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X光扫描技术用来确定这幅油画下面覆盖着两名摔跤手肖像,据推测,是这位艺术家厌倦了先前的作品,于是在它上面又画了一幅新作品
X光扫描技术用来确定这幅油画下面覆盖着两名摔跤手肖像,据推测,是这位艺术家厌倦了先前的作品,于是在它上面又画了一幅新作品
梵高名为《牧场花地和玫瑰静物》的画作在被发现前,已经在荷兰一家博物馆悬挂了30多年,它一度被认为是出自另一位艺术家之手
梵高名为《牧场花地和玫瑰静物》的画作在被发现前,已经在荷兰一家博物馆悬挂了30多年,它一度被认为是出自另一位艺术家之手

  据国外媒体报道,艺术史学家通过侦查工作,已经发现梵高的一幅新油画。专家经过对一幅以前艺术家不详的作品进行X光扫描,获得这项重大发现。

  专家对这块画有《牧场花地和玫瑰静物(Still life with meadow flowers and roses)》的画布进行扫描,发现被它覆盖的是两名摔跤手的肖像。结合当时梵高在一所比利时艺术院校学习的信息,研究人员断定这是梵高的作品。X光扫描显示,两名摔跤手穿着束带。模特上身赤裸是1886年梵高在那学习的安特卫普学院定义的特征。这两名摔跤手被认为是梵高厌倦的绘画主题,于是他在上面画了其他图案。这幅作品目前被悬挂在荷兰库勒穆勒博物馆。

  专家表示,两名摔跤手代表了这位艺术家当时的作品,能为鉴定提供足够证据。库勒穆勒博物馆的馆长1974年购买了这幅作品,认为它是梵高的画作,但是很快它的起源就引起了人们的怀疑。2003年,专家称这块画布太大,内容太杂乱,因此认为它出自一位匿名艺术家之手。该画的签名位于与众不同的位置——画布的右上角,这与梵高的一贯风格不符。然而现在艺术史学家通过新X光扫描技术检查画布,已经证实这幅油画是这位荷兰印象派艺术家的作品。

  花草下方覆盖的静物是两名摔跤手的肖像,据推测是这名艺术家厌倦了先前的画作,于是在它上面画了其他东西。基于对当时梵高在比利时一所艺术院校学习的了解,研究人员认为此画是他的作品。5年前科学家也曾对画在100厘米长80厘米宽的一张画布上的这幅油画进行X光扫描,但当时仅发现模糊的摔跤手图案。最新的X光扫描显示出摔跤手更多的细节,还有画的笔触和颜料使用。这些都把矛头指向了梵高。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的资深研究人员路易斯-凡迪尔伯格表示,X光扫描让研究人员最终揭开了这个谜题。

  他说:“画上的所有片段依次排列。你能更清晰地看到摔跤手以及他们的面孔,他们都穿着束腰。”梵高写信给他的弟弟提奥,说他需要大画布、新笔和颜料。提奥于是给这位一贫如洗的艺术家买了这些东西,1周后梵高回信说,他非常开心的画了两个摔跤手。凡迪尔伯格表示,那幅摔跤手油画中的笔触和颜料与专家所知的梵高在安特卫普创作的作品中采用的一样。摔跤手肖像还帮助解释了为什么这幅花草静物会“异常茂盛”,因为梵高想用他的新作品完全掩盖那幅老作品。这项侦查工作在梵高博物馆发表的新刊物中进行了描写,题目是《库勒穆勒博物馆的花卉静物和一幅丢失的梵高在安特卫普创作的作品的复原》。(秋凌)


相关阅读

  神秘恐龙云现身伯明翰 与梵高《星夜》异曲同工

  梵高名作<向日葵>神秘色变 强力射线解谜题(图)

  组图-太空拍摄地球高清照 哥特兰岛像梵高作品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牧羊犬与小山猫成为朋友

  据外电报道,猫与狗之间的仇恨似乎与生俱来,可谓是动物界一对“冤家”。然而,在斯洛伐克的一个国家野生动物园,一只德国牧羊犬却与3只山猫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成为当地一段佳话。

  它们之间的相遇来自于斯洛伐克启动的一项野生山猫放归计划。当时,3只刚5个星期大的山猫被放归到一个野生动物园,它们面对野外似乎十分陌生和恐惧,幸运的是,一只德国牧羊犬发现了这些可怜的家伙,并开始教授它们捕食之类的生存技能。

