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10天,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时间连续、区域集中
南方部分地区汛情迅速发展
湖南江西已解除抗旱应急响应
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统计,截至6月7日,全国耕地受旱面积9239万亩,小于多年同期平均水平(1.63亿亩),其中作物受旱6462万亩,缺水缺墒2777万亩,572万人、398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目前湖南、江西两省已分别解除Ⅲ级、Ⅳ级抗旱应急响应。
中央气象台预计,未来10天,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偏多,呈现时间连续、区域集中等特点。其中,9日至12日,降雨量有20—60毫米,江南北部的部分地区达90—150毫米。14日前后,长江中下游等地还将出现一次中到大雨、局部暴雨过程。
暴雨蓝色预警解除
6月3日开始的南方强降雨过程明显减弱,中央气象台7日6时解除暴雨蓝色预警。本次降雨过程中,湖南、江西两省雨量较大,最大降雨量达到230—300毫米。
国家防总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未来几天气象干旱将缓和,但南方部分地区的汛情迅速发展,防汛抗洪形势十分严峻,今后坚持防汛抗旱两手抓,尤其是西南地区和前期严重干旱的长江中下游地区,要高度警惕、高度防范,加强雨情、水情监测预报和预警,完善防洪抢险预案,保障大江大河、大中型水库、重点防洪地区以及中小河流、小水库等防洪薄弱环节的度汛安全,防止旱涝急转。
旱情尚未根本解除
据气象专家介绍,此次降雨影响有效改善了长江中下游旱区生产生活用水不足的局面,江西全省旱情已基本解除。湖南、江西、贵州等省部分江河湖库水位有所上涨,鄱阳湖、洞庭湖水体面积明显增加。但是安徽中北部、江苏中北部、湖北中北部由于降雨较少,旱情仍未得到有效缓和。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张旭说,此次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的较强降雨,基本与重旱区重合,对改善土壤墒情、缓解农田旱情具有积极作用,应该说“及时雨”明显缓解了当前旱情。由于干旱持续时间长,一两场降雨还不能从根本上解除旱情。特别是前期江河湖库水位偏低,水位回升还需要一个过程。同时,湖北西部北部和甘肃、内蒙古、华北北部、东北西部南部等地降雨偏少,旱情仍在持续。另外,目前长江中下游5省仍有197万人因旱饮水困难,抗旱保人饮的任务更加突出。
中稻栽插完成近四成
当前,正值长江中下游地区早稻分蘖孕穗、中稻育秧栽插的重要时期。张旭介绍,旱情发生在早稻、中稻生产的“节骨眼”上,造成一些地区早稻无水栽插、中稻育秧和栽插困难。
国家防总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据统计,长江中下游五省计划栽插早稻面积5800多万亩,目前已基本完成。受此降雨过程影响,加上旱区各地全力抗旱救灾,各地正抓住有利时机,加快稻田翻耕、抢栽抢插。五省计划栽插中稻面积9900多万亩,目前已栽插3800多万亩,占计划栽插的38%。
三峡向下游补水效果明显
张旭介绍,为缓解长江中下游地区严重旱情,国家防总加大三峡水库下泄流量,5月25日—6月10日,三峡水库日均下泄流量加大至每秒1.1万—1.2万立方米,进一步抬升长江中下游干流水位。今年以来,三峡水库累计向下游补水208亿立方米。目前三峡抗旱补水达到每天2亿立方米左右,补水效果十分明显,长江中下游干流各站水位较近期最低水位回升1.39—3.04米。
另外,丹江口水库5月底以来一直维持800立方米每秒的下泄流量为下游补水,为湖北省中稻栽插提供了抗旱水源。(人民日报)
《海底斑斓》 虞兰因 画
黛琪出版《红楼本事》后,“才女”名头更响。不久前,我和他们夫妻二人见了面。由于其夫君是我的老乡,我比他们年长又喝高了酒,便“训诫”才女说,《红楼梦》充满虚无思想,研究时千万不要如民间故事所言,憨婆娘缝被子把自己缝进去了!黛琪极具涵养,矜持而优雅地回答,我是业余写着玩哩!
业余,玩。说得好!说去说来,就说到现在的作家,能够买房买车的极少极少;书不好销,除非实权人物向下属单位分摊“大作”。
不久前,上海作协副主席陈村算了一笔账,他说:一个作家一年写一部长篇,算是很高产的作家了。他的收入是多少呢?以每一部小说印一万册,作家拿10%版税算,就是两万块;还要上税,落到手里一万多块钱,平均每个月一千多一点儿,根本不可能养活自己!
