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穴兽模拟图
复杂的地穴系统
据国外媒体报道,2.4亿年前,地球海洋和陆地上出现大量物种,甚至在地下还隐居着神秘的掠食性动物。它们生活时代早于恐龙,会在地下挖掘复杂的洞穴和通道。
科学家在摩洛哥发现迄今低纬度地区最古老的公共地下通道结构,这种史前地穴系统的详细资料发表在近期出版的《古代》杂志上,它们是世界上第二大古老的公用地穴结构,最古老的地穴结构比摩洛哥地穴早500万年前,位于现今南非地区。
这项研究负责人塞巴斯蒂安-沃伊特(Sebastian Voigt)说:“人们应当能想像得到摩洛哥地穴兽的模样,它们身体短小矮胖,非常结实,长有四条腿和短尾,脖颈较短。身体躯干大约长20-25厘米,我们猜测它应当长有锋利强壮的5趾爪子,适合于挖掘松软的泥土。”
据悉,这项研究由德国研究基金会提供研究经费,德国弗莱贝格工业大学化石足迹学家沃伊特和他的同事们在摩洛哥中部加纳盆地挖掘发现史前动物栖息的地穴通道系统,这个复杂地下结构包含着开口通道、出口、地道和地洞。
沃伊特说:“在这个地下通道内并没有发现相应的动物化石或者现存的地穴脊椎动物,该地下系统异常复杂,具有双重风道,无法观测到地道内部状况。”
基于地穴结构可以推测当时的栖息动物,科学家认为这种地下通道系统可作为退避、逃脱掠食性动物攻击的地点。虽然当时并不存在体积庞大的恐龙,但是该地区生活着巨大、快速奔跑的长腿史前鳄鱼,有相关的化石证据可以证明。同时,现代蜥蜴、蛇和大蜥蜴的史前祖先也存活于该时期。
这种地穴结构表明摩洛哥地穴兽在地下洞穴中可避免极端恶劣的气候,沃伊特说:“在当时的三叠纪时期,摩洛哥处于一个半干燥的大型内陆盆地,下雨之后河流流淌速度缓慢,河床非常平坦,平时多处于完全干燥的状况。松散和植被覆盖在溪流岸边,白天非常火热,夜晚却较为寒冷。”
地穴中平坦的地面表明经常有动物栖息,或许用于收集食物,例如:植物、根茎和昆虫,它们可能经常夜晚在地面上活动。
挖掘地穴的也可能是单个动物,比如:鱼,在古生代早期,动物的挖掘地洞行为非常重要,这暗示着复杂生物出现的开端。沃伊特猜测动物的最早进化过程是为了躲避环境的极端条件,特别是干旱气候。
无论任何时候动物都可以挖掘洞穴逃离,一些恐龙物种也擅长挖掘地穴。对于地穴挖掘较大的一个局限性就是适当的地质层。对于摩洛哥地穴兽而言,它们生活地点所在的土壤层非常适合于挖掘。该地穴系统构造于河堤沙土和潮湿漫滩泥的混合性土壤。
美国范德堡大学地球和环境科学教授莫利-米勒(Molly Miller)说:“这是一个非常令人兴奋的发现,它以具有说服力的证据提供了史前地穴动物的生活状况。”她强调称,这项考古发现表明2亿多年前四足动试图物挑战和改变当时的环境条件,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进化历史!(悠悠/编译)
相关阅读
侏罗纪时期化石
科学网(kexue.com)讯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不过你相信一个5岁的小女孩可以挖出一具化石吗?相信在敢想象的人也不会这么认为。
前不久,英国一位5岁小女孩在湖边公园玩沙子,竟意外挖出一块史前海洋生物的化石;经过专家监识后,确定这是存活於1亿6千万年前、侏罗纪时期的菊石化石。专家表示,这是相当了不起的发现,过去从未在英国本土挖到如此完整的菊石化石。
来自威尔特郡(Wiltshire)的小女孩爱蜜莉(Emily Baldry),去年3月在科兹渥亲水公园(Cotswold Water Park)游玩,她当时拿着大铲子四处乱挖,没想到挖出一个重量直逼60公斤、直径达40公分的巨大菊石化石。
