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汤姆-威乐和胡赵曼的最新理论是正确的,大型强子对撞机将成为世界第一台能使物质穿越时空的时间机器。
美国范德堡大学物理学教授威乐坦言指出,我们的理论是一项大胆性推测,但是它并非违反任何物理规律或者超越实验条件。大型强子对撞机的一个主要 目标是发现神秘的“上帝微粒”——希格斯玻色子,物理学家引用该微粒来解释为什么微粒像具有质量的质子、中子和电子。如果大型强子对撞机成功地生成希格斯 玻色子,一些科学家预测它将同时产生叫做“希格斯单线(Higgs singlet)”的第二种微粒。
依据威乐和胡赵曼的理论,希格斯单线具有跳跃进入额外的第五空间能力,它们能够向前或向后穿梭于时空,并出现在未来或者过去。威乐说:“实现时 间旅行将避开所有重大悖论。由于时间穿梭局限于特殊的微粒,例如:不太可能出现某个人时空穿梭到过去,在他出生之前将自己的双亲谋杀。然而,如果科学家能 够控制希格斯单线,它们可能发送信息至过去或者未来。”
分离“宇宙膜”
该理论的测试将确定物理学家是否监控大型强子对撞机开始于希格斯粒子单线,以及是否自发地出现衰变产物。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两位科学家相信大型强子对撞机产生的微粒在发生碰撞之前能够进行时空穿梭。
依据威乐和胡赵曼的理论是基于“M理论”,又称为“万物理论”。一些理论骨干物理学家研制的M理论是指它能适应所有已知亚原子粒子、势能和引 力,但要求10-11维数空间代替传统的四维空间。这暗示着我们的宇宙可能像一个四维薄膜或者“宇宙膜”,飘浮在一个叫做“容量”的多维时空中。
依据这一观点,我们宇宙的基础构建模块是永久性粘着“宇宙膜”,因此不能穿行于其它维度空间。这里存在着一些异常现象,例如:引力比其它基本作 用力更微弱,这是由于它扩散进入其它维度空间。另一种可能性异常现象是“希格斯单线”,它响应引力,却并不响应其它宇宙基础性作用力。
答案是中微子?
6年前,威乐认为时间穿梭可以解释这些宇宙异常现象,并且在一些中微子实验中已观测到。由于中微子与普通物质之间的交互作用非常罕见,它们也被称为“魔鬼微粒”,据悉,数万亿中微子每秒击打在人体上,人们也不会感受到它们的存在。
威乐和夏威夷大学同事海因里希-帕斯(Heinrich Pas)和桑迪普-帕克瓦萨(Sandip Pakvasa)基于假设粒子——“无菌中微子”的存在提出了异常现象解释,理论上,无菌中微子比普通的中微子更难探测到,这是由于它们仅以万有引力进行 交互。因此,无菌中微子是未附着在宇宙膜上的另一种微粒,并具有穿梭在其它维度空间的能力。
威乐和同事们认为,无菌中微子比光传播速度更快,它们可在其它维度空间的捷径中穿行。依据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速度超过光速的一些状态具备向后穿行时间的能力,从而使物理学家产生了时间穿行的推测。
观点与科幻小说内容相近
2007年,他们和范德比尔特大学研究生詹姆斯-邓特(James Dent)将一篇名为“中微子时空旅行”的文章发布在预印本网站arXiv.org上,并产生了很大的轰动效应。
据悉,威乐和同事们提出的中微子时空旅行理论与之前两部科幻小说的内容相近,马克-艾伯特(Mark Alpert)撰写的《最终理论》发布在《纽约时报》上,它被称为“物理版达芬奇密码”,该观点认为中微子可捷径穿行于其它维度空间。
乔-哈德曼(Joe Haldeman)撰写的《意外时间机器》描述了一位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实现了时空旅行,小说中也提及了威乐的时空旅行观点。(叶孤城)
