套装置中神奇地变成清亮透明的汽油时,闵恩泽惊奇且激动不已。在返程的路上,闵恩泽思绪万千:中国不知哪一天能建成这样的装置?
1951年7月闵恩泽获得博士学位,在芝加哥纳尔科公司担任副化学工程师,生活宽松、富裕。然而闵恩泽一心想要回国,用自己的所学报效祖国。为了回到祖国,闵恩泽动用了一切可以动用的公私关系。
经过不懈的努力,1955年10月,闵恩泽夫妻历经辗转,绕道香港,最终回到了阔别8年的祖国首都北京。
当时,中美关系处于紧张时期,周恩来总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还没发表,这些从美国回来的知识分子多数单位不敢要。闵恩泽联系了三四个地方,没人敢要。中央大学化工系的师兄武宝琛将闵恩泽引荐给石油工业部部长助理徐今强,他拍板要了。徐今强安排闵恩泽参与筹建北京石油炼制研究所,闵恩泽在借来的几间旧平房里开始了后来延续半个世纪的催化剂研究。
 
强调“集体智慧”
 
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石油化工技术自主创新和绿色化学的开拓,是闵恩泽的三大贡献领域。闵恩泽配合着我国石化、化工产业前进的步伐,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造诣精深,成就非凡,并在每一阶段都有属于自己的标志性贡献。但闵恩泽从不自傲,而是将成绩归于“集体智慧。”
“我只是个上台领奖的代表,这成绩是属于大家的,是几代石油石化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总是强调“集体智慧”的闵恩泽很看重团队精神,“我绝大部分时间是唐僧,即要有信心和决心,指导大家去完成任务;我有时候是孙悟空,要去攻关,但是孙悟空本事再大,也有许多困难解决不了,需要找土地神来了解当地情况,还要向玉皇大帝、如来佛、观世音求救。我碰到不懂的东西,给同事、朋友打个电话请教;有时候还是沙和尚,要搞后勤,去筹备资金设备器材,遇到困难,还要向中国石化总部求救”。言谈中不无四川人幽默的特质。
“看完了电视剧《长征》,他跟我们说,做成一件事要不光有信念、有方法,还要有人。”他的博士生兼秘书姚志龙说。
闵恩泽前后带了50多位学生。龙军这样概括闵恩泽的教师角色:“他的贡献,更在于他带出了一支勇于攻关、善于团结、勤谨踏实的科研队伍,为石化研究储备了一个人才库,是我国炼油催化研究的中坚力量。”
著书传经验
 
从事石油化工研究50多年,闵恩泽从技术革新,到局部有所创新,到原始自主创新,走过了艰辛、成果丰硕的漫长历程。闵恩泽觉得,应该把自己从1984年以来在自主创新道路上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归纳总结出来,以促进年轻一代科技工作者少走弯路,在创新道路上走得快一些。2008年,闵恩泽撰写了创新中国丛书之一《石油化工——从案例探寻自主创新之路》。
中国科学院院士白春礼为这本书作序,他写道:“此书在形式上很新颖,旁征博引,通俗易懂,不仅有生动的讲述,也有形象的比喻,读来令人耳目一新,亲切、自然、宛若春风拂面,细雨润物。总之,不管你是科研工作者、教育工作者,还是其他行业的工作者,相信这本书都会给你教益和启发。”这本书发行后,不久就又再版了一次。
闵恩泽非常重视自主创新,他认为我国自主创新要寄希望于年轻一代。为此,80多岁的闵恩泽多次到高等院校给学生们讲课,一讲就是一个小时以上,非常劳累。但他却时时牢记自己的社会责任。虽然闵恩泽的讲座、报告总是不变的“创新”主题,但针对不同的听众,他都采用不同的内容和讲法,尽量使其能感染、激励听众。
 
