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过年时,亲朋好友相聚难免会畅饮或小酌一杯,随着人们养生保健意识的提高,名目繁多具有“养生”特点的保健酒成为很多人的选择。然而保健酒是不是真的“保健”?自制和饮用保健酒该注意些什么?

  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养生观念逐渐流行,酒水也打起了“健康”牌。拥有健康、养生等特点的保健酒已成为继白酒、啤酒、葡萄酒3种酒之后的第4股酒业新势力。

  中国保健协会副秘书长王中表示,过量饮酒不仅对人体健康有害,有时还会威胁到生命安全,但是适量饮酒对健康则大有裨益,尤其是保健酒,因其度数较低,兼具营养保健功效,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保健酒不具治疗功效

  “保健酒是在药酒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它不同于药酒。”王中向笔者介绍,保健酒是经政府部门批准的具有保健食品标识的酒,它属于保健食品范畴,没有治疗作用。药酒属于药的范畴,起治疗作用,一般需要在医生指导下,根据不同的治疗作用进行配置。自制的药酒要注意根据自身的病情对症下药。“而那些按照祖传秘方等经验方法泡制的酒,像餐馆里、自家泡制的酒,我们称为‘养生酒’,国家对这类酒的取材、配伍并没有明确的限制和规定。民间也俗称‘保健酒’”。

  北京市房山中医院王勇奇医师向笔者解释,从中医上说,药物有寒热温凉四(性),配不同的药材具有不同的功效。保健酒多选用一些具有滋补作用的温性药物,和一些寒、热药性不显著、作用比较和缓的平性药物。如当归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的功效;枸杞,能够补肾益精、养肝明目、补血安神;党参具有补中、益气、生津的功效。而制作药酒多选用一些偏性较大的药材,如人参、仙灵脾。《神农本草经》云:“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药物的不同配伍能起到不同的疗效。

  王中指出,“保健酒和养生酒只是具有保健功效,并没有药理功效,保健酒主要的四大功能是调节免疫力、抗疲劳、延缓衰老、外缺氧,不能声称有调节血脂以及对化学性肝损伤有调节的作用。”

  自制保健酒缺乏监管

  消费者在一些餐馆、酒楼,常常能看到公开销售自制的或者出自“民间药酒师”之手的枸杞酒、蛇酒、蚂蚁酒等养生酒。服务员在介绍或推销产品时,只是说该酒如何“大补”,有的产品宣称有壮阳、养颜的功效,有的产品宣称有活血健肾功效,有的甚至号称对某些疾病有治疗作用,而这些酒饮用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却无人提及。

  北京的李大爷储藏了不少自家配置的养生酒,笔者问及配方来源时,李大爷说:“多数是自家常年的祖传配方,还有一些是根据《黄帝内经》这类的中医药书上的配方配制收藏。”

  “目前国家对民间自制的保健酒并没有相关的法规和监管规定”,王中告诉笔者,“如果不明确药材配方、用酒来源、禁忌事项等,随意调配中草药浸泡保健酒,把自认为滋补的东西统统放进去,由于药材真伪、成分搭配、酒精浓度、泡制方法等差异,效果极其不稳定,甚至还可能引起副作用。”

  “自制保健酒时应注意一般选择原料不能超过14种,酒精度不高于39度,配置的选材应按照科学的配方。”王中介绍说。

  王勇奇也认为,自制保健酒、药酒时,要根据自己的目的,选择合适的中草药配方。如人参有大补元气、固脱生津、安神、治劳伤虚损等的功效;当归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的作用等。要避免选择像川乌、草乌这类偏性太大,对人体会有干扰损害的药材。有些药物可能互相拮抗而抵消,配置在一起削弱原有功效;有些药物则由于相互作用,而能减轻或消除原有的毒性或副作用,在应用毒性药或剧烈药时必须考虑选用;另一些本来单用无害的药物,却因相互作用而产生毒性反应或强烈的副作用,用药时应加以注意。

