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7月21日,由国家文物局领导参加的定陶大型汉墓保护专家论证会在济南举行。本次会议形成倾向性专家意见,发现有“黄肠题凑”的定陶大型汉墓,下一步将进行迁移保护,迁移目的地可能是济南。会间,权威汉代考古专家仍未就墓主是谁给出准确答案。

  刘庆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前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全国政协委员。研究领域主要为中国古代都城考古学、帝王陵墓考古学和秦汉考古学。

  墓主身份相当于“太上皇”或“皇太后”

  著名考古专家、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庆柱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沿用此前一些专家的论断,即定陶大型汉墓是已经发现的十几座具有“黄肠题凑”汉墓中,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结构独特、保存最完整的一座。

  围绕墓主是谁,专家意见较为集中的是两人:定陶王刘康、丁后(刘康妻妾)。刘庆柱指出,无论是谁,均为后来成为天子的汉哀帝刘欣的父母,位置相当于“太上皇”、“皇太后”,可见当时地位之显要。因此死后埋葬规格高也就可以理解了。

  汉代等级森严。刘庆柱介绍,仅皇帝妃子中,

  就被严格地划分为14个等级。地位越高的妃子生下的皇子,做诸侯王以后地位越高。定陶汉代大墓出土规模超大“黄肠题凑”,足见墓主与其他王侯不一样。

  盗走财宝留下“大别墅”

  因为史上屡次被盗,考古人员在定陶大型汉墓中几乎没有发现什么随葬品。刘庆柱坦言,自己也希望能发现一片玉片、铜币,结果什么都没有。是破坏?还是被盗墓?无法说清。

  “不过大家也别泄气,我打一个比方,就好比盗贼到家里偷东西,将所有值钱的能搬走的都拿走了,唯独搬不走的就是大别墅。这也是最重要的。”刘庆柱说,以“黄肠题凑”来建墓,必须由皇帝下诏特赐使用才可以,最能显示墓主人的身份地位。而其他随葬品谁都可以使用,因此将其加在一起,对墓主权力地位的象征意义也不如这个“大别墅”。

  显赫的王侯地位,保存极好的“黄肠题凑”大墓,相对于无法计数的随葬品被盗劫一空的现状,连刘庆柱也感慨:“这个反差太大啦!”

  墓规模尚不能与帝陵相比

  定陶大型汉墓发现后,刘庆柱两次前往勘察研究。他介绍,西汉共有11个皇帝的帝陵,其主墓穴均未进行过考古发掘。迄今为止,在全国已经发掘的十几座西汉诸侯王墓中,定陶汉代大墓保存极好。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焦南峰多次参加帝陵的考古发掘,他表示,按照汉代葬制,皇后的埋葬规格既可以与皇帝看齐,也可以稍低于皇帝,均使用“黄肠题凑”。从规模上来说,定陶汉代大墓与陕西咸阳、西安的11座帝陵尚不能比,但在诸侯王一级中,显然是大的。

  “黄肠题凑”或迁至济南保护

  据了解,本次定陶大型汉墓保护专家论证会上,专家形成倾向性意见,即迁移保护。迁移地首选省会济南。

  若留在当地,考古人员在技术上无法解决保护的诸多难题。历经两千余年地下埋藏和地下水浸泡之后,大墓内“黄肠题凑”所用木料仍严丝合缝,下一步的脱水工作,不仅需有技术保证,还要有大笔资金。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据美国《时代》杂志7月21日报道,有专家称,受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以及海岸侵蚀等因素影响,位于昭披耶河(中国称湄南河)三角洲的最大城市、泰国首都曼谷,可能在2030年沉入水下。更令人失望的是,泰国政府似乎也缺少措施阻止这种灾难发生。

  科学家发现,曼谷正以每年1.5至5.3厘米的速度下沉,现在城市已经有一大部分处于海平面之下。随着海平面的上升,这里的1000万人口、100万栋建筑正受到威胁。

  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以及日本国际协力机构(Japa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gency)联合公布的报告显示,曼谷已经被列入受气候变化威胁城市的名单中。尽管所有专家几乎都承认,曼谷未来几年的情况会更糟,但他们对造成曼谷下沉的原因存在分歧,世界银行专家简·博乔(Jan Bojo)说,曼谷下沉的原因之一就是毫无节制地抽取地下水。

