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死亡怪圈:一些动物会陷入这样无止境的盲目转圈之中,直至死亡死亡怪圈:一些动物会陷入这样无止境的盲目转圈之中,直至死亡
军蚁会按照其他同伴留下的信息素辨识方位,然而如果它们的群体中有足够数量的军蚁跟丢了气味,那么它们便只能紧紧跟随前一只蚂蚁向前行走,于是一个巨大的循环形成了  军蚁会按照其他同伴留下的信息素辨识方位,然而如果它们的群体中有足够数量的军蚁跟丢了气味,那么它们便只能紧紧跟随前一只蚂蚁向前行走,于是一个巨大的循环形成了
尽管有些残忍,但是你只要将它们放进一个封闭的空间,如一个花盆里,就可以让它们形成一个死亡怪圈  尽管有些残忍,但是你只要将它们放进一个封闭的空间,如一个花盆里,就可以让它们形成一个死亡怪圈

  北京时间3月28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大多数蚂蚁会依靠视觉辨识方向,但是一些军蚁却完全没有视力。它们有时会迷失方向感并陷入永无止境的转圈之中,直到因为筋疲力尽而亡。这是自然界中一种最奇特的现象之一。

  军蚁会按照其他同伴留下的信息素辨识方位,然而如果它们的群体中有足够数量的军蚁跟丢了气味,那么它们便只能紧紧跟随前一只蚂蚁向前行走,于是一个巨大的循环形成了。一旦这样的绕圈行为形成之后就很难破除,因为它们缺乏视力,于是它们只能不断地原地转圈直到活活累死。

  人们可以很轻易地人为地让这些军蚁陷入这种“死亡怪圈”,当然对于这些蚂蚁而言,我们这样做是很残忍的。你所要做的,仅仅是将它们引入一个封闭的空间,比如一个花盆内。目前发现的最大的“死亡怪圈”直径达1200英尺(约合366米),其中的每一只蚂蚁走完一圈需要两个半小时。

  然而,尽管如此,在它们没有陷入死亡怪圈的时间里,这种军蚁是动物世界中最具杀伤性的物种之一。这种蚂蚁一般生活于南美洲,它们会群体猎食,每次有超过20万只蚂蚁共同行动,每天可以杀死超过10万只其它生物。它们几乎会吃掉沿途发现的一切食物,其它动物几乎完全无法抵挡它们的攻击,因为它们的数量实在太过庞大了。

  美国康奈尔大学昆虫学家西恩·布兰迪(Sean Brady)在研究南美洲的蚂蚁时描述了这种动物奇特的行进行为:它们在丛林中行进时可以保持绝对的安静。他说,不过你可以从其它动物的反应上来发现蚁群的接近。他说:“其它昆虫会惊慌失措,当它们试图逃离时就会发出声响。而一些鸟也会跟随蚁群行进,以便找机会吃一些蚁群吃剩下的残羹冷炙。当蚁群靠近,你会听到很多昆虫发出的声音,你会发现很多昆虫和其它动物四散奔逃。因为它们很清楚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晨风)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目前已知最古老的行星围绕它们的恒星运行的艺术概念图目前已知最古老的行星围绕它们的恒星运行的艺术概念图

  北京时间3月28日消息,据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科学家表示,他们发现的围绕一颗距离地球375光年的恒星运行的两颗巨大的行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外星世界。据估计,已经有128亿岁的主星及其两颗行星可能是在宇宙刚刚诞生时形成的,发生在宇宙大爆炸之后不超过10亿年。

  研究负责人约翰-塞蒂亚旺在德国海德尔堡马普天文研究所进行了这项研究,他说:“银河自己迄今还未完全形成。”在最近的一项研究期间,塞蒂亚旺及其同事发现有两颗行星围绕编号是HIP 11952的恒星运行的迹象。根据该科研组的计算结果可知,其中一颗行星几乎与木星一样大,它围绕轨道运行一周大约需要7天时间。另一颗行星的质量是木星的近3倍,围绕轨道运行一周需要9个半月。如果这些行星是在它们的主星形成很久以后才诞生的,那么它们可能比看起来更加年轻,然而该科研组表示,这种假设不太可能是真的。塞蒂亚旺说:“通常行星会在恒星形成后不久就诞生了。第二代行星也有可能会在一颗恒星死亡后形成,不过这种猜测仍具有争议性。”