  该动物园的一名环保主义者称,“我们通过追踪拍摄发现,如今牧羊犬与这3只山猫犹如‘密友’一样,它们形影相随,一起玩耍,牧羊犬还教它们如何适应野外生活。”

  相关阅读

  英国真实版"猫和老鼠"上演 老鼠趾高气昂欺灰猫

  哺乳动物存在味觉丧失现象 猫对甜味竟毫无知觉

  男子日本贩卖熊猫标本被擒 真熊猫皮尚不明来历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科学家成功找到贪食基因

  据国外媒体报道,保持身材苗条的秘密可能都取决于你的基因,科学家认为他们发现“贪食基因”,该基因不会将饱腹信息传递至大脑。

  科学家发现一种基因的突变将错误地向身体部位发送信息,导致不断地进食,从而使体重快速增加

  在对老鼠的实验中,他们发现一种基因的突变将错误地向身体部位发送信息,导致不断地进食,从而使体重快速增加。但好的消息是,他们希望进一步鉴别这种基因,从而帮助肥胖者减肥。据称,英国近四分之一男性遭受着身体肥胖所带来的身体影响。

  美国乔治敦大学医学中心的研究员对老鼠的Bdnf基因突变进行了研究,人类也拥有这种基因,它与人体肥胖有着直接联系,但是研究人员表示目前尚不清楚这种基因是如何工作的。

  在进食之后,Bdnf基因的活跃性将传达化学信息先到达脑细胞链,再抵达下丘脑。下丘脑可以接收Bdnf基因的活跃信息,并完全抑制食欲。然而,在实验中老鼠的Bdnf基因出现突变,瘦蛋白和胰岛素等化学物质将无法传到下丘脑,老鼠所吃的食物是未出现Bdnf基因食量的两倍多。

  这项研究负责人许保基(音译)博士说:“这项发现将开启一种奇特的策略,能够帮助大脑有效地控制体重。”他带领的一支研究小组发现在子宫胚胎早期阶段Bdnf基因存在着较短和较长的类型。

  较长的Bdnf基因通过抵达下丘脑的大脑神经“超级高速公路”可以成功地发送化学信息表达“我已饱腹”;然而较短的Bdnf基因所发送的化学信息可以抵达大脑细胞,但不能被大脑树枝状“神经树”所采集,无法将信息传递至正确的区域。

  许保基博士说:“如果Bdnf基因存在问题,大脑神经则无法彼此间进行沟通,瘦蛋白和胰岛素信号则无效,饱腹的信号无法传递至大脑。”下丘脑与学习和记忆能力相关,之前的研究显示不具备较长Bdnf基因的老鼠个体也存在着记忆能力缺陷。

  科学家目前正在研制是否这种错误信息传递可以进行修正,从而帮助预防和治疗肥胖症。这项研究报告现发表在《自然医学》期刊上。许保基博士称,药物可以刺激大脑Bdnf基因的活跃性,这将作为下一步的研究方向和目标。我们现已打开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的一条新途径,这是非常令人兴奋的。

  3月17日,国家肥胖论坛发言人泰姆-弗莱(Tam Fry)称,目前研究人员正处在“正确的轨道”上,并认为将瘦蛋白信息发送至大脑将是抑制食欲的重要因素。但是他表示,这一相同研究轨道的其他方法将有望发现不可思议的治疗效果,从而预防或治疗肥胖。即使当前仅处于老鼠实验阶段,但未来几年有望基于这项研究能够有效地解决人类肥胖现象。(悠悠/编译)

  相关阅读

  研究称离婚率高事出有因 多数女性有"离婚基因"

  袁隆平受专访 转基因或影响生育人民不是小白鼠

  考古专家化石寻线索 完成丹尼索瓦人基因组测定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荧光微生物

荧光微生物

荧光微生物

  科学网(kexue.com)讯 这些照片不是摄影专家的杰作,而是出自一位生物专家,这些生物也并非发现的新物种,而是平时我们肉眼无法看到的微生物。

  这位25岁的俄罗斯生物学家叫做丹尼尔,此前他突发奇想,利用荧光灯和一个巨大的显微镜拍下了这些微生物的画面,使我们见到了平时无法看到了奇怪小生物。


荧光微生物

荧光微生物

荧光微生物

  根据介绍,丹尼尔通过把微小生物添加荧光物质,在紫外线光下它们就会发出绚丽的色彩,而丹尼尔则捕捉了一些照片。丹尼尔表示:“这些荧光生物必须利用紫外线才会发现,它们可以吸收紫外线,变成绿色、红色、或者蓝色的生物。很少有动物含有天然的荧光物质,所以我用了一些化学工作,使它们成为荧光动物。”

