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考古学家利用激光脉冲,为一尊破碎的阿兹特克大地女神石像生成了绿色的三维图像。在靠近石像头部的一口竖井里,安放着六批祭神的器物。  考古学家利用激光脉冲,为一尊破碎的阿兹特克大地女神石像生成了绿色的三维图像。在靠近石像头部的一口竖井里,安放着六批祭神的器物。
5月份, 30名技术人员加上两台起重机用了15个小时,把裂成了四大块、重达12吨的大地女神特拉尔泰库特利的石像,从发掘现场搬到了150米外的新家——墨西哥城大神庙博物馆。经过两年半的修复,这尊安山岩石雕已展露出土黄、红、蓝、白和黑等本来颜色,但中间缺失的那块却一直没有找到。  5月份, 30名技术人员加上两台起重机用了15个小时,把裂成了四大块、重达12吨的大地女神特拉尔泰库特利的石像,从发掘现场搬到了150米外的新家——墨西哥城大神庙博物馆。经过两年半的修复,这尊安山岩石雕已展露出土黄、红、蓝、白和黑等本来颜色,但中间缺失的那块却一直没有找到。
为了在博物馆展出,这个被称作“贵族犬”的动物骨架经过了重新拼接。它身上系着贝壳腰带,后腿上系着金铃铛。  为了在博物馆展出,这个被称作“贵族犬”的动物骨架经过了重新拼接。它身上系着贝壳腰带,后腿上系着金铃铛。

  通过对一座神圣金字塔的考古发掘,人们找到了更多与阿兹特克帝国那些血淋淋的祭祀仪式相关的线索。但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那位最令人害怕的皇帝的踪迹。

  撰文:罗伯特· 德雷珀 Robert Draper

  摄影:肯尼思· 加勒特 Kenneth Garrett

  荷苏斯· 洛佩斯 Jesús López

  翻译:杜然

  在墨西哥城著名的索卡洛广场边上、紧挨着阿兹特克神圣金字塔废墟(人们称之为大神庙)的地方,出土了一具动物骸骨——可能是狗,也可能是狼——它死于500年前,被放在一口2.5米深的石砌竖井里。它生前很可能既没有名字,也没有主人。不过,这只无名犬科动物显然曾经对于某人有着某种意义。它戴着一条玉珠做的项圈,耳朵里塞着绿松石,脚镯上带有纯金打造的小铃铛。

  利奥纳多· 洛佩斯· 卢汉带领的考古队于2008年夏天挖出了这只所谓的“贵族犬”。这次发掘始于两年前,当时给一栋新楼打地基的时候挖出了一件惊人的东西。那是一个重达12吨、用整块粉红色安山岩雕成的长方形巨像,已经裂成了四大块,雕的是大地女神特拉尔泰库特利令人毛骨悚然的肖像——她持蹲姿生孩子,同时又喝着自己的血,吞下自己的造物,在阿兹特克文化中她是生死循环的象征。除了一块重达24吨的黑色玄武岩“太阳石”(1790年出土)和一块重达8吨、刻画月亮女神科约尔哈乌基的石盘(1978年),这是在大神庙附近误打误撞发现的第三块阿兹特克巨型平板石雕。

  经过数年的辛苦发掘工作,洛佩斯· 卢汉和他的队友从这块巨型石雕旁的深坑中,挖出了一些阿兹特克人最为奇怪的祭品,这是前所未有的发现。考古队员在广场的一块灰泥地面下发现了21把涂成红色的、用白色燧石制成的祭祀刀具,这代表着那位阿兹特克大地怪神的牙齿和牙龈:她张着大嘴接受死者。他们继续往下挖,结果又发现了用龙舌兰叶子裹着的一包东西。里面是各种用美洲豹骨头做成的祭祀穿刺用具,阿兹特克的祭司用它们在自己身上扎出血来,作为献给神祗的礼物。穿刺用具旁边是一块块的柯巴脂——祭祀用的香。穿刺用具、香,以及羽毛和玉珠在包裹中的摆放位置都经过了精心的安排。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这种全新的蠕虫种类发现于菲律宾附近深海水域(图片提供:Laurence Madin, 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  这种全新的蠕虫种类发现于菲律宾附近深海水域(图片提供:Laurence Madin, 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1月29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2007年,科学家操作一台远程遥控潜水器对菲律宾附近深海进行了扫描,发现了一种外形奇异的蠕虫,看上去既像乌贼,又像是正在吃乌贼的蠕虫。科学家近日终于揭开这个谜团,原来它是一个全新的海洋蠕虫种类。

