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流星雨频繁光临地球

  爱许愿的流星雨发烧友有福了。26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布天象预报:10月9日、10日、21日,天龙座、南金牛座、猎户座三大流星雨要“登台献演”,并且流经天顶的流星颗数都将迎来极大值。月底的“木星冲日”也是天空闪亮看点。

  据天文专家介绍,活跃在10月上旬的天龙座流星雨,1933年、1946年曾经出现过每小时数千甚至上万颗的爆发。虽然天龙座流星雨的预报有许多不确定性,但目前世界各国多位天文学家普遍观点是,今年“天龙”将在北京时间10月9日凌晨4时左右爆发,ZHR(每小时天顶流星数)值在200颗左右。对于中国境内爱好者来说,8日晚至9日黎明前的观测条件较佳。

  专家表示,说到南金牛座流星雨,就不能不提它的“同胞兄弟”北金牛座流星雨。它们的母彗星同为2P恩克彗星,正是通过不断观测、总结,天文学家对它们的了解才逐渐加深。

  今年国际流星组织预报,南金牛座流星雨从9月10日开始活动,要持续到11月20日,其中爆发可能出现在10月10日。而此时,该流星雨的辐射点与金牛座还有一定的角距离,位于双鱼座的天区内。因为流量小,预报的南金牛座流星雨爆发时间也不会太精确。

  猎户座流星雨是知名度较高的流星雨之一,是全球每年10月最值得关注的流星雨。作为哈雷彗星每年带来的两个流星雨之一,猎户座流星雨的流量比较稳定,每小时天顶流星数最大值通常在25颗左右,而近几年更是一度超越了50颗。

  根据国际流星组织的预报,今年猎户座流星雨大爆发将出现在10月21日,具体时间并不确定,21日凌晨开始下弦月将对观测产生一定影响。“猎户”特点是爆发时状态平缓,可能持续一天,甚至更长时间。流星体速度可达66千米/秒,属于快速流星。

  到了月底的29日的“木星冲日”,日落木升,日出木落,木星与太阳方向相反,整夜可观。今年冲日期间,木星正从白羊座逆行至双鱼座,这部分天区没有什么亮星,把它分辨出来非常简单。

  专家提示,想拍出好的木星照片并不困难,公众可以使用飞利浦TouCam这类可设参数的摄像头连接望远镜,对它拍摄一段1000帧左右的视频,再使用RegStax叠加处理成图片。这样既可以提高信噪比,又能减少大气抖动,使得在地面上拍出清晰、漂亮的木星照片成为可能。

  相关阅读

  中秋佳节请遥望美丽星空 先看流星雨隔天再赏月

  组图-英仙座流星雨八月来袭 数百流星划过天空

  研究行星演化过程 失败的木星或为超级地球起源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国际水资源问题专家22日说,从长远来看,气候变化及所带来的气温升高可能导致阿尔卑斯山地区缺水。

  阿尔卑斯山地区拥有大量冰川、山泉,无论是夏季还是冬季都降水充沛,因此拥有十分丰富的水资源。但近日在奥地利东部城市格拉茨举行的国际水资源会议上,专家们发出警告说,气候变化有可能会使阿尔卑斯山地区由富水变为缺水。

  奥地利施泰尔马克州水源经济部部长约翰·韦德纳说,在2003年,一向湿润的阿尔卑斯山东部地区,包括施泰尔马克州突然发生干旱,这是大自然的警示,要求人们在控制气候变化方面“必须有所作为”。

  专家的担心也得到了统计数据的支持。观察数据显示,伴随着当地气温升高,在阿尔卑斯山位于奥地利境内的部分,过去100年降水量持续下降,地下水补给量减少了25%,导致当地山泉数量明显减少。

  为了更加准确地预测气候变化与阿尔卑斯山水情的关系,欧盟正在执行一项名为“阿尔卑斯山缺水”的科学调查项目,对阿尔卑斯山的水源储量、环境温度、水温以及地下水位等进行观察,并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最近,文物鉴定领域屡出“新闻”,从“徐悲鸿遗作”被指假作,到“金缕玉衣”骗贷事件的发生,闹得沸沸扬扬。昨天,本报“文化周刊”也就当前热遍全国的“电视鉴宝”现象做了详尽的报道和分析。其中有一点很值得拿出来再说一说。