  泰国自然灾害预防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the Prevention of Natural Disasters)负责人史密斯·哈马萨罗加(Smith Dharmasaroja)预测,2100年曼谷将成为新的“亚特兰蒂斯”。20世纪90年代,他曾正确预测2004年大海啸。哈马萨罗加称,政府还没有决定是否采取措施阻止这种现象。如果什么也不做,曼谷2030年将被洪水淹没。一种解决方案是沿着暹罗湾(Siam gulf)修建巨大海堤,这项工程成本可能达20亿欧元(约合186亿元人民币)。但其他科学家认为,此举没有作用,因为海滨地区每年遭侵蚀3到4厘米。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据美国《时代》杂志7月21日报道,有专家称,受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以及海岸侵蚀等因素影响,位于昭披耶河(中国称湄南河)三角洲的最大城市、泰国首都曼谷,可能在2030年沉入水下。更令人失望的是,泰国政府似乎也缺少措施阻止这种灾难发生。

  科学家发现,曼谷正以每年1.5至5.3厘米的速度下沉,现在城市已经有一大部分处于海平面之下。随着海平面的上升,这里的1000万人口、100万栋建筑正受到威胁。

  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以及日本国际协力机构(Japa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gency)联合公布的报告显示,曼谷已经被列入受气候变化威胁城市的名单中。尽管所有专家几乎都承认,曼谷未来几年的情况会更糟,但他们对造成曼谷下沉的原因存在分歧,世界银行专家简·博乔(Jan Bojo)说,曼谷下沉的原因之一就是毫无节制地抽取地下水。

  泰国自然灾害预防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the Prevention of Natural Disasters)负责人史密斯·哈马萨罗加(Smith Dharmasaroja)预测,2100年曼谷将成为新的“亚特兰蒂斯”。20世纪90年代,他曾正确预测2004年大海啸。哈马萨罗加称,政府还没有决定是否采取措施阻止这种现象。如果什么也不做,曼谷2030年将被洪水淹没。一种解决方案是沿着暹罗湾(Siam gulf)修建巨大海堤,这项工程成本可能达20亿欧元(约合186亿元人民币)。但其他科学家认为,此举没有作用,因为海滨地区每年遭侵蚀3到4厘米。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在回廊内就能看到整个墓室的情况 本版照片均由记者崔健 摄


主墓室已打开


主墓室内的棺椁被套上防水外衣


盗洞直通主墓室

  山东省菏泽发现大型“黄肠题凑”汉墓的消息,不但震动了考古界,也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黄肠题凑”葬制是天子之制,在人们的心目中,“黄肠题凑”墓显得异常神秘。昨天中午,菏泽定陶“黄肠题凑”汉墓首次允许来自全国各地的十几位汉墓专家和部分新闻媒体走进古墓墓室,一睹“黄肠题凑”汉墓的真容,有着几千年历史、神秘古老的汉墓终于揭开了神秘面纱。

  墓室内木香扑鼻

  经过近四个小时的车程,记者来到位于菏泽定陶县马集镇大李家村西北的汉墓发掘现场。在黄土路的右侧,有一个用铁丝网围着的很大的洼地,在洼地中央,一片方形地面用一层类似编织袋的东西盖得严严实实,定陶灵圣湖汉墓发掘考古队领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崔圣宽告诉记者,这下面就是“黄肠题凑”汉墓,墓室长29.5米,宽28.5米,上面盖上东西,是防止黄肠木露在外面,风吹日晒后干裂变形。

  记者跟随崔圣宽来到东边的墓室口,换上胶鞋后,来到了满是积水的墓道门口。记者看到,墓道口高1.6米左右,需要低着头进去。虽然外面骄阳似火,但一进墓道马上就清凉了许多,而且还有一股木香味扑鼻而来,崔圣宽说:“这香味就是墓道内黄肠木的木香。”

  墓内是个“木”世界

  进入墓室后,记者发现墓道的顶部是平的,墓道的顶部、墙壁和地面全都是木头垒成的。记者看到,这些黄肠木之间采取榫卯结构相互连接,表面也比较平整,所用木料大小基本一致,虽然历经两千年的时光,仍严丝合缝,排列整齐,没有任何空隙,让人颇感神奇。记者用手轻抚了一下墙壁上的木料,感觉很湿,有种黏湿的感觉。

  崔圣宽告诉记者,墓道的整个门是用86根1.15米长的黄肠木填塞堵住的。他指着前室与中室之间的一扇木门告诉记者,墓中所有类似把手的铺首衔环现在都成了一个洞,铺首衔环已被盗走了。

