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一个国际研究团队4月20日公布报告称,在2004年到2009年间,加拿大北极群岛的冰川和冰帽融化已让全球海平面上升了1毫米。

  研究人员测算的结果显示,2004年至2006年,加拿大北极群岛由于冰川和冰帽融化导致平均每年有29立方千米的水量流入海中;2007年至2009年,这一数字剧增至92立方千米;6年间这一区域融冰的总入海量已相当于美加边境地区伊利湖四分之三的贮水量。

  加拿大北极群岛由加拿大北冰洋沿岸约3万个冰雪覆盖的岛屿组成。主导这项研究的密歇根大学研究人员亚历克斯·加德纳说:“我们此前认为这一地区并不会助推全球海平面上升,但现在我们意识到,在2007年至2009年间,除南极洲和格陵兰岛外,这一地区对全球海平面上升的助推作用最大。”

  这项研究20日发表在英国《自然》杂志网络版上。研究人员表示,由于观测期只有6年,相对较短,还难以确定这一观测结果代表一种发展趋势,但这仍然是一个警示。加德纳指出,如果全球变暖现象持续,其他冰川地区也发生类似现象,情况就会变得令人担忧。(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全球宠物狗每年“行窃”金额达人民币3.5亿?!

  你能相信吗,全球各地的家养宠物狗每年从主人处“窃”得的财物价值高达3300万英镑(约合人民币3.5亿)!英国“Bakers”宠物食品公司的这一调查可谓“惊世骇俗”,请“家有小狗”的诸位都在心里默默算一笔账吧。

  调查显示,几乎每只小狗都有自己钟爱的物品,3/4的狗狗最爱“偷”的当属内衣。此外,珠宝首饰、拖鞋、遥控器和玩具也都位列“狗狗最爱偷盗品”前几位。

  看到这里,家有宠物狗的学生们恐怕要想起心酸往事了——刚刚写完的作业被狗狗蹂躏得面目全非,敢问有几个人没有过这样惨痛的经历?

  研究人员称,最喜欢“偷”东西的是八哥犬,其次是拉布拉多犬和狮子狗。一般来说,狗狗“偷”东西并非品行恶劣,而是想跟主人玩耍了。有些时候,狗狗选择“偷”东西只是因为这是一种低风险、高便利的游戏方式。

  研究人员支招说,主人发现东西不见后应该保持淡定,首先要查那些显而易见的藏匿赃物的地方,比方说狗窝、花盆或者沙发底下等。除非你家狗狗特别狡猾,否则基本上都能在这些地方寻得失物。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华网德黑兰3月13日电(记者 杜源江 何光海)据伊朗伊斯兰共和国通讯社13日报道,伊朗原子能组织主席费雷敦·阿巴西·达瓦尼称,伊朗计划向全球市场出口核材料及相关服务。

  伊斯兰共和国通讯社援引阿巴西·达瓦尼的话说,伊朗打算在出口核材料及相关服务方面融入全球市场,“伊朗希望向世界各国出口核材料和相关服务,以便有效利用自身相关产品,并在全球市场上找到一席之地”。

  他还建议伊朗与其他国家在核领域进行合作。

  伊朗原子能组织2月10日宣布,伊朗已掌握核聚变技术。该机构网站当天说,借助激光惯性约束法,伊朗在核聚变领域成功开展了意义重大的研究,但未明确说明是否成功开展了核聚变实验。

  伊朗与有关六国的最近一轮核谈判1月22日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结束。由于双方在铀浓缩等问题上存在根本分歧,会谈未取得实质性成果。伊朗外交部本月1日表示,伊朗已准备好与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中国、德国六国就共同性问题进行谈判。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新华网北京3月10日电(记者李宣良)中国首部“全球核态势评估报告”10日在北京正式发布。由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军控与国际安全研究中心发布的这份报告,对过去一年全球核领域发生的事件进行了介绍和述评。这是中国学术研究机构第一次公开发布有关全球核态势的评估报告。

