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走失的长城

  常住北京的英国人、长城学者和保护者威廉·林赛,近期率领一支由多国学者组成的探险考察队,考察了迷失于蒙古国境内,位于黑色戈壁滩腹地的“中国长城”。这座鲜为人知的长城终于浮出水面。

  海啸

  海啸的科学机理已有透彻研究,却有个即便最杰出的科学家也徒呼奈何的难题:世界上的沿海地带处处有根深蒂固的人类文明,难道可以因这难料的灾祸,便移走整座城市吗?

  漂泊的巨石

  有些巨大的天然石块会出现在它们不该在的地方:森林、草原、山巅——还有闹市。它们是许多年前不经意裹挟在冰川中远航的旅者,如今却成为人造环境中的奇景。

  犀牛战争

  对死亡的恐惧总能让人做出疯狂的事情,人类为了保全自己的健康与性命,便可心安理得地对其他物种进行杀戮和戕害,行为令人发指。亚洲古方中认为将犀牛角研磨成粉服下能够起到滋补作用,甚至有传言称其对癌症具有治疗效果,于是,屠杀犀牛、锯获犀角的暴利行业应运而生。在人类追杀与侵占栖息地的攻势下,野外犀牛生存日益艰难,仅去年一年,就有两个犀牛亚种彻底从地球上消失。

  阿拉伯海中珍宝

  阿拉伯海洋世界风光如童话般旖旎,这里的宝藏历数不尽,这里的悠久历史与传奇一千零一个夜晚也讲述不完。然而近年来,在现代化的冲击下,过度捕捞、油气田开发、工业污染、浚挖海床和大规模的海岸改造导致水质下降、毒海藻加速生长,令海洋生态系统危在旦夕。

  相关阅读

  2012年02月号<华夏地理>杂志 解开达芬奇密码

  2012年01月号<华夏地理>杂志:双胞胎启示录

  2011年12月号<华夏地理>杂志:南海夺宝大战

发表在栏目: 自然

  4.石油钻探影响巨大

石油钻探影响巨大石油钻探影响巨大

  阿拉斯加北冰洋海岸线北部的普拉德霍湾,美国最大的油田就座落在这里。提取石油以及生活和工作所需要的基础设施为当地的北极狐、大乌鸦等捕食者带来了很大益处,出乎人们意料。

  阿拉斯加费尔班克斯大学生物学家马修-克罗宁表示:“无论什么时候,只要人类改变这里的地貌,都会对当地的动物产生影响。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进行管理,以达到特定的目标?如果狐狸和大乌鸦数量很多,地面的鸟巢将遭受灭顶之灾,这个时候,你就需要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在下48州,野生动物官员通过各种计划控制和管理捕食者,例如丛林狼。如果狐狸过度捕杀鸟类,你就需要对它们进行诱捕或者采取措施降低它们进入洞穴的可能性。”克罗宁一直在研究野生动物的基因以及数量的变化。他是能源业和政府决策人员的顾问。

  5.觅食中的大灰熊

觅食中的大灰熊觅食中的大灰熊

  一头大灰熊在鸟巢旁边嗅来嗅去,令它没有想到的是,相机陷阱把这一景象记录在镜头中。大灰熊在普拉德霍湾较为常见。阿拉斯加渔业及狩猎局生物学家表示:“油田内存在一些天然栖息地,不管是否进行石油开发,大灰熊都会在这里生存。”了解能源开发将对猎物和捕食者造成何种影响变得越发重要,为此,管理部门采取一系列措施,平衡野生动物的需要,同时扩大石油和天然气开发,将触角延伸到阿拉斯加国家石油保护区。

  6.灰熊已适应基础设施

灰熊已适应基础设施灰熊已适应基础设施

  专家们表示灰熊已经适应了普拉德霍湾的能源基础设施。阿拉斯加渔业及狩猎局生物学家希德勒说:“我认为基础设施对灰熊数量的影响很小。它们已经适应了人类活动,知道如何忽视人类的存在。我们培训油田安全警卫掌握‘欺骗’技术,帮助他们更好地训练灰熊远离人类活动区。现在,这项工作已经取得喜人成果。从很大程度上说,它们将继续利用这个栖息地的资源,就像过去一样。如果我们能够很好地控制垃圾,这种局面还将继续保持下去。”

