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俄罗斯海域发现白色杀人鲸

  科学网(kexue.com)讯 鲸鱼堪称海洋中的霸主,而虎鲸则是鲸鱼中的王者,他们已美丽的姿态,聪明的智商深受人们喜爱,也常常成为各大海洋馆的招牌。众多周知,虎鲸由于凶猛的习性,有被成为杀人鲸,黑色成了它们的标志,但也有例外。


纯白杀人鲸或患白化病

  近日野生动物学家在俄罗斯海域发现了神奇的一幕,一头白色的杀人鲸出现在鲸鱼群中,与其他杀人鲸黑色背鳍不同,它白色的背鳍极为与众不同。

  莫斯科大学与圣彼得堡大学的科学家联合考察中,在俄罗斯境内的北太平洋海域发现的这头白色杀人鲸,根据科学家分析,从高达近2米的背鳍可以看出这头鲸鱼至少16岁,而全白的颜色可能与白化病有关。

  本次考察的负责人埃里奇表示:“这次发现是一个惊喜,这是我们首次看到白色的杀人鲸,大自然就是这样的神奇。它的周围有大约10头杀人鲸,但它是那么的特殊,那么的显眼。我们观察他的背鳍有2米高,这证明它已经至少16岁,而这种鲸鱼一般可以生活的60岁。”

  科学团队目前还在位于俄罗斯东部海域的科曼多尔群岛附近考察生态状况,他们认为应当对海域加以保护,这里是鲸鱼与海豚的重要栖息地,而当前的过度捕捞、资源开采已经对生态产生了破坏,这将严重威胁海洋生物的安全。


珍贵白虎也患白化病

  白化鲸鱼或许就与这里某种环境污染有关。在自然界白化动物总给人们带来别样的感受,白虎、白狮子这样白色的猛兽总能受到人们的更加关爱,而首次出现的白虎鲸相信在未来将受到更多关注。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相关阅读

  科学家发现新鲸鱼物种 古埃及怪兽竟可上岸行走

  智利沙漠竟存最大鲸鱼墓地 奇怪巨兽化石同现身

  组图-杀人鲸捕食靠战术 专家惊叹鲸鱼聪明智慧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暗物质被认为占宇宙总质量的大约83%,但是最新研究并未发现暗物质的踪迹,这令我们的宇宙是由什么构成的问题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暗物质被认为占宇宙总质量的大约83%,但是最新研究并未发现暗物质的踪迹,这令我们的宇宙是由什么构成的问题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拉息拉望远镜(是安装在里奇–克雷季昂望远镜上的一个叉状结构)是由卡尔蔡司集团制造的,它从1984年开始在拉息拉天文台投入使用  拉息拉望远镜(是安装在里奇–克雷季昂望远镜上的一个叉状结构)是由卡尔蔡司集团制造的,它从1984年开始在拉息拉天文台投入使用
暗物质被认为在星系周围形成一个“晕”,并“构成”太空里的很多天体暗物质被认为在星系周围形成一个“晕”,并“构成”太空里的很多天体

  北京时间4月26日消息,被认为把整个宇宙“粘合”在一起的神秘物质——“暗物质”可能并不存在,这种情况令当前的宇宙论陷入一片混乱。人们认为暗物质的质量大约占宇宙总质量的83%,并把星系紧紧“束缚在一起”,但是对我们太阳附近的400颗恒星进行的扫描,并未发现暗物质的踪迹。

  这项利用智利的拉息拉望远镜进行的研究,是有史以来实施的这种类型的最大规模研究。地球上的很多科研项目都在寻找暗物质,其中很多采用的是深埋在地下矿井里的探测器,但是智利科学家表示,它们可能找不到这种物质。对银河里的恒星运动进行的迄今为止最为精确的研究,并未在太阳周围的广大区域发现暗物质的迹象。一个科研组利用欧洲南方天文台拉息拉天文台的2.2米口径的MPG/ESO陆基望远镜和其他望远镜,已经扫描了太阳周围13000光年范围内超过400颗恒星的运动情况。他们通过这些最新数据计算出太阳附近物质的质量,这个空间的体积比以前认为的大4倍。

