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泥火山横截面
《国家地理杂志》刊登的露西横截面图片。根据这幅图片,天然气钻探可能导致火山喷发。
7.堤坝航拍照
2008年5月拍摄的航拍照,展现了露西泥火山边缘的一座堤坝。根据新研究发现,虽然这座泥火山将在未来26年继续喷发,但泥浆的流动速度在几千年内可能一直较为缓慢。
8.努力失败
2007年3月,印尼工作人员将使用铰链连接在一起的混凝土球沉入泥浆,希望能够阻止露西的泥流,但这一举措最终以失败告终。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截至2008年,露西已经给印尼造成37亿美元损失,相当于GDP的近1%。
9.地下涌水
2007年6月,东爪哇的希多阿乔村,一名工程师正在一间房子里检查地下涌出的水。专家们表示,类似这样的地下涌水由泥浆涌出露西火山附近的钻探区引起的地下压力改变所致,在当地非常普遍。
10.可怕的回忆
2007年,可怕的泥浆淹没了东爪哇的希多阿乔村。露西泥火山周边很多地区早已经荒芜人烟,其中包括波龙的部分地区。《国家地理杂志》2008年刊登的一篇文章指出,波龙的街道已被泥浆覆盖,上面到处都是逃难者留下的脚印。拾荒者拆掉了房子的瓦片和电线,空气中弥漫着难闻的硫磺味。当地商店老板苏米特罗对《国家地理杂志》表示:“什么也没留下,只有可怕的回忆。”(孝文)
撰文:斯蒂芬 · 哈里根 STEPHEN HARRIGAN
摄影:戴维 · 杜比莱 DAVID DOUBILET
翻译:谭耀智
只用了两分钟多一点,导弹追踪舰“霍伊特·S. 范登堡将军号”就沉到了海底。2009年5月一个晴朗的上午,距佛罗里达州基韦斯特岛11公里处,舰艇内部响起了一连串隆隆的爆炸声,那是安装在舰身吃水线以下的46份炸药。辛辣的火药味在轻风中飘散,令人视野模糊的黑烟升了起来。但有好一阵子,它看起来就好像没受到什么影响似的。这艘长达159米的废旧军舰只是平稳地漂在水中,两架不起作用的雷达天线高耸在海面上。
新闻直升机在上空盘旋,数千名围观者乘船在爆破区域之外晃悠。然后,“霍伊特· S. 范登堡号”开始慢慢摇晃着坠入大西洋了,下沉中依然保持着完美的平稳,直到最后船首倾落而船尾翘了起来,接着就什么也看不到了,只留下一片翻腾的白色水花。“今天下午就会有鱼到这艘沉船上来住了!”负责这个大项目的乔· 韦瑟比断言。他们炸沉这条船,是为了让它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变成一座人工礁,把潜水者和渔船吸引到基韦斯特岛来。
“霍伊特· S. 范登堡号”当然不是第一艘被有意沉入海底做人工礁的船。佛罗里达群岛近海的水域已经先后成了美国海岸警卫队的快艇“杜安号”、“比博号”以及美国海军的登陆舰“镜园号”的葬身之所。距彭萨科拉市30公里左右的海底还沉睡着一整艘航空母舰“奥里斯卡尼号”,它是世界上最大的被有意沉做人工礁的船只。此外,有“自由轮”之称的二战货轮被沉入墨西哥湾、大西洋、太平洋海岸沿线各处,总数达数十艘。
世界各地热衷渔业的人们早已知道,船只失事的地方是上好的捕鱼场,至少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美国渔民就在有目的地用交叉的木头捆成一垛一垛,坠入海底建人工礁了。在我们自己的时代,“DIY礁石”的材料倾向于用扔掉的垃圾:旧冰箱、购物车、报废的小汽车和贩卖机。几乎任何可以沉到水里的东西都有变成人工礁的潜力。即便是官方批准兴建的人工礁,也常常是用一些明显不合常规的材料做成的,包括退役的地铁车厢、老式作战坦克、装甲运兵车、石油井架,以及专为此设计的蜂窝状“礁球”组件。