  7.大灰熊妈妈与幼仔

大灰熊妈妈与幼仔大灰熊妈妈与幼仔

  阿拉斯加普拉德霍湾,大灰熊妈妈和它的两个孩子在大垃圾箱中找吃的。这一景象说明普拉德霍湾周边的动物已经习惯于吃人类丢弃的垃圾。普拉德霍湾油田由英国石油公司、康菲石油公司和埃克森美孚公司运营。油田管理层采取了非常严格的措施,试图防止动物在垃圾中寻找食物,这些措施包括给大型垃圾箱安装盖子,同时提醒工人不要给熊或者狐狸等动物喂食。

  希德勒说:“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石油公司便做着一项伟大的工作,最近四五年,他们在油田的表现也令人称道。但在油田之外的死马镇,事情却朝着我们不希望的方向发展。”令希德勒感到担忧的是,当地的熊可能因为新工人的涌入再次受制于人类遗弃的食物,具体地说,受制于人类丢弃的垃圾。上世纪90年代晚期,熊一度因为找不到人类丢弃的垃圾面临生存挑战。

发表在栏目: 自然

  4.感受温暖

感受温暖感受温暖

  获救的“艾赫威”坐在工作人员身上。正常情况下,这么大的大猩猩仍趴在母亲背上。刘易斯说:“如果没有人与它进行身体上的接触,它会感到害怕,它需要一个温暖的身体。”由于与母亲分开,“艾赫威”幼小的心灵可能遭受创伤。刘易斯说:“山地大猩猩与人类有97%的基因相同。它们拥有复杂的情感,可能经历与人类非常相似的感受。”

  5.猩猩的小脚

猩猩的小脚(图片来源:MGVP, Inc。)猩猩的小脚(图片来源:MGVP, Inc。)

  获救大猩猩“艾赫威”的小脚。刘易斯表示,大猩猩幼仔基本上不能生活自理,两岁之前完全依赖母亲的照顾。虽然尚不清楚“艾赫威”如何被偷猎者捕获,但它的母亲不可能在没有任何抵抗情况下就交出自己的孩子。在家人受到威胁时,银背大猩猩——群体中的雄性领袖——会顽强抵抗,保护家人安全。偷猎者首先射杀母亲以及附近的其他大猩猩,而后接近并捕获幼仔。

  6.进行体检

进行体检进行体检

  照片于8月初拍摄,工作人员正为获救的大猩猩“艾赫威”检查身体。刘易斯指出,旅游业的发展是促使山地大猩猩数量回升的一个重要原因。他说:“发展观赏大猩猩的旅游业有助于对这种珍稀动物进行保护。这一产业为卢旺达和乌干达带来数百万美元收入。”据估计,一只大猩猩一生之中可带来大约400万美元收入。

  旅游业的发展也有不利的一面。在接受人类存在的同时,大猩猩也失去了对人类的恐惧,导致偷猎者很容易伤害它们。提到获救的大猩猩时,兽医拉米尔说:“我们对这个小家伙持谨慎乐观态度。它有些紧张,但已经接受我们,也开始吃东西。所有迹象都表明它一定会完全康复。”(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4.猿类能够像人类一样学习词汇

猿类能够像人类一样学习词汇(图片来源:Michael Nichols, National Geographic)猿类能够像人类一样学习词汇(图片来源:Michael Nichols, National Geographic)

  研究员苏-萨维奇-鲁姆巴赫将黑猩猩“堪兹”抱在怀里。在亚特兰大语言研究中心接受的语言理解和语法测验中,“堪兹”取得优异成绩,成为明星学员。爱荷华州研究猿类语言和智能的大猿基金会表示,“堪兹”出生于1980年,是世界上无可争辩的猿语超级明星。它是第一只像孩子一样通过学习掌握语言能力的黑猩猩。

  大猿基金会网站称,“堪兹”也是第一只能够懂得英国口语含义的大猩猩,同时擅长使用新颖的句子,这种能力需要了解特定的反应。掌握语法的难度超过词汇,因为这需要掌握实体之间的联系。此外,“堪兹”也是一个石头工具制造高手。

  5.猿类了解符号含义

猿类了解符号含义(图片来源:Michael Nichols, National Geographic)猿类了解符号含义(图片来源:Michael Nichols, National Geographic)

