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快讯:据美国地质勘探局地震信息网消息,位于南大西洋的南桑德韦奇群岛格林尼治时间6日14时32分(北京时间6日22时32分)发生里氏6.6级地震。
新华网圣地亚哥3月6日电(记者 赵燕燕)当地时间6日上午9时31分左右,智利北部边境地区发生里氏6.2级地震,目前尚无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报告。
据美国地质勘探局测定,此次地震震中位于智利阿利卡市东北110公里的智利和秘鲁边境地区,震源深度为87.8公里。据当地电视台报道,此次地震震感较强,引起当地居民恐慌。
智利国家紧急事务办公室发布消息称,目前还没有收到震区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报告。
中新网3月6日电 据日本共同社报道,日本派往新西兰克赖斯特彻奇市的第二批国际紧急救援队队长沼田行雄6日称,许多中国与日本学生失踪的CTV(坎特伯雷电视台)大楼坍塌现场的搜救及瓦砾清理工作已于当地时间5日傍晚结束。
6日早晨,沼田等33名日本救援人员冒雨在CTV大楼前默哀两分钟,为遇难者祈福。沼田难过地表示,“我们尽了最大努力进行搜救,但很遗憾没有找到幸存者”。
满地瓦砾被清理后,如今的CTV大楼坍塌现场已成空地,只有未在地震中损毁的电梯部分尚在。空地一角的献花台上摆放着失踪日本人家属们献上的鲜花和毛绒玩具。
据新西兰警方透露,大楼内约发现90具遗体,辨明身份的死者中未发现有日本人。救援队发现的遗体及物品已全部交由新西兰方面保管。
新华网新西兰克赖斯特彻奇3月4日电 综述:新西兰承诺对坎特伯雷电视大楼坍塌原因进行彻查
记者 刘晨 黄兴伟
在2月22日克赖斯特彻奇大地震中,共有24名中国公民不幸失踪,其中约20名为正在坎特伯雷电视大楼里上课的中国留学生。新西兰政府官员4日表示,将彻查这幢大楼可能存在的质量问题。
当天,在中国驻新西兰大使馆的协调下,新方多个部门官员与抵新失踪中国公民家属见面,就遗体安葬、学费退还、保险赔偿等问题解答了家属们的提问。
新西兰高等教育部部长史蒂文·乔伊斯参加了当天的见面会。他向中方家属表示慰问,并强调说,新方将对坎特伯雷电视大楼的坍塌原因进行“彻底而透明”的调查。
而此前,新西兰总理约翰·基也表示,新西兰政府将成立独立的皇家调查委员会,对坎特伯雷电视大楼等建筑的坍塌原因进行全面、彻底的调查。
新西兰警方则在见面会上介绍说,目前共发现遇难者遗体163具,相关DNA鉴定工作仍在继续,但尚无失踪中国公民的遗体被确认。警方表示,参与遇难者遗体DNA鉴定工作的专家人数正在不断增加,但是,由于地震中遇难者人数众多,遗体确认工作仍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完成。警方期望,在未来两三天内,可以在确认遗体数量方面有较大进展。
中国派出的法医专家组一行5人在3日抵达克赖斯特彻奇,并于4日加入由多国专家组成的团队,协助新方尽快完成地震遇难者遗体识别工作。当天,两名中国专家参与了遗体指纹提取工作,另外3人则负责审核失踪中国公民的资料。
对于中国法医专家的援助,乔伊斯表示感谢。他同时表示,新方将尽全力为中国遇难者家属提供帮助,并会妥善处理善后事宜。
据悉,新方已为每位失踪中国公民的家属安排了一名家庭联络官,以便及时与家属联络并通报最新消息。
