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2月16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科学家表示,美国要做好准备适应更大的暴风雪。不过,导致美国暴风雪的原因引起了科学界的激烈争论。
随着美国东海岸数州从暴风雪的掩埋下重见天日,科学家表示过去一周的“暴雪末日”预示着未来严酷的冬季即将来临。非常令人奇怪的是,全球变暖可能是罪魁祸首,不过一些科学家对此并不认可。
厄尔尼诺作祟
气象学家乔·巴斯塔迪说最近的暴风雪可能预示着未来的冬季更为寒冷、多雪,这与上世纪60、70年代非常相似。巴斯塔迪在宾夕法尼亚州州立学院AccuWeather气象预测机构供职,他认为2月份创纪录的降雪更多是因为去年形成的厄尔尼诺现象引起的,而非气候变化。
当靠近南美洲西北海岸的太平洋海水温度过高时,就会出现厄尔尼诺现象。这一天气现象毫无规律可循,因此难以预测,不过每隔3到7年就会发生。
在一份书面声明中,巴斯塔迪说目前的厄尔尼诺现象“非常强大,导致美国中大西洋地区暴风雪频发。”厄尔尼诺还改变了高空风的正常流动,推动冷空气从加拿大北部移动到美国上空。
全球变暖火上浇油?
巴斯塔迪向国家地理杂志表示,气候的周期性冷热循环预示着美国的冬季将变得更加严寒,这与全球气候变暖长期趋势是相矛盾的。他说:“我们知道地球的气候循环正在发生改变。太平洋正在变冷,在未来几年大西洋也将变冷。厄尔尼诺再加上寒冷的太平洋,因此美国东部出现了酷寒的冬季。”
然而,一些科学家表示全球变暖是导致2月份美国东部暴风雪的罪魁祸首,而且在将来的冬季仍会导致更多暴雪。将暴风雪归咎于气候变暖似乎是矛盾的,但是气候科学家阿曼达·斯塔特说尽管气温保持在冰点以下,但相对温暖的天气使海洋里更多的水分蒸发,空气湿度更大,所以暴风雪频发。
需要更多证据证明全球变暖
至于今年的“暴雪末日”,位于弗吉尼亚州雷斯顿的国家野生动物联盟的斯塔特表示:“很难衡量全球变暖对某一次暴风雪的影响,不过在一个冬季有如此大的暴风雪确实十分不寻常。”比如今冬华盛顿的降雪量达到2到3英尺(60到91厘米),斯塔特说这是300到400年一遇。
同巴斯塔迪一样,斯塔特也认为目前的厄尔尼诺现象导致了今冬美国暴风雪肆虐,不过她认为气候变化所起作用更大。斯塔特将气候变化看成是明显且现实的威胁。
斯塔特说:“我认为有压倒性的证据证明全球变暖正在发生,人类活动难辞其咎。”
对于那些相信全球变暖正在发生的科学家,巴斯塔迪说:“我尊重他们的观点,他们或许有其道理。”但是巴斯塔迪认为,需要经过更多的冬季,人们才能确定全球变暖是否正在发生。他说:“我强烈地感觉到再过20年到30年我们将得到答案。”(唐宁)
据新华社电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3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发布的一份报告说,全球抗艾工作在过去30年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面临投入不足等问题。
这份题为《艾滋病30年:各国处于十字路口》报告说,截至2010年底,全球中低收入国家中约有660万人接受了抗逆转录病毒药 物治疗,比2001年增长了近22倍。此外,全球至少有42万名儿童接受了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比2008年增长了50%以上。报告同时指出,虽然全球 在扩大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方面取得了进展,但截至2010年底,仍有900万需要获得治疗的患者无法得到满足,其中儿童获得治疗率在2009年仅为 28%。
报告说,2001年至2009年期间,全球新发艾滋病感染病例下降了25%,其中印度和南非作为亚洲和非洲艾滋病患者人数最多 的国家,分别减少了50%以上和35%以上。由于在妊娠、生产及哺乳期间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艾滋病病毒携带孕妇人数增加,新感染艾滋病的儿童数量在 10年间也减少了26%。