  塞蒂亚旺及其同事利用径向速度技术发现这两颗古老的行星,天文学家通过该技术,会发现由围绕主星运行的世界产生的引力拖拽导致的一颗恒星的亮度出现的周期性变化。这一发现暗示,这颗行星有可能是在宇宙之初形成的,只是当时的恒星都是贫金属星(metal-poor stars),这个天文术语指的是缺少比氢和氦更重的元素的恒星。塞蒂亚旺表示,HIP 11952的“铁含量仅为我们的太阳的10%”。行星起源于这种恒星的想法与已被广泛接受的理论——增长模式(accretion model)背道而驰,后者认为重元素是行星形成所必不可少的。即使土星和木星等气体庞然大物也需要重元素才能成形,因为它们是在固体核心的基础上形成的。

  吸积理论迄今一直得到以下资料的支持:到目前为止发现的大部分存在行星的恒星都相对比较年轻,并拥有中到高等数量的金属。不过塞蒂亚旺表示,也许这里存在观测偏好。他说:“也许天文学家认为增长模式是正确的,因为行星猎人一直着眼的大都是年轻行星。为了验证这个问题,在(更古老的)贫金属星周围寻找行星非常有必要。”虽然最新发现的这两颗行星非常高寿,但是它们不太可能再活130亿年。塞蒂亚旺表示,这颗主星很快就会转变成一颗红巨星,这是像太阳一样的恒星的生命最后阶段。在这个阶段,该恒星的体积会增大,它有可能会吞噬掉附近的任何行星。这一最新研究成果发表在本周的在线杂志《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上。(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史密森学会的科学家在一段录像中再现了泰坦巨蟒的样子,该节目的目的是探索这种蛇为什么会长到48英尺(14.63米)长,重达2500磅(1133.98公斤)  史密森学会的科学家在一段录像中再现了泰坦巨蟒的样子,该节目的目的是探索这种蛇为什么会长到48英尺(14.63米)长,重达2500磅(1133.98公斤)
用来重塑这种可怕的食肉动物的泰坦巨蟒的颅骨用来重塑这种可怕的食肉动物的泰坦巨蟒的颅骨
泰坦巨蟒可能比曾出现过的任何大蟒都大泰坦巨蟒可能比曾出现过的任何大蟒都大
泰坦巨蟒长达48英尺(14.63米),体重与一辆小轿车相同,身体厚度超过1码(0.91米)。这种大蟒蛇的近亲生活在6000万年前的哥伦比亚北部地区  泰坦巨蟒长达48英尺(14.63米),体重与一辆小轿车相同,身体厚度超过1码(0.91米)。这种大蟒蛇的近亲生活在6000万年前的哥伦比亚北部地区

  北京时间3月27日消息,美国史密森学会已经令一种6000万年前在雨林里蜿蜒穿梭的长达48英尺(14.63米),重达2500磅(1133.98公斤)的泰坦巨蟒(Titanoboa)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中。继恐龙灭绝之后,其他食肉动物开始争夺统治地位。泰坦巨蟒是其中最大的一个,这种比任何蟒蛇都大的史前巨蟒显然也是历史上最大的蟒。

  史密森学会在一个新电视节目中再现了这种可怕的史前巨兽,该节目的主要目的是探索困扰科学家的一个问题——为什么这种蟒会长那么大。史密森频道的节目设计负责人大卫-罗亚勒说:“这是一个似乎非常奇幻的发现,它看起来可能像是一个幻想的主题。它是一种出现在斯皮尔伯格设想的过去的动物,它的名字会令人想起一种虚构的庞大怪兽。”史密森频道创作了一部有关发现这种生活在6000万年前,长达48英尺(14.63米),重2500磅(1133.98公斤)的史前巨蟒的影片,并塑造了该食肉动物可能的样子。

