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月17日消息,据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一项最新研究称,目前已知的世界最小脊椎动物是一只像家蝇那么大的蛙。最新发现的这种名叫Paedophryne amauensis的蛙,平均体长只有7.7毫米,比以前的最小脊椎动物世界纪录保持者——东南亚的印尼露比精灵灯(Paedocypris progenetica)鱼种稍微更小一些,后者雌性的体长大约只有7.9毫米。
最近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南部地区进行实地考察期间,科学家发现P. amauensis和另一种新种蛙Paedophryne swiftorum,它的体长大约是8.6毫米。保护国际的两栖动物专家罗宾-摩尔并未参与这项研究,他说:“他们继续找到越来越小的蛙类,这令我感到非常吃惊。”它们显然“已经适应了一个其他动物无法适应的小生境”。论文联合作者、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的生物学家克里斯多佛-奥斯汀称,事实上这些蛙进化出小个头,是为了吃小型无脊椎动物,例如螨类,这些害虫均被更大的食肉动物忽略了。
这种蛙类是在2010年发现的,但是直到今年1月11日才公布结果,所有种类的Paedophyrne genus都是小个儿,它们生活在新几内亚雨林地上的落叶里。科学家通过倾听它们的叫声,然后努力锁定声音来源,最终查找到这些微型动物。找到它们并不容易,因为它们的叫声音调很高,因此人类凭借听觉很难锁定声音来源。奥斯汀和研究生埃里克-里特梅耶闻声赶忙去抓地上的落叶,并把它们放入一个塑料袋,这样尝试了4次,他们才发现这些蛙。奥斯汀表示,科学家仔细查找袋子里的落叶,直到“最终我们看到这个小东西正在一片树叶上跳跃”。
这些蛙很小,而且拥有与地面颜色一样的皮肤,因此利用裸眼很难看到它们,因此奥斯汀只得不断利用数码相机拍照,然后把照片放大。但是给这些两栖动物拍照像寻找它们一样困难。奥斯汀把相机放在眼前准备拍照时,他的目标物往往已经跑掉了。该研究成果发表在1月11日的《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杂志上,奥斯汀表示,这些新蛙“非常擅长跳跃,它们的跳跃高度比它们的体长长30倍”。作为这项研究的一部分,奥斯汀及其同事还给这些小蛙做了全球基因比较。该科研组发现,全球的小蛙单独进化了11次,几乎只生活在热带雨林里,因为那里的空气潮湿,蛙的皮肤不会变干,而且食物充足。(孝文)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2与19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一项新研究指出,巴布亚新几内亚发现两种新种青蛙,体型不及一粒M&M 巧克力豆。其中一种新种青蛙被称之为“Paedophryne dekot”(dekot在当地语中意为“很小”),身长大约在8.5到9毫米之间。另一种的皮肤疙疙瘩瘩,被称之为“P. verrucosa”(verrucosa在拉丁语中意为“长满疣”),身长在8.8到9.3毫米之间。
此前的体型最小青蛙纪录保持者也是Paedophyrne家族成员,身长大约在10毫米左右。新发现的两种青蛙不仅是地球上已知最小的青蛙种群,同时也是地球上最小的四足动物或者说四足脊椎动物。地球上已知最小的脊椎动物是东南亚的原生壤鲤,发育成熟后的雌性原生壤鲤身长只有7.9毫米。“保护国际”的两栖动物专家罗宾-摩尔表示:“体型如此微小的青蛙让我感到吃惊,它们不断推动微型化的极限。”摩尔并没有参与此项研究。
