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一项预测结果显示,日本首都东京要是发生7.3级强震,将会造成1万多人死亡,数十万人受伤,将近百万栋楼房遭毁,数百万市民被迫疏散,全国五分之一的经济成果化为乌有。

  上述数字虽只是预测,但一名灾难专家指出,未来30年内,东京发生7.3级大地震的可能性高达70%。

  东京城市策划人数十年来都在积极防灾,并制定严格的建筑抗震条规,有的称得上是世界最高标准,他们希望借此将地震的破坏减到最小。不过,3月11日发生的9级强震和大海啸让日本东北地区遭遇前所未有的浩劫后,有人质疑东京现有的防灾机制是否足够。

  东京距离这次的地震震源大约300公里,虽未遭遇东北那样的惨况,但也尝了一些苦滋味:交通中断、通信受阻、电供不足,以及商店里的必需品如牛奶面包被扫空。因此,专家认为东京当局有必要重新检讨整个对策,并把核灾难也列入计划中,他们指出,要是有比福岛更靠近东京的核电厂发生事故,要如何应对,都必须好好策划。

  东京大学防灾研究所加藤孝明教授说:“如果东京遭到更强的地震袭击,面临的可能是一场大浩劫。就算是7.3级,现有的准备也不足。”

  加藤孝明也是政府防灾计划咨询团的成员。他指出,日本必须修订政策,加强抗震,就算发生8级强震,当局也要有能力减轻破坏和混乱的程度。

  报道称,现在,东京和周边地区的总人口已达3500万,经济产值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只要7.3级的地震就足以让大东京承受不起。

  官方报告预测,如果7.3级地震袭击东京,将有1.1万人死亡、21万人受伤、700万人被迫疏散、经济损失预计会是3月11日地震估计损失的3倍。

  还有一个问题是,如果靠近东京的核电厂如日本中部电力公司(Chubu Electric Power)的滨冈核电厂(Hamaoka)发生核危机,东京当局要如何应对?

  加藤孝明说,当局没有制定一套计划,以应对整个东京受辐射污染的情况。假设东京发生强震,政府运作也将是个大问题,日本首相菅直人政府的一名顾问因此建议,当局应在日本其他地区成立一个影子内阁。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日本气象厅8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日本至少有20座火山在大地震后曾出现活跃迹象。另外,日本将通过新设地震仪调查海底断层。

  日本气象厅8日公布了3月份全国地震和火山活动概况,指出3月11日发生日本大地震后,全国至少有20座火山曾出现了活跃迹象。不过这些火山“目前还没有立即要喷发的征兆”,而且大部分已经恢复了平常状态。

  日本气象厅8日还宣布,为了详细调查引起地震的断层位置和形状,将于4月下旬至6月中旬新设海底地震仪,对从福岛县到千叶县的近海海底进行观测。为此次观测准备的40台海底地震仪具有“自动上浮”功能。它们到达海底后,自动开始观测,在收到母船信号后,会浮出水面,以供回收。

  日本国土地理院8日宣布,日本大地震导致的海啸浸水面积,在东北地区的青森、岩手、宫城和福岛四县合计达到了507平方公里。国土地理院的研究方法是通过航空照片调查农田、市区的浸水情况,然后再对照卫星照片进行计算。(蓝建中何德功)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中新网4月10日电 据日本新闻网报道,日本警察厅10日发表的最新统计数据说,到上午10时,因大地震死亡的人数已经达到12985人。由亲属和友人报案登记在册的失踪者为14809人。两者合计为27794人。

  由于许多灾区的地方政府办公楼也遭海啸摧毁,所有的城市资料丢失,因此真实的失踪人数直到现在还无法掌握。

  目前,在全国18个地区共设置了2377个避难所,有15万3932人在避难所里生活。

  警察厅说,因地震和海啸遭到全部损坏的房屋为48608间。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华网马尼拉4月9日电(记者赵洁民)菲律宾火山地震研究所9日发布公告说,由于距首都马尼拉以南65公里处的塔阿尔火山显现喷发迹象,因此将该火山警戒级别由1级提高至2级。

  菲律宾火山地震研究所观测到,塔阿尔火山口湖每天释放的二氧化碳量从2月份的1875吨增加到3月底的4670吨。本周在火山周围进行的地面变形观测显示,火山体与2月份相比又有膨胀,另外主火山口的北面和东北面地区蒸汽活动加剧,有时发出“嘶嘶”的声音。这些证据都表明塔阿尔火山的警戒级别已达2级,即有喷发的可能。

  菲律宾火山地震研究所说,火山可能会突然喷发出有毒气体,公众应远离火山周围危险地区。

  菲律宾处于太平洋的火山带上,火山喷发和地震都很频繁。塔阿尔火山是菲律宾已知22座活火山中最活跃的火山之一,有记录的喷发共33次,上次喷发是在1977年,由于火山口周围的塔阿尔湖吸纳了溢流出的岩浆,因此未造成人员伤亡。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日本文部科学省7日公布的一项研究成果显示,通过对日本历史上大地震的研究,日本东海、东南海、南海和宫崎县近海有可能发生连锁地震,一旦发生连锁地震最大震级有可能达到里氏9级,并将形成长达700公里的断层。

