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科克布姆树及其周围粉红色的花
照片摄于南非,展示了科克布姆树(也被称之为“箭树”)及其周围粉红色的花。这种沙漠植物高度最高可达到32英尺(约合10米),名字来源于纳马跨兰的本土San猎人,他们将树枝砍下来制成箭,箭头上还要涂上毒药。
根据IUCN 2009年12月公布的报告,南非和纳米比亚箭树所在地区的平均温度呈上升趋势。过去10年来与干旱有关的问题导致赤道附近的箭树大面积死亡。专家们警告说,所在地区边缘的箭树虽然茁壮成长,但它们的遗传多样性不断降低。
5.成年鲑鱼数量减少
根据IUCN的报告,全球气候变暖导致雪提前融化将提高冬季淡水河流的流动速度,快速流动的水冲刷脆弱的鲑鱼卵和幼仔所在的河床。夏季流动速度降低则可能导致淡水栖息地的成年鲑鱼数量减少。
6.北极狐传统领地遭入侵
我们在图片中看到的是一只北极狐。IUCN指出,北部苔原的融雪对北极狐来说可能是一个坏消息。气候变暖意味着赤狐在更北的地区也能找到家的感觉,而当前的捕食者则大举入侵北极狐的传统领地。
与此同时,北极狐的猎物——旅鼠等小型啮齿类动物——也正失去冬季的家园,即永久冻结带和厚雪区之间的地带。报告指出,更短更温暖的冬季意味着积雪区厚度更低,更潮湿同时更有可能土崩瓦解,可能导致啮齿类动物数量减少。
7.革龟性别数量平衡打破
与其它一些爬行动物一样,革龟的性别也受温度影响。在卵发育过程中,更高的平均温度提高了发育成雌性的可能性。IUCN的报告指出,这也就意味着全球气候变暖潜在地打破革龟的性别数量平衡。在一个温度更高的世界,这种已经被打上极度濒危物种烙印的海龟还必须在严重受极端风暴侵蚀的海滩筑巢。风暴与不断上升的海平面温度有关。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0月30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科学家今年在世界各地又发现了许多新的物种,其中不乏像“吸血鬼鱼”这样怪异的物种,它们让我们真正体验了大千世界无奇不有的“惊诧”。以下是今年发现的六种堪称最怪异的生物。
1.吸血鬼鱼
虽然这条雄鱼不会吸你的血,但却长着锋利的獠牙,为其赢得了“Danionella dracula”的学名,就像传说中的吸血鬼一样。“吸血鬼鱼”是2009年3月在缅甸发现的,它的獠牙其实并不是真牙。据研究人员介绍,这个外形恐怖的鱼种的祖先早在距今5000万年前便永远地失去了它们的牙齿。他们认为,雄性吸血鬼鱼利用这些超长牙齿在争斗中“恐吓”对方。
2.无鳞鱼
这条外形诡异的鱼是2009年9月在巴西的巴伊亚海岸附近发现的,体长6英尺(约合2米),发现时已经死亡,尚处于幼鱼期。研究人员后来检查发现,这是一种罕见的来自深海的泡状鱼。因其柔软的鼻子以及无鳞的锥形躯体,它们被称为“果冻鼻鱼”(jellynose),以海底生物为食。
3.无眼鳗鱼
今年,研究人员在澳大利亚地下发现了850个生物,这条“瞎眼”鳗鱼是其中之一。由于生活在不见天日的环境中,也就没了眼睛存在的必要。研究人员表示,这种罕见的鳗鱼体长16英寸(约合40厘米),是在凯普山脉(Cape Range)蓄水层中发现的,为迄今在澳洲大陆发现的身体最长的物种。
4.幽灵鲨
新发现的东太平洋黑色幽灵鲨(ghostshark)正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和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亚半岛附近海岸水下数千英里深处活动。研究人员在2009年9月表示,这种造型奇特的鱼类前额有像球杆一样的性器官,属于神秘的银鲛目鱼类——或许是现存最古老的鱼种。
5.Hickmanolobus蜘蛛
科学家在2009年3月表示,这种长相怪异的蜘蛛学名为Hickmanolobus linnaei,是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发现的,以藏身落叶层的微小无脊椎生物为食。它是科学家今年初在澳洲大陆发现的19个新物种之一,其中还包括一种以蜘蛛为食的黄蜂。