  对于这样的照片,丹尼尔解释道:“它们的颜色取决于用什么化学物质,不过就照片来说,它们不是很清晰,显微镜的图像质量不是很好,所以我我吧他们变成了荧光的。这也给我增加了更高的挑战,不过我很开心,人们可以看到这些平时无法发现的动物,仔细观察它们 。”

  这些生物包括了淡水中或无脊椎动物,如轮虫、水虱、蠕虫,人类的肉眼根本无法发现他们。丹尼尔也解释了这些动物:“你可以说他们是壮观的,也是可怕的,想想你身边竟然有这样可以快速移动,而我们却对其一无所知的生物。”

  (科学网kexue.com 瑞恩)

  相关阅读

  智利沙漠之下发现神秘绿洲 存在旺盛微生物种群

  美宇航局拟研制微生物机器人 未来或探系外行星

  实验证明熔岩微生物新特性 可以在火星表面生存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据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小盗龙是一种浑身长满羽毛的恐龙,它生活在大约1.25亿年前。以前的研究认为,这种动物长着宽大的泪滴状尾巴,但是通过2010年在中国东北发现的一具新小盗龙化石进行的研究,发现其实这种恐龙的羽毛在阳光照射下会发出彩虹色光芒,而且尾巴的末端是两根长长的翎羽。

  1.带彩虹光泽的恐龙

带彩虹光泽的恐龙
带彩虹光泽的恐龙

  据一项最新研究称,长羽毛的四翼恐龙小盗龙(Microraptor)生活在1.25亿年前,就像这张图中所示,据说它是目前已知地球上最早出现彩虹色光泽的恐龙。最近的研究指出,鸽子大小的小盗龙的羽毛在阳光的照射下,会发出黑色和蓝色光芒,这与现在的乌鸦或者美洲黑羽椋鸟类似。这项研究的领导者、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古生物学家茱莉亚-克拉克称,这一发现是有关任何动物-鸟或者恐龙具有彩虹色光泽的最早证据。

  克拉克及其同事还指出,这种色彩斑斓的光泽或许能让小盗龙的尾羽对交配对象更有吸引力。研究人员利用电子显微镜将小盗龙化石里的微小色素结构——色素体与现有鸟类的色素体进行对比。该科研组发现,小盗龙的黑素体很长、很窄,并以片状方向排列,这是现代鸟类产生虹色光泽的几大特征。该研究的科研组成员、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古生物学部的主席马克-诺勒尔说:“这项研究让我们对这种动物活着的时候的样子有了空前的认识。”该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杂志上。

  2.尾羽

尾羽
尾羽
 

  这张插图显示的是一只小盗龙展开四翼,展示它那具有彩虹色光泽的羽毛和两根长长的翎羽。研究论文的联合作者克拉克解释说,翎羽线索在更早的小盗龙化石里也能看到,但是并不完整。她说:“事实上你能够认出它们,但是它们已经破损,因此你无法看到翎羽的末端。”直到2010年在中国东北发现新小盗龙化石,科学家才获得这种动物尾部特征的第一张清晰图片。它的尾部曾被认为是宽大、像泪珠的表面,但是最新化石显示,实际上它更加狭窄,尾端是两根长长的翎羽。这项最新发现还支持了克拉克2006年首次提出的理论:早期鸟类的尾羽进化主要受到性选择的驱使,而不是空气动力学。根据这一观点,尾羽是一个非常奢华的构造,直到后来它才变的对飞行特别重要。

  3.被时间尘封的小盗龙

被时间尘封的小盗龙
被时间尘封的小盗龙

  科学家通过2010年发现的一具小盗龙化石,确定这种恐龙拥有闪着彩色光芒的羽毛。该研究队成员、中国北京大学的高克秦(Ke-Qin Gao)说:“就在几年前我们还没想过能进行这样的研究。”尽管它的解剖学与鸟类的解剖学非常类似,但是小盗龙被认为是一种非鸟类恐龙,被归类为奔龙属(Dromaeosaur),该属包括凶猛的伶盗龙。克拉克称,有关小盗龙的羽毛,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例如,“我们不知道是否(它们拥有)更多绿光蓝光泽,还是更多略微发紫的光泽。”

