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周四, 07 4月 2011 20:14

火星上首次发现泥火山


环绕火星运转的探测器在行星赤道附近的一个古老的火山口中发现了数百座高地——其中的一些山丘方圆500多米,高几十米。
在4月15日即将出版的《地球与行星科学快报》中,研究人员给出理由,认为这些神秘的特征(大图中蓝色标记所示)是一些泥火山。
首先,近乎圆形的土丘并非由火山熔岩所构成,这是因为附近没有火山灰或火山岩浆的沉积物。
事实上,这些土丘所包含的岩石以及其他大块物质显然是从沉积物的下层——大约200米到500米厚(大图中黄绿色标记所示)——中剥离出来的。
其次,在90千米宽的Firsoff火山口(小图所示)中的大多数土丘被发现位于火山口边缘内部的斜坡上,并且它们可能是当泥浆在高压下从这里的裂缝网络渗透到地表时形成的——这颗红色的星球在更加温暖和潮湿的阶段很可能形成这样的高压。
尽管也有其他的火星研究团队曾宣称在别处找到了泥火山,但研究人员表示,新的发现是土丘与下层沉积物的第一个具有决定性的联系材料。(来源:科学时报 群芳)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核心提示:5日,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画像展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开幕,30位幸存者的画像跃然墙上,每张画像右边是纪念馆馆长朱成山的20行小诗,再现了每位幸存者的血泪经历。

 4月5日,参观者观看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素描画像。

幸存者夏淑琴老人看自己的画像。宋峤 摄

幸存者画像是南京艺术学院画家张玉彪教授创作的。此前,他曾经根据幸存者记忆的特征,参照亲人们的基本脸型,创作出33幅遇难者遗像,后来被纪念馆收藏。去年下半年,受纪念馆的委托,张玉彪为幸存者作画,为了更加形象逼真,还原幸存者历经磨难展现的心境,他历时8个月,收集资料,走访幸存者,终于在清明节前完成了这些作品。

李秀英、夏淑琴、程云、吴秀兰、常志强、穆喜福和李世珍夫妇……参观者们从30幅画作前慢慢走过,默念着这些世人熟悉的名字,表情凝重。朱成山为每一张幸存者画像配了20行散文诗,描述了幸存者的受害经历,把参观者的思绪拉回那个时空。  

“画得很像,你看,就是我现在的样子。”91岁的幸存者,抗战老兵程云凝望着画像说。昨天,有10多位幸存者来到纪念馆,端详着画像,追索着记忆。令人唏嘘的是,也有12位画像上的幸存者已经故去,包括当年奋力反抗日军暴行的李秀英老人,以及本文开头中的陈德贵老人,《拉贝日记》中提到的、曾住在拉贝家躲过灾难的穆喜福老人。

朱成山告诉记者,这些年,随着年龄不断增大,不少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相继离开人世。截至目前,已知健在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仅剩300多人。这些幸存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是当年战争的受害者,也是那段历史的见证人。

“举办幸存者画像展览,旨在通过创新一种历史证人的表达方式,向世人传播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史实,供世人纪念。”朱成山说,他们还将选取70位幸存者进行画像,以使幸存者的画像达到100幅。据悉,这次展览将持续到7月4日结束。  

幸存者程云老人站在自己的画像前。

江东门纪念馆馆长朱成山为幸存者陈德贵配的诗

“您的名字叫大屠杀幸存者陈德贵

1937年冬日军侵占古城南京

大批难民

跑到下关‘和记洋行’避难

您当年只有十五岁呀

被日军搜捕出来

押到江边的煤炭港

关在一间挤满了人的大仓库内

次日分批赶出屠杀在河汊旁

您站在水里灵机一动

在鬼子枪响之时扎入水里……”

发表在栏目: 文化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近日发布了2011年度“网络时代的科技论文快速共享研究”专项研究课题申报指南。有关事项如下: 
一、项目类别
本次专题共设12个研究方向,各申请单位可根据《网络时代的科技论文快速共享研究项目指南(2011)》结合自身专长自由拟题申报,每个项目的申请经费以8万元为限。
二、申请要求
1.申请单位限全国普通高等本科院校。
2.每个申请者只能申请一个项目,课题组参加人员不能同时参加两个以上项目的申请。
3.研究周期为一年。
三、申请办法
各高校可通过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网站(www.paper.edu.cn)和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网站(www.cutech.edu.cn)下载申请书模版,并于2011年4月28日前将申请书电子版发送至 该E-mail地址已受到防止垃圾邮件机器人的保护,您必须启用浏览器的Java Script才能看到。 ,同时,将申请书原件一份报至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过期不予受理。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考古学家已经在危地马拉发现迄今为止最古老的玛雅统治者的陵墓,这座古墓可以上溯到公元前350年。


