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人类肠道宏基因组计划(MetaHIT)的一个法国小组研究发现,按照人类肠道微生物的主要类型,可将人群划分为3类,就像世上有4种主要血型一样。这有助于找到肥胖症和肠炎等病症的原因,也将带来个体化医疗。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近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
微生物细胞与人类细胞的比例约为10∶1,科研人员也越来越重视人类体表和体内的细菌细胞。在美国,人类微生物组计划旨在给我们鼻子、口腔、皮肤、肠道、尿道以及生殖道的所有活细菌分门别类;欧洲人类肠道宏基因组计划(MetaHIT)联盟中法国国家农业研究院微生物基因研究部负责人达斯科·欧利希所属的小组正致力于研究肠道。
欧立希领导的研究小组利用基因筛查来鉴别排泄物中的微生物。他们将来自22个欧洲人的样本和17个来自美国和日本的样本进行对比后发现,肠道微生物菌群只有3种类型,这些类型与年龄、性别、种族或饮食结构无关,这推翻了研究小组早期的分析。
他们按主导类型将这些微生物组命名为类杆菌属(Bacteroides)、普氏菌属(Prevotella)和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类杆菌属已知擅长于分解碳水化合物,所以这种类型的人可能会抵抗肥胖;普氏菌属擅长于分解肠道黏液,这种黏液会增加肠道疼痛;而某些瘤胃球菌属有助于细胞吸收糖分,使体重增加。
但研究小组对此给出3种可能的解释:一是人的肠道微生物构成取决于血型;二是认为这由新陈代谢所决定,人们清除结肠内由食物发酵而产生的过多氢气的化学路径有3种,肠道微生物可能与此有关;第三种解释是,由婴儿出生后接触的第一种微生物决定,这种微生物引发了免疫系统,由此形成了不同类型。研究小组正在测试第一种可能性。
此外,研究还能将特殊肠道菌种和某些个人特征联系起来。比如只需样本中6%的微生物菌种就能诊断出肥胖症,准确率达到80%—85%;或根据一份排泄物样本,判断出人的年龄。(常丽君)
考古人员对发掘的洞穴进行清理。
动物牙齿化石。
旧石器时代遣物。
疑似骨锥。
考古人员清理古人类火塘底部灰烬层。张晓理/图
核心提示
当今世界上古人类学研究有两大热门课题:一为人类起源,二为现代人类起源。人类起源于非洲已基本达成共识,而关于现代人类起源,国际学术界有两种说法:一是“非洲起源说”,另一种是“多地区进化说”。持第二种观点的学者认为,中国现代人是在自己的土地上进化而来的。然而,在证实这一观点的过程中,缺失距今10万年至3万年前的考古资料。
值得庆幸的是,日前在栾川县发现的龙泉山古人类遗址正好处于这一时段,其所属年代距今5万年至3万年。
龙泉山遗址是如何被发现的?它的发掘过程又是怎样?在这里出土的大量遗物能否还原古人类的生活状态?它对研究现代人类起源有着怎样的意义?
曾被当作“恐龙遗址”保护多年
栾川县城关镇西北,有一座龙泉山公园。沿公园西大门北侧一条小路上山,前行50多米,有一个不起眼的洞穴。别小看这个洞穴——从今年年初开始,来自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栾川县文物管理所和北京师范大学的文物工作者就会聚于此,对洞穴进行考古发掘。
经过3个多月考古发掘,日前,该洞穴地考古发掘工作已基本结束。发掘结果显示:此处属旧石器时代晚期(晚更新世晚期)古人类洞穴遗址。
20日上午,当我们随洛阳市文物工作队队长周立一起来到该遗址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洞口北侧的一块写着“恐龙遗址”的石碑。
在场的栾川县文物管理所所长庞海娇说,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附近村民在此发现不少化石,大家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就把它们统称为“龙骨”。
据当地村民讲,20世纪80年代,当地进行了一次炸山崩石,之后更多的“龙骨”露了出来。栾川县建设部门的一位工作人员把这些化石拿到北京去鉴定,回来后,这里就立起了一块“恐龙遗址”的石碑。
文物普查“查”出“真实身份”
导致“恐龙遗址”身份发生变化的,是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
庞海娇介绍,从2008年开始,栾川县文物管理所开始对全县境内的各个文物遗迹进行普查,龙泉山遗址也在普查之列。
负责普查工作的是栾川县文物管理所书记李作献。他们对洞穴外围的堆积层和中部曾被炸毁的地方进行清理,发现不少化石和石器。
这些发现让李作献萌生了一个想法:此处向阳,离水又近,非常符合古人类对生存环境的要求,这里也许根本不是什么“恐龙遗址”,而是古人类生活的遗址?