在经历地质学家修复破损、断裂1年后,刺刺再度回到爱蜜莉手中;她开心表示,它现在变得很闪亮。爱蜜莉的父亲也笑说,刺刺在修补过后更令人啧啧称奇,不过现在倒要担心家中有孩子,该如何存放这块扎人的玩意儿。
菊石(ammonite)是侏罗纪时代的海洋生物,它们虽然有着硕大的外壳、貌似鹦鹉螺的外型,但其实与现代的章鱼、乌贼等软体动物更为接近。这块菊石化石被爱蜜莉昵称作刺刺,它有着螺纹状外壳,周围还有凸出的尖刺,这在古时是用来抵御掠食者用的。
已灭绝的海生无脊椎动物“菊石”是重要的古生物化石品种。菊石具有多种形态,并大量存在于化石标本中。但随着大多数恐龙的消失,这些硬壳生物在白垩纪第三纪生物大灭绝中消失。
此前纽约美国自然史博物馆古生物学馆长尼尔·兰德曼和他的同事利用X射线同步辐射微层析成像器对旋杆菊石(一种出现在中生代的菊石)进行化验,发现软体旋杆菊石和鱿鱼和章鱼一样,含有所谓的咀嚼齿舌。研究人员对在这种无脊椎动物身上发现颚并不感到惊讶,兰德曼指出:“真正的困难在于,怎样进一步看清楚它们的样子,以及搞清楚它们有什么样的作用”。
兰德曼指出,菊石不以鱼类和大型猎物为食,只是“从水中捕捉浮游生物”,这对中生代的海洋食物链条的维系起着重要作用。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相关阅读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现代人真有穴居人的血统?
科学网(kexue.com)讯 科研人员此前已发现,现代人基因组中的少量基因来自尼安德特人。然而,12日刊登在美国新一期《国家科学院学报》上的一项研究表明,二者之间的基因交换并不常见。
尼安德特人是远古分布在欧洲大陆的最主要古人类,是与现代人在进化学上最近的亲族。迄今,有关尼安德特人的最早遗迹出现在距今约40万年前,其分布遍及欧洲和西亚。距今约3万年前,尼安德特人逐渐灭绝,进而被现代人的祖先取而代之。
瑞士日内瓦大学和伯尔尼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计算机模型,模拟了现代人自5万年前从非洲东北部扩张以来同尼安德特人之间的可能联系。通过比对现代法国人和中国人的DNA样本,他们发现在大多数情况下,尼安德特人和现代人祖先之间杂交繁殖的成功率很可能不到2%,因此基因交换也非常有限。
研究人员说:“由于这种杂交后代的健康状况非常差两个物种之间的基因交流存在极强的障碍。”
不过这样的发现也不足为奇,前不久的消息更加听人吃惊,科学家找到了原始穴居人的灭绝之谜。
在几十万年前欧洲的统治者并非现代人类,而是穴居人,他们在这片大陆上生存了30万年最终消失。欧洲的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了穴居人灭绝的真实原因。英国剑桥大学研究员发现穴居人灭绝的真实原因——现代人类从数量上战胜了穴居人。
现代人类最早进化于非洲,抵达欧洲时数量已是穴居人的10倍,并逐渐占据了穴居人的栖息地。人口数量上的戏剧性变化意味着穴居人无法在零摄氏度以下的冬季生存下来。而现代人类不仅数量占绝对优势,并且拥有复杂的交流方式,彼此间依赖着互相帮助,并能在物资紧张时期进行简单的贸易交换。
剑桥大学教授保罗-梅拉斯(Paul Mellars)说:“大约4万年前,面对这样的竞争,穴居人最初开始撤退到欧洲大陆偏远区域,并最终在偏远地区存活几千年后彻底灭绝。”
梅拉斯带领的研究小组研究法国西南部佩里戈尔地区的废墟发现这里是曾是欧洲大陆穴居人和现代人类生存密度最大的区域,他们发现清晰的证据表明,现代人类进入该区域的数量是穴居人的十倍,从使用的石质工具和动物骨骼来分析现代人类占据的时间更久一些。
研究人员将这项最新研究发表在《科学》杂志上,首次指出最早期现代人类数量远超过穴居人,并揭开长期令人费解的穴居人灭绝之谜。