这份名为《全球核态势评估报告:2010/2011》的报告全文约23万字,分为核政策与核战略、核力量、核裁军、核安全、地区核问题、国际组织与核问题等章节。参与报告撰写的既有中国军控与裁军领域的资深专家,也有国际知名的外国学者。报告力求以国际化的视野,在全球关注的核问题上发出中国的声音,表达中国的立场。

报告认为,国际社会对核问题关注有增无减,联合国、国际原子能机构、日内瓦裁军谈判会议等组织仍是全球讨论核问题的重要平台,一批有影响力的非政府组织为推动国际军备控制与核裁军做着不懈努力。在核安全方面,国际社会日益重视核设施,核安全任重道远。

报告指出,美国发表一系列涉核政策宣示,美俄达成新的战略武器条约,给国际核军控与裁军带来积极影响,但有核武器国家仍坚持核武器库现代化,核威慑仍是国家安全政策中的重要支柱,无核武器世界倡议受到人们质疑。

报告指出,地区核问题处境不同,但均未取得重要进展。伊朗浓缩铀活动在继续,其核电站也开始装料,准备投产。朝鲜向国际社会展示其轻水反应堆和浓缩铀能力,“六方会谈”仍无启动迹象。大国应重新审视各自对地区核问题的政策,采取综合手段,寻找地区核问题解决的方案。

报告表示,中国政府在过去一年里一如既往积极参与国际军控与裁军进程,在核军控、防扩散、核安全等领域宣示自己的立场和主张,在地区核问题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赢得国际社会的积极评价。

报告主要撰写者之一、军控与国际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滕建群博士表示,回望2010,展望2011,全球核领域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学术研究机构对全球核态势的评估将继续进行,“全球核态势评估报告”有望成为表达中国声音和立场的年度例行报告。

责任编辑:NN049(本文来源:新华网 )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科学网(kexue.com)讯 3月4日消息,举世闻名的波多尔红酒(Claret)可能会加入北极熊的灭绝行列中,科学家近日预测由于全球变暖,可能到2050年波多尔红酒将不复存在。

  据国外媒体报道,由于全球温度的持续上升使得葡萄庄园无法生产出高品质的波多尔红酒。据专家分析,到2050年拉图(Latour)、拉菲(Lafite)等世界顶级葡萄酒庄将难以生产波多尔红酒。那些高品质波多尔红酒或许将成为历史,从此不复存在。


举世闻名的波多尔红酒(Claret)可能会加入北极熊的灭绝行列中

  一些乐观者认为,只要酿酒师们改用采用耐热的葡萄作为生产源,这种糟糕的境地就可以避免。然而,法国巴黎农业研究学院(the French National Institute for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 Paris)的红酒专家帕斯卡(Jean-Pascal Goutouly)说:"2050年波多尔的气候将无法生产红酒。或许像梅鹿辄(Merlot)这样的世界顶级红酒会成为过去。"

  另外,据波多尔农场主菲利普(Philippe Bardet)介绍,如果气温上升过快,那么对红酒来说将是致命打击。不过,气候升温要是缓慢一些,或许葡萄能适应这一变化。


由于全球变暖,可能到2050年波多尔红酒将不复存在

  据科学网(kexue.com)了解,高温会令波多尔葡萄早熟,持续的干旱也导致水源供给不足。在这样的状况下,是很难酿造出高品质的波多尔红酒。其实,在科学家宣布气候消息之前,那些葡萄庄园的种植者们就已经注意到了近30年来波多尔的气候异常。

  (科学网-kexue.com 水离子)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上世纪70年代初在法属波里尼西亚进行的一场核试验,一枚核弹在穆鲁罗亚环礁地区引爆。

  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报道,专家们表示区域性核战争能够引发“程度空前的气候变化”。根据美国政府的电脑模型,即使一场区域性核战争也能在降低全球温度和减少降水量方面产生“空前”影响,这种影响将持续多年。据专家们推测,大规模饥荒和疾病灾难也可能随之发生。

