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画面细节丰富,阴影处细线出自左撇子画家手笔;牛皮纸经碳同位素确定,所处年代为1440-1650年画面细节丰富,阴影处细线出自左撇子画家手笔;牛皮纸经碳同位素确定,所处年代为1440-1650年
《美丽公主》多光谱扫描图呈现出比安卡·斯福尔扎画像最初的色彩,是用彩色粉笔盒墨水描绘在牛皮纸上。画像现在的样貌是经过修复的  《美丽公主》多光谱扫描图呈现出比安卡·斯福尔扎画像最初的色彩,是用彩色粉笔盒墨水描绘在牛皮纸上。画像现在的样貌是经过修复的
《抱银鼠的女子》,作于约1488-1490年《抱银鼠的女子》,作于约1488-1490年
《吉内薇拉·班琪》,作于约1487年《吉内薇拉·班琪》,作于约1487年
《蒙娜丽莎》,作于1503年-1510年《蒙娜丽莎》,作于1503年-1510年

  1998年1月30日,比安卡·斯福尔扎首次在艺术界登台亮相时,并未引来太多关注。当时,对纽约佳士得拍卖场上的观众来说,她只是画框里的一张美丽脸庞。那时无人知晓她的芳名,创作肖像的画家来历也不得而知。拍卖名单里把这幅画在牛皮纸上的粉笔墨水画描述为19世纪初借用了文艺复兴风格的德国作品。一位名叫凯特·甘兹的纽约艺术品卖家以21850美元的价钱将其买下。

  将近十年之内,这一价钱都没有改变,直到有一天,一位名叫彼得·西尔弗曼的加拿大收藏家在甘兹的画廊里看见比安卡的侧面像,并立即将其买下。他想,这可能真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呢。甘兹自己也曾提到列奥纳多·达·芬奇这个充满魔力的名字,称这幅画的作者受到了他的影响。西尔弗曼开始想,假如这幅画真是大师达·芬奇的手笔呢?

  某人走进一家画廊买了幅画,然后发现这幅画是此前未知的达·芬奇名作,价值上亿美元——这样的故事听来纯属都市神话。发现达·芬奇作品的几率实在是低之又低。西尔弗曼买画之时,距离上一次鉴定出达·芬奇名作真迹已有75年。没有史据表明《蒙娜丽莎》的作者曾在牛皮纸上呈现大作,也没有这幅画的复制品流传于世,草稿也没被人发现过。如果这幅画确实是达·芬奇真迹,那么这500年的时间里它藏在何处呢?

  西尔弗曼将比安卡画像的数码图像经电子邮件发给了马丁·肯普,肯普是牛津大学艺术史专业名誉教授,同时也是享有盛名的达芬·奇研究专家,他经常收到人们发来的照片,有时候一周两回,这些人坚信自己发现了新的达·芬奇大作,肯普把他们称为“达·芬奇狂人”。“我的第一反应就是,不是真迹!”肯普告诉我。但是画像里年轻女子面孔中透露出的“栩栩如生之气”吸引了他,让他想要仔细看看这幅画,于是他乘飞机前往苏黎世,因为西尔弗曼把画像收藏在此地的一座地窖中。画幅是330mm×239mm,比A4纸稍大。“看到它的那一刻,”肯普说,“我浑身一颤,隐隐感到这不是凡常之物。”

  这最初的惊颤驱使肯普展开调查。巴黎吕米埃科技公司的帕斯卡尔·科特制作出高分辨率的多光谱扫描图,在他的帮助下,肯普得以对画像进行分层研究,从最初的笔触到后来的修复分别进行审视。随着肯普用他的行家眼光对画像进行的观察逐渐深入,他发现的达·芬奇手笔痕迹也逐渐增多——头发在绑发带下聚拢的方式、色彩的过渡、精确的线条等。阴影部分呈现出独特的左撇子笔触,正与达·芬奇相符。画中人神情安详却若有所思,有份超越年龄的成熟,正传达出达·芬奇一句格言的真义:肖像画应当展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肯普还需证明画像诞生于达·芬奇在世期间(1452~1519年),且其历史坐标与画家生平经历相符。画纸可能是用小牛皮制作,碳同位素测定显示其年代处于1440~1650年之间。服饰研究表明画中人来自15世纪90年代的米兰宫廷,当时流行将头发束成精美发辫。达·芬奇于该时期生活在米兰,靠为宫廷成员画像赚取工钱。画像边缘的装订痕迹暗示着它可能取自书本,书或许是为纪念宫廷婚礼而著。

  肯普在调查过程中获得的线索指向一个名字——比安卡·斯福尔扎,她是米兰公爵的私生女,1496年嫁给米兰军队指挥官加莱亚佐·圣塞韦里诺,而圣塞韦里诺同时也是达·芬奇的一名赞助人。画像中的比安卡当时十三四岁,不幸的是,几个月以后她便离开人世,很可能死于宫外孕,对年轻的宫廷新娘来说,这种命运不算新奇。肯普将画像命名为《La Bella Principessa》——“美丽公主”之意。

  2010年,肯普和科特在一本书中公布了他们的发现,几位有名望的达·芬奇研究专家表示认同,其他人则持怀疑态度。据称,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分管绘画的负责人卡门·班巴奇的评价是,这幅画“看着就不像达芬奇手笔”。另有一位学者认为画像太过“甜美”。于是,人们开始怀疑这幅作品可能是一件高品质的赝品。疑点主要集中在画像如何得以突然之间有如神迹般出现,它是从哪里而来?

