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黄金也许就在你脚下

  据国外媒体报道,探索有价值的钻石和天然气储量不仅仅是一个运气的问题,而我们应该知道在哪儿能找到他们,特拉维夫大学的研究人员使用现代化的尖端技术搜索扫描这些资源时发现,钻石等矿物可能潜伏在我们的脚下。该大学的雷蒙德和富康赛克勒科学研究学院地球物理学和行星科学系教授列夫(Lev Eppelbaum)和动物生命科学院的尤里卡茨(Youri Katz)教授深入调查了以色列地中海周围的矿物分布情况。他们的研究结果旨在于最有可能的地方寻找天然气和石油,并且该研究认为在使用新的探索方法后,可以发现更多的黄金和钻石矿物。

  他们15年的技术发展研究,使用的寻找方法可以适用于世界上的任何地区,更准确地找出可能的矿物点。在研究过程中,要创建以色列靠海方向的详细地图以及周边地区情况,列夫和尤里卡茨博士使用了各种地球物理研究的工具,包括磁场探测、重力场和温度的分布分析,并结合卫星成像、电磁探测将各种所需要的结果进行整合。

  根据参与该计划的研究人员介绍:他们研究中的一些最有价值成果包括了一系列在未来可以派上用场的精确的地图信息,可以帮助地球物理学家团队寻找天然气和石油的地层。位于以色列海岸线北部城市的海法,被认为是具有相当的天然气储量,大约在5000亿立方米含量。而根据列夫教授认为:在几十公里的远处,还有可能存在另一些潜伏的天然气,所以最后总的结果会增加。根据列夫教授的预测,深水区的石油储备可以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200-300%,而以色列在未来可成为一个天然气国家,可以生产石油的天然气并卖给世界各地。

  列夫教授使用的新的地球物理探测方法研究以色列和地中海东部的版块构造活动,这个方法是受到兹维本亚伯拉罕(Zvi Ben-Avraham)地球物理和行星科学博士的启发,该研究成果提供了一个对该地区的地球物理条件有个更深的了解。从该项研究可以看出,过去许多学者进行研究的时候,太专注于在一个特定的领域进行方法上的探讨,研究的面太狭窄,而列夫教授强调的是跨学科的方法,特拉维夫大学的研究小组已是该研究思路的一个直接例子。(Everett/编译)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埃伯斯沃德陨坑位于图片右侧,火星远古时期这里曾是充满水的湖泊,图片左侧是霍顿陨坑,是后期陨石碰撞火星形成的

有被雨水冲刷痕迹

  据国外媒体报道,9月2日,科学家宣布,欧洲宇航局“火星快车”卫星环绕火星运行时发现火星表面巨大陨坑曾是充满水的湖泊。

  最新发现显示火星远古时期曾存在三角洲地形,水流冲刷形成典型的扇状沉积层。科学家称,目前这个65公里(40英里)直径的陨坑非常干旱,却是证实火星潮湿远古时期的一个有力证据。

  该是由欧洲宇航局“火星快车号”卫星探测发现的,自2003年以来它就环绕火星运行。这处三角洲地形位于火星南部高原地区的埃伯斯沃德陨坑,在图片右侧埃伯斯沃德陨坑颇似一个半圆凹痕。科学家认为这处陨坑可能形成于37亿年前,是由一颗小行星碰撞火星形成的。

  仅是陨坑右侧处于完整状态,其余部分被较大的霍顿陨坑覆盖,霍顿陨坑是后期太空陨星碰撞形成的,溅起的物质掩埋了部分埃伯斯沃德陨坑。在图片中,霍顿陨坑是左侧最清晰的陨坑。

  埃伯斯沃德陨坑保存较为完整,然而从图片上可清晰地看到115平方公里的三角洲地区,在这处陨坑的顶部有稀薄曲线河道,这应当是水流冲积形成的。

  总而言之,这处三角洲呈现了历史上曾有湖泊注满陨坑的迹象,为证实火星表面曾流动液态水提供了有利证据。

  据悉,埃伯斯沃德陨坑和霍顿陨坑最初都被作为美国宇航局下一代火星漫游勘测器“好奇号”的候选着陆地点。这颗勘测器计划于11月份发射,将寻找火星历史适宜生命存活的证据。最终,经评审以上两个陨坑落榜,而选定盖勒陨坑作为“好奇号”着陆地点,这里拥有大量的矿物质和潜在的历史水资源迹象。(悠悠/编译)

