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在人类都为情人节欢庆之时,加拿大北部的两只北极熊也温情地“熊抱”在了一起

  科学网(kexue.com)讯 2月14日消息,虽然北极熊是自然界凶狠的杀手,但是它们也有温情的一面。冬天就要走远,春天即将来临。在人类都为情人节欢庆之时,加拿大北部的两只北极熊也温情地“熊抱”在了一起,似乎感受着彼此美丽的爱情。

  据国外媒体报道,野生动物摄影师阿列克谢·季先科在加拿大北部马尼托巴湖上拍到了这一精彩瞬间。照片中,雪花弥漫的世界里,两只北极熊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敦实一点的北极熊揽着自己的“爱人”,被揽着的北极熊乖乖地把头伏在它肩上,安静而甜蜜。

  阿列克表示,简直不敢相信这一切,当看到这温暖的一幕时,即使四周雪花弥漫,但他却不再感觉寒冷。

  此前,阿列克谢在加拿大北部拍到一对北极熊情侣在冰上跳交谊舞的情景,跳舞时,一只北极熊竟然还将前爪搭在自己爱人的肩膀上,和人类如出一辙。

  (科学网-kexue.com 蜘蛛侠)

发表在栏目: 自然


食火鸡非常凶猛,能对人类产生致命威胁

  近日,强飓风“雅斯”在澳大利亚东部昆士兰州海岸登陆,给昆士兰州农作物造成严重破坏。据外国媒体报道,由于食物链断裂,目前,当地一种被称作“食火鸡”的大鸟开始外出觅食,可能对人类产生威胁。

  本月3日在昆士兰州北部的海岸发生了五级飓风之后,这里的居民已被告知远离这种大约六英尺(约1.83米)高的食火鸡。

  据介绍,这种鸟生活在热带雨林中,以拥有12厘米长、类似匕首一样锋利的爪而著称。利爪结合强有力的腿,它们能够将人类内脏钩出,而对付狗和马只需一击即可致命。这种鸟类感到受到威胁的时候就发起攻击,2007年,它被吉尼斯世界纪录收录进“世界上最危险的鸟类”。

  由于人类活动,食火鸡的生存受到威胁,据统计仅剩1000只。现在,由于飓风摧毁了它们的栖息地——热带雨林中的树木,这些鸟不得不“外出”寻找食物。

  自然资源保护人士鲍勃欧文以及鳄鱼猎手史蒂夫 欧文说,热带雨林可能需要18个月才能恢复,如果要等到那时候,许多食火鸡都会饿死。

  当地政府正在筹备紧急空降食物,以试图让这些食火鸡远离住宅区,并且已经警告当地居民注意这些饥饿的鸟。昆士兰州可持续发展部长凯特琼斯 (Kate Jones)表示:“为了当地居民的安全以及食火鸡的可持续发展,请人们不要喂它们食物。前来向人类讨要食物的食火鸡会变得十分危险以及富有攻击性。

  据媒体报道,1926年,一位名为菲利普.麦可林(Philip McClean)的16岁少年在与一只食火鸡的斗争中不幸身亡,这是目前唯一有记录的人类被食火鸡夺去生命的事件。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科学网(kexue.com)讯 2月14日消息,绵羊一直以温驯著称,聪明、凶猛等词似乎都不适合用在绵羊身上。然而,近日,英国科学家发现绵羊并不像人们以前认为的那样愚蠢。

  据国外媒体报道,绵羊从来没有被视作很聪明的动物,但实际上它们非常机灵,能够作出“行政决策”,还有着很好的记忆力,能够记住两年前的朋友。剑桥大学的科学家表示,它们能记住面孔,不管是其它羊的面孔还是人脸,在看照片的时候很轻松的就能回忆起认识的面孔。

