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专家称眼泪传染艾滋病系误读 尚无眼泪传染病例

  美国心态诊疗中心制作的海报。海报上的孩子张开双臂呼唤:“我有艾滋病,但请抱抱我,这样不会传染给你。”

  下次安慰艾滋病患者时,“别哭”可能另有含义。近日,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主任李太生研究发现,经过治疗、血液中艾滋病病毒已呈阴性的艾滋病患者的眼泪中,依然含有艾滋病病毒。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9月份的国际学术期刊《艾滋病》上。

  这条消息引起人们对“世纪杀手”的新一轮恐慌,“看来眼泪也能传染艾滋病了,人类当真不能阻挡艾滋病病毒了?”

  对此,李太生在接受中国青年报采访时纠正说,自己的研究并不能得出“眼泪是艾滋病的第四种传播途径”的结论,只能推测泪腺和泪液等成为艾滋病病毒的新“据点”。

  藏在角落的病毒贼窝,亮起了灯

  当2011年9月16日下班时间到来时,47岁的李太生还在协和医院东配楼的办公室里忙碌着。办公室的三面墙都是书柜,摆放着关于艾滋病研究报告的文件夹、艾滋病研究的学术期刊和专业书籍,以及他因艾滋病研究的突破性进展而获得的荣誉奖杯

  这位发表过200多篇学术论文、跟艾滋病病毒打了20多年交道的医生聊起最新发现,一脸认真:“我们在长期接受鸡尾酒疗法治疗的患者眼泪里发现了大量艾滋病病毒,这里是病毒的新‘据点’。”

  尽管早在1985年,研究人员就在艾滋病患者的眼泪里检测出了病毒,但李太生研究证明,即便患者接受了长期治疗,眼泪中依然存活着艾滋病病毒,甚至和尚未接受治疗时数量相当。

  “这就好像在屋子里抓蚊子,当你拿杀虫剂杀死了大部分蚊子以后,却发现角落里还躲着不少蚊子。”李太生说。

  在身体这所大房间里,艾滋病病毒就像黑暗中的蚊子。它们叮咬健康细胞,将其感染后快速复制、感染更多的细胞,最终摧毁人体免疫系统。房间变得摇摇欲坠,患者感染其他疾病,最终死亡。

  正是因为这种超强复制力和攻击力,这种全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疾病成为人们闻之色变的“史后世纪的瘟疫”。

不过,“蚊子”也有不同类型:一种非常活跃,在房间里飞来飞去;另一种默默躲在角落,进行着低水平的复制活动。

  在清华大学艾滋病综合研究中心教授张林琦的描述里,全球的研究人员都在为对抗“蚊子”绞尽脑汁。他们的作战计划很明确——首先用药物有效地控制病毒发作,消灭可以看得见的敌人;杀死活跃分子之后,再控制负隅顽抗的病毒,不让它们冒出来,然后将其消灭。

  第一个作战计划正在颇有成效地进行。尤其是1996年鸡尾酒疗法提出后,这种有如高效杀虫剂的治疗方法,能够有效控制大部分活跃的艾滋病病毒。数据显示,患者在接受治疗3~6个月后,血液里的病毒就大幅减少。

  不过,第二个作战计划就让医生们犯了难。躲在角落里的病毒在治疗的对抗中得以苟活。它们虽然暂时不活跃,可一旦对抗病毒的药物消失,就马上恢复攻击本质。更要命的是,它们躲在暗处,谁也不知道它们身处何方。

  李太生举例说,曾有一位患者在坚持了3年的治疗后,血浆中已经没有艾滋病病毒。但是当患者不愿意继续服药、停药3个月后,“病毒全部复活”。

  在医学术语里,这些藏匿不活跃艾滋病病毒的角落叫做病毒储存库。在此之前,人们知道的储存库主要指静止状态的细胞,包括脑细胞、血液里的淋巴细胞、脑积液等等。

  现在,一个新窝点被挖了出来,那就是眼泪。

  “当血浆里的病毒得到控制的时候,眼泪里的病毒却依然存在,这说明还有些地方在向身体释放艾滋病病毒。如果能够继续将释放病毒的源头找到,将是很有意义的发现。”张林琦认为,如果李太生的实验能够进一步得到证实,将为今后的艾滋病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这次发现的最大意义也在于此——想要抓贼,要先找到贼窝,房间里又有一个角落亮起了灯。