年迈不停步,志在未来
2008年2月,中国石化总工程师曹湘洪院士和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静海院士商讨开展合作项目,邀请闵恩泽院士参加,大家从战略性、前瞻性、全局性高度出发,确定在新能源领域开发“微藻生物柴油成套技术”,决定请闵恩泽负责筹备组织。
这是个全新的领域,年迈的闵恩泽又开始了边工作、边学习的科研历程。
2008年5月,闵恩泽组织召开了微藻生物柴油技术研讨会。会后,又考察了中科院各相关院所和中国石化生物柴油中试基地,编制了微藻生物柴油成套技术研发方案。
闵恩泽虽然积极投入微藻生物柴油成套技术的开发,但是他也清醒地认识到所面临的巨大挑战。现有的微藻生物柴油技术产业链长,投资大、成本高、不经济;几万吨/年规模的生产尚未实现;发展微藻生物柴油同时需要二氧化碳、阳光、土地三个资源,具备这三个条件的地区有限。
在闵恩泽主持下,到2011年12月中期检查时,该项目已取得了下列进展:建成了适应不同地区的微藻资源库;掌握了一种新的转基因方法来改造微藻;开发了多种光反应器;研究了稀微藻的回收方法;简化了微藻饼的加工流程。为规划建立万吨/年的户外装置奠定了基础。
2011年4月,在中国石化第三期青年骨干人才提高创新能力研修班上,闵恩泽作了“从原始创新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之路的探索”的讲话,重点介绍了中国炼油工业未来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对策,鼓励青年一代要努力创新,为承担这一光荣任务而奋斗。
 