  日本研究人员此前预测,本州岛中部至四国岛的太平洋一侧的东海、东南海和南海可能连锁发生大地震,造成巨大灾害。然而,从2008年开始,研究人员在对1707年日本历史上最严重地震之一的“宝永地震”进行计算机模拟研究后发现,当时东海、东南海和南海海域发生连锁地震时,宫崎县近海的日向滩一带也很可能发生了地震,这说明当时可能发生了四大海域的连锁地震。

  模拟显示,如果今后四大地震连锁发生,四国岛西部沿岸和九州太平洋沿岸的晃动程度将达到原先预测的1.5倍,海啸高度将达到5至10米,是设想的1.5至2倍,西日本太平洋沿岸的大部分地区将受到海啸袭击。

  这项新研究意味着情况可能比预想的更为严重,日本政府制定的针对三大地震连锁发生的对策也将被重新研究。(蓝建中)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日本7日晚再次发生7.1级余震,针对网络流传关于“太阳风暴诱发日本地震”的说法,记者8日采访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专门研究太阳的首席科学家季海生及多位地震专家。

  季海生表示:“太阳风暴是非常平常的自然现象,在太阳活动周期,就会频繁出现太阳黑子爆发。而此时发生地震,仅仅是巧合,并不能说明两者间有关联。”他进一步解释说:“太阳活动周期有一个11年的周期规律,如果两者有关,那么地震也应该与太阳活动周期有一样的规律,但是地震并没有这样的规律,因此两者无关联。”

  曾有网友认为,“太阳风暴的带电粒子流到达地球后,扰乱了地球磁场,引起磁暴,磁暴会在地壳中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能触发地震”。

  “此次地震还是日本9级地震的余震。”江苏地震局新闻发言人张振亚这样表示。据他介绍,主震发生过后,余下的能量要不断释放,就表现为余震不断。自日本9级大地震以来,日本海域附近已发生42次6级以上的余震,两次7级以上的余震。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研究员、地震首席预报员孙士鋐说:“9级大地震过后,6级、7级余震不断是常有的事。例如1960年5月22日,智利发生了9.5级大地震,之后也是过去快20天左右,发生了两次7级以上的余震。”他同时提醒,此次日本7.1级余震值得特别关注,因为它有窗口作用。由于该地区地下应力特别敏感,可能在同一构造带上,还会有比较大的地震。(唐娟)

发表在栏目: 自然

这张4月7日拍摄的日本NHK电视台视频截图显示地震发生时日本仙台市的情况。日本东北地区7日晚发生里氏7.4级地震,日本首都东京也有较强震感,日本气象厅向东北地区太平洋沿岸发出了海啸警报。新华社发
日本媒体截屏

  科学网(kexue.com)讯 日本女川核能发电厂的营运公司说,8日凌晨强震过后,核电厂出现漏水情况,但厂外辐射值没有改变。这起余震造成的死亡人数则增加到3人。

  日本东北部的宫城县外海昨天深夜发生规模7.4强烈余震后,内阁官房副长官福山哲郎凌晨透露,东北电力公司的女川核电厂安然无事,自3月11日大地震后,女川核电厂即已关闭。

  日本原子力安全保安院稍早在记者会表示,昨晚的地震后,这座电厂丧失了部分外部电力,但使用备用发电机供电,以冷却使用过的燃料棒。负责营运的公司说,第一及第二核子反应炉的废料槽及电厂其他地方都出现漏水情况。

  至于在3月11日大地震受创的福岛第一核电厂,东京力公司指出,因上次强震受损的福岛核电厂未出现异状。以帮浦对核电厂反应炉炉心进行注水冷却的工作仍然持续进行。

  由于几座核电厂无法运作,经济产业大臣海江田万里说,日本将寻求减少企业与家用电力使用,以避免限电。他说,基本上,受到311地震影响最严重的东京电力公司与东北电力公司不会实施轮流停电。经济产业省说,政府希望仰赖这两家公司的大用户能够在夏季尖峰时间将用电量减少25%。小型工业用户减少20%,家用电则希望每户减少15至20的用电量。

  (科学网-kexue.com 蜘蛛侠)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图为仙台民众在街头蹲下躲避。

  据日本共同社报道,日本总务省消防厅8日称,7日深夜宫城县发生的里氏7.4级强烈余震中,该县石卷市和邻近的山形县尾花泽市分别有1人死亡。

  此前日本警察厅称,在这次强烈余震中,东北6县共有132人不同程度受伤。

  日本宫城县7日晚发生7.4级地震,当局于日本东北地区海岸发出海啸警报,要求当地居民疏散,前往高处暂避,东北地区大面积停电,宫城县海岸初步有50厘米海啸,核电站工人也被下令疏散。日本气象厅发布消息称,此次7.4级地震仍为3月11日大地震余震。