  当远程遥控潜水器将画面传到水面上时,研究人员发现它具有螺旋状附肢、彩虹色桨状器官及多羽毛的“鼻子”。美国马萨诸塞州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学家劳伦斯·马丁(Laurence Madin)说:“当图像出现在屏幕上时,每个人都惊呼,天哪,这是什么东西?”根据马丁参与实施了一项新研究,这个答案最终揭开。原来,它是一种对科学家而言全新的海洋蠕虫物种。

  在11月23日刊登于最新一期《生物学快报》(Biology Letters)的研究论文上,研究人员首次详细地描述了这个新物种,并将其正式命名为“Teuthidodrilus samae”,即“萨马乌贼蠕虫”(squid worm of the Sama),“萨马”(Sama)是一种与离发现地不远的菲律宾群岛有联系的文化。

  这种全新蠕虫接近于4英寸(约合9厘米),因其看上去像覆盖触毛的头部而获得了这一名称。它的前端布满8条触手(每条与其全身一样长)用于呼吸,两个长而松散卷曲的附肢用于捕食。好像是这些装备仍不够,乌贼蠕虫还有6对覆盖羽毛的感觉器官(统称为“鼻子”)从其头部突出来。而这种新蠕虫全身上下彩虹色的“短桨”则用于滑行。

  美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环节类蠕虫分馆负责人克里斯蒂安·法乌查尔德(Kristian Fauchald)说,无论是什么东西,“它绝对十分显眼”。法乌查尔德没有参加马丁的研究。据参与实施这项研究的另一位科学家、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进化生物学家卡伦·奥斯本介绍,除了外形,乌贼蠕虫令科学家好奇的另一个原因则是,奇怪的特征表明这种蠕虫可能只是过渡形式——一个物种在横跨两个截然不同栖息地时所经历的进化适应过程。

  萨马乌贼蠕虫被发现时处于海面以下1.2至1.8英里(约合2至2.9公里)的地方,既没生活在海底,也没有生活在阳光充足的浅滩,相反,栖息地处于明暗交界地带,根据科学家迄今对该地带有限的观测表明,乌贼蠕虫以浮游生物和海洋中其他有营养的残屑为食。

  无论造成乌贼蠕虫奇异外形的原因是什么,它显然奏效了。奥斯本和马丁在研究论文中指出,在遥控潜水器少数几次下潜过程中就发现了“许多”物种,这表明乌贼蠕虫或许在该水域相当常见。这种蠕虫看似普通的外表却给许多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法乌查尔德说:“它的身体经过了各种各样奇特的变化。我对此十分感兴趣。”(秋凌)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1月25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今年9月,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两栖动物专家组和“保护国际”组织(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领导实施的一次史无前例的两栖动物全球大搜索行动。他们在哥伦比亚西部寻找“失落”的两栖动物种类时,无意中发现了三个全新的物种,其中包括长着喙状嘴的蟾蜍和红眼蟾蜍。

  1.长着喙状嘴的蟾蜍

长着喙状嘴的蟾蜍(图片提供:Robin Moore, ILCP)长着喙状嘴的蟾蜍(图片提供:Robin Moore, ILCP)

  在科学家发现的三个全新物种中,就包括这种长着喙状嘴的蟾蜍。探险队领队、“保护国际”组织两栖动物保护专家罗宾·摩尔在11月16日发表的一份声明中称:“它长而尖的鼻子令我不由得想起电视剧集《辛普森一家》中坏到极点的伯恩斯先生。”他补充说,这种尚未命名、体长0.7英寸(约合2厘米)的蟾蜍“无疑是我见过的最奇特的两栖动物之一。”这种蟾蜍还具有奇特的繁殖习性:跨越了蝌蚪阶段。雌性将卵排在雨林植被上,最终孵化为成年体蟾蜍。

