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花豹落入蓄水池中

救援人员准备展开救助

花豹上演凌波微步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5月31日消息,花豹想来都是猫科动物中的游泳高手,它与其它猫科动物怕水的天性格格不入,不过近日一直花猫则遭遇了水中惊魂。

  根据外国媒体报道,近日在印度的蓄水池内上演了惊魂一幕,一头年轻的花豹不幸掉入池中,挣扎数小时候才被人发现。随后目击者联系到了当地的野生动物保护组织。

  面对数米高的水池围墙,救援人员也显得手足无措,他们打算找来梯子,利用网子将花豹套住,并将其拉上。可就在放入梯子后奇迹发生了,年轻的花豹竟然轻松爬上了梯子,安全上岸后的它径直跑回了丛林中。

  目击者阿扎尔表示:“我当时无意看到水池中有动静,结果竟然是一头豹子,我不知道它是怎么掉下去的,从发现到保护人员到这里,至少有1、2个小时,好在它坚持住了,而且他爬梯子的本领确实不错。”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相关阅读

  组图-狂野的非洲大陆 尼罗鳄岸上惨遭花豹捕杀

  吉林再次拍到野生东北豹 专家称不存在造假(图)

  花豹追踪猎物展示"站姿" 酷似猫鼬直立远眺(图)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日小熊猫学习招财猫

  据日本共同社28日报道,日本千叶市动物公园的4岁雌性小熊猫“梅梅”会模仿招财猫做出独特的招财纳福的手势,令游客大开眼界。

  通常小熊猫在进食时会用前爪抓住苹果、甘薯送进口中。梅梅在用左前爪抓住食物的时候还会下意识地将右前爪抬起置于脸旁,像一只可爱的招财猫。

  小熊猫饲养员介绍,只有梅梅才会做招财姿势,他是在去年秋天发现梅梅这一特长的。游客们都觉得梅梅非常可爱、会招来福气,最近也有越来越多的人专程来看梅梅。

  梅梅是去年2月从东京都日野市的多摩动物公园嫁到千叶市动物公园的。园内目前共饲养着6头小熊猫。

  相关阅读

  西班牙发现史前熊猫祖先 熊猫或起源于欧洲(图)

  赴台熊猫"团团圆圆"进入发情期 只待它们看对眼

  中国两大熊猫顺利抵法 今开始为期十年欧洲生活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爬行动物距今已有大约3亿年的历史,而且我们也能观察到地球上的巨型动物在各个历史时期上的公平分配。也就是说今天只有少量的巨型动物从爬行动物的鼎盛时期存活下来。

  这个家伙相比其它体型巨大的爬行动物来说或许微不足道,但是作为它所属科目唯一幸存的成员,北方大蜥蜴是唯一存活的大蜥蜴中最大的。大蜥蜴最近的亲缘关系是爬行动物和蛇,它所属的科目能够追溯到中生代,源自那个时期很明显让它们拥有了不同寻常的特性。

  它们看起来或许像爬行动物,但大蜥蜴事实上拥有类似于两栖动物的腿和大脑。它们每个眼睛都拥有三层眼皮,而且在它们头上拥有第三颗“颅顶眼”,很可能用于探测日夜循环。它们的脊椎骨类似于鱼类,而且它们的肋骨结构更像鸟类。它们多刺的尾巴和后背板更像鳄鱼而不是蜥蜴。这种生物在现代爬行动物世界中是一个异类,而且只生活在新西兰的近海岛屿上。

  棱皮龟的体长超过2米(7英尺),鳍状肢的跨度接近3米,由于它们缺乏坚硬的骨壳而成为一种独特的海龟。它们皮革一样的脊状背壳追求的是速度,这让它们成为地球上速度最快的爬行动物。它们的速度能力和大量的脂肪组织能够让它们在漫长的海上航行中保持温暖,而且它们的能潜到水下1200米深处。

