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kexue.com)讯 3月3日消息,1991年就已被发现的冰人奥兹(Oetzi the iceman),至今其真实身份依旧是个谜。即使他只是一具无名尸体,但是他却是研究远古人类的一项重要依据。近日,荷兰两名艺术家将冰人奥兹"当年"的模样重新展现在了世人面前。
荷兰两名艺术家将冰人奥兹"当年"的模样重新展现在了世人面前
荷兰艺术家亚方斯和阿德丽通过3D成像技术和法医学原理模拟出了冰人奥兹的原型
荷兰艺术家亚方斯(Alfons)和阿德丽(Adrie Kennis)通过3D成像技术和法医学原理模拟出了冰人奥兹的原型。据两位艺术家介绍,由于无法确定冰人奥兹的眼睛究竟是何种颜色,他们只能暂用棕色代替。
目前,冰人奥兹原型陈列在意大利蒂罗尔(Tyrol)南部的波尔查诺(Archaeology)历史博物馆,他的干瘪遗骸也被放置在一起一并展出。从照片上看,他的原型很逼真,一点都不象是5000多年前的古人类。
冰人奥兹是考古学家们了解史前人类生活的重要依据
据科学网(kexue.com)了解,冰人奥兹是在1991年9月奥意边境附近的阿尔卑斯山东部发掘出来的,发现者是一对旅游的德国夫妇。旅游中的奥兹峡谷给了他们起名的灵感,于是冰人便被赋予了奥兹之名。
据考古学家介绍,冰人奥兹死于46岁,属于非自然性死亡。研究显示,奥兹或许是死于箭伤,又或许是被锤子敲打致死。不过,大部分的考古专家都认为奥兹是死于箭伤。
据专家推测,奥兹可能是拔出箭头时,弄破了动脉血管,从而造成了大量失血,正巧当时奥兹的心脏病发作,无力阻止血液流失,最终走向了死亡。考古学家表示,也不排除他在拔箭之前因伤口恶化而死。
奥兹或许是死于箭伤
冰人奥兹是考古学家们了解史前人类生活的重要依据。通过分析,研究者可以得出当时人类的衣食状况。另外,法医的鉴定结果显示,奥兹的身高大约是1.59米,患有严重的关节炎,并且受肠道疾病的困扰,他的肠部可能含有大量的寄生虫。
冰人奥兹究竟被谁所杀,考古学家认为当时奥兹是携带着弓箭和斧头与敌对部落的猎人发生了冲突,由于他年岁已高,最终导致了悲惨的下场。
(科学网-kexue.com 水离子)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据国外媒体报道,近日研究人员发现,一些温和的运动方式,例如走路,就可增加人的大脑体积并改善记忆。
走路是一种免费的神奇的人体自我修复过程,对每一个人都切实可行,既简单又直截了当
美国伊利诺斯大学高级研究员Arthur Kramer 表示:“只是普通的走路,就可以把你的生物钟回拨2年,你就能极大地增进你的记忆和大脑健康”。
据科学家介绍,大脑的海马区在年老时大脑容量会剧烈的下降,每年下降幅度达1%至2%。在脑容量下降的同时,脑细胞萎缩并终止脑细胞间的联络,脑神经递质——脑细胞用于联络的蛋白质也会减少,年龄因素会导致众多变化从而降低记忆和认知等各方面的能力。
但是,神奇的人体自我修复能力,却能让这种下降的趋势停止,通过科学实验,科学家发现走路也能“修复大脑”。
科学家们通过研究120位年龄在50岁至80岁之间、喜欢久坐但仍健康的老人。将他们随机地分为两个组,第一组为锻炼组,每周走路3次,每次 40分钟;而对照组仅进行伸展运动和简单调理。研究人员在分组锻炼之前的六个月及一年后,扫描这些参与者的大脑,对比参与者在一段时间里其大脑各部分尺寸的变化,他们发现相对于伸展运动和调理组,海马区尺寸的减小(接近于老年人口的平均减小程度),“走路锻炼组”的海马区的平均尺寸确实增大了。此外,科学 家还测试了参与者的BDNF蛋白质水平,BDNF水平高与海马区尺寸和记忆增加有关,他们又测试了参与者的空间记忆力,空间及方向方面的记忆,包括航行的能力。