在文学圈,陈应松可谓知名作家,但时任湖北省作协文学院院长的他,去年底居然发微博寻找“懂行的经纪人”帮他销书。也许有人会认为他想赚更多的钱,但听他在湖北作协农民作家培训班上对农民作者泼的“冷水”,他对农民作家说,听了这么多作家教授讲课,这并不能解决你们写作的问题。由于生活压力太大等等原因,你们可能成为作家的终不会多。我在这里不想作太多的鼓励,鼓励你们那可能是害你们!
两年前,一位三十多岁的农妇,写了一部近二十万字、名为《憨媳泪》的“长篇小说”,报社同事介绍她找我。我一翻稿件,估定她只有小学水平。也许她见我皱眉,就在一旁解释,这是写的她自己。她的婆婆喜欢大儿媳,经常整她,可现在还是她做农活养活婆婆。我说,你将这事写个千儿八百字就行了,何必拉这么长?她刻满沧桑的脸突然涨红:我要靠文学翻身!许多人鼓励我,只要坚持,就会成功!
不是说小学水平的农妇就写不出作品。高玉宝当年近乎文盲,却写出控诉周扒皮的《半夜鸡叫》。那是新中国建国初期,亟须政治教材。通过编辑重点培养,他才成为战士作家。现在步入网络写作时代,博客、QQ私人空间等文学表达方式应运而生。文学爱好者将作品公布于众,已经轻而易举。出版社及报刊选择作品的途径也更加宽阔。鼓励先天有不足,后天无条件的人写作,不是把她往火坑里推吗?
我出版过几本拿版税的书,时常在大小报刊发表文章,但如果没有工资,在小城也买不起房子。诚然,我也耳闻熟识的作家声称自己很有钱。我知道,多数是打肿脸充胖子。他们在抬高自己的同时,还想靠美名到社会上“诈”点油水。然而,媒体偏听偏信进行宣传,影响许多不知内情且急于摆脱贫困的人,或不事稼穑地写作,或卖掉房子自费出书,殊不知滋生了新时代的“孔乙己”!
故此,我想向媒体进言,不要怂恿缺乏条件者当作家。何况即便出了书,也难养家。黛琪“业余写着玩”写出了《红楼本事》,因为她有不错的工作加文化素养。对于没有解决温饱的人,“以文为裘,煮字疗饥”固然脱俗,但高雅不起,还是实在点好。相传法演禅师黑夜里率三位弟子赶路,一阵大风将灯吹灭。法演问徒弟们心境如何?佛槛高谈“裁缝舞丹霄”,佛眼阔论“铁蛇横古路”,而大弟子佛果只说了一句俗语:“看脚下!”
中新网望谟6月7日电 (记者 张伟) 7日,记者从贵州望谟特大洪涝灾害新闻发布会获悉,截至记者发稿时,6月6日的洪涝灾害已导致8万人受灾,其中因灾21人死亡,31人失踪,紧急转移人口4.538万人。
据介绍,6月6日凌晨1时许,贵州望谟受高空切变和冷空气影响,全县8个乡镇及与紫云县交界的部分乡村出现特大暴雨,从而引发特大洪涝灾害。据统计,截止6月7日14时,望谟县受灾人口达8万人,其中因灾21人死亡,31人失踪,紧急转移人口4.538万人。据不完全统计,此次洪灾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13.4亿元。
对于特大暴雨引发特大洪涝灾害的原因,望谟县负责人解释说:“我县处在云贵向两广过渡的斜坡地带,山高坡陡谷深,地质破碎,同时这次洪灾的呈现出时间短、降雨量大、落差大破坏力强的特点导致大部分受灾乡镇交通、电力、通讯中断,农田、房屋、水利造成严重损毁和重大人员伤亡。”
中央、省、州政府对特大洪灾高度关注,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作出重要批示,省委书记栗战书、省长赵克志也先后对抗洪救灾提出明确要求,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王晓东亲自率省相关部门到望谟县指导开展抗洪抢险救灾工作,国家民政部也组织8个部门到一线指导救灾工作。据统计,中央及地方政府先后动用1200万元及其他物资用于抗洪抢险救灾工作。
事故发生后,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望谟县积极开展抗洪抢险救灾工作。截止日前,省、州、县共组织投入抗洪抢险救灾人员3000余人,发放粮食105吨,帐篷285顶,衣服2200件、棉被2200床,搭建临时帐篷30顶,修复公路100公里,县城供电、供水、通信全面恢复,其他灾区正在抢修之中。(完)