报告指出,国际社会对中低收入国家防控艾滋病的投入在2010年首次出现下降。艾滋病规划署执行主任米歇尔·西迪贝对此表示担忧。
抗艾资金缺口160亿
据艾滋病规划署估计,到2015年,全球抗艾工作需要至少220亿美元的投入,而目前只有60亿美元到位。
联合国常务副秘书长米吉罗在发布报告的记者会上说,“我们的最终目标十分清晰,那就是‘艾滋病零感染、零歧视、零致死率’。”
2011年6月是“关于艾滋病毒/艾滋病问题的承诺宣言”10周年以及世界承诺实现艾滋病预防、治疗、关怀和支持普及5周年纪念。艾滋病问题高级别会议将于8日至10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
艺术家现场制作北极熊冰雕
北极熊冰雕将慢慢融化,只剩下艺术家先前打造的“骨骼”
据“中央社”2日报道,为了唤起世人对气候变迁与全球暖化的关注,来自英国的著名雕塑家科尔斯(Mark Coreth)发起了一系列“冰雕北极熊”(IceBear)行动装置艺术展,6月3日将移师澳大利亚悉尼。这种北极熊冰雕将逐步融化,用直观和富有寓意的方式提醒人们关注气候暖化问题。
据报道,从2009年起,科尔斯展开了一连串的冰雕北极熊展览。最为人熟知的,应该是2009年底于丹麦哥本哈根展出的第一个冰雕北极熊,当时哥本哈根正举办气候变化会议,全球各国的领袖、团体以及媒体齐聚当地,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由于科尔斯的作品都是现场凿冰,雕出实际尺寸的北极熊,并于户外展出,因此只需要几天的时间,以冰块雕砌成的北极熊就会逐渐融化,最后只留下一滩水,让不少看过的民众印象深刻,也更能感受到全球暖化问题真实存在。
科尔斯陆续在英国伦敦、加拿大的多伦多等地推动相同的展览。本次于悉尼展出期间将遇上世界环境日(WorldEnvironment Day)(每年6月5日),合作团体如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也将藉此提高大众对气候变迁的认知。
中新网5月31日电据新加坡《联合早报》31日援引外媒报道,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经达到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平,可能造成全球气温上升超过两个摄氏度的“危险界限”。
报道称,国际能源机构(IEA)未公布的预计数据显示,世界经济2010年恢复增长,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增加了16亿吨(gigatonne),这是有纪录以来的最高增加幅度。
国际能源机构首席经济学家比罗尔告诉《卫报》:“就温室气体排放问题来说,这是个糟糕的消息。”
他还说:“要确保气温升幅不超过两个摄氏度,现在已经成了一项极端的挑战。这个预期目标变得无望,这就是数据要告诉我们的。”
科学家认为,气温上升超过2摄氏度,会带来“危险的天气变化”。
该机构早就警告,与能源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每年不应超过320亿吨;而根据最新估计的数据,2010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306亿吨。
著名的气候变化经济学家、伦敦经济学院的斯特恩预计,除非排放量得到遏制,否则会带来可怕后果。他说:“这些数据显示,排放量接近于回到‘照常营业’的状态。”
他又说:“按照预计,这样的趋势意味着,到了2100年时,全球平均气温上升超过4摄氏度的可能性达50%。”
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数量中,四分之三来自新兴经济体。
你有没有想过?自己在Facebook中,辛苦维系关系、不断更新资料的行为,实际上,已经充当了美国国家安全局、FBI安放在全球范围内的间谍。这个在全球拥有超过5亿人数的巨大“社交机器”,无形中也扮演着另一个惊人的身份———史上最大间谍机器。而受益者,则无疑是美国政府!