科学家发现随着海马区尺寸的增大,这些老人的空间记忆力得到改善,BDNF水平也提高了。而且最新的数据也表明,锻炼越多越刻苦,对健康和大脑的改善就越多,大脑海马区的尺寸增加也最大。那些尽了更多的力,并运动更多的人的健康倾向更好些,大脑记忆的改善也更大些。
科学家表示,走路是一种免费的神奇的人体自我修复过程,对每一个人都切实可行,既简单又直截了当,建议人们多采取走路这些能自我修复的运动。虽然目前还没有找到这种神奇修复能力的根本原因,但是科学家希望通过对“走路”的研究,揭开更多的人体自我修复秘密。该项研究结果刊登在2月1日发表的《自然传播》杂志上。(嘟嘟)
利用荧光蛋白成像技术制作出的果蝇神经系统图
科学家利用荧光蛋白“双重大脑彩虹”成像技术描绘出的果蝇大脑
2007年,哈佛大学的科学家曾利用荧光蛋白成像技术制作出实验鼠的神经结构图。据美国《大众科学》网站2月27日报道,美国研究学者对这一技术进行了更多的改进,并描绘出果蝇的神经网络,公布的图片相当漂亮。
通过激活神经元中的复合荧光蛋白,科学家们能够绘制出神经网络图,以研究生物的大脑究竟是怎样工作的。美国果蝇学者使用的这种叫做“双重大脑彩虹”的技术要比之前的方法更为直观,它是用更多的颜色对果蝇的神经网络进行标记和描绘。
从照片上来看,果蝇大脑横断面上方的很多神经元都显示得非常清晰。科学家们已经能够通过“修改”果蝇的基因来进行更精准的着色标记,这对研究神经元之间究竟如何“通讯”以及未来破解人类大脑的秘密将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相关研究成果已经公布在上周的《自然方法》杂志上。
近日,英国考古学家意外发现了距今4500年的桑拿浴遗迹
科学网(kexue.com)讯 3月1日消息,英国威尔特郡著名的“石圈阵”(Marden Henge)一直是考古学家们关注的焦点。近日,英国考古学家在“石圈阵”附近挖掘一座石器时代的寺庙时,意外发现了距今4500年的桑拿浴遗迹。
据国外媒体报道,桑拿浴遗迹的发现为“石圈阵”再添神秘色彩。据英国遗产学者吉姆介绍,从建筑的平面图上来看,这座建筑几乎完全由一个巨大的炉膛所控制。从炉膛巨大的程度来看,这里应当不是起居、做饭的场所。或许是当时的人们的"公用澡堂"。
据科学网(kexue.com)了解,石圈阵位于威尔特郡德维泽斯镇附近,拥有4000年历史。它是英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史前建筑,规模是史前巨石阵的十倍,占地面积达到了10.5公顷,堪比10个足球场大小。
由于该桑拿浴遗迹紧邻艾芬河,这让水有了来源和保证。吉姆认为一旦这座遗迹被证实是用来进行桑拿浴,那么很可能是史前人为在举行仪式之前净化身体而刻意建造的。
(科学网-kexue.com 水离子)
俊脸变形在所不惜
“男儿嘴阔走四方”,用这句话来形容俄罗斯莫斯科公园的红毛猩猩奥尔加真是再合适不过了!日前,这位“帅哥”当着众多游人的面一次性将7个苹果塞进嘴里,淡定地咀嚼完毕,这张大嘴真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一名51岁的教师幸运地抓拍到奥尔加豪放咀嚼的情景。动物学家介绍,猩猩这样做有时不仅仅是因为难以抑制对美食的诱惑,更是为了玩耍,或炫耀——“看哪,我能把7个苹果塞到嘴里,你行吗?”