  另外,王勇奇还告诉笔者,配置保健酒和药酒,选酒也有讲究。首先一定要谨防假酒,到一些正规的商家购买;另外,酒精度越高的酒对于药材的溶解性越强,也就能更好地吸收药性。一般保健酒由于制作的药材性平,选择一些度数低的酒可以达到效果;而药酒由于选材多属偏性较大,选择度数较高一些的酒能够更好的溶解药材,使其药性发挥,效果更好。当然,我们也要根据自己对酒精的接受程度来选择适合自己的酒。

  理性消费保健酒

  如今,保健酒市场已成为许多大小酒厂乃至其他资本之必争之地。然而,除了少数企业在保健酒生产上精耕细作外,有不少企业存投机心态,完全忽略产品的品质,依赖炒作来获取暴利。对此,王中建议,“在购买选择保健酒时,要尽量购买有保健食品批准证书的产品,因为具有证书的食品是经过多重评审和专家鉴定的,具有科学、安全的保障。”在选择保健酒时,要认准“蓝帽子”标识,选标有“卫食健字”(2004年前)或“国食健字”(2004年后)标识的产品,以保证产品品质,切莫跟风消费。有条件或不放心的消费者,可去国家药监局网站上查询是否有该保健酒的批号,批号中的名称、功能等是否与产品上标注的相符,不相符的不要购买。

  我国在2004年底《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中要求保健酒生产企业必须通过“药品生产良好管理规范”,简称GMP认证后才能生产和销售,这是一套实施于制药、食品企业的强制性生产标准,规范的生产流程有力保障了保健酒的可靠品质。目前我国一些知名的保健酒品牌都通过了国家的GMP标准,此标志在产品瓶身可见。消费者在购买时可以尽量选择有GMP标准的品牌。

  “我们一般在一些大的超市、药店里都能够买到比较安全、优质的保健酒。”王中特别强调,消费者在饮用保健酒时,一定要严格遵循说明书,每天饮用最好不要超过100ml。对于一些肝脏不好的人,特别是一些本身患病的人,还是要慎用,最好咨询医生后饮用。