  除了照片上几种以前从未见过的两栖动物外,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两栖动物专家组和保护国际组织还在这次两栖动物全球大搜索行动中重新发现了三个消失已久的物种:一种自1941年就再未现过身的墨西哥蝾螈、一种自1967年以来就再没人见过的科特迪瓦蛙类以及一种1979年就消失不见的刚果蛙类。

  2.火箭蛙

火箭蛙(图片提供:Robin Moore, ILCP)火箭蛙(图片提供:Robin Moore, ILCP)

  动物保护主义者上周表示,今年9月份发现的火箭蛙(rocket frog)相比其他毒箭蛙种类,毒性更小,体色更单调。火箭蛙生活在溪流中及其周围,体长1.2英寸(约合3厘米),背上总是小心翼翼拖着新孵化的蝌蚪,来到完全适宜蝌蚪生存的水域,令其在那里完成它们的发育阶段。

  摩尔在一份声明中称,火箭蛙和另外两种最近在哥伦比亚新发现的新蛙种让探险队成员都“激动不已”,因为有一周时间他们为了寻找之前被认为灭绝的两栖动物种类,搜遍哥伦比亚寒冷刺骨的森林和高温湿热的雨林,但都一无所获。他说:“发现它们,我们情绪肯定变得高涨了一些。”

  3.红眼蟾蜍

红眼蟾蜍(图片提供:Robin Moore, ILCP)红眼蟾蜍(图片提供:Robin Moore, ILCP)

  红眼蟾蜍是一个新的蟾蜍种类,在今年9月发现于哥伦比亚地形陡峭的雾林地区,一度让科学家困惑不已。它具体属于哪个蟾蜍种类仍然是个谜,原因就在于其眼睛的颜色好似红宝石。摩尔在上周的一份声明中称:“我以前从未见过长着如此醒目红眼睛的蟾蜍。对于两栖动物来说,这种特征极不寻常,它的发现让我们有机会对红眼蟾蜍独特进化的过程和原因了解更多。”

  4.奇特的习性

奇特的习性(图片提供:Robin Moore, ILCP)奇特的习性(图片提供:Robin Moore, ILCP)

  据保护国际组织称,新发现的三个物种在白天都很活跃,比如图中的红眼蟾蜍,这种习性在两栖动物当中实属罕见。正是由于它们在白天十分活跃,可能使得科学家在短短一周的探险中发现了这些新物种。摩尔说:“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发现三个新物种,恰恰说明这些相对未被探索过的森林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突出了它们对动物保护的重要性。”

  5.努力一无所获

努力一无所获(图片提供:Robin Moore, ILCP)努力一无所获(图片提供:Robin Moore, ILCP)

  今年9月,Fundación ProAves组织主席阿朗索·奎维多(Alonso Quevedo)正在哥伦比亚寻找一种据认为已经灭绝的美索不达米亚有喙蟾蜍,但最终一无所获。由于淡水栖息地丧失及致命的壶菌感染,导致世界上两栖动物种类数量不断下降,在这样的背景下,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两栖动物专家组和保护国际组织领导实施了这次两栖动物全球大搜索。据保护国际组织介绍,近30%已知两栖动物种类都面临灭绝的威胁。(秋凌)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浪环球地理讯 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今年5月,考古学家在墨西哥恰帕德科尔索城(Chiapa de Corzo)发现了一座建在金字塔顶的古墓,这座坟墓距今大约2700年,是古中美洲(大概包括今天的墨西哥和中美洲)已知最古老的金字塔式坟墓。

  1.仔细清理头骨

仔细清理头骨仔细清理头骨

  在墨西哥恰帕德科尔索城,考古学家林尼斯·洛夫(Lynneth Lowe)和一名工作人员正仔细清理在古墓中发现的头骨。据领导实施这次发掘工作的杨百翰大学考古学家布鲁斯·巴克汉德(Bruce Bachand)介绍,这座金字塔是了解独特的索克文化何时、以何种方式源于奥尔梅克文明(墨西哥的古印第安人)的一扇窗口。

