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科学网(kexue.com)讯 狗是我们人类的朋友,现在早就成为大家最为喜欢的宠物。不过在以前狗也会帮人类打猎,放牧或者是看家。对于古老的法国人来说可不只这些。研究人员发现,法国人早在史前时代就开始眷养犬类,除了是外出狩猎的好伙伴,晚上睡觉的时候还可以拿来采暖,相当多的用途。


古代圈养犬体现如同现代泰迪犬

  这项发现由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以及里昂大学合作研究,当中描绘居住在当今法国一带的史前人类与狗类的关系。他们推测当时的狗类可能是从驯养的小狼演变而来,体型相当迷你,不超过43公分,大约跟今日的泰迪狗差不多大小。

  考古学家在法国境内查找一些犬类的化石,经过检验之后发现它们约在15000年至11500年间出现,活跃在当今的法国以及西欧一带。当时史前人类眷养狗的其中一个目的,是将之当作食物以及衣物来源。研究人员指出,从化石中的凹痕可看出,这些狗或许曾被拿来当作食物来源,而它们的皮毛则被当作御寒衣物。当时古老的法国人似乎没有把狗当朋友面对,那时候饲养的狗似乎就如同我们现在圈养的牛,羊一样,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的来源。但至于之后到什么时候,这些狗别成了宠物,我们现在还不得而知,还需要时间来慢慢研究。

  当日社会,狗狗已经逐渐成为了专职的宠物,仅有少数的狗还是会帮助人类工作。比如警犬,搜救犬或者牧羊犬。不过为了科技的发展,科学家也开始在狗身上做一些实验,这也取得了不少成就。首当其冲的当然是克隆狗,科学家认为,人类和狗有268种疾病可以共生,因此人工培育出这样的狗可以发现通过改变基因也能治愈人类疾病的方法。世界很多国家争相利用DNA技术培育出一些克隆狗。


韩国研究的荧光狗

  前不久在韩国,首尔大学的兽医专家经过两年的研究,用克隆技术改变了猎犬基因,培育出一种全新的可以在黑暗中发光的狗。这种狗可以帮助人类治疗诸如阿兹海默症和帕金森综合症。而且韩国科学家称这种发光的能力是由是否给药决定的。如果没有服药,狗就不会发光。韩国科学家也表示:“荧光狗的出现为我们的研究开辟了新天地,通过基因注射便可让狗发光,那么这种方式也有希望应用于人类棘手的基因病变。”他还声称,荧光狗的培育借用了培育2005年第一只克隆狗“史努比”时的成纤维细胞转移技术。

  不过虽然狗对我们人类帮助很大,也常被说是人类最好的朋友,但在这个资讯爆炸的年代,这句话已经过时。在一项最新研究中,个人电脑已取代狗狗,成为“人类最好的朋友”,最新的研究发现,有67%的问卷受访者认为电脑才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只有6%的受访者仍然坚持:“人类最好的朋友是狗狗”。即便接受访问的是狗主人,也有38%的人承认越来越依赖他们的个人电脑。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相关阅读

  狗狗人工受精诞新生命 去世冠军犬生命得以延续

  韩科学家培育荧光狗 服药物可控制狗狗"开关灯"

  狗狗失宠不再位居首位 电脑才是人类最好的朋友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北京时间8月10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新片《猿族崛起》中那样超级智慧的黑猩猩可能只存在于科幻作品中,但在现实世界,大猿也无愧于动物王国智商最高居民的称号。上世纪60年代,有关猿类智商的研究在坦桑尼亚贡贝取得重大突破,当时珍妮-古道尔观察到黑猩猩用细枝“钓”蚂蚁。这是证明野生黑猩猩懂得使用工具的第一个证据。在此之前,科学家一直认为制造工具是人类独有的一种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猿类智能研究一次次取得突破,以下盘点的是猿类智力研究的七大里程碑。