  相关阅读

  火星有水又出新证据 亿万年前这里也有汪洋大海

  科学家推测火星早期存在海洋 各种疑问迎刃而解

  手提箱核电站小巧方便 为月球火星定居做好准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给昆虫洗脑

  科学网(kexue.com)讯 近些年来科学界对机器人研究的风挂的愈演愈烈,机器人也与正常人类越来越靠近,然而高昂的研究经费使得机器人的生产普及也仅仅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境地。今日,美国开始另辟蹊径,以另一种方式研究机器人。

  美国DARPA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 在Michigan 大学开设了一个研究小组,他们正在试图给昆虫洗脑,并通过芯片的植入让昆虫便成一个可控制的机器人。

  这个研究小组觉得这种方法比开发一个迷你机器人或许更方便,成本更低。而且存在理论上的可行性。插入昆虫里的芯片的供电问题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然而多数昆虫有一队煽动的翅膀正好给研究行了个方便。

  研究者们首先在昆虫身上安装压电发电装置,可利用昆虫翅膀的扇动而发电。这里才生的电能恰好可变为控制这些昆虫大脑芯片的电力,从而达到给昆虫洗脑的目的。

  "昆虫翅膀的煽动频率有些快的惊人,利用它来发电时一个新的设想,如果能对这些资源加以利用,收益将会非常大,"研究者说。(科学网kexue.com 重林)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阅读

  史前巨型昆虫灭绝之谜被解 氧气稀少成罪魁祸首

  美研制微型侦察飞行器 外形酷似鸟类和昆虫(图)

  自然界噪音之王 用生殖器官"高歌"的水昆虫(图)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人兽杂交”新生物

  科学网(kexue.com)讯 相信看过《人兽杂交》这部电影的朋友对半人半兽的生物产品并不会陌生,电影被定义为科幻片,然而仅仅是一年后,它却更像是一部纪实片。

  英国《每日邮报》最近曝光了一则关于英国已秘密进行了3年“人兽杂交”胚胎实验的新闻,英国多家实验室在过去3年中,一直都在秘密进行人兽杂交胚胎的实验,并且已经制造了150多个同时包含人类和动物基因的杂交胚胎。这一新闻直接把“人兽杂交”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支持的声音很多,同时反对者也不少。

  支持者:时代的进步

  这是一种时代的进步,有利于人类基因学质的飞跃。做这些实验是为了更好地了解人类早期的发展,并研究治疗严重疾病的方法。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的罗宾·洛威尔·巴奇教授说:“作为一名科学家,我觉得有道义和责任进行这样的研究,只要我们像一直所做的那样控制好就行。我们应该以此为傲。”不过,他也呼吁对英国法律允许的前两种人兽胚胎实验必须进行严格控制。

  反对者:自我毁灭行为

  此举无疑有违人伦道德,是人类的一种自我毁灭行为。人类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类有不断创造价值和无穷智慧的能力,人类是这个世界的主宰,是地球上的最高等生物;动物只是为了生存而觅食与繁衍,是地球生灵中的低等生物。当人类与动物进行交合繁衍,最终的结果必将是人类向低等动物退化的过程,而动物却向高等物种快速进化的过程。

  据科学网(kexue.com)了解,其实人类首例公认的“人兽杂交”成功实现是来自中国,早在2003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的盛慧珍教授和北京的陈大元研究员就成功地把人的体细胞核转移到已经去掉细胞核的新西兰兔子卵细胞里,创造出了人兔混合胚胎,并提取了胚胎干细胞,这才是人类历史上获公开承认的首例成功培育的人与动物混合胚胎。(科学网kexue.com 重林)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猛犸象

  从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获悉,科学家在西藏喜马拉雅山西部高海拔的札达盆地发现了一个上新世哺乳动物化石组合,其中包含了已知最原始的披毛犀。这些新化石材料证明,冰期动物群的一些成员在第四纪之前已经在青藏高原上演化发展,从而推翻了冰期动物起源于北极圈的假说,证明青藏高原才是它们最初的演化中心。