  奥尔梅克是新大陆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奥尔梅克人大约在公元前1200开始从位于墨西哥湾的家乡向四周扩散。奥尔梅克文化影响了后来的许多古中美洲文明——尽管考古学界对这种文化的影响程范围存在着长期的争议。

  2.满口的玉制珠宝

满口的玉制珠宝满口的玉制珠宝

  考古人员在恰帕德科尔索城金字塔古墓墓主嘴里发现了满口的玉制珠宝,这位墓主被认为是颇具势力的中年男性。嘴部的骨头和身体其他部分都被涂上了一种神圣的红色颜料。据考古学家巴克汉德介绍,墓中发现的两位精英人士的嘴部都盖着大块贝壳,贝壳上镶嵌有经过打磨和抛光处理的绿色和黑色黑曜石圆片。

  3.女性精英骸骨

女性精英骸骨女性精英骸骨

  在紧挨古墓的一个平台上,考古人员发现了第二具精英者(可能是位女性)的骸骨。这副骸骨装饰着由手工制作的含有玉、琥珀、黄铁和珍珠的饰物。一面厚厚的镶有粉刷过镜框的方形黄铁镜放在这位女性的右膝旁边。巴克汉德说:“毫无疑问,这些人处于社会的顶层。”美国国家地理学会下属研究和考察委员会为巴克汉德的发掘工作提供了部分资金。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1月18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11月16日宣布,考古人员在埃及南部卢克索市进行考古发掘时发现了12尊2300多年前的狮身人面像,它们或许是传奇的埃及古道“狮身人面像大道”(Avenue of the Sphinxes)的收尾工程。

  1.微笑的狮身人面像

微笑的狮身人面像微笑的狮身人面像(图片提供:SCA)

  在这张公布于11月15日的照片中,一尊新发掘的狮身人面像看上去在微笑。这12尊狮身人面像全部发现于埃及卢克索市以前的一个居民区,为了考古研究和发展旅游业,这个居民区已被夷为平地。神圣的狮身人面像大道其实是连接底比斯城(卢克索市的前称)尼罗河东岸众多神庙的运河系统。

  狮身人面像大道在史书上已有记载,但之前从未得到证实。新发现的路段历史可追溯到古埃及第30王朝最后一位法老尼克塔尼布一世统治时期(公元前380年至公元前362年),他的名字就雕刻在其中几尊狮身人面像的基座上。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卢克索考古发掘部门主管曼索尔·博莱克(Mansour Boraik)说:“底比斯是古埃及东部地区的圣地,古埃及人建造这条神圣的道路是为了方便人们朝拜神庙。”

  2.工人安放狮身人面像

工人安放狮身人面像工人安放狮身人面像(图片提供:SCA)

  在这张公布于11月15日的照片中,工人们将一尊新发掘的狮身人面像安放在基座上。迄今已知最早对狮身人面像大道运河之旅的描述是由古埃及女王哈特谢普苏特留下的。据说,在大约3500年前,哈特谢普苏特女王参加了神舟表演,这也是庆祝尼罗河汛期到来的一年一度的“奥佩特节”(Opet)的一部分。当时,狮身人面像大道相对修饰不多,后来的埃及统治者安放了大量狮身人面像(据认为超过一千尊),这条大道由此得名。

  考古人员已经在这条1.7英里(约合2.7公里)长的大道两侧发现了近900尊狮身人面像。据常驻卢克索的美国芝加哥大学东方研究所埃及古物学家雷·约翰逊介绍,一开始,尼罗河水恰好从狮身人面像大道连接的神庙两侧流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河道向西扩展了大约0.5英里(约合0.8公里)。约翰逊没有参与最新的考古发掘工作。

  3.新发掘的埃及古道

新发掘的埃及古道新发掘的埃及古道(图片提供:SCA)

  12尊狮身人面像(其中许多现已无头)排列在狮身人面像大道新发掘的尼克塔尼布路段的一端。迄今为止,在总长0.4英里(约合600米)的尼克塔尼布路段,只有约66英尺(约合20米)被发掘,这也是埃及政府将历史上有名的底比斯古城转变为现代旅游胜地的努力。

