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全球变暖已引发了一系列危害,但这真是人之过吗?

  科学网(kexue.com)讯 人类活动过量排放二氧化碳导致全球变暖已是科学界共识,然而,近日,来自美国的陆尊林教授通过研究认为,全球变暖是地球自身发展的规律,与人类排放二氧化碳没有决定性关系。

  陆教授认为,地球在中世纪就有过一次自然的变暖过程,而后又自然降温,甚至一度降温导致"小冰河时期"的出现,这一现象,其实早就被科学界认可,只是科学家普遍认为那次地球的自然升温降温仅仅局限在欧洲地区范围内,因此不具备全球代表意义。

  陆教授及其团队在南极洲发现了一种被叫做的"ikaite"的罕见矿物质,它原属于石灰石晶体物质,形成于300-500年前,这种晶体物质形成于冰冷的海水里,并只有在稳定的寒冷条件下才能存在,陆教授认为它的融化源自中世纪的地球变暖。

  陆教授认为,中世纪的全球变暖被证是一次全球性的气候变化活动,而如今新一轮的全球变暖只是地球气温变化的自然周期,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并非起决定作用。(科学网kexue.com 重林)

  相关阅读:

  全球变暖实乃耸人听闻?或成某些人牟利工具(图)

  从马体型变更反观人类 全球变暖将加速人类变矮

  专家称海平面上升与全球变暖无关 受多因素影响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前天傍晚6:32,央视气象节目主持人宋英杰在微博上发了一张图片:“看到一张图,据说是海平面上升60米后的地图。”这很快引起了网友们的强烈围观,一天后被转发了2.3万多次,评论5639条。央视女主播张泉灵跟帖说:“A呦,我北京的家可能变一线海景房呀!上海的家可能变龙宫呦!”而全国各地的网友们纷纷比照,很多人发现自己的家都成了海,南京的很多网友说:“南京怎么也么得了?杭州还有?好奇怪。”

这张图是从哪里来的?海平面上升60米,这得要多少年的时间?有没有这种可能呢?采访了相关专家。快报 刘伟伟胡玉梅

  惊呼

  南京成“龙宫”啦

  曾经有报告认为,如果海平面上升,中国沿海城市中最先遭殃的是上海。而宋英杰发的海平面上升60米后中国版图,则让全国各地的网友们纷纷发现,自己生活的城市要么成了“龙宫”,要么成了临海城市,就像张泉灵说的很多人的家不是成海景房就是“龙宫”。细细看图,会发现中国东部沿海城市几乎都成了汪洋大海,上海、南京、烟台都被淹没了,就连一些中部省份,如江西、湖南也遭受威胁。

  这张图让网友们感慨万千,“完了,我的故乡烟台成了大海”“乖乖,江苏全玩完了”“欢迎来到洋气的海滨城市,北京……”不过,这张图也让网友们纳闷,同属于长江三角洲,为何南京、上海都没了,唯独杭州还在?网友“老夏逛菜场”看了图说:“南京没了,但日本、韩国还在?专家说,温度每升高1℃,海平面最终会因此上升20米。那么,温度如果上升2℃,海平面的变化就非常值得人警惕了……”

  来源

  宋英杰:在一报告中看到的

  昨天下午,快报联系上宋英杰。他说,海平面上升60米是一种假设,引起那么强烈的关注他也没想到。“这也看出来,气候变化是大家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

  这张图是从哪里来的?宋英杰说,其实这张图早就有了,这次是在一份关于气候变化的专家报告中看到的,于是就发到了微博上,没想到引起这么多人的关注。

  这张图权威不?哪里公布的?在一则《海平面上升六十米之后的中国版图曝光》新闻中,就配有这张图,乍一看,很容易让人以为是国家海洋局发布的《2010中国海平面公报》上的。但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产品研发部主任刘克修说,国家海洋局从来没有对外公布过这样一张图,这张图的来源有疑点。目前,国内主流专家们普遍认为,海平面上升60米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这完全是个人的研究结果而已,没有主流的支持。”

  宋英杰对这张图也持怀疑态度。他说,海平面上升60米只是一种假设,而这个假设的前提,也就是全球变暖,目前全世界也并没有达成共识。“这种图的假设是一种直线思维,只是提醒我们要居安思危。”这种假设靠谱吗?尽管宋英杰说“自己只是一名旁观者”,但他认为这并不是一定会发生的事情。