  该科研组负责人、智利康塞普西翁大学的克里斯迪安-莫尼-比丁说:“我们追溯到的物质质量与我们在太阳周围区域看到的恒星、尘埃和气体的质量非常相符。但是如果是这样,我们期望存在的物质——暗物质就没有存在的空间。我们的计算结果表明,它应该在我们的测量结果里非常明显的显示出来。但结果并未发现它的踪迹。尽管有了最新研究数据,但是真正的银河确实比只有可见物存在的银河的旋转速度更快。因此,如果暗物质并未出现在我们期望的地方,那么我们就需要找到能够解决这个质量短缺问题的办法。”

  莫尼-比丁说:“我们的研究结果与当前公认的模式相抵触。暗物质之谜由此变得更加扑朔迷离。进一步的研究将是超越这一点非常至关重要的,例如欧洲航天局的盖亚(Gaia)卫星任务。”暗物质是一种看不到的神秘物质,但是它能通过对周围物质产生的引力呈现自己。宇宙里的这种额外成分,最初用来解释为什么包括我们的银河在内的星系的外部会旋转的如此迅速,但现在暗物质也是星系是怎样形成及进化理论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现在人们普遍认为,这种暗物质的质量占宇宙的80%,尽管它令所有试图查明它的自然属性的尝试全都落空。迄今为止在地球上的实验室里发现暗物质的尝试也都以失败而告终。

  该科研组小心翼翼地对很多恒星的运动进行测量,尤其是那些远离银河平面的恒星,可以向后推测出有多少物质存在。无论是恒星等正常物质,还是暗物质,这种运动是所有物质之间的引力导致的结果。天文学家的现有星系形成及旋转模型指出,暗物质晕围绕在银河周围。他们无法准确预测这个晕的形状,但是他们确实希望能在太阳周围区域发现大量该物质。但是只有存在可能性很小的暗物质晕形状(例如被极度拉长的形状),才能解释新研究发现的暗物质缺失的原因。(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左图为在弗内斯修道院发现的高级修道士遗骸,右图为在墓葬内发现的权杖和戒指
左图为在弗内斯修道院发现的高级修道士遗骸,右图为在墓葬内发现的权杖和戒指
弗内斯修道院,座落于坎布里亚郡。在这座修道院,考古学家发现了12世纪的修道士墓葬
弗内斯修道院,座落于坎布里亚郡。在这座修道院,考古学家发现了12世纪的修道士墓葬
考古学家是在无意间发现这座12世纪修道士墓葬的
考古学家是在无意间发现这座12世纪修道士墓葬的
左图为在墓葬内发现的镀金银戒指,右图为在墓葬内发现的高级修道士权杖
左图为在墓葬内发现的镀金银戒指,右图为在墓葬内发现的高级修道士权杖

  据国外媒体报道,2010年,考古学家在英国坎布里亚郡的弗内斯修道院废墟地下深处发现了一座12世纪高级修道士的墓葬。借助于碳年代测定技术以及现代病理学和考古学知识,墓葬主人的身份将不再是一个秘密。考古学家表示这个墓葬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现,能够填补湖区修道院历史的缺失篇章。

  弗内斯修道院位于巴罗因弗内斯,曾经为诗人威廉-沃兹沃斯和画家约瑟夫-玛罗德-威廉-特纳提供创作灵感。在对修道院进行紧急维护时,考古学家无意间发现一具身材粗壮的修道士的骨骸。这位西多会修士的墓葬能够一直保存至今堪称一个奇迹。他躲过了亨利八世 1537年对其修道院进行的迫害,接踵而来的盗墓者没有找到他的墓葬,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考古学家也未能发现他的存在。上世纪30年代,人们曾对摇摇欲坠的修道院建筑进行加固,在深度挖掘过程中同样没有发现他的遗骸。

  这位修道士是英国第二富有同时最有权势的西多会修士。不久后,他的身份可能不再是一个秘密。借助于碳年代测定技术以及现代病理学和考古学知识,专家们相信他们能够填补湖区修道院历史的缺失篇章。在1805年创作的自传体长诗《序曲》中,沃兹沃斯曾提到弗内斯修道院的“破败的墙壁”,特纳也在自己的一些画作中描绘这些墙壁。现在的墙壁上布满裂缝,由中世纪木基腐烂所致。