当前的文物交易市场被许多人称作“乱象丛生”,以假充真,赝品横行,其嚣张的行为真让人叹为观止,所谓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那么,这种乱象的根源究竟何在呢?我以为,文物鉴定专家至少要负大部分责任。

文物鉴定是文物交易的前提,在文物市场上,用五花八门的“专家鉴定”做包装的赝品、伪作比比皆是,都是拉大旗,做虎皮,希望卖个好价钱。这种“专家鉴定”,不仅在交易市场上可以发挥其保驾护航的作用,而且,在银行贷款以及艺术品信托领域,也是一张畅通无阻的通行证。“金缕玉衣”骗贷事件的发生,人们质疑最多的,正是这几位国家顶级专家何以只是围着玻璃柜子转一圈,就给出了“24亿元”的估价和鉴定,其行为之草率令人发指。

平心而论,我们似乎不能责备这几位专家“吃人嘴短,拿人手短”。有人说,既然有需求,就一定有供应,这是一种供求关系;而且现在是市场经济,商品社会,服务都是有偿的,有付出便有回报,也是天经地义的。但是,市场经济、商品社会也有自己的道德操守,至少也不能把假的说成真的,把伪作当成真迹吧。

再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身居公职的所谓专家,是不能为民间收藏提供鉴定服务的。但只要稍稍留意一下,就不难发现公职人员参与民间收藏鉴定活动的身影,电视节目天天在那里播出,所谓“偷偷摸摸”只是说说而已,并不见有人出来制止或追究。这种大撒把式的管理,恐怕也助长了他们的气焰。从这个角度来看,主管部门是很难摆脱失职之嫌的,而对文物鉴定的立法工作也是刻不容缓的。

无论如何,文物鉴定不是一件可以一蹴而就的事,它需要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严格的道德自律,不能为金钱、权力所左右,也不能被娱乐万能拉下水。有人常以“看走眼”为托词,为那些不负责任的专家鉴定做辩护,倒也证明了在文物鉴定领域只有个人经验是靠不住的,专家们在这种场合还是慎开尊口为妙。

发表在栏目: 文化

某鉴宝活动现场

专家在鉴宝

24亿;7280万,最近,这两个数字频频见诸报端,前者是几位专家给一件假“金缕玉衣”的估价;后者则是油画《人体蒋碧薇女士》得到的专家估价。

其实,类似藏品估价的数字游戏几乎每天都在电视鉴宝节目中发生:一件乾隆年间的青花瓷器,嘉宾甲作价30万,嘉宾乙估值200万,而最终专家给出500万。伴随数字的疯狂,躁动着的却是观众那颗“激动不已”的心。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电视鉴宝收藏类节目不下20档,最兴旺时多达50档。从央视《鉴宝》、北京卫视《天下收藏》、凤凰卫视资讯台《投资收藏》,到湖南卫视《艺术玩家》、山东卫视《收藏天下》……国内电视台无鉴宝节目的可谓凤毛麟角,而鉴宝节目所引起的混乱和争议,更在广泛的人群里蔓延,甚至成为人们对社会诚信感到失望的原因之一。有鉴于此,我们想向鉴宝节目提出几个问题。

一问:究竟该由谁来鉴宝?

藏家手执藏品出镜,一干自称爱好收藏的演艺明星与品鉴专家齐齐上台“看”宝。未几,各自亮评语。有人言假,有人出价惊人。一些节目还安排远观的现场观众也参与论真伪。

尽管众说纷纭,节目最终都会给出个唯一结论,下结论的无一例外都是电视台请来的鉴宝专家,他们中有的来自文博系统,有的是浸淫古玩市场的玩家或行家。这样一个看似由业界精英组成的专家嘉宾是否就可以对文物做出鉴定,并进行估价呢?2005年5月,央视《鉴宝》节目中,一幅吴作人的《牧牛图》,被专家现场鉴定为真迹,估价25万元。后来,包括吴作人妻子与女婿在内的家人均认定该画系伪作。2006年某电视台一期节目中,专家为一套齐白石通景屏估价上百万元,事后证实这套通景屏为赝品,画的笔法、款识都与齐白石真迹相去甚远。

最近,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现“壶王”赝品,假“金缕玉衣”案以及徐悲鸿油画《人体蒋碧薇女士》疑为学生习作等事件,让人们对参与鉴定文物真伪的专家生出了更多怀疑:当时都是怎么鉴别的?是能力不够还是另有原因?