  这是劳拉博士和珍妮弗博士是在研究遗传性慢性舞蹈病等神经退化症时意外得到以上发现的。当时他们研究了一种新的转基因绵羊,这种绵羊携带了可导致人类慢性舞蹈病的基因。他们要将这种转基因绵羊与正常绵羊进行对比。他们对7只家养雌性绵羊进行了一系列针对慢性舞蹈病患者的测试。结果令人吃惊。

首先,他们在绵羊面前依次放置成对的不同颜色的桶,每次有一个桶中盛有食物。然后他们将食物从一个桶中移入另一个桶中,同时还改变桶的颜色,最后改变桶的形状。绵羊学着认出了不同的颜色组合,并根据颜色组合的不同改变行为,它们还会根据桶的形状的变化改变行为。专家表示,只有人类和其他灵长类动物能作出这类反应,其他大型动物要做到是很困难的。然而,绵羊成功地完成了需要前额皮质来完成的任务。

  据科学网(kexue.com)了解,绵羊和人类一样,在身处群体和独处时的表现会有所不同。绵羊一般是群居,群居时它们比较笨拙。当你让它们单独行动时,它们的表现就会有所不同。

  (科学网- kexue.com 蜘蛛侠)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据香港《文汇报》2月14日报道,著名科幻电影《2001太空漫游》中出现的人工智能计算机可望成为现实。英国科学家与欧洲太空总署(ESA)正携手研发由人工智能控制的宇宙飞船,它能像人类一样自行作决定,将来或逐步取代航天员执行太空任务。
英国工程人员在ESA支持下研发的这个控制系统,将使人造卫星、机械探索器和宇宙飞船执行自行控制。装备这系统的太空飞行器,将能够学习、确认问题、执行任务期间自行适应、进行维修,并自行决定如何能最理想地执行任务。
领导研发人工智能控制系统的南安普顿大学教授韦雷什表示,这项技术最终将用到运载航天员的宇宙飞船上,减少人类参与太空探索的需要。他说:“目前需要控制员在地球全天候监察的通讯卫星和太空任务,将来可由自主控制系统自行操作,能大大降低成本,可望成为下一代的飞行器。”
宇宙飞船人工智能控制系统,能展示之前只有人类做到的安排优先次序和决策。系统能订下目标、预测可能面对的难题和迅速计算出如何处理,其评估信息的数量远超人类工程师。该系统能阅读英文文件,因此可使用一般语言接收新指令或新信息,操作人员毋须输入特别程序编码。
该研究细节的公布时刻,正值ESA发射第2架机械人货机前夕,这架名为Johannes Kepler的自动运输飞行器,将于15日由“亚瑞安5ES”超级火箭搭载,在法属圭亚那发射升空。这将是欧洲太空总署第200次太空发射,载有逾20吨货物也是历来最大载重量。Johannes Kepler由Astrium公司设计和制造,将跟随预先编好的路线飞往国际太空站,最后通过机上的感应器和防撞系统与太空站对接。
报道称,若今次任务成功,将推动科学家将自动运输飞行器用于载人任务,使欧洲在这方面的步伐追上美国、俄罗斯等国家的脚步。
发表在栏目: 科学

