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体内均有冬眠基因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5月25日消息,早在今年二月,欧洲遭到大雪的袭击,当时许多人因此受难。在瑞典有一位被暴雪覆盖而困在汽车中的人,被发现时已经过去了2个月时间,但他却奇迹般的生存下来。
根据医生检查,此人身体正常没有不适现象,而被雪覆盖后,他的核心体温下降到31℃左右,低于人类的正常体温,而这种现象与动物界中的冬眠极为相似。
对于这样的状况,医学专家做了研究,他们表示有些人会训练一些特殊的能力,比如有些人训练冥想,他们能够自发的进入一种类似于冬眠的状态,而进入这种状态后,他们的身体供氧量明显降低,比正常人少了6%。
根据介绍,著名医学教授哈尔贝特(Herbert Benson)曾经对可以进入深度冥想的僧人进行过研究,发现他们的供氧量甚至可以减少64%。其研究表示,人类体内或许均有冬眠的基因,只不过我们平时没有激活而已。
来自西雅图癌症研究中心的教授马克(Mark Roth)表示:“目前我们正在研究这样的表现,曾经通过老鼠进行过实验,发现它们吸入一种硫化氢物质后,可以将呼吸降低到92%,而之后还能恢复正常。重要的是老鼠也并非天生冬眠的动物。”(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相关阅读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私人飞船将对接空间站
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私营企业—空间探索科技公司(Space Exploration Technologies,以下简称“SpaceX”)本周二早些时候向国际空间站(ISS)发射了一艘“龙”试验飞船,进行了一次测试飞行。不过这次探访前哨轨道仅是该公司“为人类在火星上提供一个立足点”宏伟计划的开始。据悉,该公司在积极研制“太空出租车”,未来可实现从地球开往火星,从而使人类变成“多行星”宇宙生物。
空间探索科技公司创始人兼CEO、洛杉矶亿万富豪马斯克(Elon Musk)在接受SpaceflightNow.com网站采访时表示:“我们的目标是变革太空交通,因此我们将会制造除次轨道太空运输工具之外的每一种太空运输工具。我们将会发射各种形状和尺寸的卫星,为空间站运送货物及人员。而后我们的长期目标是建立起一个太空运输系统,将使得人类变成一种‘多行星’宇宙生物。”
据悉,马斯克是互联网金融服务Zip2、PayPal公司的联合创始人。马斯克表示,美国能够在大约15年内将人运送到火星,而这一时间将会远远早于美国政府的“人类太空开发计划”。奥巴马政府希望美国宇航局(NASA)大约在2025年向一颗小行星发射载人飞船,在这之后约十年内实现将人类送到火星。美国宇航局每年投入了大约30亿美元资金以研制一枚载重火箭以及一艘多用途、可载人到深空的太空舱,以完成距离远大于国际空间站的人类火星使命。
随着美国航天飞机在去年退役,美宇航局需依靠其他合作伙伴国家才能到达国际空间站,不过美宇航局希望通过购买商用飞船来实现运送货物,最终实现运送宇航员的目标。随着SpaceX成为首家努力到达空间站的私营企业,预计本周将成为美宇航局购买商用飞船实现目标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美国宇航局商业太空飞行开发部门主管菲尔-麦克阿尔斯特(Phil McAlister)在发射前的一个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相信这一转变对推动人类深入太阳系具有重要意义。一旦我们激发起私营企业及经济学家对低轨道的兴趣,就不会再受制于主导政治风向。”
空间探索科技公司日前早些时候在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空军站(Cape Canaveral Air Force Station)试射了“龙”试验飞船与“猎鹰9号”火箭,“龙”试验飞船将在本周五到达空间站。据悉,由于引擎汽门出现故障,原定于今年早些时候发射的“龙”试验飞船与“猎鹰9号”火箭(Falcon 9)推迟到了本周二。虽然“龙”试验飞船受到密切关注,但仅是一次测试飞行。空间探索科技公司请求美宇航局将两次试飞任务合二为一,宇航局同意了该公司的请求。因此如果“龙”试验飞船能够到达预定轨道,就可以运行。如果获得成功, SpaceX将开始展开“其与美宇航局16亿美元合约、在今年下半年为宇航局将货物运送到空间站”任务的相关工作。另外,目前该公司也在积极开展为宇航局研制一辆商用“太空出租车”的相关工作。(尚力)
