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聪明白鲸在自娱自乐

  科学网(kexue.com)讯 鲸鱼一直被人认为是最聪明的动物之一,它们的智商差不多相当于2,3岁的小孩。而在水族馆中,鲸鱼也是游客的最爱,它们总能受到围观。前不久在日本的一个水族馆中,可爱的白鲸就像游客们展示了自己的绝活。

  这头十岁大的白鲸被起名为怀特,它有个令人惊叹的绝招,它会在水中吹泡泡,而它吹出的泡泡犹如天使光环一般。不过这可没有饲养员教过它,它竟然是自学成材,在怀特七岁大的时候,自己在水中玩耍的时候无意中玩出这么一个气泡,似乎叫它兴奋不已,从而不断的开始尝试,首先它吹出一个气泡,之后在喷出一注水流击穿气泡,从而制作出这样美丽的光环。

  这张照片是由摄影师河部弘也潜水拍得的。这头会吹光环的白鲸已经成为水族馆镇馆之物,它自己也乐此不疲的做着吹泡泡游戏,也很享受成为主角的待遇。而正在摄影师拍摄之际,小怀特又有竟然之举,它竟然做出了一个鬼脸。这样的举动令摄影师目瞪口呆。

  作为怀特的饲养员,说起它的绝招,也是是很惊讶:“我们都不知道它是怎么想到吐气泡的,这太可爱了,它成了我们这里的吉祥物。白鲸是很聪明的动物,它们经常会有惊人之举。鲸鱼表演往往是海洋馆最精彩的节目。”

  白鲸介绍

  白鲸是一种生活于北极地区海域的鲸类动物,通体雪白,生性温和,现存数量约10万头,十分珍稀。成年白鲸体长约3到5米大小,体重约0.4到1.5吨。幼鲸体长约1.5到1.6米。体重约80千克。白鲸的头部较小,额头向外隆起突出且圆滑,嘴喙很短,唇线却很宽阔;身体颜色非常淡,为独特的白色。游动时通常比较缓慢。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相关阅读

  全球变暖引动物疯狂迁徙 鲸鱼北冰洋开辟新航道

  小鲸鱼黄金海岸连续搁浅 千人相救盼其早日回归

  史前海洋霸主完整颌骨拍卖 鲸鱼曾是它最爱(图)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稀奇的橙色鳄鱼

罕见的白虎

  科学网(kexue.com)讯 人们对鳄鱼绿色的皮肤已经习以为常了,不过有其他颜色的鳄鱼你相信吗?日前,在澳大利就惊现一条全身橙色的鳄鱼,就连它的管理员也惊叹不已。

  其实动物界这种奇怪的颜色也很多见,目前最为出名的白虎就是因为患有白化病而使得全身变成白色,白狮子也是这样的原因。而同样神秘的黑豹也是因为少见的疾病,使全身皮肤变色。不过奇怪颜色的鳄鱼倒是首次被发现。

  这条奇怪颜色的鳄鱼目前生活在澳大利亚的一家动物园呢,院内工作人员人,它有个可爱的名字:“史努比”。史努比的体长达到8英尺,而它的性情十分暴躁,攻击所有身边的物体,甚至曾经攻击水池内的滤水器。

  动物园工作人员桑德斯特罗说:“史努比是一只领地性非常强的鳄鱼,我们发现它有一天竟突然攻击水池中的滤水器,其实它来我们这很久了,之前我们看它比较正常并没有发现不对之处,可能是想怎么躲避它了,这么重要的事情竟然没有发现,之后几周我才意识到它的身体是橙色。现在我都有些奇怪,它是变了颜色还是来得时候就是这样的颜色。”

  不过史努比看上去除了颜色没有其它的变化,还是十分暴躁,还是经常攻击附近的事物,而且现在史努比看上去没有生病,它的食欲与是依旧的好。一位鳄鱼专家认为:“它看上去很健康,没有问题,可能是皮肤因为水中的什么物质起了反应,也是是水草或者一些红藻类植物,这些物质在鳄鱼身上起了一些化学反应。或许之后不久将会恢复绿色。”

  其实动物界这种奇怪的颜色也很多见,目前最为出名的白虎就是因为患有白化病而使得全身变成白色,白狮子也是这样的原因。而同样神秘的黑豹也是因为少见的疾病,使全身皮肤变色。不过奇怪颜色的鳄鱼倒是首次被发现。

