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1954年,挪威的两个人正在检查一只将近9.2米长的完整无损的巨型鱿鱼,这种动物拥有与身体不成比例的巨大眼睛,眼睛足有篮球那么大
1954年,挪威的两个人正在检查一只将近9.2米长的完整无损的巨型鱿鱼,这种动物拥有与身体不成比例的巨大眼睛,眼睛足有篮球那么大
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软体动物馆长约翰-艾尔伯特正在俯视一只巨型鱿鱼的大眼睛
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软体动物馆长约翰-艾尔伯特正在俯视一只巨型鱿鱼的大眼睛
一位新西兰渔民与一只巨型鱿鱼在一起,它被认为是2007年2月在南极洲罗斯海捕捉到的
一位新西兰渔民与一只巨型鱿鱼在一起,它被认为是2007年2月在南极洲罗斯海捕捉到的
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一只长达30英尺(9.14米)的巨型鱿鱼
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一只长达30英尺(9.14米)的巨型鱿鱼

  据国外媒体报道,巨型鱿鱼能够长到27英尺(8.23米)长,半吨重,但即便如此,它们的眼睛与身体相比也大了许多。现在科学家认为他们可能已经找到了巨型鱿鱼的眼睛长这么大的原因。

  很多巨型鱿鱼的眼睛像篮球那么大。即使对一种体重相当于5个成年人的动物来说,这种眼睛也称得上巨大。巨型鱿鱼和一条大旗鱼的个头差不多,但是前者比后者的眼睛大27倍。美国杜克大学的生物学家桑克-约翰森说:“巨型鱿鱼和大旗鱼体型类似,但是按照比例鱿鱼的眼睛更大,直径和体积分别是后者的3倍和27倍,这种情况说不通。问题是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巨型鱿鱼需要这么大的眼睛?”令人感到欣慰的是,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是它们为了追踪和抑制载满受到惊吓的人的渔船,约翰森认为,巨型鱿鱼的大眼是为了在它从海水里游过时,可以更清楚地看清周围的一切,及时发现迫在眉睫的危险。

  约翰森认为,巨型鱿鱼的眼睛是一个早期预警系统,它通过水里的发光浮游生物的“闪动”,提醒鱿鱼抹香鲸正在向它逼近。鱿鱼巨大的眼球还是一种防御机制。“巨型鱿鱼最有可能利用巨大的眼睛发现并躲开它们的天敌——抹香鲸。”约翰森与一个生物学家科研组合作,从身体和生理上模拟巨型鱿鱼如何利用大眼睛,以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大眼睛。该科研组发现,眼睛的设计和大小让鱿鱼能够通过受到干扰的发光性生物,发现正在逼近的抹香鲸。该研究成果发表在3月15日的《当代生物学》杂志上。

  为了解释巨型鱿鱼为什么有这么大的眼睛,约翰森及其同事们首先利用照片和被捕获的动物,测量了巨型鱿鱼和大王酸浆鱿的眼睛。他们还根据鱿鱼生活的海洋深处的水的透明度及其光照亮的数据进行研究,鱿鱼通常生活在300到100米深处。他们开始利用这些资料精确模拟这种动物的眼睛是如何工作的,以及它们能看到什么。该科研组发现,与体型类似但是眼睛更小的动物相比,鱿鱼的大眼睛能聚集更多光。进入眼睛的额外的光大大提高了巨型鱿鱼在海洋深处昏暗的环境里发现周围出现的微小对比差异的能力。约翰森表示,这种能力对多数深海动物来说不算什么。但是大眼睛提供的感觉对比能力,对发现距离较远的大型物体引起的微小光线差异至关重要,其中最重要的是受到正在逼近的抹香鲸等大型动物刺激产生的生物发光。

  该科研组意识到,抹香鲸在潜水和游进的过程中,会不断发出声纳探测鱿鱼的位置。而鱿鱼这种头足类动物无法发现声纳,但是鲸鱼的移动会促使浮游生物等小微生物发出光。鱿鱼通过眼睛的特殊设计,能够看到这种光,尽管对比很小,但鱿鱼仍能发现大约120米以外的微小变化,这相当于美式橄榄球场的长度。约翰森说:“是长着尖利牙齿的大型鲸类的捕食行为促使这些鱿鱼进化出这种超大号的眼睛。”英国苏塞克斯大学的动物学家迈克尔-兰德并未参与该研究,他说:“我喜欢这个想法,不过该论文只是推测。大眼睛总是比小眼睛更好,大型脊椎动物一般会有相对较小的眼睛的生长法则,可能并不适用于头足类动物。也许它们正好长那么大,没什么理由。”(孝文)