  1.猿类懂得使用工具

猿类懂得使用工具(图片来源:Michael Nichols, National Geographic)
猿类懂得使用工具(图片来源:Michael Nichols, National Geographic)

  一幅档案照片,黑猩猩正用细枝“钓”蚂蚁。加拿大约克大学猿类智能研究专家安娜-卢森在电子邮件中表示:“懂得使用工具需要很高的智商,因为这需要对大自然提供的东西进行处理,使其成为可以达到使用者目的的工具。”在发现猿类这个与我们血缘关系最近的亲属懂得使用工具之后,科学家又发现它们懂得使用手语,使用自己制造的矛打猎,在基本的记忆测试中挫败大学生以及拥有其他一系列能力。

  2.猿类懂得使用语言

猿类懂得使用语言(图片来源:Bettmann/Corbis)
猿类懂得使用语言(图片来源:Bettmann/Corbis)

  1976年5月21日,弗朗辛-帕特森(左)用美国手语问大猩猩“科科”是否饿了,“科科”给出肯定的答复。向大猩猩教授美国手语的大猩猩基金会表示,低地大猩猩“科科”出生于1971年,是目前语言能力最强的非人类动物。这只大猩猩掌握了1000多种手语词汇,了解大约2000个英语口语单词的含义,能够与人类交流。

  “科科”的智商在70至95之间,100是人类的正常智商。刚果民主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的猿类研究员托马斯-布鲁尔在电子邮件中表示:“大猿的语言能力与儿童相当。”约克大学的卢森指出:“大猿更擅长手语而不是口语,因为大猿对发音的控制与人类不同。”

  3.猿类在记忆测试中打败人类

猿类在记忆测试中打败人类(图片来源:Tetsuro Matsuzawa, Primate Research Institute via Kyoto/AP)
  猿类在记忆测试中打败人类(图片来源:Tetsuro Matsuzawa, Primate Research Institute via Kyoto/AP)

  2007年进行的一项记忆测试,黑猩猩“阿尤穆”用手指触摸屏上的数字。日本京都大学灵长类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进行了两项短期记忆测试,让年轻黑猩猩与成年人展开对抗,最后以黑猩猩的胜利宣告结束。

  京都大学研究员松泽哲郎在2007年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表示,记忆测试结果颠覆了很多人一贯的想法,包括很多科学家在内。人们普遍认为人类在所有认知能力方面均超过黑猩猩。松泽哲郎是黑猩猩智能研究领域的先驱,他指出研究发现也让他感到吃惊。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的布鲁尔说:“大猿在这些测试中的表现比人类出色,它们以一种截然不同的方式记忆事物,速度超过人类。”

  4.猿类能够像人类一样学习词汇

猿类能够像人类一样学习词汇(图片来源:Michael Nichols, National Geographic)
猿类能够像人类一样学习词汇(图片来源:Michael Nichols, National Geographic)

  研究员苏-萨维奇-鲁姆巴赫将黑猩猩“堪兹”抱在怀里。在亚特兰大语言研究中心接受的语言理解和语法测验中,“堪兹”取得优异成绩,成为明星学员。爱荷华州研究猿类语言和智能的大猿基金会表示,“堪兹”出生于1980年,是世界上无可争辩的猿语超级明星。它是第一只像孩子一样通过学习掌握语言能力的黑猩猩。

  大猿基金会网站称,“堪兹”也是第一只能够懂得英国口语含义的大猩猩,同时擅长使用新颖的句子,这种能力需要了解特定的反应。掌握语法的难度超过词汇,因为这需要掌握实体之间的联系。此外,“堪兹”也是一个石头工具制造高手。

  5.猿类了解符号含义

猿类了解符号含义(图片来源:Michael Nichols, National Geographic)
猿类了解符号含义(图片来源:Michael Nichols, National Geographic)

