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耶稣裹尸布


耶稣裹尸布上的神秘面孔


乔托的著名画作《哀悼耶稣》

  都灵裹尸布据称是耶稣下葬时包裹耶稣身体的麻布。作为天主教的圣物之一,其最大的特点便在于布面上清晰可见的耶稣身体的轮廓。几个世纪以来,围绕耶稣裹尸布的真伪一直存在不少争议。据英国《每日邮报》6月8日报道,意大利一位专家仔细研究了都灵裹尸布的照片之后认为,现存的都灵裹尸布其实是赝品。

  都灵裹尸布从来不缺少争议。几百年来,人们围绕这块14英尺(约4.3米)长的麻布一直争论不断。6月7日,意大利艺术品鉴定专家卢西亚诺?布索给出了他的答案——现存的都灵裹尸布与耶稣无关,而是出自意大利中世纪艺术大师乔托之手的画作。

  布索是在花了几个月时间仔细研究了都灵裹尸布的照片之后得出这一结论的。他宣称自己发现了多处隐藏在布面上的数字“15”字样,并据此推论这块所谓的“裹尸布”是在真品已经严重损坏的情况下由乔托在1315年时创作的。

  布索说:“我研究了裹尸布的高清图片,并在脸部和手部等多个位置发现数字‘15’的字样,其中一个还被特意写成十字架的形状。乔托并不是在伪造什么。他在裹尸布上签下了‘乔托15’,指明这是他1315年时画的。”布索坚持认为,700多年前的画家常常会把自己创作的时间暗含在作品中,以防止他人伪造,而这些隐藏的线索往往只有很少人才知道。

  都灵大教堂并未对此事发表评论。布鲁诺·巴尔贝里斯博士是都灵裹尸布陈列馆的负责人,他对布索的说法表示嗤之以鼻:“我认为这个理论是荒唐可笑的。他的说法在我看来并没有什么说服力,而且据我所知,这块裹尸布也绝非刻意为之的艺术品。此前就有许多人声称在裹尸布上发现了希腊文或者希伯来文,但是最终都没有得到证实。”巴尔贝里斯博士表示,虽然裹尸布的来历还有待研究,但他对裹尸布的真实性坚信不疑。

  几个世纪以来,都灵裹尸布的来历一直激发着人们无穷的想象力。去年曾有一个修道士对媒体披露,纳粹独裁者希特勒也曾经觊觎都灵裹尸布。1988年科学家进行的碳14鉴定显示,这块裹尸布制造于1260年到1390年之间;但也有科学家认为裹尸布多年的侵蚀可能会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虽然人们对耶稣裹尸布的真伪意见不一,但至今仍然没有人能解释,布面上的身体轮廓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发表在栏目: 科学

  那些总是感觉到冷的人可能会笑得最后,因为根据一项新的研究,他们注定要长寿的。据6月8日《印度时报》引述近期出版的《衰老》杂志发表的研究称,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低的体温与更长的寿命相关联。

  他们还发现,相比较于吃得多的人,那些吃得较少的人的体内温度也较低一些。他们怀疑是荷尔蒙的变化导致能源和热量的减少,通过减缓新陈代谢,从而延长生命。为了发明长寿药丸辅平了道路。

  这些新发现是建立在数十年的对动物研究,包括极端的动物饲料与动物的寿命之间的关系等研究。例如,消减30%的实验鼠的热量会导致它比正常多活50%的时间。

  科学家正试图找出在饥饿的近似点,在此时可以发明出来药丸,模仿不用节食来能够产生剧变,最新的研究着眼于如何减少核心体温的热量所带来的影响,内部的体温是平均为摄氏37度,一般比皮肤表面温度要高。

  他们也给了一组正常饮食的人,另一组为长跑运动员。食用限制卡路里的食物的人被发现体内的温度较低一些。

  “限制热量的人大约体温要平均低0.2摄氏度,这看上去是一个合适的降温,这类似于我们长期观察的长寿的限制卡路里的老鼠。”首席研究员路易·吉丰塔纳说。

  “我们还对运动员的耐力有兴趣,同样的年龄,同样的瘦,但却没有出现体内温度降低的现象。”他说。“我们知道,限制热量饮食的人一般会感到冷,因为此时代谢水平较低,体温也降低了。”路易·吉丰塔纳表示,目前尚不清楚是否将热量多多地减少或者其它类似的处理就可以降低体内温度。但他认为,能否降低体内温度是能否长寿的关键所在。

