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综合新华社电 德国国家疾病预防和控制机构10日确认,德国本土出产的芽苗菜是这一轮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疫情源头。

  吃芽苗菜染病几率9倍

  德国罗伯特·科赫研究所所长赖因哈德·布格尔10日在德国北部举行新闻发布会通报,尽管从下萨克森州一家农场抽检的芽苗菜没有检出肠出血性大肠杆菌菌株,但针对这次疫情暴发形式的流行病学调查已搜集到足够证据,得出芽苗菜系污染源的结论。

  他告诉媒体记者,针对100多名在餐厅就餐后感染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食用芽苗菜者出现出血性腹泻或其他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症状的几率是常人的9倍。

  或因种子被污染

  下萨克森州农业部长格特·林德曼先前接受德国《焦点》周刊记者采访时说,大约60人食用一家农场出产的芽苗菜后感染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按林德曼的说法,种子受污染或农场“卫生状况不佳”可能是芽苗菜携带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的原因。

  德国联邦风险评估所所长安德烈亚斯·亨泽尔说,德国政府定于10日解除针对西红柿、黄瓜和生菜的生食禁令,但豆芽等芽苗菜仍将遭禁。

  首次在芽苗上发现病菌

  就在同一天,德国北威州消费者保护部宣布,在一家多人患病的家庭丢弃的芽苗菜上发现了造成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疫情的O104:H4型大肠杆菌。芽苗菜来自被疑为本次流行传染源的下萨克森州一家农场。

  据悉,带菌芽苗菜是在垃圾桶里发现的,发现时芽苗菜包装已开。这个三口之家中有两人吃过芽苗菜,并于5月中旬感染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由于被发现的芽苗菜包装已开,因而还存在芽苗菜被其他东西污染的可能性。

  ■ 相关新闻

  德国将帮西班牙“卖菜”

  西班牙不打算起诉德国相关部门

  西班牙官员9日说,德国政府同意帮助西班牙蔬菜重塑市场形象。

  西班牙负责欧洲联盟事务的国务秘书迭戈·洛佩斯·加里当天和德国方面代表就这次大肠杆菌疫情会谈后说:“德国政府同意,努力改善西班牙农产品在德国的形象。”

  “我们25%的蔬菜出口德国,这是我们最重要的出口市场。因此,德国政府有责任协助我们推广产品。”他说,双方谈妥的推广方式包括在德国一些国际食品展会中着重推出西班牙产品,在德国经由广告大力宣传西班牙农产品。洛佩斯·加里说,西班牙方面也会在西班牙国内为德国农产品做宣传。

  另外,西班牙方面不打算起诉德国相关部门,但会在欧盟层面要求赔偿。西班牙认为,最新提出的2.1亿欧元(约合3.06亿美元)赔偿方案“不足够”。蒋骢骁(新华社专稿)

  ■ 疫情

  连日来,新增染病人数呈下降趋势,但难以确定疫情是真正缓解,还是只是因为人们近期避免生食蔬菜。

  截至9日,这轮疫情致30人死亡。

  德国2808人染病,其中722人出现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症状。

  德国以外97人染病,3人在美国。

  7日至8日新增300多例。8日至9日新增160例。

  事件回顾

  ●5月24日

  德国发现300名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感染病例,2人死亡。

  ●5月26日

  汉堡卫生研究所曾宣布在产自西班牙的黄瓜上化验出EHEC病菌,

  ●5月31日

  德国宣布致病原并非西班牙进口黄瓜。两美国居民在德国旅行回国后染病。

  ●6月2日

  俄罗斯停止从所有欧盟国家进口新鲜蔬菜 。

  ●6月5日

  德国宣布该国下萨克森州一农场出产的芽苗菜引发了本次疫情。

  ●6月6日

  德国下萨克森州宣布芽苗菜中没有发现致病菌。检测将继续进行。

  ●6月10日

  德国确认芽苗菜是疫情的源头。同时解除了生吃黄瓜、西红柿和生菜的警告。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21)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据外电报道,德国当局10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经核对,发现芽苗菜才是目前正蔓延多国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疫情的传染源头。