  王勇奇也提醒消费者,购买保健酒和药酒时,要了解所含成分,注意酒精度的高低,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王金爽)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近日,北京协和医院肝脏外科通过研究证实:高尔基体跨膜糖蛋白73(GP73)是肝癌早期诊断和术后复发病情评估的理想血清标记物。其敏感性、特异性远高于1970年以后作为原发性肝癌的标志应用于临床的甲胎蛋白(AFP),二者联合检测将大幅提升肝癌的诊治水平。这项成果基于北京协和医院在国际上率先完成的超过4000例的大样本、多中心、多种族GP73系列相关研究。该院肝外科教授毛一雷等人的这一成果发表在国际医学期刊《内脏》(GUT)上。
WHO发布的“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报告显示,肝癌是中国癌症患者的主要死因之一;在各种疾病中,肝癌给中国带来的经济和社会负担排名第一。在中国,肝炎病毒携带者有9300万人,占总人口的7.18%,由乙肝经过肝硬化最终发展为肝癌是中国肝癌患者的经典路径,全球每新增2例肝癌就有1例发生在中国。而早期诊断和治疗肝癌、防治乙肝后肝硬化是我国医学界面临的重要任务。
研究组通过测定肝癌高危人群GP73和AFP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发现GP73对肝癌的敏感度为74.6%、特异度为97.4%;而同一组患者,AFP对肝癌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8.2%和85.3%,这提示GP73在肝癌检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上均远高于AFP。
通过肝癌组与健康组的对照,研究组还在国际上首先确立了GP73的正常值为1.2(0.9~1.7)相对单位,肝癌组血清GP73平均值为14.7(8.9~29.4)相对单位,远高于健康对照组,且与肿瘤个体的大小无关。研究组在对肝癌患者术前、术后及随访等的连续观察表明,患者GP73水平随着肿瘤切除而下降,术后14天,该指标跌到谷底。但当肿瘤复发后,GP73也开始反弹。
研究组专家表示,这项研究支持了乙肝病毒感染是肝癌的重要致病原因。大样本数据显示:乙肝病毒携带者和肝硬化患者的GP73值均有一定程度的升高,但一般均小于5相对单位,明显低于肝癌患者。这暗示了GP73在监测患者从携带乙肝病毒发展到肝硬化,最终发展为肝癌的整个疾病进程中的重要意义。
研究组还首次检测了与肝硬化、肝癌无关的胃癌、食道癌、结直肠癌、胰腺癌等14种临床常见癌症的GP73值。结果证实,GP73在其他良性、恶性肿瘤中尽管有轻度升高,但增高值远远低于原发性肝细胞肝癌患者,证实GP73为肝癌的单一肿瘤标记物。
这项研究是北京协和医院肝脏外科联合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江苏启东肝癌研究所和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中心等单位共同完成的。研究组收集的4217例血清样本涵盖了黄种人、白种人和黑种人等3个种族的各类肝病患者,获得了迄今国际上关于GP73研究的样本量最大、检测项目最全面和最有说服力的数据。此外,协和肝外科还联合中国医科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成功合成了GP73单克隆抗体,为今后临床推广打下了良好基础。
毛一雷指出,GP73的出现要归因于近年来蛋白组学和分子生物学的进步,而GP73和AFP联合检测可提高肝癌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水平。(来源:科学时报 段文利 祝魏玮)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来自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纽约大学,霍德华休斯医学院等处的研究人员发现了果蝇幼虫的新奥秘:果蝇幼虫的整个体壁都覆盖着能够感应蓝光和紫外线的神经树突,这些神经元所采用的光传导机制与其他果蝇光受体分子截然不同。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12月16日的《自然》(Nature)杂志上。
领导这一研究的是著名的詹裕农(Yuh-Nung Jan) 叶公杼(Lily Yeh Jan)夫妻,他们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离子通道和神经发育等方面,不仅他们的工作得到了许多人的肯定,并且从他们实验室中也走出了多位华人科学家,其中包括获得Science杂志“青年科学家奖”的时松海,哥伦比亚大学杨建,麻省理工学院的沈华智和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等等。
生物与光线关系颇为密切,生物趋光性就是生物对光刺激的趋向性,比如在植物界,具有叶绿体的游走性植物中常可发现,动物也有趋光性,在没有感受器分化的动物如草履虫身上有所表现,但是多数动物是通过眼来感光的,不过像是果蝇幼虫的避光行为是感受光信号的初级感觉神经元和次级视觉信息处理神经元的信号传递处理行为。这种存在眼睛外的光感应在很多动物中普遍存在,不过通常局限于专门的器官。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发现果蝇幼虫的整个体壁都覆盖着能够感应蓝光和紫外线的神经树突,这些是其幼虫的先天避光行为所必需的。这些神经元所用的光传导机制与其他果蝇光受体分子截然不同,但却与在线虫神经元中所发现的一个系统相似,果蝇的这一机制有助于果蝇的自身保护。
近期中国科学家在果蝇光感研究方面也获得了重要进展:果蝇幼虫中央脑的两对神经元足以调节果蝇幼虫对于不同光强条件的偏好行为。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Science杂志上。
研究人员发现果蝇脑中两对神经元控制着避光/趋光这两种行为偏好之间的转换。在果蝇幼虫里面如果抑制这两对神经元的活性,那么即使是年幼避光的幼虫也会变得趋光,而如何是激活这两对神经元的活性,则即便是年长的的幼虫也会变得避光。
这两对神经元,也就是所谓的NP394神经元,直接和控制果蝇节律行为的腹侧神经元形成突触并从那里接受输入,而后者则从幼虫的视觉器官(Bolwig’s organ)那里接受输入。功能钙成像的结果表明敲除腹侧神经元以后,NP394神经元对于视觉刺激的反应更加强烈了,这一方面表明NP394神经元确实是和腹侧神经元之间存在着功能上的联系,另外也表明腹侧神经元对NP394神经元起着抑制的作用,而且腹侧神经元并非是视觉信息进入NP394神经元的唯一通道。(来源:生物通 万纹)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图1:免疫荧光定位显示AQP3蛋白在小鼠和人的精子尾部的主段(principal piece)呈现特异表达。绿色信号表示AQP3蛋白。

