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科学家发现巨型乌龟化石曾以捕食鳄鱼为生(图)
美国古生物学者在南美洲哥伦比亚发现了一种巨型乌龟化石,据推测,这种乌龟生活在6000万年前。

  据外媒17日报道,美国古生物学者在南美洲哥伦比亚的一座矿坑中发现了一种巨型乌龟化石。据推测,这种巨型乌龟生活在距今6000万年前,体型庞大,甚至可能以捕食鳄鱼为生。

  据悉,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的古生物学者在南美洲哥伦比亚的一座煤炭矿坑中,发现了这种巨龟化石。据推测,这种巨龟是在恐龙灭绝500万年后出现的,生活在距今6000万年前的时代。

  古生物学者表示,这种巨龟体型庞大,大小如同一辆汽车一般。它的头骨就有一只足球大小,下颚骨相当有力,可能以软体动物、小型乌龟,甚至是鳄鱼为食。

  相关阅读:

  环尾狐猴遭遇拦路乌龟 "开会"商议对策轻巧过桥

  合肥发现罕见双头乌龟 身材迷你仅硬币大小(图)

  英一乌龟上演"伟大逃亡" 历时22个月穿越足球场

发表在栏目: 科学
 传达·芬奇众多发明“抄袭”中国

  郑和的航海图

传达·芬奇众多发明“抄袭”中国

  达·芬奇设计的大炮

传达·芬奇众多发明“抄袭”中国

  达·芬奇的齿轮(右)与中国最早齿轮对比

  震惊世界的《1434》中文版即将面世,英国史学家孟席斯呼吁重新评价欧洲中心论史观:

  记者昨日获悉,《1434:一支庞大的中国舰队抵达意大利并点燃文艺复兴之火》中文版即将在下月初面世。本文作者加文·孟席斯是一位备受争议的英国史学家,继《1421:中国人发现美洲》提出中国人比哥伦布还要早70年发现美洲新大陆之后,他在书中再次爆出惊人观点:西方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应该归功于中国人!

  书中声称,这支中国舰队曾携带了一批中国科技典籍到意大利,而文艺复兴中的巨匠达·芬奇的许多设计发明实际上是借鉴了这批科技典籍中记载的古代机器的设计,而非原创。

  记者采访本书译者、北京大学历史专业硕士杨立新、社科院的研究员罗丽萍,与读者一起了解孟席斯的惊人观点。

  中国人点燃文艺复兴?

  6年前,加文·孟席斯在《1421:中国发现世界》中宣布:中国人最早绘制了世界海图;中国人先于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郑和是世界环球航行第一人。 这一观点让全世界为之震惊!6年后,孟席斯在这本《1434:一支庞大的中国舰队抵达意大利并点燃文艺复兴之火》扔出了更大的爆炸性观点。这次,他宣布文艺复兴也是中国人引发的。孟席斯梳理了大量中国史料,在每个细节上都力图严谨。本书展示了一些中国古代发明的机械的设计图,这些图均出自于中国古籍,包括1313年问世的《农书》和其他一些于15世纪30年代以前问世的中国古代书籍。通过与达·芬奇等人的设计图对比,会发现达·芬奇等人震惊后世的许多机械发明设计图,其实是从中国舰队带去的古代科技典籍中获取的灵感,许多机器设计图和中国古籍《农书》里的图片“惊人相似”。

  孟席斯这一反“欧洲中心论”的观点再次激起历史学家们的批评声浪。而孟席斯却说:“当前历史教材中的理论才是彻头彻尾的垃圾,对这些垃圾执迷不悟的家伙并不是我这个‘幻想家’,而是那些所谓的历史学家。”

  证据1:郑和绘制了美洲地图

  学界都认为是哥伦布在1492年发现了美洲,事实是,早在哥伦布扬帆启航的18年前,他就已经得到了一张美洲地图,这在他的航海日志中有所记录。试问怎么能够说在你事先已经得到一张该地地图的情况下发现了那个地方呢?同样的问题也适用于质疑麦哲伦。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海峡是用这位伟大的葡萄牙探险家的名字来命名的。事实是,麦哲伦是在一张航海图上看到这条海峡的,那为什么还要用他的名字来给这条海峡命名呢?这不合情理。

  早在1507年,马丁·瓦尔特泽缪勒就出版了他的美洲地图和太平洋地图,比麦哲伦启航要早12年。而在1515年,也就是麦哲伦启航前4年,约翰内斯·肖纳尔出版了一张标明了据说是麦哲伦“发现”的这条海峡的地图。然而这两位制图者,一个是来自德国乡村的没有任何航海经历的牧师,一个是法国东部的制炮工匠,同样没有见过大海。那么,他们的地图是从哪里来的呢?当时有条件绘制的,只有奉命出使各国的郑和了。

  达·芬奇只是照着“画”?