相关阅读
俄罗斯制造高仿真人
近日俄罗斯一项由社会组织发起的Russia 2045项目已经创造了一个“人类”,他有着我们一样的外观,能够模仿人各项动作。这项被认为是“阿凡达”项目是由Dmitry Itskov创造的。
在这里中我们看到了三个不同的方面:逼真的面部质感,灵活的手势操作,可以追踪的眼球。然后俄罗斯科学家帮这些东西整合起来,形成了一个“人类”。虽然在视频中眼球有点吓人,但是通过电脑我们可以看到,眼球能随着眼前物体的移动而移动,希望后期能够更加逼真。
相关阅读
过去150年人类的平均寿命从40岁增长到了80岁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5月24日消息,长命百岁是多数人的愿望,为此现在人们开始懂得养生、经常运动,不过对于这样的状况,有哲学家表示了反对,他们认为这样伤害了我们的星球。
根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近日一些科学家、评论家以及经济学家发表了一份报告,他们认为人类岁数的增长加快了对地球资源的消耗,比如水和油。而且还给家庭带来的更大的压力。
来自牛津大学的萨尼奥尔(Senior Research)博士参与了这次研究,他表示:“人类的生命在不断延长,过去150年,我们的平均寿命从40岁增长到了80岁,而且还有上升的趋势。人们寿命不断增长的同时,就意味着地球人口的不断增长,目前的消耗率是曾经的很多倍。”
科学家们提醒这将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当今人类如果通过医疗的干预,甚至可以活到200岁,福德亚(foddy)博士表示:“其实这是一种不公平,生活在19世纪的人和20世纪的人他们相差太多,所有人都希望可以多活很久。但这是个巨大的问题,每个人都活到150岁当然是件好事,但对地球则不是。”
福德亚还表示:“我们希望现在人类开发出什么新科技,叫人类可以活到120或者150岁,我们必须接受现实,80岁已经足够了,我们要了解很久以前,人类仅仅可以活到40岁。”(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相关阅读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位于挪威北部的斯瓦尔巴全球种子库是一座不起眼的建筑,好似矗立在雪地上的一个防空洞入口。这个深入地下的“防空洞”储藏着来自世界各地的75万种植物种子,是维持地球物种多样性的“保险箱”。
种子备份
今年2月28日,在最新一批种子入库后,斯瓦尔巴全球种子库又一次关上两扇厚重的不锈钢大门,将凄厉的北极风挡在外面。
这批新到的种子重1吨,是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塔吉克斯坦、亚美尼亚和叙利亚的2.5万种农作物种子。
美国建筑师凯里·福勒设计并负责种子库的运营。在他看来,最新到库的种子中,来自叙利亚的鹰嘴豆和蚕豆种子尤为珍贵。除此之外,这里还储藏有11万份来自叙利亚的农作物种子。谁知道哪一天那里的农作物会不会在武装冲突中毁于一旦?如果真有不幸发生,这里储存的种子将派上用场。
这并非杞人忧天。战争、洪水、火灾和瘟疫都曾令某些物种灭绝。尽管全世界如今已经建成1750座种子库,但仍有不少人类赖以生存的农作物在天灾人祸中绝种。科学家希望,万一摧毁所有农作物的“世界末日”真的降临,人类至少还有备份种子能够重新开始耕种。
这正是建造全球种子库的初衷。自从2006年奠基以来,这座位于挪威北部、北极圈内斯瓦尔巴群岛的地下建筑就被视作保存农作物多样性的“诺亚方舟”,如今已经储存来自各国的75万种农作物种子。
在全球种子库的两扇不锈钢大门背后,是一段长长的下行隧道,隧道尽头还有两道气闸保护,然后才能进入储存种子的地窖。这里的室温常年保持在零下18摄氏度。由于所在位于北极圈地下160米的冻土层中,即使意外停电,种子库也能常年保持低温,室温要在200年后才能缓慢升至零摄氏度。为抵御导弹袭击,隧道入口处特意设计成内凹的曲面。因为上述精密的安全设计和可靠的储存条件,全球种子库堪称可以运行到世界灭绝的“末日地窖”。
基因流失
早在全球种子库建成之前,世界各地已经出现不少“种子银行”,旨在挽救农作物日益流失的基因多样性。
大部分种子库建成于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其时正逢全球农业经历绿色革命,杂交品种的推广应用大幅提高农业产量。然而,随着世界各地的农民耕种杂交新品种,不少传统农作物由于无人种植趋于灭绝。
