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新发现的白化活板门蛛新发现的白化活板门蛛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1月10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澳大利亚发现一种新种白化活板门蛛,令科学家感到震惊。西澳大利亚博物馆馆长马克-哈维表示:“看到它的白脑袋,我差点被吓倒在地。”由于体内仍有一些色素,新发现的活板门蛛并不是真正的白化病患者。它的身体呈褐色,与其他活板门蛛一样。

  这种新种蜘蛛体宽1.2英寸(约合3厘米)。在以一种新物种身份被描述前,它将一直被称之为“白化活板门蛛”。这种长相怪异的新种蜘蛛是澳大利亚西部一座小镇的一名当地人在自家附近发现的。他将蜘蛛放进罐子里,而后送到博物馆。哈维说:“不幸的是,我们对这种蜘蛛一无所知。据我们推测,它们一生都在洞穴中度过,与其他所有白化活板门蛛一样。雄蛛发育成熟后,它们会在洞中寻找潜在交配对象。”

  活板门蛛之所以获得这个名字是因为它们利用土壤、植被和丝建造洞门,丝充当合叶的作用。在感知到过往猎物的振动时,这种蜘蛛纲动物便会钻出洞,享受美餐。它们的食物包括昆虫、节肢动物以及小型无脊椎动物。哈维表示这种蜘蛛在洞内交配,雄蛛可能不得不将雌蛛的身体举起,才能接触到它们的生殖器。雌蛛的生殖器位于腹部下侧。

  哈维指出这种新发现的蜘蛛非常罕见,发现这种蜘蛛还是第一次。他说:“蜘蛛家族富有多样性,很多人对它们充满兴趣,也有很多人对它们心生恐惧。在控制昆虫数量方面,它们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如果没有蜘蛛,整个世界将变成一个非常贫乏的所在。”(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4.家族中的另类

家族中的另类家族中的另类

  独眼鲨鱼与其中一个同胞的合照,后者体色正常,背部呈蓝灰色,下腹呈白色。成年乌锥齿鲨的身长平均在10英尺(约合3米)左右,是发育速度最慢的鲨鱼之一,寿命可达到45年。为获得鱼鳍捕杀鲨鱼通常是视为一种非法行为。现在,乌锥齿鲨已经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易受影响的物种。

  5.眼睛特写

眼睛特写眼睛特写

  独眼鲨鱼胎儿的眼睛特写,位于口鼻中间,直径大约1英寸(约合2.6厘米)。研究指出,这个胎儿虽然没有鼻孔,但腮部发育正常,口内长出小牙。

  6.怪异的鲨鱼

怪异的鲨鱼怪异的鲨鱼

  独眼鲨鱼胎儿与其他被捕获的鲨鱼合照。加尔凡-马加纳表示,除了只有一只眼睛外,这个畸形儿还患有在鲨鱼种群中较为罕见的白化病。这种疾病通常在硬骨鱼身上较为常见。研究指出,在此之前并未发现乌锥齿鲨白化病例。在墨西哥发现出现这种畸形的鲨鱼还是第一次。

  7.渔民利昂

渔民利昂渔民利昂

  渔民利昂抱着独眼鲨鱼胎儿,站在他身边的是研究员贝哈拉诺-阿尔瓦莱兹。加尔凡-马加纳说,利昂将这个畸形儿当成一份奖品,现已将其保存在酒精中。“很多人都想买这条鲨鱼,但这位渔民给出的回答是‘No’。”(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0月17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墨西哥发现一条罕见的独眼鲨鱼胎儿。这个胎儿身长22英寸(约合56厘米),只有一只眼睛,长在头部前部。实际上,这条鲨鱼患有一种名为“独眼畸形”的先天性疾病。包括人类在内的一些动物都会出现独眼畸形。

  1.独眼鲨鱼

独眼鲨鱼独眼鲨鱼

  2011年初,渔民伊利奎恩-鲁塞罗-利昂在加利福尼亚湾塞拉尔沃岛(Cerralvo Island)附近海域捕获一条怀孕的乌锥齿鲨。切开它的肚子之后,利昂发现了10个胎儿,其中就包括这个独眼儿。墨西哥拉巴斯海洋学跨学科中心生物学家菲利普-加尔凡-马加纳表示:“利昂当时说,真的令人难以置信。”