这两种新种青蛙是动物学家弗瑞德-克劳斯2011年在巴布亚新几内亚东南部一座与世隔绝的山脉进行考察时发现的。克劳斯就职于夏威夷的毕夏普博物馆,此前曾将Paedophyrne确定为一种新种青蛙。这个种群的青蛙只生活在雨林地面的树叶上。他指出,这些青蛙之所以进化出如此小的体型可能是为了适应不被其他动物利用的环境。这两种迷你青蛙可以用螨类等体型微小的猎物填饱肚子,但对于体型较大的青蛙来说,这一点显然很难做到。
科学家通过倾听它们的叫声,而后找到叫声的源头,进而发现这些小生灵的位置。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克劳斯和一群当地助手几乎把脸贴在地面,寻找微型青蛙的踪迹,发现之后徒手将它们捕获。很显然,完成这项工作绝非易事。克劳斯说:“这些小东西会像蟋蟀一样跳,一会跳到这儿,一会又跳到那儿。”
科学家对微型青蛙了解不多。此次发现说明世界上其他地区可能也存在这种小生灵。研究人员在论文中写道:“毫无疑问,其他很少被人考察的热带地区生活着其他微型物种,等待我们去发现和描述。”研究论文刊登在12月12日的《ZooKeys》杂志上。摩尔说:“这一领域最令人感到兴奋的是,你知道类似这样的新物种将陆续浮出水面。”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2月12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秋季,相机陷阱在阿富汗拍到一度被认为已经灭绝的波斯豹。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表示,相机陷阱拍摄的照片是无可争辩的证据,证明这种大型猫科动物仍生活在这一地区。
1.波斯豹
相机陷阱9月在阿富汗中部高地拍到的一只成年波斯豹。这种大型猫科动物一度被认为已经在当地灭绝。相机陷阱由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帮助布置,保护学会表示这些新公布的照片是秋季拍摄的,包括这幅9月拍摄的照片。波斯豹的尖牙似乎对相机构成威胁。这些照片是无可争辩的证据,证明这种大型猫科动物仍生活在这一地区。
除了波斯豹外,相机陷阱还拍到数十幅展现其他野生动物的照片,包括猞猁、野猫、狼、赤狐以及石貂。阿富汗国家环境保护局局长莫斯塔哈-扎赫尔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在长时间的冲突之后再次发现各种野生动物让我们对阿富汗的未来充满希望。未被触及的生态系统是我们国家重建和发展的基础。这是我们的宝贵遗产,我们的自然资源,我们的动物群和植物群。我们所有人都有责任为阿富汗的下一代保护环境和土地。”
2.赤狐
9月在阿富汗拍摄的照片,一只赤狐在相机陷阱前方走过。这种动物在北美洲非常常见。阿富汗农业、灌溉与牲畜部副部长格哈尼-格胡里亚尼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拍到豹子和狐狸等处在食物链顶端的捕食者无疑是在告诉环保人士,当地捕食者能够找到足够的猎物,生存下来。他说:“这也意味着牧场仍能养活巨角塔尔羊、东方盘羊以及其他动物。无论是对这一地区的野生动物还是居民来说,这都是一个积极的现象。当地居民为了维持生计在草地上放养牲畜。”
3.好奇的野猫
8月,一只野猫好奇地盯着相机陷阱。这种动物是家猫的远亲。最近几年,阿富汗采取了几次行动,保护野生动物,包括2009年建立阿富汗的第一家国家公园班达拉米亚。班达拉米亚同时也是阿富汗的唯一一家国家公园。这家国家公园由当地村民和政府共同管理,夏季的公园旅创造了就业岗位,同时也为当地社区带来收入。
4.石貂
相机陷阱在9月拍到的一只石貂。这种动物是鼬鼠家族成员。野生生物保护学会表示,对于偏远地区来说,相机陷阱是一种非常实用的研究工具。它们可以提供重要数据,研究人员可以将数据拼接在一起,评估难以发现的动物的数量。