  棱皮龟主要以水母为食,这样就导致它们这个种群能使水母的数量得到控制。悲哀的是,它们常常误把塑料袋当做水母,而且许多棱皮龟因为吞下塑料袋而死亡。在马来西亚、泰国和加勒比海的部分地区,棱皮龟的蛋都是人们喜爱的食品,这同样也给棱皮龟的种群数量带来了毁灭性的影响。Leatherback Trust就是一个致力于保护这些庞大而又脆弱的生物的组织。

  盐水鳄鱼是世界上最大的爬行动物,它的体长能超过6米(20英尺)。这些巨大的爬行动物能够用它们的嘴咬碎牛的头骨,而且能轻易吃掉一个人。这些最大的鳄鱼群在澳大利亚的栖息地有着清晰的标识,因此人们知道哪里不能前往以免成为一只鳄鱼的午餐。

  从东南亚到澳大利亚都是盐水鳄鱼的活动范围。就如它们的名字一样,它们以喜爱进入大海而闻名,而且它们抵达的最远地方是日本海域。鳄目是比恐龙还要古老的科目,因此我们能够通过盐水鳄鱼了解它巨大的史前祖先。

  严格来讲,蜥蜴和蛇同属于一个科目,但是大多数蜥蜴有腿而蛇却没有,因此我们也将其称为四足有鳞目。这种蜥蜴之王是一种致命的捕食者,体长能够达到3米(10英尺)。这些坏家伙喜欢在下午捕食,它们使用强壮锋利的爪子、强壮的尾巴和充满致命细菌的有毒嘴巴来伏击它们的猎物。“龙”这个词似乎很适用于评估这些残忍的野兽。

  虽然科莫多龙不能吞吐火焰,但是它们的唾液包含能够以可怕速度生长的强毒菌株。这些细菌通常能让它们的撕咬带来败血症和致命感染。而且就像神话中描述的科莫多龙对自己的火焰免疫一样,它们丝毫不受自己有毒分泌物的影响。科学家尚未发现它们是如何实现这一能力的,我们也将继续对它们进行研究。

  你知道蟒蛇是游泳高手吗,而且它们的海上航行能力让它们广泛分布于印澳群岛的岛屿上。然而除了精通水性之外,网状蟒蛇还是具有侵略性的大蟒,能够让它们的食物窒息死亡并且整个吞下它。它们记录在案的长度为6.95米(22.8英尺),与盐水鳄鱼相比虽然远不及它的体重却比它稍长一点。

  饱受争议的是有人认为世界上能打败网纹蟒蛇长度的是体型更大的绿森蚺。蟒蛇的传说和电影确实把它塑造成了一种恐怖的捕食者。绿森蚺目前发现的长度为6.6米(22英尺),只比网纹蟒蛇稍短一点。然而,尽管蟒蛇在故事中让我们感到不寒而栗,网纹蟒蛇或许是这两种重量级蟒蛇中更可怕的一种,据记载已经杀死并吞食过人类。(过客/编译)

  相关阅读

  盘点各国剩男剩女 日本男性因经济低迷不敢结婚

  世界向人体条件挑战日 盘点世界各地"超人"(图)

  盘点全球政要青涩当年 奥巴马宣誓出现口误(图)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科学家称灵长动物带有新型艾滋病毒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日前,非洲喀麦隆科学家警告称,人类食用猴子和猿,未来可能会感染新型艾滋病毒。

  他们现已跟踪一种叫做类人猿泡沫病毒的类似艾滋病毒的病菌,并担心更多的病毒可能扩散,并导致全球性健康危机。当前喀麦隆东部地区80%的肉食消耗来自于野生环境的“丛林猎物”,主要是大猩猩、黑猩猩和猴子。
据统计,喀麦隆每年将屠宰大约3000只大猩猩,美国华盛顿州丛林肉食危机特别小组评估称,每年刚果盆地将有500万吨野生动物将被屠杀,这相当于1000万头牛。

  今年初,美国疾病防治中心(CDC)一项研究报告指出,现已鉴别发现包含类人猿泡沫病毒的病菌出现在美国几个国际机场的重大野生动物走私案件中,这些国际机场包括:约翰-肯尼迪国际机场、乔治-布什洲际休斯顿机场和亚特兰大哈特斯弗尔德-杰克逊国际机场。