  1996年,华盛顿特区国家动物园的Think Tank研究设施,在研究人员展示一片苹果之后,猩猩“阿兹”选择了代表苹果的符号。《国家地理杂志》报道称:“‘阿兹’不仅可以通过抽象的键盘符号表达自己的想法,还能够了解另一个体的想法,也就是所谓的‘心智理论’。此外,它还能做出符合逻辑和有意义的选择,拥有一些黑猩猩缺少的心智弹性。”

  作为Think Tank猩猩语言研究计划的一部分,猩猩学习使用电脑屏幕上的符号语言,表现出色可获得食物奖励。这家动物园的“猩猩字典”包含大约70个抽象符号,所有这些符号均代表特定的事物。符号共分为7种,分别是食物、人名、动词、形容词、阿拉伯数字、非食物物体和猩猩名字。卢森指出:“虽然这并不是猿类第一次通过符号进行交流,但‘阿兹’取得的成绩说明非人类动物能够将无意义的符号与所代表的有意义的事物对应起来。

  6.野生大猩猩懂得使用工具

野生大猩猩懂得使用工具(图片来源:Breuer, Ndoundou-Hockemba, Fishlock et al, PLoS Biology)
  野生大猩猩懂得使用工具(图片来源:Breuer, Ndoundou-Hockemba, Fishlock et al, PLoS Biology)

  刚果民主共和国的诺娃贝尔-诺多基国家公园,一只成年雌性低地大猩猩利用拐杖测量水深。2005年《公共科学图书馆-生物学》刊登的一篇研究论文描述了这种行为。这是野生大猩猩懂得使用工具的第一个证据。在此之前,研究人员曾观察到黑猩猩、倭黑猩猩和猩猩使用工具的行为。但据科学家推测,因不具有“必须性”,大猩猩已经丧失了这种能力,它们毕竟是体型最大的大猿,可轻易用牙齿咬开坚果或者捣毁白蚁窝,无需使用任何工具。

  研究指出,使用拐杖这种行为说明大猩猩在与人类和其他大猿分离前就已经进化出使用工具所需要的智能,进一步证明智能并不是人类的“专利”。卢森说:“大猩猩往往被喻为大猿中智商最低的,这一发现对它们来说显然是件好事。但我并不认为使用工具是大猩猩的一次巨大飞跃。动物园的大猩猩也有这种能力,甚至连猴子也懂得使用工具。”

  7.猿类用工具猎杀其他哺乳动物

猿类用工具猎杀其他哺乳动物( 图片来源:Frans Lanting, National Geographic)
猿类用工具猎杀其他哺乳动物(图片来源:Frans Lanting, National Geographic)

  照片于2007年拍摄,猿类研究员吉尔-普鲁特兹手拿一只黑猩猩制造的矛。普鲁特兹是塞内加尔一个研究小组成员,他们的研究获得国家地理学会研究与探索委员会的资金支持。这是科学家第一次观察到黑猩猩使用工具猎杀其他哺乳动物。在2007年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黑猩猩将树枝制成长矛,猎杀小型灵长类动物倭丛猴。他们观察到的这种行为不少于22次。

  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的布鲁尔说:“这种行为说明猿类能够用非常高级的方式解决问题,例如打猎和采集。”他的研究同样获得国家地理学会研究与探索委员会的资金支持。卢森说:“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发现,因为人类祖先也通过这种方式获取肉类食物,既能填饱肚子,又能提高脑力。”(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具有学习能力的机器人

具有学习能力的机器人

  现在,日本研究人员研制出一款能够学习并掌握编程时所不具备功能的机器人。虽然与《终结者》中的天网仍相差十万八千里,但这款机器人可利用过去的经验和自己掌握的知识做出判断,找到最理想的处理方式。

  目前,这款机器人还只能完成一些简单任务,例如拿起装有水的杯子并往杯子里放冰块。研究小组希望它能够像孩子一样,学习和掌握更多技能,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发强大。