一些条件参数决定着像“范登堡号”这样的人造庞然大物如何、或者能否变成海下的水族乐园,包括水深、水温、洋流以及海底成分。不过大多数人工礁在经过几个相对可预知的阶段之后都能吸引海洋生物。首先,在洋流遇到像“范登堡号”这样的垂直结构的地方,会形成一股浮游生物富集的上升流,为沙丁鱼和小银鱼提供一个可靠的觅食地,而它们又能吸引像蓝鳍金枪鱼和鲨鱼这样的捕食者。接着,像石斑鱼、鲷鱼、金鳞鱼、鳗鱼和鳞鲀这些惯于在洞穴和缝隙中寻求庇护的水族来了。鲹和梭鱼之类的机会主义捕食者也迅速在这片水域找好岗位,等着猎物送上门来。过些时候——也许几个月,也许几年到十年,这取决于海洋的状况——外来的钢铁巨物就会裹上一层海藻、被囊动物、软硬珊瑚和海绵的外壳,每一寸都萌发着生机。
墨西哥湾的石油和天然气钻井平台的水下结构中有很多鱼类藏匿,几十年来都被消遣的钓鱼者当作最佳去处。“人工礁带来的经济效益是很明显的。”迈克尔· 米格里尼说,他执掌着一艘10米长的包租船,名为“猎户座号”,用它载着捕鱼者和潜水者到阿兰瑟斯港附近的钻井平台去。连2010年4月的“深水地平线”平台泄露事故的油污都知趣地没有漂到这片海域来。“创建栖息地就好比在沙漠中创建绿洲。人工礁是一种能提升海洋的产鱼能力、让墨西哥湾焕发生机的途径。”
有些生物学家担心人工礁只是将鱼从天然礁石那里吸引过来,可能会成为某些受欢迎鱼种的屠戮之地,比如红鲷鱼,它是墨西哥湾捕获量最大的垂钓鱼类之一,但可能也是有了新栖息地之后最容易兴旺繁盛的鱼种之一。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2月21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这是一组2010年国际科学工程可视化挑战赛获奖作品,包括西红柿籽特写照片、植物基因图和蜈蚣机器人在内的视觉作品均榜上有名。
1.艾滋病毒3D模型
这个迄今为止最详细的艾滋病毒3D模型,它获得了2010年国际科学工程可视化挑战赛图解类一等奖。这项年度大赛由《科学》杂志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组织,其目的是“通过新奇和具有刺激性的视觉方法鼓励全世界的人关注科学”。评审标准包括:视觉效果、有效的沟通、新鲜感和创意。
一个由伊凡·康斯坦蒂诺夫领导的俄罗斯评审团对来自100多份科学杂志的数据进行分析,利用数字技术尽可能地对艾滋病毒进行详尽描绘,真实再现它的方方面面。这张双色图显示的是艾滋病毒(橙)正在攻击并融入一个免疫细胞(灰)。三角形剖面显示了艾滋病毒如何把这个细胞变成一个病毒加工厂。视觉科学公司的康斯坦蒂诺夫在声明中说:“我们认为,这种3D模型是呈现和推广有关无处不在的人类病毒的科学数据的一种新方法。”
2.“可怕”病毒
据艾奎诺克斯制图公司创始人乔纳森·贺拉斯说,这张3D图片显示的是一个噬菌体正在入侵一个细菌。该图在2010年国际科学工程可视化挑战赛中荣获图解类荣誉奖。贺拉斯在声明中说,噬菌体是一些拥有“奇异的细长腿”和吸管状嘴巴的病毒,它们利用这种口器追击猎物,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这种病毒掠夺细菌的组成物质,把受害者当成病毒“复制工厂”。
《科学》杂志执行编辑莫妮卡·布拉福德在声明中说,2010年的参赛作品“是以公众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传播科学。他说:“这项国际竞赛强调创新和技术特长,要求科学家的作品能够吸引不同年龄段和阶层的观众,鼓励他们探索复杂的大自然和科学之美。”
3.“水波荡漾”的单层分子表面
借助显微镜拍摄的显微照片,展现了“水波荡漾”的单层分子表面。这幅照片由塞斯·达林与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的史蒂文·希班纳合作拍摄。达林表示:“这个分子层实际上由两种不同的分子构成,它们往往能够将类似油和水这样的东西分离开来。在我们拍摄的这幅照片中,这种分离似乎还处在非常早期的阶段。”