  听到发现独眼鲨鱼的消息后,加尔凡-马加纳和同事马塞拉-贝哈拉诺-阿尔瓦莱兹立即与利昂取得联系,最后争得他的同意,暂借这条鲨鱼进行研究。他们对这个婴儿进行了X光扫描,同时参考此前有关其他动物独眼畸形的研究发现,最后证实利昂确实发现了一条独眼鲨鱼。

  杰克逊维尔北佛罗里达州大学研究鲨鱼的生物学家吉姆-格尔雷切特表示,科学家此前就曾多次发现独眼鲨鱼,与这一次一样,都是胎儿。一直未能在母体外捕获独眼鲨鱼说明,这种鲨鱼无法在野外存活很久。他指出发现独眼鲨鱼说明科学家仍有很多东西等待他们去了解。“如果没亲眼见过独眼鲨鱼,你会感到遗憾的。”

  2.也是白化病患者

也是白化病患者也是白化病患者

  加尔凡-马加纳指出,除了独眼外,这个鲨鱼胎儿还有其他畸形,例如白化(缺少组织色素所致),没有鼻孔,口鼻上出现一个肿块以及脊骨畸形。母亲营养不良——尤其是缺少维生素A——会导致包括人类在内的哺乳动物出现独眼畸形,但很难确定何种因素导致鲨鱼出现这种畸形。加尔凡-马加纳指出这种畸形与环境污染无关。“南下加利福尼亚附近的捕鱼区没有受到污染,环境非常原始质朴,因此我们不能将其视为导致乌锥齿鲨畸形的原因。”

  3.测量进行中

测量进行中测量进行中

  加尔凡-马加表示。如果出生的话,这条独眼鲨鱼也无法存活很长时间。它的身体呈白色,更容易被捕食者发现,尾巴畸形也对游泳形成障碍。科学家研究发现,除了上面提到的畸形外,这个胎儿的身体其他部位一切正常,鱼鳍发育良好。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在加拿大海岸外太平洋中游弋的狗鲨在加拿大海岸外太平洋中游弋的狗鲨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9月22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鲨鱼外表凶悍,但这可不是外强中干,它们的身体机能也非常特别,研究发现鲨鱼体内的一种物质能杀死病毒。这种类似胆固醇的化合物是在狗鲨的体内组织中被发现的,这种物质被证实可以对抗多种难以治愈的人类疾病,包括登革热和肝炎。这种神奇的物质就是“鲨胺”,目前已经开始进行人体医学临床试验,用于治疗癌症和眼睛疾患,数百名已经接受这种新型药物治疗的患者中没有发现明显的副作用案例。

  一项新的医学研究还证明鲨胺可以有效扰乱病毒的生命循环,使它们无法正常复制。这种抑制作用不管是在组织培养还是生物活体环境下都同样有效。

  尽管人类医学已经研制出诸多有效对抗细菌的药物,但是含有能有效抑制病毒的药物。目前临床使用的抗病毒药物都是非常特异性的,即某种药物只能专门针对某一种病毒起作用。这样产生的问题就是——病毒非常容易变异,很快就会产生抗药性,让先前有效的药物变得失效。

  这项研究的首席专家,美国乔治敦大学医学院的迈克尔·扎斯洛夫(Michael Zasloff)教授说:“这是一个全新的抗病毒药物研制领域。很有可能借助这一突破,我们将能够彻底治愈目前只能被当做慢性感染来对待的棘手疾病。”

  抗病毒药物的“尤里卡”时刻

  扎斯洛夫教授在1993年首先发现了鲨胺物质,当时他正试图在鲨鱼身上寻找抗菌物质,据信这种物质能对抗多种疾病,包括多种病毒感染。这时他注意到鲨胺具有一种“从未被描述过的”神奇能力——这种物质似乎能阻止血管的生长。他很快意识到这一功效或许将有助于帮助阻止癌细胞的无限制分裂。

  进一步的实验终于让他迎来了属于他的“尤里卡”时刻,他发现鲨胺不仅具有抑制癌细胞分裂的作用,它还能抑制病毒的增殖!扎斯洛夫教授回忆说:“效果非常明显,我一眼就看到了抑制作用,就像是在观看一部动画片一般。”

  鲨胺是一种带正电的分子,因此当它进入细胞之后会立即吸附在细胞内壁上,因为细胞内壁是呈负电性的。这样一来,鲨胺分子会逐步清理掉任何其它附着在细胞内壁上带正电的蛋白质分子,这样做是不会损害细胞的。