  这项技术名为“SOINN”(自组织渐增神经网络的英文缩写),由东京工业大学的研究人员研发。在YouTube上的一段视频中,他们的机器人将瓶子中的水倒进杯子,这是事先编好的程序。在此之后,他们又要求正在完成其他任务的机器人将杯子中的水冷却。机器人停下手头的工作,思考之后放下瓶子,拿起冰块放入杯子中。这个看似不起眼的举动说明SOINN机器人已经具备学习能力。根据事先设定的指令,它并不会往杯里放冰块,完全是自行决定。

  作家鲍勃-耶卡在美国物理学家网组织网上撰文指出:“这次小小的演示代表着机器人技术和编程的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飞跃。具备学习能力意味着机器人在编程时只需拥有非常基础的先前知识,随着时间的流逝和不断学习,机器人可以掌握更多知识,无需额外编程。这一点与人类相似。人类在出生时所具备的知识非常有限,一生都在不断学习,不断积累和掌握新知识。”

  在《终结者》系列影片中,天网电脑系统获得自我意识,在与世界各地的其他电脑联网之后向人类发动攻击。通过允许机器人连接互联网并求助于其他机器人,SOINN技术在这条道路上迈出一步。虽然可以求助于其他机器人,但这种能力距离成为终结者仍相差十万八千里。

  东京工业大学副教授长谷川修在接受视频新闻网站DigInfo采访时表示:“对于现实世界的人工智能来说,现实环境更加复杂并且快速变化。机器人需要具备学习能力,适应环境变化。由于不断出现新形势,机器人需要具备在现场掌握新信息的能力。”他指出这款机器人是否以及何时投放市场仍是一个未知数。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现代人真有穴居人的血统?

  科学网(kexue.com)讯 人类进化过程中我们的祖先到时是北京猿人还是源自非洲,现在还没有考证清楚,不过近日欧洲的科学家却有惊人发现,找到了原始穴居人的灭绝之谜。

  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在几十万年前欧洲的统治者并非现代人类,而是穴居人,他们在这片大陆上生存了30万年最终消失。欧洲的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了穴居人灭绝的真实原因。英国剑桥大学研究员发现穴居人灭绝的真实原因——现代人类从数量上战胜了穴居人。

  现代人类最早进化于非洲,抵达欧洲时数量已是穴居人的10倍,并逐渐占据了穴居人的栖息地。人口数量上的戏剧性变化意味着穴居人无法在零摄氏度以下的冬季生存下来。而现代人类不仅数量占绝对优势,并且拥有复杂的交流方式,彼此间依赖着互相帮助,并能在物资紧张时期进行简单的贸易交换。

  剑桥大学教授保罗-梅拉斯(Paul Mellars)说:“大约4万年前,面对这样的竞争,穴居人最初开始撤退到欧洲大陆偏远区域,并最终在偏远地区存活几千年后彻底灭绝。”

  梅拉斯带领的研究小组研究法国西南部佩里戈尔地区的废墟发现这里是曾是欧洲大陆穴居人和现代人类生存密度最大的区域,他们发现清晰的证据表明,现代人类进入该区域的数量是穴居人的十倍,从使用的石质工具和动物骨骼来分析现代人类占据的时间更久一些。

  研究人员将这项最新研究发表在《科学》杂志上,首次指出最早期现代人类数量远超过穴居人,并揭开长期令人费解的穴居人灭绝之谜。

  是否现代人类拥有更高智慧的大脑,以及比穴居人智力更高仍倍受争议,但是专家指出现代人类的复杂洞穴壁画以及使用长矛狩猎已证实了他们的创新性。梅拉斯教授强调称,无论如何,现代人类拥有更先进的狩猎技术,使他们的数量能超越穴居人,并成功地占据了穴居人的地盘。