  可信度

  专家:这只是一种假设

  江苏省气候中心副主任周学东认为,这只是一种情景假设,并不是一种预测。他说,这种结果只是在单一条件的假设下才出现的,并不代表这种情况会发生。在周学东的印象中,也曾看过这种假设,即便是到2050年,按照目前全球变暖的趋势,海平面升高也不会超过2-3米。

  究竟在什么样情况下,海平面会上升60米,并造成如此灾难性的后果?专家说,其实这张图意在提醒全球气候变化对海洋灾害的影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院长闽锦忠说,让海平面上升的因素很多。如今,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的数值正在不断增加着。如果南极冰盖发生崩解,会引起全球海平面上升近60米。如果南北极两大冰盖全部融化,其结果会使海平面上升近70米。

  卫星测量显示,南极大陆和格陵兰岛的冰都已经在大量消失,而且融化速度还在加快。按照目前的趋势,到2100年海平面仅仅因为冰层融化就会上升0.5米。

  形势

  海平面确实呈现上升趋势

  通过研究过去百万年气温与海平面的关系,人们发现温度每升高1℃,海平面最终会因此上升20米。那么,温度如果上升2℃,海平面的变化就非常值得人警惕了。

  国家海洋局公布的《2010中国海平面公报》指出,近30年来,我国沿海海平面平均上升速率为2.6毫米/年,高于全球海平面1.7毫米/年的上升速率。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沿海海平面平均上升速率为2.5毫米/年、2.8毫米/年、2.8毫米/年、2.5毫米/年。预计未来30年,我国沿海海平面还将继续上升,比2010年升高80-130毫米,沿海各级政府应密切关注其变化和由此带来的影响。

  同时,2010年我国沿海各省市海平面均高于常年。其中,山东、江苏和海南沿海海平面明显偏高,分别比常年高82毫米、82毫米和84毫米;天津次之,为71毫米;其他沿海地区介于50-67毫米之间。

  相关阅读

  专家称海平面上升与全球变暖无关 受多因素影响

  近6年北极温度创新高 世纪末海平面或升近两米

  研究显示海平面上升变缓 2100年末日论打破(图)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美国宇航局的姊妹地球重力检测卫星收集的数据,用来制成一张3D图,呈现冰雪融化正导致地球重力发生怎样的变化
  美国宇航局的姊妹地球重力检测卫星收集的数据,用来制成一张3D图,呈现冰雪融化正导致地球重力发生怎样的变化
美国宇航局的一张图片显示了在全球融冰改变该图之前,1995年地球重力存在的巨大不同
美国宇航局的一张图片显示了在全球融冰改变该图之前,1995年地球重力存在的巨大不同

  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表示,范围涉及160多年的一项新全球气温记录已经证实,从1900年至今世界气温已经上升0.75摄氏度。

  这项最新记录还提到过去用来测量海面温度的方法存在的差异,例如,用来测量水温的水桶里的海水是从海里拉到船上或者是从船上的轮机舱收集的。气象办公室的气候监测研究学家科林-莫里斯说:“这项最新研究把我们的最新、最全面的陆地及海洋气温观测资料库收集到一起,并结合了我们对如何测量海洋气温的最新了解。把这些方面结合在一起,让我们对历史记录有更加清楚的了解,通过这些记录我们可以获知过去161年间的全球气候变化情况。新数据使个别年份的全球气温记录有了一些变化,但是自1900年至今全球气温上升大约0.75摄氏度的结论并没有变。”

  这项最新研究指出,从记录上看,2010年和2005年是最温暖的年份,稍微比气象办公室和东英吉利大学(UEA)气候研究中心(CRU)以前提出的最热年份1998年更暖和。不过测量结果存在的误差意味着这几年同样都比平均全球气温更高。记录中最热的所有10个年份都出现在过去14年。最近几年气温的稍微上升,是由收集的数据中包含迅速升温的北极气温测量结果更多造成的。该中心的菲尔-琼斯教授表示,由于缺少北极地区的数据,可能温度系列并未充分展示出这一地区的变化。