  5月中旬,在德国爆发了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污染蔬菜的事件,欧洲多国都发现了类似的病例。截止至6月9日,已有超过2000人受到感染,30人丧生。德国科研人员最初宣布进口自西班牙的黄瓜为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疫情的“罪魁祸首”,造成欧洲菜农严重受损,后来德国否认这一说法。

  6月5日,德国下萨克森州农业部门宣布怀疑该国北部一个有机农场出产的芽苗菜是这波疫情的“罪魁祸首”。仅在一天后的6日下午,该农业部门态度来了个180度大转变,称实验室初步抽查并未发现证据证明该农场出产的芽苗菜是病菌源头。

  西班牙黄瓜“背黑锅”之后,芽苗菜似乎也被冤枉。但6月10日的声明,又将“疫情源头”指向了芽苗菜。10日,德国联邦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主席伯格(Reinhard Burger)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这起闹得欧洲人心惶惶的大肠杆菌风波,“祸首”就是芽苗菜。

  伯格指出,在餐馆中用餐染病的人中,吃下芽苗菜的病人比吃其它生蔬菜的人感染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的几率要高9倍。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近日来自洛克菲勒大学和斯克斯普斯研究所的科学家们成功地构建出了第一个人源化丙型肝炎遗传工程小鼠模型,这一研究成果将推动研究人员研发出用于人类身上的丙肝疫苗。相关研究论文在线发表在6月9日的《自然》(Nature)杂志上。
由于丙型肝炎病毒仅感染黑猩猩和人类,因此长期以来科学家们都无法在小型动物模型上开展病毒生命周期及相关治疗性研究。新型小鼠模型是人类构建的第一个具有完全功能性免疫系统的小鼠模型。
“新型的人源化丙型肝炎基因工程小鼠模型将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丙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学特性,”论文的资深作者、洛克菲勒大学助理教授Alexander Ploss说:“此外,这个功能强大的动物模型还将有可能被广泛运用到候选药物及疫苗的检测优化中去。由此获得的检测结果将指引我们在更高等的生物包括人类身上开展更大规模的临床前及临床研究。”
新型小鼠模型的构建是洛克菲勒大学Charles M. Rice实验室多年来为之付诸努力的结果。2006年,Rice及同事第一次成功获得了在实验室条件下培养的丙型肝炎病毒株,并证实这些病毒株对动物具有传染性。直到近期,Rice, Ploss和同事们又发现丙型肝炎病毒感染需要CD81和B类I型清道夫受体(scavenger receptor type B class I,SR-BI),以及两个紧密连接分子claudin 1和occludin的参与。研究人员证实人类CD81和occludin是丙肝病毒进入小鼠细胞的必需分子。
在新研究中,洛克菲勒大学和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将一些已获鉴别的人类基因导入到了小鼠体内,随后检测了丙型肝炎病毒对这些动物的感染情况。研究人员将小鼠分为两组:在第一组小鼠体内导入CD81和occludin基因,而另一组作为对照组。研究人员证实第一组小鼠的肝脏表达人类CD81 和occludin,且极易感染丙肝病毒。随后Ploss和同事们又构建了一种新型报告系统,利用这一报告系统他们对活体小鼠中的丙肝病毒感染进行了灵敏检测。
“我们开启了第一个先例,利用基因工程小鼠解析了丙肝病毒入侵的过程,确定了SR-BI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并据此确定了一个新的抗病毒药物靶点,”Rice说。
目前全球至少有1.3亿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且这些感染者的病情在未来还有可能进一步演变为严重肝损伤和肝癌。当前针对这些患者所采用的只是一些对症治疗,且具有相当大的毒副作用,科学家们还未能成功地开发出针对丙型肝炎的疫苗。
“丙型肝炎的全球性流行迫使我们必须开发出更加高效的治疗策略,其中包括丙肝疫苗的研制,”Ploss说:“新型的小鼠模型使我们朝着这一目标迈出了第一步。”(来源:生物通 何嫱)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来自EurekAlert的消息,伊利诺大学基因组生物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突破了FRET技术的局限性,开发了一个共振传感器,来检测细胞内的氧化还原动力学的即时影像,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实验生物学与医学》(Experimental Biology and Medicine)杂志上。
这项研究由Robert Clegg博士等人完成,Clegg博士是生物科学界发展光学显微镜新颖应用的先锋之一,他在荧光半衰期影像显微镜研究领域获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其研究组在之前的研究中已建立了一系列的FTRET供体和受体荧光蛋白在氧化还原敏感开关。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在之前研究的基础上,将氧化还原敏感的绿色荧光蛋白(GFPs)的概念,转化为FRET的成像平台。以FRET为基础的感应器的原理主要是应用氧化还原反应引起氧化还原敏感开关的构象变化,改变连接在这个开关的两个荧光蛋白(供体和受体)间的距离,从而产生可被检测的共振效率之改变。在氧化状态下,感应器的荧光散射波长光谱红移(由于受体荧光增加),这和局部感应器浓度变化或是激发光的强度无关。