  该影片利用一个实物大小的巨蟒雕像进行宣传,并在纽约中央车站展出。美国佛罗里达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和古生物学家乔纳森-布洛赫博士是负责发掘泰坦巨蟒化石的科研组成员之一。发现这种巨蟒化石的地方,曾被认为古新世是一片原始雨林。蛇的颅骨几乎从未发现过,因为它们极其易碎,通常早已分解掉了。“困扰我们的一个问题是这种蟒为什么会长那么大,我们认为这是因为当时热带地区的温度更高。泰坦巨蟒是恐龙灭绝后的至少1000万年间最大的陆地食肉动物,因此它是恐龙消失以后地球上新的统治者。”

  泰坦巨蟒的化石是在哥伦比亚瑟尔琼(Cerrejon)的一个露天煤矿发现的,与它一同发现的还有海龟和鳄鱼化石。这种庞然大物生活在古新世,即恐龙因一颗巨大的小行星或者彗星撞地球走向灭亡后的1000万年间,它帮助填补了进化史上缺失的一环。在获得这一发现以前,科学家手里没有6500万和55万万年前生活在热带南美洲的脊椎动物的化石。美国华盛顿史密森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的詹森-海德博士说:“现在我们拥有一扇窗,通过它我们可以回溯到恐龙灭绝后的时代,看一看是怎样的动物取代了恐龙的统治地位。这种像大蟒蛇的庞然大物比一辆城市公交车更长,体重超过一辆小轿车的重量。它是有史以来已知的最大蛇类。”(孝文)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翼龙如同当今的秃鹰均是食腐主义者

  科学网(kexue.com)讯 翼龙一直是当今最为神秘的一种恐龙,这样飞行的动物令科学家争论不休,近日考古学家根据翼龙的头骨,找到了它进食的秘密。

  来自英国朴茨茅斯大学的马克威顿博士近日分析了翼龙的头骨认为,与其它爬行恐怖不同,翼龙依靠飞行在空中翱翔,而在千万年前,翼龙就像当今的秃鹰一样,是臭名昭著的拾荒者,从翼龙的头骨化石可以看出,它有强大的颈部,巨大的力量可以帮它们轻易的撕下腐肉。


翼龙头骨化石

  他补充说:“这个动物有细长的颧骨,这样可以是翼龙进食的时候会沿着下颚较弱的地区进食,这样将不会有被尸体弄断骨头的危险。”

  威顿博士研究了翼龙头骨化石他说:“翼龙是一个特殊的生物,拥有不同寻常的结构,牙齿与如同剃刀的嘴完美结合,这样的因素证明翼龙如同秃鹰一样都是清道夫。不过我们现在的研究还不严谨,由于头骨并不完整,我们只能做出一些模拟,不过现在我们至少可以发现我们之前得错误,它们的嘴远比我们认识的要长很多。身体比例对它们很重要,这关系到它们的”

  科学家认为翼龙同现在的鸟类骨骼十分相似,有科学家表示:“现在的鸟类骨骼与翼龙十分近似,头骨结构也很合理,秃鹰就是完美的解释,它们这样的食腐动物需要强力的骨头咬合食物,有需要较软的位置对腐肉进行切割,以便于将动物尸体清扫干净。”

  用于研究的翼龙头骨被发现在怀特岛,而时间距今已超过百年,1904年被发现后,它一直被保存在当地的自然博物馆内。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相关阅读

  加拿大发现新恐龙物种 小型食草龙犹如鹦鹉(图)

  西班牙中部发现大型物种 全新食肉恐龙化石亮相

  澳大利亚现南极恐龙足迹群 新物种身形大小迥异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这只雄黄蜂拥有非常庞大的下颚,这令发现者感到不可思议,他说:“我不知道它是怎么走路的。”这只雄黄蜂拥有非常庞大的下颚,这令发现者感到不可思议,他说:“我不知道它是怎么走路的。”
肯西认为,这种黄蜂的下颚主要有两个用途,一是抵御来犯敌人,二是博得配偶欢心。肯西认为,这种黄蜂的下颚主要有两个用途,一是抵御来犯敌人,二是博得配偶欢心。

