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图为:“赤壁”二字引发人们多年猜测

  相传周瑜在指挥赤壁之战时,看到临江崖壁被火照得通红,挥剑刻下“赤壁”二字。昨日,“赤壁摩崖石刻专家论证会”在赤壁市召开,专家们从多个角度对“赤壁”二字进行了新的解读:“赤壁”应为明代嘉靖年间所题,并非周瑜所写。“赤壁”二字位于赤壁山矶头西南中段,两个字是阴刻楷书,字径相同,“赤”字高1.5米、宽1.04米,“壁”字高1.43米、宽1.02米。包括它们在内,赤壁山矶头共有10处摩崖石刻。

  对于“赤壁”二字的由来,有人认为是宋代,也有人认为是唐代,还有人认为确实是东汉末年周瑜所写。省文物局文物处主任科员陈飞则认为,“赤壁”二字写作年代为明代嘉靖二十七年,即1548年,其作者“眉山张”为张可述或张庭。

  陈飞解释,“赤壁”二字的同一幅面上有一石刻题记,根据他的研究,题记内容为“此乃周瑜破孟德之赤壁也……嘉靖戊申仲冬,予与宪副曹君亨泊舟山下,徘徊瞻眺,慨然太息,因大书崖石以识。眉山张。”陈飞认为这意味着石刻是“眉山张”在“嘉靖戊申仲冬”所写。

  “眉山张”是什么人?陈飞查阅明代嘉靖年间的眉山名人,推论出“眉山张”应该是一名知县张可述,或是曾担任中宪大夫,后辞官寄情于山水、喜欢在崖壁上题字的张庭。

  对陈飞的这一论证,多位考古、地质、书法专家表示认同。(楚天都市报)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6月9日表示,创建高水平大学亟需培育良好学术生态。培育良好的学术生态,一要有体制机制保证,二要解决教育资源配置问题。
在当天举办的首届“学术生态与高水平大学建设”学术研讨会上,25位来自首都高校的学者达成共识:大学要发展,必须对学术环境进行治理。
近年来,学术不端行为屡有发生。大学教授因被举报论文抄袭失去院士评选资格而雇凶报复,论文抄袭成风使得高校不得不采用反抄袭软件检测研究生毕业论文,甚至外国政府官员论文涉嫌抄袭也有人称其“学习中国”,可见中国学术不端负面影响之深远。
学者们认识到,学术环境治理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可能“一次注射,终身免疫”。中国的学术环境已经发展到“重污染”阶段,学术环境已经制约了大学科学发展,高水平大学建设也受此威胁。
钟秉林认为,培育良好学术生态,要有正确的教育价值观,还要有体制机制保证,其中最重要一点就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而解决教育资源配置问题,重点是协调大学与政府、大学与社会、大学内部资源配置。这些小而言之关系到教师安心做学问,大而言之关系到大学的发展。
钟秉林表示,现在高等教育发展经历了规模扩张,又转向重提精英教育的时候。一些高水平大学已经注意控制规模,如何以有限的优质资源更好地服务师生,提高大学水平,还得用改革的思路解决现有问题。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这只水杉国家公园的松鼠对于游客的喂食从不拒绝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水杉国家公园的摩洛岩石(Moro Rock) 保护区内,一只灰松鼠全然不顾形象,对游人不停喂食的坚果照单全收,结果体型如吹气球般涨大,足足有正常的两倍。

