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新华网上海2月14日电(记者叶锋 屈凌燕 邓华宁)正在举行的江苏“两会”传出信息,该省“十二五”GDP增速目标确定为年均10%左右,比“十一五”时期下降3.5个百分点。此前,上海和浙江相继宣布“十二五”经济增长目标均为8%。

  在多年来动辄达到两位数增幅的发展过程中,这样的目标在全国各省市区中属于靠后。观察人士认为,在经历多年领跑之后,有中国经济“龙头”之称的长三角地区未来五年将整体进入相对“低速”的增长通道。

  国家发改委长三角区域规划综合组成员、上海社科院城市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郁鸿胜对记者表示,长三角降速发展,不是国家行政命令使然,而是传统发展模式在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遭遇瓶颈之后作出的战略抉择。

  区域面积仅占全国2%略多的长三角,贡献着中国五分之一以上的经济总量。但经历多年高速增长之后,其土地的投资密度、环境的承载能力等均已接近饱和;而且随着全球经济的高频波动,外向度过高也使该区域的制造业发展风险不断加大。

  分析人士认为,长三角各省市之所以不约而同在经济快车道上“踩刹车”,正是面对客观实际主动转型的结果。

  “江苏‘十二五’发展指标更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制定的过程更符合客观实际。”江苏省发改委主任毛伟明说。

  发展问题仍需靠发展来解决,但长三角经济高速发展中一些根本性的问题依然存在。

  在今年浙江省的“两会”上,省长吕祖善坦承,浙江经济发展中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素质性、体制性矛盾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过多依赖低端产业、过多依赖低成本劳动力、过多依赖资源环境消耗的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上海市市长韩正也在该市“两会”上表示,上海的发展动力正发生着一些深刻变化,“数量扩张型”的发展模式不可持续。

  郁鸿胜认为,宏观经济形势好的时候发展得最快,不好的时候就率先调整,这是长三角经济成熟度高的表现,“这与前两年受金融危机影响降低增速完全不同”。

  事实上,主动“转型”较早的上海,其GDP增幅已连续三年低于10%,上海还取消了对区县负责人的“GDP排名”考核。

  调整发展速度是对经济转型理性判断的结果。浙江省“十二五”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蓝蔚青说,“十二五”期间,全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将来自转型升级,“在一个相对较低的增长速度上,有利于集中精力抓转型升级”。

  在中国这一快速行进的经济列车上,8%、10%的增速实在不够起眼,但谋求“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长三角各省市,在“十二五”期间的发展目标仍是雄心勃勃。

  江苏省提出,未来五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比重达到40%;科技创新继续走在全国前列,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提高到2.5%。上海将使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比翼齐飞”,使服务经济比例达到65%的新高;浙江则有望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海洋经济大省”。

  相对于经济发展目标,两省一市在医疗、教育、住房等民生目标上则是有增无减,“扩大内需”也将进一步深化。

  “‘保八’既是底线,也是起点,如果浙江经济能从根本上进行转型升级,‘保八’并不困难。”浙江省社科院研究员杨建华说。

  郁鸿胜表示,长三角的经济转型发展可能需要二三十年时间。在此期间,一方面要严格执行制定的政策和规划,不断淘汰落后产能;另一方面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新的增长点,要防止传统发展模式复苏导致“报复性反弹”。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一轮满月的浪漫有时能够让多孔鹿角珊瑚(Acropora millepora,如上图)获益匪浅。
这种两毫米大小的珊瑚虫在南大洋形成了广阔的珊瑚礁,它们躲藏在自己的海洋堡垒中,并等待月亮从其通常的蓝色转变出红色的光晕。然后,它们会再多等一会儿。如果这种红晕在没有月光的日子里能够持续几天——这种情况仅仅发生在满月之后,这些海洋生物便会知道是时候进行一些重要的同步性行为了。它们会在20分钟内释放出成千上万的卵子和精子,以确保一些幼虫会在鹦嘴鱼和其他捕食者的口下幸存。研究人员在上周的《实验生物学杂志》上报告了这一发现。这便解释了飞行员为什么总是能够在满月一两天后看到红色的、10公里长的珊瑚配子浮层了。(来源:科学时报 群芳) 更多阅读 《实验生物学期刊》发表论文摘要(英文)
 