  孟席斯宣称,达·芬奇震惊后世的许多机械发明设计图,其实也是从中国船队带去的古代科技典籍中获取的灵感,因为他的许多机器设计图都和《农书》等中国古籍内的机械设计图“惊人相似”!“达·芬奇基本上只是将中国人的机械设计图用三维立体方式重新画了一遍,并做了大量的改进。”孟席斯说。

  证据2:达·芬奇众多发明与《农书》里的图片惊人相似

  达·芬奇除了是著名的画家之外,他还是一个非凡的器械设计发明家。但通过展示中国古代发明的机械的设计图(这些图均出自于中国古籍,包括1313年问世的《农书》和其他一些于15世纪30年代以前问世的中国古代书籍),并与达·芬奇等人的设计图对比,会发现达·芬奇等人震惊后世的许多机械发明设计图,其实是从中国舰队带去的古代科技典籍中获取的灵感,许多机器设计图和中国古籍《农书》里的图片“惊人相似”。也就是说,达·芬奇等人的很多发明,很早以前就被中国人使用了。

  中国船队给意大利带去大米

  孟席斯在《1434》中提到,1434年,一支由4艘船组成的中国船队抵达意大利,带去了当时中国人掌握的各项科技资料。这支船队只是中国当年郑和下西洋的大型船队的一小部分。这支中国船队还派出特使从威尼斯前往佛罗伦萨市,向罗马教皇尤金四世转交了天朝皇帝的大量礼品,其中包括一些西方世界当时没有的世界地图、天体图和中国古代科技典籍,从而引发了欧洲后来的文艺复兴运动。

  孟席斯举例称,出自达·芬奇的飞行器草图其实就是这支中国舰队带来的技术。他之前在北京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当时有一支船队来到意大利,船上载有各种先进器物和世界上第一套大百科全书《永乐大典》,超过10万个实用发明由此传到欧洲。在达·芬奇的画册中,包含了降落伞、步枪等几百项发明,我认为那不是他发明的,而是他根据《永乐大典》中的图案,重新设计而已,只要对比一下,就会发现两者之间惊人的相似。包括日心说,也不是哥白尼提出来的,而是中国的郭守敬。”

  他还指出,“我们可以看到,意大利人也吃大米,大米就是郑和船队带来的,中国的精耕农业和水利技术,让意大利成了欧洲当时最富裕的国家。”孟席斯在书中表示,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做出了多项具有革命性发明创造的国家,这些发明创造包括造纸术、火药、金属冶炼、复杂的水车灌溉系统以及嫁接技术等。

  绝非哗众取宠之作

  加文·孟席斯:英国皇家海军退伍军官。1937年生于伦敦,几个月后被父母带到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回到英国。1953年加入英国皇家海军;在皇家海军的服役期间,他曾率舰沿着伟大的航海家哥伦布、迪亚斯、卡布拉尔和达·伽马的航线行遍世界。退伍之后,他曾多次走访中国与亚洲各国,专注于研究郑和率领的中国舰队先于欧洲航海家发现新大陆。

  本书译者、北京大学历史专业硕士杨立新告诉记者,这本书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历史著作,但也不同于现在市面上的“虚构历史小说”,所以翻译起来还是颇费周折的。比如作者引用的许多关于中国史的内容是经过其他国外学者翻译,作者直接拿过来用的;因此常常出现只有引文,没有注明出处的问题。大家也都知道,中国的史学著作可谓浩如烟海,要凭借仅有的几句英文,找出它们到底出自哪里,并不容易。“为此我也曾多方请教母校的老师,还有现在从事历史研究工作的同学。”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罗丽萍接受采访时指出,虽然饱受国外专家的批评,但是《1434》绝不是一部哗众取宠之作。她说,写作本书之前,作者是做了大量工作的。他查阅了大量资料,跑了很多地方,并利用他已有的航海知识,以郑和远洋舰队为切入点,做了大量细致的研究工作。就像研究达·芬奇的专家英国牛津大学艺术史教授马丁·坎普评价的那样,他认为孟席斯的观点“非常具启发性、非常有趣,但是仍需进行更艰苦的深入研究”。