  琼斯说:“这个最新版本包含来自北极、俄罗斯和加拿大超过400个气象站的观测数据。它已经更好地呈现了这个辽阔区域正在发生的一切变化。”以前的气温记录分析在“气候门”丑闻闹得沸沸扬扬时遭到攻击,有人指控研究人员任意夸大数据,用来支持他们的全球变暖理论。科学家因没有公布温度系列用到的数据而备受指责,现在琼斯表示,事实上用来支持这项最新分析结果的所有数据公众都能轻易获得。(孝文)

  相关阅读

  研究称氧气形成于亿年前 地球处于"大氧化"时期

  研究人员重大发现 获一万年前行星撞击地球证据

  研究人员重大发现 获一万年前行星撞击地球证据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科学网讯 北京时间2月29日消息,“全球气候变暖”似乎得到了多数科学家的认可,但是依然有部分科学家在坚持自己的观点:全球的气候依然是正常的,二氧化碳污染地球环境根本是某些人张嘴要钱的把戏而已。

  去年9月份,诺贝尔奖得主、物理学家伊瓦尔·贾埃弗(Ivar Giaever)发表了一封公开信,宣布退出美国物理学会(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贾埃弗在上次大选中是奥巴马(Obama)总统的支持者。信的开头这样写道:“我没有延续(我的会员资格),因为(美国物理学会政策)声明中的一些说法我不敢苟同。美国物理学会称:‘无可辩驳的证据表明,全球变暖正在发生。如果不采取行动缓和这一趋势,地球的物理和生态系统、社会体系、安全和人类健康可能会严重受损。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美国物理学会可以讨论质子的质量是否会逐渐变化,也可以讨论多重宇宙如何运行,但全球变暖的证据果真是无可辩驳的吗?”

  几十年来,国际上一直在大力宣传所谓二氧化碳“污染物”数量增加将摧毁人类文明的说法,但也有一大批科学家(其中许多是非常杰出的科学家)认同贾埃弗的观点。这些科学“异端人士”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其原因在于一系列不可动摇的科学事实。

  对气候变暖论挑战最大的事实也许是,迄今为止全球气候已有十多年未呈变暖趋势了。气候变暖论者对此是了解的,正如2009年“气候门”(Climategate)事件中气候科学家凯文·特伦伯斯(Kevin Trenberth)在电子邮件中所述:“事实上,我们现在无法解释为什么没有出现变暖现象,这无疑是一种讽刺。”不过,只有在人们相信那些计算机模型(在这些模型中,所谓的包括水汽和云在内的反馈机制会大幅放大二氧化碳微弱的影响)的前提下,才可以说气候没有如期变暖。

  十多年来全球气候并没有变暖,这暗示计算机模型显著夸大了二氧化碳增加对气候变暖的影响。实际上,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发布相关预测22年以来,气候变暖的程度一直小于预期。面对这种尴尬,宣扬气候变暖威胁论者将矛头从气候变暖转向了极端气候,以期将千变万化的气候中出现的所有异常都归咎于二氧化碳。

  其实二氧化碳并不是污染物。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我们每个人都会呼出高浓度二氧化碳,它是生物圈生命循环系统的关键要素。二氧化碳的增加会大大促进植物生长,所以温室管理者为了让作物长得更好,常常将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三四倍。这并不奇怪,因为植物和动物是在二氧化碳浓度相当于现在10倍左右时进化形成的。在作物品种增加、化学肥料技术及农业管理水平提高等因素的带动下,过去一个世纪以来农业产量大幅增加,但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是促进农业增产的原因之一。

  尽管有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公开质疑气候变暖说,但许多年轻科学家私下里表示,尽管他们对全球变暖说深表怀疑,却不敢说出来,因为担心这会使他们升迁受阻,甚至发生更糟糕的事情。他们的担忧不无道理。2003年,学术期刊《气候研究》(Climate Research)的编辑克里斯·德弗赖塔斯(Chris de Freitas)博士大胆刊登了一篇不符合政治导向(但符合事实)的同行评审文章,文章结论是,如果以过去一千年的气候变化为背景,那么近期气候变暖并非异常现象。国际上的全球变暖论者很快针对德弗赖塔斯博士发起蓄意攻击,要求撤销他的编辑职位和大学教职。所幸德弗赖塔斯博士保住了他的大学教职。

  科学研究本不应该如此,但历史上我们有过先例──比如在特罗菲姆·李森科(Trofim Lysenko)操纵苏联生物学的恐怖年代。宣称信奉基因遗传学(李森科将基因学说斥为资产阶级伪科学)的苏联生物学家被解除工作职务。许多人被送入劳改营,一些人甚至被处以极刑。