6.食肉性海鞘
这种食肉性海鞘或许是今年科学家发现的最奇特的生物,它有一个漏斗状器官,捕食过往的鱼类和其他生物。迄今,科学家已发现了大约2000个海鞘种类,其中大多数都是所谓的滤食动物,即以海水中的浮游动物为食。研究人员在2009年1月称,新发现的海鞘体长20英寸(约合50厘米),紧紧贴在深13143英尺(约合4006米)的海底,这是迄今在澳大利亚水域发现的生活在海底最深处的动物之一。(孝文)
新浪科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0月21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提起会“唱歌”的动物,人们自然想到的是鸟儿或青蛙。然而,中国科学家的最新研究发现,看似呆板的扬子鳄竟然也具备这种能力。
扬子鳄是叫声最大的鳄鱼之一,如今,中国研究人员认为他们找到了其中的原因:扬子鳄发出闷雷般的声音,是为了呼唤那些潜在的配偶们进行“约会”。这项研究称,鉴于目前扬子鳄的数量不足150只,不应忽视这种爬行动物的群居习性。
一谈到“歌唱”,人们总会想到鸟儿和青蛙,事实上,短吻鳄和其他种类的鳄鱼也能以其独特的方式“歌唱”。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学家王贤阳(音译)说:“它们的歌声听上去就像是闷雷,可以传出很远的距离。”
王贤阳认为,扬子鳄的歌声或许是雄性吸引雌性的一种手段——这种现象在动物世界很常见。为破解这个谜团,王贤阳和同事录下了雌性和雄性扬子鳄的“歌声”,随后,他们将录音逐一播放给设在安徽宣城市的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水池中不同性别的扬子鳄。
研究人员原本以为,雌性扬子鳄会靠近播放雄性扬子鳄歌声录音的喇叭,然而,令人吃惊的一幕发生了:水池中的雄性和雌性扬子鳄竟然也发出了闷雷般的叫声,无论喇叭中播发的是雌性还是雄性的声音。所有的扬子鳄先是原地不动,接着,其中75%的扬子鳄开始加入这场“大合唱”中。
研究人员指出,这种反应表明,短吻鳄的歌唱不是为了赢得异性的青睐。不过王贤阳表示,由于短吻鳄的歌唱在交配季节明显增加,这一定同交配行为存在着某种联系。他认为,歌唱或许可以让短吻鳄探查到某个区域的其他短吻鳄,从而构建交配组——爬行动物世界一种颇具浪漫色彩的网络。
为证实自己的猜测,王贤阳打算接下来对野生短吻鳄进行试验,并在交配季节以外的时间研究短吻鳄,那时,歌声或许并不是引诱异性的手段。(孝文)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9月27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在数百万年时间内惨遭忽视之后,图片中这种小蜥蜴最终获得人们的尊重。它们所受待遇的180度大转折要感谢一项新研究。据悉,这种粉红褐色小蜥蜴生活在阿拉伯海索科特拉岛的多岩地带,是一种刚刚被确定的新种蜥蜴。长久以来,它们一直被视为另一个“壁虎王”。研究论文合著者法比奥·普平表示:“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选择拉丁语中的‘误解’来称呼它。”
这种蜥蜴的新学名为“Gekkonidae Hemidactylus initellectus”,翻译过来就是“被误解的半趾蜥蜴”。在2007年至2009年的实地考察中,普平及其同事对几只大约2英寸(约合5厘米)长的“壁虎王”进行了观察。在此之后,这支研究小组又将Hemidactylus initellectus的遗传学和身体特征与这些类似壁虎的动物进行比较,其中包括一些博物馆标本。结果发现,索科特拉岛蜥蜴背部的结大得出奇,使它们显得非常与众不同。研究小组将他们的发现刊登在9月出版的《Acta Herpetologica》杂志上。