图2:AQP3缺陷精子在生理性低渗环境中发生细胞膜进行性膨胀,导致尾部机械性牵张和变形。箭头所指位置为精子的胞浆小滴(cytoplasmic droplet),是发生精子膜发生膨胀的起始位置。
大多数哺乳动物雄性与雌雄生殖道之间存在一个天然的渗透压差(以小鼠为例:雄性附睾~415 mOsm, 雌性子宫~310 mOsm)。精子从雄性生殖道进入雌性生殖道,经历了一个生理状态下的“低渗应激”。这种应激一方面有利于激活精子运动(从进化上保留了鱼类精子的特征),但低渗环境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可导致精子细胞过度肿胀对其功能产生潜在伤害。为了消除低渗导致的负面影响,精子在进化中形成了一套高效的液体调节系统以应对这种生理性“低渗应激”导致的细胞肿胀。然而,在此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精子蛋白尚未被发现。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段恩奎研究组与浙江省医学科学院石其贤教授,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二医院麻彤辉教授合作研究发现:一个水通道蛋白(AQP3)在小鼠和人的精子尾部呈现特异的细胞膜定位。AQP3缺陷的精子在进入雌性生殖道后,虽然能够实现运动激活,但很快表现出大量精子尾部发生弯曲变形。渗透压梯度实验及精子游动中实时录像监测等手段进一步证实AQP3缺陷精子对低渗导致的细胞膨胀抵御能力下降,在相对低渗的雌性生殖道环境中发生细胞膜进行性膨胀,进而对精子尾部产生机械性牵张并最终导致尾部变形。体内外功能实验表明,由于存在尾部缺陷,大量AQP3敲除鼠精子不能有效地穿越子宫-输卵管结合处狭部,导致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子相遇的机会降低,从而表现出雄性小鼠生育力下降。
此研究首次揭示了AQP3是精子在雌性生殖道中实现低渗适应的一个关键蛋白,在“低渗应激”介导的精子运动激活和细胞过度肿胀这一对利弊权衡(trade-off)中起到消除负面影响的作用,从而最大优化精子功能。鉴于AQP3在人精子中的表达与小鼠呈现相同模式,其在男性不育/低生育力患者中的作用尚待进一步研究。
本研究于12月7日在线发表于《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来源: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图1 冷驯化对雄性小毛足鼠光照相和黑暗相体温的影响(星号表示组间差异显著,垂直破折号线表示冷驯化开始的时间)