李作献的想法得到了庞海娇的认同。由于近年来栾川县已发现多处旧石器时代遗址,尤其是2008年在庙子乡发现的蝙蝠洞遗址,填补中原地区洞穴考古空白。结合蝙蝠洞的考古发掘情况,他们决定邀请专家再次认定龙泉山遗址的“真实身份”。
2010年1月,周立和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杜水生来到龙泉山,对该遗址进行现场勘查。周立说,当时可以明显看到在坍塌的角砺石下厚约5厘米的烧石加灰烬层,洞穴中的堆积大部分已被侵蚀,仅在南壁坍塌的岩石下及西南洞壁处保留有部分堆积,最厚处40厘米~50厘米。根据现场勘查情况及发现的部分动物化石、石器,周立和杜水生一致认为,该遗址应属旧石器时代古人类洞穴遗址。
洞穴内发现1000多件化石、石器
今年1月,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栾川县文物管理所和北京师范大学三家单位开始联合对龙泉山遗址进行考古发掘。
负责现场考古发掘工作的市文物工作队工作人员顾雪军介绍,对龙泉山遗址的发掘,基本上按照四个区域来进行: A区为洞口南侧、B区为洞南侧与西侧交界处、C区为洞西侧、D区为洞北侧。
发掘工作首先从A区开始进行。最初进行发掘时,有两块巨大石头“盘踞”在这里,搬开巨石后,大量的烧石、烧骨“重见天日”,同时工作人员还在灰堆周边发现大量石英碎屑。根据这些遗物,工作人员推断,这里应当是古人类的一个火塘,而这个区域也是古人类在洞穴内的主要活动区域。发现这些烧石后,工作人员又对洞内进行探测,探测结果显示,向南1.5米~2米深的地方还有堆积层,工作人员继续向里“挺进”,进行发掘,之后又有大量石片、石核等石器出现。
发掘工作其次是D区。在这一区域,工作人员不仅发现了烧过的砾石、石核、石片,还发现一些疑似有人为加工痕迹的化石,可能为骨器。同时,这一区域发现最多的是大量的动物肢骨和齿骨化石,这些化石多属鹿、牛、犀牛等食草类及小型食肉类动物,总数500多件。杜水生告诉记者,经过对这一区域出土遗物的研究,可推断此处应为古人类的垃圾堆。
发掘工作最后是C区。C区发现的遗物不多,主要以石器为主。
由于B区为洞南侧与西侧交界,为保护洞穴,该区暂时没有进行发掘。
最后统计,该遗址发现各种遗物共有1000多件。
“还原”古人类生活场景
既然这里曾是古人类生活的洞穴,通过考古发掘,能否“还原”古人类在这里生活的场景?
杜水生告诉记者,该洞穴位于栾川县城这个小盆地和龙泉山之间,从居住学的角度来看,盆地和山脉的过渡地带适宜人类和食草类动物生存。此外,虽然洞穴中间部分被炸毁,但从遗留的痕迹来看,中间部分应当也处于洞穴之内,说明此洞穴的形式应当是檐厦式结构,也说明古人类在选择生活、居住地点时已经具有一定的主动性。而且,从洞穴内发现的大量动物化石来看,这些化石主要是鹿、牛和少量的犀牛的骨骼化石,说明当时的人类已经开始主动性地进行捕猎。此外,考古人员还在洞穴内发现了火塘以及炭块、炭屑等,这些也证明,生活在这里的古人类已具备生火、取火、用火的能力。
洞穴内还发现了大量的石片和石核。杜水生介绍,石片是一种打制石器,是古人类从石头上打制出来的一些石头片,主要用来分割动物;石核指的是打制石器时,为生产石片所使用的石料。
佐证现代人起源课题
龙泉山遗址的发现除了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人类的生活习性等外,杜水生认为,这为研究现代人起源补充了重要考古资料。
当今世界上古人类学研究有两大热门课题:一为人类起源,另一为现代人类起源。人类起源于非洲已达成共识,因为在非洲发现距今400万年至几万年的标本达数百件,且演化关系清楚。
关于现代人类起源,国际学术界有两种说法。一是“非洲起源说”。国外一些学者根据化石特征、年代测定及遗传学研究等,提出世界各地的现代人都是非洲早期人类的后裔。根据这一学说,中国的北京人等在约20万年前消失,现代中国人及其中国的晚期智人,如柳江人和山顶洞人等,都是来自非洲人类的后代。
二是“多地区进化说”。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中国现代人是在自己的土地上一步步进化而来的。中国不仅发现了800万年前、比非洲古猿更“靠近”人类的腊玛古猿头盖骨化石,还发现了200万年前的巫山人,80万年前的蓝田人,20万年至70万年前的北京人,10万年至20万年前的辽宁金牛山人,1.4万年前的北京山顶洞人等。
但这个进化体系存在关键缺失:没有10万年至3万年前的人类化石。这一时期恰恰是现代人起源的最关键时期,即“非洲起源说”推断非洲智人走向世界、取代各地早期智人的关键时段,这个关键环节如果没有考古资料加以证明,就难以肯定在此以前中国大陆上的古人类就一定是我们的祖先。