  从主墓道进入,依次是前、中、后室。前、中、后室四周有一圈回廊,在考古人员引导下,记者沿着回廊在墓室内走了一圈,发现在回廊内就能看到整个墓室的情况。崔圣宽介绍,前室和后室分别有2个耳室、中室有4个耳室,此为回廊内的11个室,回廊外还有12个室,共有23个室,所有的室全为木质。

  墓中仅剩一副彩绘棺板

  许多人关心在汉墓中发现了什么随葬品,崔圣宽告诉记者,这座墓其实没有发现任何有价值的随葬品,基本上被盗一空了。

  记者在回廊的东北角看到一个盗洞,在中室西北侧的上方有一个不规则的五边形,可容一人进出,崔圣宽称这是盗墓贼挖的,记者透过这个五边形发现可以看到外面的天空。值得关注的是,在中室记者还看到一副包裹起来的棺板,崔圣宽介绍,这些棺木上有彩绘,有的脱了色,有的已变形,但非常精美,放置在这里是由于还没有确定保护方案。

  继续发掘陵园遗迹

  参观完墓室后,崔圣宽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下一步工作也非常艰巨,来自全国的十几位专家在实地考察后,21日将在济南召开研讨会,研究确定古墓的保护方案。在听取专家意见后,才能对古墓进行进一步的清理工作。

  另外,还要解剖埋葬方式,搞清是怎样埋葬的,周围的夯土是怎么夯的,外围的夯土面积有多大。再就是要寻找相关的陵园,这个难度更大,在哪个方位还难以确定。他介绍,寻找的方式一个是勘探,用洛阳铲;一个是挖探沟,至少要挖到8米深才可能发现建筑痕迹,还要防备塌方,这些事工作量都很大,随着工作的深入还有很多实际困难。

  记者不解为什么一定要找到陵园。崔圣宽回答说,考古工作要追求完整性,要找出其完整的环境,陵园包括陵和园两部分,陵是最重要的,就是墓葬,现在已发现了。而园的朝向,有什么建筑,辅助性的建筑包括庖厨、寝殿等是什么样的,也需要发现。这些对于研究定陶汉墓能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定陶汉墓极具典型性

  崔圣宽称,定陶“黄肠题凑”汉墓非常典型,规模比较大,在近几年全国发掘的“黄肠题凑”中也是保存最完好的。

  谈到该墓的发现对考古学界的影响,崔圣宽介绍,定陶“黄肠题凑”形制、规格,主要是形制结构,为研究“黄肠题凑”补充了很多重要的材料。与以前的“黄肠题凑”形制不一样,定陶汉墓的墓门结构、墓室构造以及质地,会平息很多专家的争论。

  对于这座汉墓是异地还是就地保护的问题,崔圣宽认为,无论是就地保护还是异地保护,首要任务是搞清楚墓葬的埋葬方式,至于如何保护,只能听取专家论证后的结果。对于人们关心的“黄肠题凑”究竟是用的什么木材,崔圣宽称,还需要取样,请林业专家进行鉴定。(济南时报)

发表在栏目: 科学

  7月16日下午,湖南常宁文物局接到举报:称常宁宜水新城建设项目工地——培元办事处两江村竹园组取土工地发现古墓葬,专家现场初步勘测推断:两处古墓极可能是东汉墓葬!

  在工地上,我们看到了裸露的墓道,两个墓口并列在一起,相距不到10米。墓道里满是泥土,墓道青砖上有细致花纹。

  常宁市文物局副局长李云霞告诉记者:根据这个墓葬的形式和砖上的花纹,可以初步认定这是东汉时期的一个墓葬。

  专家介绍,施工的挖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从墓葬后面开挖,导致后区墓室一半被挖断,目前保留的是墓室和墓道的一部分,里面到底有没有文物,还必须经过抢救性的挖掘。

  根据墓葬周围环境特点,专家推测,这里可能是一个家族的墓葬群,无论是从文物抢救还是考古研究来说,都有挖掘的必要。如果是男士可能会有一些兵器,如果是女士的话可能就有一些青铜镜、梳妆品,或者坛坛罐罐,东汉墓的特征很明显。这两个墓处于左骨架状山坡的半山坡上,东北西南朝向,符合东汉时期一般都是葬在半山坡下的习惯,所以这个山坡有可能是汉代一个古墓群。