照片中的分子数量达到数百万个,虽然每一个分子的“头部”都含有硫,但它们的尾部成分并不相同,其中一种含有碳和氢,另一种则含有碳和氟。两种分子的高度大约相差0.2纳米。2月18日出版的《科学》杂志采用这幅照片作为封面。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2月16日消息,据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海洋考古学家在夏威夷群岛的水下进行研究,发现大量沉船和散布在海床上的各种东西,其中包括锈迹斑斑的船锚和铁锅。
1.发现“两兄弟(Two Brothers)”号
2008年,即马萨诸塞州捕鲸船“两兄弟”号在夏威夷一处暗礁搁浅185年后,潜水人员在水下对这个锈迹斑斑的锚进行测量。“两兄弟”号的船长是乔治·博拉尔德,他的另一艘捕鲸船“埃塞克斯”号1820年被一头抹香鲸撞沉,赫尔曼·梅尔维尔从中获得灵感,写成著名小说《白鲸记》。
2.熔化鲸脂的锅
潜水人员在“两兄弟”号失事处的海床上发现这个生锈的铁锅,它曾被用来把鲸脂熔化成油。该船在去日本附近捕鲸的途中,在夏威夷触礁,在大浪的冲击下,船很快破碎成小块。另一艘捕鲸船营救了“两兄弟”号上的船员,而“埃塞克斯”号上的船员经历了不同命运,他们在海上漂浮了3个月,最后甚至吃人肉度日。
3. 法国护卫舰沙洲
南塔克特的“两兄弟”号在法国护卫舰沙洲(是夏威夷西北岛屿里的一个偏远珊瑚环礁)附近触礁。该卫星图里的这些浅滩是帕帕哈瑙莫夸基亚国家海洋保护区的组成部分。
4.姜罐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海洋考古学家凯利·吉利森在“两兄弟”号沉船处对这个姜罐进行了研究。虽然一些姜罐是用来存放生姜的,但它的名字是根据它的形状,而不是它所盛的东西得出的。吉利森说:“我们认为这是船上厨房使用的,用来存放食品。”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月27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最近,巴基斯坦海岸外湛蓝的海水中突然出现了一个新的小岛。不过你可能得打消自己准备前往度假的打算,因为这个小岛随时可能消失。
去年11月底,巴基斯坦的渔民们报告他们发现了这个位于阿拉伯海中的泥火山岛,美国宇航局的地球观测卫星-1号随后拍摄了该区域的照片,并确认了这一小岛的存在。但就在去年2月份,同一区域的图像上还见不到这个小岛。
根据美国宇航局的说法,阿拉伯海此前也出现过类似的泥火山岛,不过大多数会在几个月内便由于冲刷侵蚀而消失不见。事实上,此次一月份拍摄的最新图像上已经可以看到小岛周围出现了浑浊的海水区,这说明小岛正经历严重冲刷侵蚀,不就便将消失。
泥火山是由地下气体或者地热异常区地下热水喷发而形成的泥和碎石的圆锥状堆积体,可以形成于地面或水下。其成因可能与地壳活动或碳氢化合物气体积聚有关。
此次巴基斯坦出现的泥火山属于地壳运动导致的类型:阿拉伯板块正向亚欧大陆板块俯冲,这种运动掀起了巴基斯坦沿海大陆架和大陆坡上的沉积物。
在大陆架之下,俯冲摩擦导致的大量热量熔化了岩石,产生熔浆,这些高温的熔浆使地下水酸化并沸腾,形成巨大的内部压强。这些酸性热水开始腐蚀其上方的围岩,产生大量泥浆和碳氢化合物的混合物,并不断沿着地壳裂隙上涌,形成小规模缓慢喷发。
一般的泥火山高度仅数米,但此次巴基斯坦的这种情况比较特殊,它上涌超过330英尺(100米)。但这样的情形也并非没有出现过,之前也发现过海面上出现泥火山,喷出气体并同时燃烧,远看就像海面上出现了一条神秘的火舌。