  (科学网kexue.com 瑞恩)

  相关阅读

  细小鱼竿钓到庞大鳄鱼 美青年亲手捕获史前巨兽

  组图-老虎遇上黑熊 母熊为护幼崽疯狂击退老虎

  组图-令你惊叹的动物 粉色动物集体亮相展美丽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自然
4只小松鼠安静地睡在救护中心的床上。狂风将它们吹出树梢上的巢穴,而后被一名过路人发现 
4只小松鼠安静地睡在救护中心的床上。狂风将它们吹出树梢上的巢穴,而后被一名过路人发现
这些小家伙只有5周大,现住在志愿者艾琳-威尔什的家。照片中,它们正在威尔什的手臂上玩耍 
这些小家伙只有5周大,现住在志愿者艾琳-威尔什的家。照片中,它们正在威尔什的手臂上玩耍

一只小松鼠亲另一只的面颊一只小松鼠亲另一只的面颊

小家伙正在喝羊奶。威尔什每3小时给它们喂一次奶
小家伙正在喝羊奶。威尔什每3小时给它们喂一次奶
 
小松鼠贪恋地喝着羊奶,全然不顾羊奶滴在脸上小松鼠贪恋地喝着羊奶,全然不顾羊奶滴在脸上

  北京时间9月25日消息,上周,英国遭遇卡蒂亚飓风袭击。狂风将树梢上一个巢穴中的4只红松鼠幼仔吹走。幸运的是,它们在坠地之后仍然活着。狂风过后,一名过路人发现了这些只有5周大的小宝宝。随后,这些幸存者被送往诺森伯兰郡阿林维克附近的一家兽医诊所接受救治,而后又被送往莫珀斯附近乌尔哈姆的野生动物救护中心。

  中心负责人吉姆-奥尔森表示,如果不是被人发现,这些小家伙会在短短几小时内死亡,很可能被野猫吃掉。获救的松鼠幼仔体重只有70克,坠地之后休克,一动不动。那位好心的过路人并没有发现它们的妈妈,救护中心担心松鼠妈妈可能仍在寻找自己的孩子。

  在将这些小松鼠放归野外前,工作人员需要对它们进行24小时护理。目前,4只小松鼠住在志愿者艾琳-威尔什的家,由她全权负责小松鼠的护理工作。威尔什用小奶瓶喂羊奶给它们吃,每3小时喂一次。小家伙将在她的悉心照料下度过冬季。

  威尔什说:“在一年中的这个时候,松鼠会收集食物储藏起来,为即将到来的冬季做准备。即使我们在11月将它们放归野外,它们也没有足够的时间收集食物。我们打算在来年春季将它们放归野外,选在诺森伯兰郡的一个隐秘地点。现在,小家伙们的身体非常健康,它们很活跃,也很淘气。”

  野生动物救护中心专门收容和救治受伤及遭到遗弃的野生动物,以及没人要的牲畜和宠物。目前,生活在中心的动物共有150只。此外,中心还经常组织儿童参观,教育孩子们养成保护动物的习惯,同时也让他们了解动物的习性。

  这家救护中心由49岁的奥尔森和丈夫艾伦-帕特森1993年成立,一年的运营成本高达7万英镑(约合11万美元)。由于筹集资金难度很大,奥尔森担心中心将在不久后被迫关闭。她说:“我们可能是整个中东部地区最大的动物收容中心。我们收容了大量野生动物,其中包括獾幼仔、小狐狸以及受伤的鸟类。如果我们不采取有效措施,中东部地区的野生动物将面临一个非常暗淡的未来。”(秋凌)

发表在栏目: 自然


鲸鱼北冰洋发现新航道

  科学网(kexue.com)讯 全球变暖造成北极冰层融化,对动物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今日科学家的一项最新研究证实,鲸已利用自己高超的方向感,甚至在卫星之前,成功发现一条便于通行的航线。

  英国《生物学通讯》杂志21日刊登报告说,格陵兰岛自然资源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人员长期跟踪太平洋和大西洋中一些弓头鲸的活动。分析显示,在2010年8月北冰洋海冰融化较多的时候,两头分别来自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弓头鲸从“西北航道”的两端先后进入航道,它们在中途相遇并停留十天左右,这意味着“西北航道”已经敞开。“西北航道”是指从大西洋中的格陵兰岛出发,经加拿大北部的北极区域,到太平洋东岸阿拉斯加的航道。这是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间最短的航道,不过这一航道长期为海冰封锁。

