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图注一:尽管金毒镖蛙的身长只有区区两英寸(约5厘米),但是据估计这样一只小小的青蛙,其体内的毒液足以在数分钟内杀死10个成年人  图注一:尽管金毒镖蛙的身长只有区区两英寸(约5厘米),但是据估计这样一只小小的青蛙,其体内的毒液足以在数分钟内杀死10个成年人

  北京时间5月16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环境保护工作者们正在庆祝南美国家哥伦比亚境内一座新的野生动物保护区的设立,这片保护区的保护对象有点特殊,其保护的是一种有毒的蛙类:金毒镖蛙。有一种观点认为这是全世界最剧毒的动物之一。其毒性甚至到了这样一种程度,即便只是曾和这种蛙类接触过的纸巾,对于其它动物来说都是致命的。尽管它们的身长只有区区两英寸(约5厘米),但是据估计这样一只小小的青蛙,其体内的毒液足以在数分钟内杀死10个成年人。

  在哥伦比亚西部靠近太平洋沿岸分布着世界上最潮湿的热带雨林,世界土地信托(World Land Trust),美国鸟类保护协会(American Bird Conservancy)以及世界野生动物保护协会(Global Wildlife Conservation)共同出资购买了124英亩(约合50公顷)的土地,帮助设立了一个名为“Rana Terribilis Amphibian Reserve”的保护区。之所以使用这个名字,其中的“Rana”是西班牙语中“青蛙”的意思,“Terribilis”则取自这种蛙类的拉丁学名“Phyllobates terribilis”。这个保护区由普罗阿维斯基金会(Fundación ProAve)负责管理,这个基金会是哥伦比亚境内主要的环境保护组织之一。这也是该基金会在哥伦比亚境内拥有的第二个两栖动物保护区,另外一个保护区名为“Ranita Dorada Reserve”。

  这种蛙类拥有亮黄色的皮肤,并且上面有一层致命的生物碱毒液覆盖。这种毒液会阻断神经冲动的传递,让肌肉收缩抽搐并最终导致心脏衰竭,在数分钟内便可以致人死亡。

  这种蛙类很早便被当地土著居民所认识,它们致命的毒液被人们利用,并深深根植于他们的文化当中。当地印第安人会将这种蛙类的毒液涂抹在他们用于狩猎的箭头上。他们将箭头轻轻地在这种蛙类的背上蹭刮,这样做不会伤及这种蛙类但是却可以涂抹到它们的致命毒液,这些毒液在箭头上可以保持毒性达两年之久。

  这种蛙类的毒液完全是用于自卫的,然而即便拥有这样的致命武器,在人类推土机的面前,这种小动物仍旧显得脆弱不堪。由于这一地区金矿的开采和非法盗伐,栖息地的丧失和破坏仍在加速发生。

  尽管这种蛙类大名鼎鼎,它们对于当地原住民也存在重要的意义,它仍然无法避免地陷入了濒临灭绝的境地,然而直到最近,这种小动物却仍旧处于完全不受保护的情况下。这种小生灵零星地生活在一片面积不足加勒比小国巴巴多斯国土面积的狭小原始雨林栖息地内。由于区域的狭小,加上数量本就非常稀少,这种小小的青蛙被列入了“零灭绝联盟”(Alliance for Zero Extinction)编列的全世界最濒危物种名录。

  当然,此番设立的这一小型保护区也将对一些重要的鸟类物种进行保护,其中包括濒危的古铜冠雉,这是一种中等体型的猎鸟,其在全球的种群数量仅剩大约1万~2万只;还有褐林秧鸡,这是一种中等体型,种群数量仅有大约1000~2500只;以及大凤冠雉,这是一种体型较大,有点像是野鸡的鸟类,其种群数量估计约为1万~6万只。

  普罗阿维斯基金会执行主管里纳·达扎(Lina Daza)表示:“我们合作伙伴的支持让设立这一关键性的新保护区成为可能。世界上最不可思议的生物之一,美丽而致命的金毒镖蛙从此将得到保护。”

  乔治·芬维克博士(Dr. George Fenwick)是美国鸟类保护协会主席,他说:“即便这项努力只能挽救雨林的很小一部分也是非常有意义的,我们很高兴参与其中。我们要阻止雨林迅速消失的趋势,并遏制赖以为生的野生动物灭绝的势头。”