  考古学家和结构工程师对墙壁进行了分析,而后进行深度挖掘,最后发现了一座未被破坏,没有记号同时此前未知的墓葬。这个墓葬位于修道院内殿,重要性显而易见。内殿是修道院最神圣的地方,通常留给最重要和最受人尊敬的人。考古学家在墓葬内发现了罕见的中世纪珠宝以及只有高级修道士才有的银制镀金权杖。

  负责挖掘工作的牛津考古学研究院专家认为,这名修道士去世时的年龄在40岁到50岁之间。脊骨的弯曲程度说明,他体型较胖,可能患有2型糖尿病。他的胳膊放在腰部两侧,而不是在胸部交叉,这也说明他体型较胖。英国文化遗产保护机构负责人苏珊-哈里森认为,虽然这名修道士可能在12世纪50年代初去世,但这个墓穴的年代更有可能追溯到14世纪50年代到16世纪初。她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现,过去50年英国考古学界发现的其他任何墓葬都无法与其相提并论。”

  墓葬内的权杖是教会高级成员身份的象征,它的头部由镀金铜打造,饰有银浮雕,图案为大天使迈克尔屠龙。末端呈钩状,采用毒蛇头造型。权杖的木制结构只有少部分保存下来。修道士佩戴的戒指由银制成并且镀金,上面镶嵌着一块刚玉。刚玉的底部可能有一个小洞,内装圣徒遗骸。5月4日至7日,戒指和权杖将对外展出。

  在鼎盛时期,弗内斯修道院非常富有,达到难以置信的程度。在16世纪30年代英国国王解散修道院之后,修道院的财宝被洗劫一空,走向落败。英国文化遗产保护机构的哈里森表示,虽然权杖和戒指非常罕见,但他们更感兴趣的是墓葬本身。借助于更为先进的技术进行分析,考古学家能够在更大程度上揭开这座墓葬的秘密。通过碳年代测定确定具体时间并与历史记录进行比对,他们甚至能够知道这位修道士的名字。(孝文)

相关阅读

  维京海盗奇特墓穴出土 独特船葬宝剑陪伴显地位

  组图-盘点最具"女人味"国家 纬度越高地位越高

  家发现史前驯犬新证据 猛犸象骨头伴葬显地位


发表在栏目: 科学
业余天文爱好者们日前在火星表面观测到一个尖锐的突起物,这个物体看上去呈现几乎完美的矩形直立结构 
业余天文爱好者们日前在火星表面观测到一个尖锐的突起物,这个物体看上去呈现几乎完美的矩形直立结构
科幻电影《2001太空奥德赛》的场景:外星人在地球上树立的方形石碑
科幻电影《2001太空奥德赛》的场景:外星人在地球上树立的方形石碑

  据美国太空网报道,业余天文爱好者们日前宣称他们在火星表面观测到一个尖锐的突起物。这个物体看上去呈现几乎完美的矩形直立结构。爱好者们在美国宇航局拍摄的火星表面高分辨率图像中找到了这个物体,看上去它和经典科幻影片《2001太空奥德赛》中在月球和火星上发现的那种外星文明建造的方形石碑非常相似。

  这个奇特的物体最早是在数年前被美国宇航局在轨运行的火星勘测轨道器(MRO)搭载的高分辨率成像科学实验相机(HiRISE)拍摄的图像中被发现的,随后这个物体在互联网上吸引了越来越多网民的关注。人们不禁浮想联翩:这是外星人出于某种神秘的原因而在此修建的吗?更加诡异的是,为什么它的外形和电影《2001太空奥德赛》中所描绘的情景那么相似?这究竟是人工建造的还是自然作用的产物?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火星空间飞行中心研究员乔纳森·希尔(Jonathon Hill)负责火星探测任务规划,也曾经处理过很多火星探测器发回的图像数据。根据他的看法,这个所谓的方形石碑不过是一块外形恰好大致呈现长方体的巨石而已。