杜水生说,根据龙泉山洞穴内出土的遗物,可初步判断该遗址距今5万年至3万年,而这一时期是研究现代人类起源的重要时期,随着下一阶段更深入的研究,龙泉山遗址可望为东亚和我国现代人类起源直接提供证据。
丰富栾川旧石器时代考古工作
龙泉山古人类洞穴遗址的发现,在栾川并不算偶然。
庞海娇介绍,近年来,栾川县已先后发现包括龙泉山在内的11处旧石器时代遗址。此次龙泉山古人类洞穴遗址的发掘对丰富栾川旧石器时代的考古研究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今年3月举行的市文物工作队组织召开的栾川旧石器时代专家座谈会上,来自中科院、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北大学和湖南、深圳等地以及我市文物部门的文物考古专家齐聚栾川,就该县发现的大量旧石器时代遗址的重要意义进行探讨。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所长高星指出,栾川的旧石器研究条件得天独厚,不仅发现了众多的旧石器遗址地点,遗址类型非常丰富,还发现了众多的遗物,有石器、疑似的骨器、动物化石、人类用火遗迹,这些遗物、遗迹是珍贵的科学资料,科研潜力非常巨大。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袁家荣指出,传统学术界对旧石器时代的研究通常以气候带秦岭淮河为分界。但由于各地的地质条件等因素各不相同,尤其是南、北两大区块的交汇点研究材料不够,情况更加模糊。而栾川县恰好处在两大区块的交汇处,对栾川旧石器的研究会对南方旧石器研究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
北京大学文博学院教授王幼平指出,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区,而文明起源的根又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目前文物工作者在河南地区做的旧石器考古工作主要集中在河南东部,如许昌、郑州,栾川旧石器遗址的发现对探索区域文化发展、区域性早期人类演化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采访结束时,市文物工作队队长周立告诉记者,目前该遗址的考古发掘情况已基本结束,工作人员正在对遗址进行保护性回填、对遗址内出土的文物标本进行整理,随后他们将根据研究、整理结果决定如何对这一遗址进行保护、对文物标本进行展示;栾川县相关部门对该县发现的旧石器遗址也非常重视,相关研究、保护工作正在进行中。
世界地球日宣传画
世界末日猜想
太阳系行星图
根据这份“研究”,达-芬奇名画《最后的晚餐》中耶稣背后的半月形窗户上刻着地球毁灭的密码,4006年将会有一场全球大洪水,那年11月1日,将是人类“最后的晚餐”。
2012,或是4006,不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末日猜想。从1806年英国利兹的“先知母鸡”下了一只“基督来了”鸡蛋之后,1891年摩门教世界末日、1910年哈雷彗星、2000年千禧年危机等猜想不同程度地引起公众关注,较早的预言可追溯到公元970年3月25日,一些术士的末世预言引起西方长达30年的恐慌。
谎言正在放大
人们对“末世论”的狂热起于好莱坞灾难大片《2012》。在影片中,玛雅人预言在2012年12月21日,第五个太阳纪来临,太阳会消失,大地剧烈摇晃,地球会彻底毁灭。人们为什么会对玛雅人的预言如此信任?因为神秘的玛雅族群对天文数字极为精通,早在3000年前,他们就准确计算地球公转时间和其他星体运行时间,准确程度甚至让现代科学家惊诧。但电影发出了一个错误信息,事实上,太阳纪的结束并不等同地球毁灭。危地马拉玛雅印第安长老阿波利纳里奥-皮克顿辟谣说,“无数人问我世界末日的问题,我受够了,2012仅是意味旧纪年的结束、新纪年的开始罢了。世界末日起源于西方国家,不是玛雅人的观点。”
地球进入地震活跃期,一些人的末日猜想也跟着活跃起来。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0级地震,引发海啸和核泄漏危机;2010年1月12日海地发生强震,首都太子港完全夷为平地;2010年2月27日智利发生里氏8.8级大地震,海啸浪高超过8米——频发的自然灾害使得世界末日似乎“有据可依”。“其实原因很简单,环太平洋地震带正处于一个相对的活跃期,但延续多久,有待于进一步观察统计。”上海市地震局地震预测分析中心主任尹京苑分析。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付碧宏认为,一个地震活跃周期是15到20年,如果从2001年算起,本轮周期还有5到11年的时间,当然学术界对活跃周期的起始点还存在争议。