  然而当病毒入侵细胞后,它们需要借助附着在细胞内壁上的那些蛋白质来进行自我复制增殖,但是它们却发现这些蛋白质都已经被鲨胺分子“踢出去”了,这样一来,病毒将无法繁殖。扎斯洛夫教授评价说:“这是唯一一种具有此类功效的化合物,科学界找不出第二种,非常令人印象深刻。”

  这种物质帮助鲨鱼在数亿年的演化史中占据优势,构成了这种物种成功延续下来的功臣之一。扎斯洛夫教授说:“鲨鱼的抗病毒能力非常了不起,它已经适应了鲨鱼的免疫体系,和平共存。”

  用鲨胺对抗人体病毒

  在实验中,鲨胺物质成功抑制了登革热病毒对人体血管细胞的入侵,并阻止了乙肝和丁型肝炎病毒对人体肝脏细胞的攻击。并且,现在要得到鲨胺已经不需要再借助从鲨鱼身体组织中提取了,早在1995年人们便已经实现了这种物质的实验室合成。

  扎斯洛夫教授和同事们还发现鲨胺对黄热病病毒,东方马脑炎病毒和鼠巨细胞病毒具抑制作用。在实验中,鲨胺成功抑制甚至治愈了部分实验动物的此类疾。他们的有关论文已经发表在了本周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报》上。

  目前。鲨胺分子还只能进入那些具有“化学入口”允许它进入内部的细胞,如血管壁细胞,毛细细管细胞以及肝脏细胞等。但是基于鲨胺的改进药物配方将有望扩展其适用范围,在更大范围内对抗更多类型的病毒感染。

  托德·莱德(Todd Rider)是麻省理工学院林肯实验室比较药物学分部高级研究员,他说:“结果看起来很有希望。到目前为止,实验结果显示鲨胺对六种不同种类的病毒显示抑制作用,不过有数据显示鲨胺物质本身具有轻微毒性,并且在达到产生足够疗效的注射剂量时会对某些类型的细胞产生一些副作用。”

  扎斯洛夫教授表示:“现在我们还不清楚鲨胺物质是否对于其它类型的病毒同样具有抑制作用,也不知道是否我们未来有能力使鲨胺注射达到疗效剂量的同时有效控制其潜在的毒性和副作用。”

  他说:“事实上,任何物质都或多或少有一些毒性,临床实验将最终确认这种物质作为一种药物,其安全性对人体是否可以得到保证。”

  但是根据一直以来测试的安全记录,扎斯洛夫教授预计人体临床实验可以在一年之内展开。他说:“7亿年以来,鲨鱼体内一直就有这种物质,而现在,这将成为鲨鱼送给人类的最好的礼物。”(晨风)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9月21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报道,一项最新研究最近在印度西部地区发现12种青蛙新品种。这些新发现的蛙种非常稀有,它们只有在单一环境下才能生存,如果不加以保护,它们很有可能会走向灭绝。

  1. 猫叫夜蛙

猫叫夜蛙猫叫夜蛙

  猫叫夜蛙因其独特的“猫叫声”而得此名,它是最近在印度西部地区发现的12种青蛙新品种之一。据德里大学的生物学家比基-达斯说,体长1.4英寸(3.5厘米)的Nyctibatrachus poocha的生活方式非常隐秘,它们经常躲藏在印度喀拉拉西高止山脉和泰米尔纳德邦的岩石缝隙里。1994年到2010年间,达斯及其同事在印度西海岸的森林里寻找生活在小溪里、喜欢夜间活动的蛙类Nyctibatrachus。据9月15日发表在《Zootaxa》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指出,除了12种新种青蛙外,该科研组还重新发现3种被认为已经灭绝的青蛙。

  2.独特的交配

独特的交配独特的交配

  最新发现的乔格夜蛙拥有“极其独特的”养育方式,至少对青蛙来说,事实正是如此。青蛙妈妈和青蛙爸爸会共同守护卵,直到它们孵化出来。这种青蛙因其栖息地乔格瀑布而得名,它们生活在水流湍急的溪流里。雄蛙在追求雌蛙时,它会坐在溪流上方的树叶或者树枝上,发出“招牌式叫声”。当一只雌蛙靠近时,它会用前爪抓住异性长达20分钟。然后它纵身跳下,雌蛙开始产卵,雄蛙给卵受精,然后用身体盖住受精卵。达斯仅在6种夜蛙身上发现这种双亲共同养育后代的方式,不过他怀疑Nyctibatrachus genus也存在这种情况。