  相关阅读:

  英展出达芬奇人体解剖素描 精确度准得惊人(图)

  破解达芬奇密码:神秘女子画像竟值上亿美元(图)

  意大利壁画暗隔藏玄机 或存达芬奇迷失百年画作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朱迪斯教授研究上龙化石

朱迪斯教授发现上龙患有关节炎

  科学网(kexue.com)讯 恐龙曾经是地球中的霸主,对于食肉恐龙来说,几乎没有什么能给它们带来威胁,不过近日科学家发现,关节炎成为许多恐龙的最大威胁。

  根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近日科学家对一具上龙的颌骨化石进行研究,他们发现上龙会遭到关节炎的伤害,而这也是导致上龙死亡、甚至灭亡的重要原因。这也是科学家第一次发现侏罗纪时期的爬行动物患有关节炎的证据。


磨损痕迹明显

  布里斯托尔大学的科学家研究了一具侏罗纪晚期时的上龙骨架化石,他们发现这头巨兽患有严重的关节炎,这头上龙的左下颚关节有严重的侵蚀痕迹。布里斯托尔大学的朱迪斯教授表示:“这样的磨损对上龙是毁灭性的打击,就像人老了以后关节出现问题一样,生活中会有很大不便。无法正常进食或许是它最后死亡的重要原因。”

  上龙在正式命名前被称为“妖怪”,在大约2亿—1.45亿年前的侏罗纪,它们是海洋中的高级掠食者,也被成为海上霸王龙。上龙是上龙科中首先发现的,这主要是理查·欧文的贡献,他在1841年对这种动物进行了研究并予以命名为上龙。关于上龙与滑齿龙的关系一直以来科学家都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它们其实是一种动物;而有些人又说上龙的口鼻部比较窄,头骨也比较深凹些,并且上龙的牙齿横截面是三角形的,滑齿龙的则是圆形。上龙生活在侏罗纪中晚期,欧洲和南美都有出土。上龙的身材很大,长度有10至12米,脑袋就有两米长。上龙要比先前最大的海生爬虫、出土于澳洲的另一种上龙——克柔龙大上20%。

  上龙的化石曾发现于英格兰、墨西哥、南美、澳大利亚、接近挪威的北极地区。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相关阅读

  关于恐龙的那些事 揭开"裙子"可观察大腿辨性别

  纽约即将拍卖暴龙化石 超完美骨架绝世罕见(图)

  琥珀中现恐龙时代昆虫 酷似《侏罗纪公园》场景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研究人员发现了植物开花的基因“按钮” 

  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了植物开花的基因“按钮”,有望在未来“调控”植物的开花时间,加快作物在不同环境下开花结果的速度,以增加作物产量。以往的研究显示,植物会通过叶子接受光信号,并传递一种叫“开花素”的信号至茎端,从而使植物开花。找出“开花素”及“开花素”输送机理的研究自上世纪30年代就已开始。对于前者,科学家如今已有所了解,至于是什么使得“开花素”能被输送至茎端,使植物开花,则始终不为人知。研究人员从2007年起投入“寻找让植物开花结果”的研究中,经过五年的努力,终于找出了“开花素”的输送机理,为植物生殖发育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一大重要突破。

  领导一个八人小组进行研究的国大科学学院生物系副教授俞皓接受采访问时说:“我们在名为拟南芥的模式植物中,筛选和“开花素”蛋白出现相互作用的调控蛋白,发现了一个所有植物都有的关键基因FTIP1,可控制“开花素”蛋白从叶子到茎端的转移,从而决定植物的开花时间。” 他解释:“掌握了这一转移机理后,我们便能通过调控基因的表达量、激活量来决定该‘运输’多少开花素,以控制这个植物是否应提早开花、推迟开花,或是不开花。” 他用蔬菜与水稻为例指出,大家都爱吃蔬菜的叶子,不爱吃花,所以可以控制让蔬菜不开花,至于水稻,因为一般上一年当中只长两个季节,所以如果能让它提早开花,那一年便可收成三次甚至是四次,产量将能明显提高。

  这个研究团队是全球首个研究这类基因的小组,他们的这项研究成果已刊登在PLoS Biology生物学刊上。

  相关阅读

  送你的爱人这样一株百合:蓝色百合问世羞煞百花

  X光扫描发现梵高新作品 花草画暗藏摔跤手肖像

  探秘俄罗斯水下洞穴 蓝湖中植物如妖艳火花(图)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植物也“男女”有别