发表在栏目: 文化

  昨日在我省隆回县羊古坳乡,由“杂交稻之父”袁隆平研制的“Y两优2号”百亩超级杂交稻试验田已经开始收割,亩产有望突破900公斤——这是世界杂交水稻史上之前尚无人登临的一个高峰。昨晚8点半,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中心产业处处长彭既明电话告诉记者,具体结果大概今天能知晓。本报记者曾鹏辉长沙报道

  天气原因,不能现场公布亩产量

  昨天,国家农业部召集各省杂交稻专家来到隆回县羊古坳乡雷锋村,现场组织指导对袁隆平院士研制的“Y两优2号”超级杂交稻进行收割验收作业。专家组首先对18块试验田共107.9亩的超级杂交稻田进行现场随机抽签验收,分别抽取出2、5、8号试验田进行现场人工收割,然后在田间就进行打谷脱粒,脱粒完成后再将稻粒筛选干净,最后进行水分检测与称重。

  由于昨日天气不晴朗,无法就地晾晒测重,不能在现场得出结果。专家组将采取相关措施测准产量,然后提交数据给农业部。

  早在2007年,隆回县就开始实施超级稻亩产900公斤高产攻关和“种三产四”丰产工程项目,2009年“Y两优3218”平均亩产达到856公斤,2010年“广占63S/1128”平均亩产达到874公斤,今年继续在羊古坳乡雷锋村种植107.9亩“Y两优2号”,据理论测产,有望实现亩产900公斤目标。

  9月14日,袁隆平亲自来到隆回试验田基地,查看超级稻生长状况。他对今年的收成充满信心。

发表在栏目: 科学


之前放生的企鹅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9月12日报道,世界上最著名企鹅“快乐的大脚”日前成了世界上“最不幸”的企鹅:人们怀疑它在被放生后仅两周便成了捕食者的美餐。

  “快乐的大脚” 如今生死未卜

  这只名叫“快乐的大脚”的帝企鹅6月在离南极3000英里(约4828.03公里)的新西兰沙滩上被动物救护人员发现。当时的它因误把沙子当成雪而吃下了很多沙石、树枝,以致于病入膏肓。

  动物救援人员随即把它接回治疗,人类的外科医师为它做了4次手术才将它胃中乱七八糟的“食物”全部取出。经过两个月的修养,“快乐的大脚”戴上GPS项圈踏上了返乡之旅,奔赴南极。然而就在9月9日,来自这只帝企鹅的GPS未再传回信号。

  专家们猜测,如果是中途项圈发生了脱落,那么“快乐的大脚”就可能还在继续它的旅程;另一种可能则是它已经成为鲨鱼、海豹或逆戟鲸等大型捕食动物的腹中之物;第三种解释认为,有可能是由于“快乐的大脚”长时间呆在水下,使得卫星接收不到项圈发出的讯号。

  按国际条约规定,放生企鹅时不可以直接把企鹅送回南极,所以“快乐的大脚”必须靠自己回家。负责追踪“快乐的大脚”的饲养员和专家们一致认为,接下来的数天至关重要,“希望我们得到一个惊喜”。

  “快乐的大脚” 道别的那一幕

  “快乐的大脚”这是2006一部知名影片的片名。在这部动画电影中,主人公就是一只会跳踢踏舞的帝企鹅。

  丽莎是“快乐的大脚”在惠灵顿(新西兰首都)动物园生活时的饲养员,她为“快乐的大脚”能重返自然而感到欣慰。

  丽莎回忆放生时的画面称:“一开始它还需要一点鼓励才能走出为它特制的木箱,但后来就进展得很顺利了。它以企鹅独特的方式从科研船的斜坡上滑下,刚碰到海面便奋力游去。”来自新西兰国家水利气象研究所的队员们及船上的其他成员都在甲板上向“快乐的大脚”挥手道别。