普平是意大利帕维亚大学的生态学家。他表示,也门海索科特拉岛的野生动物素以令人难以置信的独特性而著称,这种新命名的夜间活动蜥蜴无疑进一步提高了这种独特性。在海索科特拉岛发现的爬行动物中,有高达95%的成员并未在世界其它地区被发现。
普平说,海索科特拉岛坐落于索马里和也门之间,岛长62英里(约合100公里),就像是位于海洋中部的一个沙漠。由于600万年来一直与大陆保持隔绝状态加之竞争程度极低,这就使得海索科特拉岛像加拉帕格斯群岛一样,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Hemidactylus initellectus是索科特拉岛上的一种常见动物,但岛上一些地区的其它野生动植物可能面临着山羊以及数量不断增长的人类喂养的其它动物的威胁。
普平希望,发现被误解的蜥蜴这个消息能够促使人们进一步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需要。他说:“发现新物种的时候,你会迫不及待地向所有人展示大自然的伟大。如果不知道这颗星球上到底生存着什么,我们就无法很好地保护它。”(孝文)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9月25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秘鲁考古学家日前宣布,他们在圣何塞摩洛一座属于前印加时期莫切(Moche)文化的双室墓中发现了大量宝物。这是秘鲁考古学家首次在那里发现双室墓。最令考古学家意外的是,墓室的一具木棺中竟然放有一名莫切男性精英的遗骸,在素以埋葬女祭司著称的莫切遗址,这一发现实属罕见。
1.镀金面具
在考古学家新发现的宝物中,有一个镀金面具,这个面具嵌在木棺前面。圣何塞摩洛曾是前印加时期莫切社会的墓地。今年年初,秘鲁考古学家挖掘出一座双室墓,历史可追溯至公元850年。木棺就放在第二个墓室内。考古小组在木棺中发现了一名手持发响器具的男性骸骨,这在素以埋葬有权有势的女祭司著称的墓地发现男性遗骸实属罕见。
领导这次考古活动的秘鲁天主教大学考古学家刘易斯·卡斯蒂略·布特斯(Luis Castillo Butters)说:“经过对圣何塞摩洛历时18年的挖掘,我们本以为还会挖到一具女性遗骸。但是,这种意外常常在考古中发生,我们总在期待一些意外的事情。”据卡斯蒂略介绍,此次考古活动或许有助于揭开迄今为何在这么多莫切精英墓地发现的都是女性遗骸的谜团,即便莫切艺术品上描绘了男女统治者治理当时社会。美国国家地理协会向这次考古活动提供了部分经费。
2.木棺中的男性骸骨
除了男性骸骨,考古人员还在木棺中发现了一根带有铃铛的手杖和其他金属物品。秘鲁考古学家2009年9月表示,木棺内的物品摆放顺序杂乱无章,表明这名男子是在死后被从远处拉到这里埋葬的。有铃铛的手杖看上去是与男子手持的发响器具相配的。在莫切艺术品中,他们被称为“Aia Paec”,即“有皱纹的脸”的意思。在一些举行葬礼的场景中,这种重要人物与名叫“Iguana”的人形怪物一道,常常将棺材放入墓室。卡斯蒂略说:“接下来,似乎所有这些人物都建立了某种关系。他们显然是一种更为复杂的仪式的一部分,这种仪式由许多不同的事情构成。”
3.前印加时期莫切遗址
考古学家正对秘鲁圣何塞摩洛的一个前印加时期莫切遗址进行挖掘。自1991年以来,考古学家卡斯蒂略便带领一个考古小组在此挖掘。圣何塞摩洛曾是一个区域性葬礼举办地,埋葬着很多莫切精英人士。2009年9月,卡斯蒂略的考古小组对外公布了他们从一个双室墓内发现的文物。双室墓还是在这个莫切遗址首次发现。这些文物中包括许多直径约20英寸(约合38厘米)的瓷碗,它们散落在沿墙的地上和覆层。大瓷碗套着很多壁很厚的小瓷瓶。据卡斯蒂略介绍,瓷瓶加热以后,被放入装满液体的瓷碗,当遗体下葬时,这些瓷碗产生一种雾气缭绕的景象,给葬礼增添一种神秘氛围。
4.双室墓俯视图