相关阅读

  欣赏自然界最伟大的母爱 章鱼可为后代牺牲自己

  科学家深海发现神奇鱼类 轻松模拟章鱼伪装自己

  组图-罕见章鱼伏击鲨鱼 海底霸王竟被活活吞噬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据山东广播电视台电视公共频道《民生直通车》报道,昨天,在山东省蒙阴县桃墟镇野老峪村一位村民家中发现了一只疑似狼的动物,
不过村民发现的时候,这只动物就已经被抓住并杀死了,而这"擒狼英雄"竟然是五头猪。

  五头猪拱死“大狗” 村民猜测是狼

  昨天凌晨三点,野老峪村村民李兆法突然被自家猪圈内传出的嘈杂声惊醒了,随后他立即前往猪圈查看,没想到发现五头猪围着一个东西,仔细一看,竟然是一条疑似狼的动物。

  李兆法告诉记者,其实他赶到现场的时候,狼已经被卡在猪圈的通风口,被五头猪拱得奄奄一息了。李兆法说,"它(疑似狼)往里钻,进不来,光进来头,进来一点点脖子,叫猪过来给啃了,一个猪啃吧,就都上去了,都围住了,把它围住了,它喘不上气来,站不起来了,它要站起来,我这个猪就危险了"。

  起初老李也觉得是哪里跑来的野狗拱进了猪圈,可联想到前几天夜里听到的叫声,老李的冷汗可就冒了出来,难道这真的是一条狼?因为这只"大狗"的叫声还真跟一般的狗不太一样。

  公安干警解惑:初步断定是狼狗

  附近乡亲们听说这事,就对这条疑似狼,各抒己见,有的说是头狼,有的说像狗。可究竟这是个啥动物呢,记者找到了林业部门的专家来鉴定一下。

  蒙阴县林业公安干警王奎祥说,"如果是狼的话,它应该是嘴巴比较长,再一个脊背上的毛要比其他地方的毛要长,再一个它的前胸比较宽阔,这个的前胸有点三角形了,真正狼的尾巴比较粗大根据我的认识,这是一只狼狗"。

  现在当地有关部门已经对这只疑似狼的动物进行了妥善处理,至于这只动物的"真实身份"还有待动物专家做出进一步鉴定。

  相关阅读

  实拍凶猛土狼群围攻幼象 母象护子拼死反击(图)

  枣庄捕获"野狼"身份确定 鉴定确为哈士奇宠物犬

  是狼是狗五天竟无法说清 "白狼"笼内露求助眼神

发表在栏目: 自然

◤3月19日,滕州警方击毙野狼后,村民放鞭炮庆祝。  图片来源:滕州公安微博

  本报记者 寇润涛

  高调打狼的山东枣庄滕州受到质疑之后,选择了沉默。而恰恰是这一沉默,给网友恶搞提供了空间。专家认为,当地政府部门不应该“封口”,给出真相,恶搞才能停止。

  高调打狼

  受质疑后变沉默

  “我每天都上网看有没有关于狼的最新消息。当时民警击毙恶狼的时候,官方信息每天都有最新动态。”滕州出租车司机赵宏发说。

  3月19日20:38,滕州公安微博发布消息:滕州市公安局打狼纪实,欢迎围观!后边附有民警击毙野狼的多幅照片。

  然而,赵宏发发现,3月23日民警再次擒获一只疑似狼,被齐鲁师范学院的动物学系教授马金生“鉴定”为哈士奇犬后,戏剧性的变化发生了。

  此后5天,被捕的动物是狼是狗,滕州没有给出一个说法。直至28日,滕州森林公安部门负责人表示,那只“疑似狼”被从滕州市动物园带走进行鉴定,约一周后公布鉴定结果。这是自3月26日后,人们从政府部门得知的唯一一条关于“狼”的官方消息。

  而就在滕州沉默的这5天,恶搞“哈士奇+狼”成了网络的热点。

  29日,当记者拨通枣庄市林业局森保站站长电话时,站长张长普以“未安排,不能说”为由拒绝了采访。

  而当记者联系滕州市委宣传部时,对方却以“领导没安排,无法帮着联系采访”为由将记者婉拒。

  “就算把狗

  误当成狼也很正常”