  一名软件工程师拍摄的正面照片显示,这只小动物完全变成了一个敦实的毛球,只有小小的脑袋和四肢还能显示出它是一只松鼠。

  拍照者称,这只松鼠是她当时看到的松鼠一家中最肥的,等到它停下来,离得足够近可以拍了,却发现它肥得连取景框都装不下了。这名游客只好后退,才把它全部拍下来:“最后它终于直视我了,我赶紧抓住机会按下快门。”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在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科技部的支持下,化学研究所有机固体院重点实验室研究人员研究了特定温度下,液滴在高温固体表面发生的浸润/去浸润转变现象,并对相关机理进行了阐述,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近期的德国《应用化学》(Angew. Chem. Int. Ed. 2011, 50, 5311-5314)上,并被选为封面论文和VIP论文(very important paper)作了专门介绍。
高温固液界面的浸润行为不仅对基础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也在实际生活和工业生产中拥有广泛的应用价值。研究人员发现,对于浸润性为亲水性、疏水性和超亲水性的粗糙结构表面,当表面温度升高到某一特定温度,水滴在滴到固体表面时会发生由浸润铺展到去浸润弹起的转变,且液滴弹起温度(Tb)会随着表面粗糙度的改变而规律性变化。
需要特别提出的是,由于超疏水性的表面在微纳米空隙中有一层准连续的气膜,导致水滴在表面温度较低时即会因轻微的热扰动滚走,因而不会发生上述转变。研究人员建立了高温表面固液浸润的理论模型,对不同浸润性表面在高温下对水滴的浸润行为的机理进行了解释。
这些结果有助于优化设计新型、高效、节能的固液传热材料体系,为增强锅炉、热交换机等的工作效率,提高控温严格的热交换设备的安全性与稳定性等提供了新的思路。(来源:中科院化学研究所)
更多阅读
 
 
发表在栏目: 科学
“今年肯定不会对外公布状元数,”6月9日,清华大学新闻发布会后接受采访时,招生办主任于涵表示。
去年,北大公布录取状元数之后,清华随即公布状元数,导致两校在状元数上有明显冲突,这被理解为中国高校之争的一个现状,今年清华率先承诺不会对外公布状元数。
力图避免状元炒作
于涵说,优秀学生绝不简单等同于成绩的优秀,更远非高考高分所能覆盖。高考招生、保送生、自主招生、艺术特长生、体育高水平运动员、艺术类招生、港澳台招生、留学生招生等面向各类考生,清华已基本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多样化选才招生渠道。
于涵说,每年高考后社会都会关注状元,“一年炒作一次,没人思考成才观和选材观。”“高考选拔的确能招到很多优秀的学生,但不是全部。”
于涵说,清华这几年的学情调研显示,纯粹通过高考进入清华的学生在校发展和培养的水平,低于通过自主招生等方式进入清华的学生的平均水平。
清华招办也力图打破每年高考后对状元过分关注的做法,“我们不是要掐尖打架,只炒作状元,我们应该回归一些教育常识,反对唯分数论。”
学堂班首次直接高招
清华大学高考招生工作9日启动。招生办主任于涵说,今年“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首次面向高考直接招生,但考生的高考投档分只要达到清华在当地的同类科目同类批次录取分数线,并且第一志愿填报某个学堂班对应的招生专业,就可向清华提交面试申请。学校将择优选拔部分考生参加相应学科专业的面试,通过后即可进入学堂班。此外,其他学生入校后,还有机会通过“二次招生”进入学堂班。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发表在栏目: 科学

  今年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遭遇罕见大旱,虽然三峡水库持续“放水”支持抗旱,但指责“三峡工程本身就是导致干旱的原因”的议论四起,再次把三峡工程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在6月3日中科院举行的“科学看待气候与水电发展媒体座谈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光谦告诉南方日报记者,三峡工程与干旱没有关系,干旱就是因为不下雨。

  当不少言论把矛头指向三峡工程改变长江流域气候大环境,致使“旱季蓄水涝季泄洪”时,王光谦院士表示,三峡工程虽有利有弊,但其利远远大于弊。

  “就是河道里筑的一个大坝”

  这个大坝大概有2公里长,185米高。原来没有大坝时水位大约60米

  当提到“三峡工程”的时候人们想到的是什么?王光谦院士指出,要了解三峡工程这个综合性水利工程,就得明白“它究竟是什么?带来了什么?”他表示,三峡工程至少带来了防洪、航运、发电、调水四大好处。

  对于三峡工程的定义,王光谦有个很简单的描述“它就是在河道里筑的一个大坝。”

  这个大坝大概有2公里长,185米高。原来没有三峡大坝时水位大概是60米,抬高后正常水位为175米。夏天的时候,水位是145米,形成1公里宽、600公里长的河道,库容393亿立方米。

  由于长江洪水灾害严重,三峡工程最重要的功能就是防洪。

  “1840年推算出来长江洪水流量是每秒11.6万立方米,若这样的洪水泛滥会把长江以南的平原扫光,而1998年洪水也达到每秒6万立方米,所以当时要严防死守。”王光谦分析,有了三峡工程,抵抗百年一遇的洪水没有太大问题。