  因为全球气候变暖,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了多起动物迁徙的情况。科学家提出了一个数据,现在发现有大概2000种的动物正在远离赤道,平均每天超过15英尺的速度想北方前进,速度差不多每年一英里。也有一些品种的动物开始向山上前进,选择避暑方式,不过速度相对较慢,平均每年4英尺。

  这些物种大部分来自北半球,甚至是植物。他们移动的速度不一,忽走忽停,但最近十几年下来,平均每小时可以前进8英寸。研究此项动物迁徙的负责人,来自纽约大学的克里斯表示:“迁徙速度是很重要的因素,它们比我们想象的快很多。”

  就连海洋霸主大白鲨也不例外,近日英国的动物学家指出,现在英国海域经常出现大白鲨,这里似乎变成了大白鲨生存的理想海域。

  鲨鱼研究者皮尔斯表示:”证明这个理论仅仅是时间问题,我在英国的海岸做过验证,捕捉到许多鲨鱼的照片,它们大多活动在苏格兰东北部的海岸线。我也曾把这些照片给一些专家看,他们也觉得这很不同寻常,不知道这些鲨鱼是从多远的地方来的,不过有一点可以看出,这里的条件似乎和南非,澳大利亚或者加利福尼亚北部差不多。

  大白鲨生活中正常的温度范围差不多在14摄氏度到20摄氏度之间,英国的海水夏季温度与它们理想的生活水温相近,也有鲨鱼专家调查,在过去14年中有差不多共有90例目击大白鲨事件,但是可以确信的只有不到10件。最近康沃尔的渔民们就经常报告说看到过大白鲨,大概每三周就有人报道看到了新的大白鲨。

  全球气候变暖产生了严重的反应,此前科学网(kexue.com)有过报道,甚至有科学家认为这样继续变暖下去,恐龙将会重生,人类将遇到灭顶之灾。而变暖的原因人类将是难辞其咎。导致天气酷热,全球变暖的原因,科学家认为,工业排放的大量温室气体进入地球大气层,吸收日照热量,起到保温作用,导致地球温度越来越高,所以极端天气愈发频繁。

  (科学网kexue.com 瑞恩)

  相关阅读

  解决全球变暖有新法 英科学家用喷雾给地球降温

  全球变暖引发地震频发?天灾终究还是人祸酿成

  侏罗纪公园或将变为现实 全球变暖或助恐龙重生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自然

鸽子的乳汁可以帮助幼鸟建立起免疫系统
鸽子的乳汁可以帮助幼鸟建立起免疫系统

 

火烈鸟同鸽子一样,也会用乳汁来哺育幼鸟
火烈鸟同鸽子一样,也会用乳汁来哺育幼鸟

  据国外媒体报道,许多人都知道,以母乳哺育幼崽许是哺乳动物与其他动物最明显的区别之一,鸟类也不例外。但在人们心中,对幼崽的哺育一直都应该是雌性哺乳动物的“特权”,这也才能真正的体现出“母性”的含义。但是科学家近日得出最新研究发现,即不仅雌鸽可以产生乳汁,雄鸽同样有这种能力,且濒临灭绝的火烈鸟、帝企鹅也同样以这种方式对幼崽进行哺育。最让研究人员感到意外的是,这些鸟妈鸟爸分泌的“鸟奶”不仅具有大量营养物质,而且可以帮助幼鸟在体内建立免疫系统。

  据来自该研究的一份报告显示,英国医学委员会基因组学已经对这雄鸽也可产奶的奇怪现象做了详细的研究,并着重分析了产生这种现象的起因和最终“用途”,该报告的作者表示,雄鸽分泌出的乳汁与雌鸽的乳汁有着类似的功能和作用。同时,研究人员还发现这种能产生出乳汁的雄鸽有着一种特别的基因,这种基因可以帮助促进体内抗氧化物和免疫蛋白的产生。因此这种乳汁也会保护幼鸟远离疾病,这正像雌鸽的母乳具有营养物质一样,对幼鸟的早期发育十分重要。研究人员分析,这是由于雄鸽产出的乳汁多来自于嗉囊内的细胞,而嗉囊内则充满了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