土星
带着迷人光环的土星一直是天文爱好者观测的重点。3月14日,记者从西涌天文台了解到,从3月15日起,土星将迎来一年中的最佳观测时间,最佳观测期将持续一个月。
土星是太阳系的第二大行星,土星最迷人之处便是她的美丽光环,又称“草帽”。这顶别致的“草帽”是由直径几厘米到数米的碎冰块组成,它们以飞快的速度围绕土星旋转,在太阳光的照耀下呈现为一条明亮的光环。但是要观察到土星的光环,需要借助40倍以上的天文望远镜才会有较好的观赏效果。
在一个月的最佳观测期中,4月4日的土星冲日则是最佳中的最佳。土星冲日是指土星、地球、太阳三者依次排成一条直线时发生的天象。土星冲日前后,太阳刚从西方落下,土星便由东方升起,整夜可见。土星冲日时,同地球的距离为全年最近,只有12.56亿公里,因此土星的亮度也就最亮,是日落后东方天空的第二亮星,仅次于牧夫座的大角星。该天象大约每378天发生一次。
西涌天文台的工作人员提醒广大天文爱好者,土星冲日前后的一个周内,是一年中土星最亮的时候,而且又是整夜可见,因此这期间是全年观测土星的绝好时间。3月15日,土星约在晚8点从东方地平线升起,随着日期的推进,土星升起的时间也越来越早,至4月4日土星冲日,晚7点土星便已升起。土星比较容易辨认,前半夜的东方天空,位于最明亮的牧夫座大角星的右上方,微微泛黄。适合目视及拍照。
土星知识:
土星,为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古代中国亦称之镇星或填星。八大行星中,土星至太阳距离位于第六,体积则仅次于木星,是太阳系第二大行星。它与邻居木星十分相像,表面也是液态氢和氦的海洋,上方同样覆盖着厚厚的云层。土星上狂风肆虐,沿东西方向的风速可超过每小时1600公里。土星上空的云层就是这些狂风造成的,云层中含有大量的结晶氨。土星的表面温度为-140℃,支顶温度为-180℃,比木星低50℃。土星有一个直径为2万公里的岩石核心,核心外面就是土星大气。它与邻居木星十分相像,表面也是液态氢和氦的海洋,上方同样覆盖着厚厚的云层。土星上狂风肆虐,沿东西方向的风速可超过每小时1600公里。土星上空的云层就是这些狂风造成的,云层中含有大量的结晶氨。
土星最与众不同最迷人的地方就是它美丽的光环。1610年,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观测到在土星的球状本体旁有奇怪的附属物。1659年,荷兰学者惠更斯证认出这是离开本体的光环。1675年意大利天文学家卡西尼,发现土星光环中间有一条暗缝,后称卡西尼环缝。他还猜测,光环是由无数小颗粒构成。两个多世纪后的分光观测证实了他的猜测。但在这二百年间,土星环通常被看做是一个或几个扁平的固体物质盘。直到1856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从理论上论证了土星环是无数个小卫星在土星赤道面上绕土星旋转的物质系统。
土星环位于土星的赤道面上。在空间探测以前,从地面观测得知土星环有五个,其中包括三个主环(A环、B环、C环)和两个暗环(D环、E环)。B环既宽又亮,它的内侧是C环,外侧是A环。A环和B环之间为宽约5,000公里的卡西尼缝,它是天文学家卡西尼在1675年发现的。B环的内半径91,500公里,外半径116,500公里,宽度是25,000公里,可以并排安放两个地球。A环的内半径121,500公里,外半径137,000公里,宽度15,500公里。C环很暗,它从B环的内边缘一直延伸到离土星表面只有12,000公里处,宽度约19,000公里。1969年在C环内侧发现了更暗的D环,它几乎触及土星表面。在A环外侧还有一个E环,由非常稀疏的物质碎片构成,延伸在五、六个土星半径以外。1979年9月,“先驱者”11号探测到两个新环──F环和G环。F环很窄,宽度不到800公里,离土星中心的距离为2.33个土星半径,正好在A环的外侧。G环离土星很远,展布在离土星中心大约10~15个土星半径间的广阔地带。“先驱者”11号还测定了A环、B环、C环和卡西尼缝的位置、宽度,其结果同地面观测相差不大。“先驱者”11号的紫外辉光观测发现,在土星的可见环周围有巨大的氢云。环本身是氢云的源。