发表在栏目: 科学

2008年12月30日联合国第63届大会决定将2011年作为国际化学年(IYC2011),委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负责以“化学——人类的生活,人类的未来”为主题在全世界范围内安排,庆祝化学取得的成就和化学为人类文明进步所作出的重要贡献。组织此项活动旨在“增进公众对化学重要性的认识,鼓励青年人热爱化学,憧憬化学的美好未来”。与此同时,2011年适逢居里夫人获诺贝尔奖100周年和国际化学会联合会成立100周年,借此机会,联合国也有意感谢女性对人类科学事业发展作出的贡献,强调科学研究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作为一线教育科学工作者,深感当今社会已经完全不同于当年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年代,基础学科,特别是化学发展确实面临学科吸引力不强、声誉不佳的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十分复杂,但公众对化学缺乏客观公正认识肯定是最主要的原因。
人们过多地将化学与环境污染、恐怖威胁、化学武器等联系起来,化学给人类带来的似乎只有这些东西。在我国,人们甚至将近年出现的三聚氰胺奶、吊白块、假鸡蛋、假化肥、假农药等重大掺杂使假事件也要归罪到化学工作者的头上。
很少有人认识到,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粮食蔬菜供应1/3源自化学肥料和化学农药的使用。考虑到当今粮食蔬菜供求基本平衡这一事实,如果没有公众“憎恨”的化肥、农药的使用,地球将只能承载世界现有2/3的人口,或者说,我们的人均食品蔬菜摄入量将减少1/3,不难想象,那将是一个多么动乱不堪、弱肉强食的恐怖世界!同样,没有化学就没有使人类疾病得以治疗的合成药物,人类的平均寿命起码要减少一半。化学的发展,使合成纤维占据了纤维市场的半壁江山。可以毫不夸张地讲,没有化学,就没有温暖,世界也没有视觉上的丰富多彩。
大家都在讲,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人类的资源利用能力已经不限于地表,正在向地表以下、向海洋、向太空发展,但是很少有人想到这些技术进步和发展的基础是满足特别需要、具备特别性能的新材料的发现。而这些材料的创制难以离开化学学科的贡献。然而这些贡献、这些发现,并未得到国际社会应有的承认,在世纪之交评选出的激光技术、半导体技术、计算机技术、生物技术、核技术和航空航天技术这6项所谓20世纪人类社会取得的最伟大科学成就中竟然没有一项与化学直接相关就是一例。所以,难怪有人说化学学科是人类历史上遭遇最大不公的学科之一。
事实上,起源于19世纪、发展完善于20世纪的化学合成技术,应该说是20世纪人类在科学技术发现、发明方面最伟大的成就。可以这么说,没有上述六大技术,人类还不至于无法生存,而没有上世纪的化学合成技术,人类真的将会落入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有病无药的尴尬境地。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化学学科的发展与人类的生存、生存品质的改善都是密切相关的。从这个角度讲,通过设立国际化学年让公众加深对化学的认识,纠正人们对化学的偏见确实极为必要。当然,也必须正视化学学科发展中给自然、给人类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化学工作者应该以更加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从事研究、从事发展,在为人类生存品质改善努力的同时,更多地考虑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化学学科的繁荣、声誉的改善,关键在于化学从业人员的责任心和学科自信心。说到这一点,遗憾的是,并非所有化学从业者、学习者都关注学科发展和学科未来。在学科内部,甚至出现了非常不应有的“化学无前途说”。有人认为,百年之后,化学将不再以一门独立学科存在,这是因为有机化学、化学生物学将融入到生命科学之中,分析化学将被环境科学和生命科学所瓜分,无机化学、高分子化学将被材料学所涵盖,物理化学将加入物理学阵营,以至于著名化学家Whitesides多次呼吁要再造化学。
直至最近,Whitesides和Deutch还为英国《自然》杂志出版的国际化学年纪念专辑撰文,再次呼吁对化学进行改革。类似的呼声在国内也出现过,几年前,国家最高科学奖得主徐光宪院士、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白春礼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原副主任朱道本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姚建年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部常务副主任梁文平先生等有识之士,曾多次就化学学科的发展和再造发表过真知灼见。
问题是,面对公众、面对年轻一代的是一线教师和一线科研人员,甚至就是正在专业成长中的研究生,这个群体的学科认识水平和学科态度更能影响社会对化学的认识、对化学的理解。因此,为了人类、为了社会、为了对学科负责,当今的一线化学工作者有责任了解化学学科的过去、化学学科的发展、化学学科的走向,从而增强学科责任感,增加学科自信心,以自身的感受和言行影响社会、影响公众。
稍懂一点科学史的人都知道,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化学诞生于17世纪后半叶。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化学逐渐走向成熟。化学研究的对象不断拓宽,化学研究的内容日益丰富,化学能够动用的研究手段日渐多样。与之相应,化学的概念也在不断演变。概括来讲,20世纪以前,化学被定义为“研究物质本性及物质转化的科学”。
不过,应当注意,那个时候人们对物质结构和物质本性的理解还是非常肤浅、非常低幼的,并不包含今天我们所了解的许多内容。例如,直到20世纪初原子结构模型提出和放射性发现之后,人们才认识到物质结构和性质的复杂性。至此,化学家才将自己研究的内容开始局限在核外电子运动层面,而且要求这种运动的外部条件不能远离标准态。这样,化学就获得了一个几乎延续到今天的定义,即: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以及物质间相互转化的科学。不过还要强调的是,这里所说的物质仅仅是指由原子、分子所组成的狭义的物质,而不包括核内物质和等离子体等物质和物质形态。