湖南山体滑坡导致209国道中断 新一轮强降雨来临防汛形势严峻
新华网长沙6月7日电(记者 谢樱 明星)连日来的强降水缓解了湖南的旱情,但局部地区的暴雨导致旱涝急转,出现山体滑坡和洪涝灾害。记者7日从湖南省气象台获悉,湖南自北向南9日起将迎来新一轮强降雨,防汛工作形势严峻。
记者7日从此次暴雨重灾区怀化市麻阳苗族自治县获悉,连日暴雨导致该县多个乡村的公路、电力、通讯及广播电视信号中断,贯通中国南北的交通大动脉209国道麻阳县岩门至石羊哨段发生4处山体滑坡,滑坡体多达9万余方,同时多处边坡开裂,公路路基被冲垮,目前该路段已全线封闭,交通部门正在紧急抢修一条便道,预计最早9日才能恢复通车。
6月3日至7日,湖南省大范围迎来降水,平均降水量64.0毫米,强降水落区主要位于湘中及以北地区。
气象专家介绍,这次降水过程有效缓解了湘中及以北的农业干旱,增加了土壤墒情。但此次降雨也造成了湘西、湘中地区的局部洪涝,部分低洼地区农作物受灾较重。湘西、湘中部分低洼地区农作物水冲泥压,农业损失较重。据不完全统计,仅溆浦县就有7000多公顷农作物受灾,200多公顷绝收。
而据最新气象资料综合分析,未来一周湖南省内强降水过程频繁,湖南将进入雨水相对集中时段。6月9日~14日受高空低槽和中低层低涡切变共同影响,湖南有一次连续强降水过程,并伴有局地短时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
又宽又长的珊瑚礁在澳大利亚东岸近海可以轻易得见,把大陆架与水下光线较暗的深海分隔开。
网条鹦嘴鱼绽开颇像马戏团小丑的“笑容”,展露强有力的取食工具
>>点击查看精彩组图<<
撰文:珍妮弗 · S. 霍兰 Jennifer S. Holland
摄影:戴维· 杜比莱 David Doubilet
翻译:王晓波
珊瑚海水面下不深的地方就是大堡礁生机勃发的居所,鹦嘴鱼啃着岩石,螃蟹为了抢夺藏身地挥着螯钳打斗,一条近300公斤重的石斑鱼体内的鳔鼓荡有声,宣示自己的驾临。鲨鱼和银鲹鱼迅疾地掠过。海葵的触手摇摇摆摆,细小的鱼虾巡逻各自的地盘,如同跳着欢快的舞蹈。但凡脚底不生根的水族都随着每一股浪涌漂摇往复。
这礁区的生灵如此丰富繁多,正是其名中有“大”的缘由之一。大堡礁庇护着5000种软体动物,1800种鱼,125种鲨,还有数不清的微小生物。但最让人一见倾心的景致——也是其跻身世界遗产的主要凭恃——还是那广大无朋的珊瑚礁。有的珊瑚如鹿角般兀立,有的好似被海浪磨光的玉盘,有的状如棒球手套,还有的拥有皮革的质感。软珊瑚附身在硬质同类之上,多彩的水藻与海绵装点着礁石,每一条缝隙都有某种生灵栖居在里面。每越过一段距离,水族品类便有不同,那变化无穷的生态为世间仅有。
时光,潮汐,再加上一颗沧桑变迁的星球,于上千万年前造就了大堡礁,并一次次将它磨蚀再培育回来。如今能促使礁石生长的各种因素正以空前的速度改变,这一次,它所经受的摧残或许会使它再也无法恢复元气。
西方人登门 欧洲人认识大堡礁是经了英国探险者詹姆斯· 库克的引介,而后者基本上是无心而至。1770年,库克船长听到了木板蹭到岩石的咯吱声,他当然想不到,自己的船已驶入了地球上最庞大的活体构造之中——超过2.6万平方公里形状各异的珊瑚礁,时断时续地绵延过2300公里长的海域。
库克当时正率队在今之昆士兰一带的近海中探索,所驾“奋进号”被卡在了这片暗礁迷宫里。海面下,犬牙参差的珊瑚尖塔戳进船体,把它抓得牢牢的。木板碎裂,海水涌入,船员们满面惊惶地跑上了甲板。船长指挥他们勉强驶进了一处河口,修补了船舱。
在这帮欧洲人触礁之前,澳洲土著已在这片区域生活了数千年。珊瑚礁是当地文化的重要部分,土著驾着独木舟在这一带漂游,打渔,网条鹦嘴鱼绽开颇像马戏团小丑的“笑容”,展露强有力的取食工具用来从礁石上刮掉海藻的坚固牙齿。尽管它们的进食行为有时会伤到个别的珊瑚,但总体来说是有益的。没有它们,藻类的繁生可能会扼杀珊瑚礁。