发表在栏目: 科学


不要急着丢皮,它含有丰富的乌索酸可以延缓肌肉萎缩。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6月9日消息,苹果皮散发的蜡质的光泽中其实包含了丰富的化学物质,有利于增加肌肉并且保持体重。

  据国外媒体报道,苹果皮里面的乌索酸可以控制胆固醇以及血液中的血糖,这就意味着每天一个苹果就可以达到全面的健康。

  研究人员克里斯多夫·亚当斯说,“乌索酸是一种有趣的天然化合物。当人们食用苹果皮的时候它作为日常饮食的一部分营养就被吸收了。这才是真正的‘每天一个苹果医生远离你’。”

  在亚当斯博士发现苹果皮的重要性之后,一位美国专家研究了这些苹果皮中所含的激素对身体的影响,致力于的研究出一种药物,可以防止肌肉的萎缩,让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可以保持身体的强壮,减少他们骨折的风险。

  这位专家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肌肉萎缩变成一种常见的疾病。”

  在这种情况下生病很难痊愈,并且住院的时间会延长,人们只能推迟出院回家的时间。这让人很难理解,但也没有确实的药物去治疗这种现象。


爱荷华大学的克里斯托弗·亚当斯博士:强调均衡饮食的重要性

  为了解决这一情况,亚当斯博士研究了当肌肉开始萎缩时遗传基因发生的变化。他研究了果皮中的1300种化学物质,并在其中发现了乌索酸。

  然后研究人员把这一物质按比例添加进了实验鼠的日常饮食,开始了一个健康测试。这些老鼠的肌肉开始增长,并且抓地力也更强。

  还不止这些好处。这些食用了乌索酸的老鼠胆固醇降低了,并且那些之前因为肥胖导致血糖增高堵塞动脉的情况也有了很大的改善,有一部分已经瘦了很多。

  可见乌索酸提高了增强胰岛素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这2种刚好是肌肉增长的关键要素。乌索酸尤其集中在苹果皮上面,但同时研究人员也在蔓越橘、梅子、牛至和百里香中发现了这一成分。

  亚当斯博士说,“当我们吃了母亲让吃的那些营养均衡的食物后就能获得其中的营养。当然那些吃垃圾食品的就不能得到了。”

  他补充道,“研究苹果皮的目的在于人们是否能摄取那些用于实验的成分,同时计算出人们需要吃多少苹果才能帮助保持锻炼肌肉,同时减少腰围。”

  在他的报告中,亚当斯认为,“鉴于当前治疗肌肉萎缩方法的稀缺,我们推测,乌索酸可作为一个有用的方式来治疗随着年龄增长带来的肌肉萎缩。”“肥胖和糖尿病同时也在研究范围内。”

  至少最近有一些其他的研究认为每天一个苹果的确可以远离医生。——至少果蝇是这样的。在摄取了10%的苹果提取物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果蝇的行走,攀爬和移动却变得更加容易。

  研究人员调查了那些有规律的吃苹果的女性,于其他人相比患心脏病已经中风的可能性减少了20%。

  (科学网-kexue.com 姗姗)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皱纹:面部线条揭示了女性的骨质正处于危险状况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6月8日消息,随着年龄的增长看着自己脸上皱纹越来越多真是糟糕透了,而皱纹也许能够反映出更多健康方面的问题。近日科学家警告称,对于中年女性来讲,脸上皱纹突然增加可能反应其更容易患上骨质疏松。

  据国外媒体报道,这种情况会增加她们患骨质疏松的几率和疼痛感,随着年纪的增长也更容易受伤骨折。但现在有了好消息,诊断骨质疏松会变得像观看人脸的情况一样简单。

  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对114位年龄在50岁左右,未曾使用肉毒杆菌毒素或化妆品抚平皱纹的女性进行了调查。研究人员记录了11处这些女性面部及脖子部位的皱纹,并测量了皱纹的深度。研究人员还指出这些女性的前额和脸颊部皮肤比较紧,并用X光测量了这些部位的骨头的密度。

  研究发现,那些皱纹最深的部位也是骨头最疏松的地方,此项研究的结果在波士顿举行的内分泌学会年会上发表。研究显示年纪越大的女性不管是外在还是内在都变得越来越差,这不是个容易解决的问题。

  一位性激素专家人员鲁布娜•帕尔表示,“在研究这些女性志愿者时我们发现越来越稀疏的骨质加深恶化了皮肤的皱纹。骨质疏松导致的皱纹加深取决于人的年龄或者骨头密度。虽然骨头与皮肤的连接方式仍不是很清楚,但他们有着共同的构造——胶原蛋白。”

