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当地时间3月11日下午2点46分(北京时间11日下午1点46分)左右,日本东北地区宫城县北部发生里氏9.0级特大地震。以下是日本历史上发生的大地震:
1923年9月1日,东京发生里氏7.9级地震,造成142807人死亡。
1927年3月7日,西部京都地区发生里氏7.3级地震,造成2925人死亡。
1933年3月3日,本州岛北部三陆发生里氏8.1级地震,造成3008人死亡。
1943年9月10日,西海岸鸟取县发生里氏7.2级地震,造成1083人死亡。
1944年12月7日,中部太平洋海岸发生里氏7.9级地震,造成998人死亡。
1945年1月13日,中部名古屋附近三川发生里氏6.8级地震,造成2306人死亡。
1946年12月21日,西部大面积地区发生里氏8.0级地震,造成1443人死亡。
1995年1月17日,西部神户及附近地区发生里氏7.3级地震,造成6437人死亡或失踪。
2004年10月23日,中部新潟发生里氏6.8级地震,造成67人死亡。
2007年7月16日,新潟海岸地区发生里氏6.8级地震,造成至少9人死亡,1000多人受伤。(
这只忠义的西班牙猎犬始终守护在受伤同伴的身旁,直到其获救
日本从来不缺少忠诚的狗狗,“忠犬八公”的故事早已感动了无数世人。而在这次大地震中,又有这样一只重情义的小狗,但它守护的不是主人,而是自己奄奄一息的同伴。
事情发生在重灾区之一的茨城县,当时一个电视台节目组成员正在那里拍摄废墟现场。没过多久,一只西班牙猎犬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它看起来神情焦虑,而且不停地在原地转圈,似乎是想引起大家的注意。
就这样,在这只棕白相间的小狗的引领下,电视台工作人员终于在瓦砾下找到了另一只小狗,它身受重伤、生命垂危。随后,西班牙猎犬被送往水户市一处避难所,它的同伴则在该市由一名兽医进行治疗。
工作人员将这段“患难见真情”的感人故事录了下来,希望它能够激励、抚慰灾难中的人们。
2011年3月16日,广东省地震局在佛山举行研讨会,邀请中科院院士邓起东等专家研讨有关广从断裂带西淋岗滑坡构造的有关问题,并进行现场考察。邓起东等专家现场考察挖掘的探槽。
“这么小的断层要说它与大地震相关应该说是不科学的。”中科院院士、国内地质“活动构造”泰斗邓起东在“广从断裂西淋岗滑动构造研讨会”上表示,位于顺德陈村西淋岗的地貌并无有力证据证明是“活断层”,也不存在发生大地震灾害的可能。
2011年3月16日,邓起东院士和来自广东省地震局、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研究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中山大学、广东省地质局、广东省地质调查院等单位的50多位专家学者一起,参加了“广从断裂西淋岗滑动构造现场研讨会”,会议目的旨在探讨西淋岗滑动构造的成因。
学术探讨:
重力构造或活动构造
西淋岗,位于佛山市顺德区陈村,距广从断裂3.8公里。2007年底,在一次山体滑坡调查中,西淋岗的地表位错现象被发现,随后中山大学、佛山地质局对此展开了研究,认为在西淋岗地区存在2万年以来的活动断层,是广从断裂新活动的表现,可能与大地震相关。
对此,学术界有不同看法。2010年10月,广东省地震局和武汉地质调查中心等单位开始就西淋岗是否存在“活动断层”进行专项调查,系统地开展了地质地貌调查、系统开挖探槽、浅层人工地震探测和第四纪地层年代学研究等工作。
“活动断层”是指晚第四世纪(10万年以来)有过活动的断层。统计资料表明,规模较大的活动断层具有引起6.5级以上强震的潜在可能。
本次学术研讨会 ,主要是围绕该地切割地表土层的滑动面是否与广从断裂的新活动有关展开。
邓起东院士从断层性质对比、构造特点、局部地形等八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西淋岗“断层”的规模小、切割浅、分布局限,是在局部地貌和构造条件下、重力作用下形成的滑动构造。