加州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高级科学家詹姆斯·海恩(James R. Hein)说:这座新出现的泥火山小岛距离巴基斯坦海岸约2英里(3公里),其基底部分的海水深度可能在30-60米左右。
海恩说,它的表面温度相对较低,但“似乎处于水饱和状态,因此它将保持粘糊状甚至汤水状,这都取决于它的水饱和程度”。
这位科学家同时指出,地下水成因泥火山一般被称为“冷泉区”(cold seeps),和深海热泉区域一样,它也拥有自己独特的生态系统,其大部分生命形式会从化学物质中获取能量,如甲烷。
不过他同时补充道,这样的泥火山极少能露出水面。研究人员从未记录到这种泥火山岛能维持足够久的时间,从而允许生物在岛上居住。当然,他们并不排除有些细菌生物已经在其上定居。(晨风)
4.水箱中游动的吝啬鬼
一只在水箱中游动的Drymonema larsoni水母。这只水母在阿拉巴马州沿海被研究人员捕获。Drymonema水母主要以其他水母为食,触须的刺细胞力量很大,人类在接触时也能感觉得到。拜哈说:“它们是一群真正恶毒的刺客。缠绕你的触须越多,刺击的威力就越大。这些家伙长有数百条触须。”
5.一个大块头
墨西哥湾一只身躯巨大的“粉红色吝啬鬼”,宽度达到近3英尺(约合1米),拍摄时正在搜寻其他水母。一旦发现目标,便会展开猎杀。体型较大的Drymonema可一次诱捕多只月亮水母。研究人员曾发现一只触须上挂着34只月亮水母的Drymonema。
由于很多水母的外形非常相似,研究人员一度认为水母种类很少。加州大学默塞德分校的道森发现了很多隐秘的水母,它们的外形几乎一模一样,但实际上却是不同的种群。虽然将此前认定的单一种群划分为多个种群似乎没有多大意义,但对于研究水母生态学特征来说,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不同水母种群的行为存在差异。拜哈说:“这一发现将改变我们研究水母以及它们如何与人类和海洋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方式。在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的人将它们视为一大害虫。”(孝文)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月25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美国“国家地理新闻”网站刊登了一组照片,展现了一种新发现的水母。这种水母被戏称为“粉红色吝啬鬼”,会攻击其他水母,制造同根相煎的惨剧。
1.粉红色吝啬鬼在休息
照片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礁岛群沿海拍摄,展现了一只被戏称为“粉红色吝啬鬼”的水母,数百根带刺的触须在水中摇摆。“粉红色吝啬鬼”是一种新发现的水母种群,它们会攻击其他水母,上演同类相残的惨剧。
2000年,研究人员在墨西哥湾首次发现大量“粉红色吝啬鬼”,当时将它们列为Drymonema dalmatinum家族成员。这个水母家族自19世纪末期便被科学界所知,通常可以在地中海、加勒比海和南美大西洋海域发现它们的踪影。
最近,科学家借助基因技术和表观检查揭示了这种水母的真实身份。根据他们的发现,“粉红色吝啬鬼”是一个全新的水母种群——学名“Drymonema larsoni”,以科学家罗恩·拉尔森的名字命名。在加勒比海,正是拉尔森首次对这种水母进行了研究。