生活中的闵恩泽
少小离家的闵恩泽,至今故乡情结深厚。哪怕到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上,还是一口纯正的四川话。2004年,闵恩泽个人出资10万元捐赠给母校——北京师大成都实验中学,建立“闵恩泽奖学金”,资助优秀的在读学生。“只要回了成都,老先生都要抽出休息时间回母校,和小校友们交流。”姚志龙说。
而在学生眼里,他既是严师,又是关心自己的好老师。
“有一次我女儿钢琴比赛得了奖,老先生知道了还给她订了一个蛋糕。”姚志龙说,“去年12月31日,我带女儿去拜访老先生,老先生还给我女儿唱了3个版本的《上海滩》,9岁的小孩从没见过这么可爱的老头,很高兴,结下了忘年交。他还给我女儿题字,‘震岚小友:诚信宽容、勤奋学习、劳逸结合、加强锻炼’。我女儿回去就把这幅字和与闵先生夫妇的合影装在镜框里,挂在墙上,激励自己。”
闵恩泽唯一的女儿闵之琴在美国。在她看来,爸爸闵恩泽在生活中就是一个快乐、颇具幽默感的老小孩。她常听爸爸说要“管住嘴,迈开腿,保持心态平和”,但闵恩泽又常说自己既管不住嘴,又迈不开腿,但能做到心态平和!闵之琴认为这是他能经几次病魔折磨,在80多岁仍能保持这样健康状态的关键。
闵之琴曾这样描写自己的父亲:
“爸爸不是那类工作时工作、休息时就休息的人。他是工作与休息不分,他的头脑很单纯,满脑想的都是催化剂,因为催化剂对他不仅是工作,也带来快乐,对他也是一种休息。同时,他也成天在想如何去原始创新,有了新想法,他也高兴!
“他有自己的休闲方式。他喜欢听京剧,特别是京剧大师言菊朋唱的“卧龙吊孝”,唱腔的宽窄高低、抑扬顿挫,他听得津津有味。
“他还喜欢看网球,特别是瑞士天王费德勒的比赛,成为他的忠实粉丝。只要有大师赛,如奥网、美网、温布尔顿网球公开赛,他一定坐在电视机旁,从第一轮、第二轮,直到最后决赛。
“爸爸还是一位‘歌唱家’。在石科院的春节联欢会上,他唱《上海滩》,还有自己的特点,广东话与四川话、新老上海滩歌词混唱。他在作报告时,讲到科技上要有成就,就需要各尽所能的团队精神和坚持到底的精神,就像《西游记》主题歌中的‘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他会在讲台上带领大家一起唱《西游记》主题歌。
“爸爸由于‘管不住嘴’也成了一位美食家,北京的川菜、粤菜、鲁菜、湘菜,法国、意大利、俄罗斯西餐馆等等的招牌菜,特别是每家好吃价廉的菜是什么,他都清楚!正是这种对生活的每一份乐趣的热爱,对工作的每一点进展的兴奋,爸爸永远像一个年轻人”。
2010年,闵恩泽86岁生日时,闵之琴连续写了两张贺卡,祝老爸爸生日快乐。一封贺卡上这样写:
“时间在快乐地流淌,年纪在轻轻地增长……
“老爸爸的创新本领继续向高峰挺进——生姜还是老的辣!
“老爸爸的粉丝团队犹如雨后春笋般扩大——中石化竟有了个吸引青年学子的老头!
“老爸爸的演唱才华证明了“大器晚成”的道理——怎么还没有制碟的给川音《西游记》主题歌出CD?
“老爸爸的美食体验在日新月异——牙口好还能跟得上繁荣富强的餐饮业!
“任随世上事万变,老爸爸本色不变……
“虽然名利堆在面前,老爸爸还是夜里起来读原始期刊——奠基者的看家本事!
“86岁老爸其实还是那个成都小康家庭走出的孩子:忠厚、善良、勤奋、天真,没新花样啰!
“祝我的老爸爸在无忧无虑中欢度生日,您是我才气的源泉”。
闵恩泽读了这些贺卡后,感叹道:“知我者,女儿也!”
《中国科学报》 (2012-01-16 B2 人物)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廖育群
中国古代医家,就其身份与活动场所而言,可概分为“官医”与民间的“草泽医”两类。二者间虽有进退出入——即草泽之医或因德艺超群而独受帝王、有司之赏识青睐,或于扩员补缺之际应征仕进,从此变为官身;官医之辈中亦有因业绩欠佳、治疗失误,或碰上减省裁员,或因厌倦名利浮华与束缚而复归草泽者。但从总体上讲,两者间毕竟存在着种种差别。
首先,两者的职责不同。作为医生,虽然都要为人治病,但构成“宫廷医学”的机构与人员,除为宫中之人提供医疗服务外,实际上还是国家卫生事业的管理与践行者。这一点从历代“太医”机构皆“掌医之政令”,便可知道其本质乃是主管全国医疗的国家机器。因而在建立医疗保健体制,以政府行为方式兴办医学教育,规范考选制度与行医资格,编纂、整理与印刷医学文献等方面,“官医”往往发挥着“草泽之人”所难以起到的重要作用。
性善论者认为:仁爱之心,人皆有之——所谓“人之初,性本善”。仁存乎于内,谓之仁心;但作为政治家,仅有仁心是不够的,还必须将其外化成实践中的仁政。所以秉承孔子“为政以德”理念的孟子,在听说齐宣王因心存怜悯而放掉了准备砍头取血、以祭新铸之钟的牛时,便对他说:你对动物尚且能够如此爱护,那么就更应该将这种仁爱之心施于百姓。春秋时期的齐国,在位居“上卿”并被齐桓公尊称为“仲父”之管仲的治理下,取得了“五霸之首”的地位。这固然与该国之赋税之制、钱币管理、鱼盐之法等一系列政治经济政策具有最为直接的关系,但也不能忽视其高度重视民众教化、人文关怀所起到的作用。管子论说其要,谓之“九惠之教”:一曰老老,二曰慈幼,三曰恤孤,四曰养疾,五曰合独,六曰问疾,七曰通穷,八曰振困,九曰接绝。
毋庸详引其各个方面的具体内容,仅从字面上便可看出其中相当一部分政策的落实,都不免与医疗卫生保健事业有所关联。因而后世儒臣论政,往往会将施医给药、预防疫病、救治贫病之人,乃至培养医生、普及医药知识等等视为“仁政之一端”。因此无论什么时候,当我们审视“医学”的整体象时,都会发现它并非仅仅是一门实用技艺、系统的知识——不仅是科学(对于生命活动、疾病原因与过程、药物作用机理的认识等)与技术(各种检查、诊断、治疗方法等)的混合体,还总是和政治密不可分。