  据国外媒体报道,瑞士科学家研究发现,植物中也进化出了性染色体剂量补偿(dosage compensation)的证据,他们是在白色剪秋罗属植物中发现的该现象。生物学上提到的剂量补偿,是指雌性细胞中的两条X染色体中的一条发生异固缩,失去转录活性,以保证了雌雄两性细胞中都只有一条X染色体保持遗传活性。

  白色剪秋罗属植物(白花蝇子草)与人类尽管具有不同的进化路径,但他们在某些方面的性状是相同的:性染色体都是XX/XY系统。在同一株植物上能同时发现许多不同的独立的雌花与雄花,这在以雌雄同体居多的高等植物中是非常罕见的。雄花具有与男性等同的X与Y染色体,雌花具有与女性一样的两条X染色体。

  在人类身上,这个染色体系统已经非常古老。经过数百万年的进化,Y染色体已经退化,很难再具有基因遗传功能。进化学家假设这种Y染色体上基因及基因转录产物大量丢失的现象为剂量补偿平衡。这是在生物有机体中维持平衡的一个根本性的重要过程。

  在人类身上,女性的一条X染色体功能退化,因此男性的X染色体与女性剩下的一条X染色体能够产生等量的基因转录产物,即RNA或者蛋白质。但是,以果蝇属的果蝇是个外例,它雄性X染色体上的基因会复制两遍,以平衡雌性上两条X染色体的表达的基因产物。

  X染色体的损耗

  这种剂量补偿现象也被发现于白色剪秋罗植物上,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科学家克劳斯·赛普(Niklaus Zemp)与亚历克斯·威的曼(Niklaus Zemp),是生态植物遗传学教授,他们与里昂大学的研究者合作,在遗传研究的基础上,首次在植物身上证明了这一现象。男性X染色体上的基因复制活动越强烈,Y染色体上基因的表达也就越弱。因此,在缺乏Y染色体遗传信息的X染色体的补偿,能让雌雄植物的补偿剂量水平相同。威的曼说:“迄今为止,剂量补偿仅在动物较老的性染色体上发现”。这应该是1.5亿年前产生的。白色剪罗秋植物是迄今为止首次发现这种现象的植物。

  一个新的系统

  对于生物学家来说,这同样意味着剂量补偿在植物上仅在最近发生进化,不早于性染色体系统在有机体上的发现,它能够发展的非常快。威的曼估计发现于白色剪秋罗属植物的这个系统,仅有一万年的历史,从进化的观点来说还非常年轻。“但是,我们的发现预示着,一万年的时间,足够让剂量补偿系统重新演变”。

  对于这项研究,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科学家通过最先进的测序技术,即所谓的下一代测序技术,分析了来自六个植物个体,约350亿个组件的基因代码。从而能让基因密码高速准确测定。

  剂量补偿与21三体综合症

  剂量补偿对生物体来说非常重要。例如,在人类卵子减数分裂时,21号染色体不分离。结果导致,分裂后的两个个卵细胞,1个仅有1条21号染色体,另外一个有3条。“生产过剩”也就体现在了这一条染色体的盈余上,从而导致了21三体综合症的发生。它是一种非常罕见,却又普遍存在的疾病。患者具有3条21染色体,正常人仅是2条。这条染色体基因产物的过量表达引发了一系列典型的症状。(编译:双螺旋)

  相关阅读

  Y染色体萎缩等于男性消亡? 新研究证明说法荒诞

  染色体端粒测试悄然兴起 你究竟还能活多久(图)

  中美研究人员发现"毛人"的秘密 一种染色体异常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据国外媒体报道,上个世纪英国一位科学家詹姆斯·洛夫洛克(James Ephraim Lovelock)提出地球是一个超级有机体的假说,认为地球可以自我调节以维持生命进程,并以古希腊大地之神盖亚来命名这个假说。科学家认为硫元素是开启地球周期的关键因素。虽然盖亚假说在提出之时被其他研究人员嘲笑,但现在的科学发现认为我们应该认真对待这个假说。


盖亚假说认为地球是一个巨大的“超级有机体”

