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里的情与色》 作者:王溢嘉
出版:新星出版社
2012年版
性,不只是一种生物行为,更是一种心理现象、社会事件、文化产物和历史遗迹。《中国文化里的情与色》是一部讲述中国传统两性文化的作品。性是人类与动物所共有,但也是亟欲与动物划清界限的一种本能。为了和动物划清界限,几乎所有的民族都尝试对性施以各种文明调教。但具有猖狂生命力的性却也一直在抗拒这种调教。每个民族,甚至整个人类的性发展史,可以说就是一部本能与文明互相拉锯、矛盾、冲突与妥协的历史。
人间性事尽管缤纷多彩,但却是由男人、女人、生育、快乐、竞争、利益、健康、道德、法律、权力、艺术等几种原色依不同的比例配演而成。作者从明清笔记小说着手,选取其中最具代表性又有趣的故事,叙述了在矛盾和冲突中翻滚浮沉的男男女女曾有过的快乐和苦痛、好奇与兴奋、羞愧和愤怒、圣洁与卑污。从而为读者揭开人类的性帷幕,解密隐藏在不同文化和背景下的性图像。
每个民族都因历史的偶然或社会文化条件的殊异,而以相同的构成演出不太一样的故事。从某一方面说,这本著作,可以说是人们理解中华民族在“性”字这条路上,有过什么“心路”和“生路”历程的珍贵材料和最好诠释。
霍金究竟知道什么?李春燕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1月
《霍金究竟知道什么?》出版,解读当代物理大师惊人之论背后的玄机:
今年是英国著名物理学家霍金70大寿之年,他因屡次发表惊世言论频频成为媒体与大众关注的焦点,他的惊人之论,是肺腑之言,还是哗众取宠?是一直认同还是有感而发?各种猜测纷至沓来,真相却并未大白。日前,一本解读当代物理学大师惊人理论玄机的新书《霍金究竟知道什么?》由江苏人民出版社推出,引起不少读者的关注和热议。
记者吴波
霍金的惊人言论
2010年4月25日,在轮椅上坐了40年,被誉为“宇宙之王”的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突然说出了一句完全颠覆自己过往观念的惊人之语:外星生命几乎可以确定存在,但人类最好不要主动和它们打招呼。
当月月底,霍金又说:人类终可实现时间旅行,但千万不要回到过去,否则会扰乱时间的结构,后果不堪设想。
希腊诗人赫西奥德(Hesiod)在神话中将人类分为五个时代
据国外媒体报道,希腊诗人赫西奥德(Hesiod)在神话中将人类分为五个时代。分别是“黄金时代”:人类与神共处一片蓝天下,虔诚地生活着;第二为“白银时代”:宙斯神开始统治宇宙,人类与神灵间出现矛盾;第三个是“青铜时代”:人类制造青铜武器进行战争,死后会进入地狱;接着是“英雄时代”:拥有接近于神的智慧;最后一个是“黑铁时代”,神灵不再保佑人类,是个苦难的世界。然而,现在科学已经取代了这些神话。
我们作为一种智慧生物出现并观测整个宇宙时,世界观的变化使得科学发现变成一部犹如史诗般的故事,比任何创世神话更具有吸引力。在最近的一篇宇宙学论文中,据位于新罕布什尔州达特茅斯学院的科学家马塞洛·格莱泽(Marcelo Gleiser)介绍:宇宙的前三个阶段可描述为物理时代、化学时代和生物时代,我们现在正进入认知时代,这个时代中地球上将出现智慧生物。格莱泽认为智慧生物与生命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不可混淆其概念,而且智慧生物在宇宙中是罕见的,这也是生物时代与认知时代划分的依据。
然而这里在一个诱人的问题:宇宙的第五个时代会什么样的?是否会是大萧条时代呢?正如当前的有些天体物理学家预测宇宙迟早会进入大萧条,随着最后一颗恒星燃烧殆尽而衰败。但也有其他情况发生,比如是否存在人类所未知的定律可以对“时间的箭头”产生潜在影响?也或者我们现在是否正处于西方星相学中提及的“宝瓶座”时代?
