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人民网东京8月10日电 据《读卖新闻》网站报道,美国宇航局(NASA)通过观测发现,东日本大地震引发的海啸致使1万3000公里外的南极冰架发生崩裂,形成了一座巨大的冰山。

  NASA研究小组推测地震引起的大海啸可能对南极冰架产生了影响,于是对卫星画面进行了分析。分析发现,地震发生18个小时后,海啸到达新西兰南侧的南极地区,致使该地区保持了46年稳定状态的冰架发生崩裂,生成了一座长约10公里、宽约6公里的冰山。冰山从冰架上分离后,开始在洋面上漂流。

  研究小组成员、芝加哥大学教授道格拉斯·麦卡洛称:“该事例表明,地震与南极冰山分裂乍看之下并无关系,但其实两者间有着内在联系。”(邢俏 编译)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47)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意考古学家称马可波罗从未到过中国
意考古学家称马可波罗从未到过中国

  北京时间8月10日消息,马可波罗的中国和远东地区游记使他一举成名,成了史上最伟大的探险家之一,但是根据最新的资料,意大利考古学家称他从未到达过中国和远东。他们更倾向于认为马可波罗只是在黑海沿岸和去过中国、日本和蒙古帝国的波斯商贩闲聊,并用在那里道听途说的故事加以改编,据为己有。但是黑海沿岸和中国仍旧相隔千里。在经过拼凑加工之后他写出了使他成名的《马可波罗游记》。

  考古学家们特别指出其对于1274年和1281年间元世祖忽必烈入侵日本行动的描述存在前后矛盾和不精确之处。意大利那不勒斯大学的丹尼尔·配却拉(Daniele Petrella)是一项意大利在日本进行的考古项目的负责人。他说:"他将两次事件搞混了,将发生在第一次远征日本时的一些事情和第二次远征时的事情混杂在一起。根据他的记载,在第一次远征中,从朝鲜起航的蒙古舰队登陆前在海上遭遇大风暴,几乎全军覆没。但是事实上这一事件发生于1281年的第二次东征日本行动。如果他真的是当时的亲历者,你觉得一个人有可能会混淆两个相隔7年的事件吗?"

  另外 ,马可波罗书中对蒙古舰队船只的描述也和小组在日本发掘出的蒙古战船非常不同。配却拉教授举例说,马可波罗在书中描述蒙古战舰拥有5个船帆,但事实上根据出土的实物,蒙古战舰只有3个船帆。

  他说:"正是在我们发掘历史文物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马可波罗的书中描述存在越来越多的疑点。比如当他描写元世祖忽必烈的舰队时,他提到工匠们使用树脂来增强船只的水密性,他在书中使用了'chunam'一词,但是这个词在中文和蒙古语中找不到对应词,而在波斯语中,这个词恰恰表示'树脂'。另外,他通常都用当地语言来表示当地地名,可是奇怪的是,对于中国和蒙古的地名,他却一反常态的不用当地语言的地名,而用它们的波斯名字。"

  马可波罗还曾描述自己在中国的朝廷中担任过官职,但是奇怪的是他的名字从未在任何保存下来的中国或蒙古文献中出现过。

  意大利学者的怀疑更进一步为当初英国学者的质疑提供了支持。在出版于1995年的《马可波罗真的到过中国吗?》一书中,大英图书馆中国分部主管弗朗西斯·伍德(Frances Wood)提出马可波罗可能根本就没有越过黑海一线。

  她在书中指出马可波罗作为一位对日常生活和习俗观察细微的人士,在他的著作中竟然对中国妇女缠小脚的习俗,筷子,饮茶等风俗只字不提,连长城都没有提及,让人感觉不可思议。

  她说:“根据威尼斯的存档记载,马可波罗家族没有任何显示与中国有任何直接关系的证据。在他们家族的遗产中没有找到任何来自中国的物件。”她认为一种可能性是他抄袭了一位波斯商人撰写的中国旅行指南。她说:“他的书里面大约只有18句话是他用第一人称写的,你会发现他的书中极少会使用诸如'我亲眼看见'之类的表述。”

  因此伍德女士认为“我相信与其说这是一个人写的游记记述,我更倾向于认为这是一本中世纪风格的摘抄本,记载着当时那个时代欧洲人对于远东的看法。”