  让哭泣的艾滋病人笑着走出门

  这场关于眼泪的研究,其实起源于一次误会。

  2005年,李太生治疗的一位艾滋病患者因患有白内障做了眼部手术。他在检查患者眼球内的房水后发现,里面存在大量艾滋病病毒。

  李太生将发现公布于众,却被不明就里的记者写成了 “专家称,眼泪里有艾滋病病毒”!

  事实上,房水和眼泪是两回事。房水是在眼球内部、充满眼球前房和后房的透明液体,一般情况下人们根本无法接触到。

  看到媒体的误读,李太生本想站出来澄清,却犹豫了起来:“我的实验只能证明房水里含有病毒,但是眼泪里到底有没有,我没做过实验,没法下结论。”

  从2006年开始,他领导着其他8个人开始了对艾滋病患者眼泪的研究。他们找到了21位患者,其中研究组包括16位长期接受鸡尾酒疗法的患者,他们的外周血艾滋病病毒已经呈阴性,此外还选择了2名新诊断患者、3名治疗后产生耐药的患者作为对照组。

  实验在北京协和医院艾滋病诊疗中心进行。志愿提供眼泪的患者会在就诊后来到这个房间,为实验提供眼泪。

  虽然每人只需要1毫升泪水,但实验对这约合20滴泪水要求严格——收集的眼泪要保证不被污染,收集成功后在低温中保存。

最大的困难在于如何让患者掉泪。“并不是每个人都像演员一样很快就能泪流满面,我们得想办法营造出一个适宜流泪的气氛。”负责收集眼泪的专职护士李雁凌说。

  一般情况下,李雁凌和助手会在办公室里播放《二泉映月》等比较悲伤的音乐,然后坐下来聊天。

  “有一个打工妹,在汶川地震后很热心地去献血,却在检查中发现自己患有艾滋病。她的身世很坎坷,5岁的时候妈妈就去世了,父亲对她也不好,好不容易找到一个疼她的男朋友,又不幸去世了,这个女孩不知道,他是艾滋病患者。”

  李雁凌曾用这个故事打动患者流下眼泪:“也许是同病相怜,患者比较容易为跟自己处境相似的人流泪。”

  不过,需要这么大费周章流眼泪的人并不多。“80%的病人取眼泪很容易,有的人眼泪比较多,打个哈欠就差不多够了。也有人特别容易感动,有时候根本不需要我来讲故事,他们自己会说起一些伤心的事情,说得我也忍不住跟着一起掉眼泪。”李雁凌说。

  当眼泪即将夺眶而出时,李雁凌和助手用微量移液器取出眼泪。这个仪器就像是一支笔,前端装有一个吸头,通过控制按钮将眼泪吸入。整个过程大约需要15~20分钟。

  但李雁凌还会继续和患者聊天。他们聊聊“最近找到的新工作”、“马上就要上高中的孩子”以及患者积极的治疗结果,用笑容来结束眼泪的收集实验。

  拿到眼泪样本后,李太生的团队开始在实验室加紧检测。结果显示,经过长期治疗的患者眼泪里的病毒数量,和刚刚确诊艾滋病的人的对照,相差并不大。

  对这一结论,实验小组不敢掉以轻心。他们使用了3种不同的实验方法,研究了5年,但是不管是对治疗3个月的新病人,还是治疗3年的老患者,结论都是一样。在反复推敲后,李太生和同事们才将发现正式公布。