2008年12月30日联合国第63届大会决定将2011年作为国际化学年(IYC2011),委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负责以“化学——人类的生活,人类的未来”为主题在全世界范围内安排,庆祝化学取得的成就和化学为人类文明进步所作出的重要贡献。组织此项活动旨在“增进公众对化学重要性的认识,鼓励青年人热爱化学,憧憬化学的美好未来”。与此同时,2011年适逢居里夫人获诺贝尔奖100周年和国际化学会联合会成立100周年,借此机会,联合国也有意感谢女性对人类科学事业发展作出的贡献,强调科学研究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作为一线教育科学工作者,深感当今社会已经完全不同于当年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年代,基础学科,特别是化学发展确实面临学科吸引力不强、声誉不佳的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十分复杂,但公众对化学缺乏客观公正认识肯定是最主要的原因。
人们过多地将化学与环境污染、恐怖威胁、化学武器等联系起来,化学给人类带来的似乎只有这些东西。在我国,人们甚至将近年出现的三聚氰胺奶、吊白块、假鸡蛋、假化肥、假农药等重大掺杂使假事件也要归罪到化学工作者的头上。
很少有人认识到,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粮食蔬菜供应1/3源自化学肥料和化学农药的使用。考虑到当今粮食蔬菜供求基本平衡这一事实,如果没有公众“憎恨”的化肥、农药的使用,地球将只能承载世界现有2/3的人口,或者说,我们的人均食品蔬菜摄入量将减少1/3,不难想象,那将是一个多么动乱不堪、弱肉强食的恐怖世界!同样,没有化学就没有使人类疾病得以治疗的合成药物,人类的平均寿命起码要减少一半。化学的发展,使合成纤维占据了纤维市场的半壁江山。可以毫不夸张地讲,没有化学,就没有温暖,世界也没有视觉上的丰富多彩。
大家都在讲,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人类的资源利用能力已经不限于地表,正在向地表以下、向海洋、向太空发展,但是很少有人想到这些技术进步和发展的基础是满足特别需要、具备特别性能的新材料的发现。而这些材料的创制难以离开化学学科的贡献。然而这些贡献、这些发现,并未得到国际社会应有的承认,在世纪之交评选出的激光技术、半导体技术、计算机技术、生物技术、核技术和航空航天技术这6项所谓20世纪人类社会取得的最伟大科学成就中竟然没有一项与化学直接相关就是一例。所以,难怪有人说化学学科是人类历史上遭遇最大不公的学科之一。
事实上,起源于19世纪、发展完善于20世纪的化学合成技术,应该说是20世纪人类在科学技术发现、发明方面最伟大的成就。可以这么说,没有上述六大技术,人类还不至于无法生存,而没有上世纪的化学合成技术,人类真的将会落入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有病无药的尴尬境地。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化学学科的发展与人类的生存、生存品质的改善都是密切相关的。从这个角度讲,通过设立国际化学年让公众加深对化学的认识,纠正人们对化学的偏见确实极为必要。当然,也必须正视化学学科发展中给自然、给人类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化学工作者应该以更加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从事研究、从事发展,在为人类生存品质改善努力的同时,更多地考虑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化学学科的繁荣、声誉的改善,关键在于化学从业人员的责任心和学科自信心。说到这一点,遗憾的是,并非所有化学从业者、学习者都关注学科发展和学科未来。在学科内部,甚至出现了非常不应有的“化学无前途说”。有人认为,百年之后,化学将不再以一门独立学科存在,这是因为有机化学、化学生物学将融入到生命科学之中,分析化学将被环境科学和生命科学所瓜分,无机化学、高分子化学将被材料学所涵盖,物理化学将加入物理学阵营,以至于著名化学家Whitesides多次呼吁要再造化学。
直至最近,Whitesides和Deutch还为英国《自然》杂志出版的国际化学年纪念专辑撰文,再次呼吁对化学进行改革。类似的呼声在国内也出现过,几年前,国家最高科学奖得主徐光宪院士、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白春礼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原副主任朱道本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姚建年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部常务副主任梁文平先生等有识之士,曾多次就化学学科的发展和再造发表过真知灼见。