  据悉,穴居人和现代人类拥有非洲共同祖先,大约40万年前,早期穴居人离开了非洲,抵达欧洲和亚洲,然而我们的早期祖先却仍逗留在非洲,并进化形成现代人类。大约10万年前,现代人类也离开了非洲,向欧洲大陆进行迁徙。

  现代人类与穴居人在欧洲大陆共同生存了2万年,最后穴居人灭绝消失。2010年,一项基因研究报告显示当时出现少量杂交人群,目前现代亚洲和欧洲人大约有1-4%的穴居人DNA基因。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科学网(kexue.com)讯 从远古人类到现在 ,人类依靠聪明智慧逐步发展到今天,也许大家都会认为,未来人类将变得更加聪明。可结论恰恰相反,未来人类的智商也许会慢慢退化。

  最新研究显示,基于大脑所需能量巨大,加上脑袋发展的自然限制,人类智力或已到顶,未来人类更可能因进化压力而变蠢。

  英国剑桥大学神经生物学教授劳克林表示,脑部耗用能量惊人,脑部约占体重2%,却消耗20%全身能量;他更发现,脑细胞跟心脏耗能一样多,大脑灰质耗能更惊人。顶层次思考所需能量尤其大,在演绎法思考时,脑部不断关联和对比着不同消息。能量所限,使脑袋以至智力难以进一步提升。

  脑部发展的自然限制,也使人类智能见顶。不少研究已指出,人类智商和脑部神经纤维之间关系密切,关联愈强愈优质,智商愈高。人类进化过程中,脑细胞不断微型化,细胞之间的关联愈来愈多,正是人类一代比一代聪明的原因。

  现时每3磅(1.2公斤)脑部组织,即包含1000亿个神经元;每立方毫米的脑皮层组织,便包含10万个神经元。科学家又认为,脑部可分为10个相对独立的模块,专责运动、视力等不同功能;每个模块内的细胞与邻居沟通,与距离较远的细胞则通过轴索(axon)联系,线路复杂,每立方毫米的脑皮层组织,便包含4公里长的轴索。

  但科学家认为,神经元小得无可再小,否则会跟计算机一样过热,但脑部将无法散热。轴索也无可再幼,否则无法生成神经脉冲,因此人类再没太大空间变聪明。荷兰乌特勒支医学中心精神病学助理教授范登休维尔指出,人类智能受到紧促的限制。

  不但如此,人类智能更可能不进则退。劳克林指出,脑部发展是适应环境、优胜劣汰的自然结果,过去大脑其实时而变大、时而缩小。将来出于进化需要,大脑不排除会变小,使人类更好地适应环境。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在夜间爪子呈现荧光色

外貌与普通狗相同

  科学网(kexue.com)讯 照片中的小狗看上去和普通的宠物狗没有区别,可是到了夜里,你就会惊奇的发现,他竟然有荧光 的爪子,而且它荧光的爪子竟然还有“开关”。

  韩国科学家曾利用基因复制工艺,让狗狗的鼻子、脚掌能在黑暗中发出萤光,据了解,这些萤光犬 有助于找出人类疾病,如阿兹海默症、帕金森氏症的治疗方案;现在这项研究有了新的进展,他们 可藉由药物,将萤光犬关灯,不在发亮!

  韩国首尔大学兽医学院于2009年,成功繁殖出一只带有红色萤光蛋白(RFP)基因的米格鲁鲁皮(Ruppy);在经过2年研究后,研究团队则让另一只具有绿色萤光基因(GFP)的米格鲁泰宫(Tagon),能够切换开关灯方式。

  科研组负责人李秉春(Lee Byeong-Chun)说:“塔根的出现为我们的研究开辟了新天地,因为通过注射令狗狗发光的基因,可以用来取代引发致命人类疾病的基因。”他表示,他们利用体细胞 核移植技术培育出塔根,该大学科研组2005年曾利用该技术培育出世界首只克隆狗史努比。科学家表示,由于人和狗拥有268种共同疾病,因此培育出一种可以通过人工方法令其表现出这些症状的狗,将有助于寻找用来治疗折磨人类的多种疾病的方法。