然而这些“仁政”的实施,需要两方面的要素作为支撑与保障条件:一是推进实施社会化卫生事业与制度构建的权力,二是人类智慧所创造的医疗技艺。如果仅仅只有第一个要件,便只能停留在管子所言:设立专司各方面事务的职官、规定其所应尽的职责,以及在钱财、设施等方面为老幼病残提供特殊的照顾;能够通过“合独”的方式使鳏寡者组成家庭并繁衍后代,却无法解决因不能生育而孤独者的生理疾患。反之,若是仅有第二个要件,那么作为个人或医家群体,便至多只能是通过他们的智慧,不断丰富“医学”的知识与技艺体系;除此之外,最多也就是能在具体的医疗救治行为中,通过良好的医德来体现“医者仁术”的理念而已。因而“权力”与“智慧”、“仁政”与“仁术”间的关系乃是“互动”的,这不仅体现在科学认知与技术进步间存在着相互依赖与促进的关系,而且还体现在与人类群体生活密切相关的种种社会、经济、伦理问题上。例如在科学技术尚未成为“第一生产力”的漫长岁月中,如何有效地鼓励生育、促进人口繁衍并减少死亡、促进健康,便是关系到生产力与国防力量的重要问题,故汉代学者将与医药健康相关的知识称为“此皆生生之具”。在法律方面因要确定至人轻重不等损伤后的“保辜”(责任期限)问题,所以先需对各种伤残进行研究、制定等级;在伦理方面牵涉堕胎是否属于谋杀,以及孕期中“流产”与“谋杀”间的时限界定问题。伴随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又逐渐出现了人口控制、公费医疗与医疗保险制度、过度医疗、高额检查费用与药价、器官移植、代孕、死亡定义及“安乐死”等不断涌现的一系列新问题。所有这些新老问题,通常并不由医学职业群体的成员提出,更不必负责解决,而是需要由社会的管理者来面对与处理。
其二,两者的服务对象不同。不仅是直接参与政治的文武之臣,宫廷医生乃至所有侍奉权贵者莫不“伴君如伴虎”,由此决定了官医的行为必然是顾虑重重、禁忌颇多。即便曾是疗效超群的神医,一旦进入宫廷,其手脚也就不再那么灵活了。然草泽之辈则不同,虽难免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但却思想活跃、无拘无束,在面对疑难绝症时,当医患双方达成“死马权当活马医”的契约后,自可放手一搏。故数千年中名医多出此辈;就医学理论之创新、实际治疗技艺之贡献而言,实居官医之右。但又必须看到:作为这种差别的另一面,便是一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成之作,往往出自掌握着大量文献资源、能够组织集体力量展开工作,且有政府颁行之力作为保障的官医或其所在机构,从而具有某种权威性并产生广泛影响。由此不仅在学术与学风方面具有导向作用,而且起到了重组知识——通过取舍扬弃,构建“正统体系”的重要作用。因为事实上,个人创立的“新说”,只有经过这个过程,才可能融入、跻身于医学知识的“主流”与“体系”之中,进而为众人所知、获得认同;从而成为“共识”,乃至继续发展创新的基础。当我们从这样的视角观察与思考问题时,那么究竟是“众说纷纭、各是其说”的状况属于“百花齐放”,还是种种不同之见经过所谓“重组”的过程,所构建成的统一但却不乏创新的知识体系才是真正的“百花齐放”呢?就“因”而言,显然是前者与前期;就“果”而论,则万万不可看失了后者与后期的重要性。换言之,恰恰是因为有了“草泽医人无拘无束”与“官医之辈中规中矩”两种截然不同,但却相辅相成的行为方式,才真正达成了学术上的“百花齐放”,并由此推动着医学理论与技艺的不断进步,形成了一个又一个可以被后人称之为“里程碑”的节点,以及与之相应的发展阶段。
此外还必须注意:虽然幅员辽阔、历史悠久的华夏大地向以农业文明著称,但实际上作为文明产物的“城市”才是文明成长与发展的中心;一国之中,大大小小的城市固然皆程度不等地具有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性质与作用,但这些中心中的中心无疑是最高权力机构所在的“首府”、“首都”;而都城的中心,则是“墙内之墙”环抱的“城中之城”——宫廷禁地。在中国古代数千年的历史中,宫廷世界实际上是一个与外界相对隔绝的“禁地”,由此决定其必须具有完备的自身管理机构,以及能够满足各种生活之需、正常运转的服务体系。在这个上至皇帝后妃、相傅百官,下至匠作侍从的“小社会”里,医疗服务自然不可或缺,而且需要是最好的。所以“宫廷医学”便具有了机构健全,管理严格;人才会聚、药材与器具精良——能够利用全国甚至是域外资源等种种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讲,“宫廷医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当时中国医学的最高水平。然而从另一方面讲,由于统治者往往会利用官医职务,绕过正常渠道,安置一些独受青睐、可为“咨政”的特殊人物;或是一些需要施恩封赏,但又没有适当岗位的人物,所以拥有官医身份之人,未必一定精通医学。特别是“掌管医之政令”的高级官员,更是如此——对此倒也无可厚非,因为当代的卫生官员往往也是同样如此。另外,一旦身为“官医”,即便是真正的医家,有时也不得不放弃一贯秉承的“治病救人”医德准则,参与政治斗争。这时,医药技艺便成为“杀人不见血”的理想工具——“毒杀”之事并不鲜见。凡此种种,使得从“宫廷医学”的视角观察中国古代医学的“仁术”与“仁政”——知识体系的成长,权力与体系、制度的构建等等,便会很有意思。或者说是全面了解与理解中国古代医学整体之象,所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研究员)
《中国科学报》 (2012-01-16 B3 观点)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美国康涅狄格大学1月12日指控它的一名研究人员作弊,在多达11家科学刊物上发表吹嘘红酒益处的研究成果。
康涅狄格大学在一项声明中说,外科学系教授、康涅狄格大学卫生中心心血管研究中心主任迪帕克·达斯“犯有1 4 5项伪造和篡改数据的罪状”。
在接到称其研究不正当的匿名举报后,该大学从2008年开始对达斯的研究工作进行了3年的调查。该大学向发表达斯研究成果的11家刊物致信,并谢绝了联邦政府奖给他的89万美元。