  据了解,幼鸟在出生的第一个礼拜仅食用来自“父母”的乳汁,到第二个礼拜会既食乳汁,也会食用成鸟所吃的一些食物。该报告的作者之一米根—格里斯派(Meagan Gillespie)表示,这些鸽子的乳汁中十分可能包含了抗氧化物和免疫蛋白,它们不仅会直接帮助发育中的幼鸟增强免疫系统,同时还能保护成鸽的嗉囊组织。研究最终推论,该雄鸽的产奶机制是类比其他哺乳动物的一个系统进化的有趣实例,虽然这些鸽子的乳汁同其他哺乳动物的乳汁有着相同的功能和作用,但却是由不同机制产生的。

  据悉,鸽子嗉囊发达,雌鸽生殖时期能分泌“鸽乳”哺育幼雏,属晚成禽类。配偶终生基本固定,一年产卵5—8对。雌鸽在夜间孵卵,雄鸽在白天孵卵。孵化期14到19天。所有鸽类都能以“鸽乳”喂哺幼雏。幼雏将喙伸入亲鸟喉中去获得鸽乳。而幼鸟在“父母”的双重乳汁喂养下自然就会茁壮成长了。(尚力)

发表在栏目: 自然


西伯利亚美丽自然风景

   据国外媒体报道,2.5亿年前的二叠纪-三叠纪时期,地球上90%的物种灭绝,是何原因引发地球环境大灾难呢?

   由德国地学研究中心的地球动力学建模人员、法国格勒诺布尔大学的地球化学家、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和俄罗斯科学院的研究人员组成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对西伯利亚地盾(Siberian traps)火山大爆发和地球史上规模最大的生物大灭绝的关系发表研究报告表达了新看法。研究报告发表在在最近一期的《自然》杂志上。

   大火成岩区(large igneous provinces)是指在地球表面堆积的大量火山岩,它由一个体积巨大的、连续的、以富镁、铁岩石占优势的喷出岩及其伴生的侵入岩组成,是一种全球现象。它包括大陆溢流玄武岩和伴生的侵入岩、火山边缘玄武岩,大洋高原、海岭、海山群和洋盆溢流玄武岩。通常在一百万年的地质时期里,大火成岩区喷发大量岩浆,覆盖面积达几十万平方千米,高度达4千米。西伯利亚地盾被认为是陆地上最大的大火成岩区。

   一个被广泛接受的观点是,大火成岩区是由于45亿年前热地幔柱熔化和喷发形成的。巨大的蘑菇状地幔物质从地幔底部上升到岩石圈(地球坚硬的外壳),热地幔柱有很大的浮力,容易引起距离它上面几千米高的岩石圈隆起,但这种隆起不会经常发生。此外,研究人员估计大火成岩区的岩浆排气不至于引发气候危机。研究小组建立了一个数值模式和新的地球化学数据,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现在可以得到解答。

   研究小组认为,西伯利亚地幔柱包含了约15%的可循环再造的海洋地壳,该地壳很久以前就被俯冲到地幔深处,然后,通过热地幔柱,带回地球的岩石圈。这种可循环再造的海洋地壳以榴辉岩的形式存在于地幔柱中,一种非常致密的岩石使热地幔柱的浮力减小。出于这个原因,地幔柱的相互撞击使岩石圈微微地隆起。可循环再造的地壳物质在比正常地幔物质橄榄岩低得多的温度下熔化,因此地幔柱产生异常大量的岩浆,在几十万年的时间内温度慢慢升高,发生化学和物理变化,直到足以摧毁西伯利亚厚厚的岩石圈。在这个过程中,地壳的循环再造,丰富的挥发性物质冲出地表,如二氧化碳和卤族元素气体,其中碳和氯混合的致命气体喷入大气中引发大规模动物灭绝。2.5亿年前的物种灭绝很可能是由于西伯利亚地盾火山炽热岩浆喷发造成。

   西伯利亚地盾位于俄罗斯西伯利亚。西伯利亚地盾的形成时间,介于二叠纪与三叠纪之间,约2.51亿年前到2.5亿年前,与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的时期相符合,那也正是地球最暖的时期。西伯利亚地盾火山爆发持续约一百万年,是过去5亿年来,已知最大型的火山爆发之一。西伯利亚地盾火山喷出的岩浆面积高达7百万平方公里,接近澳大利亚的面积。西伯利亚地盾火山可能已向空中喷射多达100万亿吨的碳(人类每年排放到大气中的碳约为80亿吨),这足以造成全球气候灾难。