  拍摄这张图像的高分辨率成像科学实验相机的在此的分辨率约为30厘米。考虑到MRO探测器的飞行高度此时距离火星地表达300公里,这已经是一个非常惊人的高分辨率。但是尽管如此,这一分辨率下依旧无法分辨出一些中等尺度的岩石碎块。希尔说:“当分辨率不够高,无法分辨出一个物体时,物体会倾向于变成方形,因为像素块本身是方形的。当你降低分辨率,图像中所有的曲折边缘都会呈现为一系列的直线组合。”

  希尔表示,可以发现这块巨石所处的位置位于一座悬崖之下,附近还有很多其他巨石。这就说明它可能是在很久以前从这个悬崖上剥落下来并停留在此处的。事实上,它竟然处于这样一个危险的位置本身恰恰就构成了对认为这是外星人所建观点的最好反驳。他说:“如果他们想要在某处建造一座方形石碑,这里将是他们最不愿意考虑的地方!从地质学的时间角度来看,很快从悬崖上滚落的巨石碎屑就会将这个石碑掩埋。”

  希尔同时还指出,这张照片上这个石碑的高度被夸大了,因为照片拍摄时的太阳光照角度很低,造成了拉长的阴影效果。不过事实上业余爱好者们的说法也并没有错,他们叫它“巨型独石”(monolith),这仅仅表示一块石头,而并无人工建造的含义。(晨风)

相关阅读

  国家地理一周太空照精选 火星爆发超级尘暴(图)

  NASA寻火星生命计划 2030年派宇航员登陆火星

  火星地下发现火山隧道 研究者称或存在生命(图)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这是过去一周的最佳太空图片,包括矮星系、绿色极光、火星尘暴和沉积层以及“发现”号航天飞机及其运输机在内的精彩图片纷纷榜上有名。

  1.加拿大的绿色极光

加拿大的绿色极光

  最近递交美国《国家地理杂志》“My Shot”栏目的一幅作品,在加拿大西北地区拍摄。照片中,一个被白雪覆盖的小山丘上空出现绚烂的绿色极光,让露营者过足眼瘾。摄影师戴夫-布洛沙表示:“眩美的极光让我陷入极大兴奋之中,就好像一个走进糖果店的孩子。毫无疑问,加拿大北方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

  2.火星沉积层

火星沉积层

  最近公布的一幅照片,由美国宇航局火星侦察轨道器的超高分辨率成像科学实验照相机(HiRISE)拍摄,展现了火星丹尼尔森陨坑内暴露出地表的沉积层。宇航局表示沉积层的厚度变化不大,说明这一地貌可能在同一个周期性过程内形成,例如与火星轨道类型有关的自然气候变化。

  3.火星尘暴

火星尘暴

  在拍到一个蜿蜒的尘暴一个月后,美国宇航局的火星侦察轨道器又拍到规模更大的火星尘暴。根据这颗轨道器的HiRISE照相机拍摄的照片,此次尘暴的高度达到12英里(约合20公里),宽度达到230英尺(约合70米)。宇航局表示,由于火星的大气密度很低,任何被这场尘暴袭击的人都不会被吹倒,但会被尘暴中的沙子和尘土严重擦伤。

  4.火山坑链

火山坑链

  火星巨型火山亚拔山东南侧的Tractus Catena隧道区,彩虹色的地貌特征非常引人注目。这幅新照片由欧洲航天局的火星快车轨道器拍摄。这个深紫色的区域被称之为“坑链”(塌陷的洞穴),由地下熔岩流或者地下水形成。欧洲航天局表示这种坑是寻找火星生命的一个理想地带,原因在于如果这里存在微生物,不会受到恶劣的地表环境侵袭。

  5.火灾留下的伤疤

火灾留下的伤疤

  4月6日由美国宇航局的地球观测卫星-1号拍摄,展示了北福克下城火灾之后科罗拉多州丹佛地面上出现的暗淡“疤痕”。宇航局表示,在消防队员无法控制科罗拉多州福克斯顿的火灾之后,火势迅速蔓延。截至4月2日,过火面积已经达到4140平方英亩(约合1675公顷),摧毁了25座房屋。共有3人在火灾中死亡,数千人被迫疏散。