  虽然滕州受到了不少网民的质疑,但在滕州当地,打狼却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支持。

  29日早上7点多,在枣庄市山亭区北庄镇毛宅村的毛宅小学校门口,村民张敏芳看着女儿进了学校,才放心离去。张敏芳的女儿今年读三年级,自从女儿入学至发生狼袭人事件前,她从来没有送过女儿上学。

  张敏芳说:“因为学校离家近,以前孩子上学、放学都是自己步行,不过现在都传说附近山上还有狼,家长都不放心让孩子再独自出门。”

  因为“闹狼”,不仅毛宅村村民紧张了起来,滕州市柴胡店镇南辛村的村民也开始防狼偷袭。为了防止半夜有狼偷袭家里养的鸡,村民刘洪军在自家院落上又加高了一米木头栅栏。

  对于3月19日民警击毙吃人恶狼事件,刘洪军说他“举双手赞成”。

  刘洪军认为,当时狼已经将老人咬死,对当地居民的生命造成了极大危害,“民警发现狼后,身边没有麻醉枪,而且当时也来不及过多考虑,他们得首先考虑保证其他村民的生命安全,所以当场击毙狼很正常。”

  柴胡店镇的居民李志俊认为,爱护动物需要在一定范围内,当野兽对人发动攻击时,民警击毙野兽是保护人的生命安全,不存在任何问题。

  至于民警擒获的动物是狼还是狗,李志俊说:“和村民一样,多数基层民警也没见过那种长得像狼的哈士奇犬,虽然目前林业部门的鉴定结果还未出来,但是就算把狗误当成狼也很正常,不管是狼还是狗,咬人都该打。”

  “本是一手好牌

  自己却多虑了”

  既然有居民的支持,滕州为何还是沉默?山东大学传播学教授冯炜认为,在滕州“打狼”一事上,当地相关部门都是本着“民生为本”的态度去打狼,积极保护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其实,当地政府部门在“打狼”上做得很好。但是面对“是狼是狗”争议时,当地部门选择沉默不应该,完全可以主动向社会作解释,“民警和基层林业部门的工作人员分不清狼和狗,这也很正常,人们都可以理解。”

  对于目前滕州市相关部门面对媒体“封口”,冯炜将此举形容为“本是一手好牌,自己却多虑了”。他说,滕州应尽快查出被捕获的动物真实身份,还公众一个真相。一旦事实有了,猜测自然销声匿迹。

  网友们在互联网上对滕州“打狼”不断炒作,也引起了山东大学社会学教授王忠武的关注。他认为,此种网络炒作过于娱乐化。“恶狼咬人,民警打狼、抓狼,这都是很简单的一件事。但是,网友们在互联网上不断提出各种说法和质疑,将这件原本看似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很多说法有搏人眼球的感觉。”

  王忠武认为,网友们在互联网上的娱乐化炒作,也成为导致目前滕州及枣庄相关部门选择沉默的原因之一。

  枣庄市民孟先生则认为,政府应该开个新闻发布会,一边深入调查狼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加大对野狼的监控力度,一边对他们的举措及理由作出解释。

  事件回顾:山东捕狼事件疑云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山东消息据山东商报报道:26日,野生动物学家马金生亲临山东枣庄滕州动物园现场,对日前捕获、遭到质疑的“5岁母狼”进行了现场鉴定,经鉴定判断,这只所谓的“野狼”实际上确实为哈士奇宠物犬。

  枣庄近日闹出的“狼患”一直备受关注。继前两天一只窜入村庄的野狼被民警击毙之后(见羊城晚报3月21日A10版报道),23日,在滕州市又出现了一只疑似狼的动物,当地民警迅速捕获。当时,当地动物园工作人员初步断定,这只动物是一只年龄在5岁左右的母狼。随后,这只“母狼”被送往当地动物园看养。

  不过有网民曝出“母狼”实际为自家哈士奇后,“野狼”真实性受到质疑。枣庄市林业局森保站有关负责人表示,所擒“母狼”究竟是狼是狗还需要进行DNA鉴定。

  26日,动物学教授马金生来到滕州动物园现场做了实验性鉴定,称它就是似狼的宠物犬哈士奇。他给出了几点理由:它的眼睛斜向上生长,倾斜度不如狼,狼是倾斜向上近45度角;狗的毛各种颜色都有,不具保护色,狼的背部是保护色,从这点看它也不像狼。马教授表示,关键还看和人的亲近程度,“经亲密接触,这只疑似狼的动物根本不怕人,喂食物时还表现得很友好,甚至触摸它都没关系。”马教授又来到一只真狼的笼子前,还没走近狼就往舍里跑,还表现得非常警惕,见人就躲有敌意。马教授说,进行鉴定还有更科学的办法,就是取皮毛进行DNA鉴定。