以FRET为基础的感应器克服了一般以荧光强度为基础的影像方法所衍生的障碍,因为只有能量转移的效率改变时,FRET受体分子的荧光才会增加。FRET的这种特异性和可区别性的特征,是推动发展以共振为基础,而不是只依赖单一组成的荧光强度变化作为分析方法的主要动机之一。
研究人员认为,这个研究最主要的突破在于改进光讯号的动态范围,也就是说加强了氧化态和还原态之间的讯号差。增加光讯号的动态范围使得探针更容易区别复杂的生物样品中的氧化还原状态。此外,新探针中较高的氧化中点电位是一个用来侦测哺乳类细胞中谷胱甘肽氧化还原电位的理想工具。
以FRET为基础的策略有以下的优点:(1)能够量化氧化还原状态的变化,(2)不依赖感应器的浓度,(3)模块化设计,可以通过改变开关或模块的荧光探针而精确地调整氧化还原敏感性和量测范围。研究人员认为新开发的氧化还原敏感性探针可能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工具来协助我们了解化疗药物和氧化剂的药理和毒理反应。
最近,另外一个实验室也发展了一个以氧化还原敏感的萤光蛋白(roGFP)为基础的新颖位差量测探针。利用roGFP感应器来量测需要有两组被不同波长激发出来的萤光影像强度。利用两组巯基在双硫键形成/裂解的的氧化还原态之下,roGFP所产生的最大激发光波长来求其比值。(来源:生物通)
发表在栏目: 科学
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王振研究员的非线性双曲偏微分方程组在研究带阻尼的Euler方程和带阻尼的非等熵p-方程组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王振研究员及合作者通过细致的熵分析方法,证明了带阻尼Euler方程的Cauchy问题的L∞弱熵解在自然的L1拓扑意义下强收敛到著名的多媒质方程的Barenblatt态。该结果已被《理性力学与分析文献》(Arch. Rational Mech. Anal.)接受发表。
另外,王振研究员及学生耿世锋博士通过细致的能量估计,找到了带阻尼的非等熵p-方程组及其带阻尼项的拟线性双曲方程的一种最优的渐近态,并且得到了最优的收敛率。该结果分别被Communications in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Journal of Hyperbolic Differential Equations接受发表。(来源: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更多阅读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近日,由我国科学家自主研发的2千瓦全钒液流储能电池系统成功实现1万次充/放电循环,电池模块的能量效率未见明显衰减。这是继日本住友电工公司之后,世界上第二套成功突破1万次充放电循环耐久性实验考核的全钒液流储能电池系统。
记者从中科院了解到,2千瓦全钒液流储能电池系统是由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华民研究员领导的团队自主研发的,自2007年7月6日运行以来,每天进行7次充放电循环,截至2011年6月4日已无故障运行1429天,累计运行时间超过3.4万小时,成功实现1万次充/放电循环,电池模块的能量效率未见明显衰减。目前该电池耐久性快速评价试验系统仍在继续运行。
从2006年起,大连化物所储能电池研究团队先后与大连银河金属材料有限公司和博融(大连)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合作,在液流储能电池系统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申报国家发明专利48项,其中国际专利2项,已授权13项,形成了较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体系;并开发出国内首套260千瓦全钒液流储能电池系统。目前,液流储能电池在光伏电站、电动车充电站、分布式供电、风电场并网的商业化应用示范正在进行。
液流储能电池具有储能容量大、可根据需要实现输出功率和蓄能容量的灵活独立设计、充放电转换速度快、循环寿命长、电解质溶液可反复再生使用、安全性高、环境友好等特点。全钒液流储能电池系统耐久性试验突破1万次充放电循环,为其大规模实用化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实验支撑。
据专家介绍,液流储能电池技术的发展,对推进风能、太阳能的普及应用,实现国家节能减排目标和产业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在最新出版的《细胞—干细胞》(Cell Stem Cell)杂志上,iPS创建人之一山中伸弥(Shinya Yamanaka)联合哈佛大学干细胞研究中心的George Q.Daley,德国波恩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The Nomenclature System Should Be Sustainable, but Also Practical”的文章,探讨了干细胞系命名系统的问题,指出命名系统不仅需要具有可持续性,而且还要有可操作性。
所谓干细胞,就是在生命的成长和发育中起“主干”作用的细胞,就如同建筑中钢筋泥沙这样的基本材料。干细胞为什么神奇呢?主要在于它能够分化,正是由于其这种特征,干细胞一经发现就受到了科学家们的追捧。
胚胎干细胞系最早建立于1981年,是由美国和英国研究人员成功分离和体外培养的小鼠ESC,此后,相继从早期胚胎建立了猪、牛、兔、灵长类动物的ESC系。之后2007年,美国和日本科学家分别宣布独立发现将普通皮肤细胞转化为干细胞的方法,得到的干细胞称为诱导多功能干细胞(iPS细胞),这种细胞具有和胚胎干细胞类似的功能,却绕开了胚胎干细胞研究一直面临的伦理和法律等诸多障碍,成为干细胞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