  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詹姆斯·洛夫洛克与知名的美国生物学家林恩·马古利斯(Lynn Margulis)发现地球的物理与生物过程可“关联”到一种神秘的自我调节机制。但是该理论被编写成书籍出版时,却成了“邪教”的反面典型,假说中提到地球时一个巨大的化学系统,几乎就像是一个外星“有机体”,虽然该理论永远不可能被证明,但它还是一直延续至今。

  在2010年,有将近400名学者建议将盖亚假说授予英国学术突破第六个伟大的发现,这是因为科学家们现在发现地球化学存在一个新的线索,即从硫元素的循环可计算出地球可能是一个巨型“活着的”化学系统,支撑着星球上所有生物。盖亚假说并不侧重于强调地球是某种意义上的“生命”,但该理论将所有的生物与非生物环境联系起来,从而形成了一个可维持生命条件的系统。

  盖亚假说的早期提出者为詹姆斯·洛夫洛克,他做出的预测中包含了一个惊人的事实:现代的科学家发现海洋中的生物可产生一种含硫的化合物,并释放到空气和陆地上。科学家目前正处于检验盖亚假说的理论边缘,至少可得出地球的一部分是一个系统的结论,含硫化合物的最可能物质被认为是二甲基硫化物。马里兰大学的研究人员哈利奥杜洛(Harry Oduro)创建了一个工具来测量和跟踪含硫量的变化,该循环链通过海洋生物释放进入大气等环境中,这套方法可能有助于证明或者反驳盖亚假说。

  值得一提的是,硫元素是宇宙中第十种丰富的元素,可参与形成许多有机和无机化合物。硫循环在陆地、大气以及生物链中进行,并在气候与生物和生态系统健康上扮演重要角色。根据哈利奥杜洛在马里兰大学地质与地球系统科学的博士学位论文上称:“二甲基硫的释放在气候调节中占据重要地位,通过转换成气溶胶从而影响地球的辐射平衡。”目前,哈利奥杜洛是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研究员。

  科学家们通过展示二甲基硫可能存在的不同释放形式,有助于精确估计其释放到大气以及海洋循环的总量。与其他化学元素一样,硫也有不同的同位素,它们具有相同数量的电子和质子,只有中子数量上存在不同。因此,同位素的特点是具有几乎完全相同的化学特性,而在质量和原子核属性上有差异。

  科学家们可利用元素的放射性同位素作为示踪物质,寻找其循环的路径。根据马里兰大学地球化学家詹姆斯·法夸尔(James Farquhar)介绍:“这项研究工作的建立使我们可观察到硫同位素在不同的海洋环境和不同生物体中出现。”因此,通过跟踪同位素来了解海洋硫化物循环,可帮助我们更好地发现二甲基硫的释放量与硫酸盐气溶胶之间的联系。(Everett/编译)

  相关阅读

  中国西汉已有飞碟记载 宋代外星人现身西安(图)

  网友发现太阳UFO身影 批NASA毁外星人存在证据

  艺术家筹划"太空漂流瓶"计划 向外星人发送微博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今年,广东遭受红火蚁侵袭,疫情已蔓延到广州、深圳等多个地区,其中仅惠州就已确认红火蚁疫情发生总面积18万亩。

  源自南美洲的红火蚁,是世界上最具入侵性的有害生物之一。车辆、流水都可能成为红火蚁的传播渠道。红火蚁环境适应性强,繁殖能力惊人,因此,一旦红火蚁进入某地,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控制,将会以惊人的速度发展。

  世界上至少有1.5万种蚂蚁,除了南极洲,蚂蚁几乎遍布所有的大陆,所有蚂蚁的重量差不多相当于全球人口的总体重。

  有人戏称,假使外星人来到地球,他们一定认为蚂蚁才是地球的主宰。

  当然,在地球上,人类占据了主宰地位。不过,要是将成功定义为数量和领土占据上的优势,蚂蚁可能要更加成功。

  与百种植物数千种动物共生

  蚂蚁曾与恐龙同时代

  在非洲热带草原上,蚂蚁与金合欢树组成了生物共生组合。金合欢树树枝上的空心刺,适合含羞草工蚁作巢,并可供其享用金合欢树叶尖分泌出的甜汁。当树木的天敌如天牛在金合欢树上钻孔时,含羞草工蚁就会通过吞食天牛的幼虫将它们消灭殆尽;当大象或长颈鹿来啃食树叶时,小蚂蚁又会猛蜇它们,令其灼痛难耐逃跑。