这一趋势延续至今。目前尚无记录显示究竟有多少农作物绝种,但农作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的现实不容忽视。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世界各地农田中农作物的多样性已经锐减75%。就在一个多世纪前,印度还拥有10万多个品种的水稻。如今,那里的水稻品种不过几千种。美国苹果曾经有5000多个品种,如今也只有几百种。
上述数据只代表人类已知的、不复存在的农作物品种。如果考虑每个品种所蕴含的丰富基因选择,全球农作物多样性遭受的损失更为惨重。这样的损失难以量化衡量,但其带来的风险却无比巨大。
更佳选择
商业机构显然不是维持物种多样性的可靠选择。他们的基因库涵盖范围狭窄,大多只收集有商业价值的农作物品种。此外,商业机构关于物种多样性的研究多以营利为目的,并非从喂养全人类的大局出发。
除了种子库,人类仍应当回归田间地头维护农作物多样性。再大、再全的种子库恐怕也无法收集世间所有农作物品种。不少水果和农作物。即使能够收集到某些农作物的种子,种子库却无法记录它们生长所在的自然环境信息,更无法适时更新它们的品种。
相关阅读
瑞典发现的神秘壁画
壁画中显示不同内容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5月21日消息,当今社会人们联络通常使用手机、电话等先机科技,往前推溯信件成为人们通讯的主要工具,而在史前人类也有自己的联络手段。
根据英国每日邮报介绍,日前剑桥的科学家发现了史前人类联络的方式,科学家在一些岩石上发现了数千计壁画,科学家分析这是人类早期的“社会网络”,有可能是青铜器时代部落之间相互沟通的手段。
俄罗斯也发现此壁画
神秘壁画中的不同图案
科学家甚至分为这些岩石壁画的作用相当于我们当今的网络,当时不同的种族在这里留下标记,是为了建立知识与不同种族分享狩猎经验。科学家相信古代人经常回到同一地点绘画进行沟通,这是一种深度“链接”行为。科学家从图画中分析,这些壁画内容包括动物、人类、船、狩猎还有聚会。
剑桥考古学专家萨普威尔(sapwell)表示:“这些就应当是当时联络的最好手段,不同种族利用绘画进行沟通,也是当时社会的一种书面语言。它传达的别人一些经验。”
根据介绍,目前这样的岩石在瑞典与俄罗斯均有发现,萨普威尔表示:“这可能当时人类活动的轨迹,他们在不停的迁徙,并留下一些记录。如果我们继续寻找,在欧洲的许多国家或许都会有这样的岩石壁画。”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相关阅读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人类大脑均含“测谎仪”
据国外媒体19日报道,人类大脑有两个用来处理怀疑的独立部分,第二部分只在和不信任的人交往时“启动”,所扮演的角色类似于一个测谎仪。
首先,怀疑是情感。研究中,志愿者同磁共振成象(MRI)扫描仪相连。结果显示,他们脑中处理恐惧的区域表现得很活跃。随后,另一个用来处理记忆和识别的脑区域开始运作。看来是人类进化成疑心很重的生物了。专门用来处理怀疑的脑回路对早期人类可能十分重要。
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卡里林恩研究所的科学家发现,怀疑存在于两个不同的大脑区域——杏仁核和海马旁回中,前者在处理恐惧和情绪记忆上扮演着主要角色,后者和记忆以及场景识别存在密切关系。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卡里林恩研究所计算精神病学中心和人类神经影像实验室主管瑞德-蒙塔古是这项研究的负责人,他说:“我们对人在简单的社会交往中是如何评估他人可信度的感到好奇。我们发现,杏仁核和怀疑的底线水平有密切联系。一个人根据情绪状态和眼下情况对其他人的可信度进行评估。但令我们感到吃惊的是,其他人的行为引起怀疑时,海马旁回就会启动,扮演了一个类似天生测谎仪的角色。”
但这些和购买与销售有关的测试显示,怀疑人并不总是一个好的起点。该研究报告的第一作者梅吉汉娜-巴特表示:“拥有高怀疑底线的人常常和相当值得信赖的买家打交道,所以忽略买家提供的信息,他们就会丢掉潜在利润。在一个竞争环境中识别可靠信息的能力和发现不可靠行为同样重要。”
蒙塔古指出他们的发现或许对研究偏执狂和焦虑症等精神状况有所帮助。他说:“增强杏仁核活性相当于发现可靠行为能力的丧失,这可能为深入了解焦虑症患者的社会互动提供线索。这些人的这个大脑区域时常表现得很活跃。”