“粉红色吝啬鬼”与其他已知钵水母存在较大差异,促使科学家创建一个全新的水母家族。这个新钵水母家族——自1921年以来的第一个——被称之为“Drymonematidae”,囊括所有Drymonema种群。阿拉巴马州道菲因岛海洋实验室海洋生物学家基斯·拜哈表示:“在从遗传和形态学角度对Drymonema进行研究时,我们很快就意识到它们不同于其他水母,是一个独立的水母家族。”在最新一期《生物学通报》杂志上,拜哈和加州大学默塞德分校海洋生物进化史专家迈克尔·道森详述了Drymonema水母种群。
2.捕杀同类
一只在佛罗里达州礁岛群沿海捕获的Drymonema larsoni水母,被戏称为“粉红色吝啬鬼”,捕获后被放入实验室的水箱。根据新分析得出的发现,这种生活在墨西哥湾的水母在遗传上与地中海近亲D. dalmatinum截然不同。无论生活在什么地区,Drymonema水母都会捕杀月亮水母,沦为盘中餐的月亮水母几乎都是成年个体。
道菲因岛海洋实验室的拜哈表示:“它们会向外伸出触须,一旦碰到月亮水母,便会用更多触须缠绕猎物,最后将它们捕杀。”成年Drymonema水母大部分消化工作由在触须附近摇摆的所谓“口臂”完成。口臂会渗出消化液,用于分解猎物。
3.海湾战争
墨西哥湾,一只体型较小的Drymonema larsoni水母攻击一只体型远超过自己的月亮水母。Drymonema的体型差异较大,有些只有几英寸宽,例如图片中的水母,有些则可达到几英尺。拜哈说:“它们的体型一直在增长,但绝大多数水母的寿命只有短短一年时间。在繁育下一代之后,它们便不再进食,身体逐渐衰老,枯萎并最终走向死亡。”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月25日消息,美国“国家地理新闻”网站刊登了过去一周公布的最佳太空图片,包括猎户座星云、火星蓝色沙丘和旋涡星系在内的精彩太空图片纷纷榜上有名。
1.猎户座星云
照片由智利拉希拉欧洲南方天文台2.2米口径的望远镜拍摄获取的数据绘制,呈现了“猎户之剑”位置上正在形成恒星的星云M42。照片中的M42星云好似一颗闪闪发光的宝石。这个星云也被称之为猎户座星云,距地球1350光年,是被研究次数最多的天体之一。
这幅图片在欧洲南方天文台“隐藏的宝藏2010”天体摄影比赛期间绘制,原始数据来自于天文台的档案。俄罗斯业余天文学家伊戈尔·切卡林发现了这些数据,处理后获得呈现这个著名星云的图片,星云结构的细节一览无余。他的获奖图片促使欧洲南方天文台使用其专业图片处理器处理这些数据,最后获得这幅令人吃惊的猎户座星云图片。
2.水星观测卫星
在最近进行的测试中,水星磁层轨道卫星被放置在一个欧洲太空模拟器内,用于确定这颗卫星能否经受住水星——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周围地狱般的环境考验。水星磁层轨道卫星由日本研制,是欧洲航天局BepiColombo探测任务的一部分,将于2014年发射升空。进入水星轨道之后,“BepiColombo”号水星探测飞船面临的太阳辐射强度是地球轨道内的卫星所受辐射的10倍。欧洲航天局18日宣布,在最近的测试中,这艘飞船及其遮阳板成功经受住超过662华氏度(350摄氏度)的高温考验。
3.蓝色沙丘
照片由火星侦察轨道器拍摄,展现了一个火星陨坑内的新月形沙丘,好似一把装饰精美的匕首。这种沙丘的一大特征是,两个下风向“角”之间的面较为陡峭。在这幅照片中,东南风沿着火星南半球阿尔汉格尔斯克陨坑多岩底部移动,影响沙丘的形状。
4.图案传递的信息
别人在这个圆头上看到的是花和头像图案,而“安妮皇后复仇” 号的研究专家看到的却是可以证明它的身世的证据。例如它上面的花是莺尾,这是法国皇家的象征。在黑胡子夺取这艘船,给它更名为“安妮皇后复仇” 号以前,它是一艘私营法国运奴船,名叫“协和(Concorde)”号。这个圆头的花卉图案可能暗示这把剑也起源于法国。
5. 三孔滑轮