  为什么人们对全球变暖如此热衷?为什么这个问题会如此触动美国物理学会的神经?许多会员要求美国物理学会(贾埃弗已于数月前宣布退出)不再用“无可辩驳”一词描述科学问题,他们的要求应该说是合情合理的,却遭到美国物理学会拒绝。原因有好几个,但首先要从“何人得益?”这个老问题谈起。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跟着钱走。”

  气候变暖威胁论让许多人捞到大量好处,它使政府资金流入相关学术研究项目,成为政府扩大官僚机器的理由。这种论调是政府增加税收,让纳税人为企业补贴(这些公司深谙操纵政治体系之道)埋单的借口,还是吸引巨额捐款流入许诺拯救地球的慈善基金的诱饵。李森科之流日子过得非常好,他们处心积虑地捍卫着自己的信条及其带来的特权。

  (原文来自华尔街日报,科学网-kexue.com略有更改)

  相关阅读:

  全球变暖引发恐怖一幕 北极熊开始残忍捕食同类

  研究发现珠峰冰川不退反增 全球变暖论再受质疑

  全球变暖引发地震频发?天灾终究还是人祸酿成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科学网(kexue.com)讯 进入2012年以来,寒冷成为了当今北半球的代名词,近日北半球大部分地球遭遇到了极为寒冷的天气,中国刚刚经历了史上最冷的春节,最近的气温更是连连走低,日本近期也出现了强降雪天气;欧洲也不例外,大部分地区出现强降雪天气。


北半球受严寒侵扰

  据中央气象台预计,随着冷空气的南下,中国西南地区东部及其以东大部地区即日起将降温,降幅为3~6℃。5-7日还将有一股强冷空气登陆中国,届时气温还将继续下降。

  中国气象局首席预报员孙军2日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1月下旬全国的低温程度较历史极值来讲并不算最低,但也接近历史最低值。其中,内蒙古图里河1月27日最低气温跌至零下46.9℃(历史最低气温为1966年2月22日零下50.2℃);满洲里1月29日最低气温为零下44.9℃,跌破历史极值;北京1月23日出现入冬最低气温零下13.3℃(历史最低气温为1966年2月22日零下27.4℃)。不过专家也指出,虽然多地的最低气温没有达到历史最低,但黑龙江、内蒙古等地持续十几天的低温是历史上少见的。

  近邻日本韩国天气也极为相似,日本气象厅发布消息称,日本北部和东部地区在未来一周内仍有较强冷空气活动,受此影响,日本北陆地区以及日本海沿岸地区将继续暴雪天气,部分地区积雪甚至会超过5米。韩国31日普降大雪,据悉,这是今年韩国入冬以来最大的一次降雪。

  欧洲多国红色警报

  不仅仅是中国,整个欧洲正在遭受大雪的袭击,雪灾已经导致数十人死亡。英国《每日邮报》1月31日报道,导致数十人死亡的东欧寒流将于本周末到达英国,届时英国可能比南极更冷,导致每周1500多人因酷寒天气死亡。

  除英国以外,波兰和塞尔维亚1月31日处于红色警报状态,这是世界气象组织从安全到非常危险的绿色、黄色、橙色和红色四个天气警报级别中最高的,意味着当地的天气状况由于零下严寒而非常危险。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处于橙色警告级别,天气状况危险。保加利亚至少4人死亡,全国28个行政大区中,有25个已宣布进入紧急状态。法国、德国和瑞士处于黄色警报,意味着他们需要准备好应对可能出现的危险天气。1月29日夜进入德国的严寒从东向西席卷了全德地区。德国气象服务局1月30日晨公布,德东地区气温已下降到零下10摄氏度以下,预计将于当夜达到零下15摄氏度。

  严寒或因全球变暖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出现强降雪、强降温的极端景象,是气候变化规律的一个表征体现。 气候变暖正在引起气候系统其他要素的变化,特别是极冰融化、陆地地表径流和降水引起的北大西洋淡水通量和盐度的变化,进而可能引发全球温盐环流的减弱或崩溃,将地球气候从一个迅速增暖的时期突然带入到一个寒冷气候阶段。如果目前全球持续增暖的趋势继续加剧,未来10年至20年出现气候突变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一旦出现气候突变,南半球气候变暖而北半球气候变冷。