5.偷猎者
相机陷阱10月拍摄的一幅照片,两名偷猎者正在追赶一只巨角塔尔羊。不久前,相机陷阱拍到了这只巨角塔尔羊。野生动物保护学会亚洲保护计划负责人彼得-扎赫勒在一份声明中表示,非法偷猎仍旧是一种“非常现实的威胁”。他说:“这些照片让我们感到兴奋,让我们看到了保护当地野生动物的希望,但我们同时也感到担忧,因为相机陷阱同样拍到了当地扛着枪的偷猎者。”(孝文)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2月1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最近,蒙古古生物学家发现一个巨大的安氏原角龙巢穴,内有15个幼仔化石。这个巢穴宽2.3英尺(约合0.7米),年代可追溯到近7500万年前。这一惊人发现促使古生物学家重新思索古代爬行动物如何照料它们的幼仔。
1 惊人巢穴
巨大安氏原角龙巢穴,被古代沙丘沉积物覆盖。这个巢穴距今近7500万年,内有15个幼仔。这个恐龙巢穴是蒙古古生物学家帕格米恩-纳曼达克赫(Pagmin Narmandakh)在德加多克赫塔地层(Djadokhta)发现的。此次考古发现刊登在11月出版的《古生物学杂志》上。论文合著者大卫-法斯特维斯基表示,这个令人吃惊的恐龙巢穴宽2.3英尺(约合0.7米)。安氏原角龙是三角恐龙的近亲。
其他恐龙巢穴往往只发现已变成化石的恐龙蛋,而没有发现幼仔化石。安氏原角龙巢穴内的幼仔死亡时年龄在1岁左右。法斯特维斯基是美国罗得岛大学的古生物学家,他说:“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强有力的证据,证明恐龙采用这种方式照料幼仔。它们的幼仔在巢穴内一同发育成长。此次发现的恐龙幼仔并非刚刚从蛋中孵化后不久便走向死亡。”
2 安氏原角龙骨架
复原后的安氏原角龙骨架。这种食草动物的头部结构与其他恐龙截然不同,嘴巴与鸟嘴类似。安氏原角龙是角龙类家族的一个原始成员,这个家族还包括三角恐龙。成年安氏原角龙的身长可达到6英尺(约合2米)左右。安氏原角龙曾生活在亚洲中部的一片沙海(现在的戈壁沙漠),距今大约7500万年。法斯特维斯基说:“想想影片《阿拉伯的劳伦斯》,这种恐龙当时就生活在严酷的沙漠环境下。”当地地形崎岖不平,一度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在安氏原角龙生存的年代,这里显然存在足够的植物,能够满足这些恐龙的需要。
3 拥挤的巢穴
蒙古发现的古代恐龙巢穴,小恐龙拥挤在一起。科学家一度认为恐龙抚养后代的方式往往与鳄鱼类似,即在巢穴产卵后让它们自生自灭。但这一新发现说明恐龙会照顾幼仔一段时间,这一点与很多鸟类相同。法斯特维斯基表示,人们会想当然地认为古代爬行动物抚养后代的方式与现在的任何动物不同。
此次发现的巢穴内共有15个幼仔,一次养育这么多孩子对任何动物来说都是异乎寻常的事情。现代动物往往只繁育数量不多的后代,精心抚养,比如人类,又或者繁育数量庞大的后代,但不会给予它们任何关爱,例如蚊子。法斯特维斯基说:“这些恐龙显然与其他动物不同。”
6 薄煎饼海蛤蝓
这种新发现的裸鳃亚目动物外形好似一个五颜六色的薄煎饼。科学家6月表示,在最近对菲律宾进行考察时,他们共发现数百种潜在新物种,图片展示的海蛤蝓便是其中之一。
7 吸血飞行蛙
这种新种青蛙学名“Rhacophorus vampyrus”,生活在越南山地丛林地区。科学家1月表示,Rhacophorus vampyrus于2008年被发现,身长2英寸(约合5厘米),只生活在越南南部的雾林地区,能够利用带蹼的四肢从一棵树滑翔到另一棵树。蝌蚪通常长有口器,与喙类似。吸血飞行蛙的幼仔长有一对坚硬的黑钩,从口器下方伸出,在青蛙幼仔身上发现这种“尖牙”还是第一次。
8 恶魔线虫