  4.质地精良的羽毛

质地精良的羽毛
质地精良的羽毛

  这项最新发现与以前的理论:小盗龙是一种喜欢夜间出没的恐龙相矛盾。这是因为黑色、有光泽的羽毛不是喜欢夜间活动的现有鸟类的特征。现代鸟类能够看到人类无法看到的波长的光和颜色,也许小盗龙也具有相同能力。克拉克说:“我们理解这种动物的方式和它的近亲曾经看到它的方式可能并不一样。至于如何不同,我想现在我们还不清楚,但这将是未来研究的一个有趣问题。”

  5.带斑点的恐龙

带斑点的恐龙
带斑点的恐龙

  另一种长羽毛的恐龙赫氏近鸟龙(Anchiornis huxleyi)生活在侏罗纪中期,比小盗龙早大约4000万年,该图显示的是正在飞行的赫氏近鸟龙。2010年对这种恐龙化石进行的黑素体研究显示,这种动物的翅膀带黑色和白色斑点,头部长着铁锈颜色的羽毛。布朗大学的卡恩(Carney)表示,这项最新的小盗龙研究将会令我们对带羽毛的恐龙和早期鸟类有更加正确的认识。他说:“该研究为科学家重塑恐龙的颜色所用到的调色板增加了另一种颜色——彩虹色。”(孝文)

  相关阅读

  加拿大发现新恐龙物种 小型食草龙犹如鹦鹉(图)

  西班牙中部发现大型物种 全新食肉恐龙化石亮相

  澳大利亚现南极恐龙足迹群 新物种身形大小迥异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科学家表示在中国发现的4个穴居人化石的主人可能是一个新人种。这些化石是在两个洞穴内发现的,主人生活在石器时代,被命名为“马鹿人”
  科学家表示在中国发现的4个穴居人化石的主人可能是一个新人种。这些化石是在两个洞穴内发现的,主人生活在石器时代,被命名为“马鹿人”
马鹿人头骨化石。研究人员表示他们的头骨兼具古代人类和现代人类特征
马鹿人头骨化石。研究人员表示他们的头骨兼具古代人类和现代人类特征
对马鹿人头骨进行的分析发现,他们可能是一个全新的人种
对马鹿人头骨进行的分析发现,他们可能是一个全新的人种

  据国外媒体报道,考古学家表示在中国洞穴内发现的4块石器时代古人化石的主人可能代表着一个全新的人种,这一发现打开了人类进化史的一个新篇章。这些化石是在两个洞穴内发现的,主人是此前未知的石器时代人种,他们兼具古代人类和现代人类特征,是一个非常独特的人种。

  新发现的人种化石年代在1.45万至1.15万年前,是在亚洲发现的距今最早的人类化石。由于他们猎杀马鹿,这个人种被命名为“马鹿人”。在此之前,科学家认为生活在亚洲的早期人类竞争并不激烈。科学家表示马鹿人的发现为了解亚洲的早期人类提供了重要线索。

  马鹿人一度与具有现代人特征的古代人类共同生活在亚洲,当时中国已经出现的最为早期的农业文明。研究论文中表示:“这些新化石的主人应该是一个此前未知的人种,一直存在到大约1.1万年前的冰河时代末期。马鹿人的发现开启了人类进化史的一个新篇章——亚洲篇章,我们刚刚开始了解他们的故事。此外,他们也可能代表一个非常早期并且此前未知的非洲移民,从非洲迁居到亚洲。这个人种在遗传上可能与现代人没有任何联系。”

  其中3块化石是1989年在云南省马鹿洞发现的,但直到2008年科学家才对其进行研究。早在1979年,科学家就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龙岭的一个村落附近的洞穴内发现了这个人种的化石,但直到2009年才开始进行研究。在云南和广西发现的化石头骨和牙齿非常相似,兼具古人和现代人解剖学特征,同时还有此前未发现的特征。