   研究人员认为,西伯利亚地盾火山连锁爆发引发煤炭燃烧,造成地球变暖,火山灰中含有的有毒物质逐渐渗入到陆地和水中,导致生物中毒而死,造成地球早期历史中生物大规模灭绝。这一研究成果对持续30年的小行星碰撞恐龙灭绝论提出了挑战。

   历史悲剧会再次重演吗?不同于2.5亿年前,如今的全球变暖是人类活动排放大量温室气体造成的。当全球变暖的进程一天天加剧,气候灾变逐步发生,许多动物失去了栖息地,无处可去,觅食困难,面临灭绝的危险。据统计,20世纪有110个种和亚种的哺乳动物以及139种和亚种的鸟类在地球上消失了。目前,世界上已有593种鸟、400多种兽、209种两栖爬行动物和20000多种高等植物濒临灭绝。所以再次呼吁,保护环境,刻不容缓!(尚力)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地穴兽模拟图

复杂的地穴系统

  据国外媒体报道,2.4亿年前,地球海洋和陆地上出现大量物种,甚至在地下还隐居着神秘的掠食性动物。它们生活时代早于恐龙,会在地下挖掘复杂的洞穴和通道。

  科学家在摩洛哥发现迄今低纬度地区最古老的公共地下通道结构,这种史前地穴系统的详细资料发表在近期出版的《古代》杂志上,它们是世界上第二大古老的公用地穴结构,最古老的地穴结构比摩洛哥地穴早500万年前,位于现今南非地区。

  这项研究负责人塞巴斯蒂安-沃伊特(Sebastian Voigt)说:“人们应当能想像得到摩洛哥地穴兽的模样,它们身体短小矮胖,非常结实,长有四条腿和短尾,脖颈较短。身体躯干大约长20-25厘米,我们猜测它应当长有锋利强壮的5趾爪子,适合于挖掘松软的泥土。”

  据悉,这项研究由德国研究基金会提供研究经费,德国弗莱贝格工业大学化石足迹学家沃伊特和他的同事们在摩洛哥中部加纳盆地挖掘发现史前动物栖息的地穴通道系统,这个复杂地下结构包含着开口通道、出口、地道和地洞。

  沃伊特说:“在这个地下通道内并没有发现相应的动物化石或者现存的地穴脊椎动物,该地下系统异常复杂,具有双重风道,无法观测到地道内部状况。”

  基于地穴结构可以推测当时的栖息动物,科学家认为这种地下通道系统可作为退避、逃脱掠食性动物攻击的地点。虽然当时并不存在体积庞大的恐龙,但是该地区生活着巨大、快速奔跑的长腿史前鳄鱼,有相关的化石证据可以证明。同时,现代蜥蜴、蛇和大蜥蜴的史前祖先也存活于该时期。

  这种地穴结构表明摩洛哥地穴兽在地下洞穴中可避免极端恶劣的气候,沃伊特说:“在当时的三叠纪时期,摩洛哥处于一个半干燥的大型内陆盆地,下雨之后河流流淌速度缓慢,河床非常平坦,平时多处于完全干燥的状况。松散和植被覆盖在溪流岸边,白天非常火热,夜晚却较为寒冷。”

  地穴中平坦的地面表明经常有动物栖息,或许用于收集食物,例如:植物、根茎和昆虫,它们可能经常夜晚在地面上活动。

  挖掘地穴的也可能是单个动物,比如:鱼,在古生代早期,动物的挖掘地洞行为非常重要,这暗示着复杂生物出现的开端。沃伊特猜测动物的最早进化过程是为了躲避环境的极端条件,特别是干旱气候。

  无论任何时候动物都可以挖掘洞穴逃离,一些恐龙物种也擅长挖掘地穴。对于地穴挖掘较大的一个局限性就是适当的地质层。对于摩洛哥地穴兽而言,它们生活地点所在的土壤层非常适合于挖掘。该地穴系统构造于河堤沙土和潮湿漫滩泥的混合性土壤。