遗骸旁边有7件陶制容器、罐子和盘子,以及刻着杰斯特神像(中)的香炉。


杰斯特神像的样子。


这座古墓是在K'o玛雅遗址发现的,这里现在是危地马拉的霍穆尔。

  新浪科技讯 据国外媒体报道,最近考古学家在危地马拉发现一座可以上溯到公元前350年的玛雅王室古墓,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玛雅统治者的陵墓。

  考古学家在骸骨旁边发现一个刻着“杰斯特(Jester)神”图案的香炉,这种图案是玛雅王室的象征,他们据此断定这具遗体生前是位玛雅统治者。这具骸骨是在危地马拉东北部的霍穆尔(Holmul)发现的,这座古墓位于一个有钱人家的住宅下,考古学家认为,墓室的主人是一名50出头的男性,去世时健康状况良好。他们在这具骸骨旁边发现7件陶制容器、罐子和盘子,以及那个香炉。

  堪萨斯大学的约翰·托马斯科说:“我们已经发现更加古老的玛雅古墓,但是它们里面并没有象征王室的物品。我们在这座建筑物的地面上进行挖掘,最终发现一个石盖。”考古学家打开这个石盖,在它下面发现一个直径大约是16英寸(40.64厘米)的地道,地道的大小仅够一个人通过。地道通往一个被称作“楚尔坦(chultan)”的墓室,那具遗体就埋在这里。托马斯科说:“我们从地道爬进去,通过手电筒发出的光发现那具遗体。我认为我们发现的是最古老的玛雅王室陵墓。我们已经发现最早的杰斯特神头像。”

  德克萨斯大学的考古学家迈克尔·卡拉格汉对那7件陶器进行了分析。4日他在加利福尼亚州萨克拉曼多举行的美国考古学会会议上介绍了这一研究成果,他表示,这些陶制容器显然来自大约公元前350年,此时玛雅制陶业开始采用红色。科学家在实验室里对一个骨骼样本进行放射性碳年代测定,最终确定它与那些陶器来自同一时代。

  卡拉格汉博士说:“目前面临的问题是确定这具遗体的年龄。”该科研组希望,通过在当地的更多住宅下面进行挖掘,能够发现更多玛雅王室陵墓。以前知道的最早的玛雅王室古墓可以上溯到公元前100年,2005年考古学家在圣巴尔托罗获得这一发现。(秋凌)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沙丁鱼群伪装成一只海豚

  菲律宾宿务岛(Cebu)的一个庞大沙丁鱼群伪装成一只80英尺(约24米)海豚的模样穿梭海中,以逃避捕食者的威胁。

  来自菲律宾东内格罗斯省29岁的摄影师史蒂夫·德·尼夫(SteveDeNeef)在水下拍摄到了鱼群们“伪装”的精彩画面。

  史蒂夫称,鱼群从海面开始进行排列,然后整体向水下游动了30米,这个鱼群由成千上万只沙丁鱼组成,如果有幸进入他们中间,你会发现数量众多的他们连光线都遮蔽了。

  众所周知,鱼群会本能地选择群体活动以降低单独个体的被害可能,但像这样伪装成一条大鱼集体行动还是很少见的,史蒂夫表示。

  这样的排列能使鱼群更好地发现捕食者,史蒂夫说,但如果能模仿更大的鱼也许会更让沙丁鱼们受益。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妈妈不断舔着小家伙

  科学网讯 北京时间4月6日消息,近日,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动物园26年来首次迎来了一只小长颈鹿的降生,虽然它还没有起名字,性别也不明显,但毫不影响其成为动物园的超人气新星。


刚刚出生的小长颈鹿露出“笑脸”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辛辛那提动物园执行理事塞恩-梅纳德说:“新生命降生是一件令人敬畏的事,大自然有一套非凡的体系。即便是小老鼠诞生也是如此,当你见到一个约1.83米高的宝贝从妈妈肚子里生出来,一定会觉得这真是不可思议的事情,这真是让人兴奋的一天。”