  根据科学家发现的证据,这个人种猎杀已经灭绝的马鹿,而后在马鹿洞蒸煮鹿肉,因此将他们命名为“马鹿人”。在得出这一发现前,除了智人化石外,科学家从未在东亚大陆发现距今不到10万年的早期人类化石。这种现象似乎表明智人是这一地区的统治者。在首次出现人种时,这一地区并不存在我们的进化祖先。不过,新发现表明情况可能并非如此。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教授吉学平表示:“由于青藏高原导致的地理多样性,中国西南地区成为一个著名的生物多样性热区,同时也拥有丰富的文化多样性。这种多样性拥有悠久的历史。”过去10年时间里,科学家在亚洲发现了谜一般的穴居矮人化石,同时还发现了现代人与来自西伯利亚的古代丹尼索瓦人通婚的证据,这一新发现表明亚洲大陆仍有很多东西等待科学家去了解和发现。(孝文)

  相关阅读

  西班牙中部发现大型物种 全新食肉恐龙化石亮相

  科学家苏格兰获新发现 三亿年前新化石群现真身

  中国现2厘米跳蚤化石 恐龙脾气暴躁或因其吸血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考古学家们介绍了新恐龙,它们的嘴与鹦鹉十分相似 

  科学网(kexue.com)讯 近日考古学家在加拿大有了新收获,全新的两角恐龙化石被发现。根据介绍,这是新发现的品种,名字还没有确定,考古学家认为,它们被并名为两角龙还并不适合,因为它们的角并不明显,而它们的形状与目前大家熟知的三角龙有些相似。

  考古学家们介绍了新恐龙,它们的嘴与鹦鹉十分相似,大约生活在750万年到830万年前,不过也有争议存在,专家们对于它是恐龙还是鸟类曾做过辩论。

  首席研究员克利夫兰自然博物馆的迈克尔-莱恩博士表示:“这是全新的发现,它填补的有角恐龙缺少的情况,此前我们只认为三角龙存在,而现在这样的观点需要改变了,这似乎填补了三角龙到普通恐龙之间进化的空白。”


电影侏罗纪公园中三角龙

  迈克尔还说道:“虽然有记载有角恐龙起源于亚洲,不过我们分析,这样的新物种或许仅生存在北美,大约在830万年前,而他们的身高大概2米左右,体重还不到90公斤,在恐龙家族中很不起眼,未来我们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相关阅读

  西班牙中部发现大型物种 全新食肉恐龙化石亮相 

  澳大利亚现南极恐龙足迹群 新物种身形大小迥异

  中国现2厘米跳蚤化石 恐龙脾气暴躁或因其吸血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考古学家表示达芬奇的《安吉里之战》可能就隐藏在乔尔乔-瓦萨里创作的一幅壁画后面
考古学家表示达芬奇的《安吉里之战》可能就隐藏在乔尔乔-瓦萨里创作的一幅壁画后面
科学家认为《安吉里之战》就隐藏在韦奇奥宫的一幅壁画后面,400年来一直无人问津
科学家认为《安吉里之战》就隐藏在韦奇奥宫的一幅壁画后面,400年来一直无人问津
佛罗伦萨韦奇奥宫,莫瑞希奥-塞拉西尼(前景)和他的研究小组正在观看摄像头拍摄的录像,了解瓦萨里壁画后面的景象
  佛罗伦萨韦奇奥宫,莫瑞希奥-塞拉西尼(前景)和他的研究小组正在观看摄像头拍摄的录像,了解瓦萨里壁画后面的景象
佛罗伦萨韦奇奥宫,研究人员从瓦萨里壁画中提取样本,进行分析
佛罗伦萨韦奇奥宫,研究人员从瓦萨里壁画中提取样本,进行分析
佛罗伦萨韦奇奥宫。科学家认为他们已经发现证据,证明达芬奇的《安吉里之战》就隐藏在韦奇奥宫的墙壁后面
  佛罗伦萨韦奇奥宫。科学家认为他们已经发现证据,证明达芬奇的《安吉里之战》就隐藏在韦奇奥宫的墙壁后面
保存在卢浮宫的《蒙娜丽莎》。在从墙壁提取的样本中,科学家发现了一种黑色颜料,与达芬奇创作《蒙娜丽莎》时使用的颜料相同,进一步提高了“《安吉里之战》隐藏在墙壁后面”这一理论的可信度
  保存在卢浮宫的《蒙娜丽莎》。在从墙壁提取的样本中,科学家发现了一种黑色颜料,与达芬奇创作《蒙娜丽莎》时使用的颜料相同,进一步提高了“《安吉里之战》隐藏在墙壁后面”这一理论的可信度