科学家认为蓝色“瞳孔”是超大质量黑洞产生的超强X射线引发
科学网讯 北京时间3月16日消息,NGC4151是所有正孕育黑洞的星系之中距离地球最近的目标之一。天文学家们把它称作“索伦之眼”(Eyeof Sauron),源自于《指环王》中的一个人物,其名字的意思是“令人憎恶的”。而这个距地球4300万光年的星系核心区域,确实会给人这种恐怖的感觉。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科学家们认为该星系核心部位诡异的蓝色“瞳孔”是其中隐藏的超大质量黑洞产生的X射线引发的,而“瞳孔”四周的红色环晕则是氢原子。这张图像由美国宇航局钱德拉X射线空间望远镜,及西班牙加纳利群岛上的1米口径雅各布-卡普坦望远镜拍摄的图像合成的。
NGC 4151星系的核心被为“索伦之眼”
黑洞是物质的极高密度状态,引力强大到任何物质都无法逃脱。当物质以吸积盘的形式落入黑洞时,由于剧烈的摩擦和超高速运动,引发剧烈的X射线释放。科学家们认为NGC4151星系的核心便正是这种情况。
由于相对其他含有黑洞的星系,NGC4151相对较近,这为天文学家研究超大质量黑洞与其所在星系之间的作用提供了机会,有关对该星系及其内部黑洞的研究论文将发表于《天体物理学杂志通讯》。
(蒙斯)
马卡良231星系核区超大质量黑洞周围环境的示意图
人们一般认为大质量星系的核心部位往往隐藏着超大质量的黑洞,而根据一项最新研究,这种超大质量黑洞似乎像是儿童剧“芝麻街”里面的甜怪饼,甜怪饼会不断的说:“我要吃饼干!”而黑洞则会对身边的物质来者不拒,有时候甚至会因为来不及“吞吃”而引发物质的大规模抛射。
在这项研究中,科学家们观察到一个遥远星系核心的超大质量黑洞正喷射巨量的气体和尘埃物质。这种物质流太过强大,甚至将物质都带离了黑洞附近空间,导致它无法继续积聚更多物质而保持生长,同时也让星系本身无法进行新生恒星的孕育,因为新生恒星的诞生需要大量的星际尘埃气体。
“这可真是这个星系的最后一口气,”塞尔万·维莱克斯(Sylvain Veilleux)说。他来自美国马里兰大学,是这一研究的参与者。“看起来这个黑洞正把自己下一顿要吃的大餐往外扔呢!”
对超大质量黑洞的研究
这个星系名为马卡良231(简写成Mrk 231)。这是一个距离地球6亿光年的遥远星系,位于大熊座方向。天文学家们使用位于夏威夷的双子望远镜对其进行了详细观测。
研究人员表示,一些计算结果显示马卡良231质量约为银河系的三倍。它拥有一个中央黑洞,其质量约为1000万倍太阳质量。这大约相当于我们银河系核心黑洞质量的三倍。
马卡良231星系目前正处于和另一个星系完成合并的最后阶段,这导致其中央黑洞有机会接触到大量的星际尘埃和气体。黑洞开始“贪婪的”吞噬这些物质。但由于太过剧烈和拥挤,高速落入黑洞视界的物质终于爆发,形成一个类星体。类星体是从黑洞周围发出超强辐射的天体,事实上它是宇宙中最明亮的天体之一。
此次的最新观测揭示了这个黑洞的胃口有多么惊人。研究人员吃惊的发现从其星系核心区域向外发出的气体和尘埃喷流至少延伸到了8000光年开外的地方,并且各个方向都有。这些物质喷流的运动时速超过220万英里(350万公里)。而实现这样惊人的加速,所依靠的正是中央的类星体,以及驱动这个类星体的超大质量黑洞。
研究小组将把有关此次观测的论文发表在3月10日的《天体物理学杂志通讯》上。
红色的死亡星系