  知名记者西蒙·巴内斯(Simon Barnes)是世界土地信托委员会成员,他在2011年9月份的《伦敦时报》上撰文指出:“令人震惊的是,我们正在将这颗行星上一种最令人不可思议的小生物抹去。一种生物,不管它在自然界被保护的多好,不管它进化多么成功,面对人类时它们都是不堪一击的。一旦我们发动智慧,没有什么是不能去做的。至少我们现在已经开始行动起来保护金毒镖蛙。如果没有这种小动物给我们带来噩梦,我们的世界将会变得单调地多。”

  这一新设立的保护区同时也是一个雄心勃勃的项目的组成部分,这就是“可可走廊”计划(Chocó Corridor)。这一项目计划将多个受威胁的栖息地连成一片,从太平洋沿岸的红树林到安第斯山脉西侧。(晨风)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型核磁共振扫描仪 瞥见狗狗所思所想

 牧羊犬“麦肯齐”在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仪内 

新型核磁共振扫描仪 瞥见狗狗所思所想

  两只狗的大脑区域在期待受到奖励时会变得活跃

  此项研究的负责人、美国埃默里大学神经学家格雷格·伯恩斯(Greg Berns)说:“我们希望这能为了解狗的认知和种间交流开启一扇全新的大门。”伯恩斯描述了初步研究结果:狗的大脑区域在期待受到奖励时会变得特别活跃,概念验证显示,在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仪内研究狗是切实可行的。

  伯恩斯一直以来都在研究人类大脑如何做决定,他说:“相比这类研究中常用的猴子,狗可能是认知研究中更好的动物模型。”对于一只猴子,站了很多人的实验室是一个陌生和不自然的环境,这可能会影响它的思维,而对于狗,与人类互动是狗的第二天性。

  当然,站在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仪内部对于狗来说不是一种正常的体验。伯恩斯团队用了8个月时间来训练他的狗(一只名为“卡利”的2岁的狗和另一只名为“麦肯齐”的3岁的牧羊犬)戴着降噪耳罩站在机器内部静止不动。研究的问题是狗能否理解人类的命令语言,或对身体动作和手势做出回应。

  伯恩斯说:“我们最感兴趣的事情之一是:狗是怎样看待人类的?就像著名动物耳语者恺撒·米兰(Cesar Millan)所说的,我们人类在它们眼里只是一群动物吗?狗有同情心吗?狗知道自己主人是喜还是悲吗?狗大脑的哪些部分显示人类,哪些部分显示其他的狗?这可能通过声音、气味或其它方式辨别。狗爱好者都认为他们的狗懂得他们的感受。说实话,我对此还不清楚。我很想弄清楚狗究竟能听懂多少话。”

  相关研究成果将发表在新一期的《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 One)杂志上。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型核磁共振扫描仪 瞥见狗狗所思所想

 牧羊犬“麦肯齐”在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仪内 

新型核磁共振扫描仪 瞥见狗狗所思所想

  两只狗的大脑区域在期待受到奖励时会变得活跃

  此项研究的负责人、美国埃默里大学神经学家格雷格·伯恩斯(Greg Berns)说:“我们希望这能为了解狗的认知和种间交流开启一扇全新的大门。”伯恩斯描述了初步研究结果:狗的大脑区域在期待受到奖励时会变得特别活跃,概念验证显示,在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仪内研究狗是切实可行的。

  伯恩斯一直以来都在研究人类大脑如何做决定,他说:“相比这类研究中常用的猴子,狗可能是认知研究中更好的动物模型。”对于一只猴子,站了很多人的实验室是一个陌生和不自然的环境,这可能会影响它的思维,而对于狗,与人类互动是狗的第二天性。

  当然,站在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仪内部对于狗来说不是一种正常的体验。伯恩斯团队用了8个月时间来训练他的狗(一只名为“卡利”的2岁的狗和另一只名为“麦肯齐”的3岁的牧羊犬)戴着降噪耳罩站在机器内部静止不动。研究的问题是狗能否理解人类的命令语言,或对身体动作和手势做出回应。

  伯恩斯说:“我们最感兴趣的事情之一是:狗是怎样看待人类的?就像著名动物耳语者恺撒·米兰(Cesar Millan)所说的,我们人类在它们眼里只是一群动物吗?狗有同情心吗?狗知道自己主人是喜还是悲吗?狗大脑的哪些部分显示人类,哪些部分显示其他的狗?这可能通过声音、气味或其它方式辨别。狗爱好者都认为他们的狗懂得他们的感受。说实话,我对此还不清楚。我很想弄清楚狗究竟能听懂多少话。”

