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神秘疾病:科学家在阿拉斯加州巴罗地区发现9只北极熊出现脱毛和皮肤损伤等症状。神秘疾病:科学家在阿拉斯加州巴罗地区发现9只北极熊出现脱毛和皮肤损伤等症状。
荒野生存:在阿拉斯加州楚科奇海东部,一只成年北极熊和北极熊幼崽沿着浮冰边缘向前走。荒野生存:在阿拉斯加州楚科奇海东部,一只成年北极熊和北极熊幼崽沿着浮冰边缘向前走。
研究:生物学家发现脱毛和其他皮肤损伤后开始研究北极熊。研究:生物学家发现脱毛和其他皮肤损伤后开始研究北极熊。

  北京时间4月11日消息,野生动物专家近日发现有些北极熊患有溃疡,身上还一块一块地脱毛,这引起他们的高度关注。他们怀疑一种神秘疾病已在这种动物中蔓延。

  在北极海岸开展工作的生物学家研究了9只北极熊的病情,以便了解这种疾病是否和海豹以及海象身上出现的相似症状有关。它们是美国阿拉斯加州巴罗地区33只北极熊的一部分。美国地质调查局说,这些北极熊出现脱毛和其他皮肤损伤等情况。

  阿拉斯加州的美国地质调查局首席生物学家托尼-德甘奇对路透社说:“我们对这种未知疾病知道的不多,我们现在面对的这种疾病有点不同,又或许没什么大不了。”

  2011年夏天,科学家发现,60只环斑海豹和几只海象死在同一地区,它们都有溃疡和脱毛现象。但截止现在,科学家还没有发现北极熊死亡。

  美国地质调查局说:“虽然我们对传染源做了大量研究,但在海象和海豹身上发现的这种神秘疾病的原因现在还是个未知数。先进的测试技术还未确认传染源,但我们会继续研究下去。另外,还会对潜在病因进行深入研究,例如人为因素、自然生物毒素、辐射、污染物、自身免疫疾病、营养不良、激素失调和环境因素等。”

  有人猜测,发生在北极熊身上的这种神秘疾病可能和日本的福岛核电站有关,它在2011年海啸中遭到严重破坏。但早期的研究结果并不支持这个理论。(秋凌)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泰坦尼克号残骸照片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4月8日报道,领导探险队发现泰坦尼克号残骸的海洋探险家罗伯特·巴拉德(Robert Ballard)正计划派遣深水机器人前往北大西洋海底,保护泰坦尼克号残骸。

  美国罗德岛大学海洋学教授罗伯特·巴拉德被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海底探险家”之一,曾因发现100年前撞冰山沉没的泰坦尼克号残骸而声名远扬。然而现在,他担心泰坦尼克号正处于解体的危险中。

  巴拉德发现,泰坦尼克号船体已经受到人类废弃物中滋生的细菌的严重侵蚀。此外,携带游客参观残骸的小型潜艇也造成船体受损情况进一步恶化。

  巴拉德称,他将向美国当局申请许可,派遣机器人保护位于4000米深海中的泰坦尼克号残骸。这些深水机器人可以清洁船体,为其涂上防腐漆,还可以担任“警卫”,监控前来观光的潜艇。

  巴拉德称,在自然力、粗心参观者以及打捞行动等因素的影响下,泰坦尼克号恐怕无法再存在100年。

  相关阅读

  寻找泰坦尼克号沉没真相 或为巧合因素连锁作用

  泰坦尼克号海难一百周年 残骸照片首次自由公开

  泰坦尼克沉没或因罕见天气 光线折射致冰山隐身

发表在栏目: 科学
 
2012年4月5日,江西九江,一头江豚横尸鄱阳湖姑塘海关遗址附近湖滩上。图片来源:CFP2012年4月5日,江西九江,一头江豚横尸鄱阳湖姑塘海关遗址附近湖滩上。图片来源:CFP

  2012年4月6日,在位于鄱阳湖九江市庐山区姑塘海关遗址附近的湖边,发现一只已死亡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江豚,这是近期来,在长江九江段和鄱阳湖水域发现的第三头死亡的江豚,另外还发生两起、共4头江豚被困事件。近期长江鄱阳湖为何频频发生江豚死亡和被困事件?记者就此展开了调查。