  “如果1998年三峡工程能用,就不会死那么多人。去年洪水是7万吨的流量,比1998年还要大,由于把洪水存到三峡水库里,所以并没有问题。”王光谦说。

  三峡工程带来的第二好处就是航运“原来长江上行船,过不去的地方有人光着背拉船。我记得有一年要从武汉运送30吨的设备经宜昌去重庆,花了极大的代价,一个月才运过去,现在一个晚上就可以到。”王光谦表示,随着物流成本高,三峡带来的好处比人们能想象的还大。

  “第三个好处是发电,支撑国民经济的发展。此外在水资源利用方面,能从丹江口把水调出来。”王光谦说。

  三峡四弊首害影响生态

  生活环境没有改善,指望脱贫没有希望,影响不是两三天的事

  说到三峡工程带来的负面影响,王光谦首先想到的就是130万移民。

  “为了保证三峡工程的建设,工程移民是必须的。然而就工程移民和拆迁移民关系来说,我们国家大部分没有处理好,如果让我打分,应该是不及格。”王光谦告诉记者,三峡移民一部分移走了,但很多人不愿意背井离乡,人太多没法安置,只能往山顶上放,本来山就陡,地质灾害也是一个问题。生活环境没有改善,指望脱贫没有希望,影响不是两三天的事。

  “第二就是生态环境问题,最直接影响的是珍稀鱼类。我看的一份资料上说,有一种鱼在水温18℃时准备产卵,产的卵会在流水中冲走,如果这时水库进水,卵就会落到库底死掉。”王光谦说,原来三峡工程设计规划的时候,并没有把生态功能考虑进去。20年前,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概念几乎是零,十几年前才慢慢认识到生态功能的重要性。

  此外,三峡大坝建成后,大的洪峰经过带来泥沙冲刷,对生态环境也造成一定影响。

  “第四个问题就是地质灾害,由于三峡水库水位攀升,快速升降,加上这个地方本来就是地质灾害多发区,滑坡很多,水坝再一泡,就容易坍塌。”王光谦告诉记者,三峡工程会引发低震级地震。工程建成后,地震增加了很多,最大震级是6.4级。

  其实早在2007年4月,中科院长江水利委就发布了《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报告显示,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以来,三峡地区微震活动频率明显增加,塌岸和局部滑移会危及部分居民点的安全。报告统计,库区共有各类崩塌、滑坡体4719处,其中627处受水库蓄水影响,863处在移民迁建区。

  三峡工程只影响局部气候

  三峡与干旱没有关系,干旱就是因为不下雨。这次干旱肯定是天灾

  “我可以很明确地说,三峡工程利远远大于弊。三峡与干旱没有关系,干旱就是因为不下雨。这次干旱肯定是天灾。”虽然王光谦的话掷地有声,然而外界关于“往年要防汛抗洪,今年却要抗旱”的质疑仍然不止。

  日前,环保部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针对三峡大坝的质疑进行回应,称持续少雨是致使干旱的主要原因。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性天气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王东海表示,干旱涉及一个水系平衡的问题,也是一个能量问题,降水偏少不等于干旱。

  “干旱是自然常态,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之下,天气和气候有可能被改变。就像美国春季龙卷风很多,1000多场龙卷风是不是因为美国人汽油烧多了所致呢?人家不会这么想。人为原因不能说没影响,但是影响很小很小。”王东海告诉记者。

发表在栏目: 自然

英国肯特郡海岸外,一只海豚靠近一艘皮划艇,她和人类的相处亲密无间
英国肯特郡海岸外,一只海豚靠近一艘皮划艇,她和人类的相处亲密无间

海阔凭鱼跃:肯特郡海域,一只海豚高高跃起
海阔凭鱼跃:肯特郡海域,一只海豚高高跃起

度假的人们争相跳入海中,希望能和海豚一起互动
度假的人们争相跳入海中,希望能和海豚一起互动

苏格兰水域,两只宽吻海豚跃出水面
苏格兰水域,两只宽吻海豚跃出水面

爱尔兰水域,乌特·玛格丽芙(Ute Margref)和一只海豚玩耍
爱尔兰水域,乌特·玛格丽芙(Ute Margref)和一只海豚玩耍

英吉利海峡,一只海豚和一群孩子一起玩耍
英吉利海峡,一只海豚和一群孩子一起玩耍

  这些珍贵的镜头都是一位致力于拍摄我们这个星球上最聪明的动物之一——海豚的摄影师的作品。这位摄影师名为特里·维特克(Terry Whittaker),他往来英国和爱尔兰,捕捉着一个又一个野生海豚生活的场景。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位英国摄影师在过去的5年间拍摄到了这些近距离的海豚照片。