  担任当时放生任务的负责人向媒体透露称,在船上的时候,“快乐的大脚”除了在被喂食时给饲养员们惹了点小麻烦外,算得上是一位高素质的乘客。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曾经美丽的乌鲁米耶湖

  位于伊朗西北部的乌鲁米耶湖是世界第三大咸水湖,但近年来该湖面积迅速缩小,有专家警告说,如果再不采取措施乌鲁米耶湖3年将彻底消失。

  伊朗副总统兼环保组织主席穆罕默迪扎德5号在参加内阁会议后向媒体透露,伊朗政府正计划采取多种措施拯救乌鲁米耶湖,内阁会议上有关预算得到了落实。他说,事实上一些措施已经开始执行了,比如把邻近省份库尔德斯坦省的河流引入乌鲁米耶湖,这项工程已经完成了15%,另外还在研究从流经伊朗的国际河流——阿拉斯河引水入湖方案,方案确定以后也将很快执行。

  穆罕默迪扎德介绍说,政府还计划用3年时间改变当地灌溉方式、减少农业用水。另外,在湖区实施人工增雨也是政府计划采取的一项措施,有望每年为当地增加60毫米的降雨量。

  乌鲁米耶湖位于伊朗西北部阿塞拜疆地区,面积曾达4500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三大咸水湖。近年来,由于蒸发加剧和入湖水减少,乌鲁米耶湖水位下降,面积迅速缩小,到今年8月,湖区面积已经不到鼎盛时期的40%。此外,该湖还面临盐碱化、沼泽化加剧等问题。

  乌鲁米耶湖附近居民近日举行游行活动,抗议政府未能采取有效措施拯救正在干涸的乌鲁米耶湖。当地官员也对乌鲁米耶湖水位下降可能引发的环境灾害表示忧虑,要求政府迅速采取措施。但伊朗也有专家认为,从别的水域调水入乌鲁米耶湖并不专业,类似人工增雨这样的措施花费大、效果却并不明显。

发表在栏目: 自然


UFO图片

  广州出现了巨型UFO?近日,多段声称广州出现UFO的视频,在网络间流传。记者通过视频对比,发现视频大部分都反映出现UFO的是广州岑村地区。不少网友信以为真,但经专家鉴定,视频拍摄造假,为电脑特技制作而成。

  “UFO”视频网上疯传

  记者发现,关于“广州岑村地区出现UFO”的视频,最早在2010年9月就有出现。网友“生命里程”于2010年9月15日在土豆网上传一段声称于2010年8月6日下午5时拍摄于岑村的视频。在视频中,一架灰白色、底部有多个推进器的不明飞行物体,在岑村上空多次作出“闪现”、“急转弯”的飞行动作,并最终在24秒内消失。到了今年8月6日,“岑村出现UFO”一说再次通过网络视频被爆炒。有网友在优酷网上传一段同样声称于岑村拍摄的视频。记者看到,视频同样反映有一架灰白色巨型UFO出现,该UFO底部有6台推进器,在岑村公路附近大约出现4秒,忽然闪现般消失。

  真正把广州岑村UFO热推向高潮的,是来自8月30日晚另一段由网友上传的视频。该视频显示,一架巨型UFO在岑村池塘上空飞行。让人感到惊讶的是,视频中出现的UFO,竟然和早前在视频中出现的UFO一模一样,同样也是有6个推进器。清晰度很高,能看到各个角度。

  有网友对此信以为真

  这3段视频,一下子在广州网络间制造出“UFO热”。虽然视频看似逼真,但经过网友们鸡蛋里挑骨头的“找茬”,不少破绽顿现。单就第三段视频,网友找出了不少疑点,网友“猛虎佛跳墙”评论说:“片中UFO在河面上低飞且离镜头不远,看似非常小,飞到正上面时UFO看似大且所有细节都能显示,像电脑特技,但没注意比例。”