  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宣布,隐藏在一幅壁画内的隐秘信息有望帮助他们找到“迷失”了几百年之久的达芬奇画作《安吉里之战》。隐秘信息是第一项证据,证明这幅画作可能就隐藏在佛罗伦萨韦奇奥宫一幅壁画后面的暗隔里,400年来一直无人问津。此外,他们还在墙壁内发现一种黑色颜料,与达芬奇创作《蒙娜丽莎》时使用的颜料相同。

  《安吉里之战》是达芬奇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人们一度认为16世纪的一场火灾已让它化为灰烬。现在,研究人员认为这幅画作就隐藏在佛罗伦萨韦奇奥宫一道由另一位画家建造的墙壁后面。研究过程中,科学家将探针型内窥镜插入墙内,提取到一种黑色颜料样本。在创作《蒙娜丽莎》时,达芬奇也使用了这种颜料。

  韦奇奥宫的这幅壁画由乔尔乔-瓦萨里创作,考古学家莫瑞希奥-塞拉西尼在壁画中发现了隐秘信息“cerca trova”(意为寻找就能找到)。在此之后,塞拉西尼率领的考古学家小组开始进行研究,以确定壁画后面到底隐藏着什么。他们使用的探针装有摄像头,允许他们看到壁画后面的景象,同时采集样本进行进一步分析。最后,他们发现了一种黑色物质,与达芬奇创作《蒙娜丽莎》时使用的颜料类似,此外,他们还发现淡棕色物质,似乎是用画刷刷上的。

  内窥镜还发现了一条“气隙”,说明瓦萨里创作壁画前在达芬奇的画作前面建造了一道墙,用于保护达芬奇的大作。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研究员塞拉西尼表示:“我们发现了令人鼓舞的证据。虽然我们仍处在研究的初始阶段,仍有大量工作等待我们去完成,才能揭开这个谜团,但这些证据证明我们正在正确的地方搜寻。”

  一些艺术史学家进行了大量研究,最后认定《安吉里之战》可能就隐藏在韦奇奥宫的一幅壁画后面。但其他艺术史学家对这一结论表示怀疑,他们认为《安吉里之战》极有可能在瓦萨里创作壁画前被毁掉。参与此项研究的一些艺术史学家选择退出。意大利著名自然与艺术保护组织Italia Nostra则呼吁佛罗伦萨政府叫停这项研究,理由是可能危及瓦萨里壁画的安全。此外。他们也不相信壁画后面隐藏着达芬奇的《安吉里之战》。

  塞拉西尼是一位工程师,同时也是艺术品“诊断”领域的权威。30多年前,他开始寻找《安吉里之战》。上世纪70年代,他在瓦萨里的壁画中发现了隐秘信息“cerca trova”。塞拉西尼认为这是一条重要线索,有望帮助他找到达芬奇的《安吉里之战》。在此之后,他又用激光、热成像和雷达扫描技术进行研究,以确定《安吉里之战》可能在什么位置。他说:“我们得出了非常令人振奋的发现。”

  1503年,达芬奇受佛罗伦萨行政长官皮耶罗-索德里尼的委托,在韦奇奥宫的大厅创作《安吉里之战》。当时的韦奇奥宫是佛罗伦萨政府所在地。这幅壁画旨在纪念1440年爆发在安吉里平原上的战斗,最后以佛罗伦萨共和国率领的意大利联盟击败米兰公国宣告结束。佛罗伦萨人借安吉里之战崛起,成为意大利中部最有权势的人,他们恢复了教皇的权利,一直统治意大利政坛多年。

  达芬奇将这次创作视为一个实验机会,尝试他的新壁画绘画技术,虽然达芬奇本人对这幅壁画并不十分满意,但《安吉里之战》却被后人奉为经典,纷纷到韦奇奥宫临摹学习。16世纪中期,瓦萨里在韦奇奥宫大厅的东墙和西墙创作了6幅新壁画,可能遮住了原有的达芬奇壁画。值得一提的是,瓦萨里非常崇拜达芬奇,说明他有可能保护达芬奇的画作。据史料所载,《安吉里之战》的一部分《夺旗之战》由达芬奇完成,当时有目击者见证了这一时刻。(孝文)