  之前发掘完毕的狮身人面像大道路段将底比斯城东两座主要神庙——卡纳克神庙和卢克索神庙——连在一起。考古人员希望,一旦这条古道全部被发掘,新发现的路段(似乎通向附近的姆特女神庙)会给这个古代的运河系统增加第三座神庙。

  负责此次发掘工作的曼索尔·博莱克说:“如果我们发现了通向姆特女神庙的码头或海港,依我看,这意味着我们接近于获得一项改变卢克索城东面貌的伟大发现。”这将预示着,古代底比斯城神舟节经过的地方比以前想象的多,行进的路线比以前想象的复杂。(秋凌)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1月10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1895年11月8日,德国著名物理学家威廉·康拉德·伦琴发现了X射线,他因此在1901年首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发现宣告了现代物理学时代的到来,使医学发生了革命性变革。以下是X射线在其115年历史上留下的一些值得纪念的重要时刻。

  1.伦琴妻子手指X光照片

伦琴妻子手指X光照片
伦琴妻子手指X光照片(图片提供:Wilhelm Röntgen, via SSPL/Science Museum/Getty Images)

  2010年11月8日,Google涂鸦再次出现,庆祝发现X射线115周年。这张手指的照片同样有115年的历史,也是最早用X射线拍摄的照片之一。手指是X射线发现者、德国物理学家威廉·康拉德·伦琴的妻子安娜·贝莎的,第四根手指上的黑色团状物是吸引X射线的金戒指。

  1895年11月8日,伦琴在用称为“克鲁克斯辐射计”的早期真空管做实验时,无意中发现了X射线。他注意到,当真空管的阴极射线击中放电管的一端时,就释放出一种以前未知的辐射物,这种辐射物可以穿透物质。几天后,伦琴利用这种未知的射线拍摄了这张妻子手的照片。

  美国中佛罗里达大学教授马丁·理查德森说:“这张照片显然给他的妻子留下了深刻印象。”据记载,安娜在看到这张照片后惊呼道:“我看到了死亡!”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理查德森教授的研究团队帮助推动了X射线显微镜技术在生物学研究领域的应用。

  2.西奥多·罗斯福胸腔X光照片

西奥多·罗斯福胸腔X光照片西奥多·罗斯福胸腔X光照片(图片提供:Library of Congress)

  这是美国前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在1912年遭未遂暗杀后胸腔的X光照片。当时,他在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市参加竞选活动时遭到暗杀,由于不会威胁到生命,胸腔内的子弹没有取出。这张照片是用对放射物而非可见光敏感的胶卷拍摄的,表明在伦琴首次用X射线进行实验后仅17年,这种技术已经应用于医学成像领域。

  3.形形色色的X射线产品广告

形形色色的X射线产品广告形形色色的X射线产品广告(图片提供:Edwin S. Gerson, RSNA)

  X射线的发现震惊了全世界。这则1896年的广告描述了一种将“科勒解毒药”(Kohler's Antidote)作为一剂“X射线片”治疗头疼的方法,虽然这种药物并不释放X射线。广告商很快将他们的产品与“X射线”一词联系起来。除了治疗头疼的药物,当时市场上还有“X射线高尔夫球”、“ X射线火炉擦洗剂”、“ X射线避孕药”和“X射线剃须刀”。

  4.揭示艺术品下面的秘密

揭示艺术品下面的秘密揭示艺术品下面的秘密(图片提供:Franco Origlia, Getty Images)

  今天,艺术历史学家经常采用X射线穿透绘画作品(比如这张卡拉瓦乔17世纪代表作“牧羊人的朝拜”)的加工面,以揭示未上油色前的草图,发现艺术家在绘画过程中所做的任何改动。

发表在栏目: 科学

  6.重返太空

重返太空
重返太空(图片提供:NASA)

  美宇航局在2003年“哥伦比亚”号失事后首次执行的“重返太空”任务中,艾琳·柯林斯作为“发现”号航天飞机机长负责这次航天飞行。在发生“哥伦比亚”号悲剧后,美宇航局用了两年时间重新研究航天飞机和外挂燃料箱的结构和性能,对安全性做出了改善。“发现”号执行的飞赴国际空间站任务,从2005年7月持续到8月,使得航天飞机任务小组可以细致检查发射和着陆的每个细节,测试新的安全标准。例如,柯林斯实施了航天飞机的首次在轨翻转,令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可以检查“发现”号腹部隔热瓦。