  尽管破绽多多,但依然有不少网友认为这些视频是真实的。为探个究竟,记者于8月31日下午徒步一个多小时寻找同视频符合的“岑村池塘”,却只找到一个类似的地点,并且从植被上来看也不吻合,当地民众更是矢口否认曾见过UFO。

  专家称视频明显造假

  为辨别视频的真假,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王思潮教授表示:“这次的UFO视频看上去像科幻电影。”他说从8月6日到现在,并没有找到一个目击者,居住在此的村民也没有看到,不合逻辑。

  广东电视台资深制作人杨淇超认为,视频明显造假,一看便知系电脑特技制作而成。“这些技术在三维制作中都可以实现。晃动、光线都可以做得到,当下许多广告都可以做得比这段视频更逼真。”杨淇超说。华南理工大学视频制作专家周建青教授看过视频后,也认为此视频乃伪造。他说,飞碟在水中的倒影时有时无,这明显是后期合成的,不符合实际的物理倒影原理。

  9月1日,记者了解到,有网友曝料称,这段视频是几名海归人士做出来的动漫作品,其中的UFO与美国科幻大片《洛杉矶之战》中的UFO极其相似。网友们猜测,他们伪造视频可能是为了博取点击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一个女孩儿经常周三去邮局寄信,被亲切地称为‘星期三女孩’,有一天她又去寄信,邮递员说:‘这样的信没有办法投递,因为没有收件人的地址。’这时候,女孩子说……(请续写)”

这是一道源自汉语能力测试体验版五级的考题。

来自教育部的消息称,从今年10月起,一项针对国人的汉语水平测试(HNC)将在上海、江苏、云南、内蒙古等地试点,此前,HNC已在北京、湖南等地开展多次试测。据介绍,汉语能力测试考查听、说、读、写四方面的综合能力,类似于英语四六级考试,也分为六级,对不同要求的人群采取不同等级的考试。将来,一些职业可能会将该考试结果作为职业标准。

对于这项新出台的考试制度,网友质疑声不断:“以前戏言要用周杰伦的歌做考老外的汉语试题,现在汉语考试终于盼来了竟然是考国人的,有这个必要吗?”

专家拍砖:“标准化”失去的是文化多样性

为何推出这项针对母语能力的测试?中国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解释说,近年来,社会上普遍存在“外语热,母语冷”的现象,还有汉语欧化、网络语言不规范等语言现象。对此,教育部考试中心受教育部、国家语委委托,历时3年完成了“汉语能力测试”的研制,希望能够“以考促学,以评促学,推进汉语学习和应用”,以遏制国人提笔忘字、满口洋文、淡漠汉语的现象,复兴传承数千年的母语文化。

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副教授陶寰对此很不认同,他说:“说话是一个人的基本权利、天赋能力,不需要通过测试来证明,因为这不是一个职业的标准。难道你普通话说得不标准,就不是合格的中国人了?”他的观点是,不应该把语言当成工具,当成一种可以通过流水线标准化生产出来的东西。也有专家认为这虽然无关“是不是合格的中国人”,但用考试这种方式强调国人的“普通话”能力太硬性、太形式主义,这种方式无论出发点有多好,都不是真正复兴母语的最佳选择。

公众担忧:没事找事,弄个考试,劳民伤财

“汉语能力测试”来得相当突然,仿佛刚出现在大众视野内,就立马试点了。一位曾经参与过《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编写的专家告诉记者:推广普通话是国家语委的职能,调不调查,商不商量,征不征询大众或专家的意见,起到的“阻尼”作用甚是轻微。

但这项测试即将出台的消息还是在公众中引起了惊讶和质疑。“(这个考试)太刻板太形式化了,(母语)用得上用考试来规范吗?”“汉语四六级——给老外考就好了,我们的文化水平不需要通过考试的渠道,那会变质的!”“汉语水平测试的初衷,应该是引起全社会对母语的重视,可语言是通过文章与思想来彰显魅力的,汉语最重要的是汉语有文法上的美感,不是通过考试就能考出来的。”同时还有部分网友质疑该考试所带来报名费、教辅费等的“附加值”,称“映入眼帘的是呼之欲出的利益链”。