那么,谎言是怎样被放大的呢?在信息传递技术不发达的年代,这种谎言很少大规模发生,如今,一帧帧真实画面放大了人们对灾难惨烈程度的感受,社交网络风行使每个拥有便携设备的普通人成为“现场记者”。“有人将这个时代称为‘炒作的时代’,媒体掌握了公共话语权却不珍惜,将一个普通事件做成‘大标题’博人眼球,网络媒体环境的复杂也让谣言散布更快。”北京一家晚报的资深记者轩先生说。
历史给出结论
回顾历史,我们发现2012并不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末日猜想。较早引起的大规模恐慌的预言可追溯到公元970年3月25日,在此之后,各种版本的末日猜想都在不同程度上引起人们的关注。而最终,“末日预言”总是以“什么都没发生”为结尾。
1993年,乌克兰基辅兄弟教会预言人类大劫难的到来,并组织信徒举行盛大的仪式迎接这一刻,结果那天什么也没有发生。9天以后,他们再次做出同样的预言,举行了同样隆重的仪式,引起不少人围观,结果还是什么也没发生,最后以一场闹剧收场。
1881年,一名天文学家通过光谱分析发现,哈雷彗星的彗尾包含致命气体氰,所以当1910年哈雷彗星光顾地球时,一些人认为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将被这种气体毒死。科学家们指出,哈雷彗星的彗尾的确会扫过地球,它也含有氰化物气体,不过这些氰化物的浓度极低,根本不可能对人类造成任何危害。然而小报的炒作和公众的不理智使人们忽视科学的论断。随之,一种号称能抵挡氰化物气体剧毒的“彗星药丸”在市面上出现,并被一些人高价抢购。1910年,人们在空中看到了哈雷彗星耀眼的光芒,世界一片太平,所有的人都照常生活,一场闹剧就这样悄无声息地结束了。
20世纪末,流行着关于世界末日的“千禧危机”。由于在设计计算机纪年方式的时候,没有考虑到跨越2000年的问题,新千年的到来可能会导致全世界网络信息的混乱,这就是“千年虫”。一些人认为,如果“千年虫”发生,所有受计算机控制的系统都可能陷入混乱,计算机引发的危机将导致世界末日的来临。然而在2000年到来之前,计算机专家就克服了二进制的纪年问题。当新年钟声敲响,一切如常,如今那一轮“末日论”已被人们当做一场“娱乐事件”。
如今,2012年未到,末世猜想又流行开来,《2012世界末日生存手册》、“盘点2012中国十佳避难城市”、“当十二星座遇到世界末日”等“末日话题”再一次在网络上广为流传。历史已经给出答案,还将继续证明神秘主义的荒谬。
科学阐明真相
科学家已通过各种科学研究和分析,向人们揭示了事实的真相。“2012世界末日的猜想是没有任何科学根据的,面对未知,大家应该相信科学研究和科学分析,而不是盲目地跟风和迷信。”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成升魁博士说。
2012末日预言是如何产生的呢?除了在上文中提到的“太阳纪结束地球毁灭”以外,目前最为流行的有三种说法:“地球磁极倒转,世界末日来临”、“九星连珠,地球毁灭”、“太阳风暴袭击,人类灭亡”。
“地球磁极互换”说认为,2012年将发生地球磁极倒转,这会导致地球的外壳发生更多的火山喷发、地震,届时地球磁场消失,地球暴露在宇宙射线、太阳粒子辐射下,将会对地球气候、人类生命产生致命影响。针对这一说法,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理论与应用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陈永顺表示“毫无科学依据”。
“在过去的7800万年中地球磁场共出现了171次倒转,最近一次磁场倒转大约发生在78万年前。从目前科学考察结果看,人类还没有发现磁极颠倒会给地球上的生物带来灭绝性灾难,”陈永顺说,“而且,地球磁场是一个弱磁场,一般地区的地表磁场平均强度只相当于一块普通磁铁的1%左右。一块磁铁尚且不会对我们产生影响,更不用说微弱的地磁了。网上流传的预测2012将发生的灾难,非常荒谬。”陈永顺说。
“九星连珠,地球毁灭”是2012世界末日的另一种说法。一些星象学家认为,2012年可能会出现太阳、地球、行星连成直线的现象,太阳在天空中的线路将会穿过银河系的中心,这会让地球处于更强大的未知宇宙力量的牵引下,加速地球毁灭。