  鉴于古墓的重要意义,目前市文物部门已派专人24小时值班守护,等待挖掘。(红网)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宁德周宁一位村民在邻县务工时,一锄头下去挖出个形似长柄平底锅的铜器,他把它当成“水舀子”扔在家里,直到该县博物馆专家鉴定后才发现,这个“水舀子”竟然是1800多年前闽越先民用的青铜熨斗。

  专家称,它的出现是中原文明在东汉末年已经进入闽北及毗邻的闽东周宁山区的有力佐证,对研究闽东北山区的历史有很好的帮助。

  “水舀子”竟是汉代文物

  专家们发现青铜熨斗的地点位于周宁县西北部的泗桥乡,与闽北的政和县相毗邻,素有“闽东西大门”之称。

  周宁县博物馆馆长郑勇说,几个月前,他们前往泗桥乡做文物调研,一位村民邀请他们到家里看一只铜质“水舀子”,说是在邻县工地里挖到的,看看是不是有收藏价值。

  “第一眼看到它,我就知道这是个好东西。”郑馆长说,它的外形呈圆腹,宽口沿,有长柄,通体素面无纹,斗身布满铜绿,还沾有一些闽东北常见的红壤,整体保存完好。他凭经验判定这是古代用来熨衣服的“熨斗”,极具考古研究价值。

  经村民允许,郑馆长将该熨斗带回博物馆进行研究。几天前,郑馆长和几位文物专家最终认定这只熨斗为东汉末年的文物,距今已有近1800年历史。

  熨斗最早是一种刑具

  郑馆长说,“熨斗”一词,一是取象征北斗之意,二是熨斗的外形如“斗”。古人在熨衣前,会把烧红的木炭放在熨斗里,待底部热得烫手了再去烫衣料。所以熨斗又叫“火斗”或者“烫斗”,也有把熨斗叫做“北斗”、“樵斗”的。

  “其实熨斗在刚发明的时候还不是用来烫衣服。”郑馆长说,熨斗最初在商代发明时是被当作一种刑具使用,专门用来烫犯人的皮肤。到了秦末汉初,其功能才定型于熨烫衣服。一直到1913年美国理查德森成功研制出电熨斗,这种古式熨斗才逐渐退出舞台。

  在当时还属于奢侈品

  据郑馆长介绍,汉代中原的青铜器制造已经较为发达,而闽东北山区则相对比较落后,东汉末年的青铜器在山区里出土,意味着中原文明在东汉末年已经进入闽北及毗邻的闽东周宁山区。

  “这种熨斗还不是平民百姓家里能用得了的,”郑馆长说,青铜器制品在当时还属于奢侈品,青铜熨斗一般用来熨烫丝织物,只有王公贵族家里才会有大量的丝织物,普通老百姓都是粗布麻衣,根本用不上青铜熨斗。

  “小小一个熨斗,却可以还原出先民生活的一部分。”郑馆长说,这个青铜熨斗可以为研究东吴时期闽越历史提供参考,尤其是对研究闽东北山区的历史有很好的帮助。(东南快报)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直径达3米的南宋马蹄窑。

  “这座古窑形制像个马蹄,直径达3米,保存完好,炭灰厚达20厘米。从窑床里遗留的窑工使用的韩瓶,推测为南宋时期的古窑。”昨天,在位于南京东郊的麒麟门科技创新园一期工程工地,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部专家告诉记者,南京十朝都会,历朝都要大兴土木建造都城,麒麟门一带民间就有“窑头山”的说法。经过考古人员3个多月的发掘,如今,E地块的4座南宋窑址已经发掘完毕,F地块的3座古窑正在向深入发掘。一个庞大的古窑群,逐渐呈现在人们眼前,可以说,它见证了南京城的建城发展史。

  【麒麟门外惊现古窑群】

  今年4月,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部对东郊麒麟门外的科技创新园经济适用房一期工地,进行了大规模考古勘探和发掘。令考古人员感到惊喜的是,一个十分庞大的古窑群在这一带被发现。记者得知后,即刻赶到现场。

  “马蹄形”古窑保存完好

  “仅在E地块一处,就发现了4座古窑,而且年代大体相当。”考古专家指着一座圆形的大坑对记者介绍说,“这座古窑体量很大,直径接近3米,而且保存完好,从窑堂里发现的部分碎砖瓦推断这是一座古代烧制砖瓦的窑址。”记者看到古窑窑壁非常坚硬,考古人员说,那是用粘土加入草茎制成土浆,十分坚固,还耐高温。在靠近北面的窑壁上,开有3个沟槽,考古人员说,那是烟道。记者弯腰,向古窑深处探望,见有一半圆形的洞口,专家说是窑堂的通道,窑工们就是从这里把燃料送进窑床。