负责卫生事务的临时副校长菲利普·奥斯汀说:“我们有责任纠正科学记录,并告知全国各地的同行。”声明说,达斯即将被该大学解雇。他发表的研究成果是关于红酒中的白藜芦醇和捣碎的大蒜对心脏的益处。达斯从1984年开始在这所大学任职。
达斯的律师说,对达斯的指控可以被“轻易地驳倒”,还说“对他的指控涉嫌该大学内对印度裔研究人员的歧视”。
一名专家说,虽然达斯的研究成果被引用了几百次,但发表他成果的刊物大多数是小刊物,不会颠倒研究白藜芦醇的整个领域。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在人类抗病毒研究的历史上,充满了诸多传奇;今天,人类迎来了抗病毒免疫研究的新时代,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舒红兵和他的同道们正在这个领域书写新的篇章。
2011年12月,44岁的舒红兵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这是全国生命科学与医学领域最年轻的院士。一个来自重庆荣昌县偏僻乡村的山里娃,勇于进入生命科学的前沿阵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在“细胞凋亡与抗病毒反应的信号转导研究”中,舒红兵等发现了新基因,并系统性研究了它们在细胞凋亡和抗病毒免疫反应中的调节作用,为人类理解由病毒感染所引起的各种疾病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这一成果获201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这只是舒红兵在抗病毒免疫研究领域取得的诸多成果之一。选择抗病毒免疫研究,与他从小的经历不无关系。9岁丧母,给他幼小的心灵带来巨大的创痛,也让他萌发了探求生命奥秘的强烈愿望。自进入兰州大学生物系动物学专业,到美国Emory(爱默里)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他一步一步开始寻找人类抵抗疾病的崭新途径。
舒红兵注重做基础性研究,坚持从源头创新,筛选新分子,发现新机制,揭示新规律,解决生命科学中的重大问题。以他在美国发现的一个免疫分子为靶标,一家公司已经研发出了药品,用于红斑狼疮的治疗。他说,基础性研究的意义正在于此,从理论源头创新,发现新的分子,为疫苗、药物研制提供新的靶标。“虽然我们做的只是很小一步,但那一步可能构成了人类最终征服某类疾病的一环。”
病毒感染对人类健康构成巨大威胁。艾滋病、非典型肺炎、禽流感给生命健康蒙上一层阴影。目前,国家资助项目主要集中于对病毒本身的基因变异、传播、抗药和致病机理等方面的研究,对宿主细胞和机体抗病毒感染的机理关注较少。
舒红兵认为,在这一重要科学问题的研究中,中国的科研工作者应该有所作为。于是,他带领团队瞄准了生命科学领域国际前沿的课题:在病原微生物感染后,宿主细胞和机体如何启动清除病原微生物的炎症反应和天然免疫。
2008年9月,舒红兵研究组用功能克隆的方法,发现了一个新的抗病毒天然免疫信号转导的重要接头蛋白MITA,填补了病毒核酸信号转导的空白。“仅是在筛选基因这部分工作上,我们就花了一年时间。”2010级博士生雷曹琦说。这项最新研究成果为了解如何调控抗病毒天然免疫反应提供了新线索。
尽管他在美国一待就是10多年,却并未加入美国国籍。他告诉自己,总有一天要回到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报答党和国家以及父老乡亲的养育之恩。2005年,舒红兵应聘成为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他把对科研的无限热爱和严谨勤奋的治学态度带给了他的团队。
郭德银教授说,虽然院长事务繁多,但舒红兵始终没有放弃科研工作,一有时间就泡在实验室里。副教授刘江东更有感触,“他坚持给本科生上课,课堂中把科研中的前沿问题与知识点结合起来,采取设问、互动的教学方式,引起学生们对生物领域的好奇。对我们青年教师教学也很有启发。”
舒红兵有时也亲自带领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有一次要做一个同位素实验,但几天后却未收到学生关于实验的任何反馈。舒红兵明白,学生们对同位素的放射性有畏惧心理。于是,他带领学生一起走进同位素实验室,亲自示范同位素实验的操作,不到两天就完成实验。他的言传身教让学生们明白,只要防护得当,仔细操作,同位素也没什么可怕。
作为首席科学家,他主持了武汉大学理科第一个973项目,发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武汉大学影响因子最高的3篇研究论文,在国际刊物上共发表SCI论文70余篇,论文被同行广泛引用。他以第一完成人的身份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并将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首届杰出成就奖收入囊中。
目前,舒红兵主要研究人体细胞抵抗病毒感染的机制。他表示,希望对这些机制的了解,有助于新型抗病毒疫苗和药物的开发,对病毒感染疾病的防治作出贡献。
发表在栏目: 科学
2011年发现的鲨鱼新种 “细长条”锯鲨嘴里长满牙齿2011年发现的鲨鱼新种 “细长条”锯鲨嘴里长满牙齿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2月31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加利福尼亚科学研究院12月宣布,4种新鲨种,其中包括一种“细长条”锯鲨,是该院研究人员2011年发现的140个新品种中的一些。非洲侏儒锯鲨(学名Pristiophorus nancyae)是在非洲莫桑比克利用1600英尺(490米)深的拖网偶然捉到的。据该研究院的研究助理大卫-艾伯特说,这是迄今为止科学界知道的第七种锯鲨。