“这种连线的说法,是没有科学依据的。”江苏省天文学会秘书长李旻表示,“其实,早在1982年就曾经出现过‘九星连珠’现象,也没有出现过什么灾难性的事件。在2012年以及未来几十年内并不会出现行星排成一条直线的情况,事实上,每年冬至时,从地球上看,太阳就像是处于银河系的中央,这只是正常的天文现象,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它不会造成地球引力、太阳辐射、行星轨道的变化。”
“太阳风暴袭击”说认为,地球在2012年将遭遇历史上最强的超级太阳风暴,太阳发出的高能量粒子影响地球磁场,引发大灾难。对此,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太阳活动重点实验室王华宁研究员指出,2012年太阳风暴不会毁灭地球,人类也不会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
王华宁介绍说,太阳风暴是指太阳黑子活动高峰阶段的剧烈爆发活动,通常每隔11年就会进入一个太阳风暴的活跃期。生命现象与太阳系的时间相比,是非常短暂的。目前太阳爆发活动的强度,还不至于冲破地球大气和磁场的保护,对地球的生命构成致命威胁。强太阳风暴可能对人类所依赖的高技术系统带来影响,但对这些,人类已经可以预见。”
“科学家们推算,地球的寿命至少是100亿年。目前已存活46亿年,正处于壮年期。因此,世界末日论完全是一种无稽之谈。”武汉大学空间物理专业在职博士赵江南表示。
“类似《2012》等一系列大片对世界末日的描绘,以及具有强烈末世情结的文学作品,也使得一些公众开始相信2012世界末日说。2012世界末日说已被科学证明是十分荒谬的说法。”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社会心理学研究室主任杨宜音说。“与其为此类空穴来风、危言耸听的消息担忧,不如反思如何更好地保护环境,珍惜资源,与地球和谐共生,这才是我们最应该思考的事。”
今年,我国世界地球日的主题是“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各地都在以切实的活动践行这一主题,把爱护地球和保护自然资源作为共同的责任,为建设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而不懈努力。
关于“2012”的各种荒谬猜测和末世预言,在历史事实和科学真理面前正在消弭于人们的理性和智慧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4月8日消息,英国海洋生物学家阿伦-马蒂赛提(Arun Madisetti)在加勒比海的多米尼加海域拍摄下这些令人瞠目结舌的照片,展现了世界上最大齿鲸——抹香鲸与人类共处的情形。
据国外媒体报道,与美国作家梅尔维尔的(Herman Melville)经典名著《白鲸记》(Moby Dick)中凶暴的鲸鱼主角不同,这些图片展示了这种生物更温和的一面。多米尼加海域是已经加勒比海地区优良的赏鲸区域之一,大约有200头抹香鲸生活在该区域,船只使用声纳装备或观察它们喷出的气泡来寻找抹香鲸的踪迹。现年47岁的阿伦先生表示,寻找这些海洋哺乳动物的踪迹有时候会有点无聊,但一旦发现它们总是非常令人兴奋。
抹香鲸与人类共处(图片来源:美国国家地理)
他说:“有时候鲸鱼会游到船只附近,通常它们只是游过去。非常罕见的情况下它们会在附近停下然后滚动身体,你可以想象一只满地打滚而重达30吨的宠物狗,就好像在引诱你去接近或跟着它们。在这种情况下,你可以跟在它们附近,努力保持相机稳定并希望预设功能正确,这一切都取决于鲸鱼的决定。”
据科学网(kexue.com)了解,曾经有大约100万头抹香鲸生活在地球上,但由于近200年的捕猎,它们的数量已经剧减,在上世纪50年代左右,它们的数量约为30万左右。抹香鲸巨大头部骨腔内含有大量鲸脑油,经压榨结晶化成为白色无臭成结晶体称鲸蜡,是很好工业原料,可制蜡烛、肥皂,医药和化妆品,亦可提炼高级润滑油。
抹香鲸是世界上最大的齿鲸(图片来源:美国国家地理)
抹香鲸是世界上最大的齿鲸,雄性最大体长达23米,雌性17米,体呈圆锥形,上颌齐钝,远远超过下颌。由于其头部特别巨大,故又有“巨头鲸”之称呼。其在所有鲸类中潜得最深,最久,因此号称“潜水冠军”。可能只有喙鲸科的两种瓶鼻鲸在潜水方面能与之一教高下。除了过去被视为头号目标的捕鲸时期以外,抹香鲸可能是大型鲸中数量最多的一种。