  相关阅读

  是狼是狗五天竟无法说清 "白狼"笼内露求助眼神

  印度大龄"狼人"三姐妹愁嫁 患病率仅十亿分之一

  "痴情"狼千里跋涉寻伴侣 感动众人成美网络明星

发表在栏目: 自然

  4. 亲昵

亲昵亲昵

  在博茨瓦纳奥卡万戈三角洲上,一头年轻的非洲象正在用鼻子亲昵地抚摸自己的伙伴。卡沙跨界保护区内生活着大约32.5万头大象,数量几乎相当于非洲大陆全部大象数量的一半。世界野生动物基金组织纳米比亚项目负责人利萨-斯蒂尔表示,卡沙保护区目前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是,如何解决人类与日益增多的大象之间的矛盾。比如,人类定居点附近的大象经常会破坏农民的田地。在世界野生动物基金组织的帮助下,赞比亚卡卡翁加村正在尝试一种解决方案,将“辣椒炸弹”(一种辣椒与大象粪便的液态混合物)泼撒于农田周围,这样既可以把大象挡在农田之外,又可以提高当地农民种植辣椒的收入。

  5. 水下花园

亲昵水下花园

  一名潜水员潜入到博茨瓦纳奥卡万戈三角洲上的一个水下洞穴。利萨-斯蒂尔介绍说,“在非洲其他地方也有跨界自然保护区,特别是在南非。但是,卡沙保护区的特别之处在于当地社会的积极参与。其他跨界保护区更多的是上层管理,但这一次各国承诺当地社会也会积极参与。”然而,享特利的近期研究显示,目前来看,当地直接受益于此的人并不多。享特利表示,“如果直接计算一个人的收益多少,当地社团如何瓜分利益,这样就显得太简单化了。如果转化这些利益,执行起来有多重困难。”

  6. 午餐

午餐午餐

  卡沙跨界自然保护区是600多种鸟类的家园,其中包括本图所示的欧洲食蜂鸟,它正在博茨瓦纳奥卡万戈三角洲捕食。除了人与动物的矛盾外,卡沙保护区面临的最大挑战还包括:野生动物偷猎行为、失控的林业砍伐行为以及偏远地区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问题。

  7. 疾驰

疾驰疾驰

  一头印度豹正在博茨瓦纳奥卡万戈三角洲上疾驰。在卡沙跨界自然保护区内,数千物种将获得纵横驰骋的自由,它们包括印度豹、犀牛、大象、豺狗、狮子、水牛、河马、美洲豹等。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3月29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2011年,非洲安哥拉、博茨瓦纳、纳米比亚、赞比亚和津巴布韦等五国首脑共同签署了一项国际合作协议,计划各国携手建立一个号称世界上最大的自然保护区--卡沙跨界自然保护区。据世界野生动物基金组织介绍,卡沙跨界自然保护区包括36个国家公园、野生动物保护区、野生动物管理区和旅游区等。

  其实,在协议签署之前这项工作已经实际推动了许多年。世界野生动物基金组织纳米比亚项目负责人利萨-斯蒂尔表示,“这一保护区非常与众不同,因为有五个国家基于自然保护的目的共同参与。目的就是打造一个一流的自然保护区和旅游目的地,当地社会将是最大的受益者。”世界野生动物基金组织为这一项目提供基本的技术和资金支持。

  1. 三角洲之王

三角洲之王三角洲之王

  一头非洲雄狮在博茨瓦纳奥卡万戈三角洲上徘徊,奥卡万戈三角洲也是卡沙跨界保护区的一部分。南非开普顿大学自然保护主义者布莱恩-约翰-享特利在安哥拉从事自然保护工作已长达30年。享特利表示,卡沙跨界保护区目标很伟大。“此前建立的一些跨界保护区,往往只是得到总统或总理口头上承诺,虽然都得到了数额可观的资金赞助,但最终成功的案例很少,这仅仅是因为缺少各国的理解与包容。”