    意大利威尼斯的著名商人、旅行家马可·波罗因为在其游记中记述了在中国等富饶的东方国家的见闻,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晨风)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卫星拍摄的日本发生地震海啸当天的情形
日本地震前冰山照片
 
海啸发生5天后的情形
地震后5天的照片

  日前科学家借助卫星雷达数据,观测到南极一处名为祖兹贝格的冰架崩塌的场景。令人惊奇的是,这竟然是今年三月份发生在日本的大地震及其引发海啸导致的后果。科学家们在那次大地震引发的海啸过后就提出,强大的海浪可能会在南极引发冰架开裂或崩塌,但这是第一次科学家们真正观察到一次海啸导致的冰架崩塌事件。

  这里的图像是由欧洲空间局的“环境卫星”(Envisat)搭载先进合成孔径雷达(ASAR)获取的,时间分别是2011年3月11日和16日。第一张图像上,冰架刚刚开始发生崩塌,第二张图像则显示冰架崩塌5天之后的场景,可以看到大片的碎冰在海面上漂浮。这样的连续观察可以让我们监视整个崩塌事件的进展情况。而雷达图像具有显著的优点,它可以穿透云雾,看到下方的地形,陆地冰原和冰架,以及崩落不久的海上冰山呈现亮白色,而颜色略显灰色的区域则是含有少量浮冰的海面。相比之下,开阔的无冰洋面呈现黑色。

  海上冰山有多种形成方式,但是绝大部分时候我们是不可能目睹这些过程的发生的。一般情况下,科学家们在南极海域发现海上冰山,然后就需要找出线索,推理反演,从而推算出它最初脱离南极大陆的位置。不过这一次,这一由美国宇航局戈达德空间飞行中心科学家凯利·布朗特(Kelly Brunt)博士领衔的小组则实现了直接目击,无需去推理什么了。

  当日本3月11东北大地震和随后引发的海啸发生时,海冰专家们几乎是立即就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南极。他们想了解这样能量巨大的海啸波在经过半个地球的长途跋涉后抵达南极,会对这里的冰原造成何种影响。他们检查了南极洲沿岸脆弱地区的历史记录文档并试图研究波浪在抵达这一区域时呈现的模式。在海啸发生后的18个小时,海啸波已经运行超过1.36万公里,抵达了南极洲。

  借助多幅卫星影响,布朗特和来自美国西北大学的艾米·奥卡尔(Emile Okal),以及芝加哥大学的道格拉斯·麦克亚尔(Douglas MacAyeal)在海啸波抵达南极沿岸仅仅数小时后,就发现有两个之前未知的冰山和许多小型浮冰区正在南极罗斯海海面漂浮。根据计算,这些崩塌的浮冰加在一起面积约有125平方公里,几乎相当于两个纽约曼哈顿岛。

  当日本近海发生的海啸波抵达南极沿岸时,其高度应当仅有大约30厘米高而已。但是不断涌来的海啸波仍然能够施加足够大的压力,从而引发崩塌事件的发生。根据估算,这款崩落的大冰块厚度约为80米。根据历史记录,像这样规模的冰山崩落在此次海啸波抵达之前已经有46年没有出现过了。(晨风)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日本一些零售商5日说,因担心今年新产大米遭福岛第一核电辐射泄漏影响,许多消费者囤积去年陈米为主食。日本农林水产省正试图建立一套体系,大范围检测今年新产稻米的放射性物质,以期消除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担忧。

  抢购潮表明,民众不信任政府对食品安全的处理。首都江东区一家超市的大米销量是平时两倍,附近一家购物中心的各种大米品牌也销售一空。

  “像是一场大米恐慌。”东京中央区一家超市的收银员说。因陈米需求紧俏,一些批发商犹豫是否迅速释放库存。

  东京的一家主要大米批发商信量喜德公司(音译)说,去年这个时候、新米上市之前,前一年产的大米销量不大,零售商因而不愿意囤货。

  “我认识的一个人已开始囤积去年陈米,”东京一名53岁的女性市民说,“我如果说不担心,那是撒谎,大米毕竟是主食。”

  中央区一名47岁的设计师认为,消费者必须力所能及地保护自己。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日本研究人员4日报告说,他们成功将实验鼠胚胎干细胞转化为健康精子,并最终培育出健康且具生殖能力的小老鼠。这项研究有望为男性不育者带来福音。