这样超大规模的物质丢失正让马卡良231星系的核区物质迅速耗尽,而这将对星系的演化产生严重影响。
“关键的问题在于,由于这样的物质流失,新生恒星的形成以及黑洞的继续生长将被终结。”论文合作者大卫·普克(David Rupke)说,他来自田纳西州罗兹学院。(Rhodes College)
由于星际尘埃和气体的迅速减少,类星体将逐渐暗淡,而新生恒星的诞生进程也将逐渐放慢直至停止。最后,马卡良231星系将成为一个仅有老年恒星组成的“红色的死亡星系”。因为恒星演化后期表面温度会降低,其颜色也会相应变得偏红。
尽管你可能会认为马卡良231星系的“饮食习惯”太过极端,不过天文学家们表示这可能并非特例,而星系的命运也是一样。
维莱克斯说:“我们透过大型望远镜看到越来越远的宇宙深处,这就相当于看到越来越久远的过去。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我们观察到大量的这种类星体,而几乎所有这些类星体似乎都经历过这样的大规模物质抛射事件。”(晨风)
研究人员最新复原的奥茨冰人头像。(资料图片)
近日,在意大利南蒂罗尔考古博物馆举行了一个展览,这里存放着可能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冰尸。为纪念这个名叫“奥茨”的“冰人”发现20周年,该馆近日展出其最新复原的头像。本期特邀体质人类学和生物考古学者、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李法军,解读冰人研究背后的技术秘密。
阿尔卑斯山惊现五千年冰尸
“冰人”奥茨大叔的故事,得从阿尔卑斯山的奥茨山谷说起。
1991年9月,来自纽伦堡的一对德国登山夫妻走到奥茨山谷塞米劳恩峰时,走在前面的赫尔穆特被什么东西绊了一下。他吃惊地发现:原来这是一具赤裸干瘪的尸体!尸体是俯卧的,大部分冰封在冰川里。妻子埃里克在一旁吓坏了!赫尔穆特坚持用最后的胶卷给尸体拍了照,并在下山的路上向管理部门报警。
因为靠近奥地利,尸体最初被运放在奥地利因斯布鲁克的一个停尸房里。就是在这里,死者的真实年龄被弄清,震惊整个世界:原来,这男性死者不是现代人,而是生活在公元前3300年,被发现时已经五千多岁的老人家!考古学家们用发现地奥茨山谷的名字,给这名男士起了个“奥茨冰人”的代号。
奥茨被誉为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红铜时代欧洲男性天然冰尸。经过更细致的鉴定,奥茨去世时的年龄被确定在45岁。
谜团 1
大叔长啥样?
沧桑瘦弱远古犀利哥
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最近发表文章指出,欧洲“冰人”奥茨没有早年复原版本塑造的那么壮硕、健康。冰人样貌的早年版本,是由一个有人类学基础的艺术家约翰·格科复原出来的。格科运用奥茨的解剖学数据和一些欧洲现代男性的数据,拼出了他的样貌。这个复原头像在考古学界一直存在争议。发现冰人20年后,三维成像技术更加完善,最新还原出来的新面容则让冰人的不少粉丝感到失望,原来他并不丰满魁梧、面色红润,而是个看起来瘦弱、苍老又邋遢的大叔。但同时,新的面容也个性十足,让人过目难忘。
对此,李法军说有不同的样貌版本很正常。他很欣赏最新头像把奥茨做成不那么对称、有点邋遢颓废的样子:“真实的人脸都不是对称的。个性化、不完美地表现人物,也是一种回归真实的大趋势。”
奥茨穿的衣服是多种毛皮混搭拼贴的斗篷,打着绑腿。李法军笑言,相对希腊文明以及中国文明,西欧国家的文明发展得比较晚。公元前3300年,中国可能已出现丝绸制品,即将迎来夏朝这样的礼制国家。而西欧的部族还在森林里过着狩猎为主的生活。
谜团 2
大叔是做什么的?