  他们发布在《艾滋病》期刊上的论文这样写道:“我们有证据证明,当血液的病毒得到抑制的时候,眼泪里依然存在大量病毒,眼泪应是艾滋病病毒的储存库。”论文还对临床提供了指导意见,“在对艾滋病病毒阳性患者进行眼部检查或手术时,要加强防护、谨慎处理”。

  到目前为止,全世界没有一例病例是因为接触眼泪染病的

  但是,这一次人们好像又误读了意思。用“艾滋病”“眼泪”做关键词搜索,得到的结论前几页多是“眼泪可能成艾滋病传播新途径”,这让李太生看得直摇头。

  “我们证明了眼泪里含有病毒,但并不代表病毒一定会通过这种方式传播。”李太生说,“到目前为止,全世界还没有一例病例是因为接触眼泪染病的。”

  事实上,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依然是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性传播。卫生部2010年统计数据显示,性传播已成为我国艾滋病主要传播途径。截至2010年10月底,我国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37万余例,其中病人13万余例,死亡6.8万余例。

  目前,医学界还没有找到根治艾滋病的方法,但已经掌握了从死神手里抢夺时间的本领。在鸡尾酒疗法的治疗下,艾滋病已经可以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得以控制。目前,抗病毒治疗可以延长病人寿命30年~50年,比完全治愈的预期寿命只提前10年。一个例子就是美国篮球明星约翰逊。他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接受治疗,今天依然健在。

  另一个消息是,预防艾滋病也许指日可待了。今年9月12日在泰国曼谷举行的世界艾滋病疫苗大会上的一些新消息,令跟艾滋病作战了20多年的张林琦颇为兴奋。在这次会议上,科学家们讨论起目前研制的疫苗的试验效果,以及未来5年疫苗研制方向等话题。

  “关于疫苗研制的最大亮点是,在1.6万名临床试验受试者身上,我们发现了有些保护性和免疫指标是相关的。这就为我们下一步疫苗的设计提供了线索。”张林琦说。

  这次发现也许可以帮助人类找到瞄准一个集中的确定目标研发疫苗,一发即中,将艾滋病病毒扼杀在萌芽期。相比于绞尽脑汁琢磨怎么消灭潜入房间、躲在暗处的蚊子,也许从一开始就给蚊子会溜进来的地方加一层纱窗更为有效。

  与此同时,李太生继续为“阻挡艾滋病病毒”而忙碌。对着电脑屏幕上满是误解的报道,李太生计划着把英文论文翻译成汉语发表在中文学术期刊上,在人们对艾滋病还怀有恐惧的情况下,“至少可以减少对它的误读”。

  相关阅读:

  专家新研究找到艾滋病传播新途径 眼泪也可传播

发表在栏目: 科学

  以色列希伯莱大学医学研究所的宇瓦尔-道尔教授与耶路撒冷哈达萨医学中心和罗彻制药公司的科学家合作发现了促使β细胞再生的生物机理,这一发现有助于开发出治疗Ⅰ型糖尿病的药物。

  实验中,研究人员摧毁了成年实验鼠80%的胰岛素生产细胞,使之呈现出糖尿病症状。与对照组实验鼠比较显示,患糖尿病实验鼠血液中的葡萄糖水平明显升高并产生出大量新的β细胞,表明葡萄糖水平与β细胞再生有关。

  进一步研究发现,细胞中一种可感应葡萄糖水平的酶——葡萄糖激酶在触发β细胞再生中有重要作用。当血液中的葡萄糖水平增加时,它会告诉β细胞进行更新。研究显示,β细胞对葡萄糖感应能力很强,当探测到血液中葡萄糖含量增高时,会发出信号启动β细胞再生程序。这是科学家首次发现β细胞再生与葡萄糖激酶水平的关系,据此人们或许可以开发出对葡萄糖激酶进行调节的新药,或诱导β细胞再生的其他途径和方法。