当然,今天的情况又发生了变化,化学的研究内容已经远远超越了上述狭义的物质范畴,等离子体化学、天体化学、核化学已经成为现代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此可见,化学学科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以至于在美国化学会第215届年会上,与会人员提出以M打头的6个单词或短语来定义化学:Molecules,Materials,and Matter;Make it,Measure it,and Model it。很显然,前3个单词是讲化学研究的对象,即化学不但研究分子和一般概念上的材料,还要研究无所不包的物质;后3个词组是指制备、测量和模拟。
在此,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之所以用“Make”而不用化学工作者常见的“Synthesis”,主要原因是化学学科发展到今天,合成只是化学工作者创造新物质的一种途径,借助超分子化学原理,通过组装单元之间的非化学键作用形成有序聚集体和结构构成了化学工作者创造新物质的另一条途径。因此,当今化学学科创造新物质以“合成+组装”为特征,而不仅仅局限于合成。同样,定义中使用了“Measure”而不是常见的“Analysis”,原因同样是“分析”的内容大大拓展了,不再局限于原来的定性、定量、波谱和衍射分析了,依靠各种观察手段进行的形貌分析变得愈来愈重要了。“Model it”是化学工作者借助数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成就而发展起来的一套新的化学研究手段,即模拟和仿真研究。
不难看出,这一定义尽管不怎么符合常规概念叙述办法,但确实比较完整地反映了化学学科发展的现状。
事实上,针对化学学科的发展,还有人将化学定义为“研究生命和非生命物质结构与结构转化的科学”,也有将化学定义为“研究信息的分子储存和超分子加工的科学”。尽管这些定义还远未被科学界接受,但确实不无道理。最近,诺贝尔奖获得者、超分子化学之父Lehn在对化学学科历史发展和化学进化现象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动态建构化学(Constitutional Dynamic Chemistry)和适应性化学(Adaptive Chemistry)概念,以期强调化学学科内容的动态性和化学学科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不断穷尽特点。可以说,化学概念的不断发展部分反映了化学学科的发展活力。
今年是百年一遇的国际化学年,化学工作者应该像《自然》杂志编辑所建议的那样,承担起学科的公共责任,借此机会宣传学科,宣传化学对其他众多学科的支撑作用,让公众了解“化学就是未来,没有化学就没有未来”、“化学不能代替一切,但没有化学肯定没有一切”这些基本的道理。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正面临资源日渐枯竭、能源供应日渐不足、环境品质日渐蜕变等前所未有的困难,在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这些根本性问题过程中,任何学科都无法替代化学学科的作用。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化学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作者系陕西师范大学校长、材料与科学学院教授)
《科学时报》 (2011-2-14 A1 要闻)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科学时报 潘锋 高长安报道]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血管病变防治研究高峰论坛暨《脉络论》首发式2月13日在京举行,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主任杨胜利院士等出席论坛。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炎主审、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以岭主编,全面阐述中医脉络理论原创研究成果的《脉络论》专著,集中反映了由吴以岭领衔,包括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等国内8家科研院所共同承担的“973”项目“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血管病变防治基础研究”的原创性研究成果。
由于历史的原因造成“经脉”与“经络”概念长期混淆,致使数千年来关于血脉及脉络病变的大量理论和治疗方药缺乏系统的整理研究,更未能形成系统的脉络学说。该“973”研究首次形成了对血管病变包括急性心肌梗死、脑梗死、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等重大疾病防治具有指导价值的系统理论——脉络学说。研究人员提出,中医经脉包括经络与脉络,脉络学说与经络学说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共同形成了完整的经脉理论;提出脉络学说的核心理论——营卫承制调平,总结出了心脑血管病、心律失常、慢性心力衰竭中医病机特点和用药规律;通过大量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揭示了营气与血管内膜、卫气与血管外膜的相关性,并通过循证医学评价证实通心络胶囊治疗急性心梗无复流,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心律失常的显著疗效。
近年来,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及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成为严重危及患者生命的重大疾病,上述疾病微血管损伤机制成为临床疗效的瓶颈。以脉络学说为指导提出的缺血区微血管保护——脑梗死治疗新策略,为脑梗死治疗开拓了新的思路和途径。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是导致糖尿病肾病、周围神经病变和眼底病变的主要原因,实验研究证实,通络干预可有效治疗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显示出脉络学说对此类重大疑难病防治研究的重要指导价值。