  以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邓涛和客座研究员王晓鸣为首的中外科学家的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2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

  据介绍,以猛犸象和披毛犀为代表的冰期动物群长期以来被认为与更新世的全球变冷事件密切相关,这些动物通常表现出对寒冷环境的适应,如体型巨大,身披长毛,并具有能刮雪的身体构造。它们被推断可能起源于高纬度的北极圈地区,但一直没有可信的证据。

  邓涛介绍说,披毛犀在晚更新世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北部,此前的化石记录已显示披毛犀起源自亚洲,但其早期的祖先遗存仍然模糊不清。在札达盆地发现的新种西藏披毛犀生存时代为370万年前的上新世中期,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披毛犀记录。研究发现,随着冰期在280万年前开始显现,西藏披毛犀离开高原地带,经过一些中间阶段,最后来到欧亚大陆北部的低海拔高纬度地区,最后演化为冰期动物之一。

  科学家们研究认为,披毛犀并非是唯一一种起源自青藏高原的冰期动物。札达动物群的其他成员以及在青藏高原其他地点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已经显示,独特的青藏动物群可以追溯到晚中新世时期,如岩羊的祖先也出现在札达盆地,在随后的冰期里扩散到亚洲北部,与披毛犀的演化历史非常相似。

  冬季严寒的高海拔青藏高原成为冰期动物群的‘训练基地’,使它们形成对冰期气候的预适应,此后成功地扩展到欧亚大陆北部的干冷草原地带。这证明青藏高原才是冰期动物群最初的演化中心。”邓涛说。

  这项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和科技部的支持。

发表在栏目: 科学

保存完好的军马战车墓坑

  科学网(kexue.com)讯 最近考古学家在河南洛阳发现一处西周时期的古墓遗址,从已挖掘出土的4个马和战车的遗骸墓坑来看,古墓起码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70年。

  虽然相比于附近临潼1974年发掘的"兵马俑"墓小的多,但它却是保存完好,毫无受到盗墓窃贼破坏的古墓。据考古人员介绍说:“坑内保存完好的青铜器和陶瓷能够很好证明我国西周时期手工业的发达,而且进一步证实了西周时期流行竖形墓坑的说法,对西周时期的的丧葬习俗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材料”。

  然而目前最有价值的发现是一套保全完整的有着不同形状规格的战车和马匹,这弥补了我国对西周战争和军事发展的研究资料的短缺。

  "从发现的遗骸来看,这个古墓的主人应该是西周王朝的中层官员,"考古人员说,"而且从马匹和战车的整齐造型来看,马匹都是死葬的,并非活葬"。(科学网kexue.com 重林)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阅读

  苏州发现纵跨六朝古墓群 蔚为壮观史上罕见(图)

  河北青县发现罕见古墓群 跨越汉唐金三朝代(图)

  将乐新房地基掘出南宋古墓 惊现"灵魂通道"(图)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英海域凶猛的大白鲨

英海域凶猛的大白鲨

  科学(kexue.com)网讯 近日英国的动物学家指出,现在英国海域经常出现大白鲨,这里似乎变成了大白鲨生存的理想海域。

  鲨鱼研究者皮尔斯表示:”证明这个理论仅仅是时间问题,我在英国的海岸做过验证,捕捉到许多鲨鱼的照片,它们大多活动在苏格兰东北部的海岸线。我也曾把这些照片给一些专家看,他们也觉得这很不同寻常,不知道这些鲨鱼是从多远的地方来的,不过有一点可以看出,这里的条件似乎和南非,澳大利亚或者加利福尼亚北部差不多。“

  大白鲨生活中正常的温度范围差不多在14摄氏度到20摄氏度之间,英国的海水夏季温度与它们理想的生活水温相近,也有鲨鱼专家调查,在过去14年中有差不多共有90例目击大白鲨事件,但是可以确信的只有不到10件。最近康沃尔的渔民们就经常报告说看到过大白鲨,大概每三周就有人报道看到了新的大白鲨。