根据6月刊登的研究论文,这种线虫在地下数公里处发现,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栖息地所在深度最深的动物。这个新种线虫名为“Halicephalobus mephisto”,以《浮士德》中描绘的恶魔墨菲斯托菲里斯(Mephistopheles)的名字命名。科学家表示发现这种线虫说明地下拥有一个丰富的生物圈,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不为人所知。
9 深海玉钩虫
新发现的玉钩虫种群,呈明亮的紫红色,是最近在中大西洋海脊附近发现的,栖息地位于海底8850英尺(约合2700米)左右。根据11月发表的一篇论文,这种色彩绚烂的动物长有长长的“嘴唇”,帮助它们在食物匮乏的区域捕获猎物。
10“刻薄鬼”水母
1月,科学家在美国佛罗里达群岛海域发现这种新种水母,被形象地称之为“粉红色刻薄鬼”。这种水母长有数百根刺一样的触须,以其他水母为食。与其他Drymonema水母不同,“刻薄鬼”水母还会捕食月亮水母,沦为盘中餐的月亮水母几乎都是成年个体。科学家1月表示,成年Drymonema水母大部分消化工作由在触须附近摇摆的所谓“口臂”完成。口臂会渗出消化液,用于分解猎物。(孝文)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1月30日消息,美国国家地理网站近日评选出了2011年发现十大怪异动物,包括恶魔蝙蝠、独眼鲨鱼、僵尸真菌、吸血飞行蛙、迷惑摇滚变色龙在内的“怪物”纷纷榜上有名。
1 独眼鲨鱼
在墨西哥发现的一个罕见的鲨鱼胎儿,身长22英寸(约合56厘米),只有一只眼睛,长在头部前部。独眼鲨鱼是美国“国家地理新闻”网站编辑评出的2011年十大诡异动物之一。实际上,这条鲨鱼患有一种名为“独眼畸形”的先天性疾病。包括人类在内的一些动物都会出现独眼畸形。在母体外捕获独眼鲨鱼还是第一次。杰克逊维尔北佛罗里达州大学研究鲨鱼的生物学家吉姆-格尔雷切特表示,科学家此前就曾多次发现独眼鲨鱼胎儿。但他们一直未能在母体外捕获独眼鲨鱼,说明这种鲨鱼无法在野外存活很久。
2 迷惑摇滚变色龙
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6月公布的一份报告,图片展示的变色龙是最近在物种丰富的非洲岛国马达加斯加发现的。这种变色龙学名“Furcifer timoni”,好似一名迷惑摇滚歌手,因此也被称之为迷惑摇滚变色龙。(迷惑摇滚是指装扮重于音乐的摇滚乐风格。)世界自然基金会表示,发现这种多彩的新种变色龙令人感到非常吃惊,因为科学家此前曾对这种变色龙所在的北部雨林进行多次深入考察,寻找新种爬行动物。
3 白化活板门蛛
据“国家地理新闻”网站11月报道,澳大利亚发现一种新种白化活板门蛛,令科学家感到震惊。西澳大利亚博物馆馆长马克-哈维表示:“看到它的白脑袋,我差点被吓倒在地。” 由于体内仍有一些色素,新发现的活板门蛛并不是真正的白化病患者。它的身体呈褐色,与其他活板门蛛一样。这种新种蜘蛛体宽1.2英寸(约合3厘米)。在以一种新物种身份被描述前,它将一直被称之为“白化活板门蛛”。
4 恶魔蝙蝠
最近发现的一种蝙蝠,头上和背上长满黑毛,腹部则长着白毛,这种颜色对比让它被形象地称之为“恶魔蝙蝠”。在9月的一篇研究论文中,科学家报告了这一发现。科学家表示,尽管拥有一个令人恐怖的名字,但这种蝙蝠却非常害羞。它们生活在越南的偏远雨林栖息地,尽可能远离人类。研究论文合著者、环保组织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生物学家尼尔-弗雷表示,如果被捕获,恶魔蝙蝠也会变得很凶猛。他说:“如果把它放在手上,它会想尽各种办法逃走。它们先是想办法逃,而后是反抗。只有在没有其他选择的情况下,它们才进行反抗。”
5 僵尸真菌