不过,由于太多苹果进嘴,奥尔加的脸都变了形。幸亏当时没有母猩猩在场,不然奥尔加威猛帅气的形象可要严重受损啦!
考古学家在秘鲁发现并挖掘了拉丁美洲印卡古文明时期的九个墓室
科学网讯 北京时间2月28日消息。秘鲁政府日前宣布,考古学家在秘鲁位于库斯科南部的地区,发现并发掘出属于拉美印卡古文明时期的九个墓室。该项发现预示了公元700到1200年之间活跃于秘鲁安第斯山的瓦里部落可能控制了这些地区,并建立了繁荣的印卡帝国。通过这项发现,历史学家可能要重新思索印加帝国的起源问题。
银制的盾牌属于瓦里文明时期的一个贵族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秘鲁文化部部长胡安-奥西奥说:“印卡人可能是受印卡文明的启发而建立政治系统。”公元1400到1532年之间,印加人创立了“新世界”最大的帝国。后来西班牙征服者控制了这片土地,使得该地区的人退到库斯科的比尔卡班巴地区,也就是坟墓的发现地。
一个前印卡贵族的陪葬物
奥斯奥表示,从九个墓室可以看出印卡人在比尔卡班巴茂密的丛林中生存,可能因此受到启发而建立了印卡帝国的政治体系。发掘出的一个穿着银制盾牌的印卡贵族的遗骸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发现,考古学家参考西藩王墓室,将该贵族的墓室取名为威尔卡墓室。而于1987年在秘鲁北部发现的西藩王墓室,出土了一具存在了三个世纪的完整木乃伊。
墓室是在秘鲁南部的库斯科地区发现的
库斯科地区的文化主管胡安-加西亚说:“这可能是自马丘比丘后近几年最重要的发现。”今年7月秘鲁将庆祝马丘比丘发现一百周年,去年耶鲁大学同意将十九世纪出土的几千件文物放回,却因为争议而放弃。
一个大的瓦里陶制面具
撰文:卡尔·齐默 CARL ZIMMER
摄影:罗伯特·克拉特 ROBERT CLARK
插画:邢立达
翻译:王晓波
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只怕永远没机会亲眼一见那些最伟大的生命奇观。比如,我们无缘观赏巨型鱿鱼像篮球一样大的眼睛;独角鲸犹如长枪般的大牙呢?至多也就能在照片里仰慕一下吧。但有一样自然奇观,是我们只要举步出门,就几乎人人有份得见的,那就是利用羽毛来飞翔的恐龙。
鸟类太常见了——就算在最没生机的写字楼区也一样——以至于我们很容易把它们恐龙血裔的身份和用来飞行的精巧羽毛视为理所当然。为了抵住扑面而来的风力,飞羽有着不对称的形状,前缘窄而坚挺,后缘长而柔韧。要创造出升力,鸟儿只需倾斜翅膀,调节翼面上下的空气流速即可。
飞机的机翼用到了一些同样的空气动力学窍门,但世上任何用钢板和铆钉拼装起来的东西与鸟类的羽翼相比,都完全望尘莫及。羽毛的构造是:从一根中央羽干伸出一系列纤细的羽枝,每一根羽枝又伸出若干更细的羽小枝(就像大树枝分叉),而后者上面排布着微小的钩子。相邻的羽小枝相互钩连,就形成一种名副其实轻如鸿毛、却具有相当强度的网状结构。当鸟儿梳理羽毛的时候,羽枝之间会毫不费力地分离开来,又复位咬合。
这种美妙机制的起源是生物进化中最经久难解的谜题之一。1861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后不过两年,德国的采石场工人挖出了一种有乌鸦般大的精美鸟类化石。它被冠以“始祖鸟”之名,生存年代约在1.5亿年前。它拥有现代鸟类的羽毛和其他特征,但也保留着爬行动物祖先的痕迹,比如口中的牙齿,翼端的爪趾,还有一条长长的尾骨。始祖鸟就像有脚的古鲸化石一样,似乎捕捉到进化变形过程中的关键一刻。“这对我来说是件喜事。”达尔文跟一个朋友坦承道。