图2 冷驯化组中1只代表性雄性小毛足鼠转轮活动的复式活动度图(图的顶部是每天的时钟时间,图的左边和右边分别是实验日期和每天的转轮平均数;每一行中的黑色区域表示动物在当天的这一时间段内活动强度高于平均值,空白区域则表示活动强度低于当天的平均值;红色箭头示第15天为冷驯化开始时间)
小毛足鼠(Phodopus roborovskii)在我国主要栖息于北方沙漠地区,如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小毛足鼠体重很小,一般在13-18克。小体型的动物由于体表面积与体积之比较大,热量散失快,因此维持体温的能量代价也较高,面临低温胁迫时尤甚。小毛足鼠主要以植物种子为食,是沙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员。为了解其低温条件下热生理学和能量学等适应性特征,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动物生理生态学研究组的研究人员使用无线遥测技术监测了低温驯化条件下小毛足鼠的体核温度和活动性,用开放式代谢仪测定了动物产热能力的变化,使用运动检测系统来记录动物的每日活动强度和时间分配,并对能量摄入等指标进行了测定。
研究发现,1)小毛足鼠的体温和活动性表现出很强的似昼夜节律,夜间体温和活动性显著高于白天,为典型的夜行性动物。冷驯化期间小毛足鼠的平均体核温度下降0.21摄氏度,体温下降主要发生在黑暗相(活动相),而光照相(休息相)的体温维持稳定在35.9摄氏度,表明小毛足鼠在光照相的体温可能是其恒温维持的最低水平。休息相时维持较低的体温,可使动物在保证正常生理功能的同时节约总体能量支出,具有适应意义。尽管小毛足鼠体重很小,但在低温和充足食物的实验条件下没有监测到在小体型动物中(或同一属动物黑线毛足鼠中)存在的异温现象(如日蛰伏)。2)冷驯化条件下小毛足鼠的产热能力显著提高。3)冷驯化期间,小毛足鼠的食物摄入、消化道的总长度和重量也显著增加,消化率和能量摄入相应提高,体重维持相对稳定。4)小毛足鼠在冷驯化期间保持较高的运动水平,且每日高强度运动开始的时间也没有改变。这说明动物在低温条件下依然保持活跃的活动状态,这些发现与小毛足鼠夜间觅食的习性相一致。
总之,小毛足鼠在面对低温时,尽管体温调节的代价很高,但在能量供应充足的条件下,会采取积极的策略:如增加能量摄入和消化能力、提高产热能力等,从而维持稳定的体温和体重,同时动物每天活动的强度和开始的时间不变,也没有表现出小体型动物中常见的异温性特点。然而,当小毛足鼠在23摄氏度的环境温度下进行24小时食物限制时,动物可表现出低于30摄氏度的低体温,这种低体温现象的发现在该物种中尚属首次,其意义尚在进一步研究中。
该项研究工作已在《比较生理学期刊B》(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ysiology B )上发表。(来源:中科院动物研究所)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近日,以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方真研究员为首的生物能源组,在小桐子生物柴油制备工艺上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能源》(Energy)(Deng Xin, Fang Zhen*, Liu Yun-hu, Yu Chang-liu. Production of biodiesel from Jatropha oil catalyzed by nanosized solid basic catalyst. Energy 2011; In press.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和《材料导报》等学术期刊上,并申请专利2项。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采用转基因技术对小桐子进行遗传改良研究,获得高产、高油和抗逆的转基因小桐子优良品种-皱叶黑高桐,并在云贵地区大规模种植。小桐子一年可开花结实1-2次,成熟的小桐子种子机械冷轧,小桐子油酸值较高(10.5 mg KOH/g),用常规方法制备生物柴油,小桐子油利用率低,生产成本高,制备的生物柴油稳定性差。
为了提高小桐子油的利用率,降低生物柴油制备过程的生产成本,提高小桐子生物柴油的稳定性,实现小桐子油连续化商业生产,邓欣助理研究员和方真研究员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提出超声波协同纳米固体碱催化制备生物柴油。超声波辐射传递能量,直接作用于反应底物分子,使之剧烈震动,能显著提高反应速率。同时所选用的纳米固体碱具有阳离子可调变性、阴离子可交换性和记忆功能,超声波协同该催化剂催化小桐子油与甲醇进行酯交换反应,大大缩短反应时间,降低能耗,催化剂能重复使用,可显著降低生产成本。(来源: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更多阅读 《能源》发表论文摘要(英文)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研究发现头部遭连续轻度撞击也会损伤大脑

外伤将对大脑产生持久影响

 

    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报道,美国进行的一项新研究发现,即使头部受到轻度撞击也会导致大脑随时间推移不断退化。此项研究将目光聚焦橄榄球选手,比赛中,橄榄球选手与对方球员之间经常发生肢体冲撞,头部受到撞击更是家常便饭。根据这项新研究,头部受到撞击导致行为和认知功能发生的变化与阿兹海默氏症(老年痴呆症)患者出现的症状类似。无论是身体正面相撞还是头盔相互冲撞,橄榄球选手可能都会因为头部遭撞击次数的不断增多面临大脑长期损伤风险。

    自上世纪20年代以来,科学家便发现头部重复遭到击打可达到拳击手大脑退化,这种疾病被称之为“拳击手痴呆症”。美国西北大学神经外科医生、国家橄榄球联盟头部、颈部与脊骨委员会副主席亨特·巴特杰尔表示:“橄榄球比赛成为一个典型,重复遭到轻度撞击对选手大脑健康构成威胁。”最近进行的研究发现,一次又一次的轻度撞击最终也能产生巨大影响,橄榄球、冰球选手和士兵都是危险人群。