当今的天文学告诉了我们在宇宙中所处的位置,过去数十年的宇宙学研究进展精确地将宇宙演化从前四个时代推进到现在,现在的人类是幸运的,因为我们是第一代知道宇宙几何学、物质组成以及宇宙演化的人类。这很大程度上归结于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发现和大尺度广域巡天计划中对星系分布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了解。
仅仅在过去的五十年内,我们发现了构成碳基生命的化学元素来自于垂死的恒星,也就是说,宇宙中第一代恒星的灭亡为生命的出现创造了物质条件。而第一批恒星形成可追溯到大爆炸之后的两亿年左右,在生命终结时以超新星爆发的形式将重元素抛洒到宇宙空间中。随之而来的宇宙第二代恒星则有着丰富的化学元素资源,并形成了稳定的行星系统。
这时候在一小部分行星上,适合的外部环境造就了“行星培养皿”,不断进行的生化反应开启了宇宙的生命时代,这是事件对于宇宙进程而言是个飞跃,物质由无机向可自我复制的有机生命转变。化学元素组成了复杂的分子,在遗传信息的帮助下进行再次表达,这些非凡的过程都在达尔文定律下进行。
马塞洛·格莱泽的认知时代是否已经远离地球而去呢?如果假定宇宙中的智慧生物在时间和空间中是继起的,而且在无数恒星、星系间都存在智慧生物,在这个前提条件下,对这个问题最简单的解决方法是:由于时间和空间中的巨大隔离,以及光速不变的限制,使得智慧生物之间无法取得联系,如果智慧生物之间很容易接触,那么将可完全回答这个问题。
这个宇宙学观点可以引导我们实现对宇宙第五个时代的探索。根据前苏联天文学家尼古拉·卡尔达舍夫(Nikolai Kardashev)在1964年预测,智慧生物可通过进化逐渐控制整个星系,而且高度发达的文明可以通过超越人类想象能力的宇宙工程,塑造星系的形状。他们还可以从星系中央超大质量黑洞中取得新能源,并构建新的人工环境。
即便有卡尔达舍夫这样具有超前想象力的天文学家,我们现在也不会去寻找传说中被外星人改造过的星系,因为很大可能上他们并不存在。目前所有的深刻观测计划将我们带回到宇宙早期时代,强大陆基和天基观测平台可探测到数十亿年前的光线,为我们提供了关于过去的情景。
下一个宇宙时代会是科幻小说中的情节吗?在通往宇宙第五时代的道路上,先于我们进化的宇宙超级文明可能会拜托生命的肉体限制,并且超越达尔文的进化论。也就是说,进化论对于超级文明而言根本不起作用,因为他们已经放弃肉体了。这并不是一个新想法,在著名的科幻小说家阿瑟C.克拉克(Arthur C. Clarke)和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作品中都提到了这样的情节。(Everett/编译)
相关阅读
全球变暖已引发了一系列危害,但这真是人之过吗?