  经过清理,记者发现窑床底面干净平整,“等待烧制的砖瓦泥坯就是放置在这里面,而且是一层摞一层。”考古人员分析,如此大的古窑烧制的燃料并不仅限于草木,可能还使用了煤炭,残留的炭灰厚达20厘米。

  古窑群“验证”南京建城史

  专家告诉记者,如果论价值,F地块发现的3座古窑更令人震惊,“古窑才开始清理表层,我们发现了古窑外围是一个巨大的操作平台,占地面积巨大。而且,这3座古窑比这4座年代还要久远。这就印证了当地人称之为‘窑头山’的说法。麒麟门古窑群的发现,对研究南京城的建城史将起到实物性的参考依据”。因此,专家建议在“窑头山”就地进行保护。

  【古窑压西晋家族墓上】

  记者不解的是,为何E地块的数座窑址中间夹杂着一些古墓?考古人员解释,是先有古墓后有古窑。“估计当时修建窑址时,并不知道地下有古墓。”古窑旁边被破坏的这些古墓,形制并不算大。“虽然不大,有的只够安放一个棺木,但价值很高。”

  考古人员带领记者来到山坡顶端,只见这里被警戒线拉起了一个围挡,攀上土堆,就见一个如同馒头样的砖砌古墓出现在眼前。

  考古人员告诉记者,这座古墓长5米,宽2.1米,高2.3米,为西晋时期的中型墓葬,“别看古墓不大,可形制非常独特,难就难在古墓的顶部。”他走下土坑,指着古墓说,“顶部全部是用青砖一块块咬合而砌,这种墓顶叫穹窿顶,砌法叫‘四隅券进’式。从四个角看去,青砖都是正面,可越往上走,青砖就越倾斜,最后到顶部完美咬合。这种墓顶对技术要求非常高,所以昙花一现,也就流行了二三百年。”专家庆幸的是,这座西晋古墓没有没盗过,“如果动一块砖,墓顶将会全部塌方”。

  古墓没被盗,是否出土不少宝物?考古人员称,陪葬品不是很多,西晋时期注重古墓外形完美,而忽视金银等贵重器皿的陪葬,“我们从古墓中出土了一批青瓷器,有青瓷罐、盘口壶、洗、盂、盏、铜镜、漆盘和勺等,可以说是一组标准的陪葬器物。最说明问题的是,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一件20厘米大小的陶砚,“这就吻合了六朝人对文化的崇尚,当时的社会风气是看不起武将,讲学风”。

  考古人员告诉记者,E和F地块共发现古墓23座,从东汉到唐宋以及清代都有,跨度非常大。E块发现的这座西晋墓,与周边的古墓形成一条直线排列,“这无疑是一组家族墓,过去考古关注的贵族墓较多,而一般中产阶层的家族墓文献记载很少。这次发现有助于拓展这一领域的考古和研究”。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清远米芾(元章)墓



米子权誊抄的瓦片文字,首次向外人公开

  近日,清远市清新县文化部门在进行文物普查当中,发现北宋大书法家米芾的墓葬。

  据了解,该墓是米芾的衣冠冢,还是真墓,需待专家进一步考证。

  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清远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高峰介绍,清新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员在该县秦皇山一带考察时,偶然发现一座古墓,墓碑上刻有“米元章”3个石刻大字,这引起了专家们极大的兴趣。经初步查实,这正是北宋著名大书法家米芾的墓葬。

  高峰表示,清远米芾墓很可能是埋有米芾骨殖的真墓。“支撑这一观点的理由是:一是根据南方衣冠冢的特点,在“金塔”中会安放一块写着祖先生平及官衔的铜牌或银牌,但清远米芾墓中没有发现铜牌或银牌。二是南方人在某个地方定居后,一般会回到原籍取走祖先的骨殖,到新的定居点重新安葬,清远米芾墓很可能是后人将祖先骨殖迁葬到这里。三是据江苏的文史专家严其林考证,米芾之子米友仁于南宋绍兴年间,曾往南迁葬过米芾墓。这与清远《米氏族谱》中记载的内容相符。”高峰如是说。