  非洲猿类保护行动灵长目保护所负责人巴比拉-塔方(Babila Tafon)发现带回保护所的动物中存在着类人猿泡沫病毒。该机构保护着22只大猩猩和100多只黑猩猩,它们都是疯狂丛林捕猎行为的孤儿。

  塔方对进入保护所的所有动物进行了血液测试,他指出近期发现了类人猿泡沫病毒,它在猿类动物中非常接近于艾滋病毒。

  他说:“近期体检发现类人猿泡沫病毒也存在于人类,尤其是喀麦隆东南部地区那些喜好猎杀猿类的人们。”同时,他还相信埃博拉病毒也会存在,这是近期在邻近村庄导致大量居民死亡的一种病毒。该村庄一位老者菲力克斯-比安果(Felix Biango)说:“在Bakaklion村我们的亲人们在森林里发现一只死亡的大猩猩,他们便把这只死亡的大猩猩带回村子,并且许多人食用了死亡大猩猩的肉。差不多所有食用这只大猩猩的人们都已死亡,其中包括25位男性、女性和儿童,经调查唯一幸存下来一位女性,她之所以存活下来是因为并未吃死亡大猩猩的肉。”

  喀麦隆首都雅温德巴斯德中心主管多米尼克-鲍登(Dominique Baudon)教授称,我相信这种病毒将很快扩散传播,目前更多的捕猎者进入森林,更多的灵长类动物将被猎杀食用,这将意味着更多的人群将变成新型未知病毒载体,病毒将更大程度地发生变异具有侵害性。

  目前,政府研究人员承认他们并不知道类人猿泡沫病毒对人类的长期影响,近期,加拿大政府称,甚至他们并不知道这种病毒是如何进行传播的。准确的传播方式并未被证实,但是有迹象表明病毒可能通过受感染动物的血液、唾液其它体液进行传播。 (悠悠/编译)

  相关阅读

  善于越狱的六种动物 猩猩世界里的雌雄大盗(图)

  小猩猩猎枪下幸存 对镜头"叛逆"吐舌招人爱(图)

  猩猩演绎现实版卧薪尝胆 足够强壮才找雌性繁殖

发表在栏目: 科学


传说中的美人鱼或为“海猿”

美人鱼或真实存在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5月30日消息,美人鱼一直以来都被看做是个美丽的传说,电影中它们经常可以成就经典的画面。现实中也常有遇到美人鱼的传言,但它们大多被认定为海牛等海洋生物。

  不过近日有科学家研究表示,一些目击者见到的可能是真正的“美人鱼”,并不是此前认为的海牛等动物,而是海猿。

  根据每日电讯报道,科学家最近研究表示,灵长类动物在进化时出现了分支,出了向人类方向进化以外,还有一些为了适应海洋生活,逐渐成为海猿,而由于与类人猿相似,所以人们常误认它们是“美人鱼”。

  动物星球的工作人员查理-福利(Charlie Foley)表示:“美人鱼可能不是人们幻想出来的产物,它们的流言很久,有不是神话的可能。最新的研究或许可以证明这点。”

  科学家认为早先时候生活在水边的猿类为了适应水中生活,逐渐走向了另一条道路。不过这样的说法目前还没有找到确凿的证据。

  不过查理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人类看上去与灵长类动物差别很大,这当然是进化的结果,不过人类很多方面与海洋中的哺乳动物很像,比如友之间有蹼,皮下有脂肪层,体毛退化等,这些均是其他灵长类不具备的,猩猩是很好的例子。”

  而他还有最有利的证据:“人类应该都有游泳的本能,就算不会游泳的人,在水中也会想到自救方法,而憋气是更好的证据,陆地动物很少有可以憋气的。”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相关阅读

  澳美女上演现实版童话 扮美人鱼与鲸鱼共舞(图)

  女模特"变身"小美人鱼 与鲸鱼海底翩翩起舞(图)