  2. 维多利亚瀑布

维多利亚瀑布维多利亚瀑布

  维多利亚瀑布位于赞比亚和津巴布韦接壤处,是世界上最大、最壮观的瀑布之一,也是游客最容易抵达的瀑布。除了安哥拉以外,卡沙跨界保护区内的其他国家都以成功的生态旅游和野生动物旅游业而闻名。在旅游方面,卡沙跨界保护区协议承诺很多,可以进一步促进该地区的生态旅游等产业的发展,提升经济实力。美国杜克大学生态学家斯图亚特-皮姆表示,“卡沙跨界保护区是非洲最壮观的野生动物保护区之一。”

  3. 清晨小吃

清晨小吃清晨小吃

  在清晨第一缕阳光下,羚羊漫步于赞比亚喀辅埃国家公园中,享受着美味的早餐。喀辅埃国家公园是卡沙跨界保护区的一部分。南非开普顿大学鸟类学家、自然保护主义者史蒂夫-鲍耶斯表示,“卡沙保护区是该地区一个神奇的成就。经过近十年的酝酿,终于将美好的愿望变成了各国共同的保护行动。”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继3月19日捕杀一匹大灰狼之后,3月23日,滕州警方又活捉一只疑似狼的动物。在有关方面宣称这是一匹“白色母狼”后,有人却称,这根本不是狼,而是自己养的哈士奇。然而面对“是狼是狗”的疑惑,滕州市林业局等有关部门却选择了回避。一个看起来很小儿科的问题,硬是拖了5天还没弄清楚。

  是白狼 还是哈士奇?

  23日,滕州警方在该市南沙河镇活捉这匹“狼”后,旋即引起外界关注。这一方面是因为“狼患”频发人心惶惶,一方面则是19日的“毙狼事件”引发“该不该毙”的争论。

  滕州市人民公园动物园工作人员当日便对外宣布,这是一匹5岁的母狼。

  然而,不久便有网友发帖称,这个“狼”实则是他家养的哈士奇犬,一场“是狼是狗”的网络围观旋即展开。

  27日中午,专程赶来看“狼”的齐鲁师范学院动物学系教授马金生告诉记者,通过对这个动物的眼睛、毛色以及和人的亲近程度的观察,他认定这不是狼,而是宠物犬哈士奇。

  “它的眼睛斜向上生长,但倾斜度不如狼,狼是倾斜向上近45度角;而且,狗毛各种颜色都有,不具保护色,而狼的背部具保护色,从这点看,它也不像狼。”马金生说。

  马金生当场将带来的烤肠和糖投喂给笼子内的“白狼”,这只动物很快便接受了。“可以推断,这是一只家养的宠物犬,它的主人应该也喂过它这些食物,所以它很熟悉,也不闪躲。而狼会非常警惕,见人会有敌意。”

  不过,马金生认为,出于科学的态度,最好能取皮毛进行DNA鉴定。

  26日,枣庄市林业局的相关负责人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将组织专家对它进行鉴定,可能会做DNA检测。但是,27日,记者联系枣庄市林业局及滕州市林业局,均未得到答复。

  滕州各部门 为何沉默?

  27日上午9点,一辆带有“森林消防”字样的越野车驶进滕州市人民公园动物园,七八名工作人员前往狼舍。但当他们看到记者后,却选择匆匆离开。

  为此,当日上午10点左右,记者来到滕州市林业局求证。不过,该局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却告诉记者:“我们不方便接受采访,请与滕州宣传部门联系。”滕州宣传部门则说,没有接到上级领导安排,无法帮记者联系采访。

  一名来自辽宁的电视媒体记者表示:“我们26日晚已经与滕州市公安局宣传科联系好了,原本打算27日采访,没想到今天与公安局联系,对方却表示不能接受采访了。”

  与此同时,26日曾对外称将对“疑似狼”做鉴定的枣庄市林业局,截至记者发稿时,也未通过官方形式对鉴定过程及结果进行公布。

  27日下午6点左右,记者从动物园了解到,当日下午3点左右,一些工作人员将“白狼”带走,一小时后又将其送回动物园。至于该动物被带出去的原因,该工作人员表示他也不清楚。“现在上面给的压力大,什么都不让说、不让问,所以我也不方便问关于这只动物的情况,养好它才是我的工作。”

  据新华社报道,枣庄当地有关负责人曾表示,当地积极为群众解决狼患问题,但社会关注度大了“让他们非常被动”。

  “巡山搜狼” 是否有必要?