铜匠、牧羊人皆可能
奥茨头发里铜和砷的含量很高。奥茨遗体旁边的铜斧,也是99.7%的纯铜。于是,有专家猜测,他可能参与了铜的冶炼过程,也许是个铜匠。也有考古学家通过对奥茨的胫骨、股骨和骨盆进行分析,判定他经常在山区跋涉,所以奥茨也很可能是高海拔地区的牧羊人。
李法军表示,铜匠、牧羊人都可能是冰人的职业,只有经常在冶炼的环境中,身体才会吸收这么多元素,这些元素会沉积在头发中。并且,从骨骼发育和关节磨损程度,我们可以判断一个人的职业身份。经常靠脚力的人,下肢骨骼会比较粗壮,而且骨骼密度会比较大。经常挑扁担的人,锁骨位置会有明显的磨损。经常拉弓射箭的人,你可以看出他肩胛骨关节处的磨损。“我们的行话叫‘功能压力分析’,即便只剩下枯骨,我们也可以从骨骼、关节中,发现很多死者生前的职业信息。”
谜团 3
大叔哪里人?
通过孢粉分析等技术手段,考古学家们能判断出奥茨的童年在意大利博尔扎诺北部一个叫Feldthurns的村庄度过。后来,迁到了Feldthurns北边50公里的村子生活。2008年,意大利卡梅里诺大学的研究人员分析了他的线粒体DNA,从遗传学角度确定了他的种群类型。
在谈到DNA鉴定技术时,李法军表示,这已经成为目前考古学界的共识。“如果说十几年前,还有人怀疑该不该做DNA分析的话,如今,大家一致关心的是去哪里做DNA。”李法军说,“过去大家还是做片段式的DNA分析,最新的潮流是给古遗体做全序列测序,这也是未来的方向。这能让死者全身都复原。我们就能更全面地了解死者,包括他的种族、健康状况、家族病史等等。”
谜团 4
死因是什么?箭伤还是围殴?
从指甲上的三条博氏线(即指甲上的横沟)痕迹,考古学家能够判定奥茨死前半年曾病了三次。最后一次发生在他死前两个月,病情持续了两周。因为技术限制,大家早年对奥茨的死因并不甚清楚。直到2001年,得以给奥茨做CT扫描后,大家才发现,原来他的左肩里头插着一个箭头。这支背后射来的暗箭刺进了奥茨肩膀里。有可能箭柄被奥茨撇断了,可箭头仍倒钩在肉里,拔不出来。有学者论断,奥茨很可能死于箭伤引发的失血过多。但同时,还有其他的理论认为,有可能是四个人合力谋杀了奥茨。他身上有淤伤痕迹,也有被割伤的痕迹,有人拿石块击中了他的头部。未发表的DNA报告宣称,有四个人的DNA在奥茨身边的匕首上、箭头上、衣服上被发现。奥茨不太正常的脸朝下的死亡姿势,也让人怀疑他是否因失血而死。然而,四个“杀手”也有可能是奥茨的“同伴”,他们在路上遭遇临近敌对部落的袭击,扶着受伤的奥茨在山上疲于奔命。
谜团 5
最后一餐吃了啥?
考古学家分析奥茨肠内的残留食物发现,他在死前吃了两顿大餐,可谓是他死前八小时最后的盛宴。一餐是羚羊肉,另一餐是红鹿肉。肉食以外还伴有谷物和水果。亚麻、罂粟的种子也在消化道残留下来,还有野李子的果核。他吃羚羊肉的那一餐,通过孢粉分析,考古学家们认为他是在中海拔的针叶树树林里享用的。考古学家们确定奥茨死于春季。他肚子里的小麦是夏末才熟的谷物,而野李子则是秋天熟的果实。这说明当时,人们已经能够对食物进行储藏了。
“通过残留的化石、骨骼和毛发,测量碳、氮含量比例,我们可知死者大体的饮食结构是怎样的。”李法军说,“牙齿磨损的方式和程度也可以拿来甄别死者生前爱吃肉还是多吃水果蔬菜。像一个北方吃面食长大的人,和一个南方吃海鲜长大的人,牙齿磨损的痕迹是不同的。”原来,我们的身体就是我们个体生活史最好的浓缩。李法军说,欧洲的考古学家很乐于还原对象的生活细节,而国内学界也开始学习这种微观的视野,把跨时空的遗骨所传达的信息反复进行精细的再发掘。
神秘的“冰人诅咒”
奥茨“冰人”在全球流传甚广的还有那神秘的“诅咒”。在他被发现后陆续有7名与奥茨有过接触的人死于非命:
1991年,德国的法医赖纳·亨恩徒手将奥茨的骸骨从雪堆中挖掘出来。第二年他遭遇车祸,头部受撞击而死。
第二个死去的是库尔特·弗里茨。他是引导直升机搬运奥茨的向导。在1993年的一次登山中,他遭遇雪崩身亡。