科学网(kexue.com)讯 人类活动过量排放二氧化碳导致全球变暖已是科学界共识,然而,近日,来自美国的陆尊林教授通过研究认为,全球变暖是地球自身发展的规律,与人类排放二氧化碳没有决定性关系。
陆教授认为,地球在中世纪就有过一次自然的变暖过程,而后又自然降温,甚至一度降温导致"小冰河时期"的出现,这一现象,其实早就被科学界认可,只是科学家普遍认为那次地球的自然升温降温仅仅局限在欧洲地区范围内,因此不具备全球代表意义。
陆教授及其团队在南极洲发现了一种被叫做的"ikaite"的罕见矿物质,它原属于石灰石晶体物质,形成于300-500年前,这种晶体物质形成于冰冷的海水里,并只有在稳定的寒冷条件下才能存在,陆教授认为它的融化源自中世纪的地球变暖。
陆教授认为,中世纪的全球变暖被证是一次全球性的气候变化活动,而如今新一轮的全球变暖只是地球气温变化的自然周期,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并非起决定作用。(科学网kexue.com 重林)
相关阅读: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饥饿游戏》 场景
据国外媒体报道,电影《饥饿游戏》三部曲描述了在未来的高科技世界中,少年战士通过浴血奋战而获得生存的故事,其中预测了许多未来将出现的尖端技术。除此之外,还重点揭秘了未来人类可能出现的“超级气垫船”、隐形的力场还有通过生物工程、基因工程制造出的神奇生物。这些顶级尖端科技装备被用于消灭“施惠国”(Panem)各区中的反抗势力,该国位于北美洲,即现在美国与加拿大,由在经历了大灾变之后的未来人类所建立。
未来城“施惠国”有一个汇集精英的都城,其所有的资源补给都有其他区域的提供,其中包括了专门开采矿物的区域,农场区里的工人、还有工业生产区等,他们共同支撑起未来城的一切运转。虽然细心的影迷会发现《饥饿游戏》三部曲中出现的未来技术存在“失调”的现象,比如在北美这块“后世界末日”时代的大陆上,人类已经拥有先进的文明,却还是利用煤矿作为发电的能源,而且似乎还不存在网络时代,但这些小问题不足以挡住三部曲的受欢迎程度。
在经历世界末日式的灾难之后,未来人类开始研制出已经“失踪”的军事装备,比如空天飞机、轨道卫星还有机器人无人驾驶飞机等,包括那艘气垫船在内,都属于这个范畴。在科学与技术史学家眼中,未来技术的“失调”不能用以衡量“施惠国”中各区域的差距。未来社会所掌握的高科技核心技术是基于他们特殊的经济、政治或者文化情况,如果某些技术不能服务于未来人类社会,那么也不能算是真正的未来技术。根据明尼苏达大学科学与技术史学家约琳·泽皮采夫斯基(Joline Zepcevski)介绍:一种技术并不能预先判断是否是更好的,只有当所处社会认为该技术是进步的、先进的,才可被称之为“先进技术”。
据位于芝加哥的伊利诺伊理工大学技术史的助理教授玛丽·希克斯(Marie Hicks)认为:在二十世纪初,电动汽车才开始在美国出现,然而在消失了近一个世纪后,现在它又出现了。而1976年投入运营的“协和”号超音速客机,在2003年便被吊销了适航许可证。在日本和中国大规模兴起的高速列车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轨道交通系统之一,但其未能在北美大陆上流行。而《饥饿游戏》中提及的未来人类社会依然保留了一个高速铁路系统。
为什么幻想中的“施惠国”未来城被赋予了展现先进技术的使命,而不是其他各区呢?根据印第安纳大学信息学助理教授伊登·梅迪纳(Eden Medina)介绍:帝国的统治者希望集中最先进的高新技术来维护其统治地位。其中列举了各种恐怖的未来技术,比如通过基因工程、生物工程改造过的“机器狗”成为了极具震慑力的武器,该武器被用于“施惠国”12个区每年都举行的“死亡之战”竞技,其目的在于控制各区的反抗势力,所有人员也被限制使用任何类似互联网的联系工具。