  近期江豚死亡和被困事件频发

  6日上午,记者在鄱阳湖九江市庐山区姑塘海关遗址前的湖滩上,看到一具江豚的尸体横躺在距离湖水十余米的沙滩上。这是一头成年江豚,长约1米,重约50公斤,虽然尸体已经高度腐烂,散发着阵阵恶臭,但江豚的眼睛、嘴巴、鳍等仍然清晰可辨,甚至可以辨认出这是一头雄性江豚。渔政人员告诉记者,从江豚的腐烂程度看来,这头江豚死亡时间至少在一个月以上。由于这个地方平时很少有人来,因此一直没有发现。

  这已经是近期长江九江段和鄱阳湖发现的第三起江豚死亡事件了。3月8日上午,在九江钢厂第四码头附近的长江边上,发现一头重约20公斤的死亡江豚,头部有明显伤口,经渔政人员检查,确定这头江豚是被船舶螺旋桨击中而死。去年11月24日,在鄱阳湖都昌县印山水域,也发现了一头体长约60厘米,重约40公斤的死亡江豚,这头江豚身上没有明显伤痕,渔政人员推测,江豚可能是误入湖区草洲后搁浅而死。

  除了上述3头死亡的江豚外,2月28日,一头重约15公斤的小江豚被困在位于永修县九合乡淳湖村的河汊里,由于这里是修河与鄱阳湖的交汇处,水域里到处布满了渔民用来捕鱼的“迷魂阵”渔网。经过紧急拆除附近水域的“迷魂阵”,被困江豚才获救。3月29日,在鄱阳湖支流乐安河南桨水域,发现3头重约40公斤、生命垂危的搁浅江豚,经过专家全力救助,终于成功将3头搁浅的江豚转移到深水处。

  江豚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

  虽然近年来在该水域也曾发现过死亡的江豚,但是像近期这样如此密集地连续出现江豚死亡和被困事件,还从来没有过。据中科院武汉水生物研究所有关专家及当地渔政部门工作人员介绍,2月28日和3月29日分别被困的4头江豚,可能是由于前段时间雨水较多,鄱阳湖水位上涨,而江豚有顺水追鱼捕食的习性,因而进入了浅水区域。由于江豚视力很差,主要靠声呐系统识别方向,当水位迅速下降或者被密集的渔网阻挡时,方向感发生错乱,以致不能及时游走而搁浅或者被困。

  至于3头死亡江豚的死因,专家告诉记者,3月8日在九江钢厂码头附近水域发现的那头江豚头部有明显的伤口,可以确定是被船舶螺旋桨击中死亡,另外两头江豚由于没有发现外伤,暂时无法确定其死因。虽然近期连续发生3起江豚死亡和两起江豚被困事件,但因为近期长江鄱阳湖的生态状况与前期相比,并没有发生什么重大的突然变化,所以这或许都是偶然事件。

  据介绍,酷捕滥捞、水上运输、污染物排放、过度采砂以及水利工程建设等,是导致江豚死亡的几大“杀手”。酷捕滥捞导致长江鱼类大幅减少,严重掠夺了江豚的食物资源;而“迷魂阵”、滚钩、电鱼机等有害渔具的大量使用,又让许多豚类死于非命。此外,水上交通运输产生的噪音对江豚声呐系统影响很大,严重时会误导它们撞船而亡或被螺旋桨打伤致死。

  而最令专家焦灼不安的,是江豚赖以生存的水环境正不断恶化,污染物的大量排放,使长江鄱阳湖水质恶化严重,对豚类的生存寿命和繁育能力都会产生严重影响。近年来,江豚中毒致死的情况频频发生。同时,长江河道和通江湖泊的过度采砂也极大地破坏了江豚栖息地环境。

  保护“水中大熊猫”迫在眉睫

  保护江豚志愿者于江前不久公布了“2011长江江豚死亡记录”:在刚刚过去的2011年中,有20头江豚死于非命!“江豚被誉为水中大熊猫,而事实上,江豚的数量已经比大熊猫还少了。从2008年开始,几乎每年都有20头左右的江豚死亡,这样的死亡速度实在太高了,太快了,太危险了!”于江说。

  去年5月,中科院武汉水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丁在九江进行学术讲座时曾经指出,鄱阳湖是江豚最重要的栖息地,在该处栖息的江豚数量在300至500头之间,占整个江豚数量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随着长江水生物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江豚数量每年以6.4%的速度减少。按照目前的种群参数计算,在未来36年,江豚将减少80%,达到濒危动物红皮书的极危等级。