  相关研究成果将发表在新一期的《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 One)杂志上。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小蛤蟆雨中集会 市民担心发地震

  地震局:未检测到地震迹象 蛤蟆游行属正常现象

  本报讯(记者 杨京)一夜之间,家门口的马路上竟出现了大队蛤蟆“集会游行”的奇观。这让市民邵女士心中颇有些惴惴不安:“难道是要发生地震了?”记者采访省地震局工作人员后得知,目前武汉市并无地震迹象,“蛤蟆上街”属自然现象。

  昨天早上,家住沌口周公街周公社区的邵女士打开家门,发现家门口满地都是蹦蹦跳跳的小蛤蟆。这些蛤蟆只有成人拇指大小,通体深褐色。“密密麻麻的,稍不注意就会踩到,看着蛮瘆人。”无奈之下,邵女士只得用扫帚驱赶这些试图闯入家中的“不速之客”。

  据附近居民介绍,从前天夜里开始,这里的马路上就已经集结了成群的小蛤蟆,一旦有车经过,便有大量蛤蟆被碾死。“数都数不清,少说也有好几千只。估计都是从邻近的万家湖里冒出来的。”

  邵女士不无担忧地表示:“听说在发生地震之前,动物们都会出现行为异常的情况。现在突然来了这么多蛤蟆,会不会是地震的预兆啊?”

  随后,记者就此事致电湖北省地震局咨询。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各种动物在地震前确实会出现某些异常行为,但不能因此认为动物的异常行为一定是地震的前兆。目前武汉市内及周边并未监测到地震迹象,请广大市民放心。

  这位工作人员称,由于最近天气转暖,加上雨水丰沛,蛙类都进入了产卵孵化期。随着大批蝌蚪变成小蛤蟆,它们在水中生存空间越发有限,势必会迁徙至地面,这才出现了“蛤蟆游行”的场面。

  新闻链接

  4月29日,南京江心洲同样出现了大量小蛤蟆上街的景象。不少市民直呼:会不会是不好的征兆?对此,江苏省地震局工作人员回应称,小蛤蟆出动是觅新家、找食物,为正常现象,与地震没什么关系,不要恐慌。

  (据4月30日《现代快报(微博)》)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据国外媒体报道,爬行动物出现已经有大约3亿年了,地球史上我们曾见过相当数量的巨型动物。也就是说,只有少数起源于爬行动物黄金时代的庞然大物现在仍然存在。下面是地球上最大的五种爬行动物。

咸水鳄
咸水鳄
咸水鳄
咸水鳄

  1. 咸水鳄(种类:鳄目动物)

  咸水鳄是现存世界上最大的爬行动物,体长超过6米。这些食肉巨兽能够咬碎牛的颅骨,而且轻轻松松就能吃掉一个人。澳大利亚鳄鱼数量最多的区域被清晰标出,这样人们就能避开鳄鱼经常出没的地方,以防变成鳄鱼的美餐。咸水鳄的分布范围从东南亚到澳大利亚。正如它们的名字所寓意的那样,它们甚至能够生活在海洋里,并曾到达遥远的日本海。鳄鱼的历史甚至比恐龙更加久远,因此咸水鳄会让我们对它的巨型史前祖先的太平盛世有一些了解。

棱皮海龟
棱皮海龟
棱皮海龟
棱皮海龟

  2. 棱皮海龟(种类:龟鳖目)

  棱皮海龟的体长最长可以超过2米,鳍状肢展开体宽近3米,由于没有坚硬的骨质外壳,它们是一种独一无二的龟类。它们的像皮革一样的脊状壳能够迅速生长出来,因此它们也是世界上生长速度最快的龟,同时也是最大的一种龟。在海洋里长途航行和下潜到1200米深的海洋深处时,快速的生产力和大量脂肪组织为其保暖。棱皮海龟的饮食主要是水母,它们的种群数量对水母的数量起到控制作用。然而不幸的是,它们经常误把塑料袋当成水母,很多棱皮龟因吃下塑料袋而丧生。马来西亚、泰国和加勒比部分地区食用棱皮龟卵。这对这种海龟也会产生致命影响。棱皮龟信托基金会是一个致力于保护这种易受攻击的爬行动物的组织。