与会专家达成共识:西淋岗发现的地表滑动构造与广从断裂的新活动无关,更不具有发生大地震的可能,而是重力失衡形成的裂隙或滑动面,与“滑坡”有关。
针对日前媒体报道“中广核集团表示‘中国反应堆厂房可抗万年一遇地震’”,昨日中广核集团通过官方微博声明“万年一遇”的说法对公众存在误导。“万年一遇”是一个统计层次概念,不是说明一万年内一定发生、或者一定不发生,不能简单理解为“中国反应堆厂房可抗万年一遇地震”。
中广核集团表示,在我国核安全导则《核电厂厂址选择中的地震问题》和《核电厂抗震设计规范》中,定义的核电站可能遭遇的最大地震按年超越概率10-4评价(也即重现期是万年一遇)。
“万年一遇”是核电站抗震设计的最高标准,是对年超越概率10-4的一个通俗说法,说明概率水平极低,即电厂区域出现如此量级地震的可能性极低,是对难以理解的概率范畴概念的一个通俗定量的说法,不可望字生义。
但对此解释,有网友认为太过于专业,完全超出人的理解范围。也有人建议国家制定科学技术标准时将“千年一遇”、“万年一遇”这样的“术语”全部取消。
中广核集团是国内主要核电投资和运营方之一,现拥有大亚湾核电站、岭澳核电站一期、岭澳核电站二期1号机组共500万千瓦的在运行核电机组。目前全国运营的核电机组为1080万千瓦。
责任编辑:NN027(本文来源:新京报 作者:钟晶晶)受地震和海啸影响,日本的象征—富士山的火山变得更加活跃,有喷发迹象。
特大地震对火山带产生了影响。据神奈川县温泉地学研究所观测,箱根町火山周围近日连续发生地震,已观测到850次地震,其中震级最高达4.8级。
近日,东京以南100公里处的静岗县发生了6.4级的余震,东京也有震感。据分析,此次地震是受11日发生的大地震影响而形成的。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地震的震源就位于富士山下。
报道指出虽然现在富士山附近还没有发现特别明显的火山活动变化,但已经感知到这一地区的大型火山口有摇动的迹象。
3月16日,在日本大地震重灾区岩手县大船渡市,几名男子在城市的废墟上行走。据日本政府16日上午的最新统计,目前,已有3000多人在3月11日发生的里氏9.0级大地震和引发的海啸中丧生,1万余人失踪,成千上万的人无家可归,位于东北部的宫城县、福岛县、岩手县等地基础设施严重损毁。新华社记者 任正来 摄
英国研究人员认为,日本强震所触发海啸浪高至10米、侵入内陆数公里,就规模而言可能是“千年一遇”。
英国广播公司15日援引英国地质勘查研究所地震灾害部门负责人罗杰·米松的话报道,日本东北部强震所触发海啸与公元869年仙台市附近一次海啸有不少相似处。
大约10年前,日本东北大学教授蓑浦厚治(音译)所率团队研究仙台和相马附近沿海平原沉积物,发现不少869年海啸的痕迹。他们的研究成果显示,那次海啸由8.3级海底地震触发,侵入内陆超过4公里。他们还推断,这一地区过去3000年间共发生3次同等规模的海啸。
这次地震里氏9级,触发海啸浪高至10米,淹没陆地范围尚无准确统计。媒体报道显示,海水侵入内陆至少数公里,有媒体称达10公里。
米松认为,时隔千年的两次海啸规模类似,“难以想象这一地区遭遇更大规模的地震”。
谈及这一领域的研究方法,英国国家海洋学中心地球物理学研究员莉萨·麦克尼尔说:“我们从20世纪开始用测震仪记录地震数据。要了解在那以前的(地震及海啸)事件,我们可以借助多种手法,一种是利用历史记载,另一种是经由地质记录。”
“我们可以寻找海啸证据,或寻找陆地板块上下剧烈移动的证据,”她说,“一些情况下,海底沉积物的流动可能由地震引发,可能为我们提供数据。”
麦克尼尔说,由于地质数据和历史记载有限,估算古代地震震级不是容易事。一般而言,地震震级与海啸规模有关联,但这种关联并非“线性”,即震级高不一定会导致海啸严重,震级低未必致使海啸可以忽略。震源深浅、海岸线形状、海底地貌等因素会影响海啸规模。
研究人员提醒,尽管这次海啸就规模而言可能是“千年一遇”,但人们不应认为地震能量已经释放、今后一段时期会相对平静。(杨舒怡)