是否现代人类拥有更高智慧的大脑,以及比穴居人智力更高仍倍受争议,但是专家指出现代人类的复杂洞穴壁画以及使用长矛狩猎已证实了他们的创新性。梅拉斯教授强调称,无论如何,现代人类拥有更先进的狩猎技术,使他们的数量能超越穴居人,并成功地占据了穴居人的地盘。
据悉,穴居人和现代人类拥有非洲共同祖先,大约40万年前,早期穴居人离开了非洲,抵达欧洲和亚洲,然而我们的早期祖先却仍逗留在非洲,并进化形成现代人类。大约10万年前,现代人类也离开了非洲,向欧洲大陆进行迁徙。
现代人类与穴居人在欧洲大陆共同生存了2万年,最后穴居人灭绝消失。2010年,一项基因研究报告显示当时出现少量杂交人群,目前现代亚洲和欧洲人大约有1-4%的穴居人DNA基因。
(科学网kexue.com 瑞恩)
相关阅读
尼安德特人或具深层情感 同情心助人类演化(图)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北京时间9月13日消息,遥控潜艇在位于南极洲近海大陆架下850米处的泥床盆地Palmer Deep,发现超过100万只巨型帝王蟹。这种外来的大型食肉动物的出现,可能是一场生态浩劫的最初迹象。
比利时根特大学的科学家派遣的这艘潜艇,是一艘遥控船只,它对这种巨蟹的生活和繁殖情况进行了观察。巨型帝王蟹的足展长度达1米。该船还把一只怀孕的雌蟹带上水面。发表在《皇家学会会报,B辑:生物科学》杂志里的报告称,这种蟹可能已经在该地生活了30到40年,水温上升这种破坏性环境影响导致它们爬到更高的地方。南极的海水越向下水温越高,迄今为止帝王蟹还未迁移到位于500米深处的大陆架的主要部分。科学家担心,如果它们爬上主大陆架, 可能将会对生态造成巨大破坏。这种因其肉多而常被烹食的蟹体型庞大,这意味着它们自然而然会成为它们出现水域的顶级食肉动物。
这个潜水设备下潜到Palmer Deep的目的,是为了研究那里的海洋生命,而不是特意寻找螃蟹。在该地发现那么多螃蟹,它的再生人口将会大得惊人。这个科研组是由美国火奴鲁鲁夏威夷大学海洋学系的克雷格-史密斯领导的。该科研组说:“超过1400万年间,石蟹(Lithodid crabs)一直不愿进入寒冷的南极大陆架水域。南极半岛西部正在迅速升温,科学家认为石蟹可能很快就会入侵这里。”利用遥控潜艇对位于威德尔海大陆架下120公里处的泥床盆地Palmer Deep进行调查,发现石蟹的大量再生人口,这为证明帝王蟹已经穿越南极大陆架提供了第一手证据。
他们表示,帝王蟹入侵会给生态造成严重影响。发表在《皇家学会会报,B辑:生物科学》杂志里的报告称,该科研组是偶然发现这种蟹的。他们通过遥控潜艇,可以观察任何海洋生命,但是发现大约150万只正在迁移的蟹,还是令他们大吃了一惊。这艘潜艇还设法捕捉了一只已经怀孕的母蟹,据此他们推断,该海域可能很快就会被螃蟹霸占。据这项研究的负责人、夏威夷大学的史密斯说,导致帝王蟹大量入侵的最可能的原因,可能是一次或者是多次更加温暖的海水流经Palmer Deep,携带了大量幼蟹。帝王蟹一旦侵入一片海域,它们很快就会消灭竞争对手。
史密斯说:“在帝王蟹所在水域的上方,生活着大量植物和动物,其中棘皮动物包括海蛇尾、海百合和海参。我们发现,它们中没有一种生活在海蟹所在水域,我们上升50到100米后,发现的这些动物数量也很少,因此我们认为,帝王蟹会冒险进入浅水域觅食。我们认为,这些棘皮动物中的一些动物可能会灭绝。”帝王蟹能够生存的最低水温是1.4摄氏度,只要大陆架的水温上升到这一高度,螃蟹就会自动爬到那里,科学家担心这种情况可能会在未来20年内发生。科学家早就担心帝王蟹可能会进入南极水域,一旦这种情况出现,将会对环境产生巨大破坏。以前科学家仅在南极洲周围的岛屿上发现帝王蟹。这种动物从俄罗斯扩展到挪威,尽管挪威渔民大量捕捉帝王蟹,但是它们已经导致海底环境发生巨大改变。当前在南极捕鱼还属违法行为,不过也许可以把它当作一种用来控制帝王蟹继续入侵的方法。(孝文)