  据研究团队指出,人类与狗有268种疾病是共通的,因此利用基因工程工艺,让狗狗的细胞发出萤光,便能使研究者容易观察实验过程与结果,如干细胞修复及器官、组织再生是否起作用等。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发表在栏目: 自然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自身生成、传承过程中,记载和传承了诸多人类的精神和思想。但是每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成往往都有一个最初的内涵,只有挖掘和认识到这个最初的内涵,这项遗产才更加充实和生动。所以,在认定某一非遗项目的时候,应该重视寻找其原本内涵。

不久前,我们在抢救挖掘科尔沁郭尔罗斯文化遗产时,发现当地一种馅饼的制作技艺。当时在申报文本中,对这项“馅饼制作技艺”是这样介绍的:这种馅饼面非常稀,不好包馅,这为每一个做这种馅饼的人带来难度。因此这里的每一个姑娘在出嫁前都要先学会这种馅饼技术,生怕到了夫家被笑话。而且这种馅饼做好后先不吃,而是“闻”,大家一齐喊“好”,然后供给祖先,之后一家人才可以吃。

在分析这项遗产时,我们觉得,这种做馅饼的技艺背后,应该还有着更深的文化内涵。那么,这项遗产的原本内涵是什么呢?原来,这与当地的民俗有关。

农历立秋之后,牧草籽粒成熟,很多蒙古族群众收割牧草时,注重收割、晾晒、留存一些柔软的红毛公、碱草,用作慢火烙制馅饼的烧柴。进入农历腊月后,半农半牧的郭尔罗斯地区的人们开始宰杀年猪、肥牛、壮羊,蒙古族妇女们精选、留存足够的上好肉品,备用于“祭火”“祈月节”“查干萨日”(正月)期间的日常食用和祭祀。

到了正月初二,各家各户拉开了做馅饼的序幕。清晨,妇女们身着节日的盛装开始忙碌,其中厨艺最高的人亲自动手和面,其他人有的剁肉馅,有的熬制奶茶、分装各种奶食品,有的准备柴火和厨房配料;青年男子则抬肉担水、饲喂畜禽、清扫院落;父辈们看孩子、清理室内卫生等,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祖父母备碗筷,准备祭祖碟盘和果品,之后便依次坐在火炕上的饭桌前,饮奶茶、吃奶食和果品,等待着儿女们呈上诱人的蒙古族馅饼。

做馅饼的过程也有讲究。妇女们先和面、剁馅、包馅,然后将馅饼半成品放入软柴烧热的铁锅内边拍边烙。为了省面,包肉面和得非常稀,烙制馅饼的关键技能是“和面”和“手拍”,所以馅饼也被称为“手拍馅饼”。手拍馅饼要分批烙熟、分批过油或水烹。在第一批馅饼出锅时,家族主事的老人率先选出一张又薄又圆、又白又亮、熟时凸起、香气袭人的馅饼,这张馅饼被称为“德吉”。老人要格外小心地用盘子装好“德吉”,亲自端到祭祖的供桌上摆好。在他端着“德吉”从厨房锅台到内室供桌前的过程中,孩子以及年轻人都围着这位老人随行。在给先祖供奉好“德吉”馅饼后,老人口中念念有词,祈祷家族团圆、家业兴盛。随后,全家还要依次向祖先行叩拜大礼。叩礼毕,方可上桌吃饼,但是妇女和孩子们不能上主桌品尝第一批烙饼。

蒙古族馅饼的最佳吃法是边吃边烙。过去,团聚一起共同品尝热馅饼,是很多家庭一年中最祈盼、最幸福的时刻。郭尔罗斯地区至今还有许多故事描绘当时的热闹场面,人们将烙吃馅饼的这一天称为“馅饼节”。