抹香鲸对巨乌贼的嗜好是一种珍贵的海产品“龙涎香”的来源。抹香鲸把巨乌贼一口吞下,但消化不了乌贼的鹦嘴。抹香鲸的大肠末端或直肠始端受到刺激,引起病变产生一种灰色或微黑色的分泌物,逐渐在小肠里形成粘稠深色物质,这种物质即为“龙涎香”。它储存在结肠和直肠内,刚取出时臭味难闻,存放一段时间逐渐发香。龙涎香内含25%的龙涎素,是珍贵香料原料,同时也是名贵的中药。
(科学网-kexue.com 大平)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前年一部灾难片《2012》一度刷新国内院线票房纪录,并成为09年度国内票房冠军。世界末日,在生活中或许是离我们很遥远的事,但在想像力有多厉害,灾难片就有多厉害的电影世界中,地球可是变着样地受到各种折磨,直至世界末日的来临。在电影中,地球灭亡的方式花样多多,是危言耸听还是确有根据?探索频道做的一期《2012启示录 世界末日》节目中列举种种电影中的灾难,原来不少灾难都来自生活原型。大家若对2012或者世界末日有兴趣,这些电影或许可以提前满足你的“末日欲”。
电影预言之1:下一个致命病毒出自实验室
代表电影:《生化危机》
生化反恐专家阿里努里说:“下一个超级病毒可能出自科学实验室。”根据经典游戏改编的好莱坞大片《生化危机》,就讲述在一个生物工程实验室里,一种病毒突然爆发并迅速传播,实验室里的工作人员全部成为了恐怖的丧尸,一旦被他们咬伤或抓伤,也会马上变成丧尸,只有爆头才能将其歼灭。
其他电影:《潘多拉航班》、《恐怖地带》、《我是传奇》
现实情况:
不要以为丧尸是编剧乱写的,事实上,被认为最有可能用作生化武器的埃博拉病毒就能引起痴呆和癫痫发作,全身所有脏器水肿腐烂并在数天内死亡,并且不用咬,就连握手都能传染。我们唯一的期盼是科技能消灭这样的病毒,但现代技术也可以加强病毒的致病力或传染力,谁也不敢肯定人类最后会不会被自己研制出来的东西消灭。
电影预言之2:冰河世纪重新来临
代表电影:《后天》
讲述气候对人类威胁的电影不难找到,但能否唤起大家对环境保护急迫性的意识还不多。《2012》导演罗兰·艾默里奇的前作《后天》中,温室效应引起严重气候剧变,海水淹没大陆后因气温急速下降而骤然冰冻,新冰河世纪的到来,威胁人类生存。
其他相关电影:《未来水世界》、《水啸雾都》
现实情况:
不管是地球气候自然变迁,还是人类破坏环境导致气候极端化,根据地球气候周期变化的规律,新冰河世纪终究会到来。不过根据科学家严密的观测,地球这些年来所吸收和散发的热量都变化不大,在这个趋势下冰河世纪至少还有3万年才会重返地球,我们还有很多时间来准备。
电影预言之3:天外陨石重创地球
代表电影:《陨石浩劫》、《世界末日》
我们实在无法掌握浩瀚的太空哪时会有个物体会突然偏离轨道与地球来个亲密接触,于是关于这类型的电影也层出不穷。《陨石浩劫》虚拟了陨石群突然撞击世界各地的场景,城市瞬间变为人间炼狱,各国政府束手无策,而这竟然只是末日来临的开端。
其他相关电影:《彗星撞地球》、《天地大冲撞》
现实情况:
2029年4月13日,小行星阿波菲斯将与地球危险接近,这不是一部电影的背景,而是美国航天局发布的消息。到目前为止,人类发现的近地小行星有1106颗,对地球有威胁的近600多颗,就如同布鲁斯·威利斯在《世界末日》中采用的方法一样,有的科学家提出了一个大胆设想:利用核导弹将向地球袭来的物体炸碎,如果真的这样,将来发生的场景也许会比大片更震撼。
电影预言之4:太阳消亡
代表电影:《太阳浩劫》
以太阳死亡为背景的灾难片不多,杨紫琼主演的电影《太阳浩劫》是其中一部。半个世纪后,地球将因为缺乏光照能源而陷入冰封,全人类濒临灭绝危机。这时按惯例一支英雄组成的团队出场了,他们乘坐宇宙飞船飞速地奔向太阳,运送核子弹头重新点燃垂死的太阳。有不少人批判这部电影缺少常识,任何物体根本没办法接近太阳,故事虽然稍欠严谨,但是有大场面特效稍作弥补,对于好莱坞灾难大片的爱好者来说也足以一饱眼福。
现实情况:
恒星演化论,是天文学中关于恒星在其生命期内演化的理论。根据这个理论,太阳经过了诞生、成熟之后将迈向死亡,最后有可能成为一个黑洞。人类赖以生存的太阳失去了它普照万物的能量,这将是一个灭顶之灾。《美国科学人》杂志的主编约翰瑞恩尼表示,按人类目前的科学水平还不能解决太阳死亡带给人类的问题,但我们还有很多时间。
电影预言之5:核武歼灭地球
代表电影:《K-19:寡妇制造者》、《终结者》系列
电影《K-19:寡妇制造者》改编自真实故事,在冷战最紧张的时期,核动力导弹潜艇K-19初次执行任务时就被发现一个核反应堆发生故障,即将发生核爆炸,最后,战士们经过生与死的搏斗避免了一场即将发生的核灾。
其实关于核武的电影虽然是基于人类的想像,但又何尝不是告诫人类将自食恶果的寓言呢?