日前,有媒体对赔偿金额问题进行了大量报道。对此,中国驻新西兰大使馆政务参赞程雷对新华社记者说,新西兰政府目前并没有最终确定对这些失踪人员家属的赔偿金额。
在失踪中国公民家属抵新后,中国大使馆从多方入手为他们提供所需帮助。除协调每天一次与新方相关部门的见面会外,使馆人员还在每天上午为家属们提供咨询,并负责将家属们的问题转达给新方。此外,使馆还特别聘请了两名当地律师,就家属们可能碰到的法律问题提供咨询服务。
在寻找遇难者遗体方面,中国救援队4日继续在坎特伯雷电视大楼废墟里开展工作。目前,针对该楼的搜寻和废墟清理工作已接近尾声,中国救援队将继续留在地震灾区参与寻找遇难者遗体和清理废墟工作。
据了解,坎特伯雷电视大楼高6层,于上世纪90年代初完工,约有20年历史。去年9月新西兰发生地震后,克赖斯特彻奇市政府对该建筑结构曾进行过检查,认可其继续使用。随后,大楼的托管人也授权进行了一次详细的建筑结构安全检查,得出的报告并未对大楼的结构安全提出任何质疑,但建议对建筑内部和外墙表面的损坏进行修复,就在2月22日地震发生时,相关修复工程仍在进行中。
而较早前公布的一份地产危险性评估报告则显示,坎特伯雷电视大楼和地震重灾区另一处建筑物下的土壤是非常容易“被摇撼”的,而且有很高的液化可能性。
地震发生后,大楼业主已向当地媒体表示,将会尽力配合关于大楼倒塌原因的调查。
新华网惠灵顿3月4日电(记者刘洁秋) 据新西兰皇家地质与核科学研究所报告,新西兰首都惠灵顿东北地区4日凌晨发生里氏4.7级地震。警方说,地震未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
地震发生在当地时间4日凌晨2时19分(格林尼治时间3日13时19分),震中在距惠灵顿东北40公里处,震源在地表以下30公里处。惠灵顿地区有明显震感。
这也是过去3天来,惠灵顿地区发生的第二次地震。3月1日晚,惠灵顿曾发生里氏4.5级地震,震中在距惠灵顿西北20公里处。
在克赖斯特彻奇有个名称响亮、功不可没的坎特伯雷华人地震援助小组。记者赶到那里时,发现有人联系接机,有人安排中国失踪人员亲属食宿,有人接收和派发捐助物品,有人为失踪人员亲属煮面、做饭……华侨华人们都在为失踪中国留学生的事情深情地忙碌着,令人感动不已。
克赖斯特彻奇2月22日发生地震后,当地华人领袖徐叶明博士开车回家时发现,一些道路完全被地震破坏,满路都是泥水和沙子。他马上意识到,这一次地震完全不同于去年9月4日的地震,肯定有许多人员需要救助。于是,徐叶明不顾自家的房屋被地震损坏的情况,紧急召集当地华人侨领到路易·艾黎中文学校开会,研究制定救助方案。新西兰南岛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王建京等侨领都还没有从地震的恐惧中恢复过来,但大家都积极响应,赶到会场,他们决定成立以徐叶明为组长的坎特伯雷华人地震援助小组,当场研究如何快速了解华侨华人、中国留学生的情况,以便掌握情况紧急施救。
当时的处境十分艰难,断水、断电、断资讯、中文广播电台停播,有多少人死亡?有多少人受伤?有多少人失踪?完全不清楚。如何施救?完全无从下手。但他们一致认为,要了解情况,首要问题是解决资讯沟通问题。中文学校校长吕智红女士及其助手王龙主动承担建立网络沟通的任务。他们通宵达旦地工作,于地震的第二天就把网络设计出来,并投入使用。他们把成立地震援助小组协助紧急救援工作的消息发布在网上。2月24日,他们的网络点击率达到4000人次,第二天达5000人次,点击率越来越多。不仅新西兰的华人、幸存的中国留学生从中了解到信息,远隔千山万水的中国人也从中了解到很多有用信息。