  6.“发现”号与运输机

“发现”号与运输机

  4月10,航天飞机运输机——经过改装的波音747抵达美国宇航局位于佛罗里达州的肯尼迪航天中心,运送“发现”号航天飞机。航天飞机在设计上犹如一个滑翔机,没有安装发动机。为了在美国各地展出退役的航天飞机,宇航局使用了两架经过改装的大型喷气式客机。4月17日,“发现”号将趴在747背上,前往它的新家——弗吉尼亚州尚蒂伊的国家航天航空博物馆的史蒂文-乌德沃尔-哈齐中心。

  7.矮星系

矮星系

  最近进行的一项研究对10个微小的星系进行了研究,照片展示的位于天炉座的矮椭球星系就是其中之一。这项研究对神秘莫测的物质暗物质的候选粒子进行了分析。经过对这些星系内的恒星运动进行分析发现,它们都包埋在巨大的暗物质晕轮中。一个比较受关注的暗物质候选者是所谓的弱相互作用重粒子(WIMPS)。科学家认为WIMPS相互之间彼此湮灭,放射出伽玛射线。

  借助于美国宇航局的费米伽玛射线太空望远镜,天文学家收集了矮星系的数据,同时寻找与WIMPS有关的处在一个特定能量范围的伽玛射线。研究结果首次表明确定的WIMPS候选者“并没有赢的希望”,帮助天文学家进一步缩小候选暗物质范围。

  8.朝鲜卫星控制中心

朝鲜卫星控制中心

  4月11日,朝鲜空间技术委员会卫星控制中心负责人Paek Chang-ho(中)向记者介绍即将发射的“银河3号”运载火箭。如果一切顺利的话,这枚火箭将把“光明3号”卫星送入轨道。背景中的大屏幕展示了发射架,位于朝鲜西岸。由于“银河3号”运载火箭可能具备搭载核弹头的能力,朝鲜决定发射火箭的计划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担忧。(孝文)

  相关阅读

  一周太空精彩图片展 大型超新星残余如空中巨网

  国家地理一周太空照 太阳粒子喷发形成巨弧(图)

  国家地理一周太空照 红海火山喷发形成全新岛屿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据国外媒体报道,来自密苏里州冒险家斯蒂芬·麦卡勒(Stephen McCullah)正在组建一支探险队,计划前往非洲偏远的丛林深处寻找未曾被人类发现的植物和动物。事实上奇珍异物在地球上屡见不鲜,但这支探险队寻找的却是一种足以吸引世人眼球的生物:目前还活着的恐龙,一种被称为裂谷怪物的史前生物。


传说这里存在着被称为“裂谷怪物”的史前巨型生物 

  位于非洲的著名东非大裂谷一直是生物学家和冒险家神往之处,因为传说这里存在着被称为“裂谷怪物”的史前巨型生物,其中之一便是被非洲人称为“莫克雷-姆边贝”(Mokèlé-mbèmbé) 的史前恐龙。根据目击者描述,该恐龙长达35英尺,大约为11米,通体皮肤呈现棕灰色和具有灵活的长脖子,许多非洲当地人相信这些史前巨兽生活在大裂谷的深处洞穴中,并依靠捕食大象、河马以及鳄鱼等大型动物为生。

  冒险家斯蒂芬·麦卡勒领导的这支探险队行程计划从刚果共和国开始,大约在今年6月26日启动,是本世纪初深入非洲丛林中数支探险队之一,他们的目标也包括了寻找珍惜植物和动物种类。虽然这支探险队中的成员可能没有受到正规的生物学或者动物学深造,但是他们相信自己可以在探险过程中发现数百个新的昆虫种类或者植物、鱼类等。东非大裂谷中不乏各种奇珍异兽,许多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也是探险队希望寻找的目标。

  根据一些深入非洲调查的探险者或者当地居民的目击报告、叙述,曾经发现体型如小型犬类大小的狼蛛,崎岖的河流则是一些史前生物的栖息地,比如被称为莫克雷-姆边贝的恐怖巨兽,此外还有目前众人皆知的食人鱼等。在某种程度上而言,非洲原始丛林可以被称为真实版的侏罗纪公园。曾经称霸地球的恐龙似乎并没有完全灭绝,幸存的恐龙种类在经过此后数百万年的演化,可能进化成我们意想不到的模样。远在南美洲的丛林中,也生活着一种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狼蛛,其被称为哥利亚巨人食鸟蛛(goliath birdeater),其体型可媲美一直小狗。