  近年来连续出现的“寒冷事件”是由气候变化的自然规律决定的,是地球气候系统各圈层相互作用过程和反馈机制的必然结果。具体而言,首先,气候变暖引起气候突变而进入到一个寒冷气候期是正常现象;其次,气候变化有其自然属性和规律;最后,将感觉上的气候异常、极端天气加剧,完全归因于气候变暖是不客观的,异常和灾害在较暖期和较冷期都可能出现。

  地球进入小冰河期

  一些国际权威气候专家指出,全球气候变暖已经停止,并开始冷化,近来北半球的酷寒只是全球天气变冷的开端,这样的冷天可能会持续20年至30年。英国《每日邮报》因此宣称今年的寒冬显示“小冰河期来临”。

  报道说,这些科学家的预测是根据他们对太平洋和大西洋海水温度的自然周期分析而来,推翻了一些已广为接受的气候变暖理论。这些理论宣称,到了2013年夏天,北极圈将完全无冰。

  《每日邮报》说,根据科罗拉多州美国国家冰雪资料中心的资料,自2007年以来,北极夏天的海冰增加了近106万平方公里,也就是26%,即便是大力倡议防止全球变暖的人士也未反驳这一点。

  另外有报道称,北半球的北美洲、欧洲和亚洲地区遭遇寒冬,并非是全球变冷,而是因为北半球出现了气象颠倒的情况。这种情况是北极震荡造成的。北极上空的大气压力会出现两种极端变化,直接影响北半球出现暖冬或寒冬。

  科学家以北极震荡指数来衡量气压的变化。在过去几十年里,北极震荡指数多为正值。北极上空的气压比平均气压低,中纬度地区上空的气压则比平均气压高。

  在这种情况下,围绕北极的寒带喷射气流从西方吹向东方,而不会吹到南方,大部分时候都维持在美国以北的加拿大。这么一来,美国大部分地区的冬季气温就相对比较暖和。

  今年冬季,北极震荡指数出现负值,北极上空出现高气压,寒带喷射气流都被挤压到比以往更远的南部地区,造成美国、欧洲和中国出现寒冬。

  (科学网kexue.com 瑞恩)

  相关阅读

  中国东北恐龙曾遭遇严寒 为求生存选择身长羽毛

  欧洲严寒祸起气候变暖 多地区创下十年最低气温

  "触屏专用手套"舒适自由 令你不惧冬季严寒(图)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美国《柳叶刀》杂志1月6日刊登一份研究报告,称全球大约两亿人使用非法药物。
研究人员所参考资料包括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事处公布的数字、各国调查报告以及关于毒品使用影响的报告。迷幻药、滥用处方药以及合成代谢类固醇不在报告统计范畴。
报告说,2009年,全球1.49亿至2.71亿人使用非法药物,其中1.25亿至2.03亿人吸食大麻;1500万至3900万人吸食海洛因、吗啡等鸦片类药物以及苯丙胺和可卡因;1100万至2100万人注射毒品。
报告写道:“大麻可能导致上瘾和精神紊乱,却似乎不会切实提高死亡率……过度使用和依赖非法鸦片类药物是致死的主要原因。”
另外,人们注射毒品时可能共用针头,感染艾滋病病毒和肝炎病毒的风险颇高。(来源:新华网 刘红霞)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1月2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美国“国家地理新闻”网站刊登了一组照片,展现疯狂的鱼翅贸易。美国皮尤环境组织表示,鱼翅驱使下的全球鲨鱼鳍贸易导致每年有多达7300万头鲨鱼惨遭捕杀。通常情况下,渔民将鲨鱼鳍割掉,而后将仍然活着的鲨鱼抛入大海。

  1.清理鲨鱼鳍

清理鲨鱼鳍清理鲨鱼鳍

  照片由美国皮尤环境组织在台湾的一家渔港拍摄,工人们正在清洗和处理鲨鱼鳍。10月19日,皮尤环境组织公布了一组照片,展现正准备出售的鲨鱼鳍以及其他身体部位。这些鲨鱼鳍来自于包括路氏双髻鲨和远洋白鳍鲨在内的易危鲨鱼种群。