  这种食肉动物拥有长长的口鼻部,里面长满牙齿,它像一把利剑,锯鲨挥舞着这个附属肢刺穿鱼群,然后回转身吃掉任何受伤的鱼儿。艾伯特表示,除了锯鲨,一种天使鲨新品种——凯氏扁鲨,是根据在菲律宾吕宋岛近海深达1200英尺(370米)的水下捕获的一个样本命名的。喜欢栖息在水底的天使鲨,它的巨大胸鳍类似翅膀,这种动物经常用海底沉积物掩埋身体,伺机捕捉过往的猎物。

  另外还有两种小棘乌鲨,它们是分别在台湾和南非发现的。这些新发现是最近找到的鲨鱼和鳐新品种中的一部分。艾伯特表示,他们在过去10年间描述了大约200个新品种,与之相比,之前的30年间仅不足200种。虽然在描述新鲨种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科学家对这些食肉动物的行为或者它们的数量知之甚少。部分原因是因为很多鲨种都局限在狭小区域和有限的栖息地内,还因为进行这方面研究的资助少得非常可怜。不过很多科学家和生态环保人士一般也会忽略他们研究的特定鲨种。艾伯特说:“有很多(鲨)种用雷达根本无法发现,因为它们的体型很少。而且浩瀚无边的海洋还有很多是我们不了解的。”(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一只成年雌性跳蛛,学名“Phidippus clarus”(图片来源:Don Johnston, All Canada/Getty Images)  一只成年雌性跳蛛,学名“Phidippus clarus”(图片来源:Don Johnston, All Canada/Getty Images)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2月23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美国科学家进行的一项新研究发现,体型微小蜘蛛的拥有相对于它们的体型来说巨大的大脑。这种巨脑可能解释了体型微小的蜘蛛的织网能力为何与体型更大的蜘蛛不相上下。