  根据预测,冷战期间两个超级大国间的核战争——美国和前苏联之间的核战争——将导致地球进入所谓的“核冬季”(指核武器爆炸引起的全球性气温下降)。多年来,人们一直担心美苏之间爆发核战。在这种可怕的想定中,将有数百枚核弹引爆,在带来危险核辐射的同时,核爆产生的烟幕、尘埃和灰烬将遮住太阳数周。很多人将最终被饥饿和疾病夺去生命。

  现在,世界上的超级大国就只有美国,核冬季只能在噩梦中出现,而很难成为现实。但核战争仍旧是一个非常现实的威胁,印度和巴基斯坦这两个拥有核武器的发展中国家便是一个令人忧虑的所在。

  为了揭示区域性核战争对气候产生的影响,美国宇航局和其他研究机构的科学家创建了一个模型,模拟一场共引爆100枚广岛级核弹的核战争。每一枚的爆炸威力相当于1.5万吨TNT。值得一提的是,100枚这一数量只占当前全球核武器总量的0.03%。根据研究人员的预测,这场核战争将向地球大气层的最底层——对流层排放大约500万公吨炭黑。在宇航局的气候模型中,这些炭黑会吸收太阳热同时像热气球一样快速攀升,导致天空需要更长时间才能恢复本来面目。

  物理学家卢克·奥曼在18日美国科学促进会于华盛顿特区举行的媒体吹风会上表示,高空碳云导致的全球温度降低并不会产生灾难性后果,不会像超级大国之间的核 战争那样让地球进入核冬季。现在的地球正处于一个长期变暖过程。根据模型预测,在一场区域性核战争之后的2到3年时间里,全球平均温度将下降2.25华氏度(1.25摄氏度),热带地区、欧洲、亚洲和美国阿拉斯加等地区的温度则将下降5.4到7.2华氏度(3到4摄氏度)。研究人员表示,北极和南极部分地区的温度还会有所升高,这主要由风型和海洋环流变化所致。

  根据模型预测,核战结束10年后,全球平均温度将比核战爆发前低0.9华氏度(0.5摄氏度)。在一段时间内,地球将变成一个温度较低并且充斥着饥荒的世界。就职于马里兰州格林贝尔特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的奥曼表示:“我们的研究发现显示,农业生产将遭受严重影响,尤其是易受晚春和早秋霜冻影响的地区。类似1815年坦博拉火山喷发后的农作物减产和饥荒将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并持续多年。”坦博拉火山喷发致使夏季“消失”,进而引发可怕饥荒和社会动荡。

  科学家指出,核战争同样会改变热带大气层的环流型,1到4年内的全球降水量将减少10%。据模型预测,7年之后,全球平均降水量仍比核战爆发前低5%。美国科罗拉多州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研究员迈克尔·米尔斯指出,核战争将导致保护性臭氧层大幅减少,致使更多紫外线到达地球表面,对环境和人类造成不利影响。奥曼说:“我们的研究传递的主要信息是,即使一场区域性核战争也会给整个世界造成重大影响。”(孝文)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全球最勤劳国家中国进前十

日本排第一只有33%的劳动者选择按时休假

 全球著名市场研究机构益普索全球近日发布了一份全球最勤劳国家榜单,中国在榜单中居第十。

有一项指标很能代表各国劳动者的“勤劳程度”,那就是他们是否会选择按时休假。

调查显示,在日本,只有33%的劳动者选择了按时休假,排在全球最勤劳国家的首位。而中国65%的劳动者会选择按时休假,排在第十位,也是相当勤劳的国家。

印度媒体《商业报道》甚至评论称,中国被视为是发展中国家中的迈克尔·乔丹,是每个崛起中的国家都希望效仿的对象。

调查显示,法国人是全世界最爱休假的,89%的劳动者会休一个完整的假期。在法国,每年的七八月份,连政府、议会、司法机构等都大大压缩公务活动,因为工作人员大都去休假了。