  可见,保护江豚迫在眉睫,“江豚作为长江生命系统的旗舰物种和长江生态环境的重要指示生物,其生存状况是评价长江生物多样性程度、生态系统稳定性及健康状况的重要标志,我们必须认识到,如果长江鄱阳湖不能支撑江豚生存,恐怕在不远的将来也很难支撑人类自身的生存!”王丁表示。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Royal Holloway University of London)和芝加哥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The Field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in Chicago)的研究人员最新研究结果表明:白垩纪时期(Cretaceous:距今1.45亿到6500万年前)恐龙可能面临着大火肆虐的威胁,当时的森林大火要远比过去我们过去推断的要严重的多。研究人员根据化石记录中的木炭沉积来推断恐龙生活时期的森林火大,并建立了白垩纪时期全球化石木炭沉积的数据库信息。Andrew C. Scott教授介绍说:“木炭是植物被火烧后所遗留下来残余物质,在化石记录中属于比较容易保存的类型。”

  白垩纪时期全球仿佛就是一个大温室,大气中充满了大量的温室气体,当时的气温远比我们今天的温度要高,雷击很容易就可以触发森林野火,而且这一时期大气中的氧含量也非常高。

  博物馆研究人员Ian Glasspool介绍说:“可能这正是当时野火频繁发生的原因,白垩纪时期的植物与现代植物存在差异,当时的植物更容易燃烧。”而肆虐的大火使得白垩纪的地球环境变得动荡不安。“到目前为止,很少有研究考虑大火对恐龙生活环境的影响,大火不仅会破坏植被,还会加速地面径流和风化侵蚀,同时加剧洪水的影响。”而类似的史前大火事件也对我们今天的消防火险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新研究同时表明,木炭常常与恐龙化石的保存具有一定的联系。Sarah Brown博士补充道:“当我最早在加拿大恐龙公园进行研究时,没有人注意到木炭的存在,但随后我在很多地方都发现了木炭的保存,包括在恐龙化石层中也有发现,这是非常不可思议的。”

  目前研究人员正进一步对史前大火进行评估,特别是大火对恐龙生活环境的影响,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新一期的《白垩纪研究》《Cretaceous Research》杂志上。

  相关阅读

  英生物学家言论令舆论哗然 称恐龙应生活在水中

  加拿大发现新恐龙物种 小型食草龙犹如鹦鹉(图)

  西班牙中部发现大型物种 全新食肉恐龙化石亮相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华丽羽王龙 

  当地时间4月4日,英国《自然》杂志上刊登了这一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研究成果。“华丽羽王龙”为何会引发如此多的关注?昨日,第一时间采访了“华丽羽王龙”研究小组负责人徐星和胡东宇等人。“这次发现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它彻底推翻了过去大家一贯认为的大型动物不能长羽毛的观点。 ”研究小组的主要负责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星在接受采访时激动地表示,以往科学家普遍认为,巨型动物为了更有效地散热,其体表都是由鳞片或短小的体毛覆盖,羽毛只能出现在小型恐龙身上。而本次发现的华丽羽王龙,因为其具有庞大的体型和原始的丝状羽毛,显然不会有飞行能力,所以这些原始羽毛可能是用来保温。甚至还可以据此推断出,在食肉恐龙中,羽毛的分布可能也相当广泛。

  “除此之外,这个发现还将成为鸟类是由恐龙进化而来的强力佐证。 ”研究小组的成员之一,沈阳师范大学古生物研究所教授胡东宇接受采访时表示,“以往,大家都认为世界上最古老的‘鸟’是德国发现的始祖鸟。但这次我们发现的‘华丽羽王龙’让大家知道了羽毛并不是鸟类所特有的,许多小型恐龙甚至这类大型恐龙也具有与鸟类相似的羽毛或者更加原始的羽毛。 ”

  研究古脊椎动物多年的学者张万连先生则表示,这次发现的这种带羽毛的恐龙,和现在鸟身上的羽毛并不一样。最早的羽毛确实是生长在恐龙身上,其中有一种恐龙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进化成了鸟。这次发现的“华丽羽王龙”只是恐龙种类的一个分支。

  “辽西是中生代古生物学家的‘圣地’。 ”胡东宇表示,在国际古生物学界有这样一种说法——没来过辽西的中生代学者不是一个合格的学者。因为辽西埋藏着丰富的古生物化石。无论从数量、物种,还是保存程度上都是独一无二的世界古生物化石宝库。

  相关阅读

  化石重塑史前巨蟒 长14米体重相当于小轿车(图)