  研究过程中,史密森尼热带研究所研究员比尔-伊伯哈德率领的团队对来自6个结网蜘蛛家族的9个种群进行了分析。研究人员发现,蜘蛛的体型越小,相对于体型的大脑体积越大。一些蜘蛛种群的中枢神经系统所占据的空间达到整个身体的近80%,有时甚至会溢入腿部。

  圆蛛Leucauge mariana等一些蜘蛛的幼仔因大脑巨大身体发生膨胀,这种现象直到发育成熟后才消失。伊伯哈德表示大脑占据大部分体内空间似乎对其他器官带来问题。对于这一现象,科学家并没有进行深入研究。巨大的大脑同样影响了蜘蛛纲动物的外形。科学家在研究中发现,成年跳蛛Phidippus clarus的消化系统位于头胸部。但在年轻个体身上,所有这些空间都被大脑占据,幼仔的消化系统并不成熟。巨脑将对蜘蛛的发育产生影响仍是一个未知数。

  伊伯哈德在描述这项研究的文章中指出,据推测,较大的大脑是织网所必须的。织网是一种更为复杂的行为。所谓的偷窃寄生蜘蛛并不具有织网能力,靠偷窃其他蜘蛛的猎物为生,但没有任何迹象显示,它们拥有相对较小的大脑。偷窃需要在悄无声息中进行,要求偷窃寄生蜘蛛具备一定程度的智商,这也就解释了这个窃贼的大脑为何与结网蜘蛛不相上下。此次有关蜘蛛大脑的研究发现刊登在11月出版的《节肢动物结构与发育》杂志上。(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6 薄煎饼海蛤蝓

薄煎饼海蛤蝓薄煎饼海蛤蝓

  这种新发现的裸鳃亚目动物外形好似一个五颜六色的薄煎饼。科学家6月表示,在最近对菲律宾进行考察时,他们共发现数百种潜在新物种,图片展示的海蛤蝓便是其中之一。

  7 吸血飞行蛙

吸血飞行蛙吸血飞行蛙

  这种新种青蛙学名“Rhacophorus vampyrus”,生活在越南山地丛林地区。科学家1月表示,Rhacophorus vampyrus于2008年被发现,身长2英寸(约合5厘米),只生活在越南南部的雾林地区,能够利用带蹼的四肢从一棵树滑翔到另一棵树。蝌蚪通常长有口器,与喙类似。吸血飞行蛙的幼仔长有一对坚硬的黑钩,从口器下方伸出,在青蛙幼仔身上发现这种“尖牙”还是第一次。

  8 恶魔线虫

恶魔线虫恶魔线虫

  根据6月刊登的研究论文,这种线虫在地下数公里处发现,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栖息地所在深度最深的动物。这个新种线虫名为“Halicephalobus mephisto”,以《浮士德》中描绘的恶魔墨菲斯托菲里斯(Mephistopheles)的名字命名。科学家表示发现这种线虫说明地下拥有一个丰富的生物圈,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不为人所知。

  9 深海玉钩虫

深海玉钩虫深海玉钩虫

  新发现的玉钩虫种群,呈明亮的紫红色,是最近在中大西洋海脊附近发现的,栖息地位于海底8850英尺(约合2700米)左右。根据11月发表的一篇论文,这种色彩绚烂的动物长有长长的“嘴唇”,帮助它们在食物匮乏的区域捕获猎物。

  10“刻薄鬼”水母

“刻薄鬼”水母“刻薄鬼”水母

  1月,科学家在美国佛罗里达群岛海域发现这种新种水母,被形象地称之为“粉红色刻薄鬼”。这种水母长有数百根刺一样的触须,以其他水母为食。与其他Drymonema水母不同,“刻薄鬼”水母还会捕食月亮水母,沦为盘中餐的月亮水母几乎都是成年个体。科学家1月表示,成年Drymonema水母大部分消化工作由在触须附近摇摆的所谓“口臂”完成。口臂会渗出消化液,用于分解猎物。(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4.无卵漂浮

无卵漂浮无卵漂浮

  一只雌性紫罗兰色蜗牛,学名“Janthina janthina”。这是一种最常见的气泡筏行蜗牛。此外,J. janthina也是唯一一种在体内孕育幼仔,而不是将卵囊产在筏子上的气泡筏行蜗牛。邱吉尔说:“科学家认为这是一种适应能力,更适于在海面生活。J. janthina的气泡筏浮力更大,不会因为卵囊的重量下沉。”

  5.寄生的蜗牛

寄生的蜗牛寄生的蜗牛

  一只雌梯螺和它的卵块栖息在珊瑚宿主上,另一只矮雄蜗牛悬挂在附近。气泡筏行蜗牛的底栖近亲梯螺拥有非常独特的生活方式。它们是一种皮外寄生物,吃住在宿主的外皮上,通常是珊瑚或者海葵。邱吉尔指出雌梯螺利用粘液将卵粘在一起形成卵囊。