此外,各国劳动者的平均年工作时间,也是衡量这个国家民众勤劳与否的标志。

虽然,世界大部分国家都早已实行了“8小时工作制”,但是这并不表明每个国家、每个职工都每周工作5天,每天工作8个小时。

在某些国家,“晚来早走”或者“早来晚走”已经成为了一种固定模式、不成文的规定。统计各国职工工作时间时就可以看出有很大差别。

各国选择按时休假的人的比重

平均年工作时间 (单位:小时)

国家 时间俄罗斯 1997波兰 1966墨西哥 1857意大利 1773美国 1768

国家 时间日本 1714加拿大 1699澳大利亚1690瑞典 1610

●小链接

益普索全球调查了各国13000名员工,询问他们是否选择按时休假。

责任编辑:NN026(本文来源:法制晚报 作者:尹晓琳杨铮)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3日报告,全球主要食品价格过去一个月上涨2.2%,连续第8个月上涨,达到这一组织20年前开始统计食品价格以来的最高值。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认为,世界粮食产量增加有待时日,位于峰值的全球食品价格可能维持高位。

  指望大米

  粮农组织3日发布的食品指数显示,这一指数2月上涨2.2%,至236点,为粮农组织1990年开始监控食品价格以来最高点。

  美国彭博新闻社报道,随着美国饲料和乙醇需求增加,芝加哥市场玉米期货价格过去一年间上涨92%。全球玉米库存使用比降至37年来最低点。

  俄罗斯和东欧地区去年经历干旱,小麦价格上涨65%。美国农业部预测,全球各种谷物库存将在下个收获季到来前减少13%,为2007年以来首次减少。

  食品价格飙升成为今年年初至今中东一些国家政局动荡的诱因之一。

  所幸,全世界超过半数人口消费的大米产量喜人。粮农组织高级经济分析师阿卜杜勒礼萨·阿巴西安3日说,大米这次可能帮助世界躲过粮食危机。

  维持高位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研究部顾问托马斯·赫尔布林和经济学家肖恩·罗奇在一份内部刊物上写道,发展中国家居民收入上升扩大了肉类和乳类食品需求,意味饲养牲畜需要更多谷物和土地。

  这篇2日刊登的文章指出,生物燃料需求增加和不利天气同样制约粮食供给。

  文章写道,随着时间推移,供给增加可能会冲淡价格上涨,缓解食品市场压力,但“这需要几年,而非几个月”。

  澳大利亚联邦银行大宗商品策略师卢克·马修斯说:“现行食品价格维持高位的时间可能超过2007年至2008年那段经历。”马修斯认为,这次更多大宗农产品卷入涨价,意味着重建达到安全水平的食品库存需要更长时间。

  重建库存

  马修斯说,2008年粮价上涨因全球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衰退而中断,这次食品价格上涨需要同样类型的“经济灾难”,以使食品需求减少至产量能追上的水平。

  瑞士银行财富管理研究部负责人多米尼克·施尼德认为,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国的干旱或洪水毁坏庄稼,粮食库存需要至少两年时间才能重建。

  粮农组织预计,小麦产量2011年可能增长大约3%。不过,阿巴西安说,为确保足够供给,今年小麦产量需增加至少3.5%。

  卜晓明 凌朔

  (新华社供本报特稿)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上世纪70年代初在法属波里尼西亚进行的一场核试验,一枚核弹在穆鲁罗亚环礁地区引爆。
上世纪70年代初在法属波里尼西亚进行的一场核试验,一枚核弹在穆鲁罗亚环礁地区引爆。

  根据美国政府的电脑模型,即使一场区域性核 战争也能在降低全球温度和减少降水量方面产生“空前”影响,这种影响将持续多年。据专家们推测,大规模饥荒和疾病灾难也可能随之发生。
 

  根据预测,冷战期间两个超级大国间的核战争——美国和前苏联之间的核战争——将导致地球进入所谓的“核冬季”(指核武器爆炸引起的全球性气温下 降)。多年来,人们一直担心美苏之间爆发核战。在这种可怕的想定中,将有数百枚核弹引爆,在带来危险核辐射的同时,核爆产生的烟幕、尘埃和灰烬将遮住太阳 数周。很多人将最终被饥饿和疾病夺去生命。
 