假如当时古生物学家们发现的是一种更古老、长有更原始的羽毛的生物,那就是大喜事了——可惜他们在其后150年里基本徒劳无功。与此同时,其他科学家试图通过研究与鸟类亲缘最近的现代爬行动物的鳞甲,来揭示羽毛的起源。鳞片和羽毛都是扁平的,也许是鸟类祖先的鳞片在世代传承中逐渐伸展,后来其边缘磨损劈裂,变成了最早期的羽毛。
如果认为这种转变是为了适应飞行,也能说得通。假设鸟类的祖先是体型纤小、身披鳞甲的四足爬行动物,生活在森林的树冠中,在树木间跳跃穿行。如果鳞片生得更长,就能获得更大的升力,从而滑翔得越来越远。后来,当它们能够向上、向下飞的时候,前肢也就演变成了翅膀。简而言之,羽毛的进化是伴随着飞翔的进化发生的。
上世纪70年代,美国耶鲁大学的古生物学家约翰· 奥斯特罗姆指出了鸟类与陆生的兽脚类恐龙(大名鼎鼎的霸王龙、迅猛龙即属此类)在骨骼结构上的显著相似性后,这种“羽毛进化导致飞翔”的观念开始瓦解。奥斯特罗姆认为,鸟类显然是兽脚类恐龙的现存血裔。然而,许多已知的兽脚类恐龙都有着粗大的后腿、短小的前肢,还有强健的长尾,实在很难相信是在树木间跳跃的动物所拥有的体格。
1996年,中国的古生物学家为奥斯特罗姆的假说拿出了惊人的证据。那是一副矮小、前肢短、来自1.25亿年前的兽脚类化石,被命名为“中华龙鸟”。它有一个非同寻常的特征:背部和尾巴上覆盖着一层稀疏的空心毛丝。真正的原始羽毛证据终于面世了,却是来自一头在地上跑的兽脚类恐龙。简而言之,羽毛的起源可能跟飞翔的出现全无关系。
古生物学家们很快找到了数以百计长着羽毛的兽脚类恐龙。有了这么多化石可以用于比较研究,他们便开始拼合更为详细的羽毛进化史。最初出现的是简单的毛丝。过了些年,不同世系的兽脚类成员演化出多种多样的羽毛,有的类似今日鸟类的内层绒毛,还有的长出了对称排布的羽枝;另一些恐龙身披又长又硬的条形羽毛或者加宽的毛丝,与任何现存鸟类的羽毛都不同。
兽脚类恐龙身上长而中空的毛丝带着一个谜团。如果它们就是早期的羽毛,那又是怎么从扁平的鳞片进化出来的呢?幸运的是,如今仍有身披丝状羽毛的兽脚类存活:幼鸟。一只发育中的小鸟身上所有的羽毛,最初都只是从皮肤长出来的一根根刚毛,后来才分叉变成更复杂的形状。在鸟类的胚胎中,这些刚毛发自于皮肤细胞组成的若干小片,名为“基板”。基板顶部的一圈快速生长的细胞逐步垒成圆筒状结构,便成为刚毛。
爬行动物也有基板,但在它们的胚胎里,每一个基板都激活特定的基因,只让基板后缘的细胞增殖,最终形成鳞片。上世纪90年代末,耶鲁大学的理查德· 普拉姆等人提出一种理论,认为从鳞片到羽毛的转变所依赖的可能只是基板内一个简单的基因指令开关。指挥基板细胞纵向而非横向生长,便可生成羽毛。换句话说,羽毛是以与鳞片相同的基因构建成的全新产物。一旦最早的毛丝进化出来,也许只需再加以些微改动就能产生越来越精致的羽毛。
直到近年,科学家们还普遍认为羽毛首先出现于兽脚类世系的某个早期成员身上,后来这种恐龙演变成了鸟类。然而在2009年,中国科学家宣布发现了一种背上长有刚毛的古生物——“天宇龙”,它在恐龙家族中属鸟臀目,与兽脚类的亲缘关系极远。于是出现了一种令人惊异的可能性:也许恐龙的祖先早已有了状如毛发的原始羽毛,只是有些恐龙物种在后来的演化中把它丢掉了。如果能确证有些翼龙化石——翼龙并非恐龙家族的成员——身上的“绒毛”也是原始羽毛的话,就能把羽毛的起源回溯到更远,因为这些会飞的爬行动物与恐龙共有一位更加古老的先祖。