  中国发现亿年前小盗龙化石 羽毛具有彩虹般光泽

  中国考古重大发现 万年石器时代新人种化石出土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我们可以高枕无忧,在太空中漫游未被探测到的小黑洞不会对地球构成危害。


太空中漫游未被探测到的小黑洞不会对地球构成危害 

  各种计算机模型显示宇宙大爆炸之后宇宙物质将在黑洞中崩溃,叫做原初黑洞的最小体积黑洞通过霍金辐射过程蒸发宇宙物质。英国剑桥大学的凯瑟琳-马克(Katherine Mack)说:“除了那些质量达数十亿吨或者更大的黑洞被勘测发现,更多的黑洞将很难被探测到,除非它们碰撞地球。”

  事实上,迫切渴望的物理学家已标识出了两个假警报,1908年,一场神秘爆炸使苏联西伯利亚通古斯河畔2000多平方公里森林夷为平地,1973年,物理学家认为通古斯爆炸是黑洞碰撞所导致,之后研究表明物理学家的观点是错误的。在2003年,另一支研究小组认为从“夸克矿块”密集物体中获得的一组未说明地震仪数据可判断这是一场地震。

  终结假警报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什拉凡-海娜索格(Shravan Hanasoge)和同事置疑是否存在着一种方法能够避免未来出现假警报,他们详细模拟了如果一个十亿吨级黑洞轰击地球所发生的状况。

  微型黑洞会以每秒数百公里的速度移动,但是它可以比原子核还小,这样当它穿过地球时仅会形成一个小型、像针状的通道。

  尽管微型黑洞非常小,但仍有可能碰撞地球。这是因为当该黑洞首次抵达并存在于地球外地核时,外地核将震动,形成球状对称冲击波,这将引发地球上每个地震仪同时震动,并不像正常的地震具有一定的局部性。

  幸运的是,微型黑洞碰撞地球形成的震动效应并不强,像一次全球性4级地震。海娜索格说:“它不会造成全球性破坏,对于人们几乎察觉不到。”

  “黑洞猎人”发现此类现象的概率非常低,即使如某些理论预测的那样,星系中的全部暗物质都是由原初黑洞构成,它们与地球碰撞也仅是每隔1000万年发生一次。

  宇宙弦

  我们拥有装备能够探测到微型黑洞,并尽可能地尝试。海娜索格说:“这并不会花费太多的人力和物力,基于现在的装置和科学方法,我们将获悉它的存在性。”

  虽然成功探测的概率非常低,投入成本高。但原初黑洞可能形成于宇宙弦(cosmic strings),宇宙弦是宇宙大爆炸之后形成的一种空间缺陷结构。

  马克说:“这将提供很好的机会洞悉宇宙早期所发生的事件,采用其他方法则很难实现。从最早期宇宙发现它们,就像在宇宙大爆炸发现漂向我们的漂流瓶,从中我们可以非常直接地观察到当时所发生的一切,同时这将是非常令人兴奋的发现!”(悠悠/编译)

  相关阅读

  恐怖黑洞"饥肠辘辘" 一口轻易吞食两盘食物(图)

  黑洞或受制于高速等离子流 时速高达3.5亿公里

  巨型黑洞喷射死亡飓风 速度达光速3%宇宙最快

发表在栏目: 自然


西伯利亚完整的猛犸象尸体

  科学网(kexue.com)讯 近日在西伯利亚科学家们有了重大的收货,一头“完整”的小猛犸象被发现,与其他发现的猛犸象化石不同,这次发现的小猛犸象有皮肤、有毛发,极为完整。

  根据每日邮报介绍,近日俄罗斯的科学家在西伯利亚冻土中发现了一头小猛犸象的尸体,且保存完好,科学家称这只年轻的猛犸象大约生活在1万年以前。它的年龄大约有3至4岁,而科学家分析,那时候这里可能已经开始有了人类。最令人神奇的则是这具尸体保存极为完整,科学家甚至表示他们也是头一次见到这样完整的猛犸象尸体。


科学家对猛犸象尸体进行研究

  科学家随后研究了猛犸象的尸体,他们认为这头猛犸象在死前可能遭到攻击,从最后的结果上看,应该是当时人类的行为,人们可能将它作为猎物捕杀,它的骨骼几乎都没有了,这不想食肉动物的行为。它的腿也有骨折的痕迹。

  负责本次研究的丹尼尔教授表示:“它生前是被某种动物杀死的,或许是狮子老虎等等,不过我们随后发现了一些证据,感觉可能是人类猎杀了它,它成为了猎物。”