  肯普无从得知。随后,仿佛有神灵暗中相助一般,他收到南佛罗里达大学艺术史专业名誉教授D.R。爱德华·赖特的来信。赖特教授与肯普素未谋面,但他一直关注这场舆论纠纷,他建议肯普可以去华沙的波兰国家图书馆寻找答案,答案可能藏在一部叫做《斯福尔扎家族纪事》的书里。赖特是文艺复兴时期图像学方面的专家,他将该书描述为对比安卡·斯福尔扎婚礼进行记录的精装本纪念性书籍,而婚礼正是邀请达·芬奇前来作画的恰当场合。

  在国家地理学会资金赞助下,肯普和科特前往华沙。科特用微距摄影技术揭示出,《斯福尔扎家族纪事》中缺失了一页,而该页所处的位置本应是一张肖像画。他们把比安卡肖像画的复制品放入打开的书本,结果拼合得天衣无缝。对肯普来说,这就是盖棺定论的证据了:“《美丽公主》是达·芬奇为特定场合所作的一次性作品,后来进入书本,登上书架。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艺术韵味:美国宇航局的洋流模型看起来很像梵高的名画《星夜》。艺术韵味:美国宇航局的洋流模型看起来很像梵高的名画《星夜》。
风平浪静:美国宇航局制作这个模型,只是出于“本能经验”。风平浪静:美国宇航局制作这个模型,只是出于“本能经验”。
汪洋大海:“永恒洋流”模型描绘了2006到2007年间出现的洋流情况。汪洋大海:“永恒洋流”模型描绘了2006到2007年间出现的洋流情况。
深受喜爱的画作:梵高的《星夜》。深受喜爱的画作:梵高的《星夜》。

  北京时间3月29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星夜》是荷兰画家文森特-梵高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展示的星星就像是一个个巨大的白色漩涡。但不管这位后印象派画家画得多么出色,都不如自然之母“画”得好。

  美国宇航局用可视化技术将全球海洋表层洋流的图像呈现出来,出人意料的是,它们看起来很像这幅梵高在1889年创作的名画。美国宇航局通过可视化技术制作了一个计算模型,名为“估算海洋循环与气候第二阶段”。这个模型是根据2005年6月到2007年12月间洋流运动情况制作出来的。

  美国宇航局说:“估算海洋循环与气候第二阶段是全球海洋与海冰的高分辨率模型。我们试图用日益准确的分辨率模拟海洋和海冰的运动情况,从而分析输送海洋热度和碳的海洋涡流以及其他狭窄的洋流。这个模型模拟了各种深度的海洋流动,但这种可视化技术只适合于表现海洋表层的流动情况。制作估算海洋循环与气候第二阶段模型,只是出于一种简单的本能经验。”(秋凌)

发表在栏目: 自然

2012年2月4日,赵本山家乡艺术团“东北二人转大型综艺晚会”在南通举行。图为艺术团演员在表演手帕绝活。

1990年赵本山第一次上春晚,二人转从此火了起来;2009年春晚“小沈阳”一夜成名,又为二人转添了一把柴。如今在全国,不仅有赵本山开的“刘老根大舞台”,由梨园剧场、工人俱乐部、军人电影院等“转行”的二人转剧场,还有一些走南闯北东拼西凑的二人转草台班子。

如何看待二人转红遍大江南北这一现象,如何规范引导这一娱乐产业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把二人转这门艺术打造成“百年老店”?辽宁社会科学院民俗所所长曲彦斌给出的药方是:坚持通俗、切忌庸俗、坚决抵制低俗。

要通俗、忌庸俗、不要低俗

曲彦斌认为,二人转这种乡土艺术的红火是“新娱乐经济时代”的必然,是在文化娱乐消费市场这个“无形杠杆”调控之下的产物。无论社会各界如何评说和接受与否,这种现象以及相关的文化产业都已成为“新娱乐经济时代”的重要文化产业形态。

“然而,二人转这门艺术今后要获得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接受文明规范,就得坚守要通俗、忌庸俗、不要低俗这个健康、文明的文化底线。否则,无论今夜星光如何灿烂,也只能是昙花一现。”曲彦斌分析说,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文化经典,无不走过通俗化的历程,都抹不去通俗化的“草根”胎迹。中国的《诗经》、《乐府》,国外的许多著名史诗,莫不如此。因而,莫怕人家说“通俗”,通俗并不丑恶,丑恶的是庸俗、低俗和恶搞。