本报记者 王帝 实习生 梅轶竹
北邙,即邙山,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境内,因背山面河,地势开阔,被帝王将相认为是死后长眠的理想之地,因此历朝才有“生在苏杭,葬在北邙”一说,也才有了邙山周围古陵墓多如牛毛的景象。
资料显示,邙山陵墓群面积约756平方公里,大型封土墓堆970余座,古墓葬数有十万之多,包括东周、东汉、魏、西晋、北魏、后唐六代共计24座帝王陵墓及陪葬陵墓。
2001年6月,邙山陵墓群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范围包括洛阳市区、孟津、偃师等地。
2011年4月,中国青年报以《洛阳,古墓劫》为题报道了当地盗墓乱象后,近日,记者再次赴洛阳实地调查,却发现了更令人震惊的事实:被当地人称为“大冢”的历代皇族陵,有些竟变成了现代人的坟墓。
盗墓者称,在这“鸠占鹊巢”情景的背后,却隐藏着“洛阳铲”(盗墓贼使用的一种工具——记者注)走出洛阳、伸向全国的故事。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百姓冢
在邙山陵墓群范围内的洛阳市孟津县平乐镇妯娌村,数个大冢散落在田间地头。
据当地人介绍,这种大冢,正式称呼应为封土堆,高达10米以上,周长百米,远看如一座座小山。当地人告诉记者,“封土堆里埋葬的一般都是历朝皇亲、贵族等有钱人家。”
在上一次探访中,记者曾发现这些大冢“身上”多留有盗洞痕迹。而这一次,中国青年报记者却发现,这些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冢中的某些封土堆,却变成了现代平民墓。
在送庄镇附近一处远离村路的大冢的坡上,记者发现一块大半截埋在土里的墓碑,墓碑的样式很新,从残留在外面的文字上可以看出,这里埋葬了一位上世纪90年代末去世的人。
“文物局不查吗?”中国青年报记者问。
“查”,村民答道,“查到也罚,所以都把墓碑埋进去许多,这样文物局看到了不知道是谁家的,也不好再挖出来。”
记者发现,这种在封土堆范围内动手脚的做法并非个别现象,在孟津县送庄镇,甚至有一家工厂直接把封土堆当做了“后墙”。
但随后的发现,更令中国青年报记者震惊。
在平乐镇某村的一个大冢上,记者在当地人的指引下发现了三个盗洞。盗洞呈半圆形,足以容纳一人进出。有的盗洞口被零碎的酸枣枝遮挡,十分隐蔽,但有的则直接袒露着。
透过一个垒着红砖的洞口,记者发现,盗墓洞里安放着一口棺材,“这棺材并非是‘原装’,而是最近放进去的。邙山附近的大冢大多都是汉唐时期的,那会儿的棺材见着风就烂透了。”这位当地人说。记者随即询问了在附近劳作的村民,得知,这很可能是村里的人,死了以后放这儿的。
古代皇族的陵墓何以成了现代村民的墓穴?看到记者惊讶的表情,村民表示,这没有什么好吃惊的。“你看那边那座,里面一个洞里好几口呢。”在村民的指引下,记者来到了另一座位于妯娌村东侧的封土堆,在其坡上,有一个可容一人进出的通道。记者进入后没多久,就发现墓道里摆放着八口成色较新的棺材。这些棺材形状细窄且长,当地人称,装的可能是骨骸或骨灰。
墓道右侧通向一间小墓室,半圆形的墓门内有五六平方米的空间,小墓室被重新“装修过”,墓壁上有石砖。据当地人推测,这是现代人砌上去的。整个封土堆,除了八口后人的棺材外,竟是空无一物。
记者随即调查了附近的封土堆,发现至少四座大冢都存在此类情况,其他一些当地人称情况类似的大冢,因入口被混凝土等封死,无法一一验证。当地人反映,平乐镇三十里铺村、新庄村、张盘村及送庄镇的护庄村、后营村、东三头村等村的皇陵,同样存在这些情况。
新盗墓经:有组织的异地盗墓
皇族陵何以成为百姓冢?