在秘鲁圣何塞摩洛莫切遗址发现的一座双室墓的俯视图。进入2009年以来,考古人员在一个经过装饰的木棺中找到了骆驼骨骼、瓷碗和一名男性莫切精英的遗骸。考古小组负责人卡斯蒂略认为,这名男性同更广为人知的莫切女祭司一起统治着莫切社会。这项发现也支持了卡斯蒂略以前的看法,即前印加时期社会由男性和女性共同统治。
不过,美国得克萨斯州大学人类学家史蒂夫·博格特(Steve Bourget)却认为,这名男性其实不是墓室的主人。例如,放他的木棺正对着的墓室里面什么东西也没有,这一点显然不同寻常。博格特解释,或许埋在此处的一些人已被带走,后来,墓室在莫切时期又被重新封起来。他说:“可能后来有人将这个男子同一个所谓的女祭司葬在一起,但他们没有将这个家伙移走。”
5.双室墓中挖掘出大量陪葬品
秘鲁考古学家今年9月宣布,在秘鲁圣何塞摩洛莫切遗址发现的一座双室墓中,挖掘出大量陪葬品,其中就包括这些彩绘陶器。其中一个描绘了莫切高级女祭司乘木筏漂流的画面。考古学家以前发现的莫切陶器上绘制的画面主要描述仪式活动,比如,像棺材被放入到类似此次发现的墓室中。据考古小组负责人卡斯蒂略介绍,莫切人在圣何塞摩洛举行的精英者葬礼上欢庆,实现和平的权力交接仪式。
6.木棺中的莫切男性精英骸骨
秘鲁考古学家2009年9月宣布,他们在一座属于秘鲁前印加时期莫切文化双室墓的地上发现了一个镀金面具。这个镀金面具类似于贴在一个木棺前的面具。木棺中放着一位莫切男性精英的骸骨。考古小组负责人卡斯蒂略认为,它可能是在有人将另一个棺材从墓室搬走时留下来的。(秋凌)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9月16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美国佛罗里达州早已成为缅甸巨蟒的入侵对象,除了缅甸巨蟒外,佛州面临的入侵者还有另外一种更为可怕的巨蟒,它就是非洲岩蟒。佛罗里达州自然历史博物馆资深爬行动物学家肯尼思•克里斯科表示,非洲岩蟒入侵是佛州面临的“最为可怕的恶梦”之一。
已成3大巨蟒第二故乡
性情暴躁的岩蟒是非洲体型最大的蛇,身长达到20英尺(约合6.1米)。新发现显示,这种巨蟒正在佛罗里达州开拓“殖民地”。自2002年以来,科学家已在佛州发现6条非洲岩蟒。更令人感到担忧的是,科学家发现了一条怀孕的母蟒以及两条幼蟒,说明这种富有进攻性的爬行动物已经在佛州安家落户。
克里斯科表示,缅甸巨蟒素以捕杀鳄鱼著称蛇类家族,相比之下,非洲岩蟒的危险性要远远超过缅甸巨蟒。他说:“非洲岩蟒非常残忍,从卵中孵化出来之后,它们就变成一种异常凶猛而恶毒的动物。”
迄今为止,科学家只在迈阿密西部郊外方圆1平方英里(约合2.6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发现非洲岩蟒踪迹。克里斯科说,饲养宠物的人并没有对这种巨蟒的残忍性做好心理准备,他们可能“解放”这些危险的动物。最令人感到恐慌的是,这些新入侵者会穿过公路,进入大沼泽地国家公园。在这家公园,缅甸巨蟒已经吞噬了数千只本地动物。
野生动物学家罗伯特•里德负责为科罗拉多州柯林斯堡的美国地质调查局研究入侵的爬行动物。他表示,随着非洲岩蟒的入侵,现在的佛州已经成为3种大型外来巨蟒的第二故乡,除非洲岩蟒外的另外两个“侵略者”分别是非洲巨蟒和王蛇。
威胁动物和人类
在它们的故乡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非洲岩蟒主要捕食小型哺乳动物、羚羊、疣猪、苍鹭以及其它动物。里德表示,在美国佛州,它们可能捕食几乎所有能够吞下的热血动物。目前,里德正与克里斯科合作,研究并设法解决佛州的巨蟒入侵问题。他说:“在入侵佛州的缅甸巨蟒消化道内,人们已经发现了数十种本地野生动物的尸体,其中包括白尾鹿、身长6英尺(约合183厘米)的鳄鱼以及鸟类。”
与缅甸巨蟒一样,非洲岩蟒也是大蟒家族成员。它们本身缺少毒性,通过用身体缠绕的方式杀死猎物。令人感到恐惧的是,佛州野生动物可能并不是唯一面临巨蟒威胁的生物。克里斯科称,在非洲,岩蟒也会袭击人类。来到佛州之后,非洲岩蟒躲藏在沼泽地内。“它们可能向人类发动攻击,而你甚至不知道它们的存在。”
巨蟒+巨蟒=混血超级蛇?