  7.火焰轨迹

火焰轨迹(图片提供: NASA/Ben Cooper)
火焰轨迹(图片提供: NASA/Ben Cooper)

  2009年8月28日,“发现”号航天飞机在夜晚成功发射以后,飞行轨迹在佛罗里达上空产生的闪亮弧线。这次任务是“发现”号执行的第30次专门用于组建和维护国际空间站的任务,将设备、补给和6名宇航员送上国际空间站,其中包括科研设备、一个新冷冻室和一个新空气再生系统。

  8.太空跑步机

太空跑步机(图片提供:NASA)
太空跑步机(图片提供:NASA)

  “组合式操作承重外部阻力跑步机”(简称COLBERT)或许是“发现”号航天飞机送入国际空间站的最著名设备之一,这是该跑步机在2009年9月1日的画面。这套设备命名于美国喜剧明星斯蒂芬·科尔伯特。在一个安装于国际空间站的乘员舱的命名问题上,还有一段小插曲。虽然“COLBERT”在美宇航局举办的网络投票上排名榜首,但美宇航局仍将该乘员舱命名为“宁静”号,作为妥协,他们将科尔伯特作为跑步机的名称及其标识。

  9.R2人形机器人

R2人形机器人(图片提供:Kris Kehe)
R2人形机器人(图片提供:Kris Kehe)

  当“发现”号航天飞机本月最后一次踏上太空之旅时,也是最后一次向国际空间站运送设备。除了储物舱,“发现”号还会将第一个人形机器人“Robonaut2”送入太空。这是Robonaut2机器人今年6月在约翰逊航天中心测试的镜头。佩尔曼说:“它看上去就像是一个人,是第一台设计用于帮助宇航员的机器人,无论是在国际空间站内还是在站外。”

  10.等待最后发射

等待最后发射(图片提供:NASA/Dimitri Gerondidakis)
等待最后发射(图片提供:NASA/Dimitri Gerondidakis)

  今年9月的一个黄昏,“发现”号航天飞机矗立于肯尼迪航天中心39A发射台上准备发射升空,这极有可能是“发现”号的“绝唱”。对于佩尔曼来说,看着“发现”号执行最后一次任务尤其令他感到心酸。“发现”号是最受佩尔曼青睐的航天飞机。他说:“它总在我的记忆中占据着特别的位置。当我看到它最后一次降落,一定别有一番滋味。它虽然是一台机器,却是在过去多年展现出人性的机器。”(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揭秘发现号航天飞机26年历史时刻(图)

  9月20日,当美宇航局“发现”号航天飞机被竖立在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准备发射时,一轮明月在旁相伴。(图片提供:Tony Gray, NASA)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1月5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目前正矗立在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的发射台上准备发射,不出意外的话,这次任务将是“发现”号的绝唱。以下是“发现”号航天飞机留下的一些令人难忘的时刻。

  1.首次亮相

首次亮相(图片提供:NASA)
首次亮相(图片提供:NASA)

  1984年8月,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39A发射台,“发现”号航天飞机呼啸着发射升空,这也是“发现”号的首次太空之旅。如今,“发现”号已是美宇航局历史上参与航天任务次数最多的航天飞机,总共执行了38次任务,迄今在轨道累计停留351天。如果一切按计划进行,本月实施的这次发射任务将是“发现”号的绝唱。

  几十年来,“发现”号在历史学家和航天飞机粉丝中赢得了美宇航局航天飞机队伍中“可以信赖的兄长”的美誉。航天历史与文物网站编辑罗伯特·佩尔曼(Robert Pearlman)说:“‘发现’号的遗产是,它是可靠的航天工具。无论何时投入使用,它都值得信赖。”

  2.紧握“哈勃”望远镜

紧握“哈勃”望远镜(图片提供:SSPL, Getty Images)
紧握“哈勃”望远镜(图片提供:SSPL, Getty Images)