这场“死亡之战”是“施惠国”未来世界的都城制定的,计划每个管辖的区各派遣一位少年战士,在特殊的竞技场中进行生存格斗,设计人员可自由地控制该区域内的天气等各种环境,还有重力墙的隔离,参与“死亡之战”的战士可以进行任意行动而求的生存,因为他们之中只有一个人能活着出来。
从《饥饿游戏》三部曲对未来世界科技的前瞻性探索可以看出,都城与管辖各区在技术水平上的不平等导致它们在社会以及政治地位上的不平等,比如“12区”是故事主角凯妮丝縠宂丁(Katniss Everdeen)的家乡,相当于现在位于美国东部的阿巴拉契亚山区,情节中那儿的人们不仅贫困、饥饿,身处煤矿采集工作中,并有电力短缺的问题。据弗吉尼亚大学科学、技术和社会系教授伯纳德·卡尔森(Bernard Carlson)等对未来世界技术的研究人员认为《饥饿游戏》中描述的未来科技不一定值得庆祝,一个社会的技术选择则是统治阶级动机的反映。(Everett/编译)
相关阅读
人造翅膀飞翔视频截图
荷兰工程师斯密特
科学网(kexue.com)讯 前段时间本网站曾报道过荷兰一位工程师研发出人造翅膀在天空飞翔,并录制视频一时引起众人关注,在天空中翱翔一直是人类的梦想,莱特兄弟把我们带向了天空,不过能像鸟儿一样的飞翔倒是闻所未闻,然而,近日,事件峰回路转,该工程师承认该视频系伪造。
在此前发布的那段视频中,工程师斯密特看起来真像一只大鸟,在空中飞行了60秒左右。他的身上绑有一组精巧的装置以及一对用风筝布料制成的巨大翅膀。视频清晰显示他振动手臂拍打翅膀的动作,并最终起飞开始飞行。
科普网站《生命的小奥秘》报道称,CGI专家很快发现了斯密特所发布的视频中的漏洞,很明显这段视频被篡改过。互联网媒体服务专家也认为,这段视频可能是“任天堂Wii”游戏机的广告行为,因为斯密特声称他是使用“任天堂Wii”游戏机控制器来控制自己的翅膀。
随着质疑声音越来越多,视频发布者斯密特终于站出来澄清了事实真相。斯密特,真名其实叫弗洛瑞斯-卡雅克。卡雅克通过电视节目公开承认,他的那段视频及相关博客仅仅是一个“在线谎言”,与商业赞助和广告无关。卡雅克表示,“我实际上是一名电影制作人和漫画家。近8个月来,我一直在做一项在线媒体实验。”
弗洛瑞斯-卡雅克的视频在很短时间内吸引了三百多万的点击率。不过,据卡雅克介绍,其实他从去年夏天就开始在自己的博客上介绍这个虚假的飞行器项目。
相关阅读: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科学美国人》杂志2012年4月刊封面
人类起源是学者们在人类进化过程中面临的最神秘问题之一。根据获得的匮乏证据,科学家们推测起源于东非的智人(Homo),也就是以露西(Lucy)为代表的南方古猿,应该是所有人类的始祖。但是近年在南非约翰内斯堡西北部一处山洞中发现的化石可能颠覆这个假设。这种化石代表着一种前所未见的类人生物,它们拥有和更新纪灵长动物和早期人类的共有特征,很可能是真正的人类始祖。
在大约200到300万年前,非洲森林中生活着一种被认为是人类祖先的原始类人生物。他们比能够直立行走(后腿短而粗)、双手擅长爬树、高额脑小的南方古猿还早100多万年。但是他们的世界变化很快,并让他们分散出许多分支。其中一支进化出长腿、会制造工具的双手以及更大容量的大脑,也许这种古人类才是当时地球真正的统治者。
猩猩与类人猿不同,很少采用双脚行走的方式
科学网(kexue.com)讯 近日考古学家有了新的发现,他们认为人类的祖先很早就已经学会了两只脚走路,而不是四只,这两脚走路的原因也很简单,就是可以拿更多的食物。
科学家认为,它们两脚走路有助于确保它们的生存,在资源稀缺的时候可能获取更多的食物。而当时的黑猩猩与类人猿区别很大,犹如不能直立行走,食物几乎被类人猿所垄断,使得它们无法获取大量的食物。
来自剑桥大学与京都大学的科学家共同研究了这项内容,他们认为先到先得是当时动物社会的概念,在食物稀少的年代,很长时间人类的祖先利用双手获取更多的食物,随着时间的推移,两条腿彻底代替了四条腿走路,最终我们的祖先成功的进化。