网纹蟒
网纹蟒
网纹蟒
网纹蟒

  3. 网纹蟒(种类:有鳞目)

  你知不知道巨蟒是个游泳行家,它们能在海里自由航行,因此让它们的身影得以遍布印澳群岛的不同岛屿?然而,网纹蟒除了能在水中生活以外,它们还是攻击性很强的大蟒,它们通过缠绕令猎物窒息死亡,然后把它们整个吞下。网纹蟒可靠的最长记录是6.95米,比咸水鳄稍长一些,不过二者的体重都差不多。

  有人声称绿森蚺甚至更大,这导致网纹蟒举世无双的长度遭到质疑。有关蛇的传说和影片确实让它变成一种非常可怕的食肉动物。有人发现体长6.6米的水蟒,只比网纹蟒短了一点点。尽管故事里的水蟒让我们不寒而栗,但是网纹蟒可能比它更可怕,有记录显示网纹蟒会杀死并吞吃人类。

科莫多巨蜥
科莫多巨蜥
科莫多巨蜥
科莫多巨蜥

  4. 科莫多巨蜥(种类:有鳞目)

  从学术上来说,蜥蜴和蛇属于同一种类,但是大部分蜥蜴都有腿,而蛇没有,因此我们提供了4条腿的有鳞目。科莫多巨蜥这种蜥蜴之王是致命猎手,体长可达3米。这些坏男孩喜欢在下午捕猎,利用尖锐的爪子、强壮的尾巴和满嘴有毒的致命细菌伏击猎物。术语“dragon”显然用在这些凶残可怕的巨型怪兽身上在适合不过。

  虽然科莫多巨蜥显然不会喷火,但是它们的唾液含有有毒细菌,而且这些细菌的生长速度异常迅速。被科莫多巨蜥咬一口,这些细菌就会导致脓血症和致命感染。与神话传说中它们不会受到自己喷出的火影响一样,科莫多巨蜥不会因它们自己的有毒分泌物而感染。科学家迄今还未发现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因此他们还需要进行实地研究。

斑点楔齿晰
斑点楔齿晰

  5. 斑点楔齿晰(种类:喙头目)

  北方斑点楔齿晰可能在其他获胜的庞然大物面前算是个小个子,但是作为唯一幸存的喙头目成员,它是世界上现有最大的斑点楔齿晰。虽然与它亲缘关系最近的近亲是蜥蜴和蛇,但是斑点楔齿晰的历史可以上溯到中生代,那时它从与它截然不同的动物群体中分化出来。虽然它们看起来很像蜥蜴,但是斑点楔齿晰实际上拥有与两栖动物非常类似的腿和大脑。它们的每只眼睛都有三个眼睑,它们头顶上的第三“顶”眼,可能是用来探知昼夜更替的。它们的脊椎骨与鱼类的类似,它们的肋骨更像鸟类。它们的多刺的尾巴和背板与鳄鱼更像,而不是蜥蜴。这种动物是当代爬行动物界里的一个怪物,它们只生活在新西兰的海上小岛上。