  这是1990年4月,“发现”号航天飞机将“哈勃”太空望远镜发射地球轨道时,其机械臂与这台望远镜相连的画面。除了将“哈勃”望远镜发射升空,“发现”号还在1997年至1999年间对它实施了多次维修任务。

  3.荣耀之路

荣耀之路(图片提供:NASA)
荣耀之路(图片提供:NASA)

  1997年1月17日,“发现”号航天飞机被放在一个移动平台上,被拖到发射台。它于2月11日发射,对“哈勃”太空望远镜进行了第二次维修。作为此次任务的一部分,“发现”号必须用机械臂抓住“哈勃”太空望远镜,利用喷射机动装置将其推向更高轨道。据美宇航局介绍,在“发现”号的辉煌时期,它曾在距地面384英里(约合618公里)的高度飞行,这也是航天飞机迄今到达的最高高度。

  4.年龄最大的宇航员

年龄最大的宇航员(图片提供:NASA)
年龄最大的宇航员(图片提供:NASA)

  1998年10月,美宇航局地勤人员在美国俄亥俄州参议员小约翰·赫歇尔·格伦登上“发现”号航天飞机以前,帮助检查他的飞行服。1962年,格伦驾驶“友谊7号”水星飞船飞行,是第一位绕地球轨道飞行的美国人。36年以后,77岁的格伦又创造了一项纪录,成为太空飞行历史上年龄最大的人。在这次任务中,格伦作为飞行专家,在“发现”号航天飞机上实施了医学研究。

  5.第一位女驾驶员

第一位女驾驶员(图片提供:NASA)
第一位女驾驶员(图片提供:NASA)

  1993年,在得克萨斯州休斯敦美宇航局约翰逊航天中心训练期间,艾琳·柯林斯坐在模拟引航站内。1995年2月,柯林斯驾驶“发现”号航天飞机飞赴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由此成为第一位女航天飞机驾驶员。“发现”号是第一艘绕“和平”号空间站飞行的美国航天飞机,为“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在1995年6月实施与“和平”号的对接任务创造了条件。

发表在栏目: 自然
这是在中国智人洞里发现的一块人类下颚骨和几颗臼齿化石
这是在中国智人洞里发现的一块人类下颚骨和几颗臼齿化石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0月28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报道,最近在中国南方地区发现的人类颚骨化石,使我们对我们的祖先走出非洲的时间产生质疑。

  科学家表示,古生物学家于2007年在中国智人洞(Zhiren Cave)发掘的这块下颚骨化石具有非常明显的现代人特征:突出的下颚。但是这些化石的年代,比以前在中国发现的最古老的智人化石早6万年。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人类学家、这篇论文的联合作者埃里克·特林库斯教授表示,事实上,在中国发现的这块大约已有10万年历史的化石,是“在非洲以外的其他地方发现的最古老的现代人化石”。

  被广为接受的一种理论认为,智人在大约6万年前走出非洲,这一时期现代人迅速取代了分布在全世界的直立人和尼安德特人等早期人类。在中国发现这种远古人类样本,将会彻底改变人类迁徙的时间线。这一发现或许还意味着,5到6万年前,生活在中国的现代人与其他人类有交往,甚至是近亲结合。除此以外,它还说明现代人到达中国的时间显然比很多其他人类(包括我们自己)更早。

  例如,象征性思维(symbolic thought)方式是一个非常显著的人类特征,它包括利用珠子和图画代表物体、人和场景。有关这一特征的第一个非常有力的证据,直到3万年前才出现在中国的考古学记录里。夏威夷大学的人类学家克里斯多佛·巴尔并没参与这一最新研究,他表示,迄今为止的大部分遗传证据都支持“走出非洲”理论提出的时间线。但在中国最新发现的颚骨化石对它发起了挑战。巴尔说:“它们是现代人出现的证据,通过它们可以确定现代人在这一地区出现的确切时间。”

