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5名机器人选手挑战42.195公里的全程马拉松,力争4天内走完

  24日,全球首场以双足步行机器人跑完42.195公里为目标的“机器人全程马拉松大赛”在大阪市亚太贸易中心开赛。5个机器人力争在4天内抵达终点。

  参加比赛的有3个团体。机器人们将在每圈100米的室内跑道上24小时不间断赛跑。参赛机器人必须能自行站立,比赛中可以更换电池和零件。无需遥控器就能行走的机器人通过识别跑道上的线条在弯角处转弯。

  比赛从每天上午10点至晚上8点向公众开放展示。也有视频直播网站提供24小时直播。

发表在栏目: 科学
2月10日上午,首都机场工作人员使用除冰车、扫雪车为出港航班除冰雪和清理机坪及跑道积雪。新华社发(荆雷 摄)   2月10日上午,首都机场工作人员使用除冰车、扫雪车为出港航班除冰雪和清理机坪及跑道积雪。新华社发(荆雷 摄)

  新华网首尔2月17日专电(记者姬新龙)国际机场理事会日前公布了2010年机场服务评选结果,5个亚洲机场包揽“全球最佳机场”奖,排名依次为仁川国际机场、新加坡樟宜国际机场、香港国际机场、北京首都机场和上海浦东机场。

  据韩国媒体17日报道,仁川国际机场今年3月将迎来开航第10个年头,至今这个机场已连续6年获评“全球最佳机场”,它同时荣膺“亚太地区最佳机场”和“最佳大中型机场”等奖项。

  仁川国际机场方面表示,仁川机场办理出入境手续所花时间只有国际标准的三分之一,这一点受到各界高度评价。据国际机场理事会调查,国际性机场的出入境手续平均所花时间超过45分钟,但仁川机场平均不到16分钟。这是机场IT基础设施、运营商、海关和出入境管理事务所等有效配合的结果。

  国际机场理事会根据去年25万名飞机乘客对机场服务、设施、经营等34个领域进行的评价评出上述奖项。国际机场理事会是航空领域最高权威机构,从1993年开始,每年对全球1700多个机场进行服务质量评估。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风靡全球的斗鸡眼”负鼠海蒂


“斗鸡眼”猫咪会是下一个明星么

  科学网讯(kexue.com),德国莱比锡公园的斗鸡眼”负鼠海蒂的迅速蹿红,令临近莱比锡的一家公园也决定推出自己的明星—“斗鸡眼”猫咪。

  据国外媒体报道,14岁的猫咪弗兰克凭借其“斗鸡眼”的奇特外貌,被东德地区德里奇(Delitzsch)公园物色为"明日之星"。相信不久后,动物园也会为它进行大肆宣传推广。

  据公园负责人卡钦·恩斯特(Katrin Ernst)介绍,我想很多人来公园可能是为了看它,很多人在窝外叫它的名字,它必定会成为风靡全球的动物明星。弗兰克的饲养者也表示,它的斗鸡眼是生来就有的,不像是负鼠海蒂,是因为营养问题而产生的。

  据科学网(kexue.com)了解,2010年12月,海蒂的照片登上《图片报》(Bild)之后,这只2岁半的负鼠便迅速蹿红,在Facebook网站上拥有超过30万粉丝。就连好莱坞也发来邀请,让它预测本年度的奥斯卡奖得主。

  近日,《图片报》也同样刊登了斗鸡眼猫弗莱克的图片和报道。或许不久后它也会风靡全球。不过,公园至今还没有收到好莱坞或其他组织的邀请,但是他们已经为此做好了准备。

  (科学网-kexue.com 蜘蛛侠)

发表在栏目: 自然

  记者从总部位于北京中关村的华锐风电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了解到,其全球最先进的单机容量6兆瓦风力发电机组研发工作进展顺利,首台样机 将于今年6月下线。这意味着,中国有可能成为继德国之后,第二个能自主生产当今最大单机容量风机的国家。
 

  中国风能协会秘书长秦海岩表示,6兆瓦风机下线是中国风电技术进入国际最先进行列的有力证明。根据公开资料,全球还没有一台6兆瓦风机进入商用阶段,目前只有德国的两家公司有两到三台样机处于运行测试阶段。
 