《科学时报》 (2011-2-14 A1 要闻)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日前,教育部发布通知,2011年将进一步扩大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自主招生试点单位和招生人数。通知要求具有申报单独招生资格的高职院校务必在2月20日前将拟安排的自主招生计划数和自主招生的专业上报教育部备案。今年,已列入“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示范和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的共200所高校都可以参与申报。
2007年,教育部允许部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进行自主招生考试试点,现逐年扩大试点范围。由2007年4所,到2008年8所、2009年13所扩大到2010年73所国家级示范高职院校参与自主招生改革试点。
通知要求,今年首次申请开展自主招生试点的高职院校,自主招生计划数原则上控制在该校年度招生规模的10%以内;已经开展自主招生试点的相关院校,自主招生计划数原则上控制在该校年度招生规模的20%以内。
据悉,今年高职自主招生将扩大招生对象范围。除应届高中毕业生外,允许中职毕业生(含应届)、具有高中学历的复转军人报考。
高职自主招生,是指由学校自主进行入学测试、自主确定入学标准、自主实施招生录取,考生参加院校自主招生测试合格后,可直接被录取,不用再参加高考。
高职自主招生考试指各试点院校通过自主或联合行业、企业组织考试,采用“笔试+面试”的形式,构建以“知识+技能”为主体的考试科目体系,逐步形成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招生考试制度体系,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质量和办学水平。
通知说,扩大高职自主招生范围,目的是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逐步实施高等学校分类入学考试,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生源质量,探索形成符合职业教育特点和规律的高职招生考试评价机制。
同时,高职自主招生试点工作推进了高职院校优秀生源选拔模式探索与创新,引导了普通高中毕业生向优质高职院校的合理分流,高职院校的社会影响不断扩大,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不断提升,营造了社会各界关注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良好氛围。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吕君昌:博士,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副研究员。
翼龙类生活在2.2亿年至6500万年之前,作为恐龙时代的空中霸王,它拥有强大的飞行能力,翱翔在整个天空。然而,科学界一直没能找到判断翼龙性别的直接证据,所有的结论亦只是推想。
现在这个100多年以来科学界悬而未决的难题,终于被攻克了。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吕君昌博士主持,浙江自然博物馆和英国雷切斯特大学的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研究小组最近发现了与蛋保存在一起的雌性翼龙化石。这一发现为判别这些已绝灭的飞行爬行动物的性别提供了直接证据,也解释了为何有的翼龙会有那独特的、鲜艳的头骨脊(头冠)。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了今年1月21日的《科学》杂志上。
《北京科技报》:此次发现的翼龙有什么特点?
吕君昌:翼龙是一种能飞行的爬行动物,生活在6500万年至2.2亿年之前的中生代,是恐龙时代的空中霸王。许多翼龙都有头冠,有时头冠的高度可以达到头部的5倍。科学家一直认为这些头冠的作用是在传递某种信号,雄性拥有头冠,雌性则没有。但是,又没有任何直接的证据可以证实头冠是雄性翼龙所特有的。
而这次我们发现的化石很明显是个雌性达尔文翼龙,这一发现完全可以确定翼龙的性别,这在化石记录上是极为罕见的,在翼龙化石中亦是属于首次发现。
《北京科技报》:被称为T夫人的翼龙化石在科研上有何价值?
吕君昌:性别是生物最根本的属性,但我们根据以往的化石记录很难对这一物种的性别进行准确认定。可以对翼龙的性别进行判定是一次巨大的进步,这样让我们可以更好地对翼龙的头冠进行解释,这一问题曾经困扰了科学家100多年。现在,我们可以利用判别翼龙性别的知识来研究整个新的领域,比如种群的结构和行为。同时,我们甚至可以充当翼龙的媒人,把它们属于同一种群的、长期分开的雄性和雌性重新聚在一起。
因为翼龙的英文名称(Pterosaur)的第一个字母P不发音,于是,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就取了第二个字母“T”,来昵称这一翼龙化石为T夫人(“Mrs T”)。T夫人具有以下两方面显著特征区别于雄性,一是它具有相对较大的腰带,腰带就好比人类的骨盆,腰带之所以相对宽大,是因为要容纳输卵管,同时,肠骨与荐椎部分不愈合,也是为了下蛋时能够自由扩张。再者,T夫人没有吸引人的漂亮头冠(头骨脊)。而从现有的化石遗迹中,我们发现雄性个体具有相对较小的腰带和发育完美的头冠。由此可知,雄性可能用漂亮醒目的头冠来恐吓、抵御对手,或吸引像T夫人这样的臀部比较大、没有头冠的异性配偶。
《北京科技报》:新标本发现的意义?
吕君昌:除了翼龙性别的判定,我们的这一新发现也揭示了关于翼龙生殖方面的信息。翼龙类的蛋相对较小,而且是软壳的。类似于现生的一些蜥蜴、蛇及龟鳖类的软壳蛋一样,这是典型的爬行动物的蛋,完全不同于鸟类所产的个头相对较大的硬壳蛋。这一点也不奇怪,因为从原料和能量的角度来看,小的蛋需要的投入较少。对能量的有效使用,使翼龙拥有了其他物种不可比拟的进化优势,使其成为可以统治天空的爬行动物。
除此之外,新标本还提供了埋藏学的信息。T夫人的左前小臂折断了,看起来她遭遇了一次悲惨的事故。发育完好的蛋壳显示了T夫人即将临产,遭遇事故左前小臂折断的它从空中跌落,不幸坠入了湖底,以致体内的蛋也因流产而滑出。而这一事故可能是由1亿6千多万年前,中国北方地区非常普遍的火山喷发活动或者一次暴风雨引起的。
此次化石的新发现解决了翼龙时代性别鉴定之谜。与蛋保存在一起的雌性翼龙化石首次准确地告诉我们,用腰带结构和头骨脊就可以完全准确地来判别翼龙的性别了。
发表在栏目: 科学