  尽管外界争议一片,但目前,枣庄当地正积极组织森林公安和林场职工、护林员与群众一起搞巡查,并要求巡查时发现野狼可使用麻醉枪或人工诱捕收网,尽量避免猎杀,防止其他野狼报复。

  据了解,在3月14日山亭区北庄镇毛宅村两名儿童遭到疑似狼的野生动物袭击后,当地便组织镇村干部和学校教师进行过巡逻,加强对小孩和老人的照顾,防止再次出现不必要的人员伤亡。同时,该区还成立了一支包括公安、林业、治保人员等共160余人的巡逻队,到毛宅村四周山上开展大规模的巡山围捕活动。

  根据上山捕狼的工作人员的说法,由于山路崎岖,加上他们缺乏动物学方面的专家,很难发现狼的踪迹。“有时候在山沟里发现了动物足迹和粪便,只能让村里一些上年纪的老人通过经验辨别。”他说,在围着附近山头转了两圈后,他们并没有发现狼的踪迹。

  哈士奇与狼的区别

  哈士奇与狼的区别:一、眼睛带圈呈双眼皮,同时狼的眼睛是倾斜向上近45度角,二是尾巴狼多数是夹着的,哈士奇是卷起的,三、狼的前腿壮且力大,哈士奇四腿相对均匀。三、狗的毛各

  种颜色都有,不具保护色,狼的背部是保护色。狼和哈士奇的基因相似度达99%,区别关键看眼睛。

  哈士奇又名西伯利亚雪橇犬,是东西伯利亚游牧民伊奴特乔克治族饲养的犬种,一向担任拉雪橇、引导驯鹿及守卫等工作。而且,在西伯利亚恶劣的环境下工作。哈士奇有北极狼的基因,是犬里面长得最像狼的,有时候还会发出像狼一样的叫声。西伯利亚雪橇犬几个世纪以来,一直单独地生长在西伯利亚地区。20世纪初,被毛皮商人带至美国。一转眼,此犬便成为举世闻名的拉雪橇竞赛之冠军犬。现今,该犬则作为优良的伴侣犬备受人们喜爱。西伯利亚雪橇犬历史记载中,西伯利亚雪橇犬的祖先,最早要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之前。当时一群中亚的猎人们移居到极地(也就是西伯利亚)的尽头生活,经过了很长时间,这群跟随在猎人身边的狗儿,在长期于北极狼群交配繁育之下,发展成为北方特有的犬种。

  相关阅读

  印度大龄"狼人"三姐妹愁嫁 患病率仅十亿分之一

  "痴情"狼千里跋涉寻伴侣 感动众人成美网络明星

  英夫妇养150多只异类宠物 猫头鹰狼蛛已算温顺

发表在栏目: 自然
 
饲养员说,雄斑马与雌驴所生的杂交斑驴兹伊(左)和斑马和驴的杂交斑驴泽姆比(右)看起来更像驴子,却有斑马的性情。  饲养员说,雄斑马与雌驴所生的杂交斑驴兹伊(左)和斑马和驴的杂交斑驴泽姆比(右)看起来更像驴子,却有斑马的性情。
斑马和驴的杂交斑驴:泽姆比的母亲是一种杰克斯托克驴,母亲是一种格雷维斑马。斑马和驴的杂交斑驴:泽姆比的母亲是一种杰克斯托克驴,母亲是一种格雷维斑马。
英国第一匹斑马马:祖鲁的母亲是一匹灰色的阿拉伯马,父亲是一匹格兰特斯斑马。英国第一匹斑马马:祖鲁的母亲是一匹灰色的阿拉伯马,父亲是一匹格兰特斯斑马。
雄斑马与雌驴所生的杂交斑驴:兹伊的母亲是一匹格兰特斯斑马,父亲是一头标准的驴。雄斑马与雌驴所生的杂交斑驴:兹伊的母亲是一匹格兰特斯斑马,父亲是一头标准的驴。

  北京时间3月28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英国一所最奇怪的动物园将于3月31日展出斑马和驴的杂交品种。提到疯狂的杂交繁育,这些奇怪的动物确实能获得一些名声。

  斑马马、斑马和驴的杂交斑驴(zonkey)、雄斑马与雌驴所生的杂交斑驴(zedonk),这名字拗口的三个动物都无法掩饰它们拥有一位斑马父亲(或母亲)的事实。

  祖鲁是英国第一匹斑马马,它的父亲是匹斑马,母亲是头马。它好像没有完全混淆自己的角色,和斑驴泽姆比在希罗普郡的驴保护区一起吃草。泽姆比的母亲是匹斑马,父亲是头驴。在它们旁边的是斑驴兹伊,它的父母正好相反,母亲是头驴,父亲是斑马。