  日本京都大学教授斋藤通纪等人在美国《细胞》杂志网络版上说,他们首先将实验鼠胚胎干细胞转化为原始生殖细胞,并将其植入不能正常产生精子的实验鼠体内,原始生殖细胞此后开始产生正常形态的精子,这些精子能够使卵子受精。

  研究人员写道:“植入受精卵的受体实验鼠产下的后代很健康,发育正常,无论雌雄,都具有生殖能力。”

发表在栏目: 科学
韩忠、梁智、陈福乐、飞天燕子、五佰在回京列车上拍摄的合影 (以上姓名为网名) 韩忠、梁智、陈福乐、飞天燕子、五佰在回京列车上拍摄的合影 (以上姓名为网名)

  2011年8月2日下午2时,五个来自中国各地的网友,自驾车赶往黑龙江省方正县,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砸了当地政府为"日本开拓团"所立的纪念碑

  事发

  被"碑剧"激怒5人自发前往方正县

  7月30日,一则关于"黑龙江方正县为吸引日商投资花了70万为侵华日军逝者立碑"的微博在网上迅速发酵。

  该微博称,为了GDP和政绩,黑龙江省方正县花费70万元为侵华日军逝者立碑,以求吸引日商投资,并投资1500万为开拓团拍电视剧立传,规定街头牌匾必须标有日文,不服从的要罚5000元。网友将这一事件称之为"中国式碑剧"。

  7月31日,正在河北的陈福乐坐在电脑前看到此新闻后,怒不可遏,心中马上有了砸碑的想法。于是,安排好了家中的事情,三天后从保定坐车从北京出发到哈尔滨。

  在路上,他得知,网友梁智、五佰、韩忠、飞天燕子等四人也有前往砸碑的想法。8月2日,五人从河南、河北、北京等省市赶往黑龙江方正县。

  为躲开看守破网潜入现场

  在哈尔滨火车站,五人租到一辆北京牌照的汽车,当做没事的样子赶往方正县,墓碑比较好找,仅有一条水泥马路通往墓碑,其他均为土路。但是沿途警车较多。

  五人不敢停留,直接将车开到一个距离墓碑五六里地的村子里。

  五佰询问周边老乡怎样才能到达墓碑,老乡对为日本人立碑一事颇为不满,但是却不愿多说。

  老乡告诉五佰,沿路均有警察看护,无法接近,后来一名老乡告诉五佰有一条小路可通往墓碑公园后门,但沿途均为森林。

  五人顺着森林向前进,公园外有一道一米多高的铁栅栏,两道两米多高的铁丝网,几个人摘了一些树叶,套在手上,扒开铁丝网,公园仅有五六米远。

  泼漆又砸碑发挥机智留图为证

  五个人商量了几分钟,决定立即行动,陈福乐、湘军五佰打开随身携带的油漆桶,冲向墓碑,泼在墓碑上正反两面,飞天燕子和梁智手拿锤子乱砸一气,但是墓碑非常结实,只砸出几个小坑。

  听到声响,现场警察刚刚反应过来,要求他们立即住手。

  四人很快被警方控制。五佰手忙脚乱拍摄了几张照片,然后用手机发短信给朋友汇报砸碑情况。

  随后20多辆警车赶到现场,将五人分别带到当地公安局。

  在警车上,五佰发出两条短信:“在方正、已砸碑、被抓”向网友求救。

  晚上8点30分,五人被警察告知领导已经同意放人。五人在被要求口头保证肯定离开方正县后,被警车送往收费站。直到他们的车上高速后,警车才掉头返回。

  他们在哈尔滨吃了面条,由于没有赶上昨日的火车,在火车站一处小旅馆住了一晚,今天早晨乘坐动车赶回北京。动车上的五个人一路上电话不断,全部是全国各地媒体要求采访的电话。对于这件事,他们一致对外表示:绝不后悔。

  当地公安

  批评教育后将五人释放

  昨晚,黑龙江省方正县公开回应称,方正县设立的日本人公墓和中国养父母公墓,反映了方正县在抗战结束时所经历的一段特殊的历史。

  而设立这两面名录墙的目的,是为了更加真实、有说服力地展示这段历史,警示和教育后人更加痛切地认清法西斯主义的罪恶。

  中日友好园林并不是一处开放的旅游景点,而是专门接待来访日本团体的。

  平时大门都是紧锁的,入内需经过县外事部门批准。这里每年都接待日本民间访问团体20余个,其中也有不少日本的中小学生,该园林已成为向他们揭示侵略战争对其本民族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和展示中华民族博大胸怀的重要场所。