严邦镇表演绝活的资料照片。

传承人在“非遗”保护工作中具有重要地位。然而,因普遍存在高龄化、后继乏人和生活困难等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保护面临挑战。我们保护“非遗”,首先要保护传人。对“非遗”传承人的保护绝非一时之举,也非一日之功,目前尤须构建更加成熟、科学的传承人保护的长效机制,一方面能够赋予“非遗”项目以活力和生命力,另一方面给予传承人一个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突然人亡艺绝

1月22日,94岁的严邦镇与世长辞。作为浙江省衢州西安高腔的“活化石”,严邦镇以“一个人演出一台戏”而闻名,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高腔是明代弋阳腔与后来的青阳腔流变派生形成的诸声腔剧种,2006年文化部将西安高腔在内的五种高腔腔调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严邦镇16岁开始学唱西安高腔,一直唱到87岁。他能同时演奏锣、鼓、二胡、笛子等13种乐器,一人集吹、拉、弹、唱于一身。87岁之前的10年时间里,他每年有七八个月在外奔波,杭州、温州、瑞安、乐清、金华等地都留下过他的足迹。

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文化局文化管理科科长余仁洪说:“严邦镇作为一名民间艺人,终身献身民间艺术。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他大力传播西安高腔,让这一濒临灭绝的剧种发扬光大。他的去世,标志着一部西安高腔传奇的终结。

“绝唱”屡响几多无奈

《朱三与刘二姐》是流传在富春江畔数百年的民间叙事长诗,长达1000多行,被专家认为是汉民族中罕见的艺术瑰宝。在2007年浙江省首批公示的271个“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中,《朱三与刘二姐》长篇叙事民歌的两位传承人名列其中。

20多年前富阳会唱《朱三与刘二姐》的民间歌手有37人,当时年龄已在57至92岁之间。20年后,这些歌手大多过世,后继乏人。而这次公示的“刘二姐”传承人均已80高龄。

面临“人亡歌亡、人走技绝”之忧的不仅是《朱三与刘二姐》。在浙江省包括平阳木偶、杭罗、瑞安木活字印刷术等在内的226个申请保护的“非遗”项目大多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