  北京时间3月27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在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发现一个黄蜂新种,它有2.5英寸(约合6.35厘米)长,下颚非常宽,这令它的发现者感到不可思议。他说:“我不知道它是怎么走路的。”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昆虫学教授林恩-肯西表示:“它的下颚很大,合起来时能把头的两旁包起来。下颚打开时,实际上比这只雄黄蜂的前腿还长。”肯西在苏拉威西岛东南部的麦康迦山上发现了这只巨大的黄蜂。

  她表示,它的巨大体型和凶猛的特点使它看起来像绰号为“科摩多龙”的黄蜂。肯西说:“我打算以印度尼西亚的国家象征给它取名为迦楼罗。”众所周知,迦楼罗是一种鹰头人身的金翅鸟,被称为“鸟类之王”。它是一种威力无穷的神鸟,速度惊人。

  肯西说:“我第一眼看到这只黄蜂时就意识到它与众不同。我从未见过像达拉拉物种一样的任何动物。我们现在对这些黄蜂的生物学一点也不知道。我们只知道它们生活在苏拉威西岛东南部。”

  她说:“这些巨大的下颚在防御和繁殖上可能扮演着重要角色。在黄蜂的另一个物种中,雄性住在巢穴入口处,这能避免寄生虫进入巢穴,还能阻挡其他动物进行抢劫。这是一种确保父权的方法。另外,这些庞大的下颚能包住雌性的胸腔,交配时可以将配偶固定在雄性身上。”(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音乐总是会有一些奇妙影响。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如果让接受心脏移植的实验鼠听歌剧和古典音乐,可以减少排异反应,显著延长移植器官的存活时间。

  英国《心胸外科杂志》刊登的这项研究报告说,日本帝京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对几十只实验鼠进行心脏移植,通常这类手术中移植的器官会因排异反应而存活率不高。本次研究也显示,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移植的心脏往往只能存活七八天。

  但如果让术后的实验鼠连续听一个星期音乐,如实验中所用的歌剧《茶花女》和莫扎特的曲子,可以减少排异反应,将移植器官的存活时间分别提高到26.5天和20天,个别实验鼠甚至可达80天以上。

  不过也不是所有音乐都有这种效果。研究人员还测试了“新世纪音乐”类型的乐曲,发现效果不大。除音乐外,研究人员还测试了多个频率的单一声音,也没有发现明显效果。

  对于歌剧和古典音乐能减少排异反应的原因,研究人员表示还不清楚。不过初步分析显示,在听了这两种音乐后,脾脏所产生一些免疫细胞的数量和功能会发生变化,这也许是导致排异反应降低的原因。

  相关阅读

  干细胞治疗使器官返老还童 人类寿命或延至25岁

  美国成功分离连体女婴 曾经共用肝脏等器官(图)

  人造器官即将问世 人类千年长生不老之梦有盼头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泰坦尼克号已经沉没百年

  科学网(kexue.com)讯 泰坦尼克沉默已经过去了100年,但至今我们还在研究它的沉默原因。一艘巨轮为什么会撞上冰山,在看到冰山前竟然没有任何反映,这至今还是个迷。


冰山或因特殊气候而被折射

沉没画面

  近日有科学家分析了当时的气候,认为泰坦尼克撞到冰山很有可能因为当时出现了极为罕见而又致命的天气情况,它创造了一个假的视野,在船员发现冰川是已经为时已晚。

  历史学家们认为,在当时有可能发生了海市蜃楼,由于视觉上的原因没有人能发现前面的灾难。当时靠近加利福尼亚的海域或许遭到了冷暖空气的夹击,科学家认为两种空气造成了光线的折射现象。


电视剧泰坦尼克画面

  英国历史学家提姆表示:“当时海面出现了光线折射现象,是船员们看到了一个假的海平面,这就是海市蜃楼,它隐藏了真实而又恐怖的冰川,正常情况下,不会有人能错过一座巨大的冰川。”