尽管周五的日本地震是该国历史上有记录以来最强的一次,引发了强烈破坏和大规模海啸,并导致核电站事 故,给日本造成了严重损失。但是专家表示,这次的强震可能还并非人们预料将可能发生的“超强地震”。这并不是说9.0级的地震还不够大,还是因为这次地震发生的地点和理论不符。
长期以来,地震学家们一直认为日本正酝酿着一次强震,这一强震的震中位置则将是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的翻版,即其发生地是位于一条非常靠近东京的断裂带上。那次大地震几乎摧毁了东京,造成大约14.2万人遇难。
日本地质情况复杂,这是其独特的地理位置造成的。日本位于三个大板块: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板块以及鄂霍茨克板块交界处。这三个板块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日本地震活动频繁发生。
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震级估计为7.9级至8.4级之间,其原因是菲律宾板块向日本大陆发生碰撞挤压,地震的震中位于东京附近的一条断裂带:相模海槽(相模トラフ,)。
而上周的地震发生地相比之下更加偏北,位于日本海槽的南端,是由鄂霍茨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碰撞引起的。
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活动版块和海床制图实验室主任克里斯·歌德费因格(Chris Goldfinger)说:“大部分专家都没有料到在那个地方会发生那么强烈的地震。”这是因为日本海槽附近在过去的数千年内一直不断在发生着较大的地 震,但从来不会出现这样的超级强震。
对于这一观点,来自美国伊利诺伊州西北大学伊万斯顿分校(Northwestern University in Evanston)的地球物理学家赛斯·斯特恩(Seth Stein)表示赞同。他说:“长期以来,日本人一直在为一场大地震做准备,但是他们预计地震的发生地应当更偏南,基本上位于东京湾附近。”而根据美国地 质调查局的数据,此次的地震还造成了整个日本平移了约2.4米。
地震预测是伪科学?
但专家们同时也指出,这并不是说日本海槽在地震学上是不活跃的。罗伯特·耶茨(Robert Yeats)教授指出:“日本北部历史上不断发生着地震。”他是俄勒冈州立大学科瓦利斯分校的地质学专家。
而西北大学的斯特恩教授指出:“问题就在于,我们缺乏足够长期的历史资料来判断一处地点可能发生的最强地震的震级是多少。”
即便对于日本也是一样。要知道,尽管不是如现代地震学资料那样精确,但是日本保存有1100年来该国发生的地震的记录。
按照美国国家地质调查局地震风险评估项目的高级研究科学家大卫·安普盖特(David Applegate)的说法:“近期的历史记录无法帮助我们预测会发生什么。”
因此,专家们认为,目前仍然存在着在更加偏南的相模海槽再次发生一次超强地震的风险。
大地震前已有预测
但历史地震记录并非科学家们进行地震预测的唯一手段。
举个例子,根据俄勒冈州立大学耶茨的说法,东京大学有一位地震学家池田康隆(Yasutaka Ikeda)曾使用GPS技术对日本海槽沿线的板块挤压应力进行了精确的测量。
之后,池田教授将测得的地质应力积累的数据于已经发生的地震中所释放出的能量进行对比。
他得出的结论是:就积累的地质应力释放而言,本世纪内这里发生的地震还不够多。因此他得出结论,应当还会出现一些强震——比如这一次发生的特大地震。
这次地震发生时,池田教授正在中国访问。但即使是他,得到消息之后也是大吃一惊。他在一份发给国家地理的电子邮件中说:“我可是从来没有想到过在我的有生之年会发生这样的强震。”
日本大地震前曾发生前震
直到事后,人们才猛然意识到,这次的地震其实是有前震的:3月9日,也就是大地震到来前两天,同一地区曾发生过一次里氏7.2级地震。
但一般而言,在这样规模的地震之后,应当是更多更小的余震,而不会出现再次这样巨大规模的强震。