  科学家表示,猛犸象生活在此前的冰河世纪,体型大约是现在大象的2倍,重达8吨,当时它也作为人类捕食的猎物之一,而人类当时也利用它们的牙齿皮毛做成工具。

  对于这具尸体,英国伯明翰大学的爱丽丝教授表示:“它看上就像新的一样, 没有人会相信它距离现在有1万年了,它几乎是活着的。这是历史性的时刻。这是我们发现的最完整的猛犸象尸体,对我们今后的研究十分有利。”安德里教授表示:“西伯利亚寒冷的环境给了保存尸体的有利条件,我们在这里常常会有惊奇的发现。”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相关阅读

  韩俄两国联手合作复活猛犸 史前巨兽两年后亮相

  三万年前种子发芽引启发 科学家意欲复活猛犸象

  构想未来动物园 猛犸象和老虎机器人将同台登场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英生物学家称恐龙生活在水中 尾巴助其游泳

  一般人都认为恐龙是在陆地上生存的,但是英国生物学家布赖恩·福特却提出了另外一种观点,他认为恐龙应该生活在水中。

  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4月3日报道,福特称恐龙身体庞大,而其两条相对较小的小腿无法支持它在陆地上自由地行走,并且恐龙身躯后面还有一条巨大的尾巴,考古学家们虽然已经发现了大量恐龙足迹的化石,但从未发现恐龙尾巴的痕迹。

  福特通过研究发现,恐龙的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15英尺(约为4.6米)至30英尺(9.1米)深的湖水中,水的浮力对恐龙的庞大身躯有一定的承载力,强壮的尾巴是帮助其游泳的工具。由于体积过于庞大,恐龙双脚踩到了湖底的淤泥之中,因此现在的考古学家们才发现了很多恐龙的足迹。

  福特说,他的这一理论还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重达100吨的恐龙只有两条“相对较小的下肢”,而如今很多像大象、犀牛这样的陆地动物它们都有粗壮的四肢,但尾巴却比恐龙的小很多。

  福特已经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杂志《实验室新闻》上,他在文章中指出:“如今我可以确定恐龙是水中动物,人们经常描述恐龙站在宽阔干旱的大草原上,但是我认为实际上它们生活在水中,肌肉发达的巨大尾部可以很好地帮助其在水中游走。当你这样想的时候,事情就能够讲通了,它们不仅利用水使尾巴漂浮,还在水中调节自己的体温,寻觅食物等。此前所有有关恐龙的研究、好莱坞的影片以及有关恐龙的艺术作品都应该进行更正。”

  不过,古生物学家保罗·巴雷特博士表示福特的理论缺乏充分的论据支持。

  “在20世纪20年代这种说法比较盛行,但是自60年代以后,我们在承重结构工程理论的帮助下做了一些研究,证明恐龙腿部有足够的强壮肌肉可以支持它在陆地上自由地走动,如果让它们在水中生活反而会出现更多的问题,如呼吸问题、水底的泥浆会导致其行动缓慢等。它们很可能住在离水源很近的地方,偶尔会在水中降温,但是我不相信恐龙在水中生活的理论,”巴雷特说。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科学家称2014年或发现第一个“外星人星球”

  符合生命定义的系外行星被发现后,外星生物或许就在眼前

  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科学家称,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外星人星球”将在未来两年内被发现。到目前为止,天文学家已经确认了超过750个外星世界,而开普勒系外行星探测器已经“标记”出2300个“候选行星”,正在等待科学家的进一步确认。科学家的目标是发现与地球空间环境类似的系外“类地行星”,比如在大小上接近地球、轨道位置也要处于恒星周围的可居住带上,可能在话,上面或许存在外星生物。

  根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华盛顿总部的研究人员、系外行星生物学家肖恩·多马加尔·戈德曼(Shawn Domagal Goldman)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我相信开普勒系外行星探测器将在未来两年内发现位于恒星可居住带上的类地行星,我们能够在夜空中指着一个星球说,那就是一颗可以支持生命的星球。”

  对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而言,该机构的其他科学家似乎也乐于分享行星生物学家戈德曼的乐观前景,研究人员已经着手探索“外星人星球”上各种物化成分的方法,一旦发现这类星球的存在便可马上开始探测。事实上,我们很难直接观测到系外行星的“倩影”,因为只有地球大小的行星在如此遥远的距离上,几乎被它们的恒星耀眼的光芒所“吞没”,而研究人员则是通过“凌日法”来发现系外行星的存在,即系外行星通过恒星盘面时,恒星的光线就被遮挡,会出现微弱的亮度降低,这样便可发现系外行星的踪迹。