  3. 佳维夜蛙

佳维夜蛙佳维夜蛙

  达斯及其同事们在印度喀拉拉邦的小豆蔻种植园里发现高声鸣叫的佳维(Gavi)夜蛙。它的名字是根据位于该种植园中部的一个小村庄——佳维的名字命名的。12种新发现的蛙种,有几种非常罕见,它们仅生活在受到保护的小片森林里。佳维夜蛙等其他青蛙则生活在保护区外,它们需要环保努力的关注。

  4.活跃的蛙

活跃的蛙活跃的蛙

  精力充沛的维亚那德夜蛙,雄性体长达3英寸(7.7厘米),现在它们是Nyctibatrachus 种类中最大的一种。与它们的同胞不同,维亚那德夜蛙不会抛下自己产的卵,任由它们受到威胁,它们会守护在受精卵旁边,迎击任何入侵者。例如,“调查人员距离受精卵太近时,守护在后代身边的青蛙父母的身体立刻发生膨胀,或者隆起身体,它们会毫不犹豫地咬住人类伸过来的树枝或手指”。

  5. Spinular 夜蛙

 Spinular 夜蛙 Spinular 夜蛙

  据悉,Spinular 夜蛙仅生活在喀拉拉邦的一个地区,这种青蛙也是Nyctibatrachus 种类中最大的一种,体长达2.6英寸(6.6厘米)。Spinular 夜蛙的学名是Nyctibatrachus acanthodermis,起源于两个希腊单词acanthos(意思是脊骨或刺)和dermis(意思是皮肤),这个名字的由来与它背上长满刺的皮肤有关。

  6. 库尔格夜蛙

库尔格夜蛙库尔格夜蛙

  这是库尔格(Coorg) 夜蛙被认为已经灭绝90年后再次有人发现它。这种青蛙起源于1920年纳拉亚纳-劳的描述里,达斯表示,“他是印度两栖动物研究的先驱”。这种动物是在库尔格发现的,即现在的果达古 (Kodagu ),它是印度卡纳塔克邦的组成部分。达斯及其同事仅在果达古附近的城镇梅尔卡拉发现一只雄性库尔格夜蛙。(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9月16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近日科学家们在东南亚的森林中发现了三种新的蝙蝠品种,它们体型很小,体色也很独特。

  新“恶魔蝙蝠”

 新“恶魔蝙蝠” 新“恶魔蝙蝠”

  这是最近在东南亚新发现的3种管鼻蝠之一,之所以叫它这个名字是因为它可怕的外表体色。研究论文合著者者,来自布达佩斯匈牙利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生物学家嘉伯·索巴(Gabor Csorba)说:“它有一个黑色的脑袋,暗色的背脊皮毛,这些部位的颜色都和它雪白的腹部构成鲜明的对比。这是本地区仅有的拥有这种怪异色调搭配的蝙蝠品种。”

  不过尽管拥有这样可怕的名字,恶魔蝙蝠却是生性胆小的动物,它们尽力躲进越南的深山老林,尽量远离人类。不过研究人员之一,来自动植物保护国际(Fauna & Flora International)的生物学家尼尔·弗利(Neil Furey)警告说:一旦被抓捕,这种小东西也会奋力反击,变得非常狂躁。

  他说:“一旦你将它放在手中,它会竭尽所能试图挣脱。总体而言它们会遵循‘逃脱第一,战斗第二’的原则,只有在实在没有办法挣脱时才会向抓捕者发起反击。”

  拇指大小

拇指大小拇指大小

  另外一种新发现的管鼻蝠品种名为Murina cineracea,这是在柬埔寨发现的,并且查明其分布地区覆盖东南亚的广阔区域。

  管鼻蝠以昆虫为食,一般体型较小:如果不计算尾巴,它们的体长仅有大约6.5厘米,就和成年人的大拇指一样长。除了颜色之外,此次发现的三种新种几乎没有什么解剖学上的差异,这就使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人员很难发现并确认它们。

  非常相像

非常相像非常相像

  这是第三种此次新发现的蝙蝠,名为Murina walstoni,也是在柬埔寨发现的。弗利说:“目前已经发现的全部30多种管鼻蝠都生活在相对完整的森林地带,并且它们已经高度适应在密集林地内捕食。”他说:“这种进化特异性使得它们很难再去适应森林退化后的环境,它们无法适应在开阔地带飞行和捕食。”