  当冒险家斯蒂芬·麦卡勒被问及是否能发现预期的怪物恐龙和巨型蝎子时,他认为:“我们不希望这次探险能首次发现莫克雷-姆边贝裂谷巨兽,但是我们相信这是一次极好的寻找非洲丛林生物的机会,在最初的三个月内,如果莫克雷-姆边贝裂谷巨兽在那儿活动,我们将发现其存在的确凿证据。”

  即使斯蒂芬·麦卡勒的探险小组发现了史前巨兽或者恐龙后羿存在的证据,但是传奇生物学家们(指那些专门研究未知或者丛林深处隐藏物种的生物学家)认为只有确切找到一只活体或者尸体才能说服主流科学家们,让他们相信诸如大脚怪或者非洲大陆上传说的莫克雷-姆边贝等史前恐龙存在。如果仅仅是模糊的照片和视频、或者脚印、目击者报告等组成的大量证据也不足以构成能证实这些生物存在的证据。

  此外,如果要捕获类似莫克雷-姆边贝这样的史前恐龙,那么他们还需要带上专业的设备来俘获它们,比如需要一张相当大的网。斯蒂芬·麦卡勒对此认为:我们目前正在研究活捉这些怪兽的方法,在探险旅程出发时,我们将尝试着带上步枪,因为诸如东非大裂谷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和未知的因素,假使要捕捉莫克雷-姆边贝等传说中的恐龙,这就要使用到一把装有镇定剂的步枪。

  冒险家斯蒂芬·麦卡勒在此之前已经尝试过数次探险之旅,深入刚果丛林中寻找未被世人发现的大型生物。除了莫克雷-姆边贝恐龙外,还有非洲部落神话中的动物埃米拉-恩图卡、刚果共和国北部利夸拉省地区活动的姆比路-姆比路生物,该生物长相奇特,犹如一只剑龙。但目前还未找到它们存在的直接证据。斯蒂芬·麦卡勒相信这支探险队的成员以及热情将帮助他们取得成功。探险之旅中,他们还将获得尖端技术的帮助,比如卫星图像、跟踪摄像机、热成像相机以尾随动物踪迹、用于探索水下生物的小型声纳等。(Everett/编译)

  相关阅读

  恐龙或逃过6500万年前劫难 科学称存在于外星

  白垩纪恐龙灭绝原因探秘 或因森林大火葬身火海

  英生物学家言论令舆论哗然 称恐龙应生活在水中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发现号完成最后的飞行

  科学网(kexue.com)讯 去年美国的航天飞机正式退役,美航天局也在加快研制最新太空飞船的脚步,曾经带给他们无限荣耀的“发现号”号有了自己的新任务,它已经飞往了华盛顿,此后将安家在位于华盛顿的美国国家航天航空博物馆。



飞往华盛顿

  美国当地时间4月17日,一架波音747飞机搭载着“发现号”从佛罗里达的航空中心出发,在近2000名工作人员、嘉宾的欢呼声中,飞往首都华盛顿,今后它将展示在公众面前。

  “发现号”1984年开始服役,共完成39次飞行任务,运行超过2亿公里,2011年3月9日,“发现号”成功着陆,完成了自己的最后一次飞行,从此美国的航天飞机正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发现号飞抵华盛顿

  在飞往华盛顿的欢送仪式上,美航天局的指挥官史蒂夫表示:“很高兴可以再一次见到它,它是我们的英雄,未来发现者将在博物馆安居,所有人都可以欣赏到它的风采。”

  在去年退役后,美国宇航局未来将来可以更好的展示对其进行了拆解,一些重要仪器与可能有毒的燃料都被舍去。美国时间2012年4月19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将正式展出“发现号”。

  (科学网kexue.com 卡鲁)