  许多来访的日本人被中国人民的博大胸怀和人道主义精神所感动,忏悔日本军国主义犯下的滔天罪行。

  记者今天上午从方正县公安局证实,昨天中午11时许,确实有5人进入该县中日友好园林,用锤子损坏石碑并往上泼油漆。事发后,当地警方将5人控制,在进行了批评教育后,当天晚上将5人“释放”。

  对话

  石碑一天不拆我们五个就还要去砸

  法制晚报(以下简称FW):去之前有没有担心过会受阻?

  陈福乐:我去之前做好了被拘留15天的准备,所以走之前办好家里的事情才出发的。

  FW:去之前有没有告诉家人、朋友?他们有没有阻拦?

  陈福乐:没有,怕他们担心,在路上才得知这四位朋友也要前往,就一起在哈尔滨会合。

  但砸碑后,不少朋友都知道了,纷纷打电话来声援。

  FW:当时砸的时候有种什么感觉?

  陈福乐:就是解气!真是用尽了全身的力气,每一锤子都特使劲的砸下去,有种出气的感觉!

  FW:现在准备回家后做什么?还会继续关注这个碑的情况么?

  陈福乐:回家准备继续做好保钓的事情,石碑的事情肯定还要关注,只要它一天没拆,我们五个就还要去砸!

  日媒

  报道内容不表态

  今天出版的日本朝日新闻,对昨天发生的“开拓团”纪念碑被砸一事进行了报道。

  并称中国部分媒体以“为什么给侵略者立碑”造成了广泛的反对声音。

  在整个报道中,日本媒体暂时没有表露出自己的态度以及对此事的看法。

  历史介绍

  日本开拓团是日本侵华时日本对华移民侵略的工具。“开拓团”侵占了中国的土地,协助日军维持治安,参与镇压抗日武装。

  从1936年到1945年,大批日本农业贫民涌入东北,其间,日本组织了共计14批次,数为7万户、20万人的集团式开拓移民团侵略中国东北。

  日本当局还号召“开拓者”继承几十年来崇高的牺牲者及前辈们的努力成果,成为大和民族向大陆发展的先驱和帝国的基石。

  尽管日本掩盖移民政策的侵略性,但日本移民在抗日游击区和中苏边境的密集配置,给抗日联军带来了严重的困难。另外,“百万移民的开拓团”还是日本关东军的后备军事力量,其中青少年在3年训练后,绝大多数都充军侵华。

  文/记者王南任佳王璐夜线报道组王永生兰艺云实习记者张雷实习生张岩

  砸碑者介绍

  陈福乐 35岁 河北保定人韩忠 24岁 湖南株洲人五佰 29岁 湖南长沙人梁智 31岁 河南许昌人飞天燕子 30岁 江西新余人

  注:五人均为自由职业者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核心提示:日本教育的长处在于,非常强调“体验”,但另一方面,选择日式教育也意味着选择“日本化”,离开“国际化”。

放暑假了,不少在日本定居的中国人都带着孩子回国探亲。我本以为在日本长大的中国孩子见到同胞应该很开心,但熟识的朋友的孩子都告诉我,基本是一嘲噩梦”。

家庭聚会吃完饭,家长们就出点子让孩子做同样的练习题,看哪家的孩子做得好。结果自然是中国长大的孩子答题快、正确率高。

胜方父母于是满意地笑说:“还是中国孩子读书好1

而定居日本的中国妈妈心里就很着急,开始严厉地责骂孩子,天天施加压力。孩子也觉得很厌烦,想跟别的日本同学一样出去玩,母子关系于是陷入恶性循环。

我只能说,教育环境真的很不同。在中国,问10个人,10个人都会说,“孩子一定要把书读好!”但在日本,随着社会的多样化和成熟化,“望子成龙”已经不是每个日本家长的信条。

我自己曾调查过中国和日本小学的区别。中国小学一年级每天的学习时间是280分钟,一周约有1320分钟。日本小学一年级每天的学习时间则是225分钟,一周差不多是1035分钟。但一年下来,学习时间竟能相差14820分钟,合247小时!