”澳大利亚海洋科学家查理· 韦朗,此时正在大堡礁北部叹赏一丛壮观的珊瑚
大堡礁的生灵如此丰富繁多,正是其名中有“大”的缘由之一。时光,潮汐,再加上一颗沧桑变迁的星球,于上千万年前造就了大堡礁,并一次次将它磨蚀摧毁,再培育回来。并把有关礁区水族的神话代代相传。但历史学家并不确定土著人对礁盘的地质、水产的了解可追溯到多少年前。库克误打误撞到此后又过了几十年,从事地图绘制的英国人马修· 弗林德斯一路“穿针引线似的”绕过暗礁而来,同样遇上了一两场倒霉事,不过他被礁盘的壮阔打动而为它起了“大堡礁”之名。
扩张与侵蚀 这巨大无比的礁盘系统之所以能现于世间,却要归功于一种通常只有米粒般大小的生物——珊瑚虫。它们是礁石的基本建设单位,在微小的身体内豢养共生藻类以获得养分,过群体生活。靠着体内藻类光合作用提供的能量,每个珊瑚虫分泌石灰质(碳酸钙)形成自己的“房子”。这些小房子一个叠一个地形成,珊瑚群体就会像城市一样扩张,其他海洋生物很快依附上来繁衍生息,把一簇簇珊瑚“黏合”为整体。
澳大利亚的东端海域拥有生成珊瑚礁的成熟条件。在清澈而富于湍流、光线充足的浅水里,珊瑚的生长最是活跃。珊瑚虫繁衍数百万世代之后,形成的礁石就不再是孤立四散的石灰质块,而是连成凌乱的一大片,形状、大小和庇护的生物种类由其在海洋中的位置决定——比如离海岸多远——还要看受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力,比如海浪冲击。如果离岸太远,海水较深而光线减弱,就根本不会有礁石了。
“在大堡礁,生命存在的模式从头至尾是由珊瑚塑造的,”澳大利亚海洋科学研究所的首席科学家查理· 韦朗说,该海域内有400多个珊瑚物种,“它们构筑了整个环境,是其他一切生物的栖息之所。”完美的水温、清澈度和洋流,使得盘状珊瑚的直径每年可增大30厘米之多;同时,礁盘也受到持续的侵蚀,浪涛、海水化学成分、以石灰质为食的生物都是损毁作用力。礁石消失的速度远远慢于生成速度,尽管如此,还是有多达90%的礁石最终碎落在海里,化成了沙。所以大堡礁的外表总在不断改变。
从地质年代来看,内部礁石层相对比较年轻,历史不足万年,但大堡礁的源起要早得多。韦朗说,大约2500万年以前,昆士兰随着印澳大陆板块的运动而伸入热带水域,珊瑚幼虫便开始乘着向南的洋流,随处寻找可以扎稳脚跟的地方。渐渐地,它们群集形成的礁石不断壮大,沿着海床扩展开来,并容纳了繁多的海洋生物。
坎坷路难行 自从大堡礁初次扎稳根基以后,冰川期多次来临,大陆板块逐渐挪移,海水与大气的情况也曾有过剧烈波动。这片礁盘见证了许多次的轮回——壮大到损毁,面目全非到气象如新,全凭大自然一时的兴致决定。
“如果把大堡礁的历史写下来,那就是一篇天灾目录,”韦朗说,这源于星球本身的风云变幻。但礁盘总能从这些灾难中复苏。
凯恩斯附近海域中,紧密簇拥在一起的硬珊瑚,其中大多是鹿角珊瑚属的物种,争夺着生长空间和供给能量的阳光。
今天,又有新的灾难使礁盘陷入险境,复苏的前景却渺茫。科学家说,如今世界气候的变化速度太快,对珊瑚礁似乎是毁灭性的打击。气温上升、阳光中的紫外线增强,会促使珊瑚发生“白化”反应:珊瑚细胞中的彩色藻类产生了毒性,被排斥出去,使作为寄主的珊瑚变作白骨般的颜色。然后丰茂的海草也许会使光秃秃的珊瑚窒息而死。
1997至1998年大堡礁等礁盘的大规模白化,是由当时严重的厄尔尼诺现象和破记录的海面高温引起的,有些地点的水温比正常情况高出1.5摄氏度以上。2001年、2005年又都发生了同样现象。有些珊瑚礁专家说,到了2030年,这种破坏效应每年都会出现。
高温还导致60年来的海洋浮游植物持续衰退,而它们不仅能吸收温室气体,还直接间接地养活着海洋中几乎所有的生物。礁石鱼类也会被上升的水温影响,有时表现为大胆凶猛的行为——不论对天敌还是对猎物。而海平面的变化,或升或降,对珊瑚的影响同样恶劣,不是把它们暴露于过多阳光之下,就是使之淹在太深的水中难见天日。