这些科学家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研究了怀疑的神经基础。75对参与者参加了60轮简单的讨价还价游戏,每对都有一个买家和一个卖主。与此同时,他们的大脑和扫描仪连接。每轮开始时,买家都会得知一个假设物件的实际价值,接着向卖主出示一个价格。然后卖主定价。如果卖主的价格低于假设物件的给定值,交易就会进行。卖主得到售价,买主则收到售价和实际价格间的任何差价。如果卖主的价格高于假设物件的实际价值,交易就会终止,双方都得不到现金。(杨孝文 任秋凌)
相关阅读
今年,广东遭受红火蚁侵袭,疫情已蔓延到广州、深圳等多个地区,其中仅惠州就已确认红火蚁疫情发生总面积18万亩。
源自南美洲的红火蚁,是世界上最具入侵性的有害生物之一。车辆、流水都可能成为红火蚁的传播渠道。红火蚁环境适应性强,繁殖能力惊人,因此,一旦红火蚁进入某地,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控制,将会以惊人的速度发展。
世界上至少有1.5万种蚂蚁,除了南极洲,蚂蚁几乎遍布所有的大陆,所有蚂蚁的重量差不多相当于全球人口的总体重。
有人戏称,假使外星人来到地球,他们一定认为蚂蚁才是地球的主宰。
当然,在地球上,人类占据了主宰地位。不过,要是将成功定义为数量和领土占据上的优势,蚂蚁可能要更加成功。
与百种植物数千种动物共生
蚂蚁曾与恐龙同时代
在非洲热带草原上,蚂蚁与金合欢树组成了生物共生组合。金合欢树树枝上的空心刺,适合含羞草工蚁作巢,并可供其享用金合欢树叶尖分泌出的甜汁。当树木的天敌如天牛在金合欢树上钻孔时,含羞草工蚁就会通过吞食天牛的幼虫将它们消灭殆尽;当大象或长颈鹿来啃食树叶时,小蚂蚁又会猛蜇它们,令其灼痛难耐逃跑。
在南美洲,蚁栖树和阿兹特克蚁组成了生物共生组合。蚁栖树茎像竹子一样有空腔,阿兹特克蚁用它做自己的巢穴。蚁栖树叶柄基部丛毛处可以不断生出富含蛋白质和脂肪的“小蛋”,为阿兹特克蚁提供美食。当专门侵害树叶的树叶杀手切叶蚁攻击蚁栖树时,阿兹特克蚁就会勇敢地冲出去击退入侵者,保护蚁栖树安然无恙正常生存。
与其他生物创建和谐的共生关系,是蚂蚁生存的本能。科学研究表明,与蚂蚁共生的生物、植物超过了52科465种,动物则达到了数千种,还有大量未知的真菌和微生物。
这或许是蚂蚁强大生存能力的一种铁证。从波罗的海沿岸捡到的嵌着蚂蚁遗骸的琥珀化石来看,蚂蚁至少有5000万年的历史,事实上它们的祖先可以追溯到1亿多年前的中生代。这是一个恐龙占据地球的时代,但恐龙并没有存活下来。
蚂蚁在适应环境时,还特别善于改造环境。亚马逊热带雨林地区“魔鬼花园”就是典型的例证。在这片原始森林中,四周的各种树林郁郁葱葱,有一些特殊的区域只稀稀落落生长着一种树木——柠檬蚂蚁树。美国斯坦福大学生物系研究生伊丽莎白·弗雷德里克森发现,“魔鬼花园”的缔造者不是别人,正是亚马逊雨林中的蚂蚁。蚂蚁为了建立自己的专属领地,将侵入领地内的其他植物全都杀死,只保留一个它们最喜欢寄生的树种。
弗雷德里克森发现,蚂蚁所使用的是自身产生的“除草剂”——蚁酸。在蚂蚁占领第一棵柠檬蚂蚁树之后,“魔鬼花园”开始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蚁酸使花园内越来越多的物种死掉了,通过这种方式,蚂蚁帮助它们的寄生树不断扩大生长的地盘,与此同时它们的“殖民地”面积也就越来越大。
“魔鬼花园”的历史可达几百年。最大的一块“殖民地”的面积为1300平方米,“驻扎”了大约1.5万只蚁后和300万只工蚁,它的历史估计有807年。
用“抗生素”种植真菌
蚂蚁从事农业比人类还要早
拥有特殊的生产技能,是蚂蚁的生存绝活。
包括人类,世界上有4种动物有着“农业种植”的本领,蚂蚁也在其列。
切叶蚁是蚂蚁中的农业高手。切叶蚁从树木和其它植物上切下叶子,但并非为了吃,而是将其带回蚁穴,制作培养真菌的菌床。切叶蚁首先把叶子切成1-2毫米的碎片,再 咀嚼切磨成糊糊状,然后把液浆粘贴在一层干燥的叶子上,再从“菌圃”的其它部位拔下一束束菌丝,“种植”到新制的“菌床”上,移栽的真菌在上面像雾一样扩 散,生长极为迅速,24小时内即可布满菌床表面……
现阶段,科学家们一共发现了550多种蚂蚁种植的真菌。
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家,曾花了不止15年的时间组合了一个复杂的标本阵列,包括91个蚂蚁标本,其中的65个来自于代表不同的培育菌类的蚂蚁群落。 接着,研究人员们使用了DNA排序以及多种世界一流的计算机算法,构建出了这些蚂蚁的进化树,并且还用到了多米尼加琥珀中的蚂蚁化石,用它来校准进化树中 的时间间隔。据此,科学家们可以确定,所有培育菌类的蚂蚁都源自一个共同的祖先,这个祖先在5000万年前全球气候变暖期间首创了这一农业方式,并且在 2500万年前出现了4种不同的特殊农业体系,这4个体系各有自己的一套培育菌类的特殊方法。
而人类的农业文明也不过才仅仅1万年!