  皮尤环境组织表示,鱼翅驱使下的全球鲨鱼鳍贸易导致每年有多达7300万头鲨鱼惨遭捕杀。通常情况下,渔民将鲨鱼鳍割掉,而后将仍然活着的鲨鱼抛入大海。皮尤的马特-兰德在一份声明中说:“不幸的是,由于对公海的鲨鱼捕杀数量没有限制,这种活动并未出现衰退的迹象。对全球鲨鱼种群的这种露天采矿式的捕杀显然无法维系。”

  10月21日,台湾渔业署宣布将从2012年起执行鲨鱼鳍割取禁令,落实“鲨鱼鳍不离身”的措施。兰德说:“这条禁令说明台湾在保护鲨鱼方面已开始走上正确的轨道。但这项禁令不足以挽救鲨鱼,无法解决更为严重的过度捕捞问题,过度捕捞导致这些动物走向灭绝。”

  2.拖战利品

拖战利品拖战利品

  皮尤环境组织公布的一幅照片,一名台湾渔民正在拖他的战利品——鲨鱼。专家们表示台湾的捕鲨既有大规模,也有小规模,大规模捕鲨采用长线捕捞,在公海进行;小规模捕鲨则指当地的小型捕鱼船,在靠近海岸的海域进行。全球野生动物贸易监视网TRAFFIC的格伦-桑特表示,在台湾,85%被捕杀的鲨鱼来自公海。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将生活在公海的一半以上的鲨鱼种群列为濒危或者近危物种。

  3.路氏双髻鲨

路氏双髻鲨路氏双髻鲨

  台湾的一家加工厂,几头路氏双髻鲨排成一排,鱼鳍早已被割去。专家们表示,全球每年估计有130万至270万头锤头双髻鲨和路氏双髻鲨因鱼翅贸易惨遭捕杀。路氏双髻鲨尤易受过度捕捞影响,因为这种鲨鱼生长缓慢——完全发育成熟需要17年——雌性的怀孕期也很长。怀孕期长意味着,一旦数量急剧萎缩,路氏双髻鲨的数量便很难恢复。皮尤环境组织的吉尔-赫普在一份声明中说:“鲨鱼在海洋环境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鲨鱼数量较多的海域,海洋生物也非常兴旺,在鲨鱼过度捕捞的海域,生态系统则失去平衡。”

  4.铲鲨鱼鳍

铲鲨鱼鳍铲鲨鱼鳍

  台湾的一家工厂,一辆铲车正在铲冻鲨鱼鳍。TRAFFIC的桑特在电子邮件中说:“几十年来,台湾一直就是全球五大鲨鱼捕捞地区之一。”1月,TRAFFIC和皮尤环境组织公布了一份报告,对全球捕杀鲨鱼的国家和地区进行评比。桑特是报告作者之一。报告评出的十大鲨鱼捕杀国和地区分别是印度尼西亚、印度、西班牙、台湾、阿根廷、墨西哥、巴基斯坦、美国、日本和马来西亚。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地图上的北极

  日本《每日新闻》报道,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发布的观测结果显示,北冰洋的海冰面积已经处于史上第二小,海冰密度处于史上最低的状态,冰和海水间缝隙大小的指标也处于史上最低水平。

  据权威统计数据,今年9月9日,北冰洋的海冰面积已缩小为453万平方公里,已接近观测史上最小值425万平方公里,远低于上世纪70年代的700万平方公里。另据美国航天局与华盛顿大学的专家观测,北冰洋海冰2004年以来每年变薄约17.8厘米,更厚、更不易融化的“老冰”则急剧减少42%,这使得冰和海水之间的缝隙扩大,加速了海冰的脆弱化。美国研究人员警告说,北冰洋的海冰将在30年内消失,而不是之前预测的90年。

  北冰洋遭殃原因何在?近年来,石油和天然气等燃料的广泛使用,导致温室气体排放大幅增加,全球气候变暖,成为北极海冰融化的罪魁祸首。北极海底的永久冻土渐趋融化,也会释放出大量的甲烷等气体,反过来加剧全球温室效应。同时,北极上空夏季强劲的气流将部分海冰带离北极,使北冰洋更多的水面暴露于阳光之下,水体温度增高,地球表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也将减少。而深色水面具有远高于海冰的吸热能力,催化并加速了海冰的融化过程,使海上“浮冰大陆”完整不再,海平面上升将成全球未来的严重隐患。大部分专家认为,北冰洋海域将在本世纪某个年份的夏末出现“无冰”状况。