  在南美洲,蚁栖树和阿兹特克蚁组成了生物共生组合。蚁栖树茎像竹子一样有空腔,阿兹特克蚁用它做自己的巢穴。蚁栖树叶柄基部丛毛处可以不断生出富含蛋白质和脂肪的“小蛋”,为阿兹特克蚁提供美食。当专门侵害树叶的树叶杀手切叶蚁攻击蚁栖树时,阿兹特克蚁就会勇敢地冲出去击退入侵者,保护蚁栖树安然无恙正常生存。

  与其他生物创建和谐的共生关系,是蚂蚁生存的本能。科学研究表明,与蚂蚁共生的生物、植物超过了52科465种,动物则达到了数千种,还有大量未知的真菌和微生物。

  这或许是蚂蚁强大生存能力的一种铁证。从波罗的海沿岸捡到的嵌着蚂蚁遗骸的琥珀化石来看,蚂蚁至少有5000万年的历史,事实上它们的祖先可以追溯到1亿多年前的中生代。这是一个恐龙占据地球的时代,但恐龙并没有存活下来。

  蚂蚁在适应环境时,还特别善于改造环境。亚马逊热带雨林地区“魔鬼花园”就是典型的例证。在这片原始森林中,四周的各种树林郁郁葱葱,有一些特殊的区域只稀稀落落生长着一种树木——柠檬蚂蚁树。美国斯坦福大学生物系研究生伊丽莎白·弗雷德里克森发现,“魔鬼花园”的缔造者不是别人,正是亚马逊雨林中的蚂蚁。蚂蚁为了建立自己的专属领地,将侵入领地内的其他植物全都杀死,只保留一个它们最喜欢寄生的树种。

  弗雷德里克森发现,蚂蚁所使用的是自身产生的“除草剂”——蚁酸。在蚂蚁占领第一棵柠檬蚂蚁树之后,“魔鬼花园”开始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蚁酸使花园内越来越多的物种死掉了,通过这种方式,蚂蚁帮助它们的寄生树不断扩大生长的地盘,与此同时它们的“殖民地”面积也就越来越大。

  “魔鬼花园”的历史可达几百年。最大的一块“殖民地”的面积为1300平方米,“驻扎”了大约1.5万只蚁后和300万只工蚁,它的历史估计有807年。

  用“抗生素”种植真菌

  蚂蚁从事农业比人类还要早

  拥有特殊的生产技能,是蚂蚁的生存绝活。

  包括人类,世界上有4种动物有着“农业种植”的本领,蚂蚁也在其列。

  切叶蚁是蚂蚁中的农业高手。切叶蚁从树木和其它植物上切下叶子,但并非为了吃,而是将其带回蚁穴,制作培养真菌的菌床。切叶蚁首先把叶子切成1-2毫米的碎片,再 咀嚼切磨成糊糊状,然后把液浆粘贴在一层干燥的叶子上,再从“菌圃”的其它部位拔下一束束菌丝,“种植”到新制的“菌床”上,移栽的真菌在上面像雾一样扩 散,生长极为迅速,24小时内即可布满菌床表面……

  现阶段,科学家们一共发现了550多种蚂蚁种植的真菌。

  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家,曾花了不止15年的时间组合了一个复杂的标本阵列,包括91个蚂蚁标本,其中的65个来自于代表不同的培育菌类的蚂蚁群落。 接着,研究人员们使用了DNA排序以及多种世界一流的计算机算法,构建出了这些蚂蚁的进化树,并且还用到了多米尼加琥珀中的蚂蚁化石,用它来校准进化树中 的时间间隔。据此,科学家们可以确定,所有培育菌类的蚂蚁都源自一个共同的祖先,这个祖先在5000万年前全球气候变暖期间首创了这一农业方式,并且在 2500万年前出现了4种不同的特殊农业体系,这4个体系各有自己的一套培育菌类的特殊方法。

  而人类的农业文明也不过才仅仅1万年!