更加令人惊奇的是,蚂蚁在种植过程中,还会使用“抗生素”。多伦多大学的居里博士花费了三年时间,对包括切叶蚁在内的22种蚂蚁进行了仔细观 察。他发现蚂蚁的“蘑菇农场”偶尔也会受到霉菌感染,使蘑菇在几天内全部死光,结果是整穴蚂蚁全部饿死。但尽管如此,切叶蚁还是有办法控制这种灾难,其奥 秘在于,雌蚁会分泌一种含有链霉素的活细菌。切叶蚁蘑菇园中那些忠于职守的小蚂蚁勤于察看,一发现霉菌就用随身携带的链霉素就地将之消灭,以防止其蔓延。
蚂蚁的这一本领是历代传习的。每当切叶蚁分群时,蚁后将蘑菇菌种含在口中,连同随身的会分泌链霉素的细菌带到新穴传种,所以切叶蚁的单一品种的蘑菇农场能延续至今,历经千万年而不衰。
这使得药物学家既羡又妒。人类使用抗生素的历史还不到70年,却由于长期遭滥用产生了抗药性。目前,一些国家的科学家试图从蚂蚁身上寻找突破口,研发出新一代的抗生素,更有效地治愈人类的疾病。
从独立王国走向合众共赢
蚂蚁“联合国”已绵延5000公里
一只蚂蚁不会产生奇迹,而群体的工作成果往往让人目瞪口呆。
1亿多年来,蚂蚁一直在按自己的“世界观”改造着世界。它们有组织、有分工,有种族、有军队,甚至有国家。美国蚂蚁学者爱德华·威尔逊认为,他 心目中“生物学最大的未解之谜”——为什么生命历史上会有那么二三十种生物达成了伟大突破,建立起高度复杂的社会形态。在他看来,真社会性物种“绝对是生 命历史上最为成功的物种”。
与人类社会的联合国类似,蚂蚁也在地球上建立了自己的联合国。洛桑大学的生物学家阿诺德·梅德,利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记录各蚁穴之间的关系,绘制出全世界最有组织的超级群落社会。
在瑞士的侏罗纪森林里,分布着1200个红褐林蚁蚁穴,用100公里的通道连接,每一个蚁穴在大小和功能上都有所差异。母穴是当然要有的,还有 囤积粮食的季节性临时穴,以及分区转继站的附属蚁穴。研究表明,这个群落约有1.5亿只蚂蚁,数量相当可观。但更惊人的是,这里有成百上千只蚁后和平共 处、相安无事。这个体制内没有战争,就像没有领袖的联邦一样,完全是自行组织的。它们以互助式政体为基础,从来不会陷入无政府状态。
蚂蚁已不满足它们往昔的小王国式的社会构架,它们正在走向合众!