  Ⅰ型糖尿病是因异常免疫反应杀死产生胰岛素的β细胞而导致的一种疾病。如果缺乏胰岛素,人体将无法把从食物中摄取的葡萄糖转化为能量,故Ⅰ型糖尿病患者必须每日注射补充胰岛素,否则葡萄糖在血液中积累可导致多种严重后果。这一突破为Ⅰ型糖尿病患者带来了希望。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石家庄9月20日专电(记者白林)记者20日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获悉,唐山市发现了总面积达9万平方米的早商、汉代、金元、明清四个文化时期的遗存。其中,早商时期房址的发现,是继滦县后迁义遗址圆形房址后,近年来冀东地区夏商时期文化的又一重要考古发现。

  据介绍,这个遗址位于唐山市丰润区王官营镇施家营村。在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多个文物部门的联合努力下,历时40多天,对遗址完成了第一阶段揭露面积为625平方米的抢救性挖掘工作。

  截至目前,这个遗址共发现灰坑21座,房址11座,出土陶、瓷、铜、石等各类标本100余件,包括陶鬲、陶瓮、瓷碗、瓷盘、铜钱、石球等,发现牛、羊、狗、马、猪等兽骨150余件。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张晓峥表示,这个遗址的发现,为研究冀东地区商朝文化和金元时期房址的演变、古代聚落结构、经济发展模式及其周围生态环境,提供了重要实物演变资料。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新海豚品种

  科学网(kexue.com)讯 随着人类对自然的保护,自然环境的逐渐好转,现在一些奇迹也出现了。曾经被视为灭绝物种的动物们,开始被人类发现。在澳大利亚维多利亚附近,此前人们知道这里有两类海豚。现在又有了新发现。这是第三个海豚品种,其实他可能1800年左右就被发现了,当时的澳大利亚土著给他们起名为Burrunan,大概意思是海中的大鱼,甚至还有它们的化石,不过大多数人以为它们灭绝了,不过现在可能又出现了,它们近日被科学家们发现。

  科学家在邻近澳大利亚首都墨尔本的菲利普湾发现了将近100只疑似Burrunan海豚,而在距离这里上百英里的吉普斯岛也发现了50只左右的Burrunan海豚。大家都知道,长久以来海豚种群有很多生活在澳大利亚东南部海域,起初科学家们也觉得这些海豚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而通过DNA检测,科学家们惊奇的发现,这些海豚同普通的宽吻海豚,或者太平洋宽吻海豚不同,是完全独立的种群。来自澳大利亚亚莫纳什大学的生物学家凯特表示:“结果非常令人惊讶,我们开始甚至以为检测系统出现了错误,不过在经过精确的分析后我们发现,这些海豚是全新的物种。我们比对了其它两种宽吻海豚,发现它们没有什么联系,DNA排序使我们获得了新东西。”

  对于新海豚的外形,凯特也发现不同:“与其它海豚相比,它的背鳍更加弯曲,而嘴部看上去也有些不一样,颜色更独一无二的。”科学小组还研究了博物馆中的Burrunan海豚头骨,它是上世纪被发现的化石,现在科学家们分析出它与其它两种海豚的物种差异。

  其实就澳大利亚东南部海豚新物种这个问题,早在几十年前科学家们就开始探讨,只不过当时没有很确凿的证据。

  事实上1915年科学家就捕获过Burrunan海豚,不过之后就没有了发现,以后发现的海豚都与Burrunan海豚有很大的差距。目前因为这种Burrunan海豚比较稀少,澳大利亚政府已经将它们列为濒临绝种的动物。

  说起澳大利亚的海豚,最近可谓是出奇的传奇,前不久还有一则澳大利亚海豚利用工具的新闻,在澳大利亚海域,人们惊奇的发现聪明的海豚在使用海螺作为陷阱来捕捉美味的鱼类。它们用海螺来找到那些藏在淤泥里面的鱼,这可谓是惊奇的发现,动物竟然也可以如此自如的使用工具。