曲彦斌说,传统二人转舞台在民间,难免有“荤口”和粗口,一旦登上“大雅之堂”,就应在不失其艺术本质的前提下有所规范。要允许其在“摸着石头过河”中“跑偏”,更要在实践中培养其自我“纠偏”的自觉性和能力。应时刻切记“娱乐经济时代”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的是“文明的娱乐经济”。

要多出经典通俗作品

曲彦斌认为,文化是多元的,提倡“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相信作为主导的“雅文化”、“精英文化”自有其不可动摇的主导地位,近年来的“国学热”已经显示了这种文化的自我调整机制和公众的文化自觉。社会的和谐,需要各种层面文化及其需求的和谐。通俗不是庸俗、低俗,通俗的本质是大众化。无论哪个国度,大众化都与通俗化密不可分。提倡积极健康向上的通俗化,就会贴近大众,就会最大限度地赢得社会的广泛认同与回应。所以,把握舆论导向,引导、培养艺术作品、艺术家与受众文明规范的自觉性,让更多的通俗作品自觉地融入“主流文化”元素,这是一种积极的面对。

规范、提升演员们的自身素质

出于对二人转演员们自身素质的关注,应当采取必要的积极措施,为二人转演员顺畅地进入主流文化领域创造必要的条件。曲彦斌建议不妨采取诸如中国作协的“作家讲习所”,文联的“文学院”,电影学院的“明星班”,一些大学的“市长班”、“高管班”等方式,由地方党委或政府指定有关文化单位,采取MBA(工商管理硕士)类型兼具速成性质的办学模式,联合高校试办适宜民间艺术明星群体、领军人物的培训机构,为其专门设置课程,并为其开设文化创意、文化产业管理等实用课程,同时在“金鸡百花奖”、“山花奖”等相关大奖之外,为民间艺人量身设置一些奖项。

引导成功者珍视发展机遇、爱惜荣誉、反哺社会

少数休闲娱乐文化产业的领军人物,一朝成功便忘乎所以,不知自爱,或是“小富即安”不再创新进取,很快就走向了衰败,明星成为一瞬即逝的流星。曲彦斌认为,要通过适当的方式,让成功的民间艺人时刻清醒地懂得,根植于“草根文化”的民间艺术始终要保持本色,否则就会失去生存的根本和发展的可能,就难以可持续发展。特别不应与“高雅艺术”胡乱攀比,要保持艺术本身的受众基础,在符合自身艺术特点和市场需求定位的基础上谋求发展,回报社会、反哺社会,保持作为民间艺术应有的品位,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本报记者 毕玉才 特约记者 刘 勇)

发表在栏目: 文化
 
目前已知最古老的行星围绕它们的恒星运行的艺术概念图目前已知最古老的行星围绕它们的恒星运行的艺术概念图

  北京时间3月28日消息,据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科学家表示,他们发现的围绕一颗距离地球375光年的恒星运行的两颗巨大的行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外星世界。据估计,已经有128亿岁的主星及其两颗行星可能是在宇宙刚刚诞生时形成的,发生在宇宙大爆炸之后不超过10亿年。

  研究负责人约翰-塞蒂亚旺在德国海德尔堡马普天文研究所进行了这项研究,他说:“银河自己迄今还未完全形成。”在最近的一项研究期间,塞蒂亚旺及其同事发现有两颗行星围绕编号是HIP 11952的恒星运行的迹象。根据该科研组的计算结果可知,其中一颗行星几乎与木星一样大,它围绕轨道运行一周大约需要7天时间。另一颗行星的质量是木星的近3倍,围绕轨道运行一周需要9个半月。如果这些行星是在它们的主星形成很久以后才诞生的,那么它们可能比看起来更加年轻,然而该科研组表示,这种假设不太可能是真的。塞蒂亚旺说:“通常行星会在恒星形成后不久就诞生了。第二代行星也有可能会在一颗恒星死亡后形成,不过这种猜测仍具有争议性。”

  塞蒂亚旺及其同事利用径向速度技术发现这两颗古老的行星,天文学家通过该技术,会发现由围绕主星运行的世界产生的引力拖拽导致的一颗恒星的亮度出现的周期性变化。这一发现暗示,这颗行星有可能是在宇宙之初形成的,只是当时的恒星都是贫金属星(metal-poor stars),这个天文术语指的是缺少比氢和氦更重的元素的恒星。塞蒂亚旺表示,HIP 11952的“铁含量仅为我们的太阳的10%”。行星起源于这种恒星的想法与已被广泛接受的理论——增长模式(accretion model)背道而驰,后者认为重元素是行星形成所必不可少的。即使土星和木星等气体庞然大物也需要重元素才能成形,因为它们是在固体核心的基础上形成的。