  更加令人惊奇的是,蚂蚁在种植过程中,还会使用“抗生素”。多伦多大学的居里博士花费了三年时间,对包括切叶蚁在内的22种蚂蚁进行了仔细观 察。他发现蚂蚁的“蘑菇农场”偶尔也会受到霉菌感染,使蘑菇在几天内全部死光,结果是整穴蚂蚁全部饿死。但尽管如此,切叶蚁还是有办法控制这种灾难,其奥 秘在于,雌蚁会分泌一种含有链霉素的活细菌。切叶蚁蘑菇园中那些忠于职守的小蚂蚁勤于察看,一发现霉菌就用随身携带的链霉素就地将之消灭,以防止其蔓延。

  蚂蚁的这一本领是历代传习的。每当切叶蚁分群时,蚁后将蘑菇菌种含在口中,连同随身的会分泌链霉素的细菌带到新穴传种,所以切叶蚁的单一品种的蘑菇农场能延续至今,历经千万年而不衰。

  这使得药物学家既羡又妒。人类使用抗生素的历史还不到70年,却由于长期遭滥用产生了抗药性。目前,一些国家的科学家试图从蚂蚁身上寻找突破口,研发出新一代的抗生素,更有效地治愈人类的疾病。

  从独立王国走向合众共赢

  蚂蚁“联合国”已绵延5000公里

  一只蚂蚁不会产生奇迹,而群体的工作成果往往让人目瞪口呆。

  1亿多年来,蚂蚁一直在按自己的“世界观”改造着世界。它们有组织、有分工,有种族、有军队,甚至有国家。美国蚂蚁学者爱德华·威尔逊认为,他 心目中“生物学最大的未解之谜”——为什么生命历史上会有那么二三十种生物达成了伟大突破,建立起高度复杂的社会形态。在他看来,真社会性物种“绝对是生 命历史上最为成功的物种”。

  与人类社会的联合国类似,蚂蚁也在地球上建立了自己的联合国。洛桑大学的生物学家阿诺德·梅德,利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记录各蚁穴之间的关系,绘制出全世界最有组织的超级群落社会。

  在瑞士的侏罗纪森林里,分布着1200个红褐林蚁蚁穴,用100公里的通道连接,每一个蚁穴在大小和功能上都有所差异。母穴是当然要有的,还有 囤积粮食的季节性临时穴,以及分区转继站的附属蚁穴。研究表明,这个群落约有1.5亿只蚂蚁,数量相当可观。但更惊人的是,这里有成百上千只蚁后和平共 处、相安无事。这个体制内没有战争,就像没有领袖的联邦一样,完全是自行组织的。它们以互助式政体为基础,从来不会陷入无政府状态。

  蚂蚁已不满足它们往昔的小王国式的社会构架,它们正在走向合众!

  研究发现,地球上至少有4种蚂蚁,已开始组成类似合众国式的超大型群体,群体内包括几百个连成网络的蚁穴,连结这些蚁穴的“通道”竟长达数百公 里。在日本北海道,一个由红蚁建立的“合众国”,小团体多达45000个,占地270公顷,其中有100万个蚁后,3000亿个工蚁;在法国的汝拉山,有 一个由1200个蚁穴组成的蚂蚁联合群体;在欧洲南部,一个难以置信的超级大蚁群绵延5000公里,从意大利的西部海岸沿海岸线一直延伸至西班牙的西北 部。据称,这是世界上已知最大的蚂蚁合作群体。组成这个超级蚁群的是阿根廷蚂蚁,足有数十亿之众,它们居住在几百万个蚁穴中,互相之间紧密合作。

  蚂蚁“合众国”的出现,已然向人类宣示,蚂蚁凭借着它们优秀的社会组织和令人叹为观止的集体主义精神,正在悄悄地扩张着自己的地盘。难道,未来世界的主宰真的会是它们?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中国大熊猫起源于欧洲

西班牙发现一具疑似大熊猫近亲的史前动物化石,据称其生活在1100万年前,爱吃水果、昆虫和蜂蜜

据海外媒体报道,古生物学家最近在西班牙发现了一具史前动物化石,并推测其可能是中国大熊猫的近亲。关于大熊猫的分类,科学家们已经争论了100多年,至今仍无定论,而这或许将为中国大熊猫起源于欧洲提供证据。

发表在栏目: 文化

近日,网友发帖称,发现生僻字“丨”、“丶”“灬”并未收录在日常字典中,这些字是否有收录价值,引发网友讨论。

网友

怪字未收入现代字典

前日,一微博网友发帖称:我才发现原来“丨”是一个字啊!念“滚”啊。

网帖引发众多网友好奇,并跟进搜索出“丶”“灬”等字并标注读音以及释义。

网友称,这些看似偏旁部首的“怪字”,竟然也是汉字。

很多网友认为,既然这些都是汉字,为何在《现代汉语规范辞典》、《新华字典》这样的常用字典中查询不到,但在电脑的语言输入工具中,却可以查询到。

字典收藏爱好者付先生,查询了所收藏的30多个版本字典,在明代所编纂的《正字通》,台湾出版的东方《国语辞典》中,均查到了这些生僻汉字,读音、释义。

专家

“怪字”为“衍生品”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研究员厉兵介绍,“丨”、“丶”“灬”是在文字演变过程中衍生的,在《汉语大字典》中都有收录,就说明他们是汉字,只是在古代典籍中没有使用例子,属于是极生僻字,或极罕用字,甚至是没有使用过的死亡字。