  相关阅读

  亚特兰蒂斯号驾驶舱首曝光 探秘跨世纪航天飞机

  美商业公司欲建航天飞机 计划2016年首次试飞

  俄欲调整航天飞机预算 宇航员乘廉价太空舱返航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自然
 4月17日,“发现”号航天飞机搭乘一架波音747飞机从美国首都华盛顿上空飞过。新华社发  4月17日,“发现”号航天飞机搭乘一架波音747飞机从美国首都华盛顿上空飞过。新华社发

  据新华社电 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17日搭乘一架大型飞机,从肯尼迪航天中心“升空”,抵达位于弗吉尼亚州的一处博物馆。这是“发现”号最后一次飞行,之后,它成为永久性展品。

  当天早上,大约2000人聚集在肯尼迪航天中心跑道周围,为“发现”号送别。

  “发现”号“骑”在一架经特殊改装的波音747大型飞机机体上,尾翼用一个锥形外罩套住,窗户关闭。

  在人群欢呼中,飞机起飞,先是飞越卡纳维拉尔角海滩上空,接着返回肯尼迪航天中心,做低空飞行,以表达敬意。

  飞机随后向北飞行,当地时间上午10时前后飞越首都华盛顿上空,引起地面人群欢呼。许多居民聚集在街道上,一些人爬到屋顶,争睹“发现”号。

  最后,这架747型飞机降落在弗吉尼亚杜勒斯国际机场。“发现”号之后将在史密森学会全国航空航天博物馆弗吉尼亚州分馆展出。而先前在这一分馆展出的航天飞机样机“企业”号将转往纽约市落户。

  “发现”号1984年服役,2011年执行最后一次太空飞行任务后退役,共执行过39次太空飞行任务,在美国所有航天飞机中最多。

  美国航天飞机编队退役后,俄罗斯飞船成为往返国际空间站的唯一工具。美国加大支持国内企业研发新的太空运载工具,以确保其在太空领域的地位。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海面光线折射现象时常发生

  科学网(kexue.com)讯 泰坦尼克沉默已经过去了100年,但至今我们还在研究它的沉默原因。一艘巨轮为什么会撞上冰山,在看到冰山前竟然没有任何反映,这至今还是个迷。不过最近科学家给出了合理的解释,这艘巨轮可能是因为海面上光线折射的原因,导致无法看到冰山才酿成悲剧的。

  近日有科学家分析了当时的气候,认为泰坦尼克撞到冰山很有可能因为当时出现了极为罕见而又致命的天气情况,它创造了一个假的视野,在船员发现冰川是已经为时已晚。历史学家们认为,在当时有可能发生了海市蜃楼,由于视觉上的原因没有人能发现前面的灾难。当时靠近加利福尼亚的海域或许遭到了冷暖空气的夹击,科学家认为两种空气造成了光线的折射现象。


不同温度的光线折射角度不同

  科学家表示,海面上的视觉大多情况下随着稳定的变换而发生偏差,温度高的时候,更有利于观察,前方物体通常会被向上折射,而在温度低的时候,光线则向下折射,物体甚至会与海平面平行,肉眼很难发现。科学家也在海面做了测试,他们在不同温度情况下观察远方的物体,发现视觉效果存在很大差异。


帆船如飘浮在水面上

  英国历史学家提姆表示:“当时海面出现了光线折射现象,是船员们看到了一个假的海平面,这就是海市蜃楼,它隐藏了真实而又恐怖的冰川,正常情况下,不会有人能错过一座巨大的冰川。”

  而提姆也表示当时的天气有些问题:“我们查看了当时大西洋上空的天气情况,发现当时北半球气压有些偏高,气流可能出现了问题。而当时北半球天气比较寒冷,而大西洋海域寒冷的洋流遇到的热空气时候,光线被弯曲。在清晰的情况下,一座冰山很容易被发现,至于此前认为船员玩忽职守,这样的说话不太准确,轮流换岗的船员不应该一起犯相同的错误。”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相关阅读

    科学网(kexue.com)讯 泰坦尼克沉默已经过去了100年,但至今我们还在研究它的沉默原因。一艘巨轮为什么会撞上冰山,在看到冰山前竟然没有任何反映,这至今还是个迷。不过最近科学家给出了合理的解释,这艘巨轮可能是因为海面上光线折射的原因,导致无法看到冰山才酿成悲剧的。