  1996年,华盛顿特区国家动物园的Think Tank研究设施,在研究人员展示一片苹果之后,猩猩“阿兹”选择了代表苹果的符号。《国家地理杂志》报道称:“‘阿兹’不仅可以通过抽象的键盘符号表达自己的想法,还能够了解另一个体的想法,也就是所谓的‘心智理论’。此外,它还能做出符合逻辑和有意义的选择,拥有一些黑猩猩缺少的心智弹性。”

  作为Think Tank猩猩语言研究计划的一部分,猩猩学习使用电脑屏幕上的符号语言,表现出色可获得食物奖励。这家动物园的“猩猩字典”包含大约70个抽象符号,所有这些符号均代表特定的事物。符号共分为7种,分别是食物、人名、动词、形容词、阿拉伯数字、非食物物体和猩猩名字。卢森指出:“虽然这并不是猿类第一次通过符号进行交流,但‘阿兹’取得的成绩说明非人类动物能够将无意义的符号与所代表的有意义的事物对应起来。

  6.野生大猩猩懂得使用工具

野生大猩猩懂得使用工具(图片来源:Breuer, Ndoundou-Hockemba, Fishlock et al, PLoS Biology)  野生大猩猩懂得使用工具(图片来源:Breuer, Ndoundou-Hockemba, Fishlock et al, PLoS Biology)

  刚果民主共和国的诺娃贝尔-诺多基国家公园,一只成年雌性低地大猩猩利用拐杖测量水深。2005年《公共科学图书馆-生物学》刊登的一篇研究论文描述了这种行为。这是野生大猩猩懂得使用工具的第一个证据。在此之前,研究人员曾观察到黑猩猩、倭黑猩猩和猩猩使用工具的行为。但据科学家推测,因不具有“必须性”,大猩猩已经丧失了这种能力,它们毕竟是体型最大的大猿,可轻易用牙齿咬开坚果或者捣毁白蚁窝,无需使用任何工具。

  研究指出,使用拐杖这种行为说明大猩猩在与人类和其他大猿分离前就已经进化出使用工具所需要的智能,进一步证明智能并不是人类的“专利”。卢森说:“大猩猩往往被喻为大猿中智商最低的,这一发现对它们来说显然是件好事。但我并不认为使用工具是大猩猩的一次巨大飞跃。动物园的大猩猩也有这种能力,甚至连猴子也懂得使用工具。”

  7.猿类用工具猎杀其他哺乳动物

猿类用工具猎杀其他哺乳动物( 图片来源:Frans Lanting, National Geographic)猿类用工具猎杀其他哺乳动物(图片来源:Frans Lanting, National Geographic)

  照片于2007年拍摄,猿类研究员吉尔-普鲁特兹手拿一只黑猩猩制造的矛。普鲁特兹是塞内加尔一个研究小组成员,他们的研究获得国家地理学会研究与探索委员会的资金支持。这是科学家第一次观察到黑猩猩使用工具猎杀其他哺乳动物。在2007年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黑猩猩将树枝制成长矛,猎杀小型灵长类动物倭丛猴。他们观察到的这种行为不少于22次。

  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的布鲁尔说:“这种行为说明猿类能够用非常高级的方式解决问题,例如打猎和采集。”他的研究同样获得国家地理学会研究与探索委员会的资金支持。卢森说:“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发现,因为人类祖先也通过这种方式获取肉类食物,既能填饱肚子,又能提高脑力。”(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8月10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新片《猿族崛起》中那样超级智慧的黑猩猩可能只存在于科幻作品中,但在现实世界,大猿也无愧于动物王国智商最高居民的称号。上世纪60年代,有关猿类智商的研究在坦桑尼亚贡贝取得重大突破,当时珍妮-古道尔观察到黑猩猩用细枝“钓”蚂蚁。这是证明野生黑猩猩懂得使用工具的第一个证据。在此之前,科学家一直认为制造工具是人类独有的一种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猿类智能研究一次次取得突破,以下盘点的是猿类智力研究的七大里程碑。

  1.猿类懂得使用工具

猿类懂得使用工具(图片来源:Michael Nichols, National Geographic)猿类懂得使用工具(图片来源:Michael Nichols, National Geographic)