  20世纪70年代,3头雄斑马与雌驴所生的杂交斑驴在英国科尔切斯特动物园出生,但有人认为此前从未见过斑马马和斑马和驴的杂交斑驴。从3月31日开始,英国布里奇诺斯“营救驴子”保护区将展出这三个杂交动物。

  泽姆比的母亲是一种杰克斯托克驴,母亲是一种格雷维斑马。2011年12月,它来到这个动物保护区。祖鲁的母亲是一匹灰色的阿拉伯马,父亲是一匹格兰特斯斑马。斑马条纹是显性基因。随着年龄增长,来自美国的5岁祖鲁的灰色体色越来越深,条纹却依然存在。兹伊的母亲是一匹格兰特斯斑马,父亲是一头标准的驴。它在荷兰被繁殖,2011年来到英国。

  英国驴子营救中心的负责人阿曼达-贝尔从欧洲各地救出了50多头驴子,它们要么受伤,要么身患重病。这位拥有2个孩子的32岁母亲表示:“我未必同意繁殖这些杂交品种,但它们需要救助,所以我们就接受了它们。它们在美国被繁殖,然后被送到英国。它们是一些令人着迷的动物。骑着这匹斑马马就如同骑着一匹马,但它给人的感觉是匹斑马。要是一个兽医的口袋里装着注射器,即使看不到它,这匹斑马马也会发狂。一匹斑马也会这样做。我们接收了许多受到虐待、被人遗弃和错过最佳治疗时间的驴子。它们来自世界各地。通常情况下,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能见到驴子,保加利亚和罗马利亚等地就常有它们的身影。”

  贝尔2008年创建了营救驴子中心,但这些有斑纹的杂交品种在公众面前亮相尚属首次。(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死亡怪圈:一些动物会陷入这样无止境的盲目转圈之中,直至死亡死亡怪圈:一些动物会陷入这样无止境的盲目转圈之中,直至死亡
军蚁会按照其他同伴留下的信息素辨识方位,然而如果它们的群体中有足够数量的军蚁跟丢了气味,那么它们便只能紧紧跟随前一只蚂蚁向前行走,于是一个巨大的循环形成了  军蚁会按照其他同伴留下的信息素辨识方位,然而如果它们的群体中有足够数量的军蚁跟丢了气味,那么它们便只能紧紧跟随前一只蚂蚁向前行走,于是一个巨大的循环形成了
尽管有些残忍,但是你只要将它们放进一个封闭的空间,如一个花盆里,就可以让它们形成一个死亡怪圈  尽管有些残忍,但是你只要将它们放进一个封闭的空间,如一个花盆里,就可以让它们形成一个死亡怪圈

  北京时间3月28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大多数蚂蚁会依靠视觉辨识方向,但是一些军蚁却完全没有视力。它们有时会迷失方向感并陷入永无止境的转圈之中,直到因为筋疲力尽而亡。这是自然界中一种最奇特的现象之一。

  军蚁会按照其他同伴留下的信息素辨识方位,然而如果它们的群体中有足够数量的军蚁跟丢了气味,那么它们便只能紧紧跟随前一只蚂蚁向前行走,于是一个巨大的循环形成了。一旦这样的绕圈行为形成之后就很难破除,因为它们缺乏视力,于是它们只能不断地原地转圈直到活活累死。

  人们可以很轻易地人为地让这些军蚁陷入这种“死亡怪圈”,当然对于这些蚂蚁而言,我们这样做是很残忍的。你所要做的,仅仅是将它们引入一个封闭的空间,比如一个花盆内。目前发现的最大的“死亡怪圈”直径达1200英尺(约合366米),其中的每一只蚂蚁走完一圈需要两个半小时。

  然而,尽管如此,在它们没有陷入死亡怪圈的时间里,这种军蚁是动物世界中最具杀伤性的物种之一。这种蚂蚁一般生活于南美洲,它们会群体猎食,每次有超过20万只蚂蚁共同行动,每天可以杀死超过10万只其它生物。它们几乎会吃掉沿途发现的一切食物,其它动物几乎完全无法抵挡它们的攻击,因为它们的数量实在太过庞大了。