身怀绝技的老艺人时刻都有可能去世,保护传承人要争分夺秒!列入浙江省首批传承人公示的271人中,年龄最大的98岁,最小的41岁,平均年龄65.3岁。也就是在申报公示期间,宁波北仑有近百年历史的民间曲艺“唱新闻”第三代传人顾阿火以98岁高龄去世。而他唯一的弟子也已68岁,而且只能表演片断,不能像顾阿火几天几夜唱全本。

余姚有个“雀咚咚”的民间曲艺品种,2003年还有4位传人,到2005年初已全部去世。文化部门在慈溪普查时意外发现一敬老院里有一位82岁的老人还会演唱,立即组织抢救性保护。不久,这位老人也去世。景宁畲族传统祭祀仪式中的做功德等民俗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是畲族民众礼仪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极具个性的民族艺术。一位畲族老艺人最擅长主持这样的仪式,有关部门得知后登门时,老人刚刚辞世。后来景宁畲族传统祭祀仪式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时,由于没有正宗传承人,申报录像体现不出畲族原生态的韵味而名落孙山。

保护传承人刻不容缓

传承人的去世,让原汁原味的“唱新闻”成了“绝唱”,以后也许只能在文字、录像中寻找独特的韵味。因为“非遗”是以人的声音、形象和技艺作为表现手段,并以口传心授得以延续。如果抢救保护不利,因传承人的消失,一些原生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会“人亡艺绝”。

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特点是在于以人作为载体进行传承,因此,对“非遗”的保护必然要强调对传承人进行保护。

著名民俗学家乌丙安曾经这样评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形的、看不见的,它需要以人为载体传承,传承人的身上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薪火。”

多年来关注和参与民间文艺抢救工作的作家冯骥才也曾这样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十分脆弱的,往往是“人死艺亡”。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灵魂,如果没有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根本不会存在。

然而,现在的一个现实却是,有些“非遗”项目后继乏人。

有关专家指出,由于学艺时间长、要求高、收入低,现在许多年轻人不愿“入行”。如东阳木雕,传承人的子女都觉得这一行艰难。与川剧“变脸”媲美的宁海“耍牙”,堪称我国戏曲表演艺术之一绝。而练“耍牙”常常要磨破嘴皮、蹭烂牙床,从2颗牙练起一天天增加到4颗、6颗……所以学的人很少,不得不从外省招徒。

近年来,浙江省“非遗”保护走在全国前列,并较早开始重视解决“非遗”传承难这一现实问题。各地采取诸如入校园、进课堂等措施。如泰顺职业高中设立了青田石雕班,培养青田石雕制作的后续人才;湖州尝试剪纸进入小学劳技课,乐清建立民间工艺实验基地,让“黄杨木雕”、“细纹刻纸”走进中小学第二课堂等。

在浙江省衢州市,记者了解到该市对国家级、省级的传承人每年可以拿到相应级别的传承补贴,以帮助传承人更好地开展传承工作。市县文化部门还根据上级部门要求和当地非遗传承人现状建立了相对成熟的传承人的保护机制。该市各级文化部门还在每年伊始开展“服务传承人月”活动。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传承经费补助、建立传承基地(传习所)、访问制度、服务月活动等工作结合,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非遗传承人保护机制。

但是,该市从事非遗研究的工作人员说,对“非遗”传承人的保护绝非一时之举,也非一日之功,目前尤需要构建更加成熟、科学的传承人保护的长效机制,一方面能够赋予“非遗”项目以活力和生命力,另一方面给予传承人一个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本报记者 严红枫 通讯员 杜大强)

发表在栏目: 文化

  据新华社专电 数以千计意大利女子13日向陷入“买春”丑闻的总理西尔维奥·贝卢斯科尼示威。一天前,首都罗马发生针对贝氏的示威,参加者呼喊口号,要求他下台。

  13日示威活动由演员弗兰切丝卡和克里斯蒂娜·科门奇尼姐妹发起。法新社援引弗兰切丝卡·科门奇尼的话报道,长期以来,贝氏言辞贬低女性形象,“流露出对女性的强烈轻视”。

  贝氏绯闻缠身,去年涉嫌与当时年仅17岁的摩洛哥女郎“鲁比”多次发生性交易;“鲁比”因盗窃在米兰落网后,贝氏涉嫌滥用职权,打电话给米兰警方负责人,要求放人。贝氏称从未“买春”且“喜欢漂亮女人总比是同性恋强”。

  这些辩解触怒不少民众。弗兰切丝卡说,示威者将表达心中不满。

  组织方欢迎支持示威的男性参与。一些近期离开贝氏所属中右政治阵营的议员有意参加。

  12日,首都罗马发生针对贝氏的示威。数以百计示威者聚集街头,高喊口号,要贝氏辞职。一些人吹响口哨,一些人敲打炖锅,唱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意大利经典歌曲《再见朋友》,呼喊:“辞职!辞职!”