美国地质调查局的安普盖特教授说:“许多7级左右的地震之后都会出现逐渐减弱的余震。而这一次,直到事后,当我们回过头去看的时候才猛然意识到,那一次的7.2级地震其实只是一次前震。”。对此,他表示,发生这样的事件的概率仅有大约1/20,非常罕见。
而在地震后的3月11日,美国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召开的一场吹风会上,署长克莱格·福格特(Craig Fugate)表示:“这一切的底线是一点,那就是地震到来时可能是没有警报的。”
他说:不论我们修建多么坚固的抗震设施,地震引发的海啸和强烈的地面晃动还是会多多少少造成损失。(晨风)
木质桁架的铁皮屋顶则更富有弹性,可以提高房屋在地震中的安全系数。
本文为读者详细介绍几种地震灾区常用的房屋结构以及建筑材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启示。
发生在海地的地震提醒了大家:地球上有数十亿人所居住的房子会在地震中坍塌。然而,提高房子的安全系数的花费并不高,只需要使用秸秆、泥砖和旧轮胎等基本材料就能实现了。
在洛杉矶和东京等断裂带较多的城市中,提高房子的抗震能力已经成为日常生活费用中的一部分。混凝土墙大多使用钢筋进行加固,而少数建筑会安装上 相应的减震装置以防万一。在2010年2月下旬发生在智利的里氏8.8级的地震中,遵循严格的要求建成的房子拯救了千上万人的生命,但在海地这样比较落后 的国家里,2010年1月发生的强烈地震一共造成22.25万人死亡,数百万人无家可归,一些普通的房子根本无法抵抗地震的蹂躏。“发生在海地的灾难,在 发达国家是不会如此严重的”,利马秘鲁天主教大学的工程师马歇尔·布隆德特说。其实哪里都不应该发生这样的惨剧,这里有廉价的解决办法。
1970年,秘鲁发生地震,一共造成7万多人死亡,自此之后,布隆德特就一直致力于抗震房屋方面的研究,在那次地震中,许多人因为房屋坍塌而失 去生命,普通房屋的墙体所使用的砖比较便宜,也比较重,同时是由阳光晒干的,这种类型的砖在发生地震的时候非常容易碎裂,这也正是引起房屋倒塌的主要原 因。布隆德特的团队研究发现,那些墙体在建造过程中使用塑料网的建筑,虽然在地震中也出现了裂缝等情况,但却没有引发坍塌事故,里面的人们得以成功逃生。 “你可以重新改建一下自己的房子,但并不需要做太多的改造”,布隆德特说,塑料网同样可以用来对混凝土墙进行加固。
其他地方的一些工程师也正在寻找使用当地材料来建造抗震房屋。印度的研究人员已经成功找到了一种用来加固房屋的竹子。而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的约 翰·范德林特专门为印尼地震多发地区设计了一种房屋模型,底部安装有地面运动装置,用填满了沙子的轮胎制成,虽然这种房子的安全程度只有那些安装了先进减 震装置的房子的三分之一,但是它的建造费用非常低廉,非常适合在印尼地区进行推广。“正如你所问的那样,作为一个工程师,我需要多高级别的安全度?”范德 林特说,“这时候你需要把握好实际情况和解决办法之间的平衡。”
在巴基斯坦北部地区,有许多可以加以利用的秸秆。在这里,一般的房子是由石头和泥浆建成的,然而秸秆拥有无可比拟的弹性,同时在冬天还有一定的 保温作用,加州的工程师达塞·多诺万说,多诺万和她的同事们在2005年巴基斯坦地震后开始在当地建造“秸秆房屋”,目前他们已经完成了17栋。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它的一些地震多发地区:虽然鼓励创新思想,但实施起来却非常困难,即便是解决办法很是廉价,但对于他们来说依然太贵。自 2007年以来,秘鲁一共有2500栋房子用塑料网或其它措施进行了加固,今年计划完成700栋,但整个国家还需要数十亿美元对几百万栋房子进行加固。 “世界上还有更多的房子需要进行改造,”布隆德特说,“而这些房子很可能会在下一次地震中倒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