问题是,面对公众、面对年轻一代的是一线教师和一线科研人员,甚至就是正在专业成长中的研究生,这个群体的学科认识水平和学科态度更能影响社会对化学的认识、对化学的理解。因此,为了人类、为了社会、为了对学科负责,当今的一线化学工作者有责任了解化学学科的过去、化学学科的发展、化学学科的走向,从而增强学科责任感,增加学科自信心,以自身的感受和言行影响社会、影响公众。
稍懂一点科学史的人都知道,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化学诞生于17世纪后半叶。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化学逐渐走向成熟。化学研究的对象不断拓宽,化学研究的内容日益丰富,化学能够动用的研究手段日渐多样。与之相应,化学的概念也在不断演变。概括来讲,20世纪以前,化学被定义为“研究物质本性及物质转化的科学”。
不过,应当注意,那个时候人们对物质结构和物质本性的理解还是非常肤浅、非常低幼的,并不包含今天我们所了解的许多内容。例如,直到20世纪初原子结构模型提出和放射性发现之后,人们才认识到物质结构和性质的复杂性。至此,化学家才将自己研究的内容开始局限在核外电子运动层面,而且要求这种运动的外部条件不能远离标准态。这样,化学就获得了一个几乎延续到今天的定义,即: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以及物质间相互转化的科学。不过还要强调的是,这里所说的物质仅仅是指由原子、分子所组成的狭义的物质,而不包括核内物质和等离子体等物质和物质形态。
当然,今天的情况又发生了变化,化学的研究内容已经远远超越了上述狭义的物质范畴,等离子体化学、天体化学、核化学已经成为现代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此可见,化学学科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以至于在美国化学会第215届年会上,与会人员提出以M打头的6个单词或短语来定义化学:Molecules,Materials,and Matter;Make it,Measure it,and Model it。很显然,前3个单词是讲化学研究的对象,即化学不但研究分子和一般概念上的材料,还要研究无所不包的物质;后3个词组是指制备、测量和模拟。
在此,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之所以用“Make”而不用化学工作者常见的“Synthesis”,主要原因是化学学科发展到今天,合成只是化学工作者创造新物质的一种途径,借助超分子化学原理,通过组装单元之间的非化学键作用形成有序聚集体和结构构成了化学工作者创造新物质的另一条途径。因此,当今化学学科创造新物质以“合成+组装”为特征,而不仅仅局限于合成。同样,定义中使用了“Measure”而不是常见的“Analysis”,原因同样是“分析”的内容大大拓展了,不再局限于原来的定性、定量、波谱和衍射分析了,依靠各种观察手段进行的形貌分析变得愈来愈重要了。“Model it”是化学工作者借助数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成就而发展起来的一套新的化学研究手段,即模拟和仿真研究。
不难看出,这一定义尽管不怎么符合常规概念叙述办法,但确实比较完整地反映了化学学科发展的现状。
事实上,针对化学学科的发展,还有人将化学定义为“研究生命和非生命物质结构与结构转化的科学”,也有将化学定义为“研究信息的分子储存和超分子加工的科学”。尽管这些定义还远未被科学界接受,但确实不无道理。最近,诺贝尔奖获得者、超分子化学之父Lehn在对化学学科历史发展和化学进化现象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动态建构化学(Constitutional Dynamic Chemistry)和适应性化学(Adaptive Chemistry)概念,以期强调化学学科内容的动态性和化学学科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不断穷尽特点。可以说,化学概念的不断发展部分反映了化学学科的发展活力。
今年是百年一遇的国际化学年,化学工作者应该像《自然》杂志编辑所建议的那样,承担起学科的公共责任,借此机会宣传学科,宣传化学对其他众多学科的支撑作用,让公众了解“化学就是未来,没有化学就没有未来”、“化学不能代替一切,但没有化学肯定没有一切”这些基本的道理。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正面临资源日渐枯竭、能源供应日渐不足、环境品质日渐蜕变等前所未有的困难,在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这些根本性问题过程中,任何学科都无法替代化学学科的作用。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化学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作者系陕西师范大学校长、材料与科学学院教授)
《科学时报》 (2011-2-14 A1 要闻)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近日,研究人员在东帝汶寻找巨鼠化石过程中,意外发现1万多年前的人脸石刻。