还有一种更加令人诧异的可能。与鸟类、恐龙和翼龙家族亲缘最近的现存动物是短吻鳄。尽管这些身披重甲的怪物如今显然一根毛都没有,但它们体内有与鸟类一样的羽毛构建基因,这说明其2.5亿年前(鸟、鳄世系分化以前)的祖先也许曾长有羽毛。所以有些科学家说,该问的问题不是鸟类如何获得羽毛,而是短吻鳄如何失去羽毛。
如果羽毛最初演化出来不是为了飞翔,那么它们又能为动物提供什么其他的好处呢?有些古生物学家称,羽毛最初可能是被当做保暖层的。有些出土的兽脚类恐龙化石前肢伸开,掩住下面的巢,它们也许曾用臂上的羽毛来呵护子女。
还有一种假说在近几年影响渐趋强大:羽毛最初进化出来是为了炫耀。今日鸟类的羽毛有着极为繁多的色彩和图案,可谓争奇斗艳。在有些情况下,它们的美丽起着吸引异性的作用。雄孔雀绚丽的尾羽就是如此。2009年,科学家们开始对兽脚类恐龙羽毛的结构进行更细致的研究,令这种假说得到了有力支持。他们在羽毛化石中发现了名为“黑素体”的微小囊状构造,其形状与现存鸟类羽毛中生成各种特定颜色的构造能够完美地对应起来。这些黑素体保存得极为完好,竟可以帮助科学家重构出恐龙羽毛的色彩。比如中华龙鸟的尾羽看似有着红色和白色的条纹。也许这个物种的雄性会在向雌性示爱时显摆自己漂亮的尾巴,又或许雌雄两性都以与斑马相同的方式利用条纹:识别同类、迷惑天敌。
无论羽毛的原初功能是什么,在某一支恐龙世系开始用它们来飞翔之前,可能已经历过数以亿计的年头。古生物学家目前正在研究兽脚类中与鸟类亲缘最近的物种,以寻找这种转变发生的线索。其中最能说明问题的线索是近期发现的“赫氏近鸟龙”,来自1.5亿年前,体型和鸡差不多大,前肢上生有黑、白两色羽毛,头上顶着艳丽的红冠。从结构上来看,赫氏近鸟龙的羽毛与鸟类的飞羽近乎完全相同,只有一点:前者的形状是对称的。由于没有窄而硬的前缘,这种羽毛也许达不到飞翔所需的强度。
在强度上的缺陷,它们便用数量来补足。赫氏近鸟龙有着过于茂盛的羽毛,从前肢、后肢甚至脚趾上生长出来。很可能是性选择压力驱使它们进化出富丽的衣装,正如今日的孔雀尾羽,而有碍行动的代价亦与后者一样。
科尔文· 沙利文与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同事一起,已找到了赫氏近鸟龙对行动不便问题的可能的解决之道。在与现存鸟类亲缘很近的兽脚类恐龙体内,有一块独特的楔形腕骨,使它们的前掌可以弯曲。赫氏近鸟龙的腕骨即属此类,因而它能将前肢折叠于体侧,这样在走路的时候两臂的羽毛便不致拖地。现代鸟类有一块类似的骨头,用来完成在向上飞时翅膀并向身体的动作。
如果沙利文和他的同事猜想正确,那么这个对于飞翔不可或缺的特征早在鸟类学会飞之前就进化出来了。这是一个进化生物学中所谓“联适应”的例子:借用一个旧的身体部件来行使一种新的功能。现在看来,鸟类的飞翔能力是在上亿年里利用了一连串的联适应,才逐渐成为可能的。
至于最后一步转变是如何发生的,至今仍是个火热的议题。有的科学家认为长着羽毛的恐龙进化出飞翔能力时,是一边跑一边拍打前肢,从地面上起飞的。另一些人反驳这种观点,指出赫氏近鸟龙及其他鸟类近亲的“后肢羽翼”会在奔跑时显得极为笨拙。这一派研究者重新采用了早期的假说,即鸟类始祖用羽毛来帮助自己从树上跳跃、滑翔,最终实现飞行。