    北卡罗来纳州大学的橄榄球选手每季比赛中头部遭到撞击的次数平均为950次。在这所大学,神经学家凯文·古斯基维兹和同事用6年时间分析来自视频记录和安装在头盔上的加速计的撞击数据。他和巴特杰尔指出,他们计划于2011年在美国橄榄球联盟各个球队身上测试类似技术。古斯基维兹说:“5次高位撞击和5次低位撞击对大脑产生的影响究竟哪一个更大?我们并不知道。我们正试图发现撞击导致的脑震荡将对选手造成何种影响。”

    古斯基维兹认为现场监视和教育指导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对橄榄球比赛所致脑损伤的关注促使橄榄球联盟制定相关新规定,州政府出台新法律,国会也举行了听证会,所有这些举措都旨在保护年轻的运动员。巴特杰尔指出,负责为士兵研制头盔的军方专家正与橄榄球联盟展开合作。新的头盔制造材料以及用于场上场下检测的技术成为最近在纽约举行的橄榄球联盟会议上的焦点。

    借助于更为先进的大脑成像技术、血液和脊髓液检测手段以及基因标记,医生能够在早期诊断慢性创伤脑部病变。这种疾病与拳击手痴呆症一样,但患者并不仅限于拳击手。目前,这种疾病的决定性症状——大脑内出现异常微管相关蛋白块——只能在进行大脑切片、染色并借助显微镜情况下才能观察到。波士顿大学外伤性脑病研究中心副主管安·麦克基表示,慢性创伤脑部病变通常在遭受脑外伤后多年才会出现,“我们决不希望在患者死后才得到确诊”。

    古斯基维兹计划创建数据库,跟踪调查所有在运动生涯中遭受脑外伤的运动员,以帮助解释他们在后半生出现的神经系统变化。他说:“到时候分析这些数据的人可能是我的孙子,而不是我本人。”(编译:shooter)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秦岭金丝猴改变生活习惯应对严酷生存环境

这只小金丝猴还不到两岁,生活在中国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高原森林。金丝猴7岁时发育成熟,具体寿命还是一个未知数。

秦岭金丝猴改变生活习惯应对严酷生存环境

金丝猴一家在斜坡上挤成一团取暖。可怕的低温已经持续数周,降雪要一直持续到3月。如果气候条件更为严酷,很少有猴子能够经受住考验。



    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报道,在中国中部的秦岭山脉,一种身手敏捷并且拥有奇特面部特征的灵长类动物经受住了严酷生存环境的考验,它们就是金丝猴。金丝猴家族共有5位成员,秦岭金丝猴便是其中之一。它们一度广泛分布,但在上一个冰河时代之后,它们的栖息地便因气候变化不断萎缩。

     金丝猴是一种群居和地盘性动物,每一个群体的成员数量可超过400只。由于森林砍伐、人类居住地扩张以及为获得猴肉、猴骨(据说可以用药)和猴皮上演的偷猎行为,金丝猴的栖息地再一次受到挤压。很多金丝猴被迫迁往高海拔地区,高度达到近10000英尺(约合3048米),过上与世隔绝的生活。它们在树枝之间跳跃,穿过冰封的河面觅食。在漫长的冬季,令偷猎分子垂涎三尺的厚厚毛皮充当了一件保暖内衣,帮助它们经受住严寒考验。

     地球上的金丝猴大约有2万只,其中有大约4000只生活在中国山区。为了保护这些珍稀野生动物,中国政府建立了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保护区内和保护区外,金丝猴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生活习惯以适应生存环境。树叶凋零后,它们就以低蛋白苔藓和树皮为食。此外,大量金丝猴共同生活在一起,抵御云豹等捕食者。(金丝猴的拉丁名称为Rhinopithecus roxellana,名字来源于16世纪奥斯曼帝国苏莱曼大帝长着翘鼻金红发的妻子。)

     在金丝猴社会,具有生育能力的金丝猴地位超过其他雌性,与多只雌性交配的雄性金丝猴则可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西安西北大学生物学家齐晓光(Qi Xiao-Guang,音译)表示,雄性必须表现出很大的勇气并坚持不懈。在领地相互重叠时,不同群体之间的冲突可能不可避免。这个时候,雄性要担负起抗击和驱逐外敌的使命,并依此展现自己的力量。包括金丝猴以及其他灵长类在内的地盘性动物更多时候是装模作样而不是真正攻击伤害对方,这么做主要是为了自我保护。