正月初二早品尝完香甜的馅饼后,人们还要赶往周边村屯去看望亲朋,祝福新年。这一天傍晚时分,全家人又一次团聚欢宴。太阳落山前,老人们还要催促着家人站在院落的高处,在新月初现的时刻,举家遥望,共同祈福新年。此时,虔诚的人们专注地望着天空,口念祈福词。草原上的喇嘛寺庙,也在这一天举行祭神大会。因而,人们又将正月初二称为“祈月节”,企盼风调雨顺、农牧丰收、人间吉安幸福。

另外,馅饼节还有一些讲究。比如人们吃馅饼时忌讳将饼切割开,此意不仅是要保存馅饼的香气,也是忌讳切割后破坏家族团圆的象征。在接受别人送上的馅饼时,要品尝后才能放下。人们把第一张“德吉” 馅饼视为奉给祖先的圣品,十分珍惜,任何人不能手抓,更不能食用。

所以,在确定这项技艺的类别时,我们决定把它放在民族节日类别中。因为它已经不是一种简单的技艺,其背后蕴藏着深厚的民俗内涵。馅饼节这一民俗虽然产生在郭尔罗斯蒙古族的原始信仰中,蕴含着的却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游牧民族接受农耕文化是这个民族向文明发展的靠近,馅饼节习俗恰恰记载和保留了游牧民族从原始的、单一的生活方式向丰富多样的农耕文化过渡和转化时的思想历程。捕捉这一历程,挖掘这种记忆,从中去发现人类生存过程中的珍贵认识和积累,才是对遗产的自觉保护和对民族文化的尊重。

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其实就是认识人类自己的生存历程。寻找人类生存历程中那些难忘的探索岁月,才能把文化的生动意味挖掘出来,我认为,这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文化发现”。文化发现不是随意拔高遗产的思想性、类别性,而是不忽视遗产的本真性和思想性。我们要从实际出发去认识遗产所传承的本真性,正确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意。如果缺乏对遗产认真调查、分析的认识过程和态度,就会对许多遗产“误判”,这是我们今后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挖掘、申报、研究和保护工作中应该时刻要注意的问题。

(作者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组组长)

发表在栏目: 文化

“裸婚,还是不裸婚”,是困扰许多80后一代年轻人的头等人生大事。裸婚,需要双方坚实的爱情根基和持续不断的长期艰苦奋斗。不裸婚,需要一方或两方实打实的物质财富做保障。对于活在当今不正常又不正常时代的中国80后而言,裸婚或不裸婚,从人类男女两性的进化视角来看,不过都是适者生存王道的一种中国特色体现。(《中国新闻周刊》7月18日)

婚姻和爱情不一样。爱情可以没有物质做支撑,只要在大量喷涌而出的性荷尔蒙和使人快乐愉悦的多巴胺的鼓动下,单纯浪漫的爱情就可以冲动地达到“海枯石烂,地老天荒”的至高境界。然而,婚姻却是现实的,而且很现实,每日都需要柴米油盐酱醋茶,也就是最基本的物质保障,当然,同时还有爱情的话,那最好不过了。对于爱情,人类男女有着普遍的共识,然而对于婚姻,则天然有异,或者说,至少不完全相同。可以说,就婚姻而言,女人是巢穴动物,遗憾的是,男人却不是。于是,这就无可避免地造成了男女婚姻的诸多矛盾。

幸运的是,这样的矛盾并没有失控,达到完全不可调和的地步,不然人类就会绝种。这是人类千百万年逐渐进化出来的一种适应机制——裸婚或不裸婚,需要根据当事男女双方及其家庭的客观条件审慎抉择。如果确实再怎么努力也做不到不裸婚,而又不得不结婚,比如,女方年龄逼近最佳生育大限,或者未婚先孕了,或者自身条件不允许再投入择偶市场自由选择,那就必须选择裸婚,然后夫妻一起奋斗打拼,创造未来的幸福。在这种情况下,裸婚成为必然的上策,而不是什么下策,选择裸婚就成为一种明智之举。