  示威协调员詹弗兰科·马夏说:“我们走上街头,捍卫挚爱的宪法。它保护我们免遭滥用职权危害,让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

  按意大利现行法律,与未满18岁未成年女性发生性交易最多可判处3年监禁,滥用职权最高可判处12年监禁。

  米兰检察院检察官埃德蒙多·布鲁蒂·利贝拉蒂9日向预审法官克里斯蒂娜·迪钱索申请启动快速审理程序,要求立即审理贝氏“买春”和滥用职权案。

  迪钱索预计在两周内决定是否批准申请。若申请获批,贝氏可能数月内受审;如果迪钱索认为检察院提交的证据不足以启动快速程序,审理将走“常规路线”,意味着耗时漫长。

  另外,贝氏卷入贿赂等案件。意大利参议院去年3月通过一项“合法干预法”,允许内阁成员以妨碍履行政府职责为由拒绝出庭,致贝氏所涉一起贿赂案搁置。不过,宪法法院上月13日裁定“合法干预法”违宪。贝氏所涉贿赂案和一起税务欺诈案定于近期恢复审理。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贝卢斯科尼(资料图) 贝卢斯科尼(资料图)

  国际在线专稿:据克罗地亚国家通讯社2月11日报道,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在周五(2月11日)接受意大利《印刷品报》采访时承认,自己“有时也会犯错”。

  意大利警方已正式向米兰法院申请启动对贝卢斯科尼的审判,目前针对贝卢斯科尼的指控包括与未成年人进行性交易以及滥用职权。

  贝卢斯科尼在接受记者朱利安诺·费拉罗的采访时说:“有时候,我就像所有人一样,也会犯错。但假用道德和正义的名义来反对我,那简直就是诽谤。”

  米兰法院日前证实,贝卢斯科尼曾与“大量”的女性进行性交易,其中包括17岁的摩洛哥姑娘卡利玛·玛洛。她是一名夜总会的舞娘,艺名“鲁比”。检方同时证实,贝卢斯科尼曾利用职权向警方施压,令其最终释放被怀疑犯有盗窃罪的“鲁比”。(苏莱娅)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澳大利亚赤背蜘蛛

  雌蜘蛛一边与雄蜘蛛交配,一边将其裹入腹中;雄蜘蛛不但不反抗,还主动送上门当食物。这种奇特的行为并不是今天才为人所知。但是,这种行为的原因一直都未能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

  然而,加拿大科学家梅狄安娜·安德雷在学术界享有极高声誉的美国《科学》杂志上刊登了她的研究成果,揭开了这一奇特行为的秘密。

  在电影中,蜘蛛从来都不是讨人喜欢的角色。要么相貌丑陋,张牙舞爪地挥着八只脚,挂着陈腐的网,从天而降,惹得胆小的女主角连连尖叫;要么凶残至极,仅靠几滴毒液就杀人于无形之中。想象着它们张着毛茸茸的节肢,悄无声息地躲在某个角落里,好似恶棍一样移动,不少人的汗毛都要竖起来了。

  可在美女梅狄安娜·安德雷的实验室里却养满了各种各样的蜘蛛。蜘蛛只吃活物,为了养活蜘蛛一家老小,安德雷每周要给它们运来2000多只蟋蟀。没食物吃时,蜘蛛也会同类相残、吞下同类,为了避免它们相互残杀,梅狄安娜还得给每位蜘蛛都配上一个小笼子。

  作为与蜘蛛打交道的人,安德雷每天都生活在蜘蛛的王国里,用它们做各种各样的交配实验,当然最令她高兴的事,就是看着小蜘蛛破卵而出。

  见证蜘蛛绝恋的秘密

  安德雷白天休息,夜晚出动,从早上十点钟工作到第二天凌晨两三点。她在泥土地里匍匐着找寻蜘蛛网,像个传记作家,与她的蜘蛛传主相处。她知道一号雌蛛的窝在哪,二号雌蛛有几个卵囊,哪只雄蛛终于找到意中人,哪只还是光棍一个。