克里斯科表示,非洲巨蟒可能已经在大沼泽地国家公园安家落户。如果事实果真如此,它们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遇到自己的缅甸近亲。里德说,如果两种巨蟒进行交配,它们就会孕育出一种混血巨蟒,就像在圈养环境下所发生的事情一样。
由于一种被称之为“杂交优势”的生物学现象,不同种类的巨蟒交配后产下的混血儿可能成为力量更为强大同时也更为凶猛的捕食者,虽然几率不大,但发生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由于很多混血儿都不具有生育能力,混血巨蟒也很有可能成为一个“不毛之地”。里德说:“我们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来自不同种群的基因可能产生重要影响,允许岩蟒更有效地坚守佛罗里达州,甚至有可能实现扩张。”
比缅甸巨蟒更可怕?
非洲岩蟒扩张不免让人联想到缅甸巨蟒数量的爆炸式增长。对于佛州的一些环境保护主义者来说,他们会从以往的错误中吸取经验教训。佛州非盈利性组织“自然保护”外来物种入侵项目负责人克里斯蒂娜•赛伯索夫-金表示:“最令我感到担忧的是,非洲岩蟒可能升级为又一个缅甸巨蟒。”
在1994年的一份报告中,佛州环境保护部门敲响了警钟。报告指出,入侵佛州的外来物种数量正呈爆炸性增长,佛州大型国际港口面临特殊威胁。这份报告特别提到了非洲岩蟒,认为这个入侵者对宠物、本地野生动物以及儿童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
据赛伯索夫-金估计,佛州的非洲岩莽不可能在野外繁殖。她说:“15年后,我们仍要采取预防为主的措施。但利用富有进攻性的举措摆脱非洲岩蟒威胁的机会还是存在的,原因就在于巨蟒的活动范围仍局限在一个面积相对较小的区域内。”
赛伯索夫-金指出,一种应对方式可能就是“自然保护”在佛罗里达群岛成立巨蟒巡逻队。在离开大沼泽地国家公司进入这个岛链之后,缅甸巨蟒疯狂捕杀佛罗里达群岛罕见的野生动物。目前,研究小组已开始搜索和抓捕缅甸巨蟒,以减缓这种巨蟒的扩张速度。
克里斯科和里德均认为,必须从现在开始就采取措施,将非洲岩蟒赶出佛罗里达州。克里斯科说:“缅甸巨蟒的入侵已经是佛州能够想象到的最为严重同时最具破坏性的问题。随着非洲岩蟒的到来,我们面临着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孝文)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9月11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环保组织世界自然基金会澳大利亚分会9月公布了一份报告,公布了1999年以来发现的新物种,其中包括能快速交谈的雄性库兰达树蛙、短平鼻海豚等。
以下为其中的部分物种:
1.雄性库兰达树蛙
雄性库兰达树蛙(Kuranda tree frog)是一种浑身上下光溜溜的两栖动物,它的叫声非常特殊,科学家将之称作“快速交谈”。据环保组织世界自然基金会澳大利亚分会(WWF Australia)的一份最新报告显示,库兰达树蛙是在澳大利亚东部热带的昆士兰州发现的,它是自1999年以来在澳大利亚发现的至少1300种新的动植物中的一种。
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把库兰达树蛙划归到濒临灭绝的物种中,这种青蛙的栖息地占地面积仅有1.3平方英里(3.5平方公里)。据该报告说,竞争对手之间的“快速交谈”很快转变成具有攻击性的摔跤,这篇论文发表是为了纪念9月7日澳大利亚濒临灭绝物种日。
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澳大利亚分部的迈克尔·罗奇(Michael Roache)在一份声明中说:“澳大利亚拥有如此丰富的生物多样性,非常令人吃惊,在这里经常会发现动植物新种。”过去十年间,科学家在澳大利亚每周至少平均发现两个新物种。
2.澳大利亚短平鼻海豚