  一幅档案照片,黑猩猩正用细枝“钓”蚂蚁。加拿大约克大学猿类智能研究专家安娜-卢森在电子邮件中表示:“懂得使用工具需要很高的智商,因为这需要对大自然提供的东西进行处理,使其成为可以达到使用者目的的工具。”在发现猿类这个与我们血缘关系最近的亲属懂得使用工具之后,科学家又发现它们懂得使用手语,使用自己制造的矛打猎,在基本的记忆测试中挫败大学生以及拥有其他一系列能力。

  2.猿类懂得使用语言

猿类懂得使用语言(图片来源:Bettmann/Corbis)猿类懂得使用语言(图片来源:Bettmann/Corbis)

  1976年5月21日,弗朗辛-帕特森(左)用美国手语问大猩猩“科科”是否饿了,“科科”给出肯定的答复。向大猩猩教授美国手语的大猩猩基金会表示,低地大猩猩“科科”出生于1971年,是目前语言能力最强的非人类动物。这只大猩猩掌握了1000多种手语词汇,了解大约2000个英语口语单词的含义,能够与人类交流。

  “科科”的智商在70至95之间,100是人类的正常智商。刚果民主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的猿类研究员托马斯-布鲁尔在电子邮件中表示:“大猿的语言能力与儿童相当。”约克大学的卢森指出:“大猿更擅长手语而不是口语,因为大猿对发音的控制与人类不同。”

  3.猿类在记忆测试中打败人类

猿类在记忆测试中打败人类(图片来源:Tetsuro Matsuzawa, Primate Research Institute via Kyoto/AP)  猿类在记忆测试中打败人类(图片来源:Tetsuro Matsuzawa, Primate Research Institute via Kyoto/AP)

  2007年进行的一项记忆测试,黑猩猩“阿尤穆”用手指触摸屏上的数字。日本京都大学灵长类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进行了两项短期记忆测试,让年轻黑猩猩与成年人展开对抗,最后以黑猩猩的胜利宣告结束。

  京都大学研究员松泽哲郎在2007年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表示,记忆测试结果颠覆了很多人一贯的想法,包括很多科学家在内。人们普遍认为人类在所有认知能力方面均超过黑猩猩。松泽哲郎是黑猩猩智能研究领域的先驱,他指出研究发现也让他感到吃惊。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的布鲁尔说:“大猿在这些测试中的表现比人类出色,它们以一种截然不同的方式记忆事物,速度超过人类。”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科幻电影场景或成真

太空繁殖很重要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航海家1号”航天器已在太空航行30年,它是迄今为止抵达最远太空区域的人造物体,然而这颗航天器在30年的太空航行路程仅是抵达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半人马座百分之一的路程。如果未来人类需要太空旅行至其它恒星系统,那么这将是一个百年计划。

  目前,尤其是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DARPA)的科学家仍十分乐观,他们着眼于实施百年内太空旅行。在科学小说情节中,基于当前较低的太空飞行速度,人类实现跨越恒星系统的太空旅行,进行太空生育应当是基本必要条件。但在近日召开的DARPA百年星舰会议上,科学家并不确定未来人类太空性爱生育或能实现。

  马萨诸塞州大学生物学家雅典娜-安德雷迪斯(Athena Andreadis)说:“零重力环境下生育将是一件麻烦事,孕妇需要依赖胎儿的重量才能将他产出体外。太空性生活也是非常困难的,在零重力环境下情侣没有牵引力,同时,任何一次‘撞击’都会使对方的身体弹至墙壁上。”

  其它研究人员猜测在零重力环境下,将损害胎儿发育,甚至使人们处于绝育状态。众所周知,驻留在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仅在几个月内就会增大对身体的损害性,长期脱离地球重力环境,不仅对人体肌肉有害,还对人体骨骼有损。

  在穿越太空阳的太空旅行中,制造“人造重力环境”对于人类生存是必要的,同时,太空舰船必须具有人类生活和死亡的自维持环境。但以上条件的实现已超出了当前人类科技水平。

  当我们正在研究讨论如何处理星际辐射对人体造成的损害以及发育之中的胎儿在太空零重力环境下的影响,假如在此之前灾难性事件就降临在地球,这将迫使人类把以上危险作为人类幸存的唯一希望。安德雷迪斯是《寻找新的生命:星际旅行生物学》一书的作者,她指出,当真正面临太空旅行时所遇到的困难远超出之前的预想,我们必须具有人员伤亡的思想准备。即使我们能解决如何在太空中性爱生育,我们仍需要新的技术实现太空异域生活。就像“化学火箭”将人类发送至月球并不能满足人类生活的条件一样。