实际上,iPhone手机中泄露行踪的“漏洞”并不算可怕,因为其无法记录你的真实身份和朋友关系。但这到Facebook上,就完全不同了。Facebook不仅可能记录你每次登录的所在地IP,更保存了你随时更新的各种真实身份信息,包括住址、相片,甚至提供你周围朋友的联系方式等隐私信息。这些丰富的信息,多得可怕,它能让一个陌生人,对你从一无所知到“了解全部”。
更可怕的是,“Facebook还内置了供美国情报机关获取数据的界面”!由于“逐次向美国情报机关提供资料的成本太高”,因此这些公司干脆自动化相关程序———制作了这套直接供美国情报机关访问的界面。
维基解密创建者阿桑格,在接受美国全国广播公司采访时表示,Facebook是美国情报部门“最全面的数据库”,它能提供世界至少5亿人的各种隐私资料,包括他们的名字、地址、位置、个人及家庭关系。统统这些数据,都将可能进入美国情报局的监控。
实际上,阿桑格的话,并非夸张,在其评论Facebook之前,美国司法部曾向另一个社交性网站———Twitter发出一份法庭命令,要求Twitter提供与维基解密关系密切的几名激进分子的账户信息。
要知道,司法部发出的并非传统的法庭传票,而是直接的“命令”。这种法庭命令允许警方从某网站或网络服务供应商处强制提取与正在进行的刑事调查有关的特定记录。借助这条法律,美国的情报部可以非常容易地获取来自Facebook的信息。当美国情报局需要从Facebook中获取信息时,只需略微对其网站施加“法律和政治压力”,便可以任意搜索这分布在全球5亿人的各种隐私信息。
Facebook拥有史上最多的用户量———5亿,而其分布在全球数十个国家之中,并有逐渐增多的趋势!而据相关国外媒体报道,除了直接登录以外,即使是用户通过Facebook授权按钮,登录网站后的行踪,也会被跟踪记录。
据一份来自可视化公司Tableau的数据分析师制作的表格,全球Facebook使用率最高的国家(和地区)为香港、加拿大和英国,然后是美国,南美智利人对Facebook最着迷。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11日报道,联合国一份报告称,若有恰当的政策支持,到了2050年,太阳能、风能及水电等可再生能源,有望满足全球近八成的能源需求。
由194个国家组成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近日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阿布扎比发布《可再生能源特别报告》。这份长达1000页的研究报告,评估了164种开发方案,旨在引导政府和企业的决策者。
环保组织赞扬该报告将引导人类减少依赖化石燃料,但他们表示,由于一些石油出口国反对,其中一些研究结果被淡化了。
报告称:“若得到恰当的公共政策支持,到本世纪中期,可再生资源将接近占全球能源供应的80%。”
报告的撰写人之一、绿色和平国际可再生能源项目总监泰斯科说:“IPCC的报告用压倒性的科学证据证明了,可再生能源可以帮助发展中国家满足不断增加的能源需求。与化石能源相比,可再生能源能帮助人们更快地用上电。”
目前,可再生能源占了全球能源供应的约12.9%,主要是生物能源、水电、风能、地热、太阳能和海洋能。
报告也说,随着更多采用地热或海洋能等清洁能源,将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联合国在波恩的气候变化秘书处负责人菲格雷斯表示:“这强调了可再生能源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及改善全球人类生活方面的潜能是不可替代的。”