  虽然澳大利亚咸水鳄现在的数量很大,但是很多其他爬行动物因受到栖息地减少和捕猎的威胁,需要加大保护力度。要想了解爬行动物的保护情况和数量多少的信息,可以查看国际自然保育联盟(IUCN)公布的数据。(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野蛮:在刚果加兰巴国家公园,直升机载偷猎者从空中枪杀了22头大象,它们的尸体堆满一地。这个场景充分说明了这些非法猎人的野蛮。  野蛮:在刚果加兰巴国家公园,直升机载偷猎者从空中枪杀了22头大象,它们的尸体堆满一地。这个场景充分说明了这些非法猎人的野蛮。
屠杀:自然资源保护主义者和警察本月初在南非调查非法狩猎犀牛的场景,一名匹兰斯堡国家公园反偷猎护林军士兵站在他们身边护卫。在这个国家,这种动物的角需求很大,致使一天有两头犀牛遭非法猎杀。犀牛角比等重量的黄金还要贵。  屠杀:自然资源保护主义者和警察本月初在南非调查非法狩猎犀牛的场景,一名匹兰斯堡国家公园反偷猎护林军士兵站在他们身边护卫。在这个国家,这种动物的角需求很大,致使一天有两头犀牛遭非法猎杀。犀牛角比等重量的黄金还要贵。
上升趋势:在非洲新富裕阶级日益增长购买力的驱使下,大象和犀牛的非法捕猎呈现上升趋势。上升趋势:在非洲新富裕阶级日益增长购买力的驱使下,大象和犀牛的非法捕猎呈现上升趋势。
最大挑战:监控全球动物贸易的国际野生物贸易研究组织(TRAFFIC)表示:“从缴获的大象牙数量来说,2011年是20多年里最多的一年。我们一直在跟踪这个趋势。”  最大挑战:监控全球动物贸易的国际野生物贸易研究组织(TRAFFIC)表示:“从缴获的大象牙数量来说,2011年是20多年里最多的一年。我们一直在跟踪这个趋势。”
成为攻击目标:在南非西北省匹兰斯堡国家公园,一头沐浴在黄昏日光中的大象在矮树间穿行。2011年,数百头大象被杀。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已将这些厚皮动物列入“易受攻击”动物名单。  成为攻击目标:在南非西北省匹兰斯堡国家公园,一头沐浴在黄昏日光中的大象在矮树间穿行。2011年,数百头大象被杀。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已将这些厚皮动物列入“易受攻击”动物名单。
濒临灭绝:匹兰斯堡国家公园的一头白犀牛和幼崽在黄昏日光中漫步。今年以来,南非已有180多头犀牛被杀。  濒临灭绝:匹兰斯堡国家公园的一头白犀牛和幼崽在黄昏日光中漫步。今年以来,南非已有180多头犀牛被杀。

  北京时间4月27日消息,刚果动物保护组织和警方发现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恐怖场面。22头大象尸横遍野,惨不忍睹。这些被屠杀的大象尸体表明极其野蛮的偷猎者为获得自然界的恐怖战利品是如何进行无情杀戮的。

  知情人士透露,现场的证据显示,这群猎手十分专业,他们在直升机上向这些厚皮动物猛烈射击。在这场直升机载攻击中,22头大象被杀,尸横遍野。旋翼叶片下的场景令人不寒而栗:子弹像下雨般地从天上落下,恐慌的妈妈护着她们的孩子,发出叫人毛骨悚然的尖叫声,一阵疯狂地混乱后,灌木丛中留下斑斑血迹。

  射击结束时,22头大象倒地而亡,这是民主刚果东北部最惨绝人寰的杀戮,仍留在亲身经历该事件的人们记忆中。国家野生动物保护机构“刚果野生动物总署”(ICCN)国际合作部门负责人奇巴苏-姆安巴在加兰巴国家公园调查了这起大象屠杀事件。他说:“很久没发生过这种事了。”

  屠杀后,这些猎手取走了大象的长牙和生殖器,然后很可能经南苏丹或乌干达走私这些物品。这些国家是连接非洲和亚洲“象牙之路”的一部分。自然资源保护主义者说,在亚洲新富裕阶级日益增长的购买力的驱使下,该地区开始非法抢夺非洲资源,直接导致了大象和犀牛非法狩猎的激增。

  2011年全球缴获的大象牙数量创下纪录。随着刚果和喀麦隆等国家频繁出现大象屠杀事件,这个趋势看起来会在2012年持续下去。今年1月,有200头大象在这些国家被杀。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已将这些厚皮动物列入“易受攻击”动物名单。

  在南非,犀牛角需求很大,致使一天有两头犀牛遭非法猎杀,这种动物的角比等重量的黄金还贵。如今一周被杀害的犀牛数量比10年前一年的屠杀数量还多。监控全球动物贸易的国际野生物贸易研究组织(TRAFFIC)表示:“从缴获的大象牙数量来说,2011年是20多年里最多的一年。我们建立了一个数据库,一直在跟踪这个趋势。”

  20世纪80年代末,象牙贸易被禁止。当时,政府出台了一个政策,阻止猎人非法屠杀大象。在日本的密切合作下,这类非法贸易剧减。日本曾是对象牙需求最大的国家之一。自然资源保护主义者说,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数年内中国新兴消费者需求的增大,象牙贸易呈上升趋势,但后来明显减少。国际野生物贸易研究组织大象贸易信息系统负责人、津巴布韦的汤姆-米利肯表示,从2004年以来这种趋势再次回升,最近3年内尤为明显。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执法部门负责人本-詹瑟-范-伦斯伯格指出:“最大的挑战出现在最近数年,因为从事大象贸易的人从普通偷猎者转向有组织的犯罪团伙。”该国际公约管理全球动植物贸易。这在今年3月的大规模屠杀中得到证实。调查员根据子弹伤口的轨迹认定这些偷猎者是从空中向下进行射击的。直升机非常昂贵,所以能用上这种交通工具就意味着他们是个高水准的犯罪组织。