眼下更为直接的威胁是今年早些时候澳大利亚的洪水,巨量的土壤沉积物和富含毒素的污水涌入昆士兰海域的礁盘。它对海洋生物的全部危害在几年内还无法确知,但大堡礁中很可能有大片珊瑚因此遭受灭顶之灾。
而海水酸度的考验才是最严峻的。
地球经历的五次生物大灭绝中,全世界的珊瑚生态系统每一次都要跟着遭殃。最早的一次大约在4.4亿年前。温室气体的含量会在千万年中自然攀升,生物学家韦朗说,火山在高度活跃期喷出的巨量二氧化碳可能是导致珊瑚死亡的重大因素,约6500万年前的最近一次大灭绝就属于这种情况。当时,海洋从大气中吸收了越来越多的温室气体,使海水酸度增强,最终破坏了海洋生物合成贝壳和骨骼的能力。
这种酸化过程当下正在有些海域发生。最容易被酸的腐蚀作用伤害的是快速生长的枝状珊瑚,以及对黏结礁石具有关键作用的分泌钙质的藻类。一旦礁盘的骨架变得脆弱,就很容易被海浪、风暴、疾病、污染物等祸害击碎。
韦朗说,远古时代曾有许多珊瑚适应了海水的酸度变化,但他对大堡礁的未来很不乐观。“古今的区别是,当时的变化是在漫长区间内发生的,珊瑚有数百万年的时间来拿出对策。”他担心人类工业排放的数量空前的二氧化碳、氮和硫,再加上因冰川融化而不断释出的沼气,会使许多礁盘在50年内丧失生机。剩下的将是什么呢?“泡在海藻浓汤里的珊瑚骨架而已,”他说。
跬步致千里 当然,每年造访大堡礁的两百万游客,因生机繁盛的水下天堂的盛誉而来,来后仍觉得不虚此行。但如果你有心,是看得到它的瑕疵的。礁盘有一道3公里长的“疤痕”,是去年4月一艘中国运煤船撞的;其他一些触礁的船只和偶尔的石油泄漏染污了栖息地。陆地上的洪水冲走的沉积物,以及农业设施流失的营养物,进入海洋后都会破坏珊瑚生态。但澳大利亚人不会坐视大堡礁毁掉,已掀起全国范围内的呼声。对许多当地人来说,珊瑚礁如同挚爱的家人,而其重要的经济价值亦不可忽视:礁区旅游业每年为国家财政带来10亿美元以上的进账。
科学家面临的挑战在于,要在快速变化的环境条件下保持礁盘健康。“如果你想修理一部发动机,先得明白它如何运作,”詹姆斯库克大学的海洋生物学家德里· 休斯说,“这道理对珊瑚礁也适用。”休斯等人正在调查珊瑚生态的运作方式,以确保能拿出有效的保护措施。
眼下的当务之急是:明确过度捕捞的全部危害。传统上,商业渔船可以在礁盘周边沿线作业,即便在1975年当局将34万多平方公里海洋栖息地划为水上公园后也未遭禁止。但随着大捕捞量引来越来越多的忧虑,澳大利亚政府于2004年从这片海域中策略性地选取三分之一,规定为严格的禁渔区——连消闲垂钓也不准。结果,水族复苏的规模和速度都超出了预期,例如,在禁渔令发布两年后,在珊瑚间活动的鳟鱼数量多了一倍。
科学家们还想弄明白,是什么让一些特定种类的珊瑚在环境变化时生命力格外顽强。“我们知道有些珊瑚礁禁受着比其他同类严酷得多的条件,”昆士兰大学的礁石生态学家彼得· 芒毕说,“利用几十年累积的海水温度数据,可以找出对暖水适应得最好的礁区,集中开展保护措施。”他指出,了解珊瑚怎样从白化中恢复,并推测出新的珊瑚虫将在哪里生长,有助于设计保护区。即便公开表达悲观的韦朗也承认,让珊瑚长期存活下去的可能性是有的——如果能迅速终止种种伤害礁盘的不良行为的话。
大自然也有自己的一套“安保措施”,珊瑚自身的一些基因可能曾帮它们捱过了以往的环境灾害。许多种珊瑚通过杂交而进化,在礁盘中,大约三分之一的珊瑚每年都大举产卵繁殖。在这样的事件中,一块礁区就能有多达35个珊瑚物种同时播撒精子和卵子,它们数以百万计而遗传特性相互迥异,在海面上自由交合。“这为杂交物种的产生提供了绝好的机会,”詹姆斯库克大学的海洋生物学家比提· 威利斯解释道,尤其是在气候与海水化学成分如此动荡不定的当下,杂交能够快捷地实现珊瑚的适应性与抗病能力。