爸爸和妈妈一起呵护着刚出生不久的小宝宝

  小家伙的妈妈泰萨重约820千克,从当地时间上周六早上5点左右就变得焦躁起来。不久动物园志愿者就发现小长颈鹿的脚已经从妈妈肚子里伸出来,于是急忙联系工作人员。四个小时后泰萨顺利生产。小家伙花了20分钟站立起来,不久后游人们就可以一睹小家伙的风采。

  虽然长颈鹿生宝宝并不稀奇,但对辛辛那提动物园来说,上次有长颈鹿宝宝降生到该动物园还要追溯到1985年。此前共有10只小长颈鹿诞生,最早一只生于1889年,标志着辛辛那提动物园成为整个西半球首个人工饲养条件下繁育长颈鹿的动物园。


出生后不久小长颈鹿就站立起来

  从它刚一诞生,人们已经开始就名字问题有各种提议。由于动物园里还有植物园,有人建议命名为“四月”或者“郁金香”。动物园管理人员表示他们可能会举办为小长颈鹿命名的庆祝仪式。

  (蒙斯)

发表在栏目: 自然


这只直立张望的豹子犹如正在站岗的猫鼬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4月6日消息,一名旅行向导发现了这个极为罕见的景象,这只大猫正在追踪疣猪,当猎物消失在一些长势茂密的草丛中时,它被迫直立起身子观察远处,就如同一只正在站岗的猫鼬。

  据国外媒体报道,这只花豹每隔一会儿就会用后腿站立起来,跟踪张望它美味的猎物的动态。这种奇特的景象被27岁的莱特斯基列-卡莫克洛(Letsogile Kamogelo)在非洲博茨瓦纳的一处野生动物保护区营地附近拍摄下来。卡莫克洛先生是一名野生动物旅游向导,但即便连对野生动物见多识广的他也表示从来没有见过豹子这样的奇特行为。


一个猫鼬的标准站姿

  “这只豹当时正在追踪一只疣猪,它刻意与疣猪之间保持了一个合适的距离,不过当猎物走到一些生长的较高的草丛中时显然无法观察到,这只豹子只得尝试用后腿直立的方式来张望。”卡莫克洛说,“不过这种动作显然不是豹子习惯的姿势,它每次最多只能支撑45秒到一分钟左右。”

  卡莫克洛补充道:“豹子动作看起来小心翼翼,它当然不想让自己摔个四脚朝天。这是一个很不寻常的行为,我之前从来没有听到或看到过类似的报道。我认为这种情况主要是受到了地形因素的影响,这只动物灵活的对环境变化做出了反应来适应捕猎需要。”
 

  猎豹百科:

  猎豹(学名:Acinonyx jubatus),又称印度豹,是猫科动物的一种,也是猎豹属下唯一的物种,现在主要分布在非洲与西亚。同其它猫科动物不同,猎豹依靠速度来捕猎,而非偷袭或群体攻击。猎豹是陆上奔跑最快的动物,全速奔驰的猎豹,时速可以超过110公里,相当于百米世界冠军的三倍快。猎豹不仅是陆地上速度最快的动物,也是猫科动物成员中历史最久,最独特和特异化的品种。

  (科学网-kexue.com 大平)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民党副主席张昭雄(左一)

新民党副主席张昭雄祭祖上香

核心提示:惠风和煦,万物复萌。河洛浩浩,溱洧清清。豫州亿众,意气腾腾。小康既现,黾勉攀登……2011年4月5日上午,在新郑市黄帝故里景区,人头攒动,接踵摩肩,来自海内外的华夏儿女欢聚于此,共同祭拜中原祖先黄帝,就此将对祖国更繁荣昌盛的期待、对生活富足的愿望、对和谐生活的愿景表达。庆典由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主持,河南省委副主席叶冬松出席,亲民党副主席张昭雄也出席典礼。李谷一、金铁霖、胡松华等老艺术家共同在许愿树祈福。

2011年4月5日上午,亲民党副主席张昭雄出席了黄帝故里祭祖大典。在进入大典会场之前接受凤凰网采访时表示,他对本次黄帝故里拜祭大典的期待,和对两岸情感一统的期待。他说,他期待华夏能够一统,他提到2005年宋楚瑜曾来访大陆,曾说过炎黄子孙不忘本,两岸相处一家亲。