  对于北极的生态环境而言,北极海冰融化正发出“物种灭绝”的信号。《美国地质勘探》杂志提供的数据显示,如果以现在的融化趋势继续下去,到2050年,2/3的北极熊可能会在地球上“绝迹”,而到2100年,北极熊将在地球上彻底灭绝。

  有专家表示,海冰的融化使北极更多的油气资源不再受冰层保护,海底化石燃料的开采将更加便利。同时,北冰洋航线将成为连接亚洲与欧洲的捷径航线,但由于开发成本和安全问题仍未解决,真正实现大规模的“破冰之旅”恐非易事。

  相关阅读

  气候变暖多为夸大事实 地图社私自融化北极冰川

  全球变暖引动物疯狂迁徙 鲸鱼北冰洋开辟新航道

  火星存水源找到最新证据 南极巨大干冰坑被发现

发表在栏目: 自然


鲸鱼北冰洋发现新航道

  科学网(kexue.com)讯 全球变暖造成北极冰层融化,对动物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今日科学家的一项最新研究证实,鲸已利用自己高超的方向感,甚至在卫星之前,成功发现一条便于通行的航线。

  英国《生物学通讯》杂志21日刊登报告说,格陵兰岛自然资源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人员长期跟踪太平洋和大西洋中一些弓头鲸的活动。分析显示,在2010年8月北冰洋海冰融化较多的时候,两头分别来自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弓头鲸从“西北航道”的两端先后进入航道,它们在中途相遇并停留十天左右,这意味着“西北航道”已经敞开。“西北航道”是指从大西洋中的格陵兰岛出发,经加拿大北部的北极区域,到太平洋东岸阿拉斯加的航道。这是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间最短的航道,不过这一航道长期为海冰封锁。

  因为全球气候变暖,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了多起动物迁徙的情况。科学家提出了一个数据,现在发现有大概2000种的动物正在远离赤道,平均每天超过15英尺的速度想北方前进,速度差不多每年一英里。也有一些品种的动物开始向山上前进,选择避暑方式,不过速度相对较慢,平均每年4英尺。

  这些物种大部分来自北半球,甚至是植物。他们移动的速度不一,忽走忽停,但最近十几年下来,平均每小时可以前进8英寸。研究此项动物迁徙的负责人,来自纽约大学的克里斯表示:“迁徙速度是很重要的因素,它们比我们想象的快很多。”

  就连海洋霸主大白鲨也不例外,近日英国的动物学家指出,现在英国海域经常出现大白鲨,这里似乎变成了大白鲨生存的理想海域。

  鲨鱼研究者皮尔斯表示:”证明这个理论仅仅是时间问题,我在英国的海岸做过验证,捕捉到许多鲨鱼的照片,它们大多活动在苏格兰东北部的海岸线。我也曾把这些照片给一些专家看,他们也觉得这很不同寻常,不知道这些鲨鱼是从多远的地方来的,不过有一点可以看出,这里的条件似乎和南非,澳大利亚或者加利福尼亚北部差不多。

  大白鲨生活中正常的温度范围差不多在14摄氏度到20摄氏度之间,英国的海水夏季温度与它们理想的生活水温相近,也有鲨鱼专家调查,在过去14年中有差不多共有90例目击大白鲨事件,但是可以确信的只有不到10件。最近康沃尔的渔民们就经常报告说看到过大白鲨,大概每三周就有人报道看到了新的大白鲨。

  全球气候变暖产生了严重的反应,此前科学网(kexue.com)有过报道,甚至有科学家认为这样继续变暖下去,恐龙将会重生,人类将遇到灭顶之灾。而变暖的原因人类将是难辞其咎。导致天气酷热,全球变暖的原因,科学家认为,工业排放的大量温室气体进入地球大气层,吸收日照热量,起到保温作用,导致地球温度越来越高,所以极端天气愈发频繁。

  (科学网kexue.com 瑞恩)

  相关阅读

  解决全球变暖有新法 英科学家用喷雾给地球降温

  全球变暖引发地震频发?天灾终究还是人祸酿成

  侏罗纪公园或将变为现实 全球变暖或助恐龙重生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深海含有巨大的热能