其他相关电影:《哥斯拉》、《雷霆核武》
现实情况:
美国投下了两颗原子弹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核武的数量一直高速增长,到了现在世界的核武器已经足以把整个地球炸平不知多少次。虽然在大致和平的当代,核武被大肆利用是不可能的,但只要一点的泄露就够我们麻烦了。
电影预言之6:外星人侵占地球
代表电影:《独立日》
在外星人入侵地球的影片中,外星人的科技总是比人类先进很多,先进武器的交锋让热爱暴力美学的观众过足瘾。《独立日》讲述在美国独立日的前一天,外星人开始攻击地球,在一瞬间,人类就遭到了巨大的打击和灾难,接下来是理所当然的壮观场面和英雄拯救全人类。本片缔造出影史上最大范围的轰炸记录,威尔·史密斯的精彩演出让人过目难忘。
其他相关电影:《黑衣人》、《第五元素》、《第九区》
现实情况:
外星人不会像《E.T。》中那么单纯,能够到达地球的外星生物绝对会让我们灰飞烟灭。《科学美国人》的主编约翰·瑞恩尼对梅里的观点表示赞同,因为如果能够到达地球,那单从掌握了穿越宇宙空间的技术这方面讲外星人已经遥遥抛下我们几百年了。
科学网(kexue.com)讯 新加坡动物园里的红毛猩猩Comel充满爱意地怀抱着刚刚出生的儿子,神情体态犹如人类的慈母。
Comel的幼仔是在新加坡动物园出生的第36只猩猩。它的曾祖父Ah Meng非常有名,曾经出现在无数当地旅游广告上,并且“接见”过英国菲利普亲王、著名影星伊丽莎白?泰勒和瑞典网球王子比约恩?博格等名流。
Ah Meng当年是被非法走私进新加坡的,1971年她在新加坡动物园安家,并以48岁高龄于2008年死去。
出生不久的小宝宝已经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动物园正在“脸谱”(Facebook)网站上为他征集名字,目前有四个选择:Ah Boy, Bino, Terang和Xing Xing。
管理员称Ah Boy是新加坡人对男孩的爱称,Bino在印尼意为“勇敢的”,Terang是马来语,意为“明亮的”,而Xing Xing则是中文,表示“猩猩”和“明星”的意思。
到目前为止赞成Bino的网友似乎占上风。
红毛猩猩是世界上最为濒危的物种之一,目前在野外仅存7500只。
(科学网-kexue.com 蜘蛛侠/综合新加坡媒体)
邻国日本的9.0级大地震,牵动着全球观众的心。面对只有在灾难大片中才能看到的画面,目睹不断攀升的死亡人数,有着同样灾难痛楚的中国人,早已感同身受地流淌出人性的泪水。由此,我想到了一个词——世界公民。
曾几何时,公民的含义被狭隘地界定为“具有一国国籍的人”,这种形式化的定义,抽空了公民最为本质的精神——一种超越地域和种群的人性与担当。为了争取所谓的“公民权”,人类将自己的同类作为假想敌人,在自己构筑的利益藩篱中展开你死我活的争夺。然而,在地震、海啸这样的天灾面前,人性的复苏让我们感到共同体的价值所在。
这些天,我一直在想:对于曾经给中国带来无限伤害的日本,我们究竟应当以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这次灾难?虽然网络上不乏一些过激之言,但毋庸置疑,即便存有怨隙,我们朴素的情感也早已超越国界,一种地球生灵所具有的本能情感,让更多的人为日本人民默哀、祈祷、祝福!