  湖北惊现首例"人鱼胎儿" 双腿粘连似美人鱼(图)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在20世纪70年代电影《Roar》制作完成之后,著名时尚模特兼演员蒂皮·赫德伦在美国洛杉矶以北40公里的地方创建了香巴拉野生动物保护区(Shambala Preserve)。该保护区旨在收容和拯救全世界被活捉、遭虐待或需要帮助的大型猫科动物。为了更细心地照料保护区的动物,赫德伦一家人领养了一头雄狮,与其朝夕相处,并建立了亲密的感情。

  美国佛罗里达州女孩菲利希亚·弗里斯克(Felicia Frisco)有一项非同寻常的工作,每天晚上她都要与一头名叫“希望(Will)”的孟加拉虎“同床共枕”。自从“希望”出生,弗里斯克就开始照顾这只小老虎,2011年2月,“希望”6个月大,晚上就睡在弗里斯克的大号床上,而弗里斯克准备一直照顾它到1岁大。弗里斯克的父母负责一项名叫“邂逅老虎(Tiger Encounter)”的教育项目。因为父母职业的原因,弗里斯克从小就与大象、马和老虎接近。

  现居夏威夷的德国人斯蒂芬妮经常在瓦胡岛北岸的水下与虎鲨近距离接触,并为其摄像拍照。为了能和虎鲨们轻松接触,她仅佩带了基本的呼吸设备。对此,斯蒂芬妮表示:“想要让动物保持冷静的最好方法,就是你自己也保持冷静。”据悉,斯蒂芬妮在夏威夷成立了鲨鱼同盟基金会,为立法保护鲨鱼进行大力宣传。她表示,作为鲨鱼爱好者,她想让更多的人消除对鲨鱼的误解,因为它们也有美丽迷人的一面,并不是野蛮愚蠢的“杀人狂”。

  蒂皮是一位出生在纳米比亚出生的小女孩,她具有一种天赋:会跟动物说话,用眼睛跟动物交流。在蒂皮出生之前,她的父母、来自法国的一对摄影师已经在南部非洲的卡拉哈里沙漠工作了6年。他们追踪拍摄各种野生动物,包括猫鼬。没有小伙伴,蒂皮却和好多野生动物成了朋友。在小蒂皮三四岁的时候,她的父母曾想把她送回法国。但小蒂皮非常喜欢非洲的荒野生活。蒂皮有种本能,能消除野生动物的戒心。她懂得用眼睛和他们交流。猛兽和她在一起的时候都变得十分温顺,然而,这些猛兽对待别人却是异常凶猛。

  在肯尼亚的一处野生动物中心,12岁的俄罗斯女孩Elizaveta Tishchenko和一头两吨重的犀牛Max成了好朋友。虽然野犀牛素以性情凶猛著称,一跺脚就可以轻易地置人于死地,但是5岁的Max却极其温顺,Tishchenko也并不惧怕这头庞然大物,而且很喜欢抚摸它粗糙的皮肤,Max也很喜欢小姑娘抚摸它的后背。

  大多数9岁女童都更愿意和“芭比娃娃”玩具一起玩耍,然而,2010年6月,美国科罗拉多州莫斯卡市9岁女童萨曼莎·扬平时却更喜欢和一群2.4米长的“自然界杀手”——短吻鳄们一起厮混和玩耍。原来,萨曼莎从小就生活在一个鳄鱼农场中,她从6岁起就开始学会了如何和鳄鱼摔跤,并将它们制服。那些200多公斤重的凶猛鳄鱼在萨曼莎身边就如同是温驯的“宠物”,9岁的萨曼莎不仅常向游客们表演赤手空拳驯服鳄鱼的惊人本领,甚至连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兵也慕名而来向她“拜师”学习如何驯服鳄鱼的“致命艺术”!