飞翔的肇始必须只是从地面起飞,或从树上跳落吗——为什么不能是两者皆有呢?美国研究者肯· 代尔指出,飞翔并不是在二维世界中进化出来的,很多物种的幼鸟在逃避捕食者时会跑上陡峭的坡面(比如树干或山壁),它们会拍打未长成的翅膀来获得立足所需的摩擦力。但它们终究还得回到低处,这种拍打动作也有助于在下降时稳定身体。随着幼鸟成熟,控制平衡的下降行动便让位于以翅膀驱动的飞翔。代尔说,幼鸟振翼的成长过程,也许正反映了它们的祖先在进化中所取的路线——用翅膀辅助行动,直到展翅高飞。
科学网(kexue.com)讯 2月25日消息,到处是坑洼的月亮依旧受天文学家们关注。近日,天文学家已经制成有史以来最清晰的月球照片,天文爱好者可在网络上把它放大,详细查看月球的每个位置。
据国外媒体报道,这张巨大的照片主要着眼于月球表面的陨石坑和裂缝,它们看起来就像近在眼前,但实际上它们距离地球有24万英里(38.62万公里)。看图的人 还能沿着月海和裂缝向前移动,这在以前只能专家或天文学家才能做到。这张照片是用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LRO)上的广角照相机拍摄的1300张小图合成的,可以在网络上免费查看。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沿着一条极轨道围绕地球运行。
天文学家已经制成有史以来最清晰的月球照片,天文爱好者可以详细查看月球的每个位置。
这张照片是用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LRO)上的广角照相机拍摄的1300张小图合成的
这张照片的大小是2.4万像素×2.4万像素,与之相比,普通数码相机拍摄的照片只有2000像素×1500像素。放大功能意味着天文学家一直 感兴趣的很多月球特征,现在普通人都能清楚看到。它们包括云海(月球表面的一个大平原)和波西多尼乌斯(Posidonius)陨石坑(由数千年前的一颗 小行星撞击形成)。另一个显著特征是“风暴洋”,它是由远古火山爆发形成的一个占地150万平方英里(388.50万平方公里)的平原。
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由美国宇航局操作,沿一条由北向南的轨道围绕地球运行。它只有2磅(907.18克)重,体积很小,一只手甚至就能容纳下 它。但是别看它小,它的清晰度很高,能显示出直径1公里物体的详细特征。马里兰州美国宇航局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的格雷戈里•诺依曼博士称:“该设备将被用 来制作月球的数字高度和地形图,为将来的科学和人类探索任务提供基本信息。经过1年的收集,我们已经从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的月球轨道激光测高仪收集到近 30亿个数据点。我们希望在未来2年的任务期间和以后的探索中,继续以这个速度进行测量。”
据科学网(kexue.com)了解,要想得到这么清晰的图片,阳光必须直射在月球上。但实际上这个时候月 球正好位于地球和太阳之间,因此这种照片很难拍摄到。不管怎么说,这么清晰的图片为查看月球和用以前无法做到的方式研究这颗卫星创造了机会。