随着胚胎干细胞和iPS细胞相关研究越来越多,各处建立的人类胚胎干细胞系和iPS细胞系也飞速增长,目前已经积累了上千个细胞系,但是目前这些人类胚胎干细胞系仍未有一个统一的鉴定胚胎干细胞特征的标准,包括iPS细胞系在内的细胞系并没有统一的命名方法,这不利于胚胎干细胞和iPS细胞相关领域的发展。
这篇评论性文章从Cell Stem Cell杂志上的“A Call for Standardized Naming and Reporting of Human ESC and iPSC Lines”出发,后者是由麻省大学医学院Mai X. Luong教授等人发起的,包含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曾凡一教授,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处研究人员参与的一项建议,建议建立统一的人类胚胎干细胞系,以及iPS诱导多能干细胞系命名方法,从而能完善标准化的细胞系数据库。
山中伸弥等人认为建立人类胚胎干细胞系,以及iPS诱导多能干细胞系命名体系需要注意到两点,第一是新系统要能代表原来的IDs,尤其是那些在全球干细胞研究机构中被广泛应用的细胞系。其次新命名体系应该能容纳下未来可能出现的大量iPSC系,由于iPSCs是通过多个不同方法,从多个原始细胞中获得的,一个实验就能获得上百个iPSC系,而且现有的克隆系中,许多都有亚系,因此命名起来并不容易。
因此研究人员认为“A Call for Standardized Naming and Reporting of Human ESC and iPSC Lines”这一文中的一些命名方法是可取的,他们也希望能看到更多有关这一方面的探讨,尤其是人类胚胎干细胞方面,由于iPSC技术其实还很新,因此目前的IDs系统暂时还是可以满足要求的。(来源:生物通 万纹)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在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科技部的支持下,化学研究所有机固体院重点实验室研究人员研究了特定温度下,液滴在高温固体表面发生的浸润/去浸润转变现象,并对相关机理进行了阐述,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近期的德国《应用化学》(Angew. Chem. Int. Ed. 2011, 50, 5311-5314)上,并被选为封面论文和VIP论文(very important paper)作了专门介绍。
高温固液界面的浸润行为不仅对基础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也在实际生活和工业生产中拥有广泛的应用价值。研究人员发现,对于浸润性为亲水性、疏水性和超亲水性的粗糙结构表面,当表面温度升高到某一特定温度,水滴在滴到固体表面时会发生由浸润铺展到去浸润弹起的转变,且液滴弹起温度(Tb)会随着表面粗糙度的改变而规律性变化。
需要特别提出的是,由于超疏水性的表面在微纳米空隙中有一层准连续的气膜,导致水滴在表面温度较低时即会因轻微的热扰动滚走,因而不会发生上述转变。研究人员建立了高温表面固液浸润的理论模型,对不同浸润性表面在高温下对水滴的浸润行为的机理进行了解释。
这些结果有助于优化设计新型、高效、节能的固液传热材料体系,为增强锅炉、热交换机等的工作效率,提高控温严格的热交换设备的安全性与稳定性等提供了新的思路。(来源:中科院化学研究所)
更多阅读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维甲酸X受体(RXR)是核受体蛋白家族的核心成员。作为一种配体调节的转录因子,RXR参与了细胞发育和代谢调节等众多生理过程,被认为是治疗癌症和代谢性疾病的重要药物靶标。
2011年1月,国际重要学术期刊《生物化学期刊》(J Biol Chem. 2011, 286(3):1868-75)曾刊登了由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沈旭课题组博士研究生张海涛等完成的天然产物danthron拮抗RXR机理及RXR和danthron复合物晶体结构的研究成果,这是国际上RXR与其拮抗剂复合物晶体结构的首例报道。
在已取得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该课题组针对RXR拮抗机理开展了进一步的系统研究。5月24日,《生物化学期刊》又一次在线发表了上海药物所沈旭课题组与蒋华良课题组关于RXR抑制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J. Biol. Chem. May 24, 2011, doi:10.1074/jbc.M111.245498)。该研究工作首次解析了无配体的人源RXR与共抑制因子SMRT2的复合物晶体结构,发现SMRT2结合在RXR四聚体上,并能诱导RXR四聚体的构象变化,通过增大四聚体相互作用界面,来稳定无活性的RXR。
为了进一步研究RXR如何被其拮抗剂抑制的分子机理,该研究工作同时解析了RXR与其拮抗剂rhein和共抑制因子SMRT2的三元复合物结构。通过对无配体的RXR四聚体、激动剂结合的RXR二聚体和拮抗剂结合的RXR四聚体的结构比较,研究人员发现RXR末端的AF-2模块在不同结构中采用了不同的构象并发挥不同的功能,并首次阐明了RXR的四聚体抑制机制。
该项成果不仅为基于RXR靶点的药物设计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策略,而且为RXR介导的重大疾病(如肿瘤、代谢性疾病、老年性痴呆等)的病理机制探索提供了富有价值的线索。
该研究工作由博士生张海涛完成,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及上海市科委基金资助。(来源: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更多阅读
 