第三个死去的是赖纳·赫尔茨,唯一一名被允许将冰人发掘全过程拍摄下来的记者,他在2004年死于脑瘤。
接着,厄运降临到发现者赫尔穆特·西蒙身上。2004年10 月,当他旧地重游时,在“冰人”发现地点附近遭遇恶劣天气,失足坠入悬崖摔死!更玄的是,就在西蒙的葬礼举行后一小时,负责上山搜救并发现了西蒙尸体的救援队队长迪特尔·瓦内克猝死于心脏病。
2005年10月,63岁的澳大利亚考古学家汤姆·罗伊扎死在家中。12年前,他开始从事对“冰人奥茨”的研究后不久,就被诊断出患有一种罕见的血液病。
……
李法军介绍,像法老的木乃伊,在发掘之初确实有细菌感染的可能,有考古学家因此而丧命。因此,现在的墓葬考古通常都会敞开通风几天,再进行进一步的发掘工作。
科学网(kexue.com)讯 3月10日消息,自然界中能发出奇特"歌声"的动物屡见不鲜。科学家最新发现,生活在人类周围的老鼠也是会"唱歌"的,并且它们这种"唱歌"天赋是与生俱来的。
据国外媒体报道,卡通老鼠与现实世界的老鼠其实很相近。当一只雄性老鼠碰到自己"心仪"对象时,它会发出高亢且复杂的唧唧声,像是在为爱人唱"情歌"。这种声音像是金丝雀在"唱歌"。
老鼠"唱歌"天赋是与生俱来的
卡通老鼠与现实世界的老鼠其实很相近
其实早在2005年,科学家就发现了老鼠的唧唧声中包含了一些重复的词句,词汇量堪比鲸语、鸟鸣。不过,老鼠的"歌声"是与生俱来还是后天学习的疑问一直困扰着科学家们。
近日,日本的一个科研小组解决了这个难题。他们选取了两种发出不同"歌声"的老鼠,将这两种刚出生老鼠交换双亲抚养。20周后,科学家们记录这些长大老鼠们的"歌声",结果发现它们依旧只会"唱"与亲身父母一样的"歌曲",这也就证实了老鼠的"歌声"是与生俱来的。
据科学网(kexue.com)了解,由于老鼠的"歌声"属于超声频,因此人耳是无法听到的。这或许就是为什么日常生活中,人类很少听到老鼠"歌声"的原因。另外,雌性老鼠竟然把雄鼠的"情歌"质量作为择偶的标准。
现今,老鼠也开始成为人类的宠物,也许在不久的将来,老鼠会象狗与猫一样成为人类生活中必不可缺少的朋友。
(科学网-kexue.com 水离子)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冰冷土卫二南极区域可产生远超过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的巨大热能,初步估计热能达到158亿瓦特
冰冷土卫二南极区域可产生远超过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的巨大热能,初步估计热能达到158亿瓦特。使科学家进一步认为土卫二可能存在生命体。
研究人员基于美国宇航局卡西尼探测器的勘测数据,发现土卫二南极地区可产生158亿瓦特的热能,这相当于黄石国家公园热泉释放热量的2.6倍(黄石国家公园是地球上最著名的地质热点),并且是科学家之前预测的10倍。
这项最新研究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浓厚兴趣,进一步增强了土卫二冰壳之下存在液态海洋的可能性,但令他们迷惑的是,目前他们无法确定这些热能的来 源。美国科罗拉多州西南研究院的卡莉-霍韦特(Carly Howett)是该项研究报告的主要作者,他在3月7日美国宇航局的一项声明中称,土卫二表面以下巨大热能产生机制仍是一个谜团,并且该现象挑战当前长期 热量产生的理论。
冰冷世界的“热区”
土卫二是土星第六大卫星,拥有冰冷表面,目前至少在南极表面以下发现活跃性,处于汹涌动荡之中。在该区域地热活跃性集中在四个粗糙的平行壕沟——被正式地称为“老虎斑纹”。
这些裂纹长130公里(80英里),宽2公里(1.2英里),向太空喷射大量的水蒸汽和其它微粒。据悉,卡西尼探测器首次发现土卫二表面冰间歇泉是于2005年。