  与此同时,科学家们对于在英国海域发现已知观测到的最大规模须鲸群感到惊奇不已。研究人员在英国康沃尔郡海岸外大约50~70英里(大约80~110公里)的海面上发现了大约21头须鲸,它们在海面上逗留了超过30分钟。

  摄影师维特克的作品向我们展示了这些智慧生物是如何在波浪间穿行的,表演着复杂的翻滚动作,并且和人类互动密切。

  维克特先生要拍摄更多有关海豚这种可爱动物的决定是受到了一次他在肯特郡遭遇的启发。当时他拍摄到当地海岸外一头海豚的美妙镜头,他坚信这是一头母海豚,她正和游泳和玩皮划艇的人们亲密无间的尽情玩耍。她和人类的关系是那样亲密,甚至会允许人们骑在她背上,或者和她一起肩并肩在水里游泳。

  被这一幕感染,甚至那些晒日光浴的人们也忍不住下水和这只海豚一起玩耍开了。维特克深受感动,他决心游历英国和爱尔兰,拍摄更多有关海豚的照片。

  这位55岁得肯特郡居民表示:“我之前曾经游历世界拍摄海洋哺乳动物,但我却很少留意就在我们身边的这些动物。有一天,一只海豚突然就出现自我的家门口,她是一只孤单的海豚,平常看到她们不太容易,所以我决定要去拍摄海豚。”

  他说:“这只海豚非常友好,在跟人类熟悉之后甚至变得更加亲密无间。她变得非常温顺,允许人们抓住她,跟她嬉戏玩耍。她还很喜欢皮划艇,有时候会绕着它转圈,然后游到下面顶它。”

  维特克先生说:“我对人们对待野生动物的反应和态度非常感兴趣,因此我在接下来的一年中几乎天天出去拍摄海豚。人们简直要为这只海豚疯狂了,大群的人冲向海滩,就为了能和这只海豚见上一面。一些每天都会见到这只海豚的人们表现了对她的尊重,但是还有其他很多人涌向海滩。还有很多人会游进水里试图接近她。这让海洋生物学家们很担心,他们试图阻止人们这样靠近她,因为尽管人们都会将和海豚一起游泳视作一件了不起的经历,但是那样做却会伤害到这种可爱的动物。”

英国南部水域,一只海豚跃出水面向路过皮划艇上的人们问好,可是却把这两位乘客吓得不轻。一路追踪海豚的海洋生物摄影师维特克抓拍下了这一有趣的场景
英国南部水域,一只海豚跃出水面向路过皮划艇上的人们问好,可是却把这两位乘客吓得不轻。一路追踪海豚的海洋生物摄影师维特克抓拍下了这一有趣的场景

肯特郡,一只孤独的海豚追逐一条鱼,后者高高跳出水面
肯特郡,一只孤独的海豚追逐一条鱼,后者高高跳出水面

苏格兰:一只宽吻海豚跳出水面,掀起阵阵水花
苏格兰:一只宽吻海豚跳出水面,掀起阵阵水花

康沃尔郡北部海域,一头须鲸喷出水柱
康沃尔郡北部海域,一头须鲸喷出水柱

这是在康沃尔郡附近水域发现的须鲸群中的一头,这是英国水域发现过的最大规模须鲸群之一
这是在康沃尔郡附近水域发现的须鲸群中的一头,这是英国水域发现过的最大规模须鲸群之一