  这也提供了一个生物警示器,即如果这些蝙蝠的数量开始出现显著的下降,那就表示这里的森林正面临危机。(晨风)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国家海洋局4日公布的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海洋环境监视监测情况显示,10月3日,油田仍有油花油带,当日溢油量约为1.42升。

  当日,康菲石油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康菲”)回应称,溢油系海底矿物油油基泥浆造成,接下来将修改油田开发方案提交发改委。

  海洋监测再次发现油花

  国家海洋局表示,根据监视监测,3日,C平台附近有油花溢出,最少每分钟6个,最多每分钟29个,当日溢油量约为1.42升。

  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D平台附近的油带是D平台甲板污水回收系统的开排罐管线旁通阀故障所致。

  康菲当日回应,3日,海面出现一小片轻微油膜。

  海底仍有少量6月17日泄漏的矿物油油基泥浆。这些残留物质偶尔释放出少量油滴,如上升至海面就会形成少量油花或油膜,一旦出现油膜,立即通过现场布设的三道围油栏和两艘专业撇油船及时回收清理。

  康菲表示,按照中海油批准的阶段方案,继续降低油藏压力。

  将修订油田整体开发方案提交发改委

  康菲在4日的回应中表示,主动接受中国海油的监管,继续加强蓬莱19-3油田的应急处理工作。如:查找和清理海床上的残余矿物油油基泥浆;一旦发现因清理作业而产生的少量油膜,即在第一时间围阻和清除;在原渗油源实施额外的加强封堵方案等7项工作。

  此外,康菲正在采取进一步措施来严密监测海底已探明或任何可能的渗油源的活动情况,目前没有发现任何新的渗油源或泄漏,将继续仔细监测。

  康菲方面称,继续重新编制油田开发海洋环境影响评估报告并将提交海洋局核准。同时,还在继续修订蓬莱19-3油田的整体开发方案,并将提交给国家发改委。 文/记者李莎莎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26)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新华网北京10月4日电 我们宇宙在“大爆炸”中诞生,但会往何处去呢?获得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美、澳三位天体物理学家,通过对超新星的观测而给出了答案:宇宙膨胀不断加速,而且逐渐变冷。这个发现,被瑞典皇家科学院称为“震动了宇宙学的基础”。

  1929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首先发现了星体间距离不断变大的现象,并提出宇宙膨胀理论。这一发现导致俄裔美国天体物理学家伽莫夫提出“大爆炸理论”,他认为,我们的宇宙诞生于约140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在大爆炸之前,宇宙是个极小体积、极高密度的点,而大爆炸之后,宇宙不断膨胀。

  多年来,天体物理学界一直认为宇宙是在以一个恒定的速度膨胀,直到这三位科学家开始了对超新星的观测。

  此次获奖的珀尔马特和施密特分别领导两个研究小组,用最先进的天文观测工具对准了一种“Ia型超新星”。这种超新星是由密度极高而体积很小的白矮星爆炸而成。

  由于每颗“Ia型超新星”爆发时质量都一致,它们爆炸发出的能量和射线强度也一致,因此在地球上观测“Ia型超新星”亮度的变化,可以准确推算出它们和地球距离的变化,并据此计算出宇宙膨胀的速度。

  两个研究小组总共观测了约50颗遥远的“Ia型超新星”,并于1998年得到了一致的结论:宇宙的膨胀速度不是恒定的,也不是越来越慢,而是不断加快。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09)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叶甲虫:发现于德国曼塞尔化石坑,年代大约为4700万年前叶甲虫:发现于德国曼塞尔化石坑,年代大约为4700万年前
叶甲虫(发现于德国曼塞尔化石坑)标本显微图:利用电子扫描显微镜观察甲虫外壳。箭头指向的是一个小孔。  叶甲虫(发现于德国曼塞尔化石坑)标本显微图:利用电子扫描显微镜观察甲虫外壳。箭头指向的是一个小孔。
叶甲虫:发现于德国曼塞尔化石坑,年代大约为4700万年前。叶甲虫:发现于德国曼塞尔化石坑,年代大约为4700万年前。
叶甲虫:发现于德国克雷菲尔德市,年代大约为4000万年前。
叶甲虫:发现于德国克雷菲尔德市,年代大约为4000万年前。
叶甲虫:发现于美国爱达荷州克拉克亚化石床,年代大约为1500万年前。
叶甲虫:发现于美国爱达荷州克拉克亚化石床,年代大约为1500万年前。
叶甲虫:发现于美国爱达荷州克拉克亚化石床,年代大约为1500万年前。
叶甲虫:发现于美国爱达荷州克拉克亚化石床,年代大约为1500万年前。