2005年,澳大利亚短平鼻海豚(snubfin dolphin)成为30多年来在澳发现的第一种海豚新种。最初人们将这种哺乳动物与短吻海豚(Irrawaddy dolphin)混为一谈。据澳大利亚隐形珍宝组织(Australia's Hidden Treasures)的最新报告显示,澳大利亚短平鼻海豚似乎更喜欢生活在受到保护的沿海水域。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澳大利亚分部于2009年9月公布了这份报告。分部的罗奇说:“在澳大利亚各地的这些新发现,只是迄今发现的所有动植物新种中的一小部分。”
3.宽足袋鼩
小型有袋食肉动物宽足袋鼩(Agile antechinus)是自1999年以来在澳大利亚发现的7种新型哺乳动物之一。环保学家在2009年9月公布的一份报告中表示,虽然在该国不断发现动植物新品种,但是栖息地面积减少和条件变差、海蟾蜍(cane toad)等物种入侵,以及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可能会对该国的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破坏。
罗奇表示,澳大利亚政府已经把该国的1700多种植物和动物归入濒危生物行列。他说:“随着很多振奋人心的动植物新品种被发现,努力不让它们进入濒危动物名单至关重要。”
4.新发现的一种雨滨蛙
澳大利亚的雨滨蛙属Litoria jungguy蛙跟它们的“快速交谈”近亲不太一样,Litoria jungguy没有声囊。环保学家表示,这种青蛙通过发出微弱的咕噜咕噜振颤声吸引雌性。这种蛙类是在昆士兰州雨林中的河流里发现的,据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澳大利亚分部2009年9月9日公布的一份报告上,Litoria jungguy是过去十年来在澳大利亚发现的13种新两栖动物中的一种。
5.新兰花品种
据2009年9月公布的一份报告说,过去十年间在澳大利亚发现165种新兰花品种,其中包括Arachnorchis oreophi。在澳大利亚发现的其他植物还包括“食肉”捕虫草,这种草可以生长到39英寸(100厘米)高,能够“吞下”小老鼠、蜥蜴,甚至小鸟。
6.新种壁虎
壁虎新品种Gehyra koira是2005年在西澳大利亚州发现的。据2009年9月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自1999年以来,科学家已经在澳大利亚发现74种爬虫动物新品种。环保学家表示,在该国发现一种世界上毒性最大的蛇Central Ranges taipan,也说明澳大利亚内陆可能生活着很多种未知蛇类。
7.卡宾条纹蛙
据环保学家说,卡宾条纹蛙只生活在澳大利亚北部地区卡宾高原(Carbine Tablelands)上气候凉爽,海拔较高的雨林里,这里容易受到全球变暖的影响。这种青蛙是过去十年间在该国发现的13种两栖动物新品种中的一种。2007年纽卡斯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发出警告说,由于气温迅速上升,它们可能会在2050年完全失去赖以生存的栖息地。(孝文)
概况
非洲象是陆生哺乳动物中体型最大的,比亚洲象稍大,可以通过大如蒲扇的耳朵将其同亚洲象区分开来。亚洲象耳朵更圆、更小。大象的耳朵可以散发热量,保持身体凉爽,但有时非洲大陆的温度实在太高了。大象对水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亲切感,喜欢将水吸入象鼻,然后喷到全身。之后,它们常常会给皮肤喷上一层具有保护作用的泥土。
大象长长的鼻子不仅可用来闻味、呼吸、吹号、喝水,还能用来抓东西,尤其是美餐。单单象鼻就有大约10万块肌肉。非洲象长鼻末端有2个指状突起,非常敏感和灵巧,可以用来抓小东西,亚洲象仅有一个。雄性和雌性非洲象都有长牙,去寻找食物和水,将树皮从树干上撕下来。雄性将长牙作为攻击对手和自我防御的武器,但也为它们招来杀身之祸。
由于象牙用途颇多,十分名贵,很多大象也因此遭殃,成为偷猎行为的牺牲品。尽管象牙贸易在今天是违法的,但这种活动屡禁不止,无法彻底根除,一些种类的非洲象仍被列为濒危动物。大象以草、水果和树皮为食,而且饭量极大,成年大象每天最多可以吃掉300磅(约合136公斤)的食物。