这是最新发现的一个长3英尺(91厘米)的木质三孔滑轮,它是一个滑车,可能曾被“安妮皇后复仇” 号用来调整桅索,控制海上航行。之所以“安妮皇后复仇” 号的大部分结构都被海水腐蚀掉了,而这个三孔滑轮却能幸存下来,是因为它与矿物结合在一起,埋在沙子和沉积物下将近300年。只要不把三孔滑轮周围的矿物移走,不让它接触空气,它就不会烂掉,目前文物保护者把它放在一个水下试验箱里。
6.黑胡子的持久力
这个长大约是12英尺(3.7米),宽10英尺(3米)的锚是在水下的“安妮皇后复仇” 号残骸所在地发现的。考古学家表示,最终他们会把它带出水面。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现“安妮皇后复仇” 号的残骸至今,潜水人员一直在设法把这里的古物转移到水面上。一些最新发现将于6月在北卡罗莱纳航海博物馆进行展览,用来庆祝 “安妮皇后复仇” 号搁浅293周年。目前该船的残骸遗址仅挖掘了大约一半,今年夏季考古学家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因为要是预算获得批准,挖掘工作将在那时重新展开。(孝文)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月4日消息,据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这是过去一周媒体上出现的太空图片,包括土卫五“利亚”、大气引力波现象、等待发射的“发现”号航天飞机等。
1.星星轨迹
在坦桑尼亚乞力马扎罗山拍摄的长曝光照片,星星的移动轨迹形成一个个圆弧,高悬于地平线之上。照片于7月拍摄,本周公布,呈现了北极星周围的星星移动。北极星是天空北部的一颗亮星,离北天极很近,差不多正对着地轴,从地球上看,它的位置几乎不变,可以靠它来辨别方向。在小熊星座,北极熊的亮度最高。乞力马扎罗山所在的赤道地区是地球上唯一一个南北天极就处在地平线上的区域。
2.炮铜色冰川
南极洲宁录冰川的雷达图像,好似一条由溶化的金属汇成的快速流动的河。这条冰川长84英里(约合135公里),每天移动6.5英尺(约合2米),穿过南极横贯山脉,将冰从南极洲东部带到罗斯冰架。这幅图像由德国航空航天中心的TerraSAR-X卫星获取,可帮助研究人员测量冰川的流速并对其结构进行研究。
3.月球光照图
这幅图片于12月15日公布,所呈现的并不是放在显微镜下的霉菌,而是阳光照射月球南极的景象。在6个多月时间内,美国宇航局的月球勘测轨道器拍摄了1700多幅月球极地地区照片。每幅照片随后被转换成二值图像,将这些图像拼接在一起,便得到了这幅光照图。了解哪些月球区域一直处于黑暗状态可能是策划未来探月任务的关键。处于永久阴暗区的陨坑含有大量水冰。
4.巴拿马的阿拉胡埃拉湖
照片由美国宇航局的地球观测1号卫星于12月17日拍摄,棕褐色的阿拉胡埃拉湖水与周围暗绿色的雨林形成鲜明颜色对比。阿拉胡埃拉湖是与巴拿马运河相邻的两个人工湖之一。在拍摄这幅照片前几天,当地遭遇大雨袭击,政府被迫关闭巴拿马运河。这是巴拿马运河开通96年中第三次关闭。宇航局表示,倾盆大雨提高了湖水水位并导致湖水充斥大量沉积物,数千居民因大雨被迫撤离,很多公路被冲毁,同时出现可怕的山体滑坡。
5.土卫五“利亚”
在人类的眼睛里,土卫五“利亚”的多冰表面呈单色,但在红外线、紫外线和绿色波长下,土卫五也会呈现出多彩的颜色,就如同我们在这幅图片中所看到的那样。这幅合成图片来自于美国宇航局的“卡西尼”号飞船,于12月20日公布。图片呈现的土卫五半球总是朝向土星,在绕土星轨道运行过程中,土卫五可见盘左侧朝着同样的方向。
图片中出现的颜色差异最有可能由地表构成的区域性变化或者土卫五多冰土壤颗粒的大小和结构不同所致。这种变化可以由撞击土卫五确定区域的碎片驱使。此外,颜色也可由一种被称之为“磁扫除”的效应引起,土星磁场中的带电粒子轰击土卫五并钻入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