  美国康奈尔大学昆虫学家西恩·布兰迪(Sean Brady)在研究南美洲的蚂蚁时描述了这种动物奇特的行进行为:它们在丛林中行进时可以保持绝对的安静。他说,不过你可以从其它动物的反应上来发现蚁群的接近。他说:“其它昆虫会惊慌失措,当它们试图逃离时就会发出声响。而一些鸟也会跟随蚁群行进,以便找机会吃一些蚁群吃剩下的残羹冷炙。当蚁群靠近,你会听到很多昆虫发出的声音,你会发现很多昆虫和其它动物四散奔逃。因为它们很清楚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晨风)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史密森学会的科学家在一段录像中再现了泰坦巨蟒的样子,该节目的目的是探索这种蛇为什么会长到48英尺(14.63米)长,重达2500磅(1133.98公斤)  史密森学会的科学家在一段录像中再现了泰坦巨蟒的样子,该节目的目的是探索这种蛇为什么会长到48英尺(14.63米)长,重达2500磅(1133.98公斤)
用来重塑这种可怕的食肉动物的泰坦巨蟒的颅骨用来重塑这种可怕的食肉动物的泰坦巨蟒的颅骨
泰坦巨蟒可能比曾出现过的任何大蟒都大泰坦巨蟒可能比曾出现过的任何大蟒都大
泰坦巨蟒长达48英尺(14.63米),体重与一辆小轿车相同,身体厚度超过1码(0.91米)。这种大蟒蛇的近亲生活在6000万年前的哥伦比亚北部地区  泰坦巨蟒长达48英尺(14.63米),体重与一辆小轿车相同,身体厚度超过1码(0.91米)。这种大蟒蛇的近亲生活在6000万年前的哥伦比亚北部地区

  北京时间3月27日消息,美国史密森学会已经令一种6000万年前在雨林里蜿蜒穿梭的长达48英尺(14.63米),重达2500磅(1133.98公斤)的泰坦巨蟒(Titanoboa)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中。继恐龙灭绝之后,其他食肉动物开始争夺统治地位。泰坦巨蟒是其中最大的一个,这种比任何蟒蛇都大的史前巨蟒显然也是历史上最大的蟒。

  史密森学会在一个新电视节目中再现了这种可怕的史前巨兽,该节目的主要目的是探索困扰科学家的一个问题——为什么这种蟒会长那么大。史密森频道的节目设计负责人大卫-罗亚勒说:“这是一个似乎非常奇幻的发现,它看起来可能像是一个幻想的主题。它是一种出现在斯皮尔伯格设想的过去的动物,它的名字会令人想起一种虚构的庞大怪兽。”史密森频道创作了一部有关发现这种生活在6000万年前,长达48英尺(14.63米),重2500磅(1133.98公斤)的史前巨蟒的影片,并塑造了该食肉动物可能的样子。

  该影片利用一个实物大小的巨蟒雕像进行宣传,并在纽约中央车站展出。美国佛罗里达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和古生物学家乔纳森-布洛赫博士是负责发掘泰坦巨蟒化石的科研组成员之一。发现这种巨蟒化石的地方,曾被认为古新世是一片原始雨林。蛇的颅骨几乎从未发现过,因为它们极其易碎,通常早已分解掉了。“困扰我们的一个问题是这种蟒为什么会长那么大,我们认为这是因为当时热带地区的温度更高。泰坦巨蟒是恐龙灭绝后的至少1000万年间最大的陆地食肉动物,因此它是恐龙消失以后地球上新的统治者。”

  泰坦巨蟒的化石是在哥伦比亚瑟尔琼(Cerrejon)的一个露天煤矿发现的,与它一同发现的还有海龟和鳄鱼化石。这种庞然大物生活在古新世,即恐龙因一颗巨大的小行星或者彗星撞地球走向灭亡后的1000万年间,它帮助填补了进化史上缺失的一环。在获得这一发现以前,科学家手里没有6500万和55万万年前生活在热带南美洲的脊椎动物的化石。美国华盛顿史密森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的詹森-海德博士说:“现在我们拥有一扇窗,通过它我们可以回溯到恐龙灭绝后的时代,看一看是怎样的动物取代了恐龙的统治地位。这种像大蟒蛇的庞然大物比一辆城市公交车更长,体重超过一辆小轿车的重量。它是有史以来已知的最大蛇类。”(孝文)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5 页,共 4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