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擦擦画
黑色素瘤在欧美白种人是一种常见肿瘤,在所有恶性肿瘤中它的发病率排名第五。在中国及亚洲国家发病率较低,约1/10万,郭军说。
黑色素瘤起源于黑色素细胞,正常情况下黑色素细胞在人体的皮肤下面是均匀分布的,如果过度分裂增殖聚集成团,就会成为黑色素痣,就是人们常说的 “痦子”,当这种分裂增殖失去控制时,会演变为黑色素瘤。而黑色素瘤通过早期治疗是完全有可能达到“治愈”的,这是因为黑色素瘤早期在皮肤内水平生长,只 要经过扩大切除和辅助治疗,基本不会发生转移。但有些人由于缺乏这方面的知识,会放弃治疗,这是很不应该的。因为黑色素瘤会慢慢进入垂直生长期,侵入真皮 内,而真皮内有毛细血管和淋巴管,黑色素瘤细胞就有可能侵入血管和淋巴管造成转移。影片中的孙红雷正是因为放弃了正确的治疗,才导致了黑色素瘤迅速转移到 全身。
针对黑色素瘤如果发生了转移就“无药可治”的说法,郭军说,黑色素瘤与其他肿瘤相比确实恶性程度最高,进展最快,缺乏最有效的治疗。这是因为原 来针对黑色素瘤的化疗放疗基本不起作用,总体有效率只有8%左右。但近年来,黑色素瘤的治疗在全世界范围内已经发生了重要的转变。新的分子靶向治疗已经从 根本上彻底改变了晚期黑色素瘤治疗的现状。目前,可以通过对黑色素瘤的基因检测,了解到某人的黑色素瘤是什么基因发生了问题,再选择针对这一基因变异的分 子靶向药物,这种分子靶向药物就是一种能够口服的胶囊。
“如果有痣一定早点把它点了”的说法也不对。郭军说,所谓“点痣”,就是用激光或冷冻等方法,这些方法对真正的黑色素瘤是非常危险的操作。因为 黑色素瘤早期还在表皮层,未进入真皮层,如果这样操作很可能将黑色素瘤早期变成中期,也就是将黑色素瘤带入真皮层,就有可能发生后续的转移,也就是人们常 说的扩散。因而,国际上对于黑色素瘤早期推荐的应当是完整切除,经病理确诊后再进行扩大切除和辅助治疗。
生活中,人们通过自我检查,也可以发现那些有可能已经发生转变的色素痣,提高对黑色素瘤的防范意识。郭军教授提醒,如果发现色素痣出现如下一些变化,如:
①色素痣在短期内迅速增大;
②色素痣颜色发生明显改变;
③色素痣的边缘变得不规则或出现卫星状小黑痣,或数个痣融合,表面凸凹不平;
④色素痣因无意的触碰发生溃破,且总不愈和;
⑤色素痣附近的淋巴结发生肿大。
以上这些是早期黑色素瘤的高危信号,不能大意,更不能搔抓、刮切等,因为任何刺激均可促进肿瘤的播散,一定要及时到有经验的专科医师处就诊。让医生帮助判断良恶性,有可能会大大提高黑色素瘤的早期诊断率,就有可能挽救大量生命。
郭军:中国临床肿瘤协会执委会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协会黑色素瘤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协会肾癌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际黑色素瘤研究联盟亚太地区主席,国际黑色素瘤基金会(MIF)海外咨询顾问。
由英国、美国和韩国研究人员组成的一国际研究小组宣称,他们发明了一种新方法,可快速、高效地将石墨等特殊材料制成只有一个原子厚的纳米微 片,该方法成本低廉,并可进行规模化工业生产,有可能导致一场新电子和储能技术革命。相关成果刊发在最近一期《科学》杂志上。
石墨烯是近些年来材料研究的热点,因其与众不同的电学性质而备受关注,物理学家们希望有一天它在电子元器件中的应用上能够和传统的硅材料一较长 短。但事实上,还有上百种类似的特殊层状材料,如一氮化硼、二硫化钼、二硫化钨等,同样能够用于新技术的创新。几十年来,研究人员一直在尽力将这些材料制 成纳米微片,以便利用它们不寻常的电子和热电性质。然而,几乎所有方法都非常费时费力,制造出的材料也十分脆弱,大多不能实际应用。
由英、美、韩组成的国际研究小组经过潜心研究,找到了一种制备纳米微片的新方法,他们利用超声波脉冲,可在几个小时之内,将多种一毫克的特殊层 状材料制成数十亿个只有一个原子厚的石墨烯样纳米微片。研究人员称,该方法成本低廉,但十分高效,用这种方法制成的纳米微片,可喷涂到硅等其他材料表面, 制成一种混合薄膜,这种薄膜将材料特性与传统技术有效结合,可应用于新型计算机元件、传感器或电池等的制造。
该研究项目领导人之一、爱尔兰都柏林三一学院的乔纳森·科尔曼教授指出,这些新型材料所具有的化学和电学特性使其在新的电子设备、超强复合材料以及能源产生和储存等方面具有广泛用途,而该项研究则可称得上是高效温差电材料研究的一个重要进步。(记者刘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