  这不但会让她们对于和人类接触习以为常,还会让她们陷于受到伤害的风险之中。她们可能会被过往的船只擦伤,或者被人类布设的渔网缠住。

  当维特克先生完成在肯特郡的观察拍摄之后,他又前往苏格兰和爱尔兰西部海岸观察更多的海豚。并且从那以后他每年都要去一次爱尔兰。

  他说:“因为苏格兰和爱尔兰的人没有那么多,所以不会发生像在肯特郡那么疯狂的事情。我在这里观察到小到3只,大到20只海豚组成的群体。看到她们的感觉真是棒极了。”

  他说:“我现在还会每年去一次苏格兰。那里也有大群的海豚,你站在海岸边就能看到她们。你站的地方离开她们就两三英尺的距离,这简直不可思议。我曾看见她们捉鱼的场景,还有几只高高跃出水面。这样的场景就发生在你面前,让人觉得惊奇不已。”

  与此同时,人们还在康沃尔郡的海岸外发现了须鲸群落,这是这个星球上第二长的动物,同时也是极度濒危的物种。

  汤姆·布雷顿(Tom Brereton)博士来自海洋生物组织,他称自这样的地方能看到这些须鲸是“令人难以置信”的。

  这个群落是3月21日,在康沃尔郡和彭布罗克郡之间一处称为凯尔特深水区(Celtic Deep)的海域被发现的。当时研究人员们正在这片水域进行一个为期三周的鱼群调查,寻找一些成群的鱼类,如沙丁鱼。但却有了这一意外的收获。

  布雷顿说:“看到这么多个体是非常不同寻常的,历史上,在这一水域从未发现过如此大的群体。在过去的10年间,在威尔士和康沃尔郡也曾出现过目击记录,当时都是很大的新闻。但是像这样在这么小的一片水域里看到超过20头得规模实在是太罕见了。”

  长须鲸是一种须鲸类,它们没有牙齿,而是像梳子一样从大量海水中过滤出小鱼小虾作为食物。这么大型的庞然大物竟然以这么小的动物为食,显得非常特别。

  这是世界上长度第二的鲸类,同时也是目前已知的第六大动物,最大的蓝鲸类可以长到大约27米长。这种鲸分布在全球各个海域。

  在法国比斯开湾常常可以看到大量的须鲸,但在英国海域发现须鲸一般认为还是比较少见的。

  专家认为这群须鲸可能是在追逐一大群磷虾,并被引导进入了这片水域。

  发现这群须鲸的科学家是贝克·斯考特(Becky Scott),查洛尔·约尔汉姆(Cheryl Yarnham)和斯蒂夫·休斯(Steve Hughes)。

  小组负责人斯考特解释说:“我们在半小时左右的时间里连续观察到5个群落,最大的群落个体数量达到了7头。这些鲸鱼时不时喷出水柱,浮上水面呼吸,能目睹这样的一幕真是太棒了。幸运的是,船上还有其他几位科学家能和我一起分享这样的乐趣。”

  科林·麦克里德(Colin MacLeod)博士是海洋生物组织的首席科学顾问,他表示在英国水域目击须鲸活动可能是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海洋生物活动区域变动的一个体现。

  他说:“这种变化说明全球气候的变化已经对我们的海洋生物的活动区域产生影响。如果说气候变化已经对须鲸这样的顶级捕食者产生这样大的影响,那么有理由认为在食物链更低端的海洋生物受到的影响应当更大。这其中就包括一些具有重要商业价值的海产品物种。”

  海洋生物组织(Marinelife)是一个非政府慈善组织,它的目标是致力于研究并保护英国海岸附近水域生活的鲸类、海豚和海鸟。(晨风)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中新网6月8日电 “目前长江中下游五省仍有197万人因旱饮水困难,抗旱保人饮任务仍然艰巨,不能有丝毫松懈。”国家防总副总指挥、水利部部长陈雷日前强调,要把保障城乡居民饮水安全放在抗旱工作的首位,全面落实人饮解困措施,确保城乡居民饮水安全。

  据水利部网站消息,陈雷7日主持召开专题会议,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湖北时的重要讲话和温家宝总理在长江中下游五省抗旱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分析研判当前抗旱防汛形势,研究部署下一阶段抗旱和防汛工作。

  陈雷称,近一个时期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遭受持续干旱,严重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用水和河湖生态。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近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专程赴湖北视察旱情,对当前抗旱和防汛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副总理回良玉赴江西、湖南、湖北三省重旱区视察旱情,召开长江中下游5省抗旱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陈雷就贯彻落实胡锦涛、温家宝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做好抗旱和防汛工作提出八项要求。