这一网络在整个救援过程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信息的沟通使他们了解到华侨华人基本上没什么伤亡情况。于是,他们把救助的重点放到配合中国驻新西兰使馆救援中国留学生身上。他们中间有一支以王建京为首的爱心“娘子军”队伍。王建京身患高血压和糖尿病,老公工作忙,家里还有一个去年9月4日地震后第二天出生的可爱外孙。她不顾这一切,没日没夜地忙着,连续3天总共只睡45分钟,一心扑在救助中国留学生的大事上。她说:“他们就是我们自己的孩子。”为了救援,她嗓子喊哑了,吃点药继续操劳;刘薇家里的房子受损了,自己住到别人家里,困难很大。但她心里装着地震中的遇难、失踪人员,装着上学未归的中国留学生。她说,大难之后,“我们一家四口人都活着。我们是幸运者,但我们不能忘记那些不幸的人们。我们要奉献,要救助年轻的中国留学生”;郭学敏既有爱心又有智慧。她的老公年逾60,身体不好,她让陆超英的老公去照顾他,自己和陆超英天天死守在地震援助小组,忙个不停;黄亚男、陈文英、余爱红、储玉华等也与大家一样勤勤恳恳,安抚家属、煮面做饭、打扫卫生、搬运桌椅等,样样都抢着干。除了“娘子军”外,60多岁的胡志良老先生和年轻小伙黄以俭每天也都坚持到地震援助小组,为救援中国留学生工作做出巨大奉献。还有许许多多华侨华人为救助中国留学生做出巨大努力,他们的爱心,十分感人。
目前,克赖斯特彻奇地震失踪人员搜救工作已全面结束。地震援助小组的工作重心已转移到协助中国驻新西兰使馆进行遇难学生家属的接待工作上。现在,已有13位失踪人员亲属来到克赖斯特彻奇。地震援助小组提前了解他们的航班信息,安排当地华侨华人到机场把他们接到家里,吃住行全包。与此同时,地震援助小组每天上午安排失踪人员亲属到地震援助小组,与使馆负责人见面;下午安排新西兰警方到地震援助小组向他们通报搜救和善后工作的最新进展情况。失踪人员亲属一开始情绪比较激动。地震援助小组人员针对具体情况,耐心地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缓解他们的激动情绪,保证他们不过于悲伤,损害身体。地震援助小组人员还帮助失踪人员亲属配合警方,顺利进行了DNA采样。
采访过程中,不断有华侨华人前来捐献物品,有衣被、有果蔬、有蛋奶、有饭菜……朱萌萌女士领着家人开车送来一大纸箱盒饭,是她自家的美食店做的,想请失踪人员亲属尝一尝,并决定邀请他们周末到她的美食店吃饭。她语言朴实,告诉记者说:“这些家属的亲人没有了,就想为他们分点忧。”
大难面前,广大华侨华人的爱心和奉献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无论男女老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人人都在奉献爱心。记者问他们是以怎样的感情投入中国留学生救援工作的?徐叶明组长说:“尽管我们都移居国外了,但我们都是在中国的土地上出生,在中国的土地上长大的。我们的这种情感是不可能被分割的。正如王建京会长所说‘他们就是我们自己的孩子。’”(本网克赖斯特彻奇3月3日电)
中新网3月3日电 据台湾中广新闻报道,新西兰总理约翰·基2日表示,在上星期遭浅层地震重创的基督城市中心可能需要耗费15年的时间进行重建。
约翰·基说,市中心三分之一的大楼必须推倒重建,这些建筑过去是五万多人上班的地点。如今是人去楼空。
约翰·基说,市心中的建筑都大多已成危楼,当局为避免民众进出危险,已经封锁,可能一直持续到圣诞节。