  帕尔补充道:“随着年龄的增长,胶原蛋白发生改变,皮肤也随之老化,这包括加深的皮肤皱纹以及松弛的肌肤。他们也导致了骨质的下降。最后我们想知道是否皮肤皱纹越深的女性是否越容易骨折,尤其是臀部,这是上了年纪的人的最常受伤的身体部位。”

  (科学网-kexue.com 姗姗)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科学

  中科院长春应化所承担的国家863计划课题——直接甲醇燃料电池技术,日前通过科技部组织的专家验收。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DMFC)是一种将化学能连续不断地转化为电能的可再生清洁能源,具有能量转化效率高、运行安全方便、发电时间持久等优点,特别适合作为笔记本电脑、电动自行车等便携式中小型化电源或充电电源使用。自20世纪60年代初问世以来,迅速发展成为国际高新技术竞争中的重要热点之一。

  中科院长春应化所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在国内率先开展了直接醇类燃料电池的研究,在电催化剂、电极反应过程、质子交换膜材料基础及改性、催化电极和催化电极/质子交换膜复合体、整机集成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探索,并在“十五”初期研制出国内首台百瓦级DMFC电池堆,研制成功中国首台DMFC电动自行车。

  2007年5月,长春应化所与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南京师范大学获得国家863计划课题“直接甲醇燃料电池技术”的支持。经过3年的攻关,研究改进了催化剂的制备方法,优化了电极和制备工艺,研究了不同流场及电池结构对电池性能的影响,突破了催化剂制备及性能、电极及膜电极集合体制备工艺、电池结构改进等技术关键,组装了小型自呼吸式和中型主动式DMFC样机,进行了电动自行车、手机及笔记本电脑电源的演示应用;与“十五”期间相比,有如下主要突破:采用空气替代纯氧气做氧化剂,实现纯甲醇进料,大幅提高系统比能量,电堆体积比功率增大5倍,尾气得到有效处理。

  课题实施期间共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1项,发表SCI论文41篇。该成果为直接甲醇燃料电池应用和产业化奠定了重要基础。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日前,最新一项研究表明,甚至在1万年前的早期人类就掌握了“基因改良”水稻的种植技术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日前,最新一项研究表明,甚至在1万年前的早期人类就掌握了“基因改良”水稻的种植技术。

  该研究显示远古人类可选择不同的水稻株,然后将它们的基因混合在一起,形成理想产量的农作物,这将形成较高的产量和易种植性。据悉,这项发现是科学家发现野生水稻基因中含有两个截然不同的亚属分支,受变异基因SD1的影响,水稻株的长度被缩短。

  日本神户大学Masanori Yamasaki教授称,这是近50年里现代水稻培育中最为重要的基因改良,然而我们竟发现1万年前的早期人类就早已掌握。目前,该项研究报告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

  随着SD1基因的逐步进化改良,水稻将形成更短、更结实的茎干,并生产更多的谷粒。研究人员发现现代培育水稻中混合了一个亚属分支,这在野生水稻中并不存在。此外,相比之下培育亚属分支水稻比野生水稻的SD1基因中,前者的遗传多样性较低。这表明在早期水稻培育中,SD1基因已经过了人工选择淘汰。(叶孤城)

发表在栏目: 科学

  6月7日,知名安全智库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发布消息说,目前全世界共有20500枚核弹头,其中约有5000枚核弹头保持警戒状态。

  SIPRI本周二发布了2011年年鉴,报告主要内容为当今世界武器装备、裁军和国际安全的发展趋势。报告称,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等8个有核武器国家共库存20500枚核弹头,与2009年相比减少了2000枚。全球核弹头中有5000枚保持警戒状态,其中约2000枚处于高度警戒状态。

  报告称,到2011年1月为止,俄罗斯有1.1万枚核弹头,其中2427枚处于警戒状态,同时,美国有8500枚核弹头,其中2159枚处于警戒状态。

  根据SIPRI发布的核武器库存资料,专家指出,虽然全球核武器数量在减少,但各国裁军的步伐仍然不大,而长期改进核武器的计划增强了各国核能力。

  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成立于1966年,是一家独立的国际性研究机构,但其50%资金源自瑞典政府。该机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军控与裁军,武装冲突与冲突管理以及全球性和地区性冲突等,每年出版多种研究刊物,其中的《SIPRI军备、裁军与国际安全年鉴》会被译成多种文字。(宗禾)