 
发表在栏目: 科学


为了庆祝全能越野车乌尼莫克60岁生日,奔驰公司发布突破性的概念款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6月10日消息,梅塞德斯-奔驰公司用一种特殊方式纪念全能越野车乌尼莫克(Unimog)问世60周年,于近日发布了一款青蛙造型的乌尼莫克概念款。这款概念车采用亮绿色设计,灵感来源于毒箭蛙。


乌尼莫克概念车灵感来源于毒箭蛙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乌尼莫克概念车灵感源于毒箭蛙的原因在于:无论在水中还是陆地这种青蛙都拥有极高机动性,而亮绿色车身则是向第一款乌尼莫克致敬,因为首款乌尼莫克采用的正是绿色。这款概念车采用乌尼莫克U 5000底盘,亮红色螺旋弹簧暴露在外面,与亮绿色车身形成鲜明对比。

亮绿色车身设计旨在向第一款乌尼莫克致敬
亮绿色设计旨在向第一款乌尼莫克致敬

  奔驰特殊用途卡车部门负责人亚里斯-普尔萨恩表示,正如概念版所呈现,制造团队非常享受设计制造过程。他说:“这款概念车是团队协作的结晶,所有人都为此投入努力和情感。”Unimog是德语“UNIversal-MOtor-Gerät”的首字母缩写,“Gerät”在德语中意为机器或者设备。

  (KT)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32 页,共 8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