  伊卡洛斯星际计划主管物理学家理查德-奥鲍索(Richard Obousy)说:“我们需要比当前更多的太空燃料,才能实现未来穿越太阳系的太空旅行。”据悉,伊卡洛斯星际计划是一个为期5年的太空研究项目,计划发射一颗无人航天器抵达某个星际天体。目前,伊卡洛斯星际计划由一个非营利的星际航天科学家小组负责,正致力于研制可以飞行至邻近恒星,勘测研究其周边行星并寻找潜在生命的航天器。

  当前可选择的其它方案包括使用核聚变作为航天器动力驱动,这项技术仍在研制初期,此外,科学家也考虑使用“反物质发动机”启动航天器。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对以上奇特的太空旅行新方案并不陌生,在过去该机构曾研究过使用反物质或者时空虫洞来实现太空旅行。当然这些构想还未实现。(悠悠/编译)

  相关阅读

  美国拟研制世界最大火箭 可送宇航员上火星(图)

  太阳系存第五大外行星 无理运行被逐变太空孤儿

  火星存水源找到最新证据 南极巨大干冰坑被发现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格雷格-达恩利用画笔和不同浓度的墨水绘制成这张水墨画。该图显示的是视网膜里的细胞格雷格-达恩利用画笔和不同浓度的墨水绘制成这张水墨画。该图显示的是视网膜里的细胞
这张手绘图显示的是人类海马状突起里的细胞,海马状突起是负责记忆和导航的重要大脑区域这张手绘图显示的是人类海马状突起里的细胞,海马状突起是负责记忆和导航的重要大脑区域
这张绘画显示的是靠近大脑皮层的地方,大脑皮层是一层组织,它被认为在人类感知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张绘画显示的是靠近大脑皮层的地方,大脑皮层是一层组织,它被认为在人类感知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北京时间9月27日消息,格雷格-达恩正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神经系统学博士学位,但是他利用工作中遇到的材料创作了世界上最与众不同的一些艺术作品。格雷格还绘制了一些树,但是这些“树”并非真正的植物,而是神经元,即组成人类大脑的细胞。

  格雷格承认:“我对亚洲艺术非常着迷”,爱画日本水墨画,这是一种日本绘画技法,利用不同浓度的墨水创作“冲刷”效果。格雷格在他的国家加拿大展出了这些作品,他在他的网站上说:“我特别喜欢日本江户时代极简单的滚轴和屏风画。我还是一名神经系统学的忠实粉丝。因此,当我的两大爱好能够结合在一起,神经元通过亚洲水墨画的优雅形式表现出来时,这对我来说是一种莫大的享受。”

  他说:“神经元可能非常小,但是它们拥有像树、花和动物等传统形式一样的美丽。我钦佩日本、中国和韩国艺术大师,因为他们的艺术简单而高雅,美丽而不俗。我在努力仿效他们的这种艺术风格。”(孝文)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天真的人类学家》  (英) 奈吉尔·巴利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年7月

英国人类学家奈吉尔·巴利因为他的这部名著《天真的人类学家》,而被称为“人类学界的卓别林”,可以想象在人类学界的著述中,这是本怎样的奇书。它的“奇”,首先是因为虽然它的属性无可争议地会被划归在人类学民族志的范畴,却在风格上与大多数的民族志截然不同——既抛却了晦涩的学术术语,也没有难以令非专业人士敬而远之的人类学理论,而是以一种学术著作罕见的软性视角和英国式的风趣幽默,真实有趣地记录了作者两度进入非洲喀麦隆某个不知名的部落,对多瓦悠兰部落进行田野研究的过程。