人类历史上,每一次自然灾难都是对人类文明的检阅。生命在瞬间被吞噬,家庭在巨浪间被击碎,人类在自然面前犹如哲学家帕斯卡尔所说的芦苇,脆弱不堪;但人类并没有被击垮,反而在应对灾害中结为休戚相关的文明共同体,道义良心得以矗立不倒,世界公民的意识越发强劲。
网络上,我读到了一位中国记者写下的文字:废墟中偶遇69岁老人,他的房子被推到100来米外的山脚下,这次回“家”只是想找出几本厚厚的相册,那里存储着他和家人曾经的幸福记忆。翻开相册,老人眼眶湿润,但泪水始终没掉下来。与我道别时,他微笑着说:“注意安全,加油。”老人佝偻着腰,提着两塑料袋相册渐渐远去。他的身影渐渐远去,那份隐忍却令我无法忘怀。
这样的情感,绝非抽象的人道主义宣示,仅仅是灾难面前人之为人的共鸣。相信很多读者和我一样,读完后眼眶里噙满了泪水。在灾难面前,分属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信仰与语言,但我们的心如此紧密相连,情感早已超出语言的隔阂水乳交融。此刻,一切的纠结和仇视都被抛下,所有的心结都显得卑微,来自不同方向的祈祷构筑起人类文明的光环,足以冲破阴霾、普照世界。
1899年年底,梁启超在《夏威夷游记》中这样描述自己:“余自先世数百年,栖于山谷。族之伯叔兄弟,且耕且读,不问世事,如桃源中人……曾几何时,为十九世纪世界大风潮之势力所簸荡、所冲激、所驱遣,乃使我不得不为国人焉,浸假将使我不得不为世界人焉。”他虽身负拯救民族国家使命,却依然能够胸怀四海,做“世界公民”。相比之下,今天我们早已告别“桃源中人”,“全球化”拉近彼此的物理距离和心理距离,“国人”也是“世界人”。虽然很多场合,我们还会被国家、民族、肤色、语言、信仰等标签所包裹,但灾难让我们抽掉所有附加的标签,重归人性之美:温情、包容、怜悯,还有爱。
其实,“世界公民”不是一句乌托邦式口号,他有着深切的人性根基,充盈着干净而无杂质的原始情感,呼唤守望相助的担当精神。他不像欧亨利在《咖啡馆里的世界公民》描述的那样,“口口声声吹嘘自己如何的世界,对别人在国界、地界、种族上的相互争执不屑一顾,却不能容忍别人对自己家乡的一丁点指责”。他也并不代表我们要抛弃自己的根,相反要像胡适所说的那样,“超越狭隘的国家主义,同时深深爱着自己的国家和文化”。这,便是“世界公民”的定义。
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社交智能机械实验室研制的机器人“西蒙”
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社交智能机械实验室研制的机器人“西蒙”,使用一个相机能够理解什么时候人们对其产生交互兴趣,它能够观测理解人们的行为,并使用挥手等一些手势,从而博得人们的关注。
佐治亚理工学院计算机分院交互计算系教授亚伦-博比克(Aaron Bobick)称,之后西蒙机器人必须理解是否它真实地捕捉到人们的注意力,仅使用相机作为引导,西蒙实现大约80%的准确率能够判断什么时候他得到了人们的关注。
在一项测试实验中,一位志愿者在机器人西蒙警觉的眼睛下,坐在桌子前堆积彩色积木,它胆怯地挥手试图吸引志愿者的注意力,当志愿者意识到被忽视的西蒙存在时就不再挥手。
这项实验的目的是帮助机器人理解什么时候坐在人们的旁边并保持安静,以及什么时候适合于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人们能够很容易地理解简单的身体语言,但这对于机器人却并不显而易见。
博比克解释称,为了使机器人与人类更好地产生交互行为,它们必须遵循相同的社交常规,这意味着它们必须感知和理解人类的社交常规。目前,佐治亚理工学院的其它机器人专家正在帮助机器人理解是否它们被其它机器人或者人类欺骗。(悠悠)
月球表面的环境险恶,一直被认为不适宜人类居住
月球表面的环境险恶,一直被认为不适宜人类居住。而近年来的观测却发现:月球表面存在着许多神秘的洞穴。它们为人类建立月球基地创造了新的可能,如果条件合适,说不定移民月球的美梦能够成真。
2009年,日本航天局(JAXA)曾发现在月球上有一个很深的洞。其直径大约是65米,深约88米,可以在里面建一个小型的人类基地。最近印度空间研究组织也宣布他们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地下洞穴”,它位于月球的风暴洋区域,接近月球赤道。
这个洞由宇宙飞船Chandrayaan-1发现,它长超过1.7千米,宽120米。与这个洞穴相比,它大得多。如果说之前那个洞足够建造一个小型基地,那么最近发现的这个洞就大到可以建一座狭长的小城了。
印度研究者发表的论文中详细阐述了他们的发现,并就关于建立月球基地的想法进行了讨论。熔岩结构为这个“未来的基地”提供了天然的保护,辐射、微流星撞击以及巨大温差的问题都能解决:
熔岩结构提供了一个天然的环境控制机制,可以将温度基本保持在-20℃。而在月球表面,昼夜温差是巨大的,最高可达130℃,低至-180℃。
如果科学家的分析靠谱,这还真是月球上的一方乐土。有了这样的大型洞穴,探险者们就不必考虑建设造价昂贵的用来抵抗月球恶劣环境的防护罩了,“未来基地”的建设则又更近一步啦。(糖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