  来自苏黎世大学的生物学家迈克尔表示:“使用海螺的壳来不是在操作室是很困难的,需要很高的技巧和用法。”其实在澳大利亚的鲨鱼湾科学家们经常可以发现这样神奇的海豚,最近4个月以来,这已经是第六次了,首次发现海豚可以使用工具还是早在1996年。科学家也是在海豚出没频繁的海域不断探索,希望可以近距离观看它们如何使用这些工具,但现在他们只能看到海豚叼着海螺浮上海面换气,只有又返回海中。不过科学家还是有所发现,他们看到海豚举出海螺,并慢慢排出海螺壳中的海水,慢慢发现里面不到的鱼。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相关阅读

  美研究人与海豚互通语言 为与外星人对话打基础

  使用工具不再是人类专利 海豚捕鱼叼海螺当工具

  组图-十种外表靓丽笨拙的杀手 温柔海豚亦凶手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最早鸟类化石痕迹

  据韩国YTN电视台9月19日报道,在韩国忠清北道永同郡发现了韩国国内历史上最早的恐龙脚印化石,并发现了全世界历史最早的带蹼鸟类脚印化石。

  据报道,被发现的恐龙脚印化石位于永同郡的一处绝壁上,距今已有1.3亿-1.4亿年的历史。该化石比之前在庆南高城和全南丽水等处发现的化石还早2000万年。

  此外,考古人员还在永同郡发现了食肉恐龙尾巴划过的痕迹,长达3.6米,这在韩国乃至世界上也是很罕见的记录。

  报道还称,在另一处绝壁上,考古人员还发现了带蹼的鸟类脚印化石,为全世界历史最早的化石。在鸟类化石周围,还发现了一些植物化石,考古人员表示,这将对研究朝鲜半岛远古时期的气候有很大帮助。

发表在栏目: 科学

黄花刺茄

  科学网(kexue.com)讯 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包头、乌兰察布、锡林郭勒、赤峰等盟市发现大量外来入侵物种黄花刺茄,此植物不仅在公路边、河滩地、草原深处有生长能力,甚至蔓延至城市周围。

  黄花刺茄又叫刺萼龙葵,为茄科茄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北美,在美国被列为有害杂草,在加拿大被列为入侵植物,在俄罗斯和我国被列为境内限制传播的检疫杂草。它是一种有严重危害的有毒植物,有研究单位对刺萼龙葵进行了风险评估,得出其风险值为86(评估值达到20分就可以确定该物种不可引入,30以上为高风险),属高度危险的检疫性有害生物。

  早在2009年,内蒙古师范大学科研人员研究发现外来入侵物种黄花刺茄入侵内蒙古。这一原产于北美的外来入侵物种严重威胁着内蒙古的生态环境,牲畜误食会中毒,甚至死亡。在内蒙地区,因为牲畜误食黄花刺茄而导致牲畜得病的实例也常有发生,牧民不得不将散养方式改为圈养。

  内蒙古师范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贺俊英说,黄花刺茄身上的刺能产生对人和牲畜的中枢神经系统尤其是对呼吸中枢有显著麻醉作用的神经毒素、茄碱。“牧民反映,有些牲畜因为误食黄花刺茄导致中毒甚至死亡,在牲畜的胃里还发现了残留的黄花刺茄的刺。”

  黄花刺茄种子产量大、繁殖力强、耐贫瘠、耐干旱,常见于荒地、过度放牧草地、沙地、农田、路旁、河岸、建筑垃圾等地区,以抢占其他植物的阳光、养料、土壤、水分作为自己生存的基础。如果不及时清除,很容易导致其他植物灭绝,因此被称为“生态杀手”。(科学网-kexue.com 重林)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据国外媒体报道,近期在爱尔兰地区挖掘发现中世纪时期的尸骨残骸,其中两具尸体与众不同,他们的口中各塞有一块较大的石头。考古学家称,这种口中被塞石头的尸体通常被认为可能会像僵尸一样再度从坟墓中走出来,而当时的人们认为阻止尸变的有效方法就是在死者口中塞上一块石头。
近期在爱尔兰地区挖掘发现中世纪时期的尸骨残骸,其中两具尸体与众不同,他们的口中各塞有一块较大的石头。