人们之所以反感这项测试,还因为逻辑上的想不通。华东理工大学一位大三学生小蕾说:“的确,‘汉语欧化’、‘网络词汇入侵’之类的现象在我国存在已久,这样看来汉语考试的实行似乎意义重大。但是说到底,这些都无法动摇扎根于国民心中的整个汉语文化体系。母语文化的逐渐缺失,真正还是源于现行教育制度的偏颇和‘考证’模式的独大。在考试经济的大背景下,试图用另一场考试去矫正某种意义上跑偏了的语文教学,其最有可能的结果也就是使其沦为功利工具。”已经有人描绘出了未来的商机:母语词汇基础班、母语考试强化班、母语考试冲刺、母语考试押题班……

“汉语能力测试”究竟是复兴母语的出路还是死路,也许会像网友皓月梧桐所描述的那样:“一老奶奶上公交车,说自己的‘老年证’忘记带了,60岁老人是免票的。老人拿出身份证显示1935年出生。售票员很不屑,没有‘老年证’就不是老人,快买票。以后会不会汉语说得再好也不行,没有证就不算会说话。”

考个证,证明自己会说话,你准备好了没有?

发表在栏目: 文化

文物鉴定这潭水到底有多深

人们更关注“鉴定专家”该由谁鉴定

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壶王”被专家质疑为赝品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在全民收藏时代,鉴宝节目满天飞,鉴定专家层出不穷,然而在收藏界,文物真假难辨、参与造假、卖鉴定证书等新闻也层出不穷。文物鉴定凭眼力和科技检测到底靠不靠得住?在收藏红火、造假猖獗的时代,文物鉴定这潭水到底有多深?

谁来鉴定“鉴定专家”

参与杭州“壶王”鉴定的四位专家,均出自文物系统,其中张浦生和李伯谦是业内权威,然而质疑者杨静荣也是故宫专家,文物鉴定“国家队”内部起纷争,反映出文物鉴定之难和公信力正在受到严峻挑战。

“国家队”尚且无法取得一致认识,而在社会上,各种文物鉴定培训班和鉴定机构如雨后春笋,一批批鉴定专家“新鲜出炉”。电视荧屏上,各路鉴定专家轮番登场,为捧着“宝贝”的藏家们掌眼。只是,不少“电视专家”只是在荧屏上风光,据称,他们中的不少人上了拍卖行的“黑名单”,经其鉴定的文物一律被拒收。

南京博物院古代艺术研究所张蔚星告诉记者,国家承认的鉴定专家基本只有三类:一是国家文物局主导的文物鉴定委员会,最为业界认可;二是文化部认证的鉴定专家;三是各省级或市级文物部门主导的鉴定委员会。法院和海关在办案时首先考虑这三类专家。按照现行法规,这些专家只对文博系统而不对社会和私人开展鉴定活动,因此各类鉴定活动和鉴宝节目,只能算是“群众文化活动”,出马的专家要么是来自权威机构“走穴”,要么就是天马行空的草根专家。

在文博界,关于鉴定乱象的各种故事也在流传:西部某省一位鉴定专家,自己写考证文章,将自己的一把颇有争议的青铜剑高价卖给博物馆;河南省一位知名专家,指导亲戚烧制仿古瓷器,而他则为买家开具鉴定证书;一位著名画家的专场拍卖会上出现大量赝品,画上均有其后人题跋,家属竟凭此赚钱……

《谁在收藏中国》作者吴树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称,在北京市场买“古董”,只要给3000块,鉴定证书随便开。他曾花几百元买了件仿品,竟顺利通过拍卖行鉴定,经过几个朋友哄抬,一只"元青花梅瓶"拍出了988万元“天价”,虽然是自卖自买,却使赝品有了辉煌的拍卖纪录。拍卖行要的是著录费和佣金,拍品越多、成交价越高,收入也越高,因此不惜知假拍假。他感慨:现在文物收藏这么热,可是谁来鉴定“鉴定专家”呢?