  而提姆也表示当时的天气有些问题:“我们查看了当时大西洋上空的天气情况,发现当时北半球气压有些偏高,气流可能出现了问题。而当时北半球天气比较寒冷,而大西洋海域寒冷的洋流遇到的热空气时候,光线被弯曲。在清晰的情况下,一座冰山很容易被发现,至于此前认为船员玩忽职守,这样的说话不太准确,轮流换岗的船员不应该一起犯相同的错误。”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相关阅读

  震撼泰坦尼克号残骸照片 首次展现百年沉船全貌

  百年回顾泰坦尼克号惨剧 细数六位没上船的名人

  泰坦尼克号沉没或另有隐情:月亮引发大海潮所致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土卫八上发现的高速远程滑坡 现象 A栏:马伦陨石坑内发生的“粗糙”滑坡; B栏:英格利亚陨石坑内发现的多重叶片状平滑滑坡; C栏:格林陨石坑内发生的叶片状平滑滑坡  土卫八上发现的高速远程滑坡 现象 A栏:马伦陨石坑内发生的“粗糙”滑坡; B栏:英格利亚陨石坑内发现的多重叶片状平滑滑坡; C栏:格林陨石坑内发生的叶片状平滑滑坡

  北京时间3月26日消息,据物理学家组织网站报道,科学家们已经在火星上观察到滑坡现象,而最近他们又大感意外地在太阳系中一个出乎意料的地方发现了这一现象,这就是土星的卫星——土卫八(Iapetus)。土卫八是土星的第三大卫星,这颗卫星非常与众不同,它在全球范围内拥有明显明暗不同的两个半球,并且还有一道几乎横贯全球的山系,将整个星体分隔成两部分,中间凸起,看上去就像是一个胡桃核。并且在这颗星球上,滑坡还并不像地球上那样只是小规模的沿着山坡下滑的山石,而是大范围碎屑体的崩塌。这种现象被称为“高速远程滑坡”(long-runout landslides),这是一种滑动距离长,滑后冲击力大的滑坡类型。而根据美国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比尔·麦克凯农(Bill McKinnon)的介绍,至于这些滑坡是如何发生的,原因依旧不甚明了。比尔本周在月球和行星科学会议上说:“这些高速远程滑坡的发生原因仍然是个谜,没有人知道它究竟是如何发生的。”

  这些滑坡,或者说山崩的发生,当然可以在地球上找到相类似的对应现象,在火星上也已经发现同样的事件,那里主要的发生地位于火星最大的峡谷系统——水手谷的陡峭岩壁。相比之下,在土卫八上发生的这种高速远程滑坡现象发生的次数会更少一些。

  麦克凯农表示,尽管相比之下火星的大小要远远胜过土卫八,但是在土卫八表面发生的高速远程滑坡过程中发生位移的物质总量却超过了火星上发生的任何一次已知的滑坡事件。

  在演讲中他说:“对于这类高速远程滑坡事件的发生机制我们知之甚少,对于为何会出现摩擦力突然下降的原因,人们提出了很多种解释,我甚至没办法将它们一一罗列进我的幻灯片中。”其中的一些解释包括水的作用(如地下水渗出),潮湿或饱和的土壤,滑坡体下方含有被封住的空气或承压的气体等。

  在土卫八上,显然并没有水或大气可以创造出我们地球上所熟知的滑坡现象。但是麦克凯农和他的小组在卡西尼探测器拍摄的图像中已经至少识别出20多处滑坡现象。这些滑坡案例中大多数发生在陨石坑,盆地或其它陡峭的山壁部位。麦克凯农和他的小组分辨出了两种不同类型的滑坡现象:“粗糙的”碎屑滑坡体,以及相对平滑的片状滑坡体。他们还发现在同一地点曾经发生过多次滑坡,这也证明了土卫八上长期以来便存在滑坡现象。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些滑坡?麦克凯农认为冰可以为这个问题提供最好的答案。土卫八的密度很低,这显示它的组成成分中很大一部分是冰,岩石物质可能只占到其总质量的20%左右。他说:“看起来似乎需要一种液化或者包含液体在内的机制起作用,而如果水冰受到足够的热量就会融化,减少摩擦力和粘合力,造成滑坡的发生。”