  法新社11日报道,研究人员在东帝汶莱纳·阿拉洞发现一些岩石上刻有风格化人脸图案,其中一人戴太阳状环形头饰。

  按法新社说法,这是人类首次在东帝汶发现类似古代石刻,也是这一地区发现的唯一一组更新世人脸石刻作品。更新世结束于大约1.2万年前。

  除人脸石刻外,研究人员在莱纳·阿拉洞发现其他一些人类留下的远古艺术品,有些艺术品的创作年代可追溯至3万年前。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去年宣布在这一洞穴内发现一种巨鼠的遗迹,这种巨鼠体如小狗,如今已灭绝。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机器人是当今世界备受关注的前沿课题,随着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网络技术等快速发展,机器人技术也得到了飞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智能机器人的研发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智能机器人的功能与人更接近了。然而,目前最高级机器人的智力也只相当于小孩子的智力,与此同时,机器人的研发几乎没有统一的标准,大部分机器人学家也都让机器人用自己研发的方式来积累数据。这就让机器人很难共享人类已经创造的丰富知识。
据英国广播公司(BBC)2月9日报道,最近,欧洲科学家启动了RoboEarth(机器人地球)计划,试图让机器人共享信息并存储它们的发现。这意味着机器人很快将拥有自己的互联网和维基百科。届时,当机器人执行任务时,它们能下载数据,并寻求其他机器人的帮助,更快地在新环境下工作。执行该计划的研究人员希望,该研究能通过给机器人装备人类创造出来的、不断丰富的知识库,让机器人更快地为人类服务。
RoboEarth的研究人员之一、瑞士联邦理工学院的马克斯·魏贝尔表示,RoboEarth的指导思想是研发出方法,帮助机器人编码、交换信息、对知识进行再利用等。他说,现在,大多数机器人都用自己的方式来看待周围的世界,几乎没有统一的标准;而大部分机器人学家也都让机器人用自己研发的方式来积累数据。这就让机器人学家很难共享知识或在某个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因为每个机器人学家都在解决同样的问题。
相反,RoboEarth项目希望能够定义机器人积累的信息,以便让所有机器人能发现并使用这些信息。
魏贝尔介绍到,RoboEarth既是一个通讯系统,也是一个数据库。在这个数据库中,将会有机器人工作地点的地图信息、机器人遇到物体的描述以及如何完成不同的行为的指令。
魏贝尔将该数据库称为机器人的“维基百科”。他解释说,人们使用维基百科分享知识,对信息进行编辑,不断添加知识,并获得这些知识。机器人也需要一个这样的数据库。拥有这样一个数据库非常有意义,如果机器人进入一个以前从未曾到过的地方,咨询RoboEarth能获得这个地方、有关物体和任务的信息,随后,机器人能快速地进入工作状态。
尽管也有科学家正在着手进行其他项目,为机器人看待世界,编码信息的方式制订标准,进行RoboEarth项目的科学家希望能一马当先,让机器人更好地为人类服务。魏贝尔说:“其中的关键是让机器人分享知识。”
例如,当人们要求机器人摆好饭桌时,RoboEarth能帮助机器人理解这句话的具体含义,并了解为了完成任务需要用到哪些物体。
大约35名研究人员在为欧盟资助的这个项目工作,该项目为期4年。现在,初期工作已取得一些阶段性的成果,比如,科学家研发出了一种方式:让机器人可以下载要完成的任务并执行该任务;机器人也可以将修改后的位置地图上传到该数据库中供其他机器人分享。魏贝尔说,因为机器人对人类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诸如RoboEarth这样的系统必不可少。
RoboEarth也有望成为日益庞大的服务型和家居型机器人的助手,未来10年内,服务型和家居型机器人可能“飞入寻常百姓家”。
更多阅读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美国研究人员2月10日公布研究报告称,他们对人类祖先——南方古猿阿法种的一个足骨化石进行分析后发现,这些具有与现代人类似的足弓。这一发现表明,南方古猿阿法种可能已经放弃了树栖生活,而主要以直立行走的方式在地面行动。
南方古猿阿法种生活在距今390万年至290万年前,其最著名的代表是1974年出土自埃塞俄比亚的“露西”,她被看做是人类起源研究领域里程碑式的发现。
“露西”生活在距今约有320万年前,生前是一位20多岁的女性。部分骨骼化石显示,她可以直立行走。不过由于未能发现其足骨,科学家对“露西”是像现代人那样直立行走还是一种树、地双栖活动未有定论。事实上,科学界长期以来也在辩论南方古猿阿法种究竟在什么程度上属于双足动物,相关研究也因为缺乏南方古猿阿法种足中段关键骨骼化石而进展不大。
美国密苏里大学、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研究人员在10日公布的报告中描述了一个同样出土自埃塞俄比亚的足骨化石。他们称,该足骨是一个保存得“近乎完美”的第四跖骨(连接脚趾与足底的长骨之一),有数个与现代人足骨类似而异于其他猿类足骨的特征。例如,其两端是相互扭曲的,其足底与脚趾以一个锐角的角度倾斜。
研究人员认为,该化石显示,南方古猿阿法种类似现代人的足弓应该具备足够的强硬度助其蹬离地面,同时也具备足够的柔韧性以吸收震动,他们的脚可能已从便于握抓的结构转化成为一种与人类似的、便于行走和奔跑的结构。
相关研究成果将发表在11日出版的新一期美国《科学》杂志上。
“如今我们知道,‘露西’及其亲戚具有足弓,这将改变我们了解的有关他们生活在哪、以什么为食以及如何躲避猎食者等知识”,文章第一作者、密苏里大学教授卡萝尔·沃德表示,“进化出足弓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基础性转变,因为这意味着放弃利用大脚趾抓握树枝的能力,同时也表明,我们的祖先最终放弃了树上的生活,而最终选择了生活在陆地上。”(来源:新华网 任海军)
更多阅读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科学家们建议,人类应该设计一种标准协议专门用于书写让外星人可以理解的文字。
科学家们建议,人类应该设计一种标准协议专门用于书写让外星人可以理解的文字。
发送于1974年的阿雷西博消息,目的地是2.5万光年外的一个球状星团。
发送于1974年的阿雷西博消息,目的地是2.5万光年外的一个球状星团。