厉兵介绍,各个字典的功能不同,所以在《现代汉语规范辞典》、《新华字典》等字典里,收录的是现代人文字交际中常用的汉字,多是现行规范字。这些字典收录一个汉字,要看它在现代汉语传播中,是否能用得上,以及是否常用。但是,这些字典没有收录的“怪字”,不代表“怪字”就不是汉字,只能说明这些“怪字”在现代汉语传播中不常用,或者用不上,但并不代表没有收录价值。

厉兵介绍,《汉语大字典》、《正字通》等字典,收录的汉字更全面,尽量把在古代典籍中出现的汉字都收录其中,包括了一些现行规范字、异体字、罕用字、甚至音义不详的死亡字。

“丨”:gǔn 基本字义:上下贯通。

“丶”:zhǔ 基本字义:人读书时断句的符号,古同“主”。

“灬”:huǒ 基本字义:古同“火”;biāo:基本字义:烈火。

发表在栏目: 文化
 
在北部省份兰巴耶克和皮乌拉之间40英里(约合64公里)的海岸线上,人们发现了500多具鹈鹕尸体。目前,秘鲁政府正在调查死亡原因  在北部省份兰巴耶克和皮乌拉之间40英里(约合64公里)的海岸线上,人们发现了500多具鹈鹕尸体。目前,秘鲁政府正在调查死亡原因
官员们表示绝大多数鹈鹕可能是最近几天死亡的官员们表示绝大多数鹈鹕可能是最近几天死亡的
2012年初,人们在同一片海滩发现大约600具海豚尸体,死亡原因仍在调查之中2012年初,人们在同一片海滩发现大约600具海豚尸体,死亡原因仍在调查之中

  北京时间5月9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几周前,秘鲁北部海岸线一带发现600具海豚尸体。现在,又有至少1200具鹈鹕以及其他海鸟的尸体被冲上同一片海滩。秘鲁政府已经拉响卫生安全警报,提醒居民远离这些海滩,直到科学家确定海鸟大规模死亡的原因。

  除了提醒居民远离海滩外,秘鲁卫生部门还建议工作人员在清理海鸟尸体时戴上手套和口罩同时配备其他防护装置。由于出现动物大规模死亡事件,首都利马太平洋海滩的旅游季被迫结束。不过,仍有不少冲浪爱好者冒险潜入利马附近海域冲浪。

  秘鲁农业部表示对一些鹈鹕尸体进行的初步检测结果显示,这些海鸟死于营养不良。不过,卫生部门负责人奥斯卡-多米格斯也指出专家并没有排除禽流感的可能性。卫生部在其网站上发表声明说:“民众不要前往这些海滩,直到政府解除卫生安全警报。”除了这份声明外,卫生部还在网站上刊登了一幅鹈鹕尸体照片。

  秘鲁卫生部门表示官员们已经对利马以及周边的18个海滩进行搜寻,寻找海鸟尸体。不过,他们并没有对外透露搜寻结果。农业部副部长胡安-莱茵克指出:“根据我们的推测,这些鸟正值幼年,无法找到足够的食物。由于海水温度提高,凤尾鱼迁徙到其他海域。”1997年,秘鲁北部海岸就曾发生鹈鹕大规模死亡事件。当时给出的死亡原因是:厄尔尼诺现象导致海水温度提高,凤尾鱼迁徙到其他海域,鹈鹕因无法获取足够食物死亡。

  对于海鸟神秘死亡事件,当地一些居民并没有感到恐慌。当地一家海鲜餐馆的老板俄罗利亚-里沃拉表示:“我们每天都吃从卡里洛斯码头运来的鲜鱼,目前还没有任何渔民死亡,因此不必大惊小怪。”根据科学家的推测,海豚大规模死亡可能由石油公司在进行近海勘探时测试声纳所致。2012年至今,已有近3000只海豚在秘鲁各海滩死亡。(秋凌)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第 6 页,共 9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