  美国麦迪逊威斯康星大学的古人类学家约翰·霍克斯表示,这个下颚骨和3颗臼齿是在中国智人洞发现的唯一一批人类化石,它同时具备穴居人和现代人的下颚特征。他说,“如果这一推测是对的”,我们就需要对人类从非洲迁出的时限进行重新评估。“我认为他们的推测基本没错,不过我想看到更多证据。我非常非常希望能从这些(化石)里提取出一些遗传物质。”有关在中国发现的最古老人类下颚骨化石的论文,发表在本周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任秋凌)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0月27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报道,秘鲁考古学家10月20日宣布,他们在首都利马附近的胡亚卡普拉纳(Huaca Pucllana)遗址地的墓穴中发掘出4具历史长达1150年之久的木乃伊,这一发现为重建瓦里人墓葬群提供了重要依据。

  1.陪葬儿童木乃伊

陪葬儿童木乃伊(图片提供:Cris Bouroncle, AFP/Getty Images)
陪葬儿童木乃伊(图片提供:Cris Bouroncle, AFP/Getty Images)

  据胡亚卡普拉纳(Huaca Pucllana)考古遗址地发掘工作负责人伊莎贝拉·弗洛伦斯·伊斯佩诺萨介绍,这4具木乃伊分别属于一个成年女性和三名儿童,而这几名儿童可能被当做墓主的陪葬品。瓦里文明建立于公元700年左右,分布于秘鲁中部沿海。在胡亚卡普拉纳,他们先是取代了利马文化,接着又被印加文化取代。

  2.木乃伊面具

木乃伊面具(图片提供:Cris Bouroncle, AFP/Getty Images)
木乃伊面具(图片提供:Cris Bouroncle, AFP/Getty Images)

  10月20日,在利马泥砖砌成的胡亚卡普拉纳金字塔,一个看似瓦里女性精英和一个儿童陪葬的木乃伊被紧紧包在一层层的织物和枯叶枯枝里。伊斯佩诺萨在一封电子邮件中称,虽然用布料或木头制作的木乃伊假头保存完好,“但里面包裹的尸体可能只有骨骼,或部分干枯的尸体。”

  3.考古人员清理现场

考古人员清理现场(图片提供:Cris Bouroncle, AFP/Getty Images)
考古人员清理现场(图片提供:Cris Bouroncle, AFP/Getty Images)

  10月20日,胡亚卡普拉纳金字塔,一名工作人员清理一个儿童木乃伊的假头。伊斯佩诺萨说,在墓主——被认为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周围,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包包的织物和针线,表明这位墓主应该是一位女性。胡亚卡普拉纳遗址以前也曾发现过瓦里人坟墓,但最新发现却是已知第一个在那里找到的保存完好的瓦里人坟墓,它用树枝、香蒲和风干砖坯堆成的顶部封存。伊斯佩诺萨说:“这一发现会使我们了解到瓦里精英墓穴的准确模式。”

  4.瓦里人木乃伊

瓦里人木乃伊(图片提供:Cris Bouroncle, AFP/Getty Images)
瓦里人木乃伊(图片提供:Cris Bouroncle, AFP/Getty Images)

  在胡亚卡普拉纳金字塔顶,考古人员找到了11个酒杯、1个陶碗、6个布袋,此外还有新瓦里人木乃伊。一些布袋上装着谷物或针线。木乃伊的状况目前尚不得而知。考古人员计划对包裹木乃伊的织物进行X光扫描,接着将它们打开供人类学家分析。

  5.胡亚卡普拉纳金字塔

胡亚卡普拉纳金字塔(图片提供:Cris Bouroncle, AFP/Getty Images)
胡亚卡普拉纳金字塔(图片提供:Cris Bouroncle, AFP/Getty Images)

  在位于秘鲁首都利马胡亚卡普拉纳遗址中心位置的金字塔,考古人员的发掘仍在继续。在被瓦里人占领以前,这个八层楼高的金字塔是利马文化举行仪式的地方。除了埋有木乃伊的坟墓,考古人员还在胡亚卡普拉纳遗址发现了另外61具瓦里人木乃伊,而且,每一具都遭到洗劫。伊斯佩诺萨说,新发现的墓穴应该可以让考古人员对曾经存在于胡亚卡普拉纳的整个瓦里人墓葬群进行重建。(孝文)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81 页,共 9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