  据悉,华锐风电6兆瓦样机下线后也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测试,待验收达标后,才可以投入建设发电。华锐风电副总裁陶刚说,华锐不仅拥有6兆瓦风电机组的全球知识产权,而且带动了一条完整的零部件国产化产业链,完全掌握产业控制权。
 

  陶刚说,6兆瓦风机下线将大大推动中国风电,特别是海上风电资源开发进程。“由于海上特殊的自然条件带来的安装维修高费用,必须依靠大型化风电机组技术才能解决大规模商用的成本问题。”
 

  近年来,在土地资源稀缺和减排要求的双重压力下,欧美国家均开始大力开发海上风电资源。根据英、法两国公布的未来十年规划,新建设的7600台海上风电机组平均单机容量都要求在5兆瓦以上。
 

  秦海岩说,中国同样拥有丰富的海上风能资源,海上风电资源的开发将对缓解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用电压力有明显作用,而华锐风电已经初步展露了实力。
 

  2010年8月,华锐风电承担的中国第一个国家海上风电示范项目——上海东海大桥1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通过240小时预验收考核。所发电能通过海底电缆输送回陆地,预计年发电量可供上海20多万户居民使用一年。
 

  目前中国在东部沿海已经建成和完成招标的海上风电项目共有140万千瓦,华锐包揽了其中100万千瓦。 (记者张舵)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名言启示录:全球最具颠覆性的设计大师

发表在栏目: 文化

  □记者 白田田 北京报道

  全球大宗农产品价格近期屡创新高,资金炒作“魅影”再现,而且中国北方旱情也成为国内外小麦期货市场的炒作噱头。

  美国洲际交易所(IC E)棉花期价上周累计涨幅超过13%,创下150年来的新高;美国小麦期货上周五继续上涨,攀升至31个月来的高位;国内农产品期货市场,棉花、白糖、小麦等品种的价格均创下历史新高。

  北京中期期货研究院的报告指出,截至2月1日当周的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 C)持仓数据显示,大豆、豆油、玉米和棉花四大农产品的净多头加仓明显。另据W IN D统计数据,截至2月8日当周,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 T)小麦期货非商业多头持仓增加9000余张,非商业净多头寸增加7000余张。这些数据表明,包括国际对冲基金在内的投机资金正大量进驻农产品期货市场。

  随着资金的大量涌入,国内小麦、玉米、早籼稻等粮食期货持仓量大幅增加。强麦期货1109合约上周三涨停并创下新高,持仓量涨幅超过100%;虽然接下来两个交易日期价有所回调,但持仓量仍处高位。

  市场分析人士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由于全球通胀预期强烈,而短期内的经济复苏又不足以引发工业品市场行情,近期出现资金由工业品向农产品流动的迹象。

  干旱天气愈演愈烈成为资金“屯兵”农产品的契机。“由于农产品属于刚性需求,一旦遭受天气灾害,很容易被市场炒作。”北京中期期货高级分析师张向军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

  国家防总副总指挥、水利部部长陈雷日前表示,经过各地大力抗旱浇灌,加之近日冬麦区大部出现一次雨雪过程,冬麦区部分旱区旱情蔓延势头有所遏制。但由于雨雪范围和强度有限,加之气温回升,作物返青需水量增大,受旱面积仍呈扩大态势,抗旱形势依然严峻。

  东方艾格农业咨询公司的分析称,旱情已经成为国内外小麦期货市场的炒作噱头。美元走弱以及亚洲旱情共同推动国际谷物期货综合价格指数大幅走强,预计后期不利天气条件会增加国际谷物市场的不确定性。

  全球宽松的流动性则为资金炒作农产品提供了充足“弹药”。长江期货公司研究咨询部经理黄骏飞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说,从全球流动性的角度来看,全球利率指标伦敦同业拆借利率远低于历史平均水平,虽然中国不断加息并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但人民币升值预期带动国际热钱持续流入中国,对冲了国内的紧缩政策,造成资金面仍然比较宽松的情况。

  早在去年9月份,由于一段时间内流入的资金量较大,大宗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11月份之后,随着有关部门出台一系列措施限制资金炒作,农产品价格才逐步回落。

  黄骏飞认为,上一波上涨行情很大程度上是由需求复苏引爆的,很多产品是由下游率先提价而推动了上游涨价。而这一波上涨行情受到供应面的影响更为突出。

  黄骏飞预计,和前一阶段相比,大宗农产品这一轮的上涨幅度不会低。只有当全球经济整体向好,利率回归到历史平均值以上,大宗农产品价格才有可能下降。因此,资金对农产品的炒作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周四, 10 2月 2011 17:28