有村民说,“皇族陵,风水好。”
也有村民说,“为了省下点农田,而且也方便。”
干了10多年盗墓的盗墓贼老张(化名)却给了记者一个不同的答案,“还有一个原因,因为安全,盗墓贼不会光顾,文保局更不会来。”老张告诉记者。
“我看过你们媒体的报道,你们说了洛阳本地的盗墓现象,却不知,在洛阳地里挖平民墓的只是‘业余的’,‘职业的’有很大一部分‘业务’是去异地挖墓,这些你们都没说。”老张说,“像大冢,‘业余的’不敢动,他们缺设备,也没这胆子。而专业的现在也不会去挖已经变成‘百姓墓’的大冢;大家都知道,虽然邙山皇族墓多的是,可经过历朝历代,基本都被挖空了,现在本地挖大冢的,都是基本确认能有东西后才动手。”
老张告诉记者,但本地的“优质墓源”有限,很多年轻的,跟着“支锅的”(组织盗墓者——记者注)出去干。“这样,把棺材放大冢里就更安全了。也可以说,大冢无物,以致村民放棺材的现象是让人去异地挖墓的原因;异地挖墓的现象又让老百姓能放心地把大冢当做自家坟。”尽管老张的解释颇为勉强,但他口中“异地盗墓”的话题,却吸引了记者。
“什么是异地盗墓?”记者问。
打开了话匣子的老张对记者说,“就是一些‘支锅的’提前联系好买家,提前到外地踩点、梳理好关系,打好招呼,再回来找人。有人掏钱,年轻的就乐意跟着他们出去干。”老张说,“管吃喝,管住宿,还给配车来回接送,铲子啥的也是他们给,人去了直接挖就行。”老张告诉记者,这样有组织地外出盗墓,对他来说都是平常事,“一般一走就是一个月,多的走两三个月,大部分是去山西、陕西、山东那些墓多的地儿。”
“离开熟悉的地方去盗墓,有什么危险吗?”中国青年报记者追问。
“有一次去陕西长安县,半夜挖到一半,突然塌方,最后所幸把人挖出来,没死。还有一次,去山东,村民不让挖,就打了一架,最后我们被打跑了。”老张回忆道,“要说困难,还有一点,就是我们去外地次数多了,当地人也懂了怎么挖,可能以后外地就不好干了。”
“警方和文物保护部门查处吗?”记者问。
“有啊,在山西长治,有一次我们被人举报,说我们鬼鬼祟祟,警察就到了我们住的地方,他们看到了‘洛阳铲’,不过他们不知道是干什么的,最后就没事了。”老张回答,“其他我经历的,一般都是挖完了把东西带回洛阳,一路上也没被查过。”
老张最后说,“所以,你想啊,这么多年了,我还能在你面前,你说的那些部门都管不到我们,那现在棺材放进大冢里,就更没人管了。”
文保研究者:文保政策执行不力
对此现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李健民研究员接受记者采访时非常痛心,“我国的文物法确实规定了很多内容,各方面虽然都有所涉及,但规定是规定,执行起来力度差、漏洞多。”
记者发现,将邙山古墓群古墓“改装”成现代百姓墓以及盗墓的行为,确与我国《文物保护法》内容相悖,现实中却依旧存在。李建民研究员表示,很多地方的文物保护单位只做表面文章,不把文保工作当回事。“曾经有些地方的村民发现有盗墓现象,打电话给文物局,根本没人理。实在没办法,就打电话给我们考古队,但我们束手无策,因为我们管不了。”
对此,李建民研究员还表示,盗墓猖獗到这个地步,还与一些地方警匪勾结有关。“你看凡是一个地方盗墓盗得很凶,肯定是有当地公安给他撑腰。公安成了盗墓贼的保护伞了,甚至参与其中,这更反映出我们国家文物保护政策执行不力。”
对于打击文物犯罪的困境,河南一位从事刑侦工作多年的刑警老邓(化名)告诉记者,现在河南已经没有警察愿意接手跟文物相关的案子了。他说,主要原因是“办盗墓案件有几大障碍一直挡在前面”。
“首要原因是盗墓是个暴利行业”,他说,“盗墓成本很低,一个人支锅,花费的主要是劳务费,但挖得文物的话,经济利润却十分可观,这就让许多人难以抵挡诱惑”。
老邓认为许多民众报案也不及时,“以一副事不关己的态度看盗墓”,公安机关就很难及时获悉盗墓案件。老邓告诉记者,警力用在保护登记在册的陵墓上还忙不过来,对于河南地下千千万万未经勘测、登记的陵墓,几乎没有保护措施和手段。
“另一大原因就是盗墓案件不同于其他刑事案件,没有明确的受害人,并且调查取证周期长,往往在刑法规定的刑拘时间内完不成取证工作,就不得不把犯罪嫌疑人放了。”老邓说,“这样警察投入大,但收效少,所以大家都不愿意做盗墓的案子”。