在这项最新研究中,研究人员使用卡西尼探测器的合成红外光谱仪研究土卫二南极地区表面温度,之后他们使用观测结果测量该区域的热能释放量。卡西 尼探测器勘测到土卫二南极158亿瓦特热能相当于20个火力发电厂产生的能量,研究人员称,然而之前对土卫二释放的热能预测仅为11亿瓦特,连同土卫二自 身放射性能量3亿瓦特,总共只有14亿瓦特热能。
研究人员将这项研究发表在3月4日出版的《地球物理学研究》杂志上。
加燃土卫二热力发动机
土卫二的内部热能很可能来源于该卫星与另一颗卫星土卫四交互影响产生的潮汐作用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卫二与土星和土卫四之间的轨道关系发生着改变,从而促进一定时期内内部潮汐加热,而一定时期内相对静默。
卡西尼探测器可能仅在反常加热时期拍摄到该现象,这可以解释令人惊奇的高热量流动状况。目前,这项最新研究使科学家更加相信土卫二可能具备孕育生命的条件。
科学家猜测巨大的液体海洋可能在土卫二冰壳之下晃动,同时可能具备一定的热量。在地球上生命体总是以液态水为生存基础条件,因此寻找水资源成为科学家在地球之外搜寻生命体的“咒语”。
霍韦特说:“液态水存在、潮汐能量来源和土卫二冰晶喷射流中勘测到富碳有机化学物质,使科学家对这颗卫星是否存在天体生物产生更大的兴趣。(
悠悠)
科学网(kexue.com)讯 3月10日消息,大部分科学家都支持人类起源于非洲学说。然而在起源于非洲何地的问题上,科学家们一直都争论不休。最新研究发现,现代人类起源地可能是在非洲南部,这推翻了之前科学家所认为的人类起源东非的理论。
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通过对非洲27个民族的基因样本分析比对得出,现代人类的发源地可能是在位于纳米比亚(Namibia)和博茨瓦纳(Botswana)附近的喀拉哈里沙漠(Kalahari)。
最新研究发现,现代人类起源地可能是在非洲南部
现代人类的发源地可能是在位于纳米比亚和博茨瓦纳附近的喀拉哈里沙漠
科学家发现,生活在该地区的布须曼人有着其他非洲部落所没有的遗传多样性。专家认为,他们的祖先可能就是数万年前从喀拉哈里沙漠沙漠向其它大陆迁徙的现代人类。该地区是最早艺术作品的发现地,那里的山洞墙壁上有复杂的抽象图案,年代可以追溯到7万年前。目前愈来愈多的证据证实非洲南部在人类进化进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美国加利福利亚洲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的布来(Brenna Henn)博士说:"我与同事分析了布须曼人基因中的50万个基因标记(genetic marker),发现他们的基因中存在着遗传多样性,这或许是人类在迁徙至各大陆所留下的后代有如此大差异的原因,并且在非洲也只有布须曼人具备遗传差异性的能力,很显然他们所居住的喀拉哈里沙漠就是现代人类的发源地。
据科学网(kexue.com)了解,现代人大致是在15万到6万年间在非洲起源,在6万年前开始向欧洲、亚洲、美洲迁徙。早期的人类会在迁徙中的大陆上留下自己的后裔。人类文明的版图也由此开始!
(科学网-kexue.com 水离子)
延展阅读:
布须曼人:非洲南部的民族集团。又称桑人。主要分布在纳米比亚、博茨瓦纳、安哥拉、津巴布韦、南非和坦桑尼亚。一般认为属尼格罗人种科伊桑类型,但布须曼人在各方面与蒙古人种更为接近。为南部非洲和东非最古老的土著居民 。操布须曼语诸语言 ,属科伊桑语系中部语族布须曼语支,无文字。社会发展大大受阻,一直过着狩猎和采集生活,大多仍处在原始社会的不同阶段。多信仰万物有灵,有部落图腾。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