  南非国家公园环境犯罪调查部门负责人肯-玛吉斯表示,他们最近逮捕了一个进行犀牛角非法交易的犯罪嫌疑人,并在他汽车中的行李箱内发现510万兰特(约合65.24万美元)现金。南非是犀牛非法狩猎的中心,因为93%的白犀牛(约1.88万头)和40%非洲更为罕见的黑犀牛都生活在这个国家。官方数据显示,2012年4月中旬,191头犀牛在南非被杀。照这个速度发展下去,今年将有600多头犀牛死在偷猎者手中。2011年,448头犀牛被杀。但在10年前,只有少数犀牛遭到捕杀。(秋凌)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保存完整的 四足动物化石 

  始四足动物(Stem Tetrapoda)隶属于四足形亚纲(Tetrapodomorpha),是一类已经灭绝的史前动物,它们虽生活在水中,但具有更多四足陆生脊椎动物的特征,它们与四足脊椎动物的亲缘关系比现代仍存活的、四足动物近亲肺鱼(lungfish)还要近。

  泥盆纪(Devonian)是晚古生代的第一个纪,这段时期古代鱼形动物发生了飞速的发展,无论从数量上还是种类上都显著增多,特别是现代鱼类——硬骨鱼也在这段时间开始了发展,因此泥盆纪通常又被称为“鱼类的时代”。

  来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生物学部和古生物博物馆的Brian Swartz教授在最新一期的科学公共图书馆(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上报道了最新发现于泥盆纪地层中的完整海洋始四足动物化石。

  该化石新种被命名为Tinirau clackae,出土于美国内华达州尤里卡(Eureka)县地区,生活的时代距今约4.16到3.59亿年。新发现的化石标本是美国大陆极少数的完整始四足动物化石标本之一。

  相关阅读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恐龙化石给出专业说法(图)

  辽西发现华丽羽王龙化石 长羽毛不为飞行为保温

  化石重塑史前巨蟒 长14米体重相当于小轿车(图)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印度尼西亚的塔曼-萨法丽濒危野生动物中心,一头看上去很凶猛的美洲豹朝着肉游过去
印度尼西亚的塔曼-萨法丽濒危野生动物中心,一头看上去很凶猛的美洲豹朝着肉游过去
在与女儿造访塔曼-萨法丽濒危野生动物中心时,摄影师埃尔芬-努格罗霍拍摄了这幅照片,展现美洲豹潜入水底进食的精彩瞬间
在与女儿造访塔曼-萨法丽濒危野生动物中心时,摄影师埃尔芬-努格罗霍拍摄了这幅照片,展现美洲豹潜入水底进食的精彩瞬间
努格罗霍与美洲豹之间被厚厚的玻璃隔开,因此才有机会捕获到这精彩的水底进食瞬间。美洲豹是塔曼-萨法丽濒危野生动物中心一项保护计划的一部分,这项计划致力于帮助世界各地的野生动物
努格罗霍与美洲豹之间被厚厚的玻璃隔开,因此才有机会捕获到这精彩的水底进食瞬间。美洲豹是塔曼-萨法丽濒危野生动物中心一项保护计划的一部分,这项计划致力于帮助世界各地的野生动物

  据国外媒体报道,在印度尼西亚的塔曼-萨法丽濒危野生动物中心,职业摄影师埃尔芬-努格罗霍拍摄了一组照片,展现一头美洲豹潜入水底捕食的精彩瞬间。当时,这头看上去非常凶猛的美洲豹一头扎进水池中,直奔着肉游过去,而后在水底美餐一顿。

  努格罗霍现年37岁,家住雅加达,与家人一起到塔曼-萨法丽濒危野生动物中心观赏濒危动物。努格罗霍表示他希望让女儿了解野生动物,目睹美洲豹水底进食的景象是他没有想到的。他说:“这是非常罕见的景象,需要运气,不是想看就能看到的。当时,这头美洲豹在水底游动,直奔肉而去。我随即拿起相机,捕捉下这精彩瞬间。虽然距离美洲豹只有30厘米,但由于被厚厚的玻璃隔开,我并不感到害怕,静静地观看整个进食过程。”