  近日有科学家分析了当时的气候,认为泰坦尼克撞到冰山很有可能因为当时出现了极为罕见而又致命的天气情况,它创造了一个假的视野,在船员发现冰川是已经为时已晚。历史学家们认为,在当时有可能发生了海市蜃楼,由于视觉上的原因没有人能发现前面的灾难。当时靠近加利福尼亚的海域或许遭到了冷暖空气的夹击,科学家认为两种空气造成了光线的折射现象。

  科学家表示,海面上的视觉大多情况下随着稳定的变换而发生偏差,温度高的时候,更有利于观察,前方物体通常会被向上折射,而在温度低的时候,光线则向下折射,物体甚至会与海平面平行,肉眼很难发现。科学家也在海面做了测试,他们在不同温度情况下观察远方的物体,发现视觉效果存在很大差异。

  英国历史学家提姆表示:“当时海面出现了光线折射现象,是船员们看到了一个假的海平面,这就是海市蜃楼,它隐藏了真实而又恐怖的冰川,正常情况下,不会有人能错过一座巨大的冰川。”

  而提姆也表示当时的天气有些问题:“我们查看了当时大西洋上空的天气情况,发现当时北半球气压有些偏高,气流可能出现了问题。而当时北半球天气比较寒冷,而大西洋海域寒冷的洋流遇到的热空气时候,光线被弯曲。在清晰的情况下,一座冰山很容易被发现,至于此前认为船员玩忽职守,这样的说话不太准确,轮流换岗的船员不应该一起犯相同的错误。”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相关阅读

  泰坦尼克号的逃亡法则:逃票乘客存活几率大(图)

  组图-绝版泰坦尼克号真实照片 还原沉没前场景

  英客轮重温泰坦尼克号航程 探访沉没地点寄哀思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资料图: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   资料图: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

  中新社休斯敦4月17日电(记者 王欢)服役27年、在太空累计飞行2.38亿公里的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17日清晨从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启程,完成其最后1千公里航程,目的地是它的新家——位于华盛顿的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

  在这最后一次飞行中,“发现号”不必发射升空,他“匍匐”在美国宇航局特制的波音747飞机的机身上,伴随现场近2000名宇航员、工作人员、贵宾、游客和媒体记者的欢呼声,滑行过跑道向晴朗的天空飙升。两架飞机将在首都华盛顿市区绕行后降落,今后,人们可在博物馆中一睹“发现号”芳容。

  作为美国航空航天署所有航天飞机中机龄最大也是服役时间最长的航天飞机,“发现号”可谓功勋卓著。

  自1984年以来,“发现号”完成39次太空之旅,累计飞行365天,运行约2.38亿公里,曾搭载宇航员240余人。其历史性功绩还包括:将著名的哈勃太空望远镜送入轨道、携带第一位搭载美国航天飞机升空的俄罗斯宇航员、第一位女性宇航员驾驶航天飞机与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实现首次对接,在美国两架航天飞机爆炸后,两度承担重返太空的重任。

  美国东部时间2011年3月9日11时57分,“发现号”在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安全着陆,完成最后一次国际空间站之行的同时,也结束了近27年的飞行生涯。

  “非常高兴能够再一次见到它,”伴随“发现号”执行最后一次任务的指挥官史蒂文·林赛说,“我希望在未来,能有更多观众欣赏到它的风采。”

  美国宇航局花费一年时间对“发现号”进行拆解,排空所有有毒燃料,消除不必要的管道。本月19日,它将在华盛顿郊外的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史蒂芬中心揭幕,正式成为馆藏。据悉,该馆是世界上参观人数最多的博物馆之一,史蒂芬中心每年吸引100多万游客参观。

  根据美国政府部署,美国宇航局去年夏天终结了实施30年的近地轨道航天飞机计划,集中精力和财力将宇航员送往火星及其附近小行星。以“发现号”为代表的航天飞机虽已退出历史舞台,但一代“航天明星”谢幕之际已有薪火相传的种子,从太空机器人到新的载人航天器,未来太空并不寂寞。(完)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21)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第 9 页,共 9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