社会经济剧烈变化的年代和国度往往加剧男女婚姻的矛盾冲突,造成许多悲剧的爱情和婚姻。中国80后一代的父母的结婚,用现在的裸婚一词来形容,有过之而无不及。然而,今天步入时不待我的“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人生阶段的80后,却尴尬地不得不痛苦地面临艰难的抉择——“裸婚,还是不裸婚。”在大城市房价不断高企的这个不正常的时代,不裸婚,要么一方有经济实力买房,要么双方合伙起来有经济实力买房,即便大笔举债也在所不惜。对于后者而言,显然是一种寅吃卯粮的策略——冒险,却有最大化收益的可能,因而值得。

万物存在的最终目的,包括自诩为灵长类的我们人类,在达尔文主义者看来,不外乎是自身基因传递(生育最多、最好的孩子,并使他们成长为具有繁衍竞争力的成人)的最大化。因而,面对严酷的大城市生存之境——少数人有数套房但自己不住,而可怜的大多数人则悲惨地连立锥之地都没有,属于后者的男女,就必须聪明地进化出一套新的婚姻机制,才能使自己的基因传递利益最大化。于是,在所难免的裸婚、男女小三、戴绿帽子就横空出世了。

150年前,查尔斯·达尔文在其震撼全世界的煌煌巨著《物种起源》中,以看似冷冰冰但却包含善意提醒的口吻指出:“世间万物,物竞天择,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如此看来,要是听达尔文谆谆教导的话,80后的裸婚或不裸婚,就根本不是一个令人纠结的问题。

发表在栏目: 文化


人类大脑会随年龄增加变得越来越小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7月28日消息,最新研究发现,大脑不断缩小是人类在漫漫历史进化中付出的最大的代价。研究结果显示,只有人类的大脑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缩小。这或许是为了进化而做出的牺牲,人类失去一部分神经元,获得了更长的寿命和大脑进行了交换,这是我们不得不接受的事实。在人类身上看到了与年龄有关的海马状突起和大脑前庭等脑结构的大规模缩小,科学家证实,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黑猩猩并不存在这一情况,显然这只是人类独有的特点。


黑猩猩的大脑并不会随年龄增加出现这种变化

  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博士领导的研究小组对年龄在10岁到51岁之间的99只黑猩猩进行了核磁共振成像大脑扫描,并把结果与87位22岁到88岁的人类扫描图相对比,结果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类的大脑结构容量明显减小,而黑猩猩的大脑并没有因为衰老而有明显变化。

  据说,生存时间长对大脑的增长有好处,这就体现在老年人帮助抚养后代的情形中。科学家表示:“虽然扩大脑容量和延长寿命让人类具备至关重要的适应能力,但这终究是要付出代价的,这些代价就是很多老年人受到神经学方面的困扰。”

  (科学网-kexue.com 玛格)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科学网(kexue.com)讯 “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这句话以前经常被人们说起,但是在这个资讯爆炸的年代,这句话已经过时。在一项最新研究中,个人电脑已取代狗狗,成为“人类最好的朋友”。

  研究者发现,有67%的问卷受访者认为电脑才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只有6%的受访者仍然坚持:“人类最好的朋友是狗狗”。即便接受访问的是狗主人,也有38%的人承认越来越依赖他们的个人电脑。

  相较之下只有36%的狗主人自认爱他们的狗狗多过爱电脑。在18至24岁的狗主人当中,承认爱电脑胜过爱狗狗的,甚至高达71%。

  与皇家保护动物协会共同主持这项调查的Computeractive杂志主编保罗艾伦(Paul Allen) 说:“未来的日子里,你可能会三不五时出去带你的电脑出行,而不是溜狗。这个现象的出现,只是时间问题。”

  (科学网-kexue.com 蜘蛛侠)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8 页,共 2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