  美国范德堡大学地球和环境科学教授莫利-米勒(Molly Miller)说:“这是一个非常令人兴奋的发现,它以具有说服力的证据提供了史前地穴动物的生活状况。”她强调称,这项考古发现表明2亿多年前四足动试图物挑战和改变当时的环境条件,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进化历史!(悠悠/编译)

  相关阅读

  珊瑚化石隐藏史前信息 末来次间冰期或提前到来

  灭绝物种野外悄然现身 史前巨兽今沦为美味佳肴

发表在栏目: 科学


之前放生的企鹅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9月12日报道,世界上最著名企鹅“快乐的大脚”日前成了世界上“最不幸”的企鹅:人们怀疑它在被放生后仅两周便成了捕食者的美餐。

  “快乐的大脚” 如今生死未卜

  这只名叫“快乐的大脚”的帝企鹅6月在离南极3000英里(约4828.03公里)的新西兰沙滩上被动物救护人员发现。当时的它因误把沙子当成雪而吃下了很多沙石、树枝,以致于病入膏肓。

  动物救援人员随即把它接回治疗,人类的外科医师为它做了4次手术才将它胃中乱七八糟的“食物”全部取出。经过两个月的修养,“快乐的大脚”戴上GPS项圈踏上了返乡之旅,奔赴南极。然而就在9月9日,来自这只帝企鹅的GPS未再传回信号。

  专家们猜测,如果是中途项圈发生了脱落,那么“快乐的大脚”就可能还在继续它的旅程;另一种可能则是它已经成为鲨鱼、海豹或逆戟鲸等大型捕食动物的腹中之物;第三种解释认为,有可能是由于“快乐的大脚”长时间呆在水下,使得卫星接收不到项圈发出的讯号。

  按国际条约规定,放生企鹅时不可以直接把企鹅送回南极,所以“快乐的大脚”必须靠自己回家。负责追踪“快乐的大脚”的饲养员和专家们一致认为,接下来的数天至关重要,“希望我们得到一个惊喜”。

  “快乐的大脚” 道别的那一幕

  “快乐的大脚”这是2006一部知名影片的片名。在这部动画电影中,主人公就是一只会跳踢踏舞的帝企鹅。

  丽莎是“快乐的大脚”在惠灵顿(新西兰首都)动物园生活时的饲养员,她为“快乐的大脚”能重返自然而感到欣慰。

  丽莎回忆放生时的画面称:“一开始它还需要一点鼓励才能走出为它特制的木箱,但后来就进展得很顺利了。它以企鹅独特的方式从科研船的斜坡上滑下,刚碰到海面便奋力游去。”来自新西兰国家水利气象研究所的队员们及船上的其他成员都在甲板上向“快乐的大脚”挥手道别。

  担任当时放生任务的负责人向媒体透露称,在船上的时候,“快乐的大脚”除了在被喂食时给饲养员们惹了点小麻烦外,算得上是一位高素质的乘客。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帝王蟹入侵南极大陆架 可能引发生态灾难帝王蟹入侵南极大陆架 可能引发生态灾难
帝王蟹首次侵入南极大陆架帝王蟹首次侵入南极大陆架
当前在南极捕鱼还属违法行为,不过也许可以把它当作一种用来控制帝王蟹继续入侵的方法当前在南极捕鱼还属违法行为,不过也许可以把它当作一种用来控制帝王蟹继续入侵的方法

  北京时间9月13日消息,遥控潜艇在位于南极洲近海大陆架下850米处的泥床盆地Palmer Deep,发现超过100万只巨型帝王蟹。这种外来的大型食肉动物的出现,可能是一场生态浩劫的最初迹象。

  比利时根特大学的科学家派遣的这艘潜艇,是一艘遥控船只,它对这种巨蟹的生活和繁殖情况进行了观察。巨型帝王蟹的足展长度达1米。该船还把一只怀孕的雌蟹带上水面。发表在《皇家学会会报,B辑:生物科学》杂志里的报告称,这种蟹可能已经在该地生活了30到40年,水温上升这种破坏性环境影响导致它们爬到更高的地方。南极的海水越向下水温越高,迄今为止帝王蟹还未迁移到位于500米深处的大陆架的主要部分。科学家担心,如果它们爬上主大陆架, 可能将会对生态造成巨大破坏。这种因其肉多而常被烹食的蟹体型庞大,这意味着它们自然而然会成为它们出现水域的顶级食肉动物。