百姓冢何时能还原皇族陵
面对文物保护的困局,洛阳市有关部门也作了努力。2011年4月,中国青年报等媒体报道洛阳盗墓乱象后,5月16日,洛阳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在洛阳市政府官网上发布了《关于公布〈洛阳市邙山陵墓群保护条例(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保护条例》称,“市文物行政部门应当在邙山陵墓群重要墓葬、重要遗址、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设立保护标志、界桩等保护设施并予以公示”,“在邙山陵墓群建设控制地带内进行工程建设,应当符合邙山陵墓群保护规划,不得破坏邙山陵墓群的环境风貌”。
洛阳市法制局法规科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该条例已送交洛阳市人大。但洛阳市文物局文物科工作人员对记者说,邙山陵墓群范围比较广,要将每一处陵墓都做标示,不太可能,“目前是仅一部分有”。
中国青年报记者就皇族陵变百姓墓一事致电洛阳市文物局文物科及负责邙山陵墓群日常保护的洛阳第二文物工作队,相关工作人员拒绝回应记者的问题,称需经洛阳市委宣传部通知后,才能接受采访。
随后,记者向第二文物工作队严主任反映了所见情况,严主任表示“知道了”,但不接受记者的采访。
在可能出台的《洛阳市邙山陵墓群保护条例》之外,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资深文保专家李晓东还指出,仅严格执行国家的文物保护政策是不够的,关键还是靠政府的支持。动员群众参与文物保护的模式更有利于开展工作,该模式在这几年有很大的发展和完善,“但在有些地方坚持不下去”。李晓东说,“农村的文物保护员应该得到一定的补贴,这些都需要政府大力支持。有些地方政府将文保员补贴列入预算,使其工作有了保障。有的地方还给文保员购置了一些设备,这有利于发挥文保员的工作积极性。”他认为,这样就能有效遏制文物破坏的状况。
猛犸象
从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获悉,科学家在西藏喜马拉雅山西部高海拔的札达盆地发现了一个上新世哺乳动物化石组合,其中包含了已知最原始的披毛犀。这些新化石材料证明,冰期动物群的一些成员在第四纪之前已经在青藏高原上演化发展,从而推翻了冰期动物起源于北极圈的假说,证明青藏高原才是它们最初的演化中心。
以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邓涛和客座研究员王晓鸣为首的中外科学家的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2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
据介绍,以猛犸象和披毛犀为代表的冰期动物群长期以来被认为与更新世的全球变冷事件密切相关,这些动物通常表现出对寒冷环境的适应,如体型巨大,身披长毛,并具有能刮雪的身体构造。它们被推断可能起源于高纬度的北极圈地区,但一直没有可信的证据。
邓涛介绍说,披毛犀在晚更新世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北部,此前的化石记录已显示披毛犀起源自亚洲,但其早期的祖先遗存仍然模糊不清。在札达盆地发现的新种西藏披毛犀生存时代为370万年前的上新世中期,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披毛犀记录。研究发现,随着冰期在280万年前开始显现,西藏披毛犀离开高原地带,经过一些中间阶段,最后来到欧亚大陆北部的低海拔高纬度地区,最后演化为冰期动物之一。