  2009年2月,时年47岁的马克和34岁的苏西来自英格兰赫特福特郡,两人拥有一幢极为普通的小楼,十年来夫妇二人与数百只猛禽野兽同住一屋。客厅里放着两只大箱子,装满了螃蟹、蟾蜍和蜥蜴,足有30多种;平层暖房里住着一群猫鼬;厨房旁边上锁的房间里住着不少毒蛇和蝎子;楼上的客房里则呆着3只狗、6只八腿狼蛛和两只绿色的美洲鬣鳞蜥。后院草坪,会令人大惊失色。一群猴子、蝙蝠和猎鹰扑面而来,一条3米多长的缅甸黄金巨蟒不知何时已爬上脖子,一只14岁的鳄鱼在水中目露凶光。除此之外,后院还有猪、猫头鹰、臭鼬、雪貂和长尾绒猴等动物。

  相关阅读

  六大恐怖的科学构想 复活致命病毒培育凶残野兽

  爱好者抓拍猫捉老鼠瞬间 家庭宠物展现野兽本性

  凶猛野兽竟成女孩宠物 狮子同主人难舍难分(图)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据国外媒体报道,正如没有人希望被囚禁起来一样,被关起来的动物们总是一直想找到一个逃跑的机会。即便没有其它的因素,对外部世界的好奇也是使其逃跑的内在驱动力。有这么几个典型事件彰显了我们的动物同胞们有欺骗看守员的智慧。

  1、大猩猩Evelyn and Jim

  洛杉矶动物园的居民Evelyn和Jim是大猩猩世界里的雌雄大盗(一部电影)。多年以来,这对夫妇已经至少在5次试图逃走的尝试中成功了4次。每一次成功的逃走都得益于围栏设计有缺陷。Evelyn是优秀的策划者,擅长实施精密的逃跑计划,而Jim则是使用暴力手段。

  动物园的管理员Michael Dee 回忆说:“Evelyn在一次逃跑中利用的是伸进围栏中的一个葡萄树枝条。Jim的一次典型逃跑策略是,把门上的铰链扯断破门而出。”

  这对夫妇也使用过团队协作策略。在他们的一次给人印象最深刻的逃走期间,Evelyn让Jim把她托起足够的高度以爬过高墙。据该动物园的报告,Evelyn在获得自由的半个小时期间,深深地被动物园的长颈鹿和大象所吸引。毫无疑问,当她归来时肯定有很多故事要讲给Jim听。

  2、鹦鹉Chuva

  鹦鹉以其富有智慧而闻名,温哥华动物园鹦鹉园的一只名叫Chuva的鹦鹉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Chuva是如何逃走的对于动物园的管理人员来说仍然是个谜团。即使这只鹦鹉的翅膀被剪掉,这只聪明的金刚鹦鹉仍然以某种方式设法在一次展览中逃走,漫步在动物园的停车场中。然后她藏在一辆露营车发动机的空隙中搭乘了便车。在汽车的主人发现她的时候,她至少在里面呆了3天,行程20英里。最终还是被送回了动物园。

  3、小驴Frosty

  英格兰德文郡的一所不知名的动物救助站里有一头异常聪明的驴,对于他来说,没有什么地方是不能进入的。根据该救助站提供的一段视频,小驴Frosty已经学会了用嘴拧开门把手,显然他发现了这对于打开储藏食物的小屋非常有用。虽然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他有使用该技巧逃出救助站的倾向,但是这能够使他每次第一个吃到食物。对于Frosty来说,自由或许就是意味着填饱肚子。

  4、红毛猩猩Fu Manchu

  虽然有很多聪明的动物,但是当谈到逃跑时,没有其他的动物比红毛猩猩更富有天资。奥马哈市动物园的工作人员经常在早晨发现该动物园的一只名叫Fu Manchu的红毛猩猩在展览区之外的树上休息。Fu Manchu詹姆斯·邦德般的逃走策略彰显了它具有深刻的前瞻性和想象力。

  高科技的监控手段是动物管理人员能够利用的唯一办法。当动物管理人员在夜晚离开后,Fu Manchu可以爬入围栏的通风口,然后进入围绕在红毛猩猩展览区的干涸的护城河中。在护城河内有一扇动物管理人员经常使用的门。这只聪明的猩猩拔出一个细小的金属片来打开门上的锁。在白天的时候它把这个金属片藏在它身上。