  米芾其人

  北宋书法家米芾,字元章。祖籍山西太原,后迁至湖北襄阳,世称“米襄阳”,也称“米癫”。年轻时曾在广东任职 光县尉,后官至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南宫为礼部俗称)。能诗文,擅书画,与苏轼、黄庭坚和蔡襄合称“宋朝四大家”。

  在人们的印象当中,米芾墓一直在今天江苏省镇江市鹤林寺黄鹤山下。1984年,当地政府斥资进行了重修。

  不能把族谱完全当作史实

  在 塘村的《米氏族谱》中,米芾以上的先人并无记载。根据《米氏族谱》上所写,太祖米芾的十世孙生于明朝宣德三年,即1428年,明朝立国已经60年。这与1934年版《清远县志》中的“芾十世孙由襄阳于元世迁居 塘”矛盾。

  “这个族谱只能说明清代末年的米氏族人对米芾的历史记忆,但历史记忆不等于历史真相。”“米芾墓”是真是假,还需要进一步考证。(朱绍杰)

  米芾嫡系后人谈先人墓葬

  “我是米元章的第28代裔孙。小时候就听爷爷说过太祖米元章”,66岁的米子权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说。

  真正促成他们和“发自宋室”的遥远祖先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是2005年前发生的古墓被盗。据米子权回忆,被盗墓室中并没有先人骨骸,而在倒塌的墓碑后面,他发现了两尊没有骨灰的空“塔”。在空“塔”下面,安放着一块瓦片。

  米子权向记者展示了当年自己誊抄的瓦片上的内容,这是他6年来首次公开这些文字。瓦片上并非画有地图,而是书有一段文字。其中提到此墓是宣统三年十月(1911年)重修,墓碑和空塔都是当时修葬的。更重要的是,瓦片上特别提到骨骸的埋葬地点。

  在1935年撰写的民国版《清远县志》卷四中,有这样的信息:清远 塘村的米氏是元代定居下来的,并有编写族谱的传统,他们“乃芾裔也,芾十世孙由襄阳于元世迁居 塘”。

  另外,村民向高峰提供了他们的族谱。在这本光绪年间编写的《米氏族谱》手抄本中,这样写道:“太祖讳芾字元章……太祖婆郑氏念六娘,生子友仁,合葬在獭凹背”。据称,“獭凹背”是宋代清远的地名。(深圳晚报)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印尼考古队日前在爪哇海底发现一艘中国明朝巨大沉船,内藏约70万件瓷器,价值7000万美元。

  据此间媒体20日报道,当地考古侦察行动已证实该发现是迄今发现有关挖掘沉船物品中,最大宗的明代瓷器。据称,万历皇帝时期,有1580艘中国商船曾沉没在距离印尼海岸大约150公里处的50米深水中。2009年,该海域附近的渔民发现了该沉船。

  报道称,在未来几个月内,当地打捞公司将开始进行打捞行动。考古专家表示,这是一艘16世纪非同寻常的大型船只,不管是从其文化、历史和商业角度看,都是一个独特且很有意义的挑战。

  该沉船载有大约70万件瓷器,据专家估测,这些瓷器价值约达7000万美元。目前,该沉船处于严密的监视之下,以防止被盗窃。(记者 顾时宏)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在北京召开第四届专家咨询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
本次会议审议和讨论了2010年重大研究计划立项建议;2010年重大项目立项建议; 2010年重大项目(专项)立项建议;“2010-2020年生命科学部学科发展战略研究”初稿的讨论及征求意见和建议;生命科学部“十二五”优先领域的讨论;征求咨询专家对生命科学部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六项重要议题。
在会前研读和会上进一步了解的基础上,专家建议对“主要农作物产量性状的遗传调控网络解析”作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推荐其向委务会做立项汇报。
会议初步遴选出“上皮细胞转分化过程的生理调控机制”和“双生病毒传播和致病的分子机理与调控”两个重大项目供科学部进一步考虑和完善。
在本次会议上,咨询专家对生命科学部“十二五”优先领域进行了认真和深入的讨论,咨询专家对优先领域的总体设置给予了良好的评价,也在一些细节上提出了建议,
会上咨询专家也对生命科学部工作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特别在重点项目申请方面。专家们一致认为“自由申请”重点项目符合生命科学基础研究规律,更利于推动学科发展,是一种很好的申请方式,建议予以采纳。(柯伟)
《科学时报》 (2011-06-13 A4 科学基金)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6 页,共 1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