学习上进度也是中国快很多。比如日本小学一年级学的数学,主要就是一位数的加减法,但中国小学一年级后期就已经开始教二位数的加减法了。中国一年级小学生一星期学英语4小时,日本只有1小时。

而日本教育的长处在于,非常强调“体验”。

我一个日本朋友的女儿从小随父母在中国长大,10岁回日本,进入东京的公立学校,生活也从此完全改变。

课外活动要占到她生活的1/4。她报名参加了管弦乐队,学长笛,并立志要在东京地区比赛中得到第一名,为此每天早起参加练习。最近又开始自学吉他,英文歌已经能够自弹自唱。周末还去游泳,星期天去图书馆看感兴趣的科学书籍。东京美术馆和博物馆很集中,接触艺术的机会比以前多了。

于是,游走在中日之间的中国妈妈们对于孩子到底是应该接受中国教育还是日本教育,非常纠结。

不少嫁给日本人的中国妈妈比较认同日本的教育方式,现在上海的日本人学校里就可以见到不少中国籍的家长。

我甚至还听到一些中国妈妈说,在赴日旅行中感受到日本人的服务态度非常好,于是希望给自己的小孩提供日式的教育,认为后者是“培养性格为主的教育方式”。

但另一方面,选择日式教育也意味着选择“日本化”,离开“国际化”。

在上海日本人学校,中文和英文一个星期只有一节课。虽然“培养具有丰富国际性的日本孩子”是学校的教育目标之一,但是他们的教育方针基本上都是按照日本的“教育指导要项”来做的,“日本人”的精神很浓烈。日本这些年来教育改革中没有教师质量改革,因此与国际接轨的能力越来越差。

其实,两种教育只能说有长短,不能说谁好谁坏。最好是有机会让孩子有机会两边都体验一下、反思一下,这本身也是最好的教育机会之一。

发表在栏目: 文化

  华尔街日报报道 3月11日的日本海啸导致为东京地区提供电力的一多半核电站陷于瘫痪,同时也意外启动了现代社会一个规模庞大的实验:一个拥有3,000万人口的大都市能否在失去约五分之一电力供应的条件下维持正常运转?

  在经过了一个每天超过32摄氏度的火热7月之后,日本给出的初步回答是肯定的。东京电力(Tokyo Electric Power Co.)不仅让东京地区在整个夏季灯火通明,在大多数时间里它还有很多额外发电能力,说不定还可以供电给纽约。

  很多人曾担心,日本经济会因电力短缺而深受打击,但这一幕并没有发生。日本股价已升至与地震前水平几乎相当的高度,日本经济开始再度增长,而一些公司受消费者对节电产品需求的提振而生机焕发。

  省电已成为日本的一种国家信念。由于很多空调都设在28摄氏度左右,商务人士脱下了平常穿的西装,按照“超清凉商务装”计划换上了短袖衬衫。汽车制造商被迫在周末开工,以避免在工作日用电高峰期大量耗电。

  今年夏天,东京地区高峰用电量较去年同期下降了近23%。

  用电量的下降动摇了日本对核电数十年孜孜以求的信念。除今年外,在日本总供电量中,核电曾经占到近30%。如果日本可在今年夏季余下数周内成功应对电力供应减少的局面,那么福岛第一核电站(Fukushima Daiichi)事故或许会改变日本的能源政策。这将对全球产生多重影响,因为自苏联切尔诺贝利(Chernobyl)核事故引发最严重的核泄漏以来,全球很多国家都在重新考虑核电计划。

  政界人士和很多公司高管说,人们愈发觉得日本对核电站的依赖将越来越小,核电站可能会被逐步淘汰,直至有一天彻底淡出日本人的视线。德国和瑞士已宣布了逐步废弃核电站的计划,而美国和法国领导人则说,计划维持本国核电站的运转。美国和法国是世界上两个最大的核电使用国。

  日本经济同友会(Japan Association of Corporate Executives)在今年7月召开夏季会议后发表声明说,就中长期来看,缩减日本核电规模的理想方式是,逐步废弃老化反应堆,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有人对核电的看法甚至更极端。日本网上购物公司乐天株式会社(Rakuten Inc.)社长、46岁的亿万富翁三木谷浩史(Hiroshi Mikitani)说,我认为最好是取缔核能源。他是日本正在崛起的一代企业高管中最知名的商务领袖之一。三木谷浩史提醒说,他并不赞成立即关闭所有核电站。但他说,这个夏天已经让日本人曾对核电站抱有的信任破灭了。