  Fu Manchu是如何学会打开锁的仍然是一个谜团,但猿类狡猾的计划能力通过它能够在一整天的时间里藏匿作案工具而彰显出来,这显示出了红毛猩猩智慧的深度。

  5、金雕Goldie

  伦敦动物园的一只名叫Goldie的金雕,在上世纪60年代因从围栏中飞走并在12天的时间内没有被重新捕获而轰动全国。这只鸟的最初逃走是因为公园管理员在清洗鸟笼后,一时疏忽忘记关上笼门,但是在接下来的12天里它的俏皮逃脱激起了公众的崇拜。在整个逃脱过程中,消防队员,警察等约有5000人出动来寻找它,最终由埃塞俄比亚鸟风笛手找到了它。

  Goldie也展示了它出众的独自生存能力,到被捕获时,它在美国驻英国大使馆的花园里捕捉到一只鸭子为食。这只深受欢迎的金鹰当年又成功地进行了第二次逃跑,不过这次仅4天就被捕捉回来了。

  6、红毛猩猩Karta

  Karte,是一只来自澳大利亚阿德雷德动物园的猩猩,是别出心裁猩猩的另一个代表。这只27岁的猩猩,能同时兼任电器工程师,它将小棍塞进笼子的电丝网中引起电丝网短路而逃跑。Karta将灌木、树根及其它的碎片堆砌起来,制成了一个带围墙的小平台。经历了4小时的自由后,Karta最终自己返回了之前的笼子里,让公园管理者大舒了一口气。也许它的这次外逃仅仅是为了炫耀一下?(编译:双螺旋)

  相关阅读

  盘点地球上六种僵尸动物 无头毒蛇依然致命(图)

  夏威夷群岛拍到笑脸蜘蛛:微小动物咧嘴大笑(图)

  专家发现亿年前哺乳类动物 与恐龙同代面似海狸

发表在栏目: 自然
 
英国发现的1.6亿年前的头足动物汁囊化石英国发现的1.6亿年前的头足动物汁囊化石

  两年前在英格兰发现的两个1.6亿年前的头足动物汁囊化石中包含黑色素(melanin),而这种黑色素在当代乌贼体内也是标志性色素。这是能够研究亿万年前生物体内有机物质的特殊例子,研究表明头足动物(乌贼、墨鱼、章鱼)体内的墨汁自侏罗纪之后就没有发生变化,而黑色素则能以多种有机质的形式完整保存。弗吉尼亚大学的John Simon教授说,虽然头足动物其他有机质成分经年累月已然流逝,但通过多种方法仍能找到遗存的黑色素,并且其完整程度也能保证其被详细研究。其中的一个汁囊化石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此类化石。

  英国地质调查局的Phillip Wilby在威尔特郡的Christian Malford发现这块化石的,他将标本送给了Simon,日本学者Shoskue Ito对于黑色素研究也很在行,因此也参与了此项研究,他们利用高分辨率的化学分析仪器来探测并最终发现了黑色素。之后,研究者将其与现代墨鱼Sepiaofficinalis体内的黑色素进行了对比并发现两者极为相似,这种墨鱼在地中海、北海及波罗的海极为普遍。Simon说,对黑色素来讲,时间仿佛停止了,进化也停滞了,或许这种状态下的墨汁已达到最优效果。

  普通的动物组织由蛋白质组成,极易被腐蚀,化石一般仅保存有骨骼及印痕,科学家通过这两种化石类型能够了解到不少信息,但与有机体相关的问题则仍然无从解决。但黑色素却是例外,它虽然是蛋白质,但对腐蚀却拥有极强的抵抗力,Simon说,黑色素是化石记录中所有有机色素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色素,虽然如此,要想研究它仍然很困难,随着技术的进步,从化石中分离出黑色素成为了可能。 研究者利用各种多学科交叉的方法,对化石标本进行了研究,以期获得这些黑色素独特的特征、形貌和化学成分,这些方法都不是常规古生物学方法。Simon说,这项研究的意义不只在于提供新的方法,更在于为人们提供更为广阔的视野。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最原始的披毛犀化石