  ——要高度重视旱情的不利影响,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

  做好当前的抗旱工作,对于促进粮食和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至关重要,对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管理好通胀预期意义重大。

  要高度重视当前旱情的不利影响,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的重要讲话精神上来,统一到做好抗旱工作、促进粮食和农业发展、确保完成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决策部署上来,进一步坚定抗旱夺丰收的信心,坚决克服麻痹侥幸心理和靠天等雨思想,对抗旱工作进行再部署、再动员、再落实,做到旱情不除、抗旱不止,坚决打赢抗旱减灾这场硬仗。

  ——要进一步加强雨水情和旱情监测,科学研判抗旱形势。

  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趋势,加强雨情、水情、苗情和旱情的监测预报,加强信息采集,加密会商分析,及时准确发布预警信息,为抢抓农时开展早稻灌溉、中稻栽插和人饮解困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为抗旱指挥决策部署奠定坚实的基础。

  要科学研判旱情发展趋势,根据旱情发展的不同阶段和特点,提早谋划部署,超前组织行动,加强分类指导,切实提高抗旱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努力减轻旱灾影响和损失。

  ——要科学调度水利工程设施,努力保障农业生产用水。

  要充分考虑当前和今后抗旱用水需求,不断细化完善供用水方案,加强各类水利工程的调度管理,统筹安排好城乡居民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生态用水。要充分发挥三峡、丹江口等水库的综合调蓄作用,统筹协调好防汛、抗旱、发电和航运的关系,适时加大下泄流量,提高流域整体抗灾减灾能力。

  要发挥各类水利工程的抗旱作用,综合采取水库放水、涵闸引水、泵站提水、渠道输水、打井取水等措施以及河湖联调、湖库联调、库闸联调等手段,多措并举增加抗旱水源,千方百计确保粮食和农业生产用水。

  同时,要强化农业节水和科学用水,大力发展管道输水、喷灌、滴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努力提高抗旱水源的利用效率。

  ——要全面落实人饮解困措施,确保城乡居民饮水安全。

  由于干旱持续时间长,一两场降雨还不能从根本上解除旱情,特别是江河湖库水位回升还需要一个过程。要把保障城乡居民饮水安全放在抗旱工作的首位,组织旱区对缺水状况进行逐县、逐乡、逐村、逐户的排查摸底,针对不同缺水类型,制定完善解困方案,采取水库供水、应急调水、打井取水、拉水送水等各类应急措施,确保群众基本生活用水。

  ——要切实加强抗旱资金物资使用管理,确保发挥实效。

  旱情发生后,中央多次下拨特大抗旱补助经费,紧急调拨抗旱机具设备,各地也增加了抗旱资金和物资投入。近期,中央财政将再追加特大抗旱经费8亿元,支持长江中下游、江淮等重旱地区开展抗旱工作。

  国家防总也将根据旱区抗旱工作实际需要,进一步加大对重旱区的抗旱物资支持。地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快抗旱资金和物资的计划安排和拨付使用,切实加强资金和物资的监督管理,确保资金和物资使用安全高效,尽快发挥抗旱效益。各地要多渠道筹集资金,继续增加抗旱投入,抓好抗旱设备、材料的补充添置和调拨供应,确保关键时刻能够调得出,用得上。

  ——要着力抓好抗旱服务组织建设,切实提高抗旱应急能力。

  要大力加强县级抗旱服务组织的建设与管理,加大扶持指导力度,建立健全抗旱服务体系。近期,中央财政还将安排4亿元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县级抗旱服务队进行专项补助,国家防办要总结前期工作经验,积极协调、加快推进,组织指导旱区尽快购置抽水机泵、打井机具、拉水车辆、清淤设备以及发电和动力等设备,完善管理使用制度,加强督促检查,切实提高应急抗旱服务能力。

  ——要全面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增强水利支撑保障能力。

  要全面落实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多渠道筹集水利建设资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安排,科学规划,进一步加快新一轮治淮等大江大河治理,突出抓好农田水利建设、中小河流治理、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灾害防治、病险水闸除险加固、水源工程、农村饮水安全等水利薄弱环节建设,抓紧建设一批骨干水源工程、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和水资源配置工程,切实搞好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保护,全面增强水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