  吸积理论迄今一直得到以下资料的支持:到目前为止发现的大部分存在行星的恒星都相对比较年轻,并拥有中到高等数量的金属。不过塞蒂亚旺表示,也许这里存在观测偏好。他说:“也许天文学家认为增长模式是正确的,因为行星猎人一直着眼的大都是年轻行星。为了验证这个问题,在(更古老的)贫金属星周围寻找行星非常有必要。”虽然最新发现的这两颗行星非常高寿,但是它们不太可能再活130亿年。塞蒂亚旺表示,这颗主星很快就会转变成一颗红巨星,这是像太阳一样的恒星的生命最后阶段。在这个阶段,该恒星的体积会增大,它有可能会吞噬掉附近的任何行星。这一最新研究成果发表在本周的在线杂志《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上。(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漫画:出国商演,为啥不行? 黄 卓 绘

赵本山与杨丽萍都是我国著名的艺术家,在抢救民间艺术、弘扬民族文化方面成就斐然。然而,在将各自的民间艺术带出国门、走向世界方面,赵本山较杨丽萍显然稍逊一筹。

2005年,杨丽萍将《云南映象》搬上了美国的艺术殿堂。2006年9月底,《云南映象》又踏上了远征欧洲的旅程,巡演历时4个多月,演出城市遍及10余个欧洲主要城市,演出近百场,并成功与欧洲最大的演出商签订了协议,每年有不少于20周的商业演出。时至今日,杨丽萍及其《云南映象》仍旧驰骋在世界各国的艺术舞台上。

2007年,赵本山带领二人转演出团体进入美国。最初,其在美国各大媒体得到追捧,但之后却传出了很多负面新闻,不是“票卖不出去需要华侨赞助”,就是“票价太高、内容低俗”,甚至还有媒体爆出其“被华人华侨起诉”等消息。虽然赵本山的美国之行真相如何说法不一,未有定论,但自此以后赵本山确实再未尝试海外商演。

笔者无意通过对两位艺术家的对比得出高低之分,只是想通过此类比较,为我国的文化贸易研究抛砖引玉,为我国的民族文化产品走出国门提供更多借鉴。笔者认为,美国之行,赵本山之所以不敌杨丽萍,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走出去的方式与渠道

杨丽萍在进入美国时,采取的是市场行为,以贸易方式与国内外经验丰富的成熟运营商合作,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并一举获得成功。《云南映象》作为拥有庞大团队的独创节目,其运作和推广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减小单方面风险,获得更大的收益,杨丽萍委托民间文化传媒公司派格太和全球文化传媒投资有限公司,与美国最大的演出推广系统和最大娱乐传媒公司明晰频道以及美国最大的剧院经纪同盟威廉·莫里斯经纪公司合作,采取“共同投入、收益分账”的形式,利用三方雄厚的实力和丰富的组织经验,迅速进入美国市场并获得成功。

赵本山的美国之行则令人莫衷一是,先是声称此次演出是“新春慰侨演出”,属于官方文化交流性质,后来的演出承办商又变成了美国爱德华公司和美国悦洋文化传播公司。而据报道,悦洋公司又想将演出转包出去,由于提出的承办要价是8万至9万美元,且要求保证所有随行的30余名演员每天饮食消费不低于50美元,住宿条件是不低于四星级的高级宾馆,纽约当地代理商皆望而却步。直到距离赵本山纽约演出还有10天时,悦洋公司才匆匆授权一个被称为“在纽约搞装修的包工头”的人负责赵本山在纽约演出的接待、票务、赞助等事宜。

营销手段与效果

在国际文化市场上,对于来自域外的陌生文化,好酒也怕巷子深。《云南映象》能够成功进入美国市场,科学的市场营销功不可没。在《云南映象》演出之前,明晰频道及威廉·莫里斯公司就策动几十家大媒体对杨丽萍之行做大量的预热报道,预先在当地的电台、电视台投放大量广告,并特别策划了一个“向杨丽萍授予城市钥匙”的活动,这些迎合美国人口味的“炒作”,把文化、政治、经济捆绑在一起,在当地观众中迅速掀起中国热,为扶摇直上的票房收入添薪加火。

赵本山的美国之旅靠的是其名气,由于演出性质、承办方的不确定性,造成赵本山的美国演出几乎没有动用有效的营销手段。据《青年周末》报道,由于观众“信不过”美国承办方对赵本山演出的宣传方式,也为赵本山招来“想在美国卖高价票”的恶名。