说真的,尽管面临今天的种种严峻威胁,大堡礁却不会轻易颓败。毕竟它以前就曾抵住灾难性的气候变化而不灭。而且它周围还有各种各样的海洋生物会帮忙保住礁盘。科学家在2007年的相关研究中发现,海域中如果有繁盛的以海草为食的鱼群,珊瑚也会兴旺。“如果某种人类行为灭掉了食草鱼类,比如过度捕捞,海草就会取代珊瑚。”休斯说。
来到大堡礁的人可以看见鱼群在履行它们不可或缺的职责。在接近礁盘北角的午后摇曳的光线里,富丽堂皇的珊瑚礁壁伫立海底,下面有一条罕见的蝙蝠鱼,鳍肢修长,面孔漆黑,正啃着一绺绺马尾藻。还有一群鹦嘴鱼,合为一体的牙齿如同克丝钳,咯吱咯吱地撕咬礁石上红红绿绿丛生的海藻。
上世纪末,俄、英科学家在南极沃斯托克考察站底下发现了全世界最大的冰下湖泊——沃斯托克湖(Lake Vostok),面积达14000平方公里,被封存在南极冰盖之下约4000米处,与世隔绝。科学家估计,浑然天成的环境使该湖可能约有1500多万年都未曾改变,这意味着其中可能蕴育着独立进化的微生物。
据英国广播公司(BBC)近日报道,俄罗斯科学家现已下钻到离该湖50米处,这个世界上最古老而高深莫测之湖的神秘面纱即将揭开。
古老高深莫测之湖
1996年,通过卫星发回的图像勾勒出沃斯托克湖的轮廓之后,这个发现被正式确认。空间电波探测器显示出冰川之下的主体是世界上最大淡水湖,它是南极洲冰川下150个湖之一,深度可达800米,类似西伯利亚贝加尔湖或北美洲安大略湖。
一些科学家认为,这个湖之所以与世隔绝达数百万年之久,是因为湖面上的冰帽像调节水压的封条一样阻止了湖水四溢或者外界的东西进入。如果能取得湖中的水样,也许能够看到以前从未发现的生命体。
俄罗斯科学家希望可以了解这个世界上最神秘莫测的湖。一个研究小组已经连续多个星期,且二十四小时不间断地下钻冰层,到现在为止还有50米就可触及冰下的湖面。
俄罗斯南北极研究所(AARI)副团长瓦列里·卢金在圣彼得斯堡说,俯瞰这个项目,就好像是在一个以前从来没有到过的外星球上工作一样,不知道下面等待我们的将是什么。
钻冰接近湖面之难
南极的夏季从12月到次年的2月,空气中温度相对温和一些,可达零下30摄氏度,但是到了冬天温度会骤然下降到零下80摄氏度。
俄罗斯研究团队的阿列克谢博士说,下钻冰层直到3公里处通常相对容易,在格陵兰和南极其他地方都曾成功过。但是当钻完3公里接近冰层底部时,温度接近冰的融化点,各种各样的问题就会冒出来。
其中一个比较大的困难起因于冰结构的改变,在3600米深处纯净且相当冰冷的湖水,坚硬得如玻璃一般,这给研究小组在钻孔过程中带来了重重困难。这也是为什么过去的数星期,该小组的进展如蜗牛一般,大约一天只能下钻1.6米。
阿列克谢博士说,到目前为止,科学家对所获得的冰核进行分析,发现了一些可能是生活在湖底部的细菌。此外,还发现一些新的微生物。对于这个湖水的取样可能会有助于人类进一步理解木星的卫星之一——木卫二上类似的冰川条件。
消除湖被污染之忧
1998年,科学家渴望开发这个古老的湖,并设法钻到了湖上冰层的3600米处时,项目暂时搁浅了。
这是由于一些专家担忧,探明湖水的过程可能会污染其质朴的生态系统,引起无法挽回的损害。与其如此,倒不如保持它与世隔绝的状态。
几年后,研究小组成员想出了一个环保安全的新方法,钻孔工作重新开始。2010年11月,科学家向南极条约环境保护委员会提交了对于这个项目的最终环境评价,并被准予可以继续对这个古老湖的湖水取样。
为消除湖被污染的担忧,科学家将会下沉一个传感器,但并不让其进入到湖里,直到探测到其上的游离水之后,就不再继续往下钻,取出钻孔机。这样在水压下不至使凿洞的液体流进湖里,而湖里的水将会被吸上来。然后,留出相当一些时间结冰,形成一个冰冻的塞子在钻孔的底部,以便到来年夏季,这个小组再次钻孔,取出这个冰样进行分析。但是,取样工作进展得并不是非常顺利,由于要解决技术上的难题而不断被拖延。
尽管做了这样的预防措施,一些国际观察家仍然抨击这个项目,认为这是对古老冰川下淡水湖的一次威胁。英国冰河学家安迪·史密斯博士指出,这样做不可能保证完全彻底的清洁、干净。