“眼学”靠不住,科学暂时也没辙

传统的文物鉴定,靠的是专家眼看手摸,凭感觉和经验,俗称“眼学”,然而花样翻新的造假手段,让专家们防不胜防。

每个门类的文物都有五花八门的造假手段。书画在装裱时,高手可以将一幅画揭成两层,或把小名家的款割下,换成大名家的款;将活羊的腿割开,塞进普通玉石缝合好,几年后取出,浸血的玉石可以冒充鸡血石;红木家具做旧,将其扔进粪池,过几年冒充明清家具;青铜器则用酸梅汁泡、用酸碱液煮黑,再粘上古代青铜器的铜锈……在景德镇,元明清瓷器高仿已达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北京一位泰斗级瓷器专家到那里考察后,再也不肯为别人作鉴定。

“眼学”靠不住了,科学检测又如何?热释光、化学成分分析、中子测试等科学检测手段这些年纷纷上马,然而科技并非万能,如果用古代的纸墨仿制书画,仪器就无从辨别。即使其他门类的文物,高仿者也很快找到了应付科技检测的门道。

江苏省古陶瓷研究会会长李绍斌说,陶瓷照X光一秒钟就可以“变老”100年,很容易骗过热释光检测,通过这种检测,曾经测出一高仿唐三彩距今3000年的笑话。化学成分分析也不灵验了,景德镇明清瓷器釉的配方已被现代科技破解,在景德镇,你可以买现成的明代成化年或清朝康熙年的釉料,再在古代窑址取土烧制,做出的瓷器,其化学成分和古瓷完全相同。

吴树告诉记者,湖南出土的一件陶器,在中科院检测的年代是距今8000-10000年,然而送到牛津大学检测时却变成了几万年前,原因是该陶器在国内检测时受到了辐射。显然,“一次性”的科技检测结果很难进行验证,也就不大可靠。科技检测更大的难题在于缺乏一个完整的数据库,如果不为各类文物建立数据库,确立检测标准,就像没有指纹库,就无法进行指纹检测一样。

鉴定界急需建立诚信体系

文物鉴定之乱,源自全民收藏虚火太旺;而文物鉴定之乱,又为全民收藏火上浇油,甚至误导大众收藏理念。艺术品暴利催生了全民淘宝运动。据估算,全国搞收藏的人数达到8000万至1亿,然而绝大多数人并不是尊重文化,而是把收藏当作投资,穷人希望一夜暴富,富人希望财富保值增值,有的古董甚至成为“雅贿”之物。这样的“收藏运动”,本质上是打着文化幌子的财富游戏,用文物垂钓金钱,用金钱丈量文化,这种心态必然会折射到鉴定界。

连续多年调查文物市场的吴树认为,95%的藏家收藏了95%的赝品,鉴定专家和赝品同样泛滥,这是个极大的讽刺。他说:“这么多人搞收藏,文物哪里来?无非就是真的或假的出土文物。根据法律规定,地下文物属国家所有,卖真的出土文物就违法;如果是假的,卖赝品属于商业欺诈,也犯法。整个行业都在打法律的擦边球。”

解决鉴定之乱,出路在于构建鉴定行业的诚信体系。当前文物鉴定无门槛、无标准、无责任的状态,病根在法律缺失和政府监管缺失。包括鉴定环节在内的民间文物流通,处于法律的空白地带,发生纠纷、打官司都找不到相应的法律依据,众多的古玩市场、鉴定机构只有工商执照,游离在文物部门监管之外。专家建议,文物鉴定应该像医生和教师一样,建立专业资质认证体系,改变现在谁都可以自封“鉴定专家”的现状。

在发达国家,被证明恶意鉴定并给交易双方造成损失的,鉴定师会被取消资质,终身不得再进入这个领域,而中国赝品成灾、证书泛滥,却从没有鉴定专家被问责,更有一些道德堕落的所谓专家,亲自参与了制假售假活动。因此呼吁建立行业的退出机制和黑名单制,对那些被多次证明缺乏鉴定能力并恶意扰乱市场的专家,必须摘下他们头上的“光环”。

发表在栏目: 文化
第 4 页,共 1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