  现在,世界上的超级大国就只有美国,核冬季只能在噩梦中出现,而很难成为现实。但核战争仍旧是一个非常现实的威胁,印度和巴基斯坦这两个拥有核武器的发展中国家便是一个令人忧虑的所在。
 

  为了揭示区域性核战争对气候产生的影响,美国宇航局和其他研究机构的科学家创建了一个模型,模拟一场共引爆100枚广岛级核弹的核战争。每一枚 的爆炸威力相当于1.5万吨TNT。值得一提的是,100枚这一数量只占当前全球核武器总量的0.03%。根据研究人员的预测,这场核战争将向地球大气层 的最底层——对流层排放大约500万公吨炭黑。在宇航局的气候模型中,这些炭黑会吸收太阳热同时像热气球一样快速攀升,导致天空需要更长时间才能恢复本来 面目。
 

  物理学家卢克·奥曼在18日美国科学促进会于华盛顿特区举行的媒体吹风会上表示,高空碳云导致的全球温度降低并不会产生灾难性后果,不会像超级 大国之间的核战争那样让地球进入核冬季。现在的地球正处于一个长期变暖过程。根据模型预测,在一场区域性核战争之后的2到3年时间里,全球平均温度将下降 2.25华氏度(1.25摄氏度),热带地区、欧洲、亚洲和美国阿拉斯加等地区的温度则将下降5.4到7.2华氏度(3到4摄氏度)。研究人员表示,北极 和南极部分地区的温度还会有所升高,这主要由风型和海洋环流变化所致。
 

  根据模型预测,核战结束10年后,全球平均温度将比核战爆发前低0.9华氏度(0.5摄氏度)。在一段时间内,地球将变成一个温度较低并且充斥 着饥荒的世界。就职于马里兰州格林贝尔特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的奥曼表示:“我们的研究发现显示,农业生产将遭受严重影响,尤其是易受晚春和早秋霜冻影响的 地区。类似1815年坦博拉火山喷发后的农作物减产和饥荒将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并持续多年。”坦博拉火山喷发致使夏季“消失”,进而引发可怕饥荒和社会动 荡。
 

  科学家指出,核战争同样会改变热带大气层的环流型,1到4年内的全球降水量将减少10%。据模型预测,7年之后,全球平均降水量仍比核战爆发前 低5%。美国科罗拉多州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研究员迈克尔·米尔斯指出,核战争将导致保护性臭氧层大幅减少,致使更多紫外线到达地球表面,对环境和人类造成不 利影响。奥曼说:“我们的研究传递的主要信息是,即使一场区域性核战争也会给整个世界造成重大影响。”(孝文)

发表在栏目: 科学

  中新网2月25日电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25日报道,最新科研报告警告,如不采取紧急行动,制止过量捕鱼、污染及气候变化等威胁,全球珊瑚礁将在2050年前灭绝。

  以世界资源研究所(WRI)为首的20多个环保和研究机构近日联合发布报告说,因全球变暖造成海水温度上升、二氧化碳排放使海洋酸化、航运、过量捕鱼、沿海经济发展以及农业排放等,都对珊瑚礁形成了严重威胁。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官员卢布琴科在华盛顿的记者会上说:“陆地、海岸和海洋的污染都对珊瑚礁形成巨大威胁。”

  这份题为《再论濒危中的珊瑚礁》的报告指出,如不开始采取行动,2030年之前,90%以上珊瑚礁的生存将面临危险,而在2050年之前,几乎所有的珊瑚礁将濒临灭绝。

  这份报告的主要撰写人伯克促请全球领导人迅速采取行动,改善海洋管理,减少当地各种因素对珊瑚造成的威胁,特别是要减少过量捕鱼和温室气体的排放。

  如果珊瑚礁灭绝了,全球5亿人的生计将受到威胁,他们中大部分来自东南亚和印度洋的发展中国家。此外,哺育商业鱼类品种的地方将减少,海岸线将更容易受风暴的侵入,靠珊瑚礁吸引游客的国家,旅游业也将受严重影响。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第 6 页,共 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