由于当地吹起强风,因此当局当天开始发放口罩,以避免吸入灾区瓦砾灰尘。
基督城市长帕克表示,这些灰尘并未遭污染,但是为保护呼吸道民众最好还是戴上口罩。
中新网3月2日电 据外电报道,新西兰警方表示,在上周发生的基督城地震中,已被证实的遇难者人数升至159人。
基督城警方负责人戴夫-克里夫2日说,从废墟中又新发现了4具尸体,使得遇难者人数升至159人。
仍有许多人失踪,克里夫说最终的遇难者人数可能在240人左右。
克里夫说剩下的遇难者遗体可能永远不会被找到,因为他们在建筑坍塌时被损坏的过于严重。
新西兰震后搜救3月1日继续。官方确认死亡154人,总数预计可达240人。当地时间1日12时51分,新西兰举国默哀两分钟,悼念克赖斯特彻奇地震遇难者。
电视大楼搜救继续
新西兰南岛克赖斯特彻奇市附近地区2月22日遭遇里氏6.3级浅源地震,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严重。连日来,官方不断更新遇难人数。1日最新确认遇难人数定格在154。
按官方说法,这一数字依据找到的遗体数,未纳入失踪者,所以死亡人数可能进一步上升。警官克利夫1日谈及这场地震的死亡总人数,他告诉媒体:“我们需开始考虑的数字是大约240。”
数十名来自日本、中国等地的留学生可能还埋在坎特伯雷电视大楼废墟下。总理约翰·基1日告诉日本共同社记者,搜救仍在继续,但已“不可能”在坎特伯雷电视大楼内找到幸存者。
举国哀悼两分钟
约翰·基呼吁全国民众在震后整整一周之时停下手头工作,为逝者默哀两分钟。3月1日当天,新西兰全国降半旗志哀。
当天12时51分,即一周前地震发生那一刻,新西兰全国各地教堂的钟声同时敲响。约翰·基、在野党工党领袖戈夫、克赖斯特彻奇市长帕克等在位于克赖斯特彻奇市中心的地震灾区与工作人员默哀两分钟。同一时刻,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900多名救援队员也停止工作,在地震废墟前默哀。
在首都惠灵顿,议会大厦下半旗志哀。新西兰总督萨蒂亚南德、副总理英格利希以及内阁部长、国会议员、外国使节和民众聚集在议会大楼前,为地震遇难者举行追思会。许多市民和游客也自发聚集在市民广场,悼念遇难者。
“我们损失生命,城市遭到破坏。这将是一个令人伤感并伤痛的时刻,”帕克在默哀前说。
许多民众不愿归乡
3月1日,克赖斯特彻奇一些商铺重新营业,公共交通、电力、供水服务部分恢复。尽管如此,这座城市承受破坏性打击:市中心至少三成建筑需要重建,约6000商铺停业,游客数量锐减,数以千计民众离开并表示不再回来……
新西兰财政部长英格利希1日告诉新西兰广播电台,地震可能迫使新西兰本不景气的经济陷入衰退,令“去年6月至今年6月的经济增长率近乎为零”。
克赖斯特彻奇人口约35万,是新西兰主要城市之一,经济活动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5%左右。约翰·基2月28日说,半年来两次强震使新西兰蒙受损失约150亿美元。
郭洋(新华社专稿)
■ 连线
24名失踪中国公民仍无音讯
中国使馆称,目前尚无华人华侨伤亡的明确消息
截至1日,仍有24名中国公民在新西兰地震后杳无音讯。
昨日,中国驻新西兰大使馆发言人王欣对记者表示,目前尚未从新方得到留学生和华人华侨伤亡情况的明确通知,在救援工作还没结束之前,无法明确判定失踪的24名中国公民是否遇难。这24名中国人中,有23人是留学生,且几乎全是女生,最小的仅19岁。