梅兰芳首部漫画传记出炉

晨报记者徐颖报道 长江文艺出版社日前推出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首部漫画传记——梅兰芳本传之同名漫画《梅兰芳》以及梅兰芳外传之《再见梅兰芳》。据悉,《梅兰芳》为系列传记漫画,获得了梅兰芳之子——梅葆玖先生的全球唯一授权与全程指导,共五册,本次出版的是“卷一 梅之卷”,其余四卷将会在年内陆续推出。作为梅兰芳外传的《再见梅兰芳》则是单册漫画,已全部结集出齐。

该书作者林莹是京剧艺术的痴迷者,更是梅兰芳的发烧友,经过层层“考验”,她终于获得梅葆玖全球唯一授权。梅葆玖说:“漫画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可以生动形象地体现父亲的一生,让中国青少年了解中国文化和京剧艺术。”

发表在栏目: 文化

  据新华社电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3日发布的今年1月全球食品价格指数超过2008年“粮食危机”峰值,为1990年以来最高。经济分析师预计,食品价格高位将持续数月。联合国官员呼吁各国采取措施,应对可能出现的粮食短缺。

  1月全球食品价格指数为231,与去年12月相比上升3.4个百分点,连续7个月上升,为粮农组织1990年开始统计全球食品价格以来最高。

  除肉类价格保持稳定外,其他食品价格1月均大幅上扬。谷物价格指数升至245,与去年12月相比上升3个百分点;食用油价格指数上升5.6个百分点,至278,接近2008年6月最高点;乳制品价格指数上升6.2个百分点,至221,显示全球乳制品需求强劲;供应不足进一步抬高国际糖价,糖价指数上涨5.4个百分点,至420。

  粮农组织经济学家阿卜杜勒—礼萨·阿巴西安说,食品价格高企将持续一段时间,不容乐观,应当引起各国,尤其是低收入粮食短缺国重视。这些国家的政府今后可能面临粮食进口资金不足。

  阿巴西安说,一些国家粮食作物收成不错。与全球食品价格飞涨相比,这些国家主食粮价维持在较低水平,令人稍感安慰。

  天灾频频推动涨价

  最近数月,全球多地频发暴风雪、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严重影响多个农业大国粮食生产,间接推高全球食品价格。强飓风“雅思”正在澳大利亚肆虐,严重破坏昆士兰州甘蔗产区。预计甘蔗产区一半作物受损,影响澳大利亚今年甘蔗出口。市场担忧业已显现,全球糖价飙升至30年来最高位。美国中西部地区作为粮食主产区,近期遭遇严寒暴雪,部分区域积雪51厘米,严重影响冬小麦生长。畜牧业遭受损失。印度尼西亚一些地区去年下半年遭遇洪水,棕榈种植业受挫。国际市场马来西亚棕榈油价格眼下攀升至3年来最高水平。

  一些食品企业巨头不得不提高产品价格,抵消原材料涨价所致成本上升。

  或拖累多国经济增长

  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2日接受路透社记者采访时说,全球将面临新一轮包括食品价格且范围更广的商品价格上涨。

  德国德卡银行经济学家雅尼·许布纳预计,食品价格飞涨助推通货膨胀,可能会促使多个国家提高利率,继而拖累这些国家经济增长。

  多国出手应对

  食品价格高企

  据新华社电 慈善组织美国乐施会政府与调研项目主管加韦恩·克里普克说,粮农组织数据敲响警钟:“政府必须避免重蹈覆辙,不再以限制出口和囤积粮食方式应对价格飞涨。那只会让情况更糟,让全球最贫困人群付出代价。”

  多国政府“出手”应对食品价格高企,或增加粮食贮备以满足国内消费需求,或限制基础食品价格以预防通胀。

  阿尔及利亚新近购入约百万吨小麦,同时宣布加速谷物进口;洪都拉斯政府不顾粮农抱怨,“冻结”多种基础食品价格;萨尔瓦多着手大幅增加扶贫项目资金投入;危地马拉正考虑大幅削减小麦进口关税,同时向失地农民发放食物和代金券;印度尼西亚上周购入82吨稻米,同时暂停向进口稻米、大豆和小麦征税。

