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感染、压力、不良的生活习惯……到底哪个才是导致人类患上胃癌的“元凶”?10日,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根据最新研究成果给出了答案,该所科研人员在胃癌分子病理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发现一种蛋白酶受体的缺失才是导致胃癌的主要原因。
中国是胃癌的高发区,每年新发现约40万胃癌患者,占世界胃癌发病人数的40%左右,胃癌病人死亡率更是欧美发达国家的4-8倍。此前,医学界一致认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生活中情绪压力,不良的饮食习惯,如喜好熏烤、高盐、辛辣食物及酗酒,都会破坏和损伤胃粘膜,造成胃炎、胃溃疡等疾病,导致胃癌发生的高风险。但具体原因并不清楚。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张云与张勇、余国宇博士等科研人员研究发现,蛋白酶激活受体4(PAR4受体)广泛表达于胃粘膜中,其在胃粘膜保护和损伤修复、胃癌发生中的具有积极作用。科研人员进一步与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合作,采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临床病理学研究技术发现胃粘膜损伤修复的“中介”――PAR4受体在胃癌病人中显著性下降,其缺失与胃癌的淋巴结转移、低分化程度相关;PAR4受体基因启动区超甲基化是引起该受体表达缺失的主要原因,揭示不良生活习惯和环境因素等在胃癌发生中的重要致病诱因。
科研人员表示,上述结果为深入解析人胃粘膜保护、损伤修复和胃癌发生的生理病理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线索,也为临床胃癌病理进程及预后检测提供了新的可能性。(记者 杨洋 张刚强)
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100年左右,生活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古巴比伦人和亚述人使用的是楔形文字,有许多刻写在陶土片、石头上的楔形文字保留至今。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6月8日报道,美国芝加哥大学近日宣布,他们1921年开始设立的一个庞大项目——识别、解释这些文字并提供引证,历经90年艰辛终于完工。
亚述词典收录了2.8万个单词的用法,每个词条都指出了它们在各种语境中的不同含义,以及在美索不达米亚的不同民族文化中的各种用法。为此,研究人员还编了上百万条索引。
“芝加哥亚述词典”项目由东方研究所创始人、中东考古学家詹姆斯·亨利资助。尽管最初是以亚述语言来命名,但亚述语只是阿卡得语的一种方言,该辞典综合编辑了各种阿卡得方言。阿卡得语是已知最早的闪米特语系(Semitic language),以楔形文字记录,是其文明发源地——美索不达米亚文字的核心,时间上约为从公元前2400年到公元100年。在古代近东遗址地带,由考古发掘获得了大量的粘土片、陶片和石刻记录。这项工作也将世界各国的学者们联系在一起,其中70年都在不断收集原材料并进行积累和整理。该词典责任编辑、芝加哥大学人文学院的玛莎·罗斯于1979年参加了这一项目,她说:“我感觉很自豪。这是个基础,将为今后编纂更多的词典提供依据。”
《芝加哥亚述词典》系统地记录、编辑了阿卡得语,对于理解古代近东地区的文明非常重要。东方研究所主任吉尔·斯坦表示,它不仅仅是单词表,还详细记载了历史和每个词的使用范围。本质上,它是一本记录美索不达米亚历史、社会、文学、法律和宗教等方面的文化百科全书。对任何想要探索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学者来说,它都是不可缺少的。
比如在最后一卷的单词目录中,单词“umu”表示“白天”“一天”等,就有长达17页的篇幅记录了它的各种用法,如它在吉尔伽美什时代意为:过去的那些戴着王冠且拥有土地权的人。
参加该辞典项目的东方研究所教授罗伯特·比格斯已经退休,他曾作为一名考古学家挖掘了不少记录文字的陶土片。“刷去上面的灰尘,眼看着文字慢慢出现,可能是一封写给某人的信,在谈论家里刚出生的孩子。而另一片,可能在谈论借出某个物件,到收获季节归还……这时你会意识到,这是一种文化,不仅仅是国王和王后,还有真实的人,他们对自己和家人安全、食物、庇护所的关心和我们自己是一样的。”比格斯说,“他们在几千年前写下这些陶片,绝不是想在如此久远之后再去读它们,而是以这种方式讲给我们听,把他们的经验、感受传达给我们。”
神经元
据国外媒体报道,在过去的几年里,由于细胞重编取得了一系列进展,有关干细胞研究道德标准的辩论开始趋于缓和。该领域最近一次的重大突破是将成熟的人类皮肤细胞转换成神经元。
由斯坦福大学的马吕斯-温宁(Marius Wernig)带领的研究队伍早在2010年1月就已经使用啮齿类动物皮肤细胞实现了这一转换,但是今年5月他们在英国国际性科技期刊《自然》(Nature)上刊登了一篇论文,由此正式宣告实现人类皮肤细胞的成功转换。
这项重大突破最惊人的一点就是,该转换绕开了“诱导多能干细胞(IPS cell)”。诱导多能干细胞于2007年首次诞生,这标志着干细胞科学研究进入一个新纪元,干细胞研究将不再自动关联到备受争议的胚细胞上。尽管这项技术从那以后得到改进,但是使用诱导多功能干细胞仍面临着诸多障碍。例如,一个主要弊端就是一些在重编细胞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蛋白质可能造成肿瘤。
温宁的研究队伍公布的这项研究成果完全绕开了诱导多功能干细胞,取而代之的是对皮肤细胞中的四个基因进行操作,使其直接转变为带电的激活的神经元。虽然研究实现了该领域的重大突破,但在通向完全可靠的转换之路上该研究队伍仍旧面临着一些足以令人怯步的挑战。首先该转换的效率似乎相当低,只有约2%到4%的皮肤细胞成功转换为有功能的神经元,其次就是几乎所有的转换的细胞好像只对活跃于人体的约100个神经传导物质中的一个有反应。
由此不难看出,干细胞研究之路还很漫长,研究人员还要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是上述研究成果已经在正确的道路上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尚力)
许多接受化疗的癌症患者会出现记忆力和其它认知功能下降。这种所谓的“化疗脑”是许多癌症患者在接受化疗时经常抱怨的一大副作用。据国外媒体最新报道,美国密苏里大学一项新研究发现,接受化疗的患者练习太极拳有助于防止“化疗脑”。
新研究负责人斯蒂芬妮·雷德·阿尔恩特教授表示,多年来科学家业已发现太极拳对身体和情感健康具有积极作用。练习太极拳有助于提高人的总体生活质量。新研究发现,化疗患者练习太极拳有助于改善病情,特别是防止记忆力等认知能力下降问题。
新研究中,阿尔恩特教授及其研究小组对一组女性化疗患者进行了跟踪研究。参试妇女每周接受太极拳训练,每次60分钟,为期10周。研究人员在研究开始和结束时分别对患者的记忆力、语言能力、注意力、压力水平、情绪及疲劳程度进行了测试。研究结束后,经过对比研究发现,这些妇女的心理健康和认知能力得到显著改善。
阿尔恩特教授分析指出,太极拳是一种在肌肉放松情况下的意、气和力结合的缓慢套路动作运动。要求遵循动作轻灵、运行和缓、呼吸自然、用意不用力等运动原则。其动作缓慢的特点,特别适用于化疗患者,尤其是因为化疗而肢体动作受到一定限制的患者。
阿尔恩特教授表示,练习太极拳的确可以提高化疗患者的注意力,改善大脑认知能力。下一步展开更大规模的证实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