  【数字】

  ●全球核弹头20500枚 ●全球警戒核弹头5000枚 ●2010年全球军费开支1.6万亿美元较2009年增加1.3% ●美国2010年军费开支6980亿美元 ●2009年全球百强军工企业销售额4000亿美元 ●美国占据全球军售市场约30%份额(新华社专电)

  ■ 相关新闻

  美军费开支占全球43%

  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7日发布报告说,美国2010年军费开支继续排名世界首位,占全球军费开支比例四成多。

  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当天发布2011年年鉴,估算美国2010年军费开支为6980亿美元,占全球军费开支43%,是中国的6倍还多。

  除美国,军费开支居前10位的国家还有中国、法国、英国、俄罗斯、日本、德国、沙特阿拉伯、印度和意大利。

  研究所武器交易数据库早些时候发布最新数据说,2006年至2010年,美国和俄罗斯军售占全球武器出口总额大约一半。韩国、澳大利亚、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是美国出口武器的三大买家。

  另外,数据库根据所掌握最近年份、即2009年军售情况估算,全球军工企业100强当年总计销售4000亿美元军火;100强中有45家把总部设在美国,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是世界头号军火企业。(新华社专电)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21)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新华网伦敦6月6日电(记者黄堃)英国一项最新研究说,如果人们在有心脏病症状时表现出严重的害怕情绪,可能会使血液中一些易引起发炎的化学物质含量升高,从而加重心脏病风险。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在新一期《欧洲心脏病学杂志》上报告说,调查分析了208名病人的情况,他们都有一定的心痛和心律不齐的症状,在开始接受治疗时通过问卷报告了自己对病情的看法,其中约20%的人非常担忧病情会恶化,有的人甚至还害怕因此死亡,其他人就没有那么多担忧。

  后来的分析发现,那些有严重担忧情绪的人,血液中一些容易引起发炎的化学物质的含量要比其他人高。而早有研究显示,这些物质含量高会加重心脏病风险。

  领导研究的安德鲁·斯特普托教授解释说,担忧和害怕不仅是心理问题,这些情绪还会引起一些生理反应,从而对病情造成实实在在的影响。不过研究人员也表示,本次研究还只是观察到这种现象,对于具体的深层原因以及调节心情是否能有效改善病情,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发表在栏目: 科学

  中新网6月7日电 据台湾《联合报》7日报道,德国一项研究发现,核试爆与核电站辐射会影响婴儿性别,过去数十年可能已导致全球减少几百万名女婴,造成男女比例失调。

  德国慕尼黑赫蒙霍兹卫生与环境研究中心科学家分析美国与39个欧洲国家1975年至2007年的人口资料发现,这些国家1964年至1975年间的男婴数量异常增加,东欧国家在1986年后也出现此现象。

  研究作者之一薛尔伯(Hagen Scherb)说,1963年原子弹试爆与1986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灾的来年,是男婴多于女婴的高峰期。上述这些事件中,气流将辐射尘带到全球,因而影响婴儿性别。

  科学家发现,愈靠近辐射来源,婴儿性别受到的影响愈大。切尔诺贝利核灾来年,乌克兰的邻国白俄罗斯男婴多于女婴的失衡状况,比法国明显。在德国与瑞士核电站35公里内,男女婴失衡也较显著。

  在正常情况下,男婴与女婴的比例是105比100,因辐射影响所增加的男婴数量小于1%,但由于辐射伤害会持续,因此男女婴失衡现象也会持续数年。

  男性精子只会带有X或Y其中一种性染色体。研究称,先前用动物做的试验发现,辐射会损害带有X染色体的精子,相对升高带有Y染色体精子和卵子结合的几率,导致男婴增加。

  在日本福岛核灾后,科学家推估另一波男婴潮即将到来,尤其是日本和美国西岸。

发表在栏目: 科学

  上海交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最近完成了“助行机器人”的研发。这种像一部“智能小车”的机器人(许多机器“人”其实并不是“人形”的),能自己识别道路,自行确定行驶路线……带着行动困难或视力有障碍的人出行。

  但这款机器人真要实际应用,甚至推向市场,障碍还很多:它应该遵守什么交通规则?是针对行人的交通规则,还是机动车行驶规则?如果它造成了交通事故,该如何处理?上海交大机器人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曹其新教授说:“这些问号已经让我们纠结了很久。”

  曾经在上海世博会露过面的另一些机器人,比如伴侣机器人、餐厅机器人、医疗机器人,一样让人纠结:如果它们在工作中出了差错造成事故,该由谁负责?特别是,这些机器人都是“高智能”的,有学习功能、能“自学成才”,也就是说,一段时间之后,它不再是出生时的它了;它会像人一样,根据自己的所“见”所“想”自作主张——要是想法走偏瞎搞一气怎么办?