  日本之所以能成功避免电力危机,是由于供电量增加和需求减少的缘故。危机发生后,东京电力赶紧重新启用较古老的天然气和燃煤发电厂,迅速解决了地震后那几天东京地区轮番停电的问题。

  同时,省电计划还将东京地区很多天的最大用电需求减少了1000万千瓦或更多。

  这些措施也有缺点。传统火电厂会排放更多的温室气体,日本也必须进口更多的燃料。尽管强势日圆能减轻负担,但还是会增加能源成本。

  另外,有些老人甚至冒着中暑的危险过分节电。据日本皇宫的一位发言人介绍,年近八旬的天皇和皇后曾经一度在晚上靠蜡烛和手电筒应付过去。

  据日本总务省消防厅(Fire and Disaster Management Agency)介绍,入夏以来,截至7月24日,紧急救援人员将22,418位中暑患者送到医疗机构。其中近一半是老人,共有43人死亡。和去年相比,今年中暑的人数增加了50%,但因中暑死亡的人数下降了三分之一。

  电力公司负责人和一些商界领袖说,节电措施扰乱了生产,增加了不确定性。东京地区的大企业实施的是强制性节电措施。

  东京电力公司执行副总裁兼核电业务最高主管相泽善五(Zengo Aizawa,音)说,那种认为我们有足够电力,所以我们不需要核电站的结论过于仓促。日本是一个依赖制造业生存的国家,节电令生产受到了很大影响。

  尽管日本的能源消耗大幅削减,但日本经济受到的损失却相对较小。节约的能源消耗量大致相当于Consolidated Edison Inc.给纽约市和威彻斯特郡(Westchester County)供电的部门整个电力需求量。

  日本央行副行长山口广秀(Hirohide Yamaguchi)7月20日说,电力问题不可能如此前所预料的那样限制经济活动。日本央行预计今年秋天日本经济会出现温和复苏,明年的经济增长率可达2.9%。东京基本上和往常一样繁忙,电子消费品商店顾客盈门,开往度假区的火车也挤得满满的。地震和海啸本身只是严重损毁了东京电力公司福岛第一核电站(有六个核反应堆)。东京电力公司还关闭了有四个核反应堆的福岛第二核电站。

  日本54个核反应堆的绝大多数在此次地震中没有受损。但令电力公司感到惊讶的是,许多社区不愿重启因例行检查而停止运转的反应堆。

  随后首相菅直人(Naoto Kan)宣布了一系列压力测试,检查反应堆是否会受受意外事故影响,此举进一步推迟了反应堆的重新启动。

  现在只有16座反应堆仍在运行,并且这16座反应堆到明年春天前将因例行检查而停止运转。如果无法重启暂停工作的反应堆,再过不到九个月,日本就将没有核电了。

  2012年夏天电力需求再次上升时,这将造成又一次电力短缺的情况。眼下日本国内正在辩论完全弃用核电是否可能。

  如果人们继续节电,且电力公司在明年夏天启用那些老旧的使用化石燃料的电厂,日本可能做到不停电。但支持核电的人说这种做法太过鲁莽,不应尝试。

  核电供应量迅速萎缩也迫使其它地区节电。给日本第二大经济中心关西地区(Kansai,以大阪为中心)供电的11座反应堆中只有四座还在运转。

发表在栏目: 科学
2005年4月25日,日本兵库县尼崎市,城铁脱轨事故现场,事故造成107人死亡。这起事故的追责至今仍在进行。   2005年4月25日,日本兵库县尼崎市,城铁脱轨事故现场,事故造成107人死亡。这起事故的追责至今仍在进行。

被控过失致死罪的西日本铁道公司前社长山崎正夫。 被控过失致死罪的西日本铁道公司前社长山崎正夫。

  当地时间29日,日本神户,尽管已经过去6年多的时间,但对2005年4月发生在神户尼崎市的城铁脱轨事件的追责依然在进行。当天,事故城铁所属公司———西日本铁道公司前社长山崎正夫正式在神户地方法院出庭受审。日本检方指控山崎犯有“业务过失罪”,要求法庭判处三年徒刑。