  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执行干事乔塞特·希兰先前接受采访时呼吁各国政府慎重对待粮食供给难题,避免粮食短缺引发社会动荡,“如果吃不饱,民众只有三种选择:反抗,迁徙,或者死亡”。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美国研究者称成吉思汗是历史上“最环保”君主

  科学网讯 北京时间1月27日消息,近日一项最新研究中,成吉思汗被称为历史上“最环保”的君主,理由是他在位期间多次发动对外战争,大约4000万人遭到杀戮,但正因为如此,大片耕地重新变成森林,大大减少了大气二氧化碳含量。


成吉思汗在位期间多次发动对外战争

  据国外媒体报道,进行此项研究的是美国卡内基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他们认为,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军队在十三和十四世纪期间多次发动对外征服战争,征服了西亚、中欧的黑海海滨等广大区域,创建了辽阔的蒙古帝国。同时也因为杀戮,直接导致耕地变回森林,为大气层减少了约7亿吨的二氧化碳,可谓减缓全球变暖的“大功臣”。虽然成吉思汗的做法或许很难被环保主义者接受,但生态学家认为这或许是历史上人类在抗击全球气候变暖的努力中获得成功的案例。


在蒙古军队的入侵种,大约4000万人遭到杀戮

  美国卡内基研究所全球生态部门的朱莉娅-庞格拉茨(Julia Pongratz)领导实施了这项研究。她表示:“人们普遍认为,人类对气候的破坏始于工业时代大规模使用煤炭、石油等燃料,事实上整个人类文化发展史就是一个破坏地球生态的过程。农耕文化从几千年前就开始破坏地球的植被,将吸收二氧化碳的森林变成了耕地。”


研究人员称如果没有成吉思汗,现在俄罗斯很多的森林早就变成耕地了

  蒙古入侵造成7亿吨二氧化碳被吸收,大致相当于现在全球每年使用汽油产生的二氧化碳总量。这项研究还估算了其他涉及人口大量死亡的事件对环境的影响,如欧洲黑死病,中国明朝覆灭及欧洲人对美洲的征服等。这些事件同样起到了退耕还林的作用,但没有一项能跟成吉思汗取得的“效果”相提并论。庞格拉茨解释说:“在像黑死病、明朝灭亡这样的短期事件期间,恢复生长的森林不足以吸收土壤中腐烂物质排放的二氧化碳。而蒙古人的入侵过程持久,所以有足够的时间让森林重新成长,吸收大量二氧化碳。”


人类文化发展史就是一个破坏地球生态的过程

  成吉思汗是历史上最残暴的征服者之一,发动的侵略有助二氧化碳吸收显然不是有意而为。庞格拉茨希望她的研究将来能改变未来历史学家在我们对环境影响上的看法。她说:“基于过去获取的知识,我们现正在做出土地利用的新决策,减少对气候和碳循环的影响。”

  (科学网-kexue.com 蜘蛛侠)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人员近日首次绘制出地表下流经岩石和沉积物的地下水流分布图。在最新一期出版的《地球物理研究快 报》(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杂志上,加科学家发表了绘制的地图和相关数据。该项成果对于更深入地了解地质过程有重要意义,对于评估地下水对气候的影响以及加强水资源管理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地球海洋系研究人员汤姆·格里森表示,这是世界上第一张全球范围近地表面渗透性的图像,该图与过去的制图相比,其依据了深度 更深的岩石型态数据。加研究人员使用了德国和荷兰科学家提供的最新世界范围岩石型态调查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保证了他们在绘制渗透性地图时可以将深度达到地表下100米左右。而过去的渗透性地图只涉及地下1米到2米,且只涉及部分区域。

  格里森介绍,目前的气候模型一般不包含浅表土壤以下的地下水、沉积物以及岩石。而使用新的渗透数据和地图,目前就可以评估可持续的地下水资源,并可以在全球范围评估地下水在过去、现在以及将来对气候的影响。

  他认为,更好地大范围了解岩石和沉积物的渗透性,对水资源管理非常重要,因为全球99%的非凝固淡水是地下水,而且地下水既为地表水提供补充,又是陆地植物根部的滋润剂。

  加拿大科学家绘制的新图在全球范围的分辨率是1.3万平方公里。在北美部分,分辨率达到了75平方公里。该项成果通过汇编各地的水地质模型,还对过去的渗透性数据进行了完善。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第 7 页,共 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