  塔曼-萨法丽濒危野生动物中心的美洲豹是一项保护计划的一部分,这项计划致力于帮助世界各地的野生动物。美洲豹原产自中南美洲和美国部分地区,是体型第三大的大型猫科动物,仅次于老虎和狮子,体重在200磅(约合90公斤)左右。虽然体型不及狮子,美洲豹的咬力却是狮子的两倍,在哺乳动物家族排名第二,仅次于黑斑鬣犬。(孝文)

相关阅读

  摄影师拍残忍一幕 小羚羊错将花豹当妈妈引灾难

  直击-魅力自然演绎神奇 海豹迷路似哭着喊妈妈

  猎豹机器人步行速度超人类 时速29公里将破纪录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潜行围捕:狮子慢慢靠近水牛,展开围捕,寻找弱者,伺机行动。
潜行围捕:狮子慢慢靠近水牛,展开围捕,寻找弱者,伺机行动。
掉头逃窜:水牛一致对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向狮子。这个时候,狮子的角色发生戏剧性变化,从猎手变成“猎物”。
  掉头逃窜:水牛一致对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向狮子。这个时候,狮子的角色发生戏剧性变化,从猎手变成“猎物”。
逃跑:这些饥肠辘辘的狮子被迫转身逃走,捕食计划失败。
逃跑:这些饥肠辘辘的狮子被迫转身逃走,捕食计划失败。
迅速逃走:水牛反击,扭转战局,狮子只能空着肚子逃离现场。
迅速逃走:水牛反击,扭转战局,狮子只能空着肚子逃离现场。

  据国外媒体报道,一群骄傲自大的狮子跟踪水牛数小时后,瞅准时机缓慢靠近,准备实施屠杀计划。但这些早已成为猎杀目标的水牛们并不打算不战而降,而是开始反击,击退了凶残的狮子。一位野生动物摄影师刚好拍下了这个令人不可思议的场面。

  当时,狮子根本没料到即将成为嘴中肉的猎物会发起反击。但水牛聚集而来,没过多久在数量上就占了压倒性优势,从而变被动为主动,向凶猛的狮子群起而攻之。狮子见势不妙,只能放弃追捕,美餐一顿的计划就这样泡汤了。野生动物摄影师布兰登-克莱默在博茨瓦纳的杜巴岛用相机拍到这些惊人的动物逃亡照片,大为吃惊。

  拍摄非洲野生动物已有13年的克莱默说:“我跟踪了这些狮子数小时,想拍一些它们捕猎的照片。我在车里就能顺利完成这项工作。狮子追捕这群水牛时,我就在离它们15米远的地方。有些狮子看起来非常年轻。我想它们很可能是缺乏经验的猎手。但在开展攻击前,它们的潜行围捕行动做得十分出色。”

  他说:“当时,狮子数目不多,水牛却是一大片。我就想,这些凶猛的食肉动物正对这些猎物垂涎欲滴,想美美地享用一顿大餐吧。第一头狮子展开猎杀行动时,水牛并未受到惊吓。我想它们可能知道这只是一头不成气候的年轻狮子,根本就没把它放在眼里。但接下来发生的事,让我明白了一切。整个牛群转过身来,朝着狮子们冲去。由于力量悬殊太大,狮子没有选择,只能扭头就跑。我想,这些年轻的狮子到了晚上一定会饥饿难耐。自然界总能给我惊喜。我喜欢拍狮子,它们真是一种非常神奇的动物。”(孝文)

  相关阅读

  摄影师拍残忍一幕 小羚羊错将花豹当妈妈引灾难

  喀麦隆发现大象坟场:偷猎者大屠杀触目惊心(图)

  勇猛羚羊不惧万兽之王 受挫狮子竟落荒而逃(图)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据国外媒体报道,来自密苏里州冒险家斯蒂芬·麦卡勒(Stephen McCullah)正在组建一支探险队,计划前往非洲偏远的丛林深处寻找未曾被人类发现的植物和动物。事实上奇珍异物在地球上屡见不鲜,但这支探险队寻找的却是一种足以吸引世人眼球的生物:目前还活着的恐龙,一种被称为裂谷怪物的史前生物。