  司机犯错社长担责

  2005年4月25日,一向以高速、安全著称的日本城铁发生灾难性事故。属于西日本铁道公司的一列城铁在行驶至神户塚口至尼崎路段时,刚20出头的司机为了按规定准时抵达尼崎站,将时速提高到了100公里以上。在经过一个弯道时,过快的速度让列车7节车厢中的5节“飞出”铁轨,头两节更硬生生插入铁路旁的一栋公寓,导致107人遇难,500多人受伤。

  事故发生后,包括山崎正夫在内的西日本铁道公司高层集体向遇难者谢罪。但山崎并没能因此得以免责。2009年,神户地方检察厅以过失致死罪起诉山崎,后者当年辞职。

  被控故意忽视安全

  在调查取证后,日本检察机关指控称,1996年,西日本铁道公司在事发现场实施了弯道施工作业,在同类型的弯道已经发生过脱轨事故的情况下,当时作为西日本铁道公司最高安全负责人的山崎并没有下令在施工弯道安装列车自动停止装置,最终导致2005年因司机超速行驶,引发严重脱轨事故。

  “在能够预见这样的弯道可能会发生脱轨事故的情况下,仍任由铁轨在没有安装列车自动停止装置下通行列车……本应该(在安全问题上)采取万全之策的被告明显存在过失。”检方称。

  检方认为,如果在事发弯道处安装自动停止装置,就能够防止因为超速引发的事故。因此山崎正夫犯有“业务性过失致人死伤罪”,要求审理此案的神户地方法院判处山崎三年徒刑。

  日本媒体报道称,在这次开庭之前,检方已经对涉案的证人和被告人进行了长达7个月的询问。一名检方人员称,他们已经“搜集了所有可供定罪的必要证据。”

  前社长坚称“无罪”

  在山崎方面,其本人和律师均称事故“无法预见”,事故弯道的危险性也无从提前认知,因此坚称无罪。

  此案于去年12月首次开庭,本次开庭后,预计将在9月30日进行最后辩论,年内作出判决。

  山崎正夫现年68岁,东京大学毕业后便在日本铁道部门工作,历时四十余年,经历了该国铁道从国有化到民营化的全过程。(百千)

  ■ 声音

  “请尽量对他予以重判”

  29日开庭当天,2005年脱轨事故的遇难者家属也有不少人旁听,他们大多请求法庭对山崎予以重判。

  现年71岁的藤崎光子在那场事故中失去了长女。她说,被告山崎在接受检方质询时屡次撒谎,他这种不诚实的态度,应该让大家都知道。

  去年,山崎一案首次开庭时,这位执着的母亲就来到神户地方法院,将大量的事故调查资料一页页手写下来,希望能让更多人知道事故真相。然而,初次公审让藤崎很失望,因为出庭作证的西日本铁道公司员工接连否认检方调查报告的内容。“当时我还想,只要尽可能接近真相就好,但多次旁听审案后,我就产生了一定要处罚山崎的想法。”

  63岁的遇难者家属奥村恒夫说,“我希望能对山崎判以重刑,否则无法让死去的亲人瞑目,也没法向那些仍然痛苦不堪的伤者交代。”

  在事故中失去女儿的大森重美也支持奥村的立场,“为了追究企业的责任,至少不能作出无罪判决。”(百千)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14)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日本一家企业响应政府节电号召,在屋顶铺设易拉罐,帮助降低温度,取得显著效果。

  东京周边神奈川县镰仓市一家制作鱼糕的食品企业为提高空调效率,本月把大约1600个废弃易拉罐铺在一间冷冻仓库的屋顶,以隔离日照,降低温度。8名员工耗费4小时,铺满一半屋顶,大约15平方米。

  随后,这些员工用网具罩住屋顶,防止风吹散易拉罐。

  屋顶表面温度从55摄氏度降至36摄氏度。

  共同社26日援引这家企业一名主管的话报道,收集和铺设易拉罐基本不用花钱,只耗费精力,却能变废为宝。鉴于效果显著,打算用易拉罐铺满整个屋顶。

  这项技术由日本一家大型建筑企业开发,能隔热,能保温,冬夏均适用。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12 页,共 4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