  据国外媒体9月20日报道,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 NCAR)最新的分析研究表明,地球上的深海区隐藏着大量的热能,使地球温度在十年或者更长时间内保持平稳。但研究人员称,这部分热能早晚得找上门来,可能将以另一种形式昭示气候变化。

  这项研究根据计算机模拟全球气候,发现海洋1000英尺(300米)深处是过去十年内“失踪的热能”隐藏之地。研究结果还表明在下个世纪还会有几个这样的的十年间隔期,即使全球变暖趋势继续下去,也会在某个十年里,一部分热量被海洋隐藏起来。NCAR高级研究员杰拉德•弥尔(Gerald Meehl)是该研究报告的首席作者,他说:“我们将看到全球变暖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处于沉寂期。不过,沉寂期可能只持续大约十年左右,而气候变暖又将恢复。这项研究说明了为什么全球气温的上升不会呈直线形。”

  在21世纪的前十年,温室气体排放量继续攀升,卫星测量数据显示,进入环境系统的热能和从环境系统里释放出来的热能之间的差额实际上增加了,这意味着,一部分热量可能隐藏在地球上的某个地方。

  NCAR的研究人员人凯文•崔伯斯(Kevin Trenberth)和约翰•法苏洛(John Fasullo)于2010年在《科学》杂志里撰文指出,在稳定的气候状态下,进入环境系统的热能和从环境系统里释放出的热能差不多,但如今的气候状态并不稳定。温室气体增多意味着进入地球环境系统里的热能多于从环境系统里释放出来的热能,但半数进入环境系统里的热能“消失”了,并可能会最终再次出现。崔伯斯和法苏洛在报告中称:“半数热能没有被统计在案,这部分热能没有离开气候系统,但没有被卫星、海洋传感器等技术监测出来,它们可能潜藏在深海区,在这些地方传感器不起作用。引起差额的部分原因也可能是卫星或传感数据测量或处理过程不准确。但有必要追踪气候系统里的热能, 这样我们就能了解发生了什么,以预测未来的气候。”

  为了寻找“失踪的热能”藏匿之所,杰拉德•弥尔和他的同事利用由NCAR、能源部与其它机构的的科学家共同开发的软件工具—全球气候模型(NCAR Community Climate System Model)的强大功能模拟大气、陆地、海洋和海冰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进行了五次全球气温的模拟。模拟基于对未来人类活动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的预测,表示在本世纪气温将上升几度。但每次模拟都显示,气温在稳定了近十年后才再度攀升。例如,一次模拟显示,全球平均气温在2000年和2100年之间的100年内上升了约2.5 华氏度(1.4摄氏度),但在这100年内有两个10年,气候变化处于沉寂期。模拟结果表明,在这些十年间隔期间,多余的能量进入海洋。由于海洋环流的变化,海洋的吸收率也会发生变化。海洋1000英尺(300米)深处在沉寂期吸收的热量比其它时期多18%至19%以上。崔伯斯说:“这项研究表明,失踪的热量确实深埋在海洋里。热量并没有消失,所以它不能被忽略,这部分热量早晚得找上门来,可能将以另一种形式昭示气候变化。”

  模拟实验还表明,在沉寂时期的海洋变暖在不同区域有不同的表现。在间隔期,整个热带太平洋的平均海洋表面温度降低,而在高纬度地区,海洋表面温度升高,尤其是大约南纬30°和北纬30°之间的太平洋和北纬35° 和北纬40 °的大西洋,在那里海洋表面吸收更多的热量,并储存到海洋深处。

  弥尔表示,拉尼娜和厄尔尼诺事件可以覆盖在图表上的间隔期,也就是说,在十年的间隔期发生了拉尼娜和厄尔尼诺现象。当全球气温略有下降,就是拉尼娜现象期间,寒流到达热带太平洋表面;当全球气温略有上升,就是厄尔尼诺现象期间,这些水域比较温暖。据悉,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与拉尼娜现象正好相反,厄尔尼诺现象泛指赤道附近的东部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上升引起的气候异常现象。

  这项模拟实验是NCAR的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5期(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CMIP5)的一部分,得到美国能源部科学办公室的支持。研究报告发表在《自然气候变化》网上。(尚力)

  相关阅读

  美国研究人员首次壮举 合成南极冰川流动分布图

  冰川融化加快产恐怖后果 电影后天式灾难或出现

  中国最先进科考船大洋一号出征 奔赴太平洋寻矿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第 3 页,共 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