传统民族志往往都是将笔墨着力在如何全面展现自己所研究的对象上。这往往会导致民族志在表述上的八股文倾向,即按照人类学的几个主要研究领域顺序描述特定社区的文化与社会状貌,从而使很多民族志在文体上如出一辙。这种视角上天然的全知全能的优越感,却使得想要揭开被研究对象脸上蒙纱的希望越加渺茫。而巴利虽无法摆脱这一背景,却采用了一种特殊的民族志著述方式——从如何获得签证开始,巴利仔细描摹了他步步深入目的地的田野经历,既有如何与当地官员唇枪舌战,又有与当地传教士的意外结缘;而对于所见的一切,巴利毫不掩饰自己的惊讶之情:这些未开化的地方,何以一样会有贫富偏见?多瓦悠兰人为什么会歧视自己的母语?而因为文化的差异和冲突,巴利的无奈和疑惑则常常令人捧腹不止——比如巴利曾经对多瓦悠兰人喜欢的惯例说法十分困惑:“我问:‘谁是庆典的主人?’‘那个头戴豪猪毛的男人。’‘我没看到头戴豪猪毛的男人。’‘他今天没戴……’”

至于旅程中不断出现的经费、交通、沟通等等看来与学术无关的问题,巴利都以一种足够坦诚并且幽默的态度记录着。于是,我们的眼前浮现出的是这样一幅图景:一个踌躇满志、天真的英国人类学家,骤然降落到完全陌生的非洲部落,两个世界、两种文化的冲突,令他陷入窘境而笑话百出。

令人感慨的是,巴利这种看似不够学术的态度却极真实地体现了田野工作的当时性,而这并没有令多瓦悠兰人的性格特征和文化状貌退居后台,相反这种人类学家与当地人互动的情境式的再现,让多瓦悠兰人变得真实可触,而非只是存于冰冷文本中的被研究者。

其实,就连田野工作的“发明者”马林诺夫斯基也曾经在他的一本著述中流露出自己并非全知全能,而是有缺点的凡人,但据称,这样的论调激起了人类学界的愤怒——本该是以一种完美姿态,甚至是一种带有优越感的姿态去揭露一个陌生而原始的世界,怎么可以持有自我怀疑的态度?但当质疑之声渐渐退去的时候,这一论调迫使人类学研究者们开始意识到田野作业的研究方法的局限性。进而,田野作业文本记录的可靠性、人类学的表述危机,乃至人类学这门学科本身的特质都不断被重新审视。

时隔多年,巴利在这本《天真的人类学家》中靠他自称的这些“非人类学”、“无关宏旨”、“不重要”的田野记录,以情感和实例再一次袒露了田野工作的困顿以及人类学家本身的局限性,以一种宽容之心巧妙地直面了人类学研究中的悖论。虽然,巴利之后,这个悖论依然存在,但巴利的迂回和智慧,却让我们紧绷的神经一下子放松了,而后得以一种直面而非回避的态度勇于反思,而这样的反思令人类学这一学科生机勃勃。这也是这本著作的学术价值所在。来颖燕

发表在栏目: 文化


现代人真有穴居人的血统?

  科学网(kexue.com)讯 科研人员此前已发现,现代人基因组中的少量基因来自尼安德特人。然而,12日刊登在美国新一期《国家科学院学报》上的一项研究表明,二者之间的基因交换并不常见。

  尼安德特人是远古分布在欧洲大陆的最主要古人类,是与现代人在进化学上最近的亲族。迄今,有关尼安德特人的最早遗迹出现在距今约40万年前,其分布遍及欧洲和西亚。距今约3万年前,尼安德特人逐渐灭绝,进而被现代人的祖先取而代之。

  瑞士日内瓦大学和伯尔尼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计算机模型,模拟了现代人自5万年前从非洲东北部扩张以来同尼安德特人之间的可能联系。通过比对现代法国人和中国人的DNA样本,他们发现在大多数情况下,尼安德特人和现代人祖先之间杂交繁殖的成功率很可能不到2%,因此基因交换也非常有限。

  研究人员说:“由于这种杂交后代的健康状况非常差两个物种之间的基因交流存在极强的障碍。”

  不过这样的发现也不足为奇,前不久的消息更加听人吃惊,科学家找到了原始穴居人的灭绝之谜。

  在几十万年前欧洲的统治者并非现代人类,而是穴居人,他们在这片大陆上生存了30万年最终消失。欧洲的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了穴居人灭绝的真实原因。英国剑桥大学研究员发现穴居人灭绝的真实原因——现代人类从数量上战胜了穴居人。