  “凌日法”用于探测系外行星的过程中,也可以接收到穿过系外行星大气的光线,通过进一步的光谱分析,便可以从这些光线中了解到行星大气中所蕴藏的各种组成成分,就如同大气指纹,可以准确反映各种元素的含量。据位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总部的科学家、开普勒探测器任务的研究人员道格·赫金斯(Doug Hudgins)介绍:系外行星高层大气的反射光告诉了我们关于这颗行星的故事。

  目前,隶属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开普勒系外行星探测器任务小组正在审议一项新的探测计划:使用快速红外系外行星光谱调查探测仪(FINESSE)对“外星人星球”进行搜索,其原理也涉及到对行星凌日的光谱测量。通过系外行星一次轨道周期内(当系外行星出现在视野中与隐藏在恒星背后)恒星光谱的测量,如果这颗系外行星存在,那么科学家对比两次光谱数据,便可从中找出它们。研究人员认为:该方法可将系外行星暗淡的反射光从恒星耀眼的光芒中区分开来,同时也揭示出系外行星大气中的各种组成成分。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正在研制一颗被命名为“凌日行星调查探测器”的空间天文台(TESS),旨在专业设计探测器使用该方法探测遥远的“外星世界”,搜索范围在我们银河系周围的恒星世界中,科学家认为通过对以地球为圆心,50光年的距离为半径,就能划出覆盖数百颗恒星的天球,足够科学家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进行详细研究。

  随着更好的探测仪器和方法被用于搜索位于遥远宇宙空间的“外星世界”,科学家系外下一代的空间望远镜不仅仅具有能发现系外行星的能力,也应该可以直接给出行星大气组成成分,比如云层覆盖的情况,甚至可以告诉我们系外行星地表是什么样子,是否存在海洋、以及海洋覆盖面积占行星表面积的多少、还有多少陆地等。

  对此,行星生物学家多马加尔·戈德曼期待着重大发现和惊喜,他认为:我们发现如此多的“外星世界”使我们感到很惊讶,当我们发现真正意义上的“外星人世界”时,在进一步的研究过程中,我们还可能发现外星生物与它们的行星环境相互影响的痕迹。自然界的多样性比我们预料的更加丰富多彩,当然也包括外星生物。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冬天花败,春天花开,有人离开,有人归来。”此前因被方舟子的“代笔论”弄得不爽的韩寒,昨天正式重启微博,并把自己的第一篇长微博献给逝世9周年的张国荣。

韩寒微博

早在2010年4月,韩寒就曾经在新浪开通微博,当时只发了一个简单的“喂”字转发就达十几万,但随后没几天便将其删除,并关闭了微博账号。去年11月,韩寒还曾专门发表博文《这事儿都过气了》表达了不开微博的理由和担忧。今年年初,韩寒好友马尼拉爆料,韩寒曾经以“鹿子野”作为马甲发布微博,在被人发现后该微博立刻被关闭。

对于这次重开新浪微博,并且把阵地扩张到腾讯微博,韩寒解释为“2012年,有了长微博,我决定重启这个地方。第一篇献给我的偶像”。在这篇名为《写给张国荣》的长微博中,韩寒透露,直到9年前张国荣去世时,自己才真正地开始了解张国荣。他说:“那些岁月里,我是一个轻狂气傲的无知少年,对所谓港台巨星嗤之以鼻,这也让我错过了你。”韩寒称,了解张国荣后的9年里,他陪伴自己度过很多困难的时光,可惜那些激励韩寒的歌并没能激励张国荣自己。在博文最后,韩寒幻想如果日后能与张国荣相见,他想为张国荣写一段歌词。

得知韩寒开通微博的消息后,许多网友开始转发这条微博,截至记者发稿时,该微博在新浪的转发量已达25万,而韩寒在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的粉丝量也一路攀升。韩寒微博头像是他小时候的照片,有网友称其“很萌,很可爱”。

对于韩寒的第一篇长微博,方舟子依旧穷追不舍,他说:“憋了两个月,发之前不知是否有人润色过,却还是语文不及格。”方舟子表示接下来将写文章分析韩寒的《写给张国荣》,并称有重大发现。 (记者田超)

发表在栏目: 文化
第 11 页,共 9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