“今年我陆陆续续看到更多台湾人加入这个大典。”张昭雄说。从前台湾寻根于福建,现在则寻找到了河洛文化。典礼的意义非常深刻,它的意义不仅在于两岸,还在于中国子孙要团结一致,它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能贡献力量。“这6年期间,每一年河南都花费了很大的力量办这个大典。”张昭雄表达了对大典组织的赞扬。(凤凰网文化 陈书娣)

发表在栏目: 文化
约旦古籍发现疑似最早耶稣肖像 或信徒所绘(图)
    在约旦出土的古籍可能有2000多年历史,其中一本古籍中有一幅男子肖像,可能是迄今发现的最早耶稣肖像。
在约旦出土的古籍。

  中新网4月4日电 据台湾《联合晚报》4日报道,考古学家相信,在约旦发现的古籍中有一幅肖像,可能是目前所发现的最早耶稣基督像,可能是耶稣基督被钉上十字架不久后、出自信徒之手,甚至可能是耶稣在世时,出于认识他的人之手。

  由于洪水冲刷,在2005至07年间让约旦一处洞穴的两间密室曝光,密室中藏有约70册古籍、金属板和滚动条,这些古籍由15页左右的铅制书页组成、以铅环串起,尺寸比信用卡略小。

  其中一本铅书中含有一幅年轻男子的头像,这名男子蓄胡、戴荆棘头冠,考古学家相信这可能是耶稣像,是历来最重要的基督教考古发现。

  这些古籍为基督教文物的一项佐证是,其中一块金属板似乎是圣城耶路撒冷的地图,城墙外标示有十字架,并有希伯来古文“以色列救世主”的字样。

  古籍出土地点在俯瞰以色列加利利海的山丘,该处毗邻耶稣常活动的加利利,邻近以色列、约旦和叙利亚的戈兰高地交会处,距拥以色列宗教圣地哈马特加德尔不到4.8公里。这个洞穴距离发现著名“死海古卷”(Dead Sea Scroll)的昆兰不到160公里。

  约旦古文物部长阿塞德相信,这些古籍出自耶稣信徒之手,时间在他被钉上十字架后不久,历史价值也许更胜死海古卷。

  据报道,含有耶稣像的古籍目前在阿拉伯游牧民族贝都因族卡车司机赛达手中,他宣称是传家宝,不肯出售。但约旦当局相信他是向走私商购得,希望把文物追回。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开栏语:马克思《资本论》中,只提到过一位中国人;《资本论》在近百年的翻译和传播中,却有多位学者苦苦考证这唯一的中国人究竟是谁?他怎样走进万里之外的马克思的视野?有趣的是,其中多位学者又都与广州中山大学有着不解之缘……

巴拉第

德文版《资本论》

1   ●万卯寅?王猛殷?王茂荫?

现行中译本《资本论》第1卷第3章谈“货币或商品流通”时,在注释[83]说:“清朝户部右侍郎王茂荫向天子上了一个奏折,主张暗将官票宝钞改为可兑现的钞票。在1854年4月的大臣审议报告中,他受到严厉申斥。他是否因此受到笞刑,不得而知。”

这里的“王茂荫”,就是《资本论》中提到的唯一的中国人。但《资本论》早期的翻译过程中,“王茂荫”是屡经折腾,才被“验明正身”的。

《资本论》第1卷德文版于1867年问世。1930年,陈启修根据德文版并参照日文版翻译的《资本论》时,将原文“Wan-mao-in”译为“万卯寅”。陈启修对这个译名并无把握,所以在万卯寅名字之后再做了一条说明:我曾托友人到清史馆查此人的原名,现在还无结果,这里姑译为“万卯寅”,等将来查明时再改正罢。日译本译成“王猛殷”或“王孟尹”,那当然是因为日本人不知道中国人的罗马字拼音法的缘故,却也未免差得太远了。

这是已知最早的《资本论》中译本(上海昆仑书店出版)。在此之前,第一个提到《资本论》的中国人是蔡尔康(1899年),第一个介绍《资本论》的是朱执信(1906年),第一个翻译《资本论》片断的是费天觉(1920年)。

发表在栏目: 文化
第 72 页,共 11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