目前这项研究被发表在《当代生物学杂志》上,科学家认为这足够表明人类祖先最早可能生活在环境恶劣的地区,某些资源难以找到。而在研究几内亚森林中的黑猩猩时候研究人员认为,它们双脚活动的时间不多,大概只占了35%,这也是导致在当时进化过程中它们不敌类人猿的根本原因。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相关阅读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据国外媒体报道,考古学家表示在中国洞穴内发现的4块石器时代古人化石的主人可能代表着一个全新的人种,这一发现打开了人类进化史的一个新篇章。这些化石是在两个洞穴内发现的,主人是此前未知的石器时代人种,他们兼具古代人类和现代人类特征,是一个非常独特的人种。
新发现的人种化石年代在1.45万至1.15万年前,是在亚洲发现的距今最早的人类化石。由于他们猎杀马鹿,这个人种被命名为“马鹿人”。在此之前,科学家认为生活在亚洲的早期人类竞争并不激烈。科学家表示马鹿人的发现为了解亚洲的早期人类提供了重要线索。
马鹿人一度与具有现代人特征的古代人类共同生活在亚洲,当时中国已经出现的最为早期的农业文明。研究论文中表示:“这些新化石的主人应该是一个此前未知的人种,一直存在到大约1.1万年前的冰河时代末期。马鹿人的发现开启了人类进化史的一个新篇章——亚洲篇章,我们刚刚开始了解他们的故事。此外,他们也可能代表一个非常早期并且此前未知的非洲移民,从非洲迁居到亚洲。这个人种在遗传上可能与现代人没有任何联系。”
其中3块化石是1989年在云南省马鹿洞发现的,但直到2008年科学家才对其进行研究。早在1979年,科学家就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龙岭的一个村落附近的洞穴内发现了这个人种的化石,但直到2009年才开始进行研究。在云南和广西发现的化石头骨和牙齿非常相似,兼具古人和现代人解剖学特征,同时还有此前未发现的特征。
根据科学家发现的证据,这个人种猎杀已经灭绝的马鹿,而后在马鹿洞蒸煮鹿肉,因此将他们命名为“马鹿人”。在得出这一发现前,除了智人化石外,科学家从未在东亚大陆发现距今不到10万年的早期人类化石。这种现象似乎表明智人是这一地区的统治者。在首次出现人种时,这一地区并不存在我们的进化祖先。不过,新发现表明情况可能并非如此。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教授吉学平表示:“由于青藏高原导致的地理多样性,中国西南地区成为一个著名的生物多样性热区,同时也拥有丰富的文化多样性。这种多样性拥有悠久的历史。”过去10年时间里,科学家在亚洲发现了谜一般的穴居矮人化石,同时还发现了现代人与来自西伯利亚的古代丹尼索瓦人通婚的证据,这一新发现表明亚洲大陆仍有很多东西等待科学家去了解和发现。(孝文)
相关阅读
呼气充电器
对于很多苹果迷来说,虽然苹果产品功能强大,但电池存储有限导致频繁充电还是相当让人头疼的。近日巴西一名设计师突发奇想,设计出一款利用人类呼吸转化成电能、为苹果手机充电的神奇面罩,既方便又环保。
呼吸充电器
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3月11日报道,此人名叫约措·保罗,来自巴西里约热内卢,他设计的这款神奇充电器设备被称为“AIRE面罩”,里面装有一个小型的风力涡轮机,把呼吸产生的风能转化成电能,这些能量会通过一根电缆线传输到电子产品内。
保罗表示,这种充电器能够在室内与户外都可以使用,无论是睡觉、走路、跑步、还是读书,只要人处于呼吸的状态,就能产生电能。如果这种装备能批量投入生产,那么对减少碳排放量也相当有好处。
“虽然很多现代工具为人类活动提供了很多帮助和益处,但它们每天都需要消耗大量的电能,这款利用人类呼吸发电的装置不仅可以节约能源,还能有效地保护环境,鼓励人们加强体育锻炼,”保罗说。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