传说这里存在着被称为“裂谷怪物”的史前巨型生物 

  位于非洲的著名东非大裂谷一直是生物学家和冒险家神往之处,因为传说这里存在着被称为“裂谷怪物”的史前巨型生物,其中之一便是被非洲人称为“莫克雷-姆边贝”(Mokèlé-mbèmbé) 的史前恐龙。根据目击者描述,该恐龙长达35英尺,大约为11米,通体皮肤呈现棕灰色和具有灵活的长脖子,许多非洲当地人相信这些史前巨兽生活在大裂谷的深处洞穴中,并依靠捕食大象、河马以及鳄鱼等大型动物为生。

  冒险家斯蒂芬·麦卡勒领导的这支探险队行程计划从刚果共和国开始,大约在今年6月26日启动,是本世纪初深入非洲丛林中数支探险队之一,他们的目标也包括了寻找珍惜植物和动物种类。虽然这支探险队中的成员可能没有受到正规的生物学或者动物学深造,但是他们相信自己可以在探险过程中发现数百个新的昆虫种类或者植物、鱼类等。东非大裂谷中不乏各种奇珍异兽,许多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也是探险队希望寻找的目标。

  根据一些深入非洲调查的探险者或者当地居民的目击报告、叙述,曾经发现体型如小型犬类大小的狼蛛,崎岖的河流则是一些史前生物的栖息地,比如被称为莫克雷-姆边贝的恐怖巨兽,此外还有目前众人皆知的食人鱼等。在某种程度上而言,非洲原始丛林可以被称为真实版的侏罗纪公园。曾经称霸地球的恐龙似乎并没有完全灭绝,幸存的恐龙种类在经过此后数百万年的演化,可能进化成我们意想不到的模样。远在南美洲的丛林中,也生活着一种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狼蛛,其被称为哥利亚巨人食鸟蛛(goliath birdeater),其体型可媲美一直小狗。

  当冒险家斯蒂芬·麦卡勒被问及是否能发现预期的怪物恐龙和巨型蝎子时,他认为:“我们不希望这次探险能首次发现莫克雷-姆边贝裂谷巨兽,但是我们相信这是一次极好的寻找非洲丛林生物的机会,在最初的三个月内,如果莫克雷-姆边贝裂谷巨兽在那儿活动,我们将发现其存在的确凿证据。”

  即使斯蒂芬·麦卡勒的探险小组发现了史前巨兽或者恐龙后羿存在的证据,但是传奇生物学家们(指那些专门研究未知或者丛林深处隐藏物种的生物学家)认为只有确切找到一只活体或者尸体才能说服主流科学家们,让他们相信诸如大脚怪或者非洲大陆上传说的莫克雷-姆边贝等史前恐龙存在。如果仅仅是模糊的照片和视频、或者脚印、目击者报告等组成的大量证据也不足以构成能证实这些生物存在的证据。

  此外,如果要捕获类似莫克雷-姆边贝这样的史前恐龙,那么他们还需要带上专业的设备来俘获它们,比如需要一张相当大的网。斯蒂芬·麦卡勒对此认为:我们目前正在研究活捉这些怪兽的方法,在探险旅程出发时,我们将尝试着带上步枪,因为诸如东非大裂谷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和未知的因素,假使要捕捉莫克雷-姆边贝等传说中的恐龙,这就要使用到一把装有镇定剂的步枪。

  冒险家斯蒂芬·麦卡勒在此之前已经尝试过数次探险之旅,深入刚果丛林中寻找未被世人发现的大型生物。除了莫克雷-姆边贝恐龙外,还有非洲部落神话中的动物埃米拉-恩图卡、刚果共和国北部利夸拉省地区活动的姆比路-姆比路生物,该生物长相奇特,犹如一只剑龙。但目前还未找到它们存在的直接证据。斯蒂芬·麦卡勒相信这支探险队的成员以及热情将帮助他们取得成功。探险之旅中,他们还将获得尖端技术的帮助,比如卫星图像、跟踪摄像机、热成像相机以尾随动物踪迹、用于探索水下生物的小型声纳等。(Everett/编译)

  相关阅读

  恐龙或逃过6500万年前劫难 科学称存在于外星

  白垩纪恐龙灭绝原因探秘 或因森林大火葬身火海

  英生物学家言论令舆论哗然 称恐龙应生活在水中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3 页,共 4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