  科学家们建议,人 类应该设计一种标准协议专门用于书写让外星人可以理解的文字,同时应该建立一个网站,研究人员可以通过网站发布他们对候选消息的解码结果以确保这些消息能 够被理解。
 

  美国堪萨斯大学物理学家迪米特拉-安特里等三位外星智能搜寻专家近日在《太空政策》杂志上发表论文提出了这一建议。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行星 科学家迈克尔-布斯奇表示,“如果你准备与外星人进行对话,那么最基本的要求是,你最好能够拥有让人可理解的东西。”布斯奇此前曾经尝试设计过一种理想中 的外星人明信片,但他并没有参与安特里等人最新研究。
 

  在过去50年中,人类的“搜寻外星智能”计划一直在尝试发现外星文明,但该计划仍然主要是依赖于现有天文学观测数据。安特里等科学家们认为,此 前发出的一些消息,都太过复杂,而且往往以人类为中心,即使科技高度发达的外星文明甚至都可能无法理解这些消息。安特里表示,“先不要考虑发送消息到遥远 的星球上,仅仅在地球上,如果我在Mac机上生成一个演示稿,可能在另一台Windows机器上都无法打开。”
 

  人类发送出去的第一批消息就是1974年的阿雷西博消息,目的地是2.5万光年外的一个球状星团。阿雷西博消息包括了一幅低分辨率的人类图片, 数字1到10,以及用于传输这个消息的射电望远镜的图片。论文的联合作者之一、法国国际空间大学天体生物学家朱莉娅-德玛琳斯表示,“本质上讲,这种消息 没有更多的实际意义。它很酷,但不是一种真正定向的消息。”
 