联合国说,各国政府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承诺,目前还不足以达到联合国定下的,将全球温度升高限制在比前工业化时期高2摄氏度的目标。
不过,可再生能源成本昂贵,有人估计未来10年将需要1.4万亿至5.1万亿美元。至于2021至2030年的费用,预计将介于1.5万亿至7.2万亿美元。
但IPCC的报告指出,近年来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使成本呈下降趋势。
IPCC主席帕乔里,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到了2050年,成本将不到全球生产总值的1%。这个数字特别有意义……它显示这个成本……是可以应付的。”
帕乔里还指出,IPCC的报告对未来全球开发及使用什么能源,有巨大意义。他说:“风能和太阳能光伏的发展尤其迅速。”
不过,负责发表报告的埃登霍费尔指出,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在技术面和政治面均存在重大挑战。
华尔街日报专栏作者试图从人类学角度阐释为何愤怒的小鸟流行:人们迷恋抛物线
Rovio 全球市场发展总经理彼得·维斯特巴卡
“简单到有点弱智”(玩家评语)的游戏,却在2010年风靡全球
“我可以模仿小鸟啊!”李开复站了起来。50岁的他在《愤怒小鸟》上的通关级别相当高,这在IT圈早已不是秘密。但是,他甚至愿意当众模仿那只粗眉怒目的小鸟吗?在2011年创新工场年会上,面对起哄的同事,他真的做到了。不过,李开复指了指其他人,“要不,你来(模仿)头小猪吧。”
“小猪”们坐在地上了。李开复用手比划成小鸟的尖嘴,“嗖”,一个弧线快步起跑后,就准确地撞到了“仇敌”的身上。
“你知道这些故事吗?”当记者问起彼得·维斯特巴卡(Peter Vesterbacka)的时候,他笑:“我们粉丝的年龄,是从5岁到80岁。”
彼得·维斯特巴卡身材不高,微微发胖,独处的时候带着北欧人的严肃。不过,一打开话匣子,便滔滔不绝。
无论走到哪里,彼得·维斯特巴卡都会穿一件猩红色的“小鸟套头衫”。43岁的他头顶稀疏,但手上永远有一只“天真、愤怒”的小鸟玩具,或黄色,或红色。
“只要我从包里掏出毛绒玩具,”这个不苟言笑的芬兰人说,“人们大多会围上来问,还有多的吗?”此时,《愤怒的小鸟》已经在全球范围内被下载了1.4亿次。
这款游戏情节简单明了,小鸟们心爱的蛋被绿色的小猪偷走了,于是小鸟们前赴后继,表情坚毅地向邪恶的绿猪们发起进攻。
但正是这款“简单到有点弱智”(玩家评语)的游戏,却在2010年风靡全球。
地铁上,咖啡厅里,写字楼中,到处都能看到“小鸟撞绿猪”的场景。人们一次次发射出小鸟,让它们带着很“蒙”的叫声在空中画下完美弧线,然后享受城堡倒塌带来的成就感。而在听到绿猪的嘲笑声后,又不由自主地点击重玩按钮。
这些人中,就有英国首相大卫·卡梅伦。英国互动游戏协会的安迪曾在自己的Twitter上透露,首相卡梅伦是《愤怒的小鸟》的狂热粉丝,并且购买了完整版的游戏;而作家拉什迪接受采访时,则号称自己是玩愤怒小鸟的高手。最近一点的例子,是美国总统奥巴马与州长们开会,有一个州长却用iPad玩起了《愤怒的小鸟》,并引来了众人的围观和喝彩。
据Rovio公司统计,在2010年,全球至少有3万亿只绿猪被击中,而每天全球用户有2亿分钟都用来发射那些小鸟,几乎相当于全部美国人每天看电视时间的总和。
《愤怒的小鸟》,甚至还被《纽约时报》称为2010年的“年度文化符号”。
彼得·维斯特巴卡则在4月22日登上了美国《时代周刊》2011年度百人榜。而这次为他撰文的,正是好莱坞当红“炸仔鸡”安娜·肯德里克。
“我两眼冒金花,觉得每个通关级别上都有三颗星。”这位曾经获得英国学院奖提名的女演员写道,“我如此沉迷于《愤怒的小鸟》,是不是要通过治疗,才能摆脱它呢?”