  相关阅读

  2012年02月号<华夏地理>杂志 解开达芬奇密码

  达芬奇生前曾设计女士手袋 日前被制成实物发售

  蒙娜丽莎眼中暗含达芬奇密码 细看右眼球有玄机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沃斯利人颅骨

林道人(Lindow)遗骸

  科学网(kexue.com)讯 据《每日邮报》报道,近日英国科学家利用现代医用CT扫描仪对一个1900年前的颅骨扫描发现,受害者竟先是被残酷殴打,随后被勒死,最后头颅还被残忍砍下,这种令人毛骨悚然的暴行可能源自一个不为人知的异教仪式。

  经研究,该受害者被称为沃斯利人,生活于第二世纪的英国。而颅骨则是在1958年被发现于索尔福德附近的泥炭沼泽里。虽然颅骨脖子上有明显的勒痕,但当时科学家普遍认为这可能是长期带坠饰所致,颅骨一直被保存于曼彻斯特博物馆里。

  随着现代医学扫描技术的发展,博物馆专家与曼彻斯特儿童医院的医生对颅骨扫描确定颅骨脖子上的痕迹是被绞杀所致,并且认定受害者死亡年龄在20-30岁之间,但死亡后为什么还要将其头颅看下,专家认为可能是源自古罗马的某种异教仪式。 这不免让人将其和著名的林道(Lindow)人尸体联系在一起,林道人尸体被发现于1984年柴郡(英格兰西北部一郡)的一个泥炭沼泽里,他的生活年代比沃斯利人早大概150年,同样他的死因也是遭殴打后被绞死并被割断了喉咙。

  不少科学家结合那段时间的历史认为,古罗马人占领了这块土地,而这些受害者可能是来自反抗军成员,罗马人俘虏他们后执行了他们的某种教义仪式。(科学网kexue.com 重林)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新发现的怪异海蛇“唐纳德海蛇”。新发现的怪异海蛇“唐纳德海蛇”。
“唐纳德海蛇”粗糙鳞片特写。“唐纳德海蛇”粗糙鳞片特写。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3月6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澳大利亚生态学家近日在澳大利亚北部海域发现了一种神秘、怪异的有毒海蛇。这种海蛇奇特之处在于,全身从头到尾都覆盖着一层带刺鳞片。

  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生态学家卡尼什卡-乌库维拉是该项发现与研究的负责人。乌库维拉介绍说,“虽然也有其他种海蛇腹部有尖锐的鳞片,但是像此次发现的海蛇这种怪异的外观却很少见。”这次新发现的怪异海蛇被命名为“唐纳德海蛇”(Hydrophis donaldi)。通常,蛇类长有平滑的鳞片。但是,唐纳德海蛇的每一片鳞片都有一个刺状的突出物。

  近段时间,科学家们在澳大利亚卡奔塔利亚湾实施科考任务时,共发现了9条这样长有粗糙鳞片的爬行类动物。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科学家布莱恩-弗雷也是此项研究的联合作者。弗雷介绍说,“第一条爬行动物一被捞上甲板,我就立即意识到我们取得了某种特别的发现。这和我此前所见到过的海蛇差异很大。”这9条样本都发现于岩质海床上,岩质海床或许可以用来解释它们为什么都拥有独特的坚硬鳞片。然而,乌库维拉表示,“目前我们还没有弄清楚这种海蛇为什么会进化出如此奇怪、有趣的特征,这种鳞片主要用来做什么等问题。”

  乌库维拉认为,这种海蛇此前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这一物种非常罕见;第二,它们生活于近岸栖息地,从而尽可能躲避渔民的捕捞。许多澳大利亚海蛇通常都生活于开放海域,经常会被捕虾网捕捞上来。

  对于这种黄褐色的爬行动物,人们知之甚少。研究人员认为,“它有毒性,可能会危害人类。”因此,毒液也是解释该物种谜团的障碍之一。弗雷表示,“野外现场观测是不可能的,因为海水很浑浊,而且还有许多可怕的大型鲨鱼和咸水鳄鱼。如果我真的潜水潜到那里,那我的生命在数分钟内就可能结束。”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发现于近期出版的《动物分类学》杂志之上。(彬彬)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第 14 页,共 9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