另外,据诺依曼博士介绍, 目前他们仍不知道月球表面的一些陨石坑的倾斜度。譬如,‘沙克尔顿’(Shackleton)陨石坑几公里长的斜坡的倾斜度是36°, 这样的倾斜度是很难横穿过去,这显然是由山崩造成的。
(科学网-kexue.com 凹凸曼)
科学网(kexue.com)讯 2月25日消息,近日,美国犹他州境内发现一种恐龙新物种,它具有强壮的腿部肌肉。科学家认为这种恐龙利用强壮的腿部肌肉可以踢赶同类或者抵御掠食者。
幼年体恐龙仅是成年体的三分之一,估计其质量仅有200公斤,体长约4.5米
据国外媒体报道,这种新恐龙的学名为“Brontomerus mcintoshi”,或被称为“雷腿龙”,是由一支美国和英国科学家小组发现的。雷腿龙是一种属于蜥脚类恐龙的长颈恐龙,该物种还包括梁龙和腕龙,它们 生活在1.1亿年前的白垩纪早期。很可能它们与恐爪龙、猛禽龙等恐龙发生过激烈战斗。
研究人员在犹他州东部一处采石场发现两具雷腿龙骨骼化石,分别是成年体和幼年体。古生物学家猜测较大体形的成年体是幼年体恐龙的母亲,成年体恐 龙重量大约6吨,相当于体形较大的大象,体长达14米,腿部长2米。幼年体恐龙仅是成年体的三分之一,估计其质量仅有200公斤,体形相当于矮种马,体长 约4.5米。目前,这项最新研究发表在《波兰古生物学报》期刊上。
雷脚龙利用强壮的腿部肌肉可以踢赶同类或者抵御掠食者
研究人员在犹他州东部一处采石场发现两具雷腿龙骨骼化石,分别是成年体和幼年体
科学家表示,雷腿龙是蜥脚类恐龙家族中拥有最强壮腿部肌肉的成员。伦敦大学学院地球科学系研究员泰勒(Mike Taylor)说:“雷腿龙是一种十分吸引人的恐龙,这对于我们是一项令人兴奋激动的考古发现。当我们发现它外形奇特的臀部骨骼时,便意识到这将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一项研究,最终研究证实它们可能是‘踢腿高手’,以此抵御掠食者,或者出现在两只雄性在争斗异性配偶时发生的战斗。”
(科学网-kexue.com 凹凸曼)
这组系统由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的科学家研制。首先,要在普通汽车上配备摄像机、雷达和激光传感器,这些装置能够完整拍下汽车周遭的环境;其次,驾驶员要戴上装有16个感应器的特质头盔,主要用来捕捉大脑发出的信号。
一切准备就绪后,安装在汽车上的计算机就能解读这些来自大脑的信号,再将命令执行到汽车上。在第一次试验中,“思动车”已经能够按照驾驶员的意思,朝左开或是朝右开。在第二次试验中,“思动车”成功执行了加速和减速的命令。
不过科学家承认,“思动车”技术还远未发展成熟,想让其上路还需一段时日。
其实,在“思动车”诞生几年前就已有“思动椅”和“思动机械手”面世。2009年4月,西班牙科学家成功研制出一种“思动椅”,坐在这种特制的轮椅上,病人只要“灵机一动”就可以方便地操纵它到想去的地方,它能给高位截瘫的病人带来很大的方便。西班牙科学家当时表示,未来几年就可能将其大范围运用到临床上。
同年12月,意大利一名在车祸中失去左前臂的男青年在科学家的帮助下安装了一只体外“思动机械手”,得以重获使用手臂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