  这个潜水设备下潜到Palmer Deep的目的,是为了研究那里的海洋生命,而不是特意寻找螃蟹。在该地发现那么多螃蟹,它的再生人口将会大得惊人。这个科研组是由美国火奴鲁鲁夏威夷大学海洋学系的克雷格-史密斯领导的。该科研组说:“超过1400万年间,石蟹(Lithodid crabs)一直不愿进入寒冷的南极大陆架水域。南极半岛西部正在迅速升温,科学家认为石蟹可能很快就会入侵这里。”利用遥控潜艇对位于威德尔海大陆架下120公里处的泥床盆地Palmer Deep进行调查,发现石蟹的大量再生人口,这为证明帝王蟹已经穿越南极大陆架提供了第一手证据。

  他们表示,帝王蟹入侵会给生态造成严重影响。发表在《皇家学会会报,B辑:生物科学》杂志里的报告称,该科研组是偶然发现这种蟹的。他们通过遥控潜艇,可以观察任何海洋生命,但是发现大约150万只正在迁移的蟹,还是令他们大吃了一惊。这艘潜艇还设法捕捉了一只已经怀孕的母蟹,据此他们推断,该海域可能很快就会被螃蟹霸占。据这项研究的负责人、夏威夷大学的史密斯说,导致帝王蟹大量入侵的最可能的原因,可能是一次或者是多次更加温暖的海水流经Palmer Deep,携带了大量幼蟹。帝王蟹一旦侵入一片海域,它们很快就会消灭竞争对手。

  史密斯说:“在帝王蟹所在水域的上方,生活着大量植物和动物,其中棘皮动物包括海蛇尾、海百合和海参。我们发现,它们中没有一种生活在海蟹所在水域,我们上升50到100米后,发现的这些动物数量也很少,因此我们认为,帝王蟹会冒险进入浅水域觅食。我们认为,这些棘皮动物中的一些动物可能会灭绝。”帝王蟹能够生存的最低水温是1.4摄氏度,只要大陆架的水温上升到这一高度,螃蟹就会自动爬到那里,科学家担心这种情况可能会在未来20年内发生。科学家早就担心帝王蟹可能会进入南极水域,一旦这种情况出现,将会对环境产生巨大破坏。以前科学家仅在南极洲周围的岛屿上发现帝王蟹。这种动物从俄罗斯扩展到挪威,尽管挪威渔民大量捕捉帝王蟹,但是它们已经导致海底环境发生巨大改变。当前在南极捕鱼还属违法行为,不过也许可以把它当作一种用来控制帝王蟹继续入侵的方法。(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常言道,“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据美国媒体9月3日报道,该国加利福尼亚州萨克拉门托市近日就上演了一出“人咬蛇”的闹剧:一名男子因当街咬伤一条宠物蟒蛇而被警方逮捕。

  这起“人咬蛇”的离奇事件发生在9月1日。当天傍晚,几名路人正在一家出售烈酒的商店门外围观一个女子饲养的宠物蟒蛇。不料一名中年男子突然抢过蟒蛇,在它身上狠狠咬了两口。蟒蛇主人见状大发雷霆,冲上去对男子一顿暴打。不知是蟒蛇主人下手过重还是因为蟒蛇毒性发作,男子不久之后便不省人事。直至警方接报赶来后,男子仍躺在地上。一位目击者向警方讲述了男子咬伤蟒蛇的事实,警方随即叫来了动物管理部门抢救蟒蛇。

  据悉,咬蛇男子已经被逮捕,罪名是“非法伤害爬行动物”,保释金为1万美元。据当地警方提供的消息,这名男子名叫大卫·埃尔默·申克,现年54岁。他咬蛇的动机仍有待进一步调查。

  萨克拉门托动物管理部门表示,受伤的蟒蛇为雌性,被咬后多根肋骨受伤。经过复杂的急救手术,蟒蛇已经转危为安,目前正在接受抗生素治疗。萨克拉门托动物保健服务机构的负责人吉娜·奈普在接受采访时说,这条蟒蛇性情温顺,不会咬人;蟒蛇的主人一直将其带在身边,它在被咬之前似乎已经处于脱水状态。奈普透露:“路人接过蟒蛇传看的时候,它显得很没有精神,身体是吊在半空中的。对于这种喜欢缠在人手臂上的蟒蛇来说,这样的表现极不寻常。”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8 页,共 4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