  科学家们目前所观测到的现象,尤其是那些呈现叶片状的平滑滑坡体,和地球上的流变流体非常相似,如熔化的岩浆或呈现流体的泥石流。因此,在陨石坑或盆地边缘峭壁岩层中含有的水冰由于某种原因受到加热,这种加热机制或许来自岩体颗粒间的相互摩擦,于是水冰发生局部融化,造成岩体滑移。麦克凯农说:“这种机制对于土卫八是非常合理的。”

  土卫八的自转速度很慢,一天长达79个地球日,如此缓慢的自转就意味着土卫八上每天的温度变化周期是非常缓慢的。这种漫长的周期让那些较为深色的物质有时间吸收足够的太阳光并升温。当然,由于土卫八两个半球截然相反的颜色,它深色的一面吸收的阳光当然要比浅色的一面要多得多,因此,正如麦克凯农所说,这样的特殊情况让这个问题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不过,要说土卫八上的物质被“加热”了其实是言过其实的。因为即便是在土卫八深色的一面靠近赤道的位置,其正午最高温度也就只有大约130K左右(约合-143 °C),而在浅色的一面则仅有大约100K(-173 °C)。

  然而不管其中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土卫八上发生的高速远程滑坡对于一颗冰冻的卫星体而言仍然是非常独特的。麦克凯农表示,在其它类似的冰冻卫星上,仅在木卫四上发现过两次规模中等的物质位移现象,而在土卫九上也存在有限的证据证明这里曾经发生过类似的事件。麦克凯农形容土卫八是一颗拥有“罕见的壮观地形特征”的卫星体,在这样一颗冰冻星球上发生的此类特殊现象毫无疑问地值得我们认真研究。(晨风)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信息时报讯 (记者 袁建彰 通讯员 胡琼珍) 少女无端脚肿下肢瘫痪不能行走,一查竟发现骨头已被虫蚀坏死!这骇人听闻的事情就发生在年仅21岁的湖北人小周身上,患上了骨包虫病的她曾无法行走长达一年时间,日前在广州珠江医院接受治疗后已能重新走路。医生表示这种病在南方地区很罕见,致病原因可能与小周家里自小就饲养猫狗等宠物有关。

  少女“怪病”久治不愈

  湖北黄冈人小周年仅21岁,本是个健康活泼的女孩,学习成绩也很优异。可她自14岁开始,便是每半年就发一次高烧,而奇怪的是,她高烧前总是先有右腿疼痛,继而肿胀并出现大块大块的红斑。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周发现自己一旦下地行走,右腿便会出现疼痛红肿的症状,必须停下来休息才能缓解,而原来每半年一次的高烧也渐渐发展成几乎一月一次。看着女儿长期受“怪病”的折磨,周妈妈心里焦急万分,从2007年起,周妈妈带着小周辗转武汉、广东等地的大医院,曾被诊断为“右下肢淋巴水肿”并接受多次手术。

  可是接受了手术后不久,小周在自己右腿臀部外侧摸到一包块,触摸会引起疼痛,后来渐渐的,她的腿越来越无法屈曲和旋转,走路时还能感觉到大腿里的骨头“卡兹卡兹”的响。四处求医的她却始终无法被确诊病因,去年4月份,小周已完全无法自行下地行走,只能任自己被“怪病”困于床上。

  疑因养猫狗宠物致病

  去年8月,小周转入了珠江医院骨科,检查发现右侧股骨头已坏死,呈虫蚀样改变等情况。经过病理检

  验,结果很快就出来了,小周患上的居然是骨包虫病!她的腰椎、腓骨、股骨和股骨中段均受到不同程度的虫蚀,引起了严重的骨质疏松。

  今年2月21日,小周接受了髋关节置换术,把被虫蚀严重的髋关节进行了更换。昨日时报记者在医院见到小周时,她已经能够在辅助器械的帮助下自行下地行走。

  李松建告诉记者,经过反复查问,发现小周家中的确有养宠物史与牛羊等家禽蓄养史,小周的奶奶有一只养了8年的猫,小周从小就很喜欢和家中饲养的小猫小狗玩在一起,甚至带着睡觉。李松建提醒到,除了包虫,还有其他如弓形虫等寄生虫都可以通过宠物感染人类,因此饲养宠物最好经过正规的检验,有孕妇或小孩的家庭不建议饲养宠物。