科学家们研究认为,披毛犀并非是唯一一种起源自青藏高原的冰期动物。札达动物群的其他成员以及在青藏高原其他地点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已经显示,独特的青藏动物群可以追溯到晚中新世时期,如岩羊的祖先也出现在札达盆地,在随后的冰期里扩散到亚洲北部,与披毛犀的演化历史非常相似。
冬季严寒的高海拔青藏高原成为冰期动物群的‘训练基地’,使它们形成对冰期气候的预适应,此后成功地扩展到欧亚大陆北部的干冷草原地带。这证明青藏高原才是冰期动物群最初的演化中心。”邓涛说。
这项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和科技部的支持。
所有女人的梦想
与肥胖有关的基因特征近来多有报道,但让人超瘦的基因特征很少被发现和提起。英国《自然》杂志网站刊登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认为,有些基因的数量如果太多,就有可能让人骨瘦如柴。
由英国、瑞士、法国等多国研究人员共同完成的这份研究报告说,研究人员调查了超过9.5万人的基因数据,结果发现,如果第16号染色体上名为16p11.2的一个区域中的基因被过多复制,就会让人超瘦。如果拥有过多的相关基因,男性超瘦的风险会是正常人的23倍,而女性超瘦的风险也会是正常人的5倍。这里超瘦的定义是体重指数低于18.5,已属于不健康的瘦的范畴。
通常人体内每个基因只有两份,但实际上不完全如此,一个人的基因组有些地方可能会丢失一些基因,而另一些地方又会出现过多的某些基因。这种基因的丢失和冗余许多时候没有什么影响,但有时也会带来疾病。
比如本次研究关注的名为16p11.2的区域中的基因,以前曾发现如果这些基因丢失,那么肥胖症的风险就会大大增加。丢失这些基因的人变得肥胖的风险是正常人的43倍。参与研究的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教授菲利普·弗罗盖尔指出,这还是首次发现同一批基因的丢失和冗余会造成相反的影响。
据介绍,在这个区域中共有28个基因,研究人员计划对它们进行详细分析,找出它们影响胖瘦的深层原因。(记者黄堃)
保存完好的军马战车墓坑
科学网(kexue.com)讯 最近考古学家在河南洛阳发现一处西周时期的古墓遗址,从已挖掘出土的4个马和战车的遗骸墓坑来看,古墓起码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70年。
虽然相比于附近临潼1974年发掘的"兵马俑"墓小的多,但它却是保存完好,毫无受到盗墓窃贼破坏的古墓。据考古人员介绍说:“坑内保存完好的青铜器和陶瓷能够很好证明我国西周时期手工业的发达,而且进一步证实了西周时期流行竖形墓坑的说法,对西周时期的的丧葬习俗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材料”。
然而目前最有价值的发现是一套保全完整的有着不同形状规格的战车和马匹,这弥补了我国对西周战争和军事发展的研究资料的短缺。
"从发现的遗骸来看,这个古墓的主人应该是西周王朝的中层官员,"考古人员说,"而且从马匹和战车的整齐造型来看,马匹都是死葬的,并非活葬"。(科学网kexue.com 重林)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阅读
北京时间9月2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16年前,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发现一艘沉船,但这艘沉船的身份一直未得到确认。现在,考古学家终于揭开这个谜团。北卡罗来纳州官员表示这艘沉船就是臭名卓著的18世纪海盗“黑胡子”的旗舰“安妮女王复仇”号。
1718年,“安妮女王复仇”号在波弗特附近的一个沙洲搁浅,9年后,波弗特落成。搁浅后,“黑胡子”和他的船员被迫弃船。直到最近,北卡罗来纳州文化资源部才指出这艘1995年发现的沉船可能是“安妮女王复仇”号。经过对所发现的证据进行全面而彻底的分析,官员们证实这艘沉船就是“黑胡子”的旗舰“安妮女王复仇”号。“黑胡子”是历史上最凶残同时也最具传奇色彩的海盗之一。