  6.展开攻击

展开攻击展开攻击

  一只Janthina janthina蜗牛正在享用水母。除了雌雄同体外,气泡筏行蜗牛的生殖周期也是一个谜。科学家知道雄蜗牛必须找到雌蜗牛,释放它们的精子。邱吉尔说:“由于它们漂浮在海面上,你一定会对雄蜗牛寻找雌蜗牛的过程感到非常吃惊。”雌蜗牛可能将卵产囊产在筏子上,卵最后孵化成自由游动的幼虫。

  7.留下痕迹

留下痕迹留下痕迹

  邱吉尔指出,紫罗兰色蜗牛可以分泌紫色染料,将人的手指弄脏,就像照片所展现的那样。这种染料可能帮助它们抵御捕食者。她说:“科学家并不十分清楚紫色染料的功能。在受到打扰时,气泡筏行蜗牛和梯螺都会分泌这种染料,可能是对干扰的一种反应。”美丽的气泡筏行蜗牛壳经常被冲上海滩。邱吉尔说:“在世界各地的几乎所有海滩,你都会发现这种美丽的蜗牛壳。”(秋凌)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华网北京10月4日电 我们宇宙在“大爆炸”中诞生,但会往何处去呢?获得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美、澳三位天体物理学家,通过对超新星的观测而给出了答案:宇宙膨胀不断加速,而且逐渐变冷。这个发现,被瑞典皇家科学院称为“震动了宇宙学的基础”。

  1929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首先发现了星体间距离不断变大的现象,并提出宇宙膨胀理论。这一发现导致俄裔美国天体物理学家伽莫夫提出“大爆炸理论”,他认为,我们的宇宙诞生于约140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在大爆炸之前,宇宙是个极小体积、极高密度的点,而大爆炸之后,宇宙不断膨胀。

  多年来,天体物理学界一直认为宇宙是在以一个恒定的速度膨胀,直到这三位科学家开始了对超新星的观测。

  此次获奖的珀尔马特和施密特分别领导两个研究小组,用最先进的天文观测工具对准了一种“Ia型超新星”。这种超新星是由密度极高而体积很小的白矮星爆炸而成。

  由于每颗“Ia型超新星”爆发时质量都一致,它们爆炸发出的能量和射线强度也一致,因此在地球上观测“Ia型超新星”亮度的变化,可以准确推算出它们和地球距离的变化,并据此计算出宇宙膨胀的速度。

  两个研究小组总共观测了约50颗遥远的“Ia型超新星”,并于1998年得到了一致的结论:宇宙的膨胀速度不是恒定的,也不是越来越慢,而是不断加快。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09)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1884年生产的“迪昂、布东暨特赫巴杜背靠背座椅蒸汽车”,是世界上最古老并且还能上路行驶的老爷车

  科学(kexue.com)网讯 北京时间10月3日消息,法国1884年生产的“迪昂、布东暨特赫巴杜背靠背座椅蒸汽车”采用蒸汽动力,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汽车,而且令人感到惊奇的是这辆汽车迄今还能行驶。这辆古董级汽车将于10月拍卖,拍卖金额估计可达200万美元。

  据悉,这款汽车能够坐4个人,但是汽车没有方向盘,只有一个舵柄。其座位下方装有一个水箱,负责为汽车提供动力,每加仑(约合3.7853公升)蒸汽可行驶大约0.5英里(约合804米)。拍卖行表示这辆汽车曾参加1887年的第一届赛车比赛,最高时速达到37英里(约合每小时60公里),但在比赛中,这辆汽车未能取得荣誉。

  据悉,在今年10月7日下午,RM拍卖行将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赫尔希拍卖这辆最老汽车。拍品目录总编阿莱恩-斯奎恩多表示:“在1884年,汽车能够达到这一速度令人感到非常吃惊。”出厂后,这辆汽车只有4个主人,其中一户家庭一直保有了81年。这辆汽车的保养不错,能够正常运转。

  德克萨斯州一名富有的收藏家曾拥有这辆汽车,将其保存在气候控制条件下。斯奎恩多说:“其他老爷车的年龄可能更老,但这却是最老并且仍能运转的老爷车。”类似这样的老爷车估计仅此一辆。在这辆汽车问世后多年,亨利-福特引入了装配线,降低汽车的生产成本,让汽车从此走进千家万户。

  (科学网-kexue.com 蜘蛛侠)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22 页,共 9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