巴西雨林,僵尸蚂蚁的头部向外长出一根类似茎干的物体,这根“茎干”实际上是一种新发现的真菌,名为“Ophiocordyceps camponoti-balzani”。科学家3月表示,这种真菌最初被认为是单一物种,名为“Ophiocordyceps unilateralis”,但实际上有4个截然不同的种群,并且全部能够对蚂蚁进行精神控制。Ophiocordyceps camponoti-balzani能够感染蚂蚁并占领它们的大脑,一旦蚂蚁移动到最适于它们生长和传播孢子的区域,它们便会痛下杀手,杀死蚂蚁。
据联合国网站消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11月10日公布了最新一份“濒临灭绝物种危急清单”。最新清单在以前的基础上扩大了所评估的物种的种类和数目,共评估了6万1900多种生物,同时提高了信息质量,因此对当前生物多样性的状况提供了一个更为清晰的解读。
自然保护联盟的“濒临灭绝物种危急清单”是一份具有权威性的评估动植物种多样性及其状况的清单,素有“生物温度计”之称,对于各国通过划定保护区、改善栖息地等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该联盟的最新一份清单再次勾勒了一幅不容乐观的“生物图谱”。
对哺乳动物的评估发现,尽管各国采取了一些保护项目,但仍有25%的哺乳类动物面临灭绝的风险。例如,非洲的西部黑犀牛已经灭绝,非洲中部和北部的两个白犀牛品种濒临灭绝,已被列入“可能在自然界灭绝”的类别。亚洲的爪哇犀牛由于栖息地受破坏、有组织国际犯罪捕猎活动以及对犀牛角的非法需求等原因,除在爪哇岛上有数量及其有限的种群外,人们在亚洲其他地方最后一次见到这种犀牛是2010年在越南的一次偷猎中。
这次的“危急清单”还加强了对干地和岛屿的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的爬行类动物的评估。对马达加斯加爬行动物的评估显示,该岛40%的爬行类动物都面临灭绝的危险,其中22种独有品种被确认为“高度濒危”。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以往的清单缺乏对植物状况的评估,新清单则做了很大的改进,包括对所有的松杉类植物进行了评估,并揭示了一些令人不安的趋势。例如,一度在中国和越南广泛分布的中国水杉已经从“濒危”降至“严重濒危”。由于农业耕作导致生长地缩减,中国几乎已经没有野生水杉,新近发现的最大面积的位于老挝的水杉林却由于一个水电项目而被淹死。目前仅越南有为数不多的水杉能够产生种子,这意味着水杉有可能在自然界灭绝。红豆杉则由于能够产生抗癌药物紫杉醇以及被用做柴火和动物饲料而被过度采集,已经从“脆弱”类别降至“濒危”。塞舌尔群岛拥有79种独特的野花,其中77%面临灭绝。该岛的海耶树由于能够产生具有提升性欲作用的果实而遭到非法采集,其地位也已由“脆弱”降至“濒危”。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清单还审视了水生动物。有两种蝠鲼现在被列入“脆弱”类别。蝠鲼的腮耙可入中药而成为捕鱼的目标,并在国际贸易中具有较高价值。报告评估了所有的鲭科鱼和喙鱼,在八种金枪鱼中有五种处于“濒危”或“接近濒危”状况。此外,报告还评估了红鲑三文鱼,尽管其全球地位仍然保持“最不必担忧”状态,其在北美洲的栖息地正不断遭受威胁。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濒危灭绝物种清单”是生物多样性健康状况的关键指标,为确认保护需求以及保护政策与立法提供了指导。在清单的警示下,对非洲南部白犀牛的保护使其种群数量从上世纪末的不到100头增加到了现在的2万头。原产于蒙古国和中国新疆的普氏野马也从1996年的“在野生环境中灭绝”,已经恢复到目前的300多匹。
4.石油钻探影响巨大
阿拉斯加北冰洋海岸线北部的普拉德霍湾,美国最大的油田就座落在这里。提取石油以及生活和工作所需要的基础设施为当地的北极狐、大乌鸦等捕食者带来了很大益处,出乎人们意料。