  链接

  包虫病

  包虫病又叫棘球蚴病,是由一种叫细粒棘球绦虫的寄生虫寄生于人体内引起的疾病,虫卵从外界进入人体后,从肠胃进入血液游走至全身各处孵化成虫最终致病。

  李松建说,这种细粒棘球绦虫主要寄生在犬、狼等犬科食肉动物体内,其排出的虫卵随粪便污染水源、牧草、食物等,会被牛、羊等食草动物甚至人类食用后造成感染。在新疆、青海、西藏、内蒙古等畜牧区,包虫病并不少见,但是这种病在南方则非常罕见。而像小周这样虫子入骨的骨包虫病发病率仅占全部包虫病的1%~2%。

  相关阅读

  世界最丑宠物狗尤达去世 最丑称号可保持到六月

  两宠物连续产下27个幼崽 母乳有限愁坏主人(图)

  养宠物不为其结扎藏隐患 500万流浪猫潜伏京城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猫或携带致命病菌

  据国外媒体报道,一支香港研究团队发现了一种新的病毒,他们将其称为猫科麻疹病毒(FmoPV)。该病毒明显与一种导致人类的麻疹腮腺炎病毒,以及另一种导致犬类患犬瘟热的病毒具有密切关系。该团队认为,这种新病毒是引起肾小管间质性肾炎的罪魁祸首,而猫如若患有这种疾病将会导致致命的肾脏疾病。到目前为止,这种疾病的根源仍不甚明了。他们在研究报告中称,这一新发现的病毒和众所周知的猫肾脏疾病之间似乎有着明确的联系。他们的论文已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肾小管间质性肾炎就是肾小管之间的物质发炎。而肾小管需要运输保证肾功能正常进行的液体,当疾病发生时,肾小管会将这些液体排出,甚至阻碍这些液体的流动。当情况足够严重,甚至会导致患病者死亡。虽然人类得这种病的机理很早之前就已经被探明,但是猫患病的原因仍是未解之谜。

  因为科学家已经在人类和狗的身上发现类似的病毒,所以香港的研究人员推测,患病的猫身上应该携带有类似的病毒。为了找到答案,他们开始在香港和中国大陆测试流浪猫,试图寻找到与人和狗身上发现病毒的DNA相似的病毒。在测试的457只猫中,56只经测试所携带的猫科麻疹病毒呈阳性。接近28%的猫携带有该病毒的抗体,这一状况表明,这些猫曾经染上过该病毒。

  该研究小组随后又对27只死亡的流浪猫进行解剖检查,发现其中12只携带的猫科麻疹病毒(FmoPV)呈阳性,而其中七只猫正是死于肾小管间质性肾炎,其余只有两只猫的肾脏有被损害的迹象。该研究小组认为,这些发现表明猫科麻疹病毒(FmoPV)和肾小管间质肾炎之间有着明确联系。如论文所述,“我们通过对国内猫体内发现的的副粘病毒,猫科麻疹病毒(FmoPV)进行隔离。实验测试了457只流浪猫的尿液,直肠拭片,血液样本,通过RT-PCR检测法对该病毒进行完整的基因组测序……电子显微镜显示,病毒呈现典型的‘人字形’螺旋列外观,FmoPV和肾小管间质肾炎之间有着明显关联。”

  该小组随后指出,现在新的病毒还没有能够感染人类的能力,所以不存在任何健康风险。不幸的是,猫如若患病,仍然没有治愈的可能,然而研究小组下一计划就是马上开始研制疫苗。(尚力)

  相关阅读

  世界最丑陋的无毛猫 颇似ET外星人和小精灵(图)

  牧羊犬悉心照料小山猫 昔日冤家竟成"密友"(图)

  高原拍濒危雪豹 大猫因骨骼可提高性能力遭灭绝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13 页,共 9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