  ——要高度重视防汛抗洪工作,坚持防汛抗旱两手抓。

  6月3日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较强降水过程,湖南、贵州等省局部地区旱涝急转,发生不同程度洪涝灾害。当前,南方部分地区的汛情迅速发展,防汛抗洪形势十分严峻,必须高度重视防汛抗洪工作,坚持防汛抗旱两手抓,尤其是西南地区和前期严重干旱的长江中下游地区,要高度警惕,高度戒备,高度防范,切实防止旱涝急转、形势突变可能造成的灾害。

  要切实做好防汛组织动员和汛前检查准备工作,抓紧进行堤防、水库隐患排查与除险,加强雨情、水情监测预报和预警,完善防洪抢险预案,备足抢险物料,强化山洪灾害预警和防御措施,及时做好人员转移避险工作,保障大江大河、大中型水库、重点防洪地区以及中小河流、小水库等防洪薄弱环节的度汛安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据了解,6月6日,国家防总已紧急派出两个工作组,赶赴贵州、湖南协助和指导地方做好抗洪抢险工作。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47)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环球网6月8日消息巴基斯坦自然资源部长于6月7日表示,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Three Gorges Project Corporation)已向巴基斯坦提出一项150亿美元的水电计划,将在印度河河谷的多个地点建造水电站,旨在控制洪水并解决电力短缺问题。

  英国《金融时报》6月9日报道称,目前,巴基斯坦希望开发天然气、石油、煤炭和水电资源,以提振本国低迷的经济。全球最大的三峡水电站的建设者推介这笔交易,是表明中国对巴基斯坦兴趣的最新例子。巴基斯坦石油和天然气部长阿希姆•胡塞因( Asim Hussain)称,三峡公司已与巴政府会面,提出一项150亿美元的印度河水电总规划,并出资5000万美元进行基建勘测。

  报道称,去年破坏力极大的大洪水突显了在印度河建造大坝的必要,而巴基斯坦的电力短缺及灌溉需求也是巴基斯坦关注水力发电的一个原因。去年,巴基斯坦和中国曾就建设布吉(Bunji)水电站的一项投资协议达成一致。一名政府代表证实,此次150亿美元的提议将包括布吉水电站以及位于印度河上游和下游的其它水电站,包括科哈拉(Kohala)和Dashu。目前,双方正在敲定这一交易的“细节和优先任务”。

  报道分析说,中国企业在自然资源投资方面处于领先位置。去年12月,英国石油将旗下巴基斯坦油气资产以7.75亿美元出售给香港投资者联合能源集团(United Energy Group)。中国冶金科工股份有限公司(Metallurgical Corporation of China)正在巴基斯坦偏远的俾路支省开采铜、锌和铅。但加拿大巴里克黄金(Barrick Gold)和智利Antofagasta组建的一家铜矿合资公司一直难以获得俾路支省的官方批准。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47)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日前,最新一项研究表明,甚至在1万年前的早期人类就掌握了“基因改良”水稻的种植技术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日前,最新一项研究表明,甚至在1万年前的早期人类就掌握了“基因改良”水稻的种植技术。

  该研究显示远古人类可选择不同的水稻株,然后将它们的基因混合在一起,形成理想产量的农作物,这将形成较高的产量和易种植性。据悉,这项发现是科学家发现野生水稻基因中含有两个截然不同的亚属分支,受变异基因SD1的影响,水稻株的长度被缩短。

  日本神户大学Masanori Yamasaki教授称,这是近50年里现代水稻培育中最为重要的基因改良,然而我们竟发现1万年前的早期人类就早已掌握。目前,该项研究报告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

  随着SD1基因的逐步进化改良,水稻将形成更短、更结实的茎干,并生产更多的谷粒。研究人员发现现代培育水稻中混合了一个亚属分支,这在野生水稻中并不存在。此外,相比之下培育亚属分支水稻比野生水稻的SD1基因中,前者的遗传多样性较低。这表明在早期水稻培育中,SD1基因已经过了人工选择淘汰。(叶孤城)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32 页,共 10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