  面对目击报告,皮尔斯表示:“很多说法都不可信,毕竟看到鲨鱼只是一瞬间的事情,很难看清楚那究竟是不是大白鲨,除非鲨鱼跃出水面,或者被抓到,现在我们看到的更多是鲨鱼的背鳍。”

  不过最近渔民们经常看到鲨鱼倒是肯定的,上月初就有人看到了长尾鲨,这个品种很难见,还有渔民在爱尔兰海域附近看到了石鼠鲨,这更是难得一见的物种。加上此前有人称看到白鳍鲨,专家们也相信,证明这里有大白鲨只不过是时间问题。有专家认为,大白鲨一般就是在大西洋周围活动,它们来到英国不是没有可能。

  皮尔斯说:“我怀疑我看到的大白鲨可能就是少数游牧型的鲨鱼,它们就是碰巧路过,不过也有一种可能,温室效应导致它们大规模的向北迁徙,来到英国北部地区。这的温度令它们感到舒适。或许是它们的食物向北迁徙,它们为了食物被迫来到这里。”

  科学家们有一个看法到是比较统一,正常情况下,鲨鱼们不会来到物种稀少的北英国海域。全球性的气候变暖或许是它们来到这里的原因,其实不光鲨鱼,科学家们前不久就证明世界各地的动物们都开始向北迁徙。大概有2000种的动物正在远离赤道,平均每天超过15英尺的速度想北方前进,速度差不多每年一英里。也有一些品种的动物开始向山上前进,选择避暑方式,不过速度相对较慢,平均每年4英尺。

  研究中显示2003年,那时开始,只有少数的动物向北活动,数量可以说不到现在的三分之一,每一年它们移动的也不是很远,最多每年可以向北前进两英尺。联邦气象局数据显示,过去十年里,2005年与2010年时并列最热的年份。二氧化碳变多,热气在气体中滞留,这也是动物大规模北迁的开始。

  (科学kexue.com网 乔尔)

  相关阅读

  俄连发鲨鱼咬人事件 1人双臂断掉1人主动脉破裂

  "鲨鱼皮"泳衣亮相科技展 可看可摸成为焦点(图)

  摄影师与大白鲨近距相处 欲证明鲨鱼并非杀戮狂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自然

返老还童的美梦

  科学网(kexue.com)讯 无论从美学还是医学角度,人类一直在探寻留住时间脚步的方法。在科学家胡安·卡洛斯·伊斯皮苏亚的带领下,由美国和西班牙科学家组成的一个科研小组使我们离这个梦想更近了一步。他们首次阻止了人类衰老,但目前该成果仅能在实验室中利用早衰症患者的细胞获得。

  然而近期在佛罗里达举行的抗衰老美容医学大会上。展示了一些极具科学根据的抗衰老技术,人类返老还童的梦想似乎离我们并不太遥远。

端粒酶激活技术:简单的说是通过激活一种名为端粒酶的酶它能帮助保护端粒,以此保护细胞。去年哈佛大学医学院在老鼠身上进行的实验显示这种技术成功延长了已经很短的端粒,并修复免疫系统,增加骨密度。

 

  α兴奋剂压力控制系统:微弱电流脉冲刺激人体大脑神经,这将产生相关的神经传递素,即一些和人类情绪情感有关的化学物质。低水平的电脉冲刺激据信可以帮助恢复这些神经细胞的正常活动,使这些化学物质的产生重新回到平衡状态,从而改善病人的情绪精神状况。 增生注射疗法:使用溶于水的葡萄糖注射入受损的韧带或肌腱,这将引起轻微炎症,从而增加供血并刺激组织自我修复。

  一氧化氮疗法:一氧化氮对多种身体机能具有重要作用,但其主要功能还是作为一种血管舒张剂,帮助血管扩张,从而允许更多的血液通过。然而人在40岁之后,人摄取一氧化氮的能力减弱,这就需要我们通过药物去获取。(科学网kexue.com 重林)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昆虫间谍

昆虫间谍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8月31日报道,多年来,科学家在仿照昆虫制造微型飞行器(MAVs)的研究中,一直面临着携带能持久供电的电源这一挑战。最近,密歇根大学科学家就另辟蹊径,直接利用真正的昆虫,解决了飞行器电源方面的一个难题。