文化产品的内容和形式

《云南映象》是“一部没有用故事作为结构,却包容了所有故事内涵的大型原生态歌舞作品”。“《云南映象》不仅是欢乐的歌舞,它是一场感激的仪式,蕴涵着深刻的现代观念,这个观念就是对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不同生活方式的尊重。”歌舞剧侧重的是用肢体语言表达情感与主题,而这些人类共有的情怀也极易引起观众的共鸣。《云南映象》整台演出是连贯的,中间没有休息,每个节目前都有英文解说,因而在产品的生产与消费方面就减少了交流与接受的麻烦;另外,杨丽萍将《云南映象》在美国的演出名字改为《香格里拉》,不仅符合舞蹈所要展现的美丽、安宁的意境,同时具有中国色彩,还能够在美国人的心中产生认同感与亲切感。

赵本山的演出形式属于语言艺术,没有相同的文化背景与语言很难理解其中的含义,这增加了交流与沟通的难度,对于外国观众来说,即使现场增加同声传译,也难以达到心领神会的效果。虽然赵本山美国演出的主要受众是华侨,但他却忽略了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并没有将其在美国的演出内容做本土化的艺术处理,没有在演出内容和形式上下更多功夫,这导致其表演中一些对残疾人的模仿和搞笑噱头遭到指责;另外,赵本山的演出内容庞杂,除了二人转,还有绝活、才艺、老歌新唱、小品、歌曲以及舞蹈演出等,缺乏经典的品牌效应,难以引起演出商的青睐。

市场定位与受众

杨丽萍与国际顶尖文化演出商、承办商合作,将全球观众作为自己艺术的受众,以达到让《云南映像》走向世界的目的。此外,杨丽萍突出的是品牌,因此,即使没有她本人参演,其国际巡演的团队也一样能产生轰动效应。“美国人不认识谁是杨丽萍,他们的喝彩是为了云南,为了我们的民族艺术。”

相比而言,赵本山的美国之行目的不够明确,且受众仅局限于在美国的华人华侨,鲜有本土的美国人,在扩大我国民族文化影响力上效果有限,也直接导致了其后期在国外可持续发展的乏力与断裂。尤其赵本山的美国之行凭借的是本人的名气与影响,如果没有赵本山亲力亲为则会使吸引力大打折扣。

发表在栏目: 文化
X光扫描技术用来确定这幅油画下面覆盖着两名摔跤手肖像,据推测,是这位艺术家厌倦了先前的作品,于是在它上面又画了一幅新作品
X光扫描技术用来确定这幅油画下面覆盖着两名摔跤手肖像,据推测,是这位艺术家厌倦了先前的作品,于是在它上面又画了一幅新作品
梵高名为《牧场花地和玫瑰静物》的画作在被发现前,已经在荷兰一家博物馆悬挂了30多年,它一度被认为是出自另一位艺术家之手
梵高名为《牧场花地和玫瑰静物》的画作在被发现前,已经在荷兰一家博物馆悬挂了30多年,它一度被认为是出自另一位艺术家之手

  据国外媒体报道,艺术史学家通过侦查工作,已经发现梵高的一幅新油画。专家经过对一幅以前艺术家不详的作品进行X光扫描,获得这项重大发现。

  专家对这块画有《牧场花地和玫瑰静物(Still life with meadow flowers and roses)》的画布进行扫描,发现被它覆盖的是两名摔跤手的肖像。结合当时梵高在一所比利时艺术院校学习的信息,研究人员断定这是梵高的作品。X光扫描显示,两名摔跤手穿着束带。模特上身赤裸是1886年梵高在那学习的安特卫普学院定义的特征。这两名摔跤手被认为是梵高厌倦的绘画主题,于是他在上面画了其他图案。这幅作品目前被悬挂在荷兰库勒穆勒博物馆。

  专家表示,两名摔跤手代表了这位艺术家当时的作品,能为鉴定提供足够证据。库勒穆勒博物馆的馆长1974年购买了这幅作品,认为它是梵高的画作,但是很快它的起源就引起了人们的怀疑。2003年,专家称这块画布太大,内容太杂乱,因此认为它出自一位匿名艺术家之手。该画的签名位于与众不同的位置——画布的右上角,这与梵高的一贯风格不符。然而现在艺术史学家通过新X光扫描技术检查画布,已经证实这幅油画是这位荷兰印象派艺术家的作品。

  花草下方覆盖的静物是两名摔跤手的肖像,据推测是这名艺术家厌倦了先前的画作,于是在它上面画了其他东西。基于对当时梵高在比利时一所艺术院校学习的了解,研究人员认为此画是他的作品。5年前科学家也曾对画在100厘米长80厘米宽的一张画布上的这幅油画进行X光扫描,但当时仅发现模糊的摔跤手图案。最新的X光扫描显示出摔跤手更多的细节,还有画的笔触和颜料使用。这些都把矛头指向了梵高。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的资深研究人员路易斯-凡迪尔伯格表示,X光扫描让研究人员最终揭开了这个谜题。