  上周,在一部英国纪录片中有关于最新发现的这两具“吸血鬼”尸体的详细描述。据悉,尸体是2005-2009年间一支考古学家小组在爱尔兰Loch Key地区附近挖掘发现的,该研究小组负责人是爱尔兰斯莱戈理工学院的克里斯-里德(Chris Read)和美国密苏里大学圣路易斯分校的托马斯-菲南(Thomas Finan)。

  这项考古研究发现了137具尸体,此前考古学家认为从公元700年至1400年之间这里埋葬着3000多具尸体。

  目前发现“非正常埋葬”方式的两具男性尸体埋葬于公元8世纪的不同时期,其中一具男性尸体的死亡年龄大约在40-60岁之间,另一个死者是一位年轻成年男性,年龄大约在20-30岁之间。两具尸体并肩摆放着,每具尸体的口中都被塞入一块棒球大小的石块。

  里德是爱尔兰斯莱戈理工学院应用考古学负责人,他说:“其中一具尸体头部呈水平位摆放,一块黑色石头被人故意塞入他的口中。另一具尸体头部倾向一侧,口中被暴力地塞入一块更大的石头,致使他的下颌已经脱位。”

  最初里德和同事认为这可能是黑死病患者的墓地。但在这些尸体中发现个别口中塞有石头,暗示着这是吸血鬼杀戮仪式。当时人们认为这些“吸血鬼”死亡之后通过嚼咬寿衣传播瘟疫,将石头塞入死者口中可阻止瘟疫传播。

  由于直到16世纪欧洲传说故事中才出现吸血鬼,因此考古学家排除了这些8世纪尸体的吸血鬼理论。里德说:“在这种情况下,死者口中塞有石块可能起到阻止亡魂从墓穴中复苏过来。”

  这两个爱尔兰男性死者可能是具有潜在威胁的人物,例如:敌人、杀人犯、强奸犯或者他们是普通人却突然遭受奇怪疾病或者谋杀。里德称,中世纪人们认为嘴部是灵魂离开身体步入死亡的大门通道,有时灵魂还可以返回至身体,以恶魔精灵的形式使死者复活。

  美国北卡罗莱纳州大学生物人类学家克里斯蒂娜-基尔格罗维(Kristina Killgrove)称,“这些尸体的埋葬时间十分独特,我非常好奇的是两具男性尸体并非埋葬于同一时期,但最终他们的尸体在这种非传统惯例下却并排摆放,这暗示着这种尸体埋葬并不是偶然现象。”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据英国广播公司16日报道,加拿大研究人员发现了在琥珀中保存完好的恐龙羽毛,这表明,当初,许多种恐龙身上可能都长满了羽毛。

   通常,人们想象中的恐龙都长着一身粗糙的皮,但是,最新证据还显示出一些恐龙羽毛的色彩细节。科学家相信,这些有着七千万年历史的恐龙羽毛,当年的作用可能是保暖,而不是飞翔。

   研究人员说,新发现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羽毛如何进化到今天现代鸟类羽毛种类繁多的地步。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科学网(kexue.com)讯 这说起来更像个怪兽电影,6000万年前,一条古老的长达20英尺(约6米)的鳄鱼和一条世界上最大的蛇在哥伦比亚森林河流展开对决。

  古老的鳄鱼被发现在哥伦比亚的一个煤矿里,在同一地区还发现了一条巨大蟒蛇化石。这种蟒蛇生活于热带雨林气候的淡水中,似乎已经完全适应了恐龙灭绝后的气候变化。

  “气候的变化迫使大蟒蛇不得不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能够居住在不同的地区,以随时可以改变栖息地和充分利用资源,”来自佛罗里达自然历史博物馆和佛罗里达大学地址科学系博物馆的首席研究员 Alex Hastings说,然而它们的新栖息地却正是那些古老偏僻鳄鱼群体的家园。争夺在所难免。