  此后的四组消息分别是1999年和2003年的“宇宙呼唤”、2001年的“青少年消息”和2008年的“来自地球的消息”。这些广播消息传向 更近的星球,距离地球大约20到69光年之间,人类有希望能够回收任何听到这些消息的外星人的反馈。这些消息主要包含了由公众提交的经典音乐、照片和绘 画,体现了凡人情感价值方面的信息。但是,对于甚至可能连眼睛和耳朵都没有的外星人来说,这些消息可能毫无价值。
 

  为了提高外星人听到我们人类消息的机会,安特里、德玛琳斯以及美国宾州州立大学天体生物学家雅各布-哈克-米斯拉等人建议,人类应该设计一种标 准协议专门用来书写“搜寻外星智能”计划中发送的消息。米斯拉表示,“我们的论文实际上是在呼吁一种团结合作,共同思考如何向外星人发送消息。目前,所有 的消息都很乱。如果能够有一个更统一的标准,那将可能增加我们成功的机会。”
 

  科学家们认为,这种协议应该包括如下主要要素,消息长度(最初应该保持较短)、信号编码方法(二进制可能是最佳选择)、传送方式(无线电或其他 方式)、信息内容(数学、科学或人类文化等)。最基本的思想是,消息要简单明了。米斯拉表示,“我们希望消息不要以人类为中心,确保答复能够最容易理 解。”
 

  这篇论文仅仅是第一步。三位科学家正在努力邀请各领域科学家、哲学家,准备组成一个专门委员会,共同思考和设计这种协议。一旦规则制定出来,研 究团队将建立一个网站,全球各地的研究者均可提交适合这种协议的消息,并相互为对方解码,看是否能够理解每个人提交的消息内容。科学家们希望今年夏天这个 网站能够建立起来并开始运行。(彬彬)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研究人员发现的一块早期人类足部骨骼化石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早期人类足部第四跖骨证实足弓的存在


生活在320万年前“露西”的3D模型


露西生活在370万年前-290万年前,当时的早期人类可以直立行走

 

  据国外媒体报道,这是改写人类进化历史的突破点,研究人员发现的一块早期人类足部骨骼化石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该项研究结束了数十年的一项争辩 ——人类祖先什么时候结束了像猴子一样在树林之间攀爬,并开始像现代人类一样双腿直立在陆地行走。目前,这项最新研究发表在最新出版的《科学》杂志上。
 

  科学家在埃塞俄比亚Hadar地区发现的足部骨骼是一个完整的第四跖骨,这是连接脚趾至足底的最长一节骨骼。该骨骼化石属于南方古猿,1974年发现的著名“露西”骨骼就属于这一分支。
 

  此前,考古专家认为生活在180万年前-7万年前的直立人是最早从树居环境转变为陆地直立行走的早期人类,但这项最新研究将该日程表向前追溯了100万-200万年。
 

  考古学家表示,露西的足部骨骼具有足弓,这一特征仅存在于能够奔跑和长途行走的现代人类。美国密苏里州大学的卡罗尔-沃德(Carol Ward)博士负责此项研究,他说:“目前,我们知道露西和她同时代生活的早期人类具备了足弓特征,这将很大程度地改变他们当时的生活方式,包含饮食习惯 和如何避开掠食性动物。”
 

  足弓的形成奠定了现代人类的直立行走基础,这是因为早期人类放弃了利用第四跖骨攀爬树木,见证了早期人类如何放弃树居环境,来到陆地上直立行走。
 

  露西生活在370万年前-290万年前,当时的早期人类可以直立行走,然而,研究人员却并不知道是否他们多数时间是四肢行走,还是选择直立行走。
 

  沃德博士表示,足弓是人类直立行走的关键性特征,因为足弓能够吸收行走时的震动,提供一个很难弯曲的足部支撑平台,让人类能够轻松地向前行走。 随着对早期人类进化的足弓深入研究,将证实这种人类足部独特结构是人类运动的必要条件。

  (蜘蛛侠)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20 页,共 2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