在南极洲工作的俄罗斯专家相信这个风险实际上并不存在,认为从湖水中取样是相当值得做的,毕竟他们已为此付出并等待了数十年。现在他们只希望从技术方案上能够不负众望,最终从湖中取到水样。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至今已在全德范围内造成20人死亡,近2000人感染。由于其传染源一直未明,民众恐慌心理不断加重。在医学专家全力以赴寻找可能病源的过程中,生产瓦斯的沼气设备被列为怀疑目标。
在提倡使用生态能源的大环境下,全德共建有6800座沼气生产厂。奥古斯堡的医学实验室研究人员认为,沼气发酵容器中会产生新型细菌。该实验室主持人绍特多尔夫5日对《星期日世界报》说,细菌在容器中杂交并且相互融合,经过发酵后带有新型病菌的东西最后被当作肥料用于农田。这个过程产生的后果目前还没有人研究过。
绍特多尔夫建议,为避免EHEC病菌的传染范围继续扩大,应尽快对德国所有沼气设备进行检验。这个论点目前已经得到多位科学家肯定。
沼气生产集团已出面否认上述专家意见,认为德国所有的生产设备严格执行欧盟卫生标准,粪便发酵时的温度达70度,并且加热1小时,这个过程会杀死所有致病病毒。
另一个怀疑对象是被污染的饮水源。基森兽医学家巴尔耶认为,由于春季长期干旱,在对农田人工浇水的过程中,被粪便污染的水流入饮水源,蔬菜有可能通过这个途径遭受污染。苏格兰在2000年即发生过类似事件,后来被证明由水源污染引起。
至于有人怀疑恐怖分子实施生物打击,德国联邦政府有关机构宣布这种说法完全没有根据。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于5月初于德国爆发,继而在欧洲多国出现。目前德国有573名患者感染到严重的并发症血溶性尿毒症,其中70%的患者为女性。
小丑鱼(科学网-kexue.com配图)
模拟海水
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生物学院史蒂夫辛普森告诉英国广播公司(BBC)记者,对身长仅一厘米的小丑鱼而言,珊瑚礁上的小鱼小虾都是捕食者,小丑鱼监听捕食者声音,避开珊瑚礁,这是一种典型行为。
辛普森带领研究小组测试海水酸化对小丑鱼的影响。他们把小丑鱼放入数个水箱中。箱内水的酸度不同,一个与当前海水酸度一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为百万分之390;另外几个模拟2050年至2100年的海水,大气二氧化碳含量分别为百万分之600、百万分之700和百万分之900。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越高,海水吸收二氧化碳越多,酸性越强。
实验中,一个水下扬声器播放珊瑚礁上捕食者声音的录音。在当前海水环境中,小丑鱼四分之三时间远离扬声器;在2050年海水中,小丑鱼近一半时间远离扬声器;在2100年海水中,小丑鱼对捕食者声音无动于衷。
可能失聪
辛普森说:“珊瑚礁堪称‘一堵嘴巴墙’,等待捕食小丑鱼。我们所做的是把今天的鱼放入明天的环境中,结果可能是灾难性的。”
他说,除躲避捕食者外,声音在搜寻同伴、集体捕猎、觅食中也具有重要作用,如果小丑鱼失去所有这些能力,后果不堪设想。先前研究结果显示,酸性稍强的海水有损鱼类嗅觉。
研究人员发现,小丑鱼的“耳朵”没有发生物理性损伤,因此,海水酸化可能影响神经,或者酸性增强令小丑鱼压力增大,改变行为模式。
关注酸化
研究人员说,实验只是根据当前海水酸化加剧速度模拟数十年后海水环境,需要考虑这样三个问题:首先,不一定真实发生;其次,其他种类海洋动物是否受类似影响;第三,小丑鱼为何受酸性轻微变化影响。
研究人员还说,实验中模拟的几种海水酸度发生于数十年后,鱼类有机会逐渐适应。
海水酸化问题引起越来越多关注。充足证据表明,海水酸化可能对海洋生物造成显著影响。一个研究小组在巴布亚新几内亚附近海域发现,附近一座休眠火山山坡冒出二氧化碳改变海洋生态系统,珊瑚减少,海草繁茂。