  古代鳄鱼和现代鳄鱼相似的一点是它们都捕鱼为食,这一点和现代鳄鱼相似,但它们和现代鳄鱼没有直接联系。

  鳄鱼和蟒蛇之间必须争夺食物来源,有时候蛇也会捕食小的鳄鱼来作为它的美餐,要知道,最长的蛇可有42英尺(超过12米)长。因此,小鳄鱼需要时刻保持对大蛇的警惕,捕获一条小鳄鱼代替其它的食物对大蟒蛇来说简直是轻而易举。然而,等到小鳄鱼成年时,它们则都可以相安无事。(科学网-kexue.com 重林)

  相关阅读:

  组图-史前巨鳄现身菲律宾 六米余长鳄鱼被捕获

  组图-动物世界七大惊艳蛇 多姿多彩令人惊叹 

  恐龙胎生卵生突起风波 蛇颈龙化石内竟发现胚胎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恐龙化石上的脚印

  科学网(kexue.com)讯 发现恐龙化石可以说不算什么稀奇的事情了,不过要是在恐龙化石上发现人的足迹呢?近日科学家发现了一具完整的恐龙骨架化石,其实这具化石早在多年前就出土了,可现在很多科学家们又有了新发现,在恐龙骨架化石的旁边,竟然发现了一个人的足迹。这也令科学家们对这具化石的真假产生了怀疑。

  当时这可以说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发现,来自波兰的古生物学家发现了这个保存完美的恐龙骨架,专家预测它距今8千万年,1965年在蒙古被发现,它是一具原角龙化石。现在它被展出在波兰的博物馆中,已经有五十年的历史了。化石可以说是一具镶在岩石里的完美的艺术品,而现在竟然惊奇的发现这里有一个人的脚印,令科学家们大事所谓

  来自波兰科学院的两位研究人员准备研究这个非凡的偶然发现。来自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费尔曼博士也加入了研究,他甚至把这个称作惊天发现,肮脏的发现。他表示说:“这个最后的足迹或许是动物留下的,像人的脚印罢了,动物某个地方的肌肉给当时的土地一些压力,形成了某种痕迹。或者这就是假的化石,人为作品,他们不下心留下了痕迹,我们希望很快的弄清楚。”

  随后费尔曼还解释道:“世界各地发现了数百万的化石,这样的化石还是首次发现,这应该可以给其他古生物学家们一些警告。不幸的事,他们经常丢弃化石周围的岩石,从而少了更多的发现。”

  曼宁博士也表示:“这个所有人都提了个醒,在未来挖掘的时候人们应该更加关注,注意细节。”

  延展阅读

  原角龙,是种角龙下目恐龙,生存于上白垩纪坎潘阶的蒙古。原角龙属于原角龙科,原角龙科是一群早期角龙类。不像晚期的角龙类恐龙,原角龙缺乏发展良好的角状物,且拥有一些原始特征。

  原角龙的脑袋和躯干都很大。它的喙长得像鸟的一样,嘴的前部没有牙,但在嘴里两侧长着牙。原角龙的  打斗中的原角龙与迅猛龙

  头上长着个褶边一样的装饰,雄性的比雌性的大些。原角龙是群居生活。它们把小恐龙生在自己的窝里。原角龙的脑袋中等大小,所以它们比较聪明。它们走路用四只脚,走得比较慢。 原角龙外形和著名的三角龙极为相似,但是体形较小,而且头上也没有长角,在我国内蒙古地区曾发现大量原角恐龙的骨骼、巢穴、蛋及小恐龙的化石,因而轰动全世界。原角龙的蛋是世界最早发现的恐龙蛋,此一发现,使原角龙在恐龙界的名气不亚于巨大的雷龙、暴龙。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相关阅读

  五岁女孩挖出生物化石 古老物种源自侏罗纪时代

  珊瑚化石隐藏史前信息 末来次间冰期或提前到来

  巴西发现新物种化石 其貌不扬物种竟是恐龙杀手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19 页,共 9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