  日本首相菅直人发出指示,要求全力确认受灾情况。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地震——海啸——核危机,最近发生在日本的一切让我们领教了一场重大自然灾害所能带来的“多米诺效应”,也提醒人类必须重新检视沿海建筑工程的设防。严格审查和评估在用、在建及将建核电站的安全性的同时,是否也应对临海而建的其他建筑工程展开海啸风险评估?从长远来看,随着我国海岸经济带的继续开发,一份用于风险评估、建筑设防和应急预案的中国海啸灾害高风险区淹没图不可或缺。记者从上海交通大学获悉,相关研究已获得进展。

  海啸预警日本领先

  引发大海啸的9.0级强震之后,日本本州岛以东海域一直没有消停过,4.5级以上余震数以百计,也曾再次发出海啸预警信号,所幸结果有惊无险。海啸会不会再次袭来?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刘桦教授的回答是:不能排除这个可能性。一般而言,震级6.5级以上、震源深度50公里以内的倾滑性地震(即断层上下错动的地震),有可能产生海啸。一旦监测到这样的地震发生,日本海啸预警系统可在3分钟内发出海啸预警。

  刘桦介绍,如此反应迅速的海啸预警系统,是日本在经受1993年北海道地震后逐步改进的结果。目前,日本的海啸预警系统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此外,日本和美国一样,均拥有详细的海啸灾害高风险区淹没图,划出不同程度的海啸可能影响的范围,评估海啸可能产生的灾害,制定逃生路线和应急预案。

  中国不能高枕无忧

  刘桦透露,2004年底印度洋强震海啸后,很多沿海国家和地区都提高了对海啸研究的重视程度。以前认为,印度洋不会发生足以触发海啸的强烈地震,所以环印度洋国家对海啸的防范能力明显不足。

  在我国,海啸防范意识并不普及,科学界此前对海啸的研究也不充分,因为历史记录让大家形成了基本共识:和台风、风暴潮相比,海啸离我们较远。亚洲东部有一系列岛弧:堪察加半岛、千岛群岛、台湾岛、琉球群岛和菲律宾群岛等,它们成为我国大陆大部分海岸线免受太平洋越洋海啸波及的天然屏障。

  不过,在海啸风险方面,我国也不是全然高枕无忧。据美国地质勘探局发布的太平洋周边断裂带地震风险评估地图,马尼拉海沟和琉球海沟分别为高风险断裂带和中等风险断裂带。刘桦表示,经海啸数值模型计算分析,如果南海的马尼拉海沟和东海的琉球海沟发生强震,继而引发海啸,可能影响我国。若马尼拉海沟北部断层发生9.0级地震,海啸波约0.5小时到达台湾南部,2.5小时之内到达海南东南部,3小时之内到达福建和广东沿海。台湾南部垦丁海域波高达2米,高雄附近最大波高达0.7米;当海啸波传到东南沿海时,汕尾附近最大波高达0.6米。若东海大陆架外琉球海沟内发生9.0级地震,激发的海啸波在地震后1小时之内到达台湾北部,3小时后到达浙江沿海,大约7小时到达长江口。

  沿海建筑评估风险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教育部和上海市科委的资助下,上海交大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已建立起一套“地震海啸生成、传播与爬高”的数值模拟系统,争取能最终完成一张针对南海和东海海域的海啸灾害高风险区淹没图。有了这张海啸淹没图,对各类沿海建筑工程的海啸风险做出评估,确保学校、医院等重要设施不得建在可能受海啸影响的范围内。目前,我国只有核电站需在建设前进行海啸风险评估。而在日本和美国,海啸淹没图不仅为相关海域海岸带规划与开发论证的重要依据之一,而且还可供保险公司确定保费时参考。

  刘桦呼吁尽快建立我国南海海域海啸预警系统,在相关海域设置海啸监测浮标和专用的海底地震监测台站,并加强海啸成灾机理与减灾措施研究。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日本海上保安厅4月6日说,东日本大地震震源地附近的海床随着地震向东南方向移动约24米,且隆起约3米。这是日本国内观测史上最大的海底地壳变动记录。
东日本大地震震中位于宫城县牡鹿半岛东南约130公里的海底。此前,日本国土地理院已宣布,牡鹿半岛向东南方向移动约5.3米,而海床移动距离是这一数字的4倍以上。
海上保安厅说,日本东北地区近海太平洋海底设置了16处“海底基准点”,在其中的3处观测到地壳变动。海上保安厅在这一海域的观测始于2007年。
海上保安厅海洋研究室主任研究官佐藤真理子说,将海床变动的数据与陆地变动的数据相结合有助于了解相关断层的位置。
相关专题:日本大地震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11 页,共 2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