  人类创造了机器人,但机器人一旦拥有智能,需要的就不仅仅是维护和修理,更得做规矩约束,要让它的想法和行为合乎人类世界的伦理道德。

  “机器人三原则”

  “研究机器人,都知道‘机器人三原则’——机器人不能伤害人类,也不能眼看人类将要遇到伤害而袖手旁观;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的命令,除非这些命令与第一条原则相违背;机器人应该能保护自己,但与前两条原则相违背的情况除外。”德国汉堡大学多模式技术研究所所长张建伟教授告诉记者,这三条原则,最早由美国科幻作家阿西莫夫在他写于1942年的一个短篇小说中提出;后来,有的科学家加了“第零原则”——“机器人可以什么都不做,除非他的行动符合三原则”,又有人加了“第四原则”——“机器人不得参与机器人的设计和制造,除非新的机器人的行为能服从三原则。”不过,大家广泛认同的还是“机器人三原则”。

  “机器人三原则”已经实际应用。

  曹其新教授介绍说,对于机器人用于医疗领域和研发医疗机器人,目前美国未加限制,欧洲定了一些规矩,而日本根据“机器人三原则”,明确禁止。这类机器人直接跟人的生命打交道,伦理问题最为突出:它具备人工智能,可以自主学习并独立手术,但如果“学艺不精”出了事故,那是不是意味着没有遵守“三原则”?或者,机器人在手术时发现患者病入膏肓、已没有继续手术的必要,因此不做了,那又如何评判这种行为的对错?曹教授说,“伦理道德还不完善”的机器人,不适合用在敏感领域。

  其实,现在大多数用于医疗的机器人,并不是智能机器人,都需要人工操作,可以说是一种高端医疗器械。

  有智能就复杂了

  随着智能机器人研发的不断进展,当机器人也会有想法时,问题就复杂了。

  今年5月初,欧盟评出了对未来影响最大的六项技术,其中一项是伴侣机器人。科学家们纷纷预言,不久的将来,家家户户都会有个机器人。

  当伴侣机器人成为家庭一员,这些能自主学习、自己成长,能像人一样思考和做决定,而行动能力比人更胜一筹的家伙,需要遵守哪些规矩?机器人的伦理道德,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

  不久前,上海交通大学主办了全球机器人大会,收到好几篇探讨机器人伦理道德的论文。而据说在过去的会议上,这类论文几乎没有。前来参会的日本东北大学教授小菅一弘介绍,机器人研发领域的国际顶级期刊今年1月专门出了一期专刊,主题就是“RobotEthics”,这一前沿课题的几位重要学者都发表了文章。他还说,日本2002年就在福冈市尝试制订了针对机器人的交通规则,福冈由此成为全球第一个机器人可以上路行走的城市。

  韩国和一些欧洲国家表示,有意制订“机器人道德法”,以此作为机器人研制者、使用者以及机器人本身的道德伦理规范和行为准则;它对机器人产业将有重大指导作用,“机器人道德法”的各项规定将编写成电脑程序,安装于机器人。

  还有科学家提出,人的大脑的某些部分如果损伤,今后可以用芯片修复;如果芯片对人脑原有“部件”的替换率达到一定程度,这样的人该怎么定义?“机器人道德法”对他们是不是也部分适用?

  美国著名的神经科学家尼科莱利斯在他最新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提出:“这些都已是科学界应该思考的问题。”

  但愿不再“亡羊补牢”

  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所长、国家“02”重大专项专家组组长叶甜春研究员说,就目前的技术水平来说,让机器人自己作伦理道德判断并不可行。现在的技术还只能对机器人发出非常明确的指示,或者让机器人根据明确的标准作出“是”与“非”的判断,而伦理道德显然是一种复杂判断、模糊判断,机器人还处理不了。但叶甜春指出,随着技术快速发展和家用机器人出现,机器人的伦理道德我们必须关注,“千万不能等出问题了,再亡羊补牢”。

  目前,国内研究机器人伦理道德的学者寥寥无几。曹其新教授说,现在学界很看好第三代机器人技术,这种被称为“泛在机器人”即“无所不在的机器人”的有智能的家伙,可以识别人的声音指示,甚至能学会对主人察言观色,满足主人的需求……可是,“我们如何保证机器人的判断和行为符合人类伦理道德,包括保证它不为了满足主人的要求而违背人类伦理道德呢?当家用机器人普及之时,再去关注和思考这些事,将为时已晚。”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44 页,共 11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