  他说:“画上的所有片段依次排列。你能更清晰地看到摔跤手以及他们的面孔,他们都穿着束腰。”梵高写信给他的弟弟提奥,说他需要大画布、新笔和颜料。提奥于是给这位一贫如洗的艺术家买了这些东西,1周后梵高回信说,他非常开心的画了两个摔跤手。凡迪尔伯格表示,那幅摔跤手油画中的笔触和颜料与专家所知的梵高在安特卫普创作的作品中采用的一样。摔跤手肖像还帮助解释了为什么这幅花草静物会“异常茂盛”,因为梵高想用他的新作品完全掩盖那幅老作品。这项侦查工作在梵高博物馆发表的新刊物中进行了描写,题目是《库勒穆勒博物馆的花卉静物和一幅丢失的梵高在安特卫普创作的作品的复原》。(秋凌)


相关阅读

  神秘恐龙云现身伯明翰 与梵高《星夜》异曲同工

  梵高名作<向日葵>神秘色变 强力射线解谜题(图)

  组图-太空拍摄地球高清照 哥特兰岛像梵高作品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最新款变色瓷砖

最新款变色瓷砖

  据国外媒体报道,一种奇妙的瓷砖将使家中浴室变得更加漂亮,这种变色瓷砖是移动色彩公司的最新产品,可以调控浴室,使其成为一个千变万化的艺术作品。

  移动色彩公司的这款瓷砖通过响应环境温度,可使环境转变成动态、千变万化的空间,伴随着温度的逐渐升高,这种瓷砖色彩将缓慢地变化。

  这是一种玻璃瓷砖,其成份20-80%是可回收材料,伴随着逐渐加热,瓷砖色谱将渐变,无论是将瓷砖放入热水,用手掌接触,或者仅仅是升高室内温度,该瓷砖都会呈现壮观美丽的超色彩。

  虽然这种变色瓷砖看上去最适合在浴室和厨房中使用,这两个房间是室内温度变化最大的空间,除此之外,这种热敏感瓷砖还可用于多种用途。移动色彩公司表示,使用这种瓷砖可呈现出墙壁或者地板的艺术效果,甚至也可作为儿童书籍的创造性元素。(悠悠/编译)

  相关阅读

  美国医生发明眼球变色术 仅需20秒可将褐眼变蓝 

  组图-神奇木星随意变色 五彩斑斓令你真假难分 

  印度发现蚂蚁新物种 打破颜色常规竟可随意变色 

发表在栏目: 科学

中央美院油画系第一届研修班10名同学,近日联名发出公开信。27年前,他们在课堂上所画人体习作中的一幅,被署名徐悲鸿,冠以《人体蒋碧微女士》之名,以7280万元天价成功拍卖。

  学生习作成为大师徐悲鸿充满卖点的“遗作”。“悲鸿”先生的签名,其长子出示:此幅油画确系先父徐悲鸿真迹,拍卖行在作品说明中描述悲鸿先生和碧微女士的凄美情感和后者敢爱敢恨的孤寂人生,成就了其商业价值。而证明这仅是一幅“普通习作”的有力论据则是:同一时间、地点、场景,当中5名同学从不同角度所作的同题作品。

  经济高速发展,艺术市场风起云涌,我们没能涌现更多“有傲骨”的真“悲鸿”,却莫名拍卖出先生的著名假“作品”。资本的快速介入,使艺术品收藏成为继楼市、股市之后被看好的市场,启迪思想的人文精神,以及灵性内涵的体现与承载渐被遗忘。追逐高额回报,期待货币增值,肤浅躁动心态中,艺术偏离文化轨迹,成为资本竞逐对象。相对应的法律漏洞与监管缺位,“击鼓传花”式拍卖,只能以“丢手绢”的规则弥补,买家成为“霉家”。

  2008年,吴冠中先生对253万元拍出的《池塘》鉴定,亲笔写下“此画非我所作,系伪作”。 买家愤而告到法院,结果不但败诉,还要承担2万余元的诉讼费用。2010年,广州嘉德拍卖行以16万元拍出唐大禧画作《人民的苹果》,但作者随后指出该画是伪作。而著名画家韩美林则称自己拍卖过的作品很少,市面流传几乎都是赝品 。“拍假”、“假拍”、“钓鱼”、“做局”已经成了业内的公开秘密,在赚取高额利润的同时,也在用“失信”摧毁这个行业,监管中国艺术拍卖赝品“黑洞”迫在眉睫。

  在国外有过亲属鉴定的先例,相应的法律责任也与此紧密相关,亲属鉴定非常审慎与严谨。而我国《拍卖法》规定“拍卖人、委托人、在拍卖前声明不能保证拍卖标的真伪或者品质的,不承担瑕疵担保责任”。被称为是拍卖行的“免死金牌”。中国拍卖业协会作为行业的自律组织,只对拍卖师有管理权,没有对艺术品的行政监管职能。诸多主体责任的“黑洞”成为艺术品拍卖乱象根源。