  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邓涛研究员为首的中外科学家在9月2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报道了在西藏喜马拉雅山西部高海拔的札达盆地发现的一个上新世哺乳动物化石组合,其中包含了已知最原始的披毛犀。

  在札达盆地发现的新种西藏披毛犀(Coelodonta thibetana),其生存时代为约370万年前的上新世中期,它在系统发育上处于披毛犀谱系的最基干位置,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披毛犀记录。随着冰期在280万年前开始显现,西藏披毛犀离开高原地带,经过一些中间阶段,最后来到欧亚大陆北部的低海拔高纬度地区,与牦牛、盘羊和岩羊一起成为中、晚更新世繁盛的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的重要成员。

  在札达盆地发现的西藏披毛犀化石材料包括同一成年个体的头骨、下颌骨和颈椎,化石地点位于西藏阿里地区札达县城东北10公里处,在地层上产自札达组上部的细粒沉积物中。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对这些化石材料及其札达盆地的地质和环境背景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这些科学家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美国洛杉矶自然历史博物馆、芬兰赫尔辛基大学、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南加州大学、德克萨斯大学和甘肃省博物馆。

  西藏披毛犀的头骨具有相当长的面部。粗糙面占据了整个鼻骨背面,由此指示它在活着的时候具有一只巨大的鼻角。额骨上一个宽而低的隆起指示它还有一只较小的额角。系统发育分析显示,西藏披毛犀是一种进步的双角犀。在披毛犀支系内,西藏披毛犀与泥河湾披毛犀相比鼻骨更长,枕面更倾斜,各个披毛犀种按进步性状排列,其终点是晚更新世的披毛犀。

  与身披长毛的猛犸象和现代牦牛一样,作为西藏披毛犀后代的晚更新世披毛犀也具有厚重的毛发,可以起到保温的作用,由此强烈地表明它适应于寒冷的苔原和干草原上的生活。非常宽阔的鼻骨和骨化的鼻中隔指示西藏披毛犀有两个相当大的鼻腔,增加了在寒冷空气中的热量交换。除了用厚重的毛发和庞大的体型来保存热量,披毛犀的头骨和鼻角组合也与寒冷的条件相适应。披毛犀长而侧扁的角呈前倾状态,用以在冬季刮开冰雪,从而找到取食的干草。这些头骨特征与细长浓密的毛发相结合,清楚地显示披毛犀能够在寒冷的雪原中生存。西藏披毛犀的头骨形态不仅证明其已经具备了刮雪的形态功能,而且还指示其已产生与晚更新世后代一致的预适应性状。

  披毛犀的存在说明札达盆地在上新世时的高度达到甚至高于现在的海拔,因此形成了冬季漫长的零下温度环境。对于适应寒冷气候的第四纪冰期动物群的起源,原来一直在上新世和早更新世的极地苔原和干冷草原上寻找。现在,通过邓涛等人的研究发现,实际上高高隆升的青藏高原上的严酷冬季已经为欧亚大陆和北美晚更新世冰期动物群的一些成功种类提供了寒冷适应进化的最初阶段。该项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和科技部973项目的支持。

  相关阅读

  澳大利亚惊人发现 高分异度兽脚类恐龙化石现身

  海枯石烂的爱情:化石缠绵相拥穿越1.65亿年(图)

  哥伦比亚惊现巨型乌龟化石 以捕食鳄鱼为生(图)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叶开炮轰语文教材,发现名家作品被篡改和肢解得面目全非

“蜜蜂、小鸟、兔子和熊猫四种动物,请从中找出一种跟其他三种不同的动物。”校方给出的标准答案是熊猫,其理由为,它是唯一需由动物园饲养的国宝级动物。为此,著名文化学者朱大可于日前发表文章———《必须终结“标准答案时代”》。

无独有偶,作家叶开也遇到了“标准答案”的尴尬,并认为小学教材中多篇文章是对文学作品的篡改和删减,于是便撰写新书——《对抗语文》。

 

发表在栏目: 文化
第 2 页,共 4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