王欣表示,新方一直在开展救援工作,经过争取,中国国际救援队也开始在失踪中国留学生最多的坎特伯雷大楼废墟上开展救援工作。2月28日,救援队在废墟中找到了3具遇难人员遗体。但由于遗体损毁比较严重,辨认需要时间,现在还不能确定这是不是失踪的中国留学生的遗体。
王欣还表示,迄今为止,中国国际救援队总共在地震废墟上找到了7具遗体。本报记者 颜颖颛
■ 调查
总理承诺公开所有调查信息
去年地震后一些受损建筑被疑继续使用
克赖斯特彻奇去年9月遭遇一场里氏7.1级地震,约10万座建筑受损,没有人员死亡。当时的“零死亡”为媒体称奇。不过,这次地震有不少人压在建筑废墟下。一些媒体质疑当地官员对去年一些建筑因震受损视而不见,任其继续使用。
行政当局2月28日回应,承诺调查这一说法是否属实。“我们希望向大家提供所有掌握的建筑信息,”市长帕克当天告诉媒体,“但我收到任何有关那些建筑因去年9月4日地震受损的信息了吗?没有。”总理约翰·基说,政府将调查在地震中坍塌建筑如何在去年地震后通过安全检查。政府承诺向公众发布调查结果。
“许多人、许多留学生在坎特伯雷电视大楼内丧生,我们需要弄清问题出在哪里。”他说。
(新华社专稿)
中新社北京3月1日电 题:华人摄影师含泪记录新西兰震后瞬间
中新社记者 南若然
“亲爱的小宝:我来看你了,你不要害怕,好好休息,我会一直陪着你的。”当地时间3月1日上午,新西兰华人地震援助小组等自发举办了一场小型失踪人员家属悼念会,现场悲恸而肃穆,家属们手捧玫瑰、百合花束,其中妆点着精心制作的卡片,字里行间寄托了对失踪者的怀念和哀思。
在现场用相机记录这一场面的华人摄影师王世瑞在电话中告诉中新社记者,“我是第一次拍摄这样的照片,失踪留学生的家属们拿着亲友的相片,哽咽不已的讲述故人往事,我的眼泪也止不住的流淌,拍照的手都在发抖。”
贵阳女孩王世瑞2002年赴基督城林肯大学就读,毕业之后她在这个美丽的城市成立了自己的摄影工作室。因为租住的房子年代较新,且不在基督城市中心,地震之后除了停水,她的生活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
“地震之后我一直在现场拍摄照片,为抗震指挥中心提供服务,一部分照片也提供给当地的华人网站”,王世瑞的镜头下,记录了基督城地震之后的许多场景:中国驻新西兰大使馆官员赴灾区慰问、掩埋了多名中国留学生的CTV大楼现状、中国救援队深入CTV大楼救援,以及今天的失踪人员家属悼念会,所有的瞬间都让她在拍摄的同时感动、落泪。
掩埋了二十余名中国留学生的CTV大楼是王世瑞拍摄的重点之一,她告诉中新社记者,“当我第一次站在CTV大楼旁边,眼泪就不禁往下流,虽然大楼里面没有我的亲人和朋友,但他们就和我的亲人一样。”
跟随着中国救援队忙碌的身影,镜头记录他们用双手一块一块搬开废墟上的碎石,王世瑞也和所有中国人一样,期待奇迹的发生。“我每天都会去CTV大楼,记录营救的最新消息,天天都希望有人被活着救出来,我们一直没有放弃!”
从赴机场接回中国失踪留学生的亲属,到全程参与悼念会,在王世瑞看来,家属们表现的都比较坚强,他们的情绪较稳定,同时,也在焦急中希望与新西兰警方就救援细节进行沟通。
地震之后,王世瑞的摄影工作室暂时搁置了,“以前我经常在天主教堂前为新人们拍摄婚纱照片,现在教堂在地震之后没了,曾经的庄严不复存在。”因为忙于震后事务,她甚至没来得及考虑工作室以后怎样生存,“房租和员工的薪水我还按正常支付,现在最重要的事情是灾后救援,为有困难的侨胞提供帮助,把地震后最新的消息传递给侨胞。”(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