研究人员预测,如果碳排放继续加剧,在本世纪末之前,全世界大部分珊瑚将陷入生存困境。
武汉区域气候中心2日发布,受降水持续异常偏少影响,湖北各大湖泊水体面积大幅减少,已接近有卫星监测以来的最小值。其中,洪湖水体面积已锐减近半。
该中心5月27日卫星监测显示,洞庭湖水体面积仅468.72平方公里,比历史同期减少55.1%,比去年同期减少68.5%。洪湖水体面积206.55平方公里,比历史同期减少48.2%,比去年同期减少55.2%。丹江口水库、梁子湖、长湖也分别较历史同期减少29.8%、21.6%和13.5%。
与4月同期相比,除洞庭湖水体面积略有增加外,梁子湖、洪湖、丹江口水库、长湖还在继续缩减。其中,梁子湖、洪湖分别减少了15.9%和10.4%。
去冬今春,湖北遭遇罕见旱情,大部地区雨量较常年偏少5至7成。持续旱情导致省内湖泊水体面积大幅减少,截至6月1日,全省86个县市1804.5万亩农田受旱,共计140.7万人、42.8万头大牲畜出现饮水困难。
预计6月4日起,湖北全境将迎来一次明显的降水过程,此次降水将有利于缓解旱情。当地气象部门表示,将根据有利天气条件继续开展人工增雨,减轻干旱危害。(丁喆陆铭)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6月3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一项最新研究称,科学家已经在地下数英里处发现一种“魔鬼蠕虫”,这是有史以来发现的生活在地球最深处的动物。
这种最新发现的线虫名叫Halicephalobus mephisto,给它起这个名字的部分原因是因为《浮士德》中的恶魔名叫Mephistopheles,这一发现表明我们的脚下存在一个新的生物圈。科学家在深达2.2英里(3.6公里)的地下发现这种新蠕虫之前,很少知道有哪种线虫能生活在几十米深的地方。此前人们只知道这个深度存在微生物,也许这些生物体正是这种体长0.5毫米的蠕虫的食物来源。
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大学的地球微生物学家、论文联合作者图里斯·昂斯托特说:“它听起来似乎很小,但是对我来说,这就如同在安大略湖里发现了一头鲸。这种动物比它们捕食的细菌大几百万倍。” 昂斯托特和比利时根特大学的线虫学家盖坦·伯根尼耶首次在南非金矿的深处发现H. mephisto。但是最初该科研组并不清楚这种蠕虫是由矿工带下去的,还是岩石里本来就有的。
为了找出答案,伯根尼耶用了足足1年时间在矿井深处沿水脉收集样本,过滤它们以寻找水栖线虫。他在几块在矿井深处收集到的岩石里找到这种蠕虫时,总共已经过滤了8343加仑(31582升)水。另外,该科研组还发现了H. mephisto已经在这里繁衍生息好几千年的证据。他们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测年法对这种虫子栖息的水体进行检测,发现H. mephisto出现在3000到1.2万年前,这表明这种动物通过进化,已经适应了这种高压和高温的特殊环境。
昂斯托特说:“这一发现或许对像伯根尼耶这样的线虫学家来说实属意料之中,但是它确实令我大吃一惊。多细胞生命的分界线已经延伸到地球更深处。”他希望这种新型蠕虫能激励其他人在最极端的环境(包括地球和其他地方)下寻找复杂生命体。“人类通常认为,只有细菌能生活在火星等行星的地表深处。这一发现说明,事实可能并非如此。我们不能排除在那里寻找小绿蠕虫,而非小绿细菌的想法。”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6月1日的《自然》杂志上。(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