  歇根大学电力工程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的艾瑟姆-阿坎-阿卡达卡和同事共同开发出一种能量收集器,利用绿花金龟(GreenJuneBeetle)飞行过程中翅膀的震动来发电,通过一种压电装置,使每只甲虫输出的总体电功率达到45毫瓦。他们预测,如果把甲虫飞行肌直接和发电机相连的话,发电功率还能再提高一个数量级。这也标志着人们第一次用活昆虫和非共振装置来采集能量。相关论文发表在最近出版的《微观力学与微型工程杂志》上。

  此前收集昆虫能量的方法包括用热电偶收集昆虫体热,或用共振磁性装置收集振动能量。但不同甲虫翅膀震动的频率有很大不同,同一只甲虫在不同条件下的震动频率也不同,所以非共振装置才能有效收集各种振动产生的能量。

  在实验中,研究人员用压电装置分别测试了甲虫翅膀、胸部和翅鞘部位的发电能力。压电装置能以85赫兹到105赫兹的频率运行,这也是绿花金龟翅膀震动的频率范围。实验显示,能量收集器越靠近飞行肌底部(振动源),受到的机械压力越大,输出功率就越大。换用了更大的压电装置后,在最佳部位能达到115毫瓦。

  这种装置还能拓展到同类昆虫身上,其重量要比共振式能量收集器大大降低。不考虑振动频率转换、光热环境条件的话,能得到巨大的输出功率。”阿卡达卡说,“尽管微型飞行器的研发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在空气动力性能、飞行时间、载荷能力、能源储备微型化方面,机器昆虫更具优势。我们目前的技术跟自然界几千年的进化比起来还太简单。

  机器昆虫能作为微型飞行器来使用,执行搜寻与救援、跟踪、监控危险环境、探测爆炸物等任务。阿卡达卡说:“目前我们在研究一种将压电陶瓷和传统硅制造相结合的新技术,以提高微振动能量收集器的效率。”(常丽君)

发表在栏目: 科学
 
一束红色激光束穿透云室里的云团粒子一束红色激光束穿透云室里的云团粒子
科学家表示,有一天他们将能控制在哪里降雨,以及何时降雨科学家表示,有一天他们将能控制在哪里降雨,以及何时降雨

  北京时间9月1日消息,英国人对天气特别痴迷,尤其是雨云。现在科学家打算利用强大的激光实现他们的降雨愿望。瑞士的研究人员已经利用激光在空中生成了水滴。

  这项名叫激光辅助冷凝水的技术,有一天将会揭开天气循环的秘密,并能让人类自己决定在哪里降雨,以及何时降雨。虽然“人工降雨”早就有之,但是人们认为它不是一种创造雨云的安全方法,因为它需要向大气里播撒干冰和碘化银等微粒。也就是说,虽然这种方法能够形成降雨,但是人工播撒的化学物质经常会传播到很远的地方,可能会对环境产生破坏。

  然而这种新型激光技术与此不同,因为它是利用固有的湿度水平和大气条件创造液滴。日内瓦大学的物理学家杰罗姆-卡斯帕瑞安说:“激光能够持续发射,而且针对性很强,也不用把大量碘化银播撒到大气里。另外,你还能随意开、关激光,更便于评估它是否有效。当中国人把碘化银发射到空中时,并不清楚会不会降雨。”

  研究人员制成这种巨大的移动式激光器后,在日内瓦湖附近的罗纳河岸上展示了该技术。经过133小时的发射强激光束后,空中形成硝酸粒子,这些粒子会把水分子凝聚在一起,形成雨滴。虽然这次努力并未形成降雨,但是科学家仍对其保持乐观态度,认为他们很快就能操控天气情况,甚至阻止阵雨发生。

  卡斯帕瑞安说:“也许有一天该技术将会成为一种用来削弱季风雨,减少特定地区的洪灾发生的方法。”改变和控制天气情况的想法由来已久。1946年,文森特-舍费尔提出人工降雨的念头,至今我们仍在沿用这种方法。他试验通过干冰创造一个结冰环境,产生超冷的水晶体。中国政府控制着全球最大的人工降雨系统,它在干旱地区,甚至是首都北京进行人工降雨。(孝文)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27 页,共 9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