北极环境监测和评估计划(AMAP)3日发表的报告称,过去6年是北极温度最高的6年。专家指出,北极冰川正在以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快的速度融化,这可能导致到本世纪末全球海平面上升1.6米。
报告显示,冰盖、北极冰川和格陵兰岛的冰川融化将导致海平面上升,使一些岛国被淹没,一些滨海地区和城市处于危险中。
这一观点否定了联合国2007年的报告。该报道说截至2100年,全球海平面将上升59厘米。
许多专家表示,来自汽车和工厂的污染形成了温室气体,导致全球变暖。还有一些专家将气候变暖、冰川融化归咎于自然气候的变化。
一名德国妇女去年底怀孕21周又5天,就产下一对双胞胎。其中一个女婴成了全球妊娠期最短而存活的婴儿,她的双胞胎兄弟在出世几天后就夭折。
德国《图片报》报道,这名早产女婴弗里达是在去年11月7日,在德国西部富尔达的一家医院诞生。她出世时身长28厘米,体重只有460克。5个半月后,她已长大到50厘米长和3.5公斤重,据说几天后就能出院。
在医学上,胎儿未满8个月就出世便算早产,如果怀胎少于32星期,婴儿可能面对严重的发育问题,如果少于22星期,存活率便等于零,因为他们的心肺和脑都还没发育完全。因此,弗里达能够存活可说是个奇迹。
据该儿童医院的一名值勤医生透露:“目前还看不出弗里达有什么发育方面的危险,她应该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
杭州市萧山区北干街道北干二苑社区开展“珍惜地球资源,倡导低碳生活,共建绿色家园”宣传活动 中新社发 张祥荣 摄 图片来源:CNSPHOTO
4月22日是第42个地球日,世界多个华人组织于当天首次联合发起全球华人地球日活动,呼吁全球华人联合起来,一同保护地球珍稀资源,特别是保护濒危野生动物鲨鱼和黑熊,拒绝交易、消费鱼翅和熊胆及相关制品。
当日,居住在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美国,及英国的华人和团体今年都将以不同的方式和行动来表达华人对地球,环境,和生命的珍惜和关爱。更多的华人和团体则通过网络和大众媒体获知此一计划,并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一同推动与参与。
在北美,美国华人全国委员会当天正式和全美中文学校协会以及其他国家的中文学校一同就保护大自然和野生动物发起有奖征文配图比赛,将在明年的地球日宣布比赛结果。同时,国际中国环境基金会今天宣布该基金会将在过去两年工作的基础上在云南三江并流地区就如何保护当地生物多样性展开全面的调查与保护工作。
全球华人地球日组委会确定的今年首次全球华人地球日活动的主题是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和关爱。在众多岌岌可危的物种之外,组委会特意选择了两个深受华人传统消费习惯所害的物种——鲨鱼和黑熊来推动对它们的保护和抢救,并通过世界各地华文媒体展开保护鲨鱼和黑熊的公开信的签署活动。
全球华人地球日组委会在一封公开信中指出,近年来,由于大中华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鱼翅消费量大增,导致全球鲨鱼数量下降,打乱了海洋生态平衡,严重危及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公开信呼吁世界各地的华人和大中华地区的有关政府通过各种有效手段,减少以至禁止对鲨鱼鱼翅无节制的捕获,交易和消费。
公开信还指出,近年来兴起的具有工业化规模的黑熊活体取胆行业,将黑熊终身禁锢在绝小的铁笼中,并抽取胆液以牟暴利。事实上,传统上认为熊胆能治疗的各种疾病,人们今天都完全能够在市场上以更低价格买到更为有效的常规药物,这使得这一行业的存在本身显得极为荒唐。此一行业的存在使得今天的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形象深蒙其害,也使得海外华人的声誉深受其累。为此,公开信呼吁全球华人拒绝使用任何熊胆制品。同时呼吁官方坚决取缔残暴的黑熊活体取胆行业。
据悉,此次地球日活动由美国华人全国委员会,国际中国环保基金会,全美中文学校协会,伦敦慈济基金会等组织联合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