北卡罗来纳州海事博物馆公共关系协调人克莱尔-奥贝尔表示:“这并不是一个‘啊哈时刻’,研究人员对相关证据进行仔细分析后才得出这一结论。”研究小组之所以能够确定沉船身份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沉船的体积,另一个是在碎石中发现很多武器。奥贝尔称当时在这一区域活动的船只中没有一艘的体积与“安妮女王复仇”号相当,发现大量武器说明它应该是一艘海盗船。
短短几年内,“黑胡子”便树立起不朽的恶名。他率领的海盗在加勒比海和美洲殖民地沿海活动。1718年,他们在北卡罗来纳州帕姆利科湾与英国战舰展开激战,“黑胡子”在战斗中送命。一些历史学家认为“黑胡子”故意让“安妮女王复仇”号搁浅,以保存下他最贵重的战利品。这些战利品帮助历史学家将沉船与“黑胡子”联系在一起。沉船发掘工作于1997年开始,发现的主要文物包括药剂师用砝码、少量金币和铅弹以及一个刻有“1705”这一日期的船钟。
药剂师用砝码上面印有微小的鸢尾花图案,这是18世纪的法国皇室标志。“安妮女王复仇”号最初是一艘法国船,名为“Le Concorde”,1717年被“黑胡子”俘获。他逼迫“Le Concorde”号的外科医生加入海盗行列,当时的外科医生可能携带药剂师用的砝码。考古学家认为一名法国船员可能将金币藏在铅弹桶里,以防止被“黑胡子”的海盗抢走。
弗吉尼亚州殖民地威廉斯堡基金会艺术与钱币学(研究硬币和代币)负责人埃里克-古尔德斯特恩表示,一直不确定沉船身份更多地提现了科学界的严谨性,而不是对沉船身份产生怀疑导致的结果。参与沉船研究的考古学家对其身份一直很有把握。他说:“州政府官员态度非常谨慎。开始发掘之初,除非能够发现印有船名的船钟,否则就不能立即确定船的身份。你需要将各种发现和文献资料结合在一起进行分析,确定其身份。这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
北卡罗来纳州波弗特海事博物馆航海考古学负责人大卫-摩尔表示,之所以消除官方对沉船身份的疑虑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博物馆最近举行了名为“黑胡子的安妮女王复仇号”的展览,展出从沉船上打捞的文物。即使还没有正式确认沉船的身份,博物馆也要用类似“传说中安妮女王复仇号上的物品”这样的名字。其次,消除官方疑虑能够帮助博物馆获得经费,继续发掘沉船。虽然州立法机构提供了一些经费,但由于预算紧张,这笔经费远远不够。(孝文)
阿舍利石器
新一期英国《自然》杂志刊登报告说,研究人员在肯尼亚发现了一些距今约176万年的石器,它们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的阿舍利石器,是迄今发现的这种高级石器中最古老的。
美国和法国研究人员在肯尼亚北部的图尔卡纳地区发现了这些石器。它们呈椭圆形或水滴形,较尖的一端有两面打磨的痕迹,以在中间形成较锐利的边缘,这是阿舍利石器的典型特征。与以前所知的最古老的阿舍利石器相比,本次发现的阿舍利石器要早约35万年。
阿舍利石器之所以被称作高级石器,是因为它们与名为奥杜韦石器的原始石器相比制作水平更高,用处也更大。奥杜韦石器可追溯到200多万年前,它们较为粗糙,没有薄而锐利的边缘,多用于砍或砸,而阿舍利石器可用于切割动物的肉。
美国拉特格斯大学的研究人员丹尼斯-肯特说,对于古人类而言,从制造奥杜韦石器到制造阿舍利石器是一个技术上的巨大飞跃。
这一发现也引起了有关古人类如何迁徙的一些讨论。一般认为人类起源于非洲并迁徙到欧洲和亚洲,但在欧亚发现的约170万年前的古人类遗址中只有奥杜韦石器,而没有阿舍利石器。因此,古人类为什么没有把当时的先进工具带出非洲就成了一个问题。
就这个问题,有人认为是因为当时非洲存在多个技术水平不同的古人类群体,它们分别独立地向外迁徙。也有人认为这是因为制造阿舍利石器的技术在迁徙过程中失传,很久以后才被重新发明。(黄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