     金丝猴的脸为何如此怪异,没有人能够给出一个确切答案。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大学灵长类动物学家妮娜·贾布罗恩斯基认为金丝猴进化出扁平的鼻子是为了对抗严寒,“赤裸而肉乎乎的鼻子直接暴露在外面很容易冻伤”。 (本文译自/国家地理 编译:shooter)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人员近日首次绘制出地表下流经岩石和沉积物的地下水流分布图。在最新一期出版的《地球物理研究快 报》(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杂志上,加科学家发表了绘制的地图和相关数据。该项成果对于更深入地了解地质过程有重要意义,对于评估地下水对气候的影响以及加强水资源管理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地球海洋系研究人员汤姆·格里森表示,这是世界上第一张全球范围近地表面渗透性的图像,该图与过去的制图相比,其依据了深度 更深的岩石型态数据。加研究人员使用了德国和荷兰科学家提供的最新世界范围岩石型态调查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保证了他们在绘制渗透性地图时可以将深度达到地表下100米左右。而过去的渗透性地图只涉及地下1米到2米,且只涉及部分区域。

  格里森介绍,目前的气候模型一般不包含浅表土壤以下的地下水、沉积物以及岩石。而使用新的渗透数据和地图,目前就可以评估可持续的地下水资源,并可以在全球范围评估地下水在过去、现在以及将来对气候的影响。

  他认为,更好地大范围了解岩石和沉积物的渗透性,对水资源管理非常重要,因为全球99%的非凝固淡水是地下水,而且地下水既为地表水提供补充,又是陆地植物根部的滋润剂。

  加拿大科学家绘制的新图在全球范围的分辨率是1.3万平方公里。在北美部分,分辨率达到了75平方公里。该项成果通过汇编各地的水地质模型,还对过去的渗透性数据进行了完善。

发表在栏目: 自然

  1月25日报道,这个状似海星的机械手臂是由软塑料制成的气动机器人,无论这款机械手臂应用于专用机床或者现代外科手术,还是钝化爆炸装置或者无人驾驶宇宙飞船,它都是诸多领域必不可少的得力助手。

  它看上去颇似由软塑料制成的海星,当空气吹入一个纤薄管道,这个“塑料海星手”便复活,起到机械手的作用。人们可别小觑它的功能,塑料海星手能够拿起生鸡蛋,而不使其破裂。

  这个状似海星的机械手臂是由软塑料制成的气动机器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研究员乔治-怀特塞德斯(George M. Whitesides)和同事共同研制的,该项研究成果发表在《应用化学》杂志上。无论这款机械手臂应用于专用机床或者现代外科手术,还是钝化爆炸装置或 者无人驾驶宇宙飞船,它都是诸多领域必不可少的得力助手。它非常擅长于操作一些脆弱物体,比如:水果或者内脏器官,能够完成传统坚硬机械手不能完成的棘手 任务,同时,它也能很容易地接近软性物体。

  怀特塞德斯和同事希望基于充气网络装置(PneuNets)的新途径实现其新的功能:他们在弹性橡胶中植入管道,从而驱动其运动,这些管道在充 气之后变得像气球。进而使弹性橡胶出现膨胀,在同类弹力橡胶中,它们拥有非常纤薄的外壁,如果其外壁采用更柔软的材料,那么该材料的弹力就更加显著。

  为了使膨胀管道拥有更大的膨胀空间,整个装置呈现曲线形,从而使外壁的膨胀弹性更强,为了产生复杂的动作,研究人员结合了多个元件。

  该装置的变形程度取决于设计结构和所使用的材料,怀特塞德斯和同事联合制造出两种不同的易弯曲硅质弹力橡胶,可实现复杂的动作,他们以这种方法制造出海星机械手臂,对该柔性机械手臂充气,使其膨胀包裹着物体,然后像手指一般攥住物体。

  这种机械手臂非常柔软,甚至能够攥住生鸡蛋或者活老鼠,与传统的坚硬机械手臂相比,它没有复杂精确的线路控制传感器。从生产制造角度来讲更易实现。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78 页,共 83 页