  要命的是,赤背蜘蛛体型小,要观察它们的一举一动,得紧贴地面正对蛛网。要是不小心被咬了,剧毒会进入体内,中招者肌肉紧缩,疼痛难忍,冷汗不止,重可致命。

  安德雷坚信所有的冒险都是值得的,只要她能解开这一进化谜题:为什么雄蜘蛛甘愿牺牲自己?她用颜料标记雄赤背蛛,看它们怎么找到雌蛛的网,却发现大部分雄蛛在找到另一半之前就离开了这个世界。

  像其它种类的雄蛛一样,它们成熟后就不吃不喝,只能靠之前储存的能量过活,根本经不起长途跋涉的折磨。瘦小的赤背雄蛛呆在自己的网内倒也挺威风,一旦远离避风港,蚂蚁都敌不过。最终,只有20%的雄蛛能成功到达雌蛛的蜘蛛网———安德雷相信:正是因为机会来之不易,为了后代繁衍,雄蛛才甘愿献出自己的生命。

  当雄赤背蜘蛛将输精器官插入雌蜘蛛体内时,会以前肢为支点倒立,让身体悬挂在雌蛛嘴边。它一边注入精液时,比它身体大200倍的雌蛛一边开始咀嚼它的尾部。更奇妙的是,雄蛛有逃命的机会。它有两个交配器官,其中一个输精完毕后,可以虎口逃生,捡回一命。但是在20分钟内,雄蛛通常会重返雌蛛网,进行第二次交配,这一次,雌蛛再也不会嘴下留情。

  那为什么雄蛛要采取自杀式奉献呢?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啊?由于雌性赤背蜘蛛将精子储存在特殊的器官里,安德雷将该器官取下,想通过实验手段干预赤背蛛的交配时长。

  在显微镜的帮助下,安德雷用切片数出交配后雌蛛接收到的精子数,发现交配时长与输送的精子数密切相关——与雌蛛进行两次交配的雄蛛,比起只交配一次的雄蛛要多输送1000多条精子。原来,为了这1000多条精子,为了整个种族的延续,雄性蜘蛛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这对羸弱的雄蛛而言是最划 算的选择,因为,它不能保证有力气会活着找到另一只雌蛛交配。

  研究蜘蛛,研究生命

  研究赤背蜘蛛的交配行为带给安德雷的不仅是功成名就,还有对生命及进化的深刻理解。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达尔文的进化论演变成的格言挂在每个得意或失意的人口中,却鲜有人懂得背后的牺牲与隐忍。在安德雷看来,整个进化历程就是繁衍与死亡书写的历史,两大主题在赤背蛛“雄性献祭”的行为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安德雷经常问自己,要是雄性赤背蜘蛛有意识,将自己伸进雌蛛口中的时候,究竟在想什么?

  也许很简单,它想:“很好,一切都按计划来吧。”

  类似无意识的个体类似机械地重复着同样的奉献,却构成了绝对的生命长河。安德雷觉得自己的使命就是探求背后的进化机制,就像她接受电视采访时说的那样:“学习,观察及理解我们这个错综复杂的世界是件美妙的事情。”

  野地考察很辛苦,有时一呆就是几个月,但她常对学生说:“科学研究是一项严肃而又艰苦的工作,但你要在工作中寻找乐趣。”

  她就是这么个苦中作乐的人,当她与同是研究蜘蛛的丈夫结婚时,蜜月旅行竟是野地考察。

  现在安德雷在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任教,大部分时间呆在实验室里,与数不清的蜘蛛为伴。看着小蜘蛛像一团棉球破卵而出,朋友都说恶心,她却很喜欢。

  她再也不是当初那个见到蜘蛛吓得大呼小叫的女孩了。从胆小鬼到蜘蛛女王,安德雷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道路,路上留下了她对未知世界的执着探索。

  赤背雄蛛的小诡计

  雌性赤背蛛常在蜘蛛网上释放一些化学物质吸引雄蛛,后者登堂入室后,担心竞争者半途现身搅局,先忙的事不是与雌蛛交配,而是破坏雌蛛网上化学物质浓烈的部分。雌蛛不乐意了,那可是她的大本营,吃喝拉撒都离不开。于是,雄蛛求爱时,雌蛛一边应付着,一边忙着补它的网。

  更令人叫绝的是,雄性赤背蛛能自行决定发育进程。它能从周围的环境中感受到附近有没有异性和情敌。如果雌蛛很多,而竞争者很少,它不着急长大。一般雄蛛需要10-15天实现性成熟,但要是情况危急,雌蛛要被情敌抢走了,它10天内迅速早熟。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第 73 页,共 8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