大象睡觉时间不多,大部分时间都在游逛,寻觅大量食物以维持其庞大身躯的运转。雌性大象与幼象在一起生活,成年雄性大象往往喜欢独自活动。怀孕对大象而言是个很大的挑战。大象孕期比任何哺乳动物都长,约为22个月,每隔2到4年产一幼仔。幼象一出生的体重就能达到200磅(91公斤)左右,高约3英尺(1米)。与亚洲象不同,非洲象不易驯化。
基本信息
类别:哺乳动物
食性:食草动物
野生平均寿命:70年
肩高:8.2至13英尺(2.5至4米)
体重:5000至1.4万磅(2,268至6,350公斤)
保护级别:受威胁
大小相当于一个6英尺(2米高)的男子
概况
在所有的猫科动物中,狮子的群体意识最强,它们能够和睦相处。在一个狮子群体中,大约有三只成年雄狮,十多只成年雌狮,还有几只幼狮。头领雄狮的主要职责是保卫领地,雌性幼狮成年以后,通常会留在狮群内,而雄性幼狮最终会离开,接管由另一只雄狮当头领的狮群,建立自己的领地。
只有雄狮头部周围长满了长长的鬃毛。雌狮会誓死捍卫狮群的领地,一般方圆100平方英里(约合260平方公里),包括草地、灌木丛、开阔的林地。美洲狮是领地意识很强的动物,它们会在领地边缘留下尿液,向入侵者发出咆哮声,以显示自己领主的地位,拼命追逐靠近它们领地的动物。
狮群的捕猎任务主要由雌狮承担,它们常常精诚合作,一同扑向羚羊、斑马等在开阔草地觅食的动物。这些动物中有很多奔跑速度超过狮子,所以,狮群的团队合作显得至关重要。然而,在成功猎捕到食物以后,狮群却会失去之前的和睦,转而为“分赃”争得你死我活。
在这条食物链中,幼狮排在最末位。因为只有长到一岁左右,它们才能在父母捕猎时帮上忙。如果机会出现,狮子也会单独行动,还会同鬣狗或野狗争抢食物。纵观历史,狮子一直以其勇气和力量闻名于世。它们曾经出没于非洲大部和亚欧部分地区。今天,人们只能在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发现狮子的踪影,而印度吉尔森林也可能是亚洲狮的最后家园。
基本信息
类别:哺乳动物
食性:食肉动物
体长:4.5至6.5英尺(1.4至2米);尾长:26.25至39.5英寸(67至100厘米)
体重:265至 420磅(120至191公斤)
保护级别:受威胁
大小相当于一个6英尺(2米高)的男子
黑暗就像面纱一样遮住了洞穴的脸,让我们无法领略它们的自然之美。在海岸线边缘悬崖峭壁中发现的一些洞穴,是长时间受海浪无情冲击形成的,其它一些洞穴则是在熔岩管外表面冷却变硬,内部流干后的结果。有时候,冰河也会形成洞穴,即融化后的水向海洋流淌时在冰河内形成的地下水道。
但绝大多数洞穴还是在喀斯特地区形成的。喀斯特这种地貌由石灰石、白云石和石膏石构成,岩石慢慢溶解在稍显酸性的水中形成洞穴。首先,大气层中含有二氧化碳的雨水降落到地面,渗入土中时吸收更多的空气。此时的雨水成为一种弱酸性化合物,能够溶解喀斯特岩石中的主要矿物质方解石。
酸性水透过裂缝和喀斯特渗入地下,形成一个类似地下管道系统的通道网络。随着更多的水渗入,通道变得越来越宽,同时允许更多的水渗入。最终,一些较大的通道成为洞穴,具体的说,应该是溶洞。绝大多数溶洞需要10万多年时间才能拥有一个足以容下一个人的空间。渗入地下的水直至遇到岩石中水完全饱和的区域才停止脚步。由于渗入之门关闭,后续的水只能向前流淌,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很多洞穴几乎呈水平态。
稀奇古怪的特征
躲藏在黑暗之中的岩层被称之为洞穴堆积物。它们从顶部垂下来,好似一根根冰柱;从地面冒出的像一朵朵蘑菇;覆盖墙壁的片状岩层则像是一个个瀑布。洞穴堆积物是在酸性水中的二氧化碳从洞穴通风口逃走时形成的。在此过程中,被溶解的方解石再次变硬。
冰柱状岩层被称之为钟乳石,是洞穴顶部的水滴落时形成的。地面“长”出的石笋通常是钟乳石末端滴落的水形成的。圆柱形岩层是钟乳石和石笋的结合物。洞穴墙壁和地面上的片状方解石被称之为流石。其它钟乳石呈现出帷幔和苏打水吸管形状。弯曲的岩层被称之为石枝,它们朝所有方向弯曲,分布于顶部、墙壁和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