研究发现,地球上至少有4种蚂蚁,已开始组成类似合众国式的超大型群体,群体内包括几百个连成网络的蚁穴,连结这些蚁穴的“通道”竟长达数百公 里。在日本北海道,一个由红蚁建立的“合众国”,小团体多达45000个,占地270公顷,其中有100万个蚁后,3000亿个工蚁;在法国的汝拉山,有 一个由1200个蚁穴组成的蚂蚁联合群体;在欧洲南部,一个难以置信的超级大蚁群绵延5000公里,从意大利的西部海岸沿海岸线一直延伸至西班牙的西北 部。据称,这是世界上已知最大的蚂蚁合作群体。组成这个超级蚁群的是阿根廷蚂蚁,足有数十亿之众,它们居住在几百万个蚁穴中,互相之间紧密合作。
蚂蚁“合众国”的出现,已然向人类宣示,蚂蚁凭借着它们优秀的社会组织和令人叹为观止的集体主义精神,正在悄悄地扩张着自己的地盘。难道,未来世界的主宰真的会是它们?
从天空中看夜晚的地球
世界自然基金会(World Wildlife Fund)日前公布了2012年度《生命行星报告》,根据每个国家可再生资源消耗量与其生态承载率,以及各国可再生资源生产能力和二氧化碳吸收能力,评出了世界上十大污染最严重国家。
报道称,这些污染最严重的国家包括卡塔尔、科威特、阿联酋、丹麦、比利时、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荷兰以及爱尔兰。这些国家都是高收入国家,其生态足迹平均是低收入国家的五倍。卡塔尔以其高水平的物质生活和近乎疯狂的石油开采“荣登榜首”。贫富国家的生态足迹差异日益增大。在1970年到2008年间,高收入国家生态足迹增长了7%,而同期低收入国家的生态足迹却下降了60%。
据悉,生态足迹是指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以及能够吸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具有生态生产力的地域面积,是对一定区域内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影响的一种测度。如果生态足迹超过了生态承载能力,就是不可持续的。为实现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各个国家都有义务和责任来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费,减小自身的生态足迹。
世界自然基金会负责人吉姆·利佩(Jim Leape)说:“报告中明确指出,我们的生态足迹,我们给地球资源施加的压力都在持续增加,我们目前消耗的资源比地球补充的资源多50%,生物多样性继续下降。”
从全球范围而言,人类的生态足迹已超过了全球生态承载力的50%,人类现今的消费量已超出自然系统的再生产能力,即人类正在耗尽着全球的自然资产存量。(李金良)
相关阅读
此前科学网就做过报道,地球水资源消耗殆尽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北京代表处15日在京发布的《地球生命力报告2012》指出,当前我们的生活方式过度消耗了自然资源。如不改变这一趋势,到2030年即使两个地球也不能满足人类需求。
今年6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将在里约热内卢召开。WWF全球总干事吉姆·利普表示,这次会议可以并必须成为政府转向新的发展路径、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时刻。各国政府和工商界应利用这个契机,为保持生机勃勃的地球作出承诺。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我们需要更好的选择——保护自然资源、提高生产效率和转变消费模式。报告提出16个“优先行动”。包括改进消费模式,核算自然资本价值以及构建法律政策框架,公平管理食物、水和能源等。
这份报告使用“地球生命力指数”,追踪记录2688种脊椎物种9000多个种群的变化情况,来衡量地球生态的健康状况。
“地球生物多样性正以惊人的速度丧失,1970年至2008年全球范围内地球生命力指数下降了28%,其中热带是重灾区,下降了61%。”WWF北京代表处副首席代表李琳博士说。
报告同时显示,“人类生态足迹”令人担忧,超过生物承载力的50%。地球需要用一年半的时间来生产人类一年内消耗的可再生资源。
“人类生态足迹”是反映人类对自然资源需求的重要指标。它通过对人类需求和地球可再生能力的比较,追踪人类对生物圈的竞争性需求。
“这份地球‘体检报告’诊断结果表明,地球现在很不健康。”伦敦动物学会环境保护主任乔纳森说,“恢复地球健康,根本在于解决人口增长和过度消费的问题。”
报告强调,城市化对资源环境造成日益严峻的影响。到2050年,全球将有三分之二的人口生活在城市。
“城市化往往伴随着收入提高以及人均生态足迹尤其是碳足迹的上升。比如北京市人均生态足迹是中国平均水平的3倍。人类需要开发和改进管理自然资源的方式。”报告说。
此外,报告显示,高收入国家的生态足迹平均比低收入国家高5倍。生态足迹最大的5个国家是卡塔尔、科威特、阿联酋、丹麦和美国。
“然而,1970年以来生物多样性下降最快的地区是低收入国家。这说明最贫困和最脆弱的国家正在为富裕国家的生活方式买单。”报告说。
《地球生命力报告》每两年发布一次。《地球生命力报告2012》由世界自然基金会、伦敦动物学会和全球足迹网路共同编写。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