阿拉斯加费尔班克斯大学生物学家马修-克罗宁表示:“无论什么时候,只要人类改变这里的地貌,都会对当地的动物产生影响。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进行管理,以达到特定的目标?如果狐狸和大乌鸦数量很多,地面的鸟巢将遭受灭顶之灾,这个时候,你就需要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在下48州,野生动物官员通过各种计划控制和管理捕食者,例如丛林狼。如果狐狸过度捕杀鸟类,你就需要对它们进行诱捕或者采取措施降低它们进入洞穴的可能性。”克罗宁一直在研究野生动物的基因以及数量的变化。他是能源业和政府决策人员的顾问。
5.觅食中的大灰熊
一头大灰熊在鸟巢旁边嗅来嗅去,令它没有想到的是,相机陷阱把这一景象记录在镜头中。大灰熊在普拉德霍湾较为常见。阿拉斯加渔业及狩猎局生物学家表示:“油田内存在一些天然栖息地,不管是否进行石油开发,大灰熊都会在这里生存。”了解能源开发将对猎物和捕食者造成何种影响变得越发重要,为此,管理部门采取一系列措施,平衡野生动物的需要,同时扩大石油和天然气开发,将触角延伸到阿拉斯加国家石油保护区。
6.灰熊已适应基础设施
专家们表示灰熊已经适应了普拉德霍湾的能源基础设施。阿拉斯加渔业及狩猎局生物学家希德勒说:“我认为基础设施对灰熊数量的影响很小。它们已经适应了人类活动,知道如何忽视人类的存在。我们培训油田安全警卫掌握‘欺骗’技术,帮助他们更好地训练灰熊远离人类活动区。现在,这项工作已经取得喜人成果。从很大程度上说,它们将继续利用这个栖息地的资源,就像过去一样。如果我们能够很好地控制垃圾,这种局面还将继续保持下去。”
7.大灰熊妈妈与幼仔
阿拉斯加普拉德霍湾,大灰熊妈妈和它的两个孩子在大垃圾箱中找吃的。这一景象说明普拉德霍湾周边的动物已经习惯于吃人类丢弃的垃圾。普拉德霍湾油田由英国石油公司、康菲石油公司和埃克森美孚公司运营。油田管理层采取了非常严格的措施,试图防止动物在垃圾中寻找食物,这些措施包括给大型垃圾箱安装盖子,同时提醒工人不要给熊或者狐狸等动物喂食。
希德勒说:“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石油公司便做着一项伟大的工作,最近四五年,他们在油田的表现也令人称道。但在油田之外的死马镇,事情却朝着我们不希望的方向发展。”令希德勒感到担忧的是,当地的熊可能因为新工人的涌入再次受制于人类遗弃的食物,具体地说,受制于人类丢弃的垃圾。上世纪90年代晚期,熊一度因为找不到人类丢弃的垃圾面临生存挑战。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1月10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澳大利亚发现一种新种白化活板门蛛,令科学家感到震惊。西澳大利亚博物馆馆长马克-哈维表示:“看到它的白脑袋,我差点被吓倒在地。”由于体内仍有一些色素,新发现的活板门蛛并不是真正的白化病患者。它的身体呈褐色,与其他活板门蛛一样。
这种新种蜘蛛体宽1.2英寸(约合3厘米)。在以一种新物种身份被描述前,它将一直被称之为“白化活板门蛛”。这种长相怪异的新种蜘蛛是澳大利亚西部一座小镇的一名当地人在自家附近发现的。他将蜘蛛放进罐子里,而后送到博物馆。哈维说:“不幸的是,我们对这种蜘蛛一无所知。据我们推测,它们一生都在洞穴中度过,与其他所有白化活板门蛛一样。雄蛛发育成熟后,它们会在洞中寻找潜在交配对象。”
活板门蛛之所以获得这个名字是因为它们利用土壤、植被和丝建造洞门,丝充当合叶的作用。在感知到过往猎物的振动时,这种蜘蛛纲动物便会钻出洞,享受美餐。它们的食物包括昆虫、节肢动物以及小型无脊椎动物。哈维表示这种蜘蛛在洞内交配,雄蛛可能不得不将雌蛛的身体举起,才能接触到它们的生殖器。雌蛛的生殖器位于腹部下侧。