  现代人类最早进化于非洲,抵达欧洲时数量已是穴居人的10倍,并逐渐占据了穴居人的栖息地。人口数量上的戏剧性变化意味着穴居人无法在零摄氏度以下的冬季生存下来。而现代人类不仅数量占绝对优势,并且拥有复杂的交流方式,彼此间依赖着互相帮助,并能在物资紧张时期进行简单的贸易交换。

  剑桥大学教授保罗-梅拉斯(Paul Mellars)说:“大约4万年前,面对这样的竞争,穴居人最初开始撤退到欧洲大陆偏远区域,并最终在偏远地区存活几千年后彻底灭绝。”

  梅拉斯带领的研究小组研究法国西南部佩里戈尔地区的废墟发现这里是曾是欧洲大陆穴居人和现代人类生存密度最大的区域,他们发现清晰的证据表明,现代人类进入该区域的数量是穴居人的十倍,从使用的石质工具和动物骨骼来分析现代人类占据的时间更久一些。

  研究人员将这项最新研究发表在《科学》杂志上,首次指出最早期现代人类数量远超过穴居人,并揭开长期令人费解的穴居人灭绝之谜。

  是否现代人类拥有更高智慧的大脑,以及比穴居人智力更高仍倍受争议,但是专家指出现代人类的复杂洞穴壁画以及使用长矛狩猎已证实了他们的创新性。梅拉斯教授强调称,无论如何,现代人类拥有更先进的狩猎技术,使他们的数量能超越穴居人,并成功地占据了穴居人的地盘。

  据悉,穴居人和现代人类拥有非洲共同祖先,大约40万年前,早期穴居人离开了非洲,抵达欧洲和亚洲,然而我们的早期祖先却仍逗留在非洲,并进化形成现代人类。大约10万年前,现代人类也离开了非洲,向欧洲大陆进行迁徙。

  现代人类与穴居人在欧洲大陆共同生存了2万年,最后穴居人灭绝消失。2010年,一项基因研究报告显示当时出现少量杂交人群,目前现代亚洲和欧洲人大约有1-4%的穴居人DNA基因。

  (科学网kexue.com 瑞恩)

  相关阅读

  捷克发现5000年前穴居人尸骸 或为最早"同性恋"

  穴居人手臂似"大力水手" 与猛犸近距离战斗(图)

  尼安德特人或具深层情感 同情心助人类演化(图)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据台湾《联合晚报》报道,根据8日出版的一篇研究报告,40亿年前流星雨撞击地球,造成数十亿吨液化黄金和白金沉入地核。如果不是这一撞,人类可能永远不会看到影响文明这么深远的黄金。

  在星球形成之际的剧烈波动期,地球是一团融熔状态的矿物。许多星球大小的天体撞击这团融熔矿物,也点燃这些矿物。

  这些天文级的撞击可能撞出了月球,并且造成数十亿吨的液化黄金和白金沉入地核。这些液化黄金和白金,数量足以做一层4米的地壳。

  那些黄金和白金从此留在地心,那是人类贪心不足的手永远伸不到的地方。

  这是已经确定的理论,但剩下一个终古未解之谜,是为什么还有黄金留在地球的外皮 (亦即地壳)和外皮底下那层地幔(又称地函)里。

  绝大部分原有的黄金和白金都在地球形成的早期沉入地心,目前地球由硅酸盐构成的地幔里,黄金和白金比当初沉剩的数量要多数千倍。

  这些多出来的黄金白金只可能是地球硬化 (或至少局部硬化)后,从外层空间进口而来的。

  英国布里斯托大学教授维尔柏率领一支三人团队,分析古代格陵兰岩石,这些岩石形成于地核形成之后、假设的流星撞击之前。

  他们以先进科技测量钨的同位素结构。钨和黄金及其它重金属一样,在地核形成过程中沉向地心。

  原子如果化学结构相同但中子数目不同,称为同位素不同,这些细微的差异能显示一种矿物的起源和年龄(时代)。

  将格陵兰岩石和地球其它地方的较近代岩石比对,这些岩石的同位素182W(钨)含量多出百万分之15。差异虽细,却是确凿的证据。

  这差异完全可和理论互证:多出来的黄金是远古黄金雨带来的。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第 6 页,共 2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