  如果拍卖时,只要在法律上能够证明自己没有保证过拍品的真伪,就可以逃避惩戒,那么艺术品拍卖还会有更“高明”、更“技术”的“设局”诱惑买家,一味注重扮成真品的技巧,忽视作品真伪鉴定的责任,艺术市场泡沫会越吹越大,恶性循环。重新修订有利于艺术品市场发展的、专门规范文物鉴定和交易法规,兼顾各方利益,严惩卑劣的公然欺诈行为,规范健康有序的艺术品拍卖行业经济秩序至关重要。

  政府监管与行业建设要切实跟上艺术品市场的飞速发展。行业诚信、评估鉴定、监管体系等诸多空白点亟待充实。近日文化部根据各方意见起草了《艺术品市场管理条例》,旨在实现从拍卖交易、画廊经纪等有效监管,但是行政执法如何进行还需要拭目以待。而中拍协也出台了相关自律公约,但就在第二天夏季拍卖会上,拍出了韩美林自称是假画的作品。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资本的扩张本能与艺术价值的博弈还会提出更多的难题。走出一条艺术品市场的健康发展道路,使其真正成为文化生产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课题。

  在全民投资时代,淘金中国的收藏大户、比利时收藏家尤仑斯夫妇,带给我们成功启示是:关注年轻艺术家的创作与发展,形成自己的艺术判断准则,注重“收与藏”,而不是“炒与卖”,练就点石成金之手。只有纯净心灵,抛弃浮躁,才能拥有抵御赝品“黑洞”的神奇“金手指”。廖小言

发表在栏目: 文化

近期,艺术界一年一度的秋拍盛会正在预展和热身中,各大拍卖公司如苏富比、佳士得、中国嘉德、北京荣宝等都已推出重点主题或进行预展。这其中,中国当代艺术再次备受关注。2011年的春拍,中国当代艺术品迭创新纪录。尤其在苏富比春拍"尤伦斯专场"、"二十世纪中国艺术专场"中,中国当代艺术强劲复苏,很多作品拍出天价,有的大大超过了古典艺术作品。资本对艺术品的疯抢,令人惊叹。

中国当代艺术春拍中的抢眼表现,让各大拍卖公司对其秋拍仍然抱着高昂的信心,佳士得等都准备了中国当代艺术的拍卖专场。那么,颇有泡沫味道的中国当代艺术为何身价暴涨?究竟是谁绑架了艺术品市场?而中国当代艺术的艺术价值又怎样评判?在中国当代艺术收藏热的现象中,这些问题引人关注和思考。

为此,《法治周末》特地约访了近期回国讲学的艺术评论家段炼先生。段炼先后在纽约州立大学、威廉大学等美国高校任职,现为加拿大康科迪亚大学教授,旅居海外20多年,一直从事现代艺术理论和艺术史的研究。他虽身在海外,但对于中国当代艺术,却颇多关心。他对当代艺术商业性的分析和批评,几乎是一针见血;而对于陈丹青这样的画家,他将其比喻为"一条蚯蚓"。

段炼

中国当代艺术能够在西方具有一席之地,被他们写进艺术史,就是因为中国当代艺术被打上了政治标签,而不是因为中国当代艺术具有艺术价值。这个我们应该清楚。

法治周末特约记者朱航满

艺术市场,发疯了

《法治周末》:现在中国出现了当代艺术投资热,许多当代画家的画作屡屡被拍卖出高价,诸如刘小东,他的画作甚至比一些我们认为古代或现代的经典画作还要昂贵,这正常吗?

段炼:首先我可以说,这种现象肯定是不正常的。但是面对这种现象,你要看到两种情况:一种是那么高的价钱,画家实际上并没有得到钱,这点大家要很清楚;另一种是画家得到钱了,但是画家并没有得到那么多。也就是在整个艺术市场买卖操作的背后,是有另外一种力量存在,这种力量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画商。画商在那里操纵着整个市场,所以有刘小东的画拍出高价这样的事。

在当代,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刘小东都是很好的画家。他前两年有一张画《三峡新移民》,这幅画卖了近三千万元,刘小东实际上没有拿到那么多,拿大头的是背后操作这个事情的画商。而且好玩的是,这幅画的买主,是一个做餐饮业的北京商人。刘小东自己对这件事情的评价是,发疯了。就是说整个艺术市场发疯了。

那么就有人问这个餐饮业的老板,你花近三千万元买这幅画,究竟是要干什么呢?打算怎么处理呢?因为这个价钱顶天了,几乎没有升值空间了,怎么办?买家说:"我挂在餐厅里。"对于画家来说,近三千万元的画作,这个价钱就等于国宝了,而你挂在餐厅里等于完蛋了。

尤伦斯,耍了我们?

《法治周末》:今年四月份,尤伦斯美术馆拍卖了其在中国收藏的当代艺术作品,所有作品无一流拍,且不断刷新拍卖纪录,引发了人们对当代艺术的思考。你怎么评价尤伦斯的做法?