哈维指出这种新发现的蜘蛛非常罕见,发现这种蜘蛛还是第一次。他说:“蜘蛛家族富有多样性,很多人对它们充满兴趣,也有很多人对它们心生恐惧。在控制昆虫数量方面,它们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如果没有蜘蛛,整个世界将变成一个非常贫乏的所在。”(孝文)
4.猿类能够像人类一样学习词汇
研究员苏-萨维奇-鲁姆巴赫将黑猩猩“堪兹”抱在怀里。在亚特兰大语言研究中心接受的语言理解和语法测验中,“堪兹”取得优异成绩,成为明星学员。爱荷华州研究猿类语言和智能的大猿基金会表示,“堪兹”出生于1980年,是世界上无可争辩的猿语超级明星。它是第一只像孩子一样通过学习掌握语言能力的黑猩猩。
大猿基金会网站称,“堪兹”也是第一只能够懂得英国口语含义的大猩猩,同时擅长使用新颖的句子,这种能力需要了解特定的反应。掌握语法的难度超过词汇,因为这需要掌握实体之间的联系。此外,“堪兹”也是一个石头工具制造高手。
5.猿类了解符号含义
1996年,华盛顿特区国家动物园的Think Tank研究设施,在研究人员展示一片苹果之后,猩猩“阿兹”选择了代表苹果的符号。《国家地理杂志》报道称:“‘阿兹’不仅可以通过抽象的键盘符号表达自己的想法,还能够了解另一个体的想法,也就是所谓的‘心智理论’。此外,它还能做出符合逻辑和有意义的选择,拥有一些黑猩猩缺少的心智弹性。”
作为Think Tank猩猩语言研究计划的一部分,猩猩学习使用电脑屏幕上的符号语言,表现出色可获得食物奖励。这家动物园的“猩猩字典”包含大约70个抽象符号,所有这些符号均代表特定的事物。符号共分为7种,分别是食物、人名、动词、形容词、阿拉伯数字、非食物物体和猩猩名字。卢森指出:“虽然这并不是猿类第一次通过符号进行交流,但‘阿兹’取得的成绩说明非人类动物能够将无意义的符号与所代表的有意义的事物对应起来。
6.野生大猩猩懂得使用工具
刚果民主共和国的诺娃贝尔-诺多基国家公园,一只成年雌性低地大猩猩利用拐杖测量水深。2005年《公共科学图书馆-生物学》刊登的一篇研究论文描述了这种行为。这是野生大猩猩懂得使用工具的第一个证据。在此之前,研究人员曾观察到黑猩猩、倭黑猩猩和猩猩使用工具的行为。但据科学家推测,因不具有“必须性”,大猩猩已经丧失了这种能力,它们毕竟是体型最大的大猿,可轻易用牙齿咬开坚果或者捣毁白蚁窝,无需使用任何工具。
研究指出,使用拐杖这种行为说明大猩猩在与人类和其他大猿分离前就已经进化出使用工具所需要的智能,进一步证明智能并不是人类的“专利”。卢森说:“大猩猩往往被喻为大猿中智商最低的,这一发现对它们来说显然是件好事。但我并不认为使用工具是大猩猩的一次巨大飞跃。动物园的大猩猩也有这种能力,甚至连猴子也懂得使用工具。”
7.猿类用工具猎杀其他哺乳动物
照片于2007年拍摄,猿类研究员吉尔-普鲁特兹手拿一只黑猩猩制造的矛。普鲁特兹是塞内加尔一个研究小组成员,他们的研究获得国家地理学会研究与探索委员会的资金支持。这是科学家第一次观察到黑猩猩使用工具猎杀其他哺乳动物。在2007年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黑猩猩将树枝制成长矛,猎杀小型灵长类动物倭丛猴。他们观察到的这种行为不少于22次。
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的布鲁尔说:“这种行为说明猿类能够用非常高级的方式解决问题,例如打猎和采集。”他的研究同样获得国家地理学会研究与探索委员会的资金支持。卢森说:“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发现,因为人类祖先也通过这种方式获取肉类食物,既能填饱肚子,又能提高脑力。”(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