  北京时间9月30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耶鲁大学地质学家玛丽亚-麦克纳玛拉近日在英国《皇家学会学报B辑》发表研究文章称,她的研究团队近期发现了许多1500万年到4700万前的甲虫化石,这些奇特的甲虫化石最惊人之处在于它们不仅仅身体结构和形状保存完好,甚至连外壳的颜色都几乎没有发生变化,好像活甲虫一样。

  研究人员认为,这些甲虫化石之所以能够保持原始的颜色,要归功于它们的结构性着色现象。色素的颜色是来自从化学物上反射的光线。与色素的原理不同,结构色是由光与纳米尺寸的表面几何图形交互作用产生。如果有纹理特别细密的沉积物取代了死亡甲虫腐烂的身体,那么形成的化石也会复制它原始的色彩。

  美国耶鲁大学地质学家玛丽亚-麦克纳玛拉介绍说,“结构色根本不需要化学物。我们希望发现的是,化石中究竟是什么样的结构产生颜色?如今我们在化石中看到的这些颜色是否与数千万年前它们活着的时候一样的颜色。”玛丽亚的研究团队从这些化石的表面提取了大约0.00008毫米的样本用于研究。这样大小的样本太小以致于无法用肉眼单独看到它,但在显微镜下足以看到明确的形状和细节。根据这些形状,研究人员利用根据现代甲虫外壳制造的模型进行计算,推断这些化石最初究竟是何模样。不过,预计与现实并不完全匹配。根据研究人员的计算,这些化石似乎比它们本来的颜色要稍微红一些。这些化石并没有完全复制甲虫最原始的甲壳,但也只是轻微地改变了光线的折射率。

  玛丽亚表示,“这些化石非常迷人。但我需要搞明白,这么小的身体为什么能够保存如此完好。”(彬彬)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许多动作易学可是爱忘

  人们学习某项运动技能的时候,有时学得快忘得也快,而有时虽然学得慢,却能长久不忘,这种现象并非偶然,而是有其生理基础。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科学家首次揭示了在运动记忆形成过程中,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共同作用但却互相竞争的生理机制。该发现不仅有助于制定科学合理的个人训练计划,也为中风病人康复带来了希望。相关论文发表在近期出版的《神经生理学杂志》上。

  该项目由加利福尼亚大学生物运动机能学与物理疗法分部的尼古拉斯-斯格威霍夫领导。研究小组在对中风患者进行空间工作记忆测试时发现,中风后病人的短期记忆被破坏,长期记忆却更好地保留下来,这是因为他们不得不依赖长期记忆的缘故。研究人员由此发现,运动记忆现象是由两个过程组成,对某项技能建立起记忆,是长期记忆和短期记忆共同作用的结果。

  研究人员解释说,假如你在学习某些运动技能,比如两种上手投球,分别学这两种,可能会掌握得很快,但一段时间后,却很可能把这两种动作都忘了。但如果你把时间轮流分配在多种运动技能训练上,比如同时学习两种不同的投球,你或许学得更慢,但在以后却可能将这两种都记住。这一现象称为“背景干扰效应”。

  斯格威霍夫解释说,“背景干扰效应”是短期运动记忆和长期运动记忆竞争的结果,虽然人们早就知道存在这种效应,但新研究首次揭示了这种效应背后的生理机制。

  “不断地清除运动短期记忆有助于更新长期记忆。”斯格威霍夫说,如果大脑是靠短期记忆去记住一项运动任务,记住了之后,该任务却还没能建立起长期记忆。如果人们在此时不停下来,继续学习另一项任务,并在两项任务之间交替轮换地学习,将会进一步建立起长期记忆。虽然这要花更长时间,但以后不会忘记。“学习两种运动技能更加困难。但在无序训练中,我们还没发现忘记的情况。”

  斯格威霍夫表示,从长远来看,该发现有助于为中风病人找到最优的康复疗法,以及为每个人制定最有效的训练方案。(常丽君)

  相关阅读

  研究发现运动天赋由来 是否爱锻炼或与基因有关

  女性受困胸大远离运动 新款内衣问世想动就动

  甜菜根汁助提升运动耐力 增强肌肉心脏工作效率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17 页,共 9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