段炼:外国画商,通过低价购入中国当代艺术作品,经过几番炒作,炒到很高了之后,再把它们出手。尤伦斯美术馆就是这样。而最后接手的是中国人,中国那些发财的人,拿着钱,不知道该怎么处理,看见艺术投资可以赚钱就去投资艺术,但等他们接了手之后就出不去了。这是当前一个比较严重的情况。

尤伦斯在中国当代美术到了天价的时候,它突然宣布要撤退,中国当代美术界全都傻了。这个事情因为闹得太大,大家感觉似乎被人耍了。

最近我看到一个美术界的新闻,尤伦斯说它没有撤退,这个说法不过是一个策略而已。因为它撤退的时候,中国艺术已经被它炒到顶,赚不了钱了。现在,它把货全部抛出去之后,转移战场,到印度去如法炮制。

《法治周末》:这对于中国的艺术界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段炼:我们从尤伦斯的操作,再看刘小东那近三千万元的画,其实就是一个中国商人接了这个单。所以我们说,当代中国艺术的价值究竟是什么?

刘小东肯定是个好画家,他的画也是当代中国最有代表性的。但是三千万元,这个太荒唐了,刘小东自己都认为是发疯了。

但是出现这么几个之后,就会出现一个跟风效应。很多人都会跟着他们,觉得我也会发点财啊,我发不了三千万元的大财,发点小财吧,三百万元、三十万元也可以吧。所以这种心理,会引发整个当代中国美术的爆发。

其实,我们应该有一种金字塔眼光,走在金字塔顶端的,毕竟是少数,越到底层越多。底层的人不但卖不了高价,甚至生活都很困难,你到北京宋庄去看看,夸张一点说,那里的画家多如牛毛。每个画家的作品要想都卖一千万元,事实上是不可能的。宋庄大多数画家都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而且很多人生活得很窘迫。国外有些人,把他们称作饥饿艺术家。这个称呼也就告诉我们,靠艺术为生的人,毕竟是少数。

国内艺术界,分化得很厉害,做商业艺术的、做纯艺术的、做实用艺术的等各个方向都有。做纯艺术的,你如果在金字塔的底层,画卖不出去,可以说生存都很困难。

发表在栏目: 文化

陈丹青,中国画家,文艺评论家。祖籍广东台山,1953年出生于上海,1978年恢复高考时,以同等学历被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班录取。1980年,陈丹青以油画《西藏组画》一举成名,1982年赴纽约定居,1983年6月,陈丹青个人画展成为中国当代画家在美国举办的首个个展,之后,他在美国取得了属于一个艺术家应该有的几乎所有成就。

陈丹青,这位中国目前最受关注的艺术家、学者,在中国艺术界、文化界均有很高名气,然而,他却因频繁地出现在公众视线和发表大胆言论而引发讨论与关注。近日,陈丹青接受凤凰网《非常道》专访时表示,自己的生活完全被打乱,陷入人情沼泽难以自拔。

初到美国被震撼两三年

1982年,陈丹青以自由画家身份移居美国,在那呆了18年,刚到美国时,他很纠结。陈丹青说,那时出国的目的并不是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要成为世界艺术家,而是想去看原作,但他出去以后才知道,原来要面临那么多的问题,根本不只是原作的问题。陈丹青意识到,西方太庞大了。

后来,陈丹青看到了很多去美国的中国人,他们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办绿卡要买房子等,这些让陈丹青震撼了两三年。但是,陈丹青说他是一个生存能力很强的人,“农村生活我都能受得了,纽约没有我受不了的事儿。 ”

归国之后生活被打乱

2000年,陈丹青回国,后来的日子,陈丹青常常出现在公众视野中,有人质疑他被过度“消费”。但在王安忆的眼中,陈丹青却是一个生活很封闭的人,很难介入社会生活。陈丹青说,外界对他的评价刚好与王安忆的说法相反。“至少,我上媒体上太多了,这是我回国之后就一直被指责的地方,我不知道王安忆说我生活很封闭是什么意思。 ”陈丹青说,他的生活很简单,但最近十年有点被打乱,就是杂稿太多,以及接受各种采访,我一旦写了点东西,所有老朋友、新朋友都要我帮忙。“你知道,有朋友开个画展、出个书啊都要我来写,即使推掉十件或七件,还有三件要做,这是人情的沼泽地,陷进去就很难逃脱出来。 ”

大胆言论

我们最好的艺术作品在西方很普通

很多人都说陈丹青当年是在最牛的时候选择出国,但出去之后,他却发现,原来自己的作品是那么普通,早就过时了。陈丹青说,在美国,他最先学会接受自己的位置。他发现自己在前半段生命里做的事情放到一